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萬
」 工研院滑鼠手、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新利器 +RF超高脈衝射頻治療疼痛問題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現在人生活幾乎離不開電腦、手機,長期使用下來可能會產生俗稱的「滑鼠手」,也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此外,它也常好發在需做重覆性手腕活動的職業上(如:廚師、家庭主婦等)可說是一種職業病,而孕婦也可能在懷孕後期因為水腫的關係造成手腕神經壓迫。腕隧道症候群除了傳統的藥物、手術治療外,現在也有+RF超高脈衝射頻可以幫助舒緩疼痛。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林啟萬教授表示,透過研究發現超高頻電刺激,能穿透較厚的脂肪組織像髓鞘、細胞膜,電場會影響細胞內疼痛的感受、分子(如:發炎的生物分子)表達等,進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腕隧道症候群如何治療? 疼痛只能使用止痛藥嗎?手麻、手痛可能是因為神經壓迫導致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中國附醫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溫永銳醫師表示,手腕的「正中神經」可能會因為水腫,或是工作導致手腕中間的「橫韌帶」肥厚而被壓迫,進而產生手麻的症狀,嚴重可能會持續性疼痛,甚至影響到工作、生活,這時可能就需開刀治療。不過,如果只是初期輕微麻痛的話,可以先用消炎止痛藥、護具、習慣改變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是有些人怕吃止痛藥會傷腎、傷胃,這時或許可以使用+RF超高脈衝射頻舒緩麻痛問題。溫永銳主任說明,+RF超高脈衝射頻是50萬赫茲的超高頻率,遠高於傳統幾百或幾千頻率的電刺激治療,研究發現它有神經阻斷的效果,使用時病人不會有麻的感覺,肌肉也不會因此有跳動的現象,目前建議1天使用1次,每次15分鐘,幾分鐘的刺激就可以產生幾小時到幾個禮拜的止痛效果。+RF超高脈衝射頻舒緩疼痛 未來有望多元發展+RF超高脈衝射頻疼痛舒緩系統透過經皮式電刺激器,以非侵入方式針對體表淺層神經進行治療,目前設定腕隧道症候群為第一適應症。溫永銳主任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病人經過刺激後, 2個禮拜麻的感覺仍可減少三分之一,這跟傳統藥物不一樣,因為傳統藥物對麻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差的。目前超高脈衝射頻經皮刺激器已通過食藥署(TFDA)核准,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未來有望更多元發展。國內生技公司張季衡總經理表示,這項治療去年就拿到FDA的許可,今年7月正好拿到臺灣TFDA,接著又拿到馬來西亞上市許可,目前用在神經外科、骨科、復健科等,未來預計往中醫診所去提供一些新的刺激技術等應用。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林啟萬教授也提到,其實包括巴金森氏症的震顫、膀胱過動症、皮蛇的疼痛等都可以有治療效果,但是這些在臨床上都需要再進一步的驗證。疼痛小心越拖越嚴重 應盡早就醫獲正確診斷、治療隨著科技進步疼痛治療方式也日新月異,溫永銳主任表示,希望藉由超高脈衝射頻等神經調控方式,讓患者不用吃藥,採用非侵入性的方式,就可以獲得有效的治療,而神經調控也是目前疼痛治療在推展的一個方向。而溫永銳主任也提醒,疼痛和其他疾病一樣應盡早治療,若早期沒有好好處理,後續處理、控制會越加困難,此外手麻、痛除了腕隧道症候群外,也有可能是頸椎問題導致,民眾應就醫透過檢查、診斷再獲得正確的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福音! +RF超高脈衝射頻治療新趨勢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C產品用不停 夜半失眠手麻痛醒30歲上班族小敏,是3C重度使用者,除了上班手機、筆電不離身外,下班也喜歡打手遊紓壓。