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擠壓
」 地震 餘震 氣象署 花蓮 嘉義上午連2震「最大規模5.6」 氣象署曝0403花蓮餘震:下周有雨山區防落石
花蓮地區今(21日)上午10時40分發生規模5.6地震,地震深度30公里,不到30分鐘後,11時7分又發生規模4.6地震,地震深度24.8公里。對此,中央氣象署表示,2起地震均為403花蓮大地震的餘震,並提醒下周有2波鋒面挾帶雨勢,尤其山區要注意安全。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技正江準熙說明,上午10時40分的地震發生位置在深度30公里、花蓮偏南部外海的地方,幾乎全台都感受到這起地震,上午2起地震仍屬0403花蓮縣大地震的餘震,在花蓮縣偏南邊的地方。江準熙解釋,花蓮大地震之後的餘震觀察,範圍都在 0403花蓮地震發生中部以北的地方、斷層範圍移動的地方,今天發生的地震廣義來說,是屬於0403地震的餘震,但從斷層角度來看不算是,而是0403花蓮地震主震發生後,產生應力轉移作用而觸發。江準熙指出,0403花蓮地震目前判斷是因為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後產生的逆斷層地震,而今天這起地震的實際震源仍需後續進一步分析確定。由於今天這起地震附近本身也是地震好發地區,像是2022年9月17、18日的台東關山地震也屬於這一帶。當大地震發生後,整個震源應力結構會有轉移、調整,應力也會有些轉移,本來北部地方有屏障的範圍,因為屏障減弱以後,本來以北部為主的應力調整,也可能逐漸往南移,進而觸發花蓮縣南部地震。江準熙提醒,未來1周會有2波鋒面挾帶雨勢,山區要注意山崩、落石和交通安全。
7.2地震全台劇烈搖晃「花蓮餘震破200起」 規模4以上餘震101次
東台灣今天上午7點58分發生規模7.2地震,全台都能感受到劇烈搖晃,而隨後餘震不斷,據中央氣象署截至今晚8點25分最新統計,總計發生了200次有感餘震,其中規模4以上的餘震有101次。根據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花蓮累計到晚間8點25分為止共發生200起餘震,其中規模6以上有2起,規模5到5.9有12起,規模4到4.9有87起,總計規模4以上的餘震有101次。氣象署晚間公布最新餘震統計。(圖/氣象署提供)這起在3日上午7點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的地震,各地最大震度為花蓮6強,宜蘭、苗栗5強,台中、彰化、新竹、南投、桃園、台北、新北5弱,台東、嘉義、雲林、高雄、台南、屏東4級,澎湖3級,馬祖2級,金門1級。這也是繼921大地震、25年以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造成花蓮陸續傳出災情,成了地震重災區,一共48棟樓房發生災損,還有4棟嚴重傾斜,分別是軒轅路天王星大樓、北濱路民宅、明禮路統帥大廈、華爾街大樓,不只房屋倒塌,還有隧道路面坍塌,橋面凸起水管破裂等等。外界揣測,這起強震跟之前0206花蓮地震是不是同一個地震帶,但專家解釋兩起地震斷層系統不一樣,據吳健富表示,這起地震主因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底下,該地區為地震好發區域,能量累積迅速且地震發生機率相當高,受到板塊擠壓,能量蓄積相當快,雖然地震能量累積很快,但不會透過一次地震就把所有能量釋放,預計3到4天內會再發生規模6.5到7餘震發生。
花蓮規模5.0極淺層地震!氣象署揭成因 未來4天防規模4以上餘震
花蓮縣近海今(24日)中午12時37分發生芮氏規模5.0有感地震,地震深度21.5公里,最大震度為花蓮縣4級、台東縣3級、雲嘉南及彰化地區2級,其餘多個縣市則為1級。對此,中央氣象署表示,這起地震是因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導致,雖然餘震不會太多,未來3到4天內仍要防範規模4到4.5餘震。根據氣象署資訊,這起地震震央位於北緯23.63度,東經121.58度,即在花蓮縣政府南方40公里處,位於花蓮縣近海,深度21.5公里;最大震度部分,依序為花蓮縣4級、台東縣3級、南投縣3級、雲林縣2級、嘉義縣2級、彰化縣2級、嘉義市2級、台南市2級、台中市1級、宜蘭縣1級、高雄市1級、苗栗縣1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今天中午的地震成因主要是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導致,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往西北移動,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後往下隱沒,位置大約在花蓮、台東,這也是花東地區地震頻率比較高的原因。吳健富指出,這起地震屬於極淺層地震,而板塊擠壓過程中,表面能量蓄積,能量釋放比較快,花東地區本來就是地震好發位置,台灣每年發生規模5以上地震約20到30次,平均24、26次左右,所以不用太擔心,且這起地震後續影響不大,雖然未來3到4天仍須防範規模4到4.5餘震,但餘震不會太多。
