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中葉
」 美國 台灣產能過剩等危機衝擊 中國經濟超美國恐要延後數十年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受到房地產、債務與工業產能過剩等危機衝擊,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榮景已經不再。目前專家預測中國想要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目標,可能要延遲數十年才有可能實現。中國經濟今日正面臨各式各樣的過剩困境,像是數百萬間空置或未完工的公寓大樓、地方政府背負的數兆美元債務,以及工業超額生產帶動出口激增,進而引發全球貿易陷入緊張。儘管如此,中國仍占有優勢。例如它在全球製造業的地位迄今無人匹敵,此外在電動車和再生能源等新技術方面也取得主導地位。只不過在川普即將上任、新一波貿易戰已經迫在眉睫,如何解決中國經濟的過剩問題,已成為北京政府當前棘手的難題。歷史性的財富損失根據巴克萊集團預估,中國房市自2021年崩盤後,已讓中國家庭財富損失18兆美元。房市危機加上北京在新冠疫情期間採取鐵腕政策,有助解釋中國民眾為何消費縮手。擴大經濟規模延遲部分專家曾在2019年預測,中國經濟飛快成長,讓它有望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現今美國仍是全球經濟主要引擎、中國經濟卻陷入停滯不前,讓這些專家已經改口,認為中國恐難在本世紀中葉前趕上美國。勞動力減少中國還面臨人口縮減的問題。鑒於勞動力持續萎縮,令它已無法利用人口紅利持續推升經濟高速增長。過剩問題中國過去主要透過投資來帶動經濟成長。不過數十年後,中國卻被龐大債務、過多公寓與製造業產能過剩所籠罩。中國政府、家庭與企業債務總額已接近年度國內生產毛額的300%。事實上在某些指標,它所背負的債務與償債情況,可能較金融危機前的美國或十幾年前的歐債危機更為嚴重。
全球葡萄酒產量、消費量回不去! 專家示警:極端氣候是最大挑戰
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報告指出,由於氣候變遷、極端的環境條件,如乾旱、野火肆虐,影響了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主要葡萄酒產區,而2023年全球葡萄酒產量已下降至196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整體葡萄酒的消費量亦處於1996年以來的最低狀態。綜合外媒報導,OIV表示,雖然全球氣候變遷並不完全是罪魁禍首,但這些環境條件確實是葡萄酒產業的最大挑戰之一,因為葡萄藤通常會種植在受氣候變遷強烈影響且極度脆弱的地區,這將導致產量急劇下降,情況也比去年11月所估計還要糟糕。報導指出,歐盟2023年葡萄酒產量下降了10%,是本世紀(21世紀)以來第2低的紀錄。其中,部分國家因春季多雨,造成葡萄園淹水、發霉和損壞,而其他國家,特別是南歐地區,則遭受持續、嚴重的乾旱影響。義大利是受波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產量下降了23%,中南部地區的強降雨使得黴菌感染,再加上洪水和冰雹侵襲,產量已下降至195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其他歐洲葡萄酒生產國的產量也因氣候條件而下滑,如德國下降3.8%、匈牙利下降2.1%、奧地利下降6.5%,西班牙更是下降到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比2022年下降超過20%。對此,專家示警,如果不立即採取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至本世紀中葉,乾旱恐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新常態」。另外,有消息指出,由於通貨膨脹、經濟放緩而使大陸葡萄酒消費量急劇下降,整體葡萄酒的消費量正處於1996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時隔10年!大陸再發布資本市場新「國九條」 提出未來5年發展目標
大陸央視新聞12日報導,大陸國務院推出《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共9個部分,簡稱資本市場新「國九條」。這是繼2004年、2014年兩個「國九條」之後,又時隔10年,國務院再次專門推出的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新「國九條」分階段提出了未來5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資本市場發展目標,並為此推出系列舉措。第一,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完善風險監測處置機制,著力穩信心、穩預期。其二,既強調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這個「基本盤」,同時就推動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分類,作出部署。其三,大幅提升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完善行政、刑事、民事立體化追責體系。大陸國務院日前印發《意見》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打造安全、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以強監管、防風險、促高品質發展為主線,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作用,推進金融強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意見》強調,必須堅持和加強中共領導,確保資本市場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必須始終踐行金融為民的理念,更加有效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必須全面加強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確保監管「長牙帶刺」、有稜有角;必須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統籌好開放和安全;必須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的主題,更加有力服務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意見》要求,要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提高主板、創業板上市標準,完善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擴大現場檢查覆蓋面,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加大發行承銷監管力度,嚴查欺詐發行等違法違規問題。