直到連續幾日,睡到半夜總是突然被手指傳來的麻木、疼痛感驚醒,再加上白天抓握東西時,手掌總是傳來陣陣刺痛感且力不從心,才察覺異狀就醫,診斷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諮詢醫師建議後,使用+RF超高脈衝射頻疼痛舒緩系統,大幅緩解手麻疼痛症狀,睡眠品質獲得改善。平日也減少使用3C時間,搭配夜間配戴護具及適度的伸展操放鬆肌肉,症狀明顯逐漸好轉。腕隧道症候群福音 +RF超高頻脈衝射頻提供治療新選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溫永銳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 俗稱「滑鼠手」,常見好發於需做重覆性腕部活動的職業,如:長時間使用鍵盤、滑鼠的上班族、家庭主婦、職業司機、餐飲業等,因過度使用手腕,導致正中神經被腕橫韌帶長期壓迫,讓手指與手掌產生麻木無力與疼痛感,嚴重時疼痛還可能延伸到手臂、肩頸。過往臨床治療可透過復健、穿戴護具、藥物治療或低頻電刺激等來暫時舒緩疼痛症狀。溫永銳醫師說明,最新研究顯示「+RF超高脈衝射頻」因具備高穿透率特色,針對感覺神經進行痛覺訊號阻斷。根據臨床58位患者,將刺激器貼於病變手腕上治療15分鐘後的測試結果,疼痛不僅明顯減輕,且依病人症狀,效果最長可達14天,有別於傳統低頻電刺激,只有數小時止痛效果。此外,+RF超高頻脈衝射頻的無感刺激,除了提升治療舒適度,也能減少止痛藥物攝取,避免成癮等副作用,提供患者治療新選擇。+RF專利獲國際認證 有望延伸適應症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林啟萬教授表示,+RF超高脈衝射頻是與台灣生技業者共同研發的全球獨家專利技術,應用其技術的疼痛舒緩系統裝置,近日也通過衛福部TFDA認證,並於美國取得FDA上市許可,目前設定以「腕隧道症候群」為第一適應症,後續適應症預期可擴大至體表周邊神經相關疼痛,如: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神經痛、手術傷口疼痛、足底筋膜炎等,期望造福更多飽受慢性疼痛之苦患者,提升生活品質。遠離滑鼠手! 預防勝於治療溫永銳醫師指出,過往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40至50歲,又以女性發病機率較高,但近年臨床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多為3C重度使用者或電腦族群。呼籲民眾一旦出現手部刺麻、疼痛感,或是抓握東西無法使力,應儘速就醫檢查,避免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不自知,嚴重還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需接受手術治療。另外,也建議高風險族群平日可配戴護腕保護關節,多按摩手部改善血液循環,並減少工作量多休息,才能遠離「滑鼠手」。
工研院攜中國附醫打造醫院機器人 市場規模7年上看7,000億元
工研院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國附醫)日前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共同打造應用於中國附醫的醫院機器人(hospital robots)服務;以手術端、服務端兩路並進的方式,分階段提供智慧手術、物流、感染管制清潔等解決方案,未來還將擴大應用於2025年底啟用的「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帶動台灣醫療與資通訊兩大優勢產業邁向新藍海。工研院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將共同打造應用於中國附醫的頂尖醫院機器人(hospital robots)服務。圖左至右為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饒達仁、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品質部副院長孫瑞昇、鐿鈦科技集團總裁林寳彰、達明機器人處長夏紹基。(圖/工研院提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指出,新冠疫情爆發三年來,全球醫療型態發生巨大衝擊與變化,醫院隔離措施需求快速增加,但照護病人的品質不能減少,還需確保醫護人員的工作安全;此外,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5人即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智能醫療加入長期照護迫在眉睫,成為重要的公共健康議題。