大屯火山活動釀北市「規模2.4」極淺層地震! 氣象署:有無異常深度為關鍵
台北市士林區於4日上午11時08分發生規模2.4的小區域地震,深度僅3.4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陽明山、淡水,均測得1級震度。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建富指出,這起地震是大屯火山所造成的火山地震,且每日約有3至5次,通常規模很小,人體不會有感覺,地震規模2.4也屬於正常範圍。該起地震的震央在士林區、台北市政府北方13.9公里處,芮氏規模2.4,深度僅3.4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震度最大區域包含台北市陽明山、新北市淡水1級。吳建富指出,該起地震並非常見的板塊擠壓所造成,而是大屯火山造成的火山地震,而大屯火山是台灣除龜山島火山外,唯二的活火山,他解釋當岩漿因冷卻而收縮,岩漿收縮就會剝落而往下掉,往下掉撞擊火山內部,位置離地表較近,就會引起小規模震動。吳建富說,大屯火山活動所造成的火山地震,每日約有3至5次,通常規模很小,只有儀器可以測得地震,人體不會有感覺,且深度也都很淺,大多落在3公里到4公里左右都屬正常,但若深度變成2公里、1公里,就可能代表火山活動有異常。他也透露,因為大屯火山周圍的觀測網相當密集,較容易偵測到小規模的震動。據大屯山火山觀測站網站指出,整個大屯火山群地區共設置40個寬頻地震站,結果顯示,其中又以大油坑的地震數量最多、最集中。
台南昨深夜3.5地震超有感! 氣象署曝「50年僅4次」:震央很罕見
台南安定區昨(27)日晚間約10時15分發生了芮氏規模3.5地震,深度約7.8公里,台南市最大震度達到4級,屬有感地震。中央氣象署指出,台南發生地震的次數少,自1973年以來僅有4次規模3.5以上的地震,預估未來不太有餘震。該地震的震央位於台南市安定區,相當罕見,台南市最大震度4級,善化區也有2級,而永康區、新化區、七股區和嘉義縣則有1級;宜蘭縣今(28)凌晨0時45分也發生了規模3.5地震,震央位於宜蘭縣近海,深度約12.5公里,宜蘭縣最大震度4級,花蓮縣也有2級。宜蘭縣近海地區今(28)日凌晨0時45分也發生了規模3.5地震。(圖/氣象署提供)對此,中央氣象署地震中心主任吳健富說明,台南地區的地震次數少,均屬於偶發性地震,自1973年以來更只有4次類似地震發生,和構造斷層、盲斷層無關;而由於震央位於人口密度高、高樓多的安定區,且震央較淺,因此民眾會比較有感,但此次地震也只是偶發事件,預估未來並不會有餘震,即使有也很小。另外,吳健富也提醒,宜蘭地區地震本就較多,應是板塊擠壓所致,無特殊原因,而因為此次地震規模不大,也難以判斷主震或餘震。
南投4.6地震震央接近921! 氣象署:後續不會有餘震
南投縣水里鄉今(21日)凌晨1時16分發生規模4.6地震,地震深度28.9公里,南投、彰化、雲林最大震度3級。中央氣象署地震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由於東部板塊擠壓,而應力傳遞至西部導致地震,後續推估不會有餘震。此外,雖然本次地震震央接近921地震震央一帶,不過深度差別較大。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資料,今天凌晨1時16分南投縣水里鄉發生芮氏規模4.6地震,震央在南投縣政府東南東方19.3公里處,深度28.9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氣象署指出,最大震度出現在南投縣信義鄉、南投縣南投市、彰化縣員林、雲林縣斗六市、彰化縣彰化市、台中市霧峰,皆為3級。震度2級地區則為嘉義縣、台南市、花蓮縣、苗栗縣,震度1級地區為高雄市、台東縣、宜蘭縣、嘉義市、新竹縣、澎湖縣。對此,吳健富表示,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往西北擠上來,應力傳遞至西部,導致南投彰化一帶發生地震,該處屬於比較脆弱的位置,陸續都會蓄積能量並引發地震,雖然本次地震震央比較接近921地震震央一帶,但是深度深很多。他補充,本次地震規模不大,不太會有餘震,能量蓄積也比較短期,一段時間就會出現規模3、4的地震,這次屬於比較大一點的地震,但也不必太過驚慌,平常心看待即可。
地震3級卻超有感…氣象署曝「2原因」 他沒收到警報問:又變邊緣人?
