林幼春
」台北城故事2/百年歷經三朝統治 監獄官舍大變身內藏多秘聞
中正紀念堂旁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以其日式屋舍風格吸引15家各具特色的品牌店家進駐,一直是網美打卡及民眾消費熱點,該日式屋舍原為日據時期「台北刑務所(即台北監獄)」官舍,屋舍後方還有「台北監獄圍牆遺蹟」,不久前挖出史前陶器等古物,再度成為鎂光燈焦點。不少考古學者指出,很少有一個古蹟遺址在不到140年的時間竟然歷經清朝、日據、國民政府3個不同的統治時期,這也完全反映在舊稱「台北刑務所」的建物及遺構上。台北刑務所原先是在1896年(日明治29年)時,日本殖民台灣第2年,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加以修補而成,當時名稱為「台北縣台北監獄署」,並於1904年另於台北城外重建,1924年命名為台北刑務所。總面積有58752坪,採取美國「賓夕凡尼亞式」監獄空間配置法則,強調獨居監禁,牢房呈放射狀,透過中央走道與中央戒護台連結,方便管理監控。台灣光復後,「台北刑務所」仍持續使用,關押過不少共黨嫌疑人士,1963年遷往桃園龜山。「台北刑務所」採取美國「賓夕凡尼亞式」監獄空間配置法則,強調獨居監控。(圖/黃威彬攝)「台北刑務所」圍牆的材料,主要來自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台北城的城牆,日本殖民政府從1900年起拆除台北府城牆,作為「台北刑務所」等官方廳舍建材。目前仍保存兩道當時的圍牆,分別是位於台北市金華街的南牆,以及金山南路二段44巷的北牆,北牆上有一座圓形拱門,這是日人在刑場處決抗日義士等犯人後,運送遺體的出口,所以北牆也被稱為「哭牆」。在台北刑務所遇害的抗日義士,首推曾參加黃花崗之役的廣東客家人羅福星,他的母親是具荷蘭與印尼血統的爪哇華僑,因此羅福星長相酷似歐洲人。羅福星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到台灣苗栗成立同盟會支部,主張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統治,隔年被捕,上千人遭牽連調查,史稱「苗栗事件」。羅就義前神色自若,就連當時的總督府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也對羅的硬頸革命家風範大為欽佩。此外,台灣文化協會領導人蔣渭水、霧峰林家的林幼春,以及被稱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的賴和,都曾因抗日問題關押在台北刑務所,「抗日三猛」之一的簡大獅也在此遇害。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到台北刑務所北牆遺址旁,紀念遭日本殖民政府殺害的14位美軍戰俘,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到場致意。(圖/翻攝退輔會官網)醫師出身的蔣渭水曾誇獎台北刑務所牢房的衛生條件良好,比一般家庭還更乾淨,不過,日本人刑求手段的殘酷卻令人髮指。澎湖出生的律師歐清石因懷抱民族氣節,不願與日人合作,遭陷構入獄,歐清石曾寫下《獄中吟》,描寫自己遭受灌水、龍蝦綑、挾指、十八機械等酷刑,可惜他未能等到日本投降、國土重光,就因盟軍轟炸死於獄中。日本人的無差別殺人不限台灣人,二次大戰結束前夕,台北刑務所關押數十位盟軍飛行員,其中14位年紀19到24歲的美軍飛行員,在草率審判下慘遭處決,離日本無條件投降僅57天。2015年6月20日,在風笛手的引領下,「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與美國、英國等駐台外交官,齊聚台北刑務所北牆遺址前,紀念盟軍飛行員罹難70週年。
瑾園保衛戰3/身分多變的林子瑾 一生就是半部中國與台灣近代史
瑾園的原址保存問題,因瑾園主人林子瑾後代與台中市文化局的官司,意外引起外界對瑾園主人林子瑾的好奇。林子瑾的一生,可說是半部中國與台灣的近代史,其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和感情世界,參雜自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以來,台灣人與異族日本人既對抗又合作的民族情結與恩怨情仇。位於台中市東區的「瑾園」建於1911年,是日據時期「櫟社」、「台灣文社」等重要文化團體活動場所,也是「台灣議會」之父、霧峰林家掌門人林獻堂的姻親林子瑾的故居,如今其後代子孫正為爭回祖產而與台中市府對簿公堂。1878年出生的林子瑾,父親是福建漳州來台行醫的清朝秀才林染春,母親是台中望族吳鸞旂的長姐吳幸元,在父母的教導下,幼年的林子瑾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18歲眼見腐敗的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官民組成的「台灣民主國」無法與日軍對抗,悲憤寫下《詠黃虎旗詩》,鼓勵台灣人莫灰心喪志。在秀才父親林染春和私塾老師的教導下,林子瑾的漢學底子深厚,矢志振興漢學,1911年加入霧峰林家林俊堂、林幼春等人成立的櫟社,每逢春秋佳日,擊缽分箋、吟詩作對,後來瑾園也成為櫟社的聚會場所,同年林子瑾還與林獻堂、連橫等人接待保皇黨要角梁啟超,在梁的啟發下,林獻堂等人決定採取愛爾蘭模式,以議會路線、保護台人。 建造瑾園的林子瑾是台灣近代史名人,與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有親戚關係。(圖/翻攝自維基百科)堅持漢族傳統的林子瑾,雖在日本統治時期經商和炒股而致富,還擔任日本總督府的台中州評議員,仍不忘爭取台灣人的民主與自由,除了1921年加入蔣渭水等人發起的「台灣文化協會」,擔任議長,並積極參與林獻堂推動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與林獻堂同赴東京請願。1923年底日本殖民政府大事搜捕「臺灣文化協會」幹部,隔年林子瑾避居北京,只在1937年返台奔母喪,1940年就返回北京,從此未能返台,也沒法再親炙他一手創建的瑾園。在大陸時期的林子瑾依然活耀,醉心於中國革命的他,與推翻滿清的黃興、北洋軍閥吳佩孚都有交情,據說他當過吳佩孚大帥府的僑務處長,也當過吳佩孚、閻錫山的法政顧問,以及日本佔領北京時期,北京特別市長江朝宗的參事。外傳抗戰期間,汪精衛政權想找吳佩孚出山,還曾透過關係找林子瑾牽線。外界不解的是,支持中國革命的林子瑾,不時與黃興等辛亥革命元勳吟詩唱和,卻當上了北洋軍閥的官,在台灣高舉民族大旗、矢志對抗日本侵略,後來卻加入辜顯榮發起的「公益會」,與他也曾加入的「台灣文化協會」對抗,在大陸還當過汪偽政權的官,宛如希臘神話中,複雜而多變的人面獅身「史芬克斯(Sphinx)」,也讓他真實的面貌,增添幾分神秘色彩。 1911年清末保皇黨要角梁啟超來台參訪,林子瑾、林獻堂、連橫等櫟社成員接待合照。(圖/翻攝自開放的博物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