周德陽院長強調,中國附醫佈局智慧醫療領域,近來多項創新智慧醫療成果在全球醫界展現佳績;今年再宣布聯手工研院,增加導入業界機器人的智能服務,在醫院急診處,可隨時隨地進行快速、確實的消毒清掃,並啟動智動化補充衛材,減少人力點班的時間成本;在護理部門方面,手術所需包盤、包布及沖洗傷口藥水需求量極大,每日約250-270趟次,導致人員轉送搬運過程易造成職業傷害,透過智能機器人協助運送手術器械,不僅能減少護理人員的職業傷害,還能有效追蹤管制物品流向。此外,工研院的醫院機器人,還能24小時在手術室與負壓病房等場域進行徹底清潔消毒,減輕醫院人力負荷,提升感染控制品質。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中國附醫成為工研院在「醫院機器人領域」第一家簽署MOU的醫院合作夥伴。這次工研院預計將整合國內科技大廠的技術量能,例如:醫材製造商鐿鈦科技(4163)子公司「瑞鈦醫材」、廣明光電(6188)旗下子公司「達明機器人」,透過生醫、機械、光電等跨領域技術整合,逐步累積智動化應用成果。根據市調機構Market Research Future於2022年底最新報告指出,全球醫療機器人(medical robotics)市場規模將於2030年成長至逾新台幣7,00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達15.8%。工研院與中國附醫將分階段合作,逐漸擴大智能醫院應用範疇:第一年在服務方面,將應用自主移動機器人於急診與護理部門,針對手術室、急診室、隔離病房等區域,提供物流、感染管制清潔、醫療行政效率等精準解決方案;在手術方面則選定骨科、神經外科合作,輔助醫師更精準掌握病灶位置。第二階段陸續應用其他智能科技於中國附醫各部門,第三階段再擴大應用於2025年啟用的「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打造高規格AI智慧醫院與長照智能服務。
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今成立 12企業搶攻全球兆元商機
串連12家廠商、8大領域的「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Harmony in Medical and Technology;HiMEDt)」今(1日)正式成立,在臺灣科技與醫療兩大優勢產業的基礎上,藉由新模式、新生態、新數據、新場域等四大創新服務,打造開放式的數位健康新生態系統,搶攻全球數位健康兆元商機。為解決醫療與健康市場的龐大需求,經濟部技術處今年2月透過「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Taiwan Integrated Biomedical Industrial Center)促成工研院和鴻海集團、工研院新創公司臺醫光電展開醫材開發、驗證甚至是臨床測試的合作,現在進一步促成跨領域產業成功組隊,可望打造數位健康產業生態圈。工研院副院長暨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聯合發起人張培仁表示,「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透過跨域交流,主打「1快2高3情境」的營運特色,全力協助產業「快速打造商業模式」,強調資通訊等技術的務實應用,訴求大數據加值後「商用程度要高、運用彈性也要高」。張培仁表示,「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是國內第一個「同時聚焦企業、居家、醫療三種情境」的數位健康產業聯盟,盼藉由聯盟共創,全力衝刺台灣數位健康產業規模。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暨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召集人林啟萬表示,相關科專成果將與會員透過聯盟的「CVCO方程式」,從共創產品(Co-creation)起步,接續在TIBIC等場域驗證(Verification)縮短開發週期、上市後對接國內企業員工健檢及居家生理監控等收集數據(Collection)、導入工研院與臺灣大學的學研計劃優化運算模型(Optimization),再接回技術共創階段,藉此循環串聯金流、資訊流、技術流,不斷提高科技含金量,打造出成功商業模式,提升產業研發實力。