今日上午發生芮氏規模6.2有感地震,最大震度3級,全台有感。就有不少網友詢問「警報勒?沒在響是怎樣?」好奇為何地震這麼大,卻沒收到任何警報。中央氣象署地震中心也表示,此次地震主因是菲律賓和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造成,全台有感則是因為震源距離台灣陸地較遠。全台24上午發生規模6.2有感地震,有網友在PTT上表示,地震很大又搖的久,起初以為是頭暈,因此就馬上點開PTT確認,「有夠嚇人,都準備要往外跑了xd」,接著他便詢問,為何地震如此搖晃,警報卻沒有響;另外也有網友發文表示「我手機沒收到簡訊、沒叫(我朋友說他有) ,我又變邊緣人??」貼文一出,網友紛紛討論,「鬧鐘先響」、「台北沒有收到,上班鬧鐘先響」、「有夠大還沒嚮」、「我家旁邊的學校有響警報欸」、「問就是邊緣人」;另外也有網友表示,沒有到標準警報就不會響,不過也有可能是手機沒有開相關通知,或是手機正開飛航模式、通話中,也可能收不到訊息。中央氣象署表示,此次地震只有3級卻超有感的原因,主要就是菲律賓和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造成,且震源發生在琉球海溝,再加上震源離台灣陸地較遠,因此震波傳遞時造成全台有感,若是位在台北盆地又處於高樓的話,搖晃感受就會比3級更大。
花蓮富里鄉5.8地震原因曝 氣象署「地震能量不會一次釋放」:3天內恐有規模5餘震
花蓮縣富里鄉在11日晚間6點36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花蓮富里5弱,台東長濱、南投玉山也有4級,對此,中央氣象署提醒,未來3天有可能還會有規模4.5到5的餘震。根據氣象署地震中心代理主任吳健富表示,這起地震主因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碰撞所致,累積能量釋放所引發的地震,該處地震次數較為頻繁,本次也屬於極淺層地震,震度較平均,幾乎全台有感,高樓層感受更加明顯,加上北市還有盆地效應影響,放大地震搖晃程度。吳健富更指出,由於該處地震頻繁,加上5.8地震能量不會一次釋放,預計3天內還會有規模4.5到5的餘震,另外,該地處東部山區,又因連日大雨,恐會有落石坍方的情況。這起地震發生在國慶連假開工首日,在晚間下班時發生芮氏規模5.8地震,深度僅17公里。各地最大震度為花蓮縣5弱、台東縣4級、南投縣4級、嘉義縣3級、雲林縣3級、台南市3級、高雄市3級、屏東縣3級、彰化縣3級、苗栗縣3級、嘉義市2級、台中市2級、宜蘭縣2級、桃園市2級、新竹縣2級、雙北2級、新竹市1級和澎湖縣1級。
嘉義5.5地震搖超久!網驚「先聽到地鳴」才收警報 2週內恐有極淺層餘震
嘉義縣新港鄉今(5)傍晚17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深度僅8.5公里極淺層地震,連遠離震央的台北也感受到搖晃。許多嘉義及中南部民眾也在第一時間於臉書、PTT等社群平台直呼,「這次搖超久」、「警報狂響」。氣象局則提醒,未來2週內恐有規模4到4.5、深度較淺餘震持續發生。這起規模5.5、最大震度5弱地震發生瞬間,不少中南部民眾先收到國家級警報訊息,緊接著感受到明顯搖晃,網友們在當下或震完後紛紛發文、留言,「嘉義超大」、「雲林超有感」、「台南很有感」、「台中有感」、「我在南投,先微微左右,再上下跳」。嘉義市議員「Molly 翎熹」也發文關心:「剛才地震上下搖得好劇烈,大家都還好嗎?」醫師陳志金則直呼:「整台公車乘客的手機都響起(國家級警報)!」另有網友指出,「先有地鳴,才有警報,才有地震」。(圖/翻攝自臉書「Icu醫生陳志金」)地震測報中心代理主任吳健富表示,本次地震應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並因較淺層,對地表建物及居民很有感,目前測得較大震度為嘉義市和嘉義民雄5弱,震度4地區為雲林縣、台南市、彰化縣;震度3地區為南投縣、高雄市、台中市、苗栗縣;震度2地區為澎湖縣、屏東縣、花蓮縣、台東縣、新竹縣、桃園市;震度1地區為宜蘭縣、新竹市、新北市。吳健富也指出,該地區上月8月16日、26日及月底都發生規模3.8到4.5地震,活動度較高,另該地區有段時間沒發生較大密集地震,後續狀況及餘震要密切觀察。若從時序來看,今天規模5.5地震應為主震,加之這區域地震較少、能量累積一段時間,不排除2週內有規模4到4.5、深度都較淺餘震持續發生。
嘉義1分鐘連3震…推估是後續餘震 氣象局揭「持續小震是好事」原因
