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病夫
」一生極富傳奇色彩 李小龍以武平權創先鋒
一代巨星李小龍27日80歲冥誕,縱然離世超過47年,但一生極富傳奇色彩的他,仍不斷影響著後世,其傲人的成就更是跨越地域、時代和種族。在銀幕上他登峰造極,在武藝傳承上他永垂不朽,在亞裔平權上更開創先鋒,透過行動力將華人強勁形象、富饒智慧的哲理寓意深植作品中,一改西方人對中國人「東亞病夫」的刻板印象,也消弭歧視和偏見。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當年偕妻子、兒女從香港遠赴美國演出粵劇,1940年11月27日,本名李振藩的李小龍誕生在舊金山唐人街,隔年隨家人返港,在當地學習成長,7歲習太極拳,15歲向葉問學習詠春拳,並和同好切磋各種拳法,1957年奪得香港校際拳擊比賽少年組冠軍。李小龍當年逝世消息,連日攻佔當時的報章新聞版面。(圖/資料照片)自小踏入演藝行業李小龍其後以詠春為本,進而創立自己的截拳道。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小因父親關係參與演出20多部香港電影,僅3個月大就在電影《金門女》中亮相,1950年主演《細路祥》正式開啟童星之路,奠定演員基礎,直到1959年赴美求學前才暫停香港的演藝事業。李小龍在美國主修戲劇,副修哲學,同時開武館「振藩國術館」授徒,雖然他教導非華裔武術的一視同仁態度,一度讓當地華人不能接受,不過在21世紀的今天看來,他當時即展現超越種族胸懷。知名學生包含奧斯卡得主詹姆士柯本(James Coburn)、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等。在李小龍對好萊塢失望透頂時,詹姆士柯本在旁鼓勵他返港好好發揮,向好萊塢製片人證明能耐。1971年他發想一齣以華人為主角的西部功夫影集《戰士》,本來由李小龍主演,後來因製片商無法接受由華人挑大梁,因此角色被白人大衛卡拉定(David Carradine)取代,劇名也改為《功夫》,完全「被消失」的李小龍心死好萊塢,決定返港重新發展。洗刷影壇刻板印象李小龍大事紀以李小龍名言命題的紀錄片《若水》(Be Water)在今年推出,他的女兒李香凝在片中表示:「當時的好萊塢不會任用任何亞洲人擔任主角,也不願打造出真正的亞洲角色,我爸爸一心要打破這個制度。」李香凝說道:「我爸爸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洗刷西方影壇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1971年起,他帶來煥然一新的武打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除了開創先例的武術編排,也強調亞洲人力量、自信和剛毅的象徵。李小龍與美國華納合拍的《龍爭虎鬥》是系列中最賣座的一部,他除了成為好萊塢電影首位亞裔男主角,也負責《龍爭虎鬥》劇本和製作的工作,將他對武術的哲學埋在電影中,也精心設計編排武打戲,自此之後,李小龍成為中國功夫的代名詞。在《龍爭虎鬥》上映前夕、拍攝未竟之作《死亡遊戲》期間,李小龍因對止痛藥的過敏反應而猝死離世,1973年7月20日與世長辭,享年32歲,可惜英年早逝,無法看見自己與電影的影響力。
大陸應口罩戴起來「向全世界鞠躬道歉」 前央視主持人開砲:給你們添亂了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許多人批評大陸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好妥善管制,美國《華爾街日報》更刊出內含「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文章,觸怒大陸官方。對此,央視前著名主持人邱孟煌在微博表示,大陸應該出面向世界鞠躬並且道歉,遭到撻伐。《華爾街日報》以《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為題刊登評論,引起大陸官方不滿;大陸官方認為,評論涉及種族歧視、抹黑且有辱華嫌疑,要求報社道歉,結果遭拒,因此吊銷報社3名駐北京記者的記者證。對此,邱孟煌在他的微博「阿丘」發文表示,「此時,雖然東亞病夫的牌匾早已踢碎了一個多世紀了,但我們可不可以說話語調稍溫和並帶些歉意,不慫也不豪橫地把口罩戴起來,向世界鞠個躬,說聲:對不起,給你們添亂了?」網友紛紛轉發貼文,留言開罵「狗屁邏輯」、「賣國賊」、「這明明是天災,只是比較衰落在武漢」、「全世界華人都被你侮辱了」、「雙標的人,美國流感爆發於美國,怎麼不來道歉」。邱孟煌隨後刪文,但仍擋不住網友湧入,砲火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