鴻海集團B事業群總經理暨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聯合發起人姜志雄表示,集團在3+3策略下成立新創子公司「疆域醫創」全力推展數位健康領域,今年初在工研院號召下,開展數位健康、智慧終端、遠距照護合作,並於土城醫院臨床驗證,落實「從院內走向院外」的創新模式,讓照護服務可在台灣奠定遠距照護的基礎並於生活中應用。長庚醫院副院長魏國珍表示,將進一步整合本院不同科系的醫療人材,運用醫療專長和聯盟內其他成員合作成立「智慧醫療中心」來推動軟硬體的結合。目前籌畫中的計畫包含:腦血管及糖尿病的慢性疾病管理智慧化,心律不整AI及時分析警示系統。另外,因應民眾需求日增的長照服務,將與長照中心合化推動長新冠智慧評估系統。揚明光學總經理徐誌鴻表示,眼底所富含的各種血管組織,可以說是全身重要器官的縮影,公司的光學模組,能忠實地取得眼底與血管組織的原生影像,讓富士康用優異的AI運算引擎比對長庚醫院豐富的資料庫,找到全身性疾病的先期病徵,達到早期治療的效益。中華電信執行副總吳麗秀表示,數位健康和智慧醫療都需要先進雲端運算技術與優質的網路環境支持,中華電信過去也曾與政府計劃合作推動參與智慧長照服務系統經驗,因此非常樂於參與此聯盟,未來共同為台灣民眾的健康照護盡一份心力。
國衛院舉辦「疫苗研發Workshop」 盤點國內疫苗研發現況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超過兩年,病毒透過持續的傳播衍生各種變種在世界各國造成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台灣也正努力抵抗著Omicron變種的襲擊,發展次世代疫苗的工作,提升國家疫苗研發能量及建立快速有效生產鏈已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有別於歐美有跨國藥廠的資源,台灣研發量能散佈在產官學研各界,為讓2年多來累積的經驗能有充分的交流與討論,國家衛生研究院邀集政府官員及疫苗研發產業重要代表舉辦「2022疫苗研發Workshop」,參考美國政府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的精神,期望透過會議建構之溝通平台,結合學研界的創新研發量能、產業界生產鏈的快速建立以及政府法規、行政協調整合協助,針對Covid-19疫苗盤點及次世代疫苗未來發展方向凝聚共識與聚焦整合,以發揮國內疫苗研發最大效益。會議採實體與線上會議併行,由國立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主持,邀請威爾許化學獎得主翁啟惠院士、指揮中心研發組委員陳培哲院士、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陶秘華研究員、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林啟萬所長、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林瓊副所長、國衛院司徒惠康副院長及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劉士任副所長,分享國內學研機構疫苗研發現況。除學研界代表外,經濟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食品藥物管理署等政府單位及疫苗研發產業重要代表皆參與討論,共同對國內研發現況與次世代疫苗發展方向提供不同角度的看法,期望能凝聚共識作為重要政策之參考。國衛院生物製劑廠承接國家緊急疫苗研製重任,為因應未來各式疫苗或生物製劑開發所需,新建疫苗二廠為厚植我國防疫基礎建設最務實的投資。藉由此次會議交流學研各界疫苗研發量能與產業界的製程生產鏈整合經驗,疫苗二廠將與衛福部防疫體系組成我國完善的疫苗自主開發網絡,並配合疾管署防疫中心建置,提升傳染病致病原偵測、確診及分離等能量,銜接後續之檢測及疫苗開發任務。國衛院梁賡義院長表示,國衛院是我國唯一任務導向醫藥衛生研究機構,同時也是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的一員,對於促進我國疫苗研發責無旁貸,期望透過這場針對疫苗研發現況舉辦的workshop,建立產官學研各界良好的溝通平台,為建置我國完整防疫體系一同努力。
台灣戰隊3/拚50萬臨床個案 切入14億人印度市場戰勝「潛規則」