地牛翻身!嘉義今(31日)中午在1分鐘內發生3起地震,規模分別為4.5、3.7和3.4。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指出,推估是8月19日和29日地震後的後續餘震,持續有小規模的地震是好事,原因也曝光了。根據氣象局,今天中午12點49分嘉義民雄發生規模4.5地震,隨後嘉義新港發生3.7地震,到了12點50分嘉義新港又出現3.4地震。在這之前,嘉義新港8月16日曾發生規模4.0地震,8月26日發生規模3.8地震。對此,氣象局地震中心代理主任吳健富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今天的地震可能是上次地震的餘震或群震,由於該地區不常地震,但受到東半部板塊擠壓應力作用,壓力會傳遞到西部較淺層的位置,導致破碎帶引起地震。據了解,該地區上次出現頻繁地震是921大地震後,當時能量過多,需要釋放能量。吳健富指出,這個地方地震不多,能有多次小規模地震是好事,有助於能量慢慢釋放。另外,因為這幾次地震規模都不大,推估未來還會有餘震,但不必太過擔心,規模應該只會達到3左右,且能量3~5天就會釋放完畢。
土耳其強震能量「921地震2倍」 台灣最該擔心「這一區」
土耳其邊境城市加濟安泰普省(Gaziantep),本月6日接連發生2起芮氏規模7.5以上強震,尤其最大規模的7.8強震,震撼全球,目前已知在土耳其、敘利亞2國造成逾4800人死亡,還有不少民眾受困在瓦礫堆中。而對台灣人來說,說到地震最大的傷痛,莫過於當年南投集集的921大地震。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地震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土耳其強震的能量,大約是台灣921大地震的2倍,不過他分析,因為台灣現在所觀察到的斷層僅100多公里,要發生規模7.8地震的機率並不高,但規模7.3至7.5強震還是有可能的。陳國昌受訪時提到,這次土耳其發生規模7.8的強烈地震,不少學者專家都預估,當地斷層約有200公里,但在台灣目前斷層發展,最長僅100多公里,所以要發生規模7.8的地震機率,基本上不是太高,關鍵就在斷層的長度。而也有人分析,土耳其這起大地震,能量大於廣島原子彈的威力,陳國昌也分析表示,這起世紀強震的能量,「大約是921大地震的2倍大」。而看到土耳其受到這起強震影響,死傷與建築物倒塌程度超乎預期,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認為,當位在斷層上的房子,一旦遇上地震,板塊擠壓時錯動,整個房子就會像「被剪刀剪斷」一樣,所以位在地震帶上的房屋興建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加強建築物本身的耐震設計,還有盡量遠離斷層。他並警告,台灣從南到北,都算地震活躍區,但西半部人口密集,相較於人口較為空曠的花東,要更加留意。
桃園楊梅規模3.2地震 砰一聲巨響嚇壞居民:以為大爆炸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5日)上午約8點15分,桃園市楊梅區發生芮氏規模3.2地震,深度5公里,震央位於桃園市政府西南西方17.1公里,各地最大震度為桃園市2級,新竹縣市1級。地震發生後,許多網友紛紛留言,直呼這種地震感覺很特別,還有人以為是附近工廠發生大爆炸或是氣爆。稍早中央氣象局表示,該區域較少出現地震,這起地震發生,主要是西部受到東部板塊擠壓的間接力量造成,是屬於小規模的淺層地震。據了解,桃園今天的這起芮氏規模3.2地震,地央位在桃園市楊梅區,桃園地區感受非常強烈,包括中壢、新屋、桃園市等地,震度都有2級,新竹縣和新竹市則為1級。桃園今天上午發生有感地震,不少當地居民都以為發生大爆炸。 (圖/翻攝大江國際購物中心Metro Walk臉書粉專)桃園地震發生後,粉專「我是中壢人」就有網友直說:「我住楊梅很大聲還以為氣爆」;「大江國際購物中心Metro Walk」也有桃園人留言,「真的像砲彈一樣,砰一聲巨響,窗戶跟房子都在遙,我以為今天軍營大砲打的那麼大聲」、「我在楊梅,很像爆炸」、「我還以為我家附近軍營又在射擊了」。稍早氣象局地震中心副主任吳健富表示,今天早上桃園的這起地震,震央比較少見,從1991年以來,桃園發生地震次數不算多,不過因為整個台灣都是位處板塊活動的範圍內,因此提醒民眾,仍會有地震發生,不過該起地震後續發生餘震機率較小。
地震是如何發生的? 這個裝置讓你瞬間理解
許多人都知道,地震的發生是因為地殼運動造成板塊擠壓而發生的,但至於「板塊是如何擠壓的」就沒有人有辦法做個很清楚的說明。日本和歌山縣立自然博物館就設計了一組模型,透過簡單的裝置,讓民眾輕鬆了解「地震到底如何發生的」。日本大阪自然史系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中条武司近日在推特上釋出一段影片,影片中是一台由和歌山縣立自然博物館製作的地震模型,透過模型的運動,可以清楚看到板塊到底是如何被擠壓、接著發生錯動與反彈,進而產生地震的。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右邊的板塊模型不斷地往左邊移動,而左邊的板塊就跟著移動的速度不斷地遭到擠壓,接著又彈回原本的地方,在這個時候,左邊板塊上方的建築物就開始發生晃動。用著簡單的裝置,就讓民眾快速了解地震的發生原因。中条武司在影片的說明欄中表示,這個裝置目前已經在部分地區成為熱門話題,而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裝置是由策展人親手製作的,而且這個策展人其實是一位專門研究昆蟲的達人。(點此觀看影片)
連續有感地震 專家:已進入強烈地震高風險期
921地震23周年前夕,台東昨規模6.8地震更是今年以來最強震,讓不少人擔憂是否還有強震發生。專家表示,目前正接近強震的周期,有感地震次數異常偏低或偏高都是警訊,台灣確實已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也有學者認為,從斷層可看出地震活躍的變化,但不代表台灣整體已進入地震活躍期。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2003年12月10日,台東東側的成功鎮就有規模6.4的強震,2006年4月1日,台東南側鹿野也有規模6.2的強震,台東原本就是強震頻繁區,目前台灣也確實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汪中和說,有兩項觀察可以視為台灣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第一,台灣發生規模7以上強震的周期約30年,上一次是1999年921大地震,目前逐漸接近再現的周期;第二,2018年9月以來,台灣地區有感地震的次數異常偏低,板塊擠壓的能量釋放不夠,大地震的風險正快速上升。他表示,台灣有感地震次數無論是異常偏低或偏高,或是地下水位異常、地景持續異常變形等,都是區域的警訊。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執行祕書郭陳澔表示,從地震觀測史看來,人類進入精密觀測大約才30至50年,觀測資料仍相當不足,是否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要以定義來研判。若以造成本次強震的斷層來看,確實是進入活躍期,因為餘震頻率相當高,也可以預期;但若放到更廣的尺度如台灣或全球,就需要再評估。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特聘教授吳逸民則認為,現在是否真的進入地震活躍期,其實很難界定,通常淺層地殼附近的中大型地震都會引發較多餘震,深度深的地震被偵測到的相對較少。以921為例,因為車籠埔斷層較長,影響的區域較多,但下一次何時會發生大地震仍有不確定性,斷層出現地震的周期相對好掌握,但整個台灣地區就相當難了。
台灣進入「地震活躍期」 學者:近年恐出現規模8強震
台灣23日凌晨1時許在花蓮近海發生規模達6.6強震,後續共發生多達150次的餘震,讓許多民眾難以再入睡。對於此次地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台灣與整個太平洋火環帶目前很可能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另外,氣象局也指出,這次地震原因為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擠壓導致,有學者認為近年內有很高機率出現規模8以上強震,但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認為此種說法仍言之過早。