艾克夏落腳南部科學園區後,2015年,黃承好跑到德國紐倫堡設立品牌及研發中心,並註冊品牌「EXCELSIUS」。為何主打德國品牌?「德國的技術水準是世界公認最高的,能通過德國認證,品質技術一定最好。」黃承好直言。次年,艾克夏的準分子雷射儀器就拿到CE認證,等同在德國蔡司及美國愛爾康(ALCON)等國際大廠包辦的全球市場取得入場券,不過,艾克夏還不能馬上進場。艾克夏成立時,在全台尋找落腳處,最後選擇位於台南的南部科學園區。(圖/艾克夏提供)「你的儀器,沒有50萬個臨床個案,誰敢買啊?」一位醫師道出市場潛規則。黃承好因此決定從各約14億人口的大陸及印度市場切入,「在印度市場,(儀器價格)賣高沒人買,賣低大家又沒信心。」近4年來,擁有「印度蔡司」美譽的印度最大眼科設備製造商Appasamy,向黃承好買了12台準分子雷射手術儀;印度也成了黃承好團隊研發新一代飛秒雷射手術儀的主要對象。艾克夏的雷射手術儀在操作時,可透過螢幕即時觀看過程。圖為印度孟買的診所測試該儀器。(圖/翻攝自艾克夏醫療儀器臉書)「印度的老公寓多,診所最大的惡夢就是搬遷高大笨重的醫療器材時,常常要拆窗戶。」黃承好說。為了符合印度只能搭載4人的電梯規格,艾克夏研發飛秒雷射手術儀時,特別設計為長80公分、寬100公分的「小機台」,不但重量輕,還可拆組,移動性大幅提升。此外,「蔡司的飛秒雷射手術儀『機器人雷射手臂』,高度與角度固定,為了配合雷射刀,病床需不斷移動,病患容易緊張不適,我們的機器人手臂設計有XYZ三軸,可上下、左右、前後移動,不必移動患者。」黃承好點出差異。為提升手術精準度,艾克夏斥資千萬元與工研院進行技術轉移。圖為去年7月黃承好與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簽署「OCM技術應用於眼部組織虛擬切片技術模組」授權。(圖/工研院提供)為強化飛秒雷射手術儀的功能,讓同一部儀器也能執行白內障手術,艾克夏廣發英雄帖,在國際尋找技術伙伴,最後看上台灣工研院的OCM技術,花了千萬元進行技轉。「我們的手術儀測量白內障的距離小於4微米(micron),相當精準,手術過程能同步觀看角膜斷面影像,這點蔡司的產品還做不到。」黃承好開心地表示。艾克夏領航者黃承好年齡:64歲婚姻:已婚,有2個孩子經歷:Laser Sight工程師、Unidata總經理、Kerasite總經理學歷:交大光電所碩士、美國中央佛羅里達大學電機碩士小辭典 全飛秒雷射全飛秒雷射(SMILE,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是一種眼部「小切口微透鏡取出術」,以雷射將角膜下方切削出角膜透鏡,並透過極小的傷口取出,藉此校正角膜屈光度,全程僅需30秒。具有不適應感時間短、手術完當天就可以揉眼睛、洗臉的優點,目前台灣坊間都採用蔡司的設備,一次手術雙眼的費用約12萬元。自交大光電所畢業後,艾克夏董事長黃承好就一直投入眼科醫療雷射研發,至今近30年。(圖/黃威彬攝)
打造「呼吸器國家隊」 工研院原型機10月底量產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國外肆虐,全球確診病例數已逾405萬,逾27萬例死亡,散布在186個國家地區。有鑑於國外呼吸器需求大幅提升至5~10倍,國內研究單位和相關業者陸續投入呼吸器的研發生產。工研院以首台呼吸器原型機,希望號召更多業者加入生產。(圖/工研院提供)經濟部技術處處長羅達生表示,現在已進入防疫整備的第三階段,需強化醫療照護能量,目前全球確診病例持續攀升,呼吸器數量供不應求,因此透過建置首台呼吸器原型機,展現台灣在高階醫療器材的自製能力。金寶電子日前也宣布將量產「個人用呼吸器」,為專業醫療呼吸器的替代方案。(圖/馬景平攝)過去台灣急重症使用的呼吸器都是仰賴進口,工研院在經濟部科技專案的支持下,在17天內完成台灣第一台醫療用呼吸器原型機並順利運轉,再度應用科技力量來防疫。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指出,研發出呼吸器原型機,其中的三大關鍵在於「軟體」、「系統組件」和「系統驗證」。3月底美國呼吸器大廠美敦力(Medtronic)無償釋出PB560機型呼吸器的基礎設計,工研院團隊成功解譯PB 560原型機的軟體程式與功能;並積極在上中下游產業鏈中,找尋包括微處理器、感測器、電扇馬達、鼓風爐、面罩等系統關鍵零組件逾500個,甚至以3D列印方式自製。進入第三個關鍵「系統驗證」後,則須通過軟硬體測試與最後的確效驗證,在無縫接軌下,希望成功從開源解碼變成實際產品。工研院打造的原型機預預計將於10月底完成10台呼吸器試量產,未來也希望號召更多業者加入生產,預計在明年6月完成量產100台呼吸器的目標。日前金寶電子已宣布將投入「個人呼吸器」量產,可謂是專業醫療呼吸器的替代方案,它具備最基本的外力輔助呼吸、氣流頻率控制,呼與吸的比例調配等功能,實際體積只比一台筆電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