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目前頻繁的地震可能是自去年延續到今年,3天內不排除發生規模5以上餘震;此外,他更坦言,包含台灣在內,尤其在太平洋火環帶,極可能「地震活躍期」已經到來。同時,他也提醒,台灣陸地有36條斷層,且多集中在中南部,而台灣已很久沒有在陸地上發生大地震,認為中南部須特別注意。另外,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表示,一般規模6以上地震皆會牽動附近斷層,昨(23日)的地震屬於池上斷層,旁邊就是琉球海溝,不可輕忽;對此,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李錫堤也指出,琉球海溝周期約百年左右,根據地震活動型態來看,通常海溝型地震發生前,多會出現中大型地震,因此研判近年內台灣恐會出現規模達8以上地震。根據《TVBS》報導,對於專家學者的論述,氣象局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有不同意見,他表示,目前仍無根據可支持海溝型地震週期的說法,更直言此次地震主要屬於板塊能量釋放,因此不認同學者的看法。
花蓮6.6地震「當地49年最大」 氣象局示警:中南部5大斷層要小心
全台深夜不平靜!今(23日)凌晨1點41分在花蓮近海發生規模6.6地震,後續大小餘震不斷。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指出,這是該地區從1973年來,第一次發生規模6.0以上地震,而估計有超過150起的餘震發生。由於陸地上的斷層很長時間沒有活動,因此中南部有5大斷層未來要特別小心。陳國昌透露,這起地震主要是板塊擠壓造成,菲律賓海板塊以東南往西北方向衝擊撞台灣島東部,雖然地震震央有些在台東、有些在花蓮或是沿海,但實際都是同個構造,也是921後排名第5大,未來3天恐還有規模5以上餘震,中小型餘震可能持續1、2個月,甚至一年之後都會有中型餘震發生。凌晨1點41分花蓮近海發生規模6.6地震。(圖/地震測報中心)陳國昌向《蘋果新聞網》表示,凌晨的地震破碎構造較深,雖可以感受到劇烈搖晃,但由於位置偏沿岸、人口少,災損沒有想像大。不過他提醒,雖然還沒觀察到斷層有明顯活動,但確實要特別注意。由於陸地上的斷層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活動,尤其中南部幾個大斷層附近地區人口多,包括九重坑、大尖山、六甲斷層、蘇花、後甲里斷層5大斷層,都要小心。陳國昌直言,地震從去年開始就比較活躍,地震活躍期可能已慢慢來臨,甚至已經進入活躍期。而這次地震發生前,國家級警報就大響,他認為「不敢說很滿意,但差強人意」,強調這1、2年地震中心都有調整手機警報參數、從錯誤中調整。
新竹2天搖12次…最大規模3.7 專家:恐是強震前兆
中央氣象局表示,從2月4日早上到2月5日中午,新竹縣峨眉鄉共出現12起小區域淺層地震,地震深度均不到10公里,最大規模3.7,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該區域地震如此頻繁相當不尋常,很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當地居民對此相當緊張,出身峨眉的新竹縣長楊文科表示,很少見過如此密集的地震,且震央都在峨眉,他4日即指示消防局整備人力及裝備,隨時待命救援。西南地區要提高警覺根據統計,自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台灣地區有感地震次數一直偏低,是罕見的低震期,汪中和說,板塊擠壓蓄積的能量沒有抒發,大地震發生的機率也大為提高。汪中和指出,這些群震與新城斷層、獅潭斷層的分布都有相當的距離,倒是與斗煥坪構造相近,應該與附近的地質構造的活動有關,是否與之相關需要持續調查才能確認。汪中和說,大地震仍是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最好的的策略還是做好避震防災的準備工作,新竹縣政府已經啟動地震的防災部署是正確的,只是發生大地震不全然一定會在新竹地區,台灣的西部及南部地區也要提高警覺。而新竹縣消防局集結特種搜救隊警消18名、義消特搜隊13名整備待命,並呼籲民眾發生地震切勿慌張,最重要的是避免頭、頸部受傷,地震發生時應立即做好「趴下、掩護、穩住」等3個動作,並事先準備好緊急避難包,若建物嚴重受損,立即遠離並前往避難場所。鄉長籲做好防災準備峨眉鄉長王增忠說,地震已成為峨眉鄉民這2天的主要話題,大家當然很擔心,連氣象局都說這現象很罕見,如今只能安慰自己「小震不斷,大震不來」,當作正常能量釋放;他也呼籲鄉民做好萬全的防災準備,因應可能發生的意外。
全球暖化冰川消融「地殼被重壓力量減輕」 專家:氣候變遷成地震誘發導火線
嘉義縣阿里山鄉5日晚間9點54分發生規模4地震,最大震度4級,台灣東部海域9點11分才發生規模5地震,兩者僅相距43分鐘。面對近期熱議的百年一次大型板塊擠壓,台灣恐爆發規模8的隱沒型地震。不過專家認為,要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板塊擠壓的隱沒地帶深度要夠深,其距離台灣本島較遠,震度與傷害都會比較輕,反而是全球暖化,冰川消融讓原本地殼被重壓力量減輕,帶來了更多的地震應受到更大的關注,氣候變遷成為地震誘發的導火線!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當能量超過負荷限度就會釋放出致災型地震,也因為累積時間較長所以才會說是百年周期。最近大家討論度很高的百年周期恐引發規模8的隱沒型地震,但是要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首先斷層長度要夠長,再來板塊擠壓的隱沒地帶深度要夠深,只是「海溝型地震」出現的隱沒帶距離台灣本島較遠,當震波到達陸地時,震度與傷害都會比較輕。而在關注百年周期地震同時,也應重視全球暖化與地震的相關。根據統計,2009年以前每年全球平均出現規模7以上地震約11次,2009年以後平均一年增加為16次,但近幾年平均已有超過20次紀錄,溫室效應不止讓海平面上升,也讓強烈地震出現頻率增加。汪中和表示,氣候暖化讓地表熱能增加,並累積在空氣、海洋、地殼之中,其中冰山消融會減少大陸板塊地殼原本應該承受的重量,於是地殼向上翹起,垂直抬升現象加劇也帶來更多的地震。以喜馬拉雅山為例,2005年以來,周邊已經出現9次規模7以上強烈地震,震央均圍繞在冰川融化顯著地區,雖然喜馬拉雅山周邊地震主因是由於印亞板塊碰撞,但冰川消融造成的垂直應力變化卻是誘發的導火線,延緩全球暖化不僅影響氣候,更是降低地震發生頻率的一大課題。
血淚雪隧1/全世界沒有保險公司敢承擔 十國聯軍拚15年血淚開通
2006年雪山隧道(雪隧)正式啟用,全長13公里仍是台灣目前最長的公路隧道,由於雪隧處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的地帶,大小斷層達90多處,即使台灣當時已採用最新技術「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unnel Boring Machine,縮寫TBM),但「主坑」開工之前的「導坑」工程就讓保險公司慘賠,雪隧也因而創下重大工程沒有投保的世界紀錄,甚至臨時「換國」上場開鑿,最後靠著十個國家的專業技術和勞工人員共同努力,才完成這艱困的任務。雪隧貫通的重要性猶如「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的任督二脈,這一條高速公路由南港至宜蘭頭城,再延伸至蘇澳,雖然只有55公里,但對宜蘭的發展卻至為關鍵,西部高速公路網也得以向東部地區延伸,同時將宜蘭到台北的車程,從兩個小時大幅縮減為40分鐘,使宜蘭併入大台北首都一日生活圈。當初這項工程由行政院退輔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榮工處)負責施作開通,時任機電副主任的冷耀東回憶說,民國80年代,台灣未接觸過TBM技術,一具TBM本身就要十幾億,是否適合台灣地質也未知,最後因為雪隧長距離、成本等考量,因此還是拍板用TBM。當時擔任交通部國道工程局長歐晉德決定榮工處接下雪隧工程,透過建設過程接收國外先進技術移轉。「榮工處那時沒有操作TBM經驗,於是設想找歐美廠商帶我們,最後找到技術算成熟的法國廠商。」冷耀東說,雪山隧道東西行線主坑開挖前,要先做一個「導坑」,這個導坑有四個功能,一是全線開挖前能先掌握當地的地質;二是若當地的地質狀況不好,可以先於導坑補強;三是開挖隧道最怕碰到水,若該地有大量湧泉,可以先從導坑排掉;四是施工期間或現在已通車,導坑都可以作為緊急通道。開挖隧道最怕碰到水,若該地有大量湧泉,恐造成工程塌陷。(圖/報系資料庫)冷耀東指出,1991年7月,導坑開始動工,預定兩年後順利開通,就可以緊接著做主坑,但沒想到台灣地質因夾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之間擠壓,斷層很多,大斷層就有六個,大小斷層加起來也有八、九十個。他說,「導坑直徑約4.8公尺,一層樓高,當時用小型TBM才開挖一百多公尺就受困、卡住,無法前進,花了很多時間,挖300公尺,機具就受困十來次,結果就是保險公司慘賠。」「導坑工程讓保險公司慘賠,接下來的主坑工程,竟然沒有人敢來承包保險,這也算是創世界之最,重大工程沒有投保的。」冷耀東表示,就算政府和榮工處皆保證會承擔責任,本來要帶大家「進洞」的法商,竟把TBM停在洞口、不動了,可是工期非常緊了,怎麼辦?「我們一直要求法商開工,並保證若有什麼問題,政府和榮工處會一方面施工,一方面來談,但法國人就抓著我們沒有保險,堅決不動工。」一名參與雪隧工程的人士也說,政府最後也沒辦法,不得已情況下,只好跟法國人打官司,聲請假扣押,當時氣氛非常緊繃,法國人要不就停工,要不就想獅子大開口,這種情形下兩方最後解約。「現在都可以講了,過去很敏感,牽涉到國際合約等問題,這些事情都不能說的。」冷耀東向CTWANT首度揭露,台灣與法商鬧翻後,技術問題就只能求助原始的TBM德國製造商,聘請有30年經驗的德國技師來協助開挖。冷耀東說,自己跟外國人沒有語言隔閡,與法、德技師都很熟,「這些外國人非常需要當地的朋友,在沒有朋友的國家怎麼受得了,我跟他們聊得來,對方也很高興交朋友,久而久之相處得非常好,同時學到很多開挖技術。」他邊回憶邊笑著說,外國人在異地,碰到事情也會怕,台灣警察會臨檢,晚上十點、十一點,這些外國技師有時會打電話向他求救,就幫忙解決。「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一具造價十幾億元,由德國原廠為特定工程量身打造。(圖/報系資料庫)「本來台灣沒有打算自己開挖,開挖工作是要交給外國作業手,這中間有法國人、俄國人,後來是德國人,但德國作業手很貴,一個人每個月就要50萬元台幣薪資。」冷耀東指出,當時政府有聘請兩個德國技師操作TBM,自己則跟在旁邊學,受訓時已了解基礎常識、原理,現場邊操作邊學,慢慢進入狀況。「到最後,只要有一個德國技師休假,我就自己上了,不用讓政府再花錢補人力,我自己開挖,包括如何備料、維修和機電處理,我就一邊開挖,一邊學這些事情。」冷耀東回想提到,雪隧工程不只是「八國聯軍」,甚至超過10個國家的人員幫忙,包括義大利負責地質探測、美國人參與導坑工程,還包括日本、法商、德商和俄國人等技術工程師;菲律賓和泰國的勞工貢獻,起碼有10個國籍的人一起工作。此外,北宜高速公路工程殉職人員共25名,其中雪隧工程內殉難有13名,半數是泰籍勞工,至今令人緬懷。
血淚南廻2/ 南迴鐵路工程艱難土重 夜以繼日168小時挺進不到1公尺
南迴鐵路全長98.2公里,以一座接一座的隧道和橋樑相連通過中央山脈,全線大、小橋樑以及隧道共修築近二百座,大部份隧道工地地處偏遠,施工過程中需忍受隧道內高溫、濕氣、泥濘與噪音,隧道壁土石還潛藏隨時可能崩落、湧水等風險,施工艱鉅的程度難以想像。鐵道局東部工程處第四工務段長廖明誠指出,南迴鐵路全線共修築158座橋樑、35座隧道,總長3萬8202公尺,佔了總長近百分之四十,最長的中央隧道更長達8070公尺,曾名列台灣最長鐵路隧道十餘年。施工人員當年頂著高溫悶熱,在惡劣的環境中完成南迴鐵路的二百座隧道。(圖/翻攝自交通部鐵道局臉書)「越長的隧道通風效率愈低落,必須透過管路分段送風到隧道內,尤其一部送風機僅能送風幾百公尺,採接駁方式送進去的都已經變成熱空氣。」廖明誠說,過去施工機具大多為柴油式,過程中產生大量廢氣,隧道內二氧化碳濃度高,且含有毒氣體,因此需要送風管持續排風,但多部送風機運作的同時也導致隧道內高溫,四季如夏悶熱難耐。曾參與中央隧道西側出口工程的廖明誠回憶,當時施工地點地處偏遠,必須透過修築便道挺進深山,歷經約20幾公里「挖山造橋」,卻時常因為大雨,山高坡陡峭,雨水傾洩而下,瞬間沖毀便道和橋樑,「一切都要重來,有次(工程)因此耽誤一兩個月,才重新將材料運送進去(隧道)。」「大雨不僅沖毀橋樑,也造成隧道內積水,泥濘難行,增添施工困難,有一次遇到颱風豪雨,水甚至淹到隧道洞口,光是抽水就耗費三個月的時間,機械全泡湯了。」廖明誠說,隧道排水工作耗時,透過鑽孔排水,或是從隧道中間挖導坑,工人日以繼夜趕工,有時一週的施工進度還前進不到一公尺,工程十分艱辛。除此之外,施工過程還有另一大致命危險,南迴鐵路位於板塊擠壓帶,地質既破碎且脆弱,因此開挖隧道時容易有坍塌的風險,就有數名工人遭落石擊中頭部死亡,或是遭崩落的土石掩埋,窒息而死。鐵道局東部工程處第四工務段長廖明誠曾參與南迴鐵路中央隧道工程,隧道全長超過8公里是全線中最艱難的路段之一。(圖/馬景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