要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構建資本市場防假打假綜合懲防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規減持,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要加大退市監管力度,進一步嚴格強制退市標準,暢通多元退市管道,精準打擊各類違規「保殼」行為,健全退市過程中的投資者賠償救濟機制。要加強證券基金機構監管,強化股東、業務准入管理,積極培育良好的行業文化和投資文化,完善行業薪酬管理制度,堅決糾治不良風氣,推動行業回歸本源、做優做強。要加強對高頻量化等交易監管,嚴肅查處操縱市場惡意做空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定機制建設,將重大經濟或非經濟政策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要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優化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政策環境,完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政策,鼓勵銀行理財和信託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堅持統籌資本市場高水準制度型開放和安全。要加強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加大對證券期貨違法犯罪的聯合打擊力度,深化央地、部際協調聯動,打造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監管鐵軍,推動形成促進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合力。
賴清德勝選!大陸外交部回應了 葛來儀分析:中國短期內不會對台動武
台灣2024總統大選昨(13日)晚間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勝選,民進黨也成為1996年台灣總統直選以來,第一個連續3屆執政的政黨。對此,大陸外交部發言人也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而長期研究兩岸關係、中美關係的華府重量級學者葛來儀(Bonnie S. Glaser)也指出,中國雖然失望,但不太可能改變北京當局當前的統一政策。不過她也說,因為中國面臨自身重大問題,未來幾年內應該不至於侵台或發動激烈手段。針對賴清德勝選,大陸外交部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時,再次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無論台灣島內局勢怎樣變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基本事實不會改變,中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分裂、反對「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立場不會改變,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普遍共識和穩固格局不會改變。一個中國原則是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我們相信國際社會將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理解和支持中國人民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爭取完成國家統一的正義事業。對此,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昨也在智庫官網撰文指出,儘管工資停滯和住房成本上漲等國內問題對許多選民,尤其是年輕人來說很重要,但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未來關係可能是最關心的問題。面對中國日益加強的軍事和經濟壓力,以及虛假訊息和其他形式的認知作戰,其目的是在台灣播下分裂的種子,並讓台灣人民相信,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他們的未來會更加光明。既要維護台灣的自治,又要維護兩岸的穩定,蔡英文對中國採取堅定、一致和務實的態度,堅持台灣主權,同時拒絕屈服於北京的壓力。蔡英文優先考慮加強與世界各地民主國家的關係,首先是美國,以及歐洲和印度太平洋國家。蔡英文在本月稍早的新年致詞中也表示,她正在「留下一個屬於世界的台灣」。賴清德承諾追隨蔡英文的腳步,維護兩岸現狀,加強與國際夥伴的關係,並增強台灣的防禦能力。賴清德在勝選演說中表示,他「對維護台海和平穩定負有重要責任」。他承諾將按照中華民國(台灣的正式國名)的憲法秩序行事。此外,賴清德提出在「尊嚴與對等」的原則下,「以交流代替阻撓」、「以對話代替對抗」。然而,葛來儀也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太可能重啟與台灣政府的官方接觸,這種接觸已經中斷了8年。中國將台灣總統賴清德,以及前駐美代表的副總統蕭美琴,列為「台獨頑固份子」,還聲稱他們如果當選,「只會把台灣推向深淵」,賴的勝利將令北京感到失望,但並不意外。她分析,習近平希望維護中美關係「脆弱的穩定」,並聲稱這可以從在去年11月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的元首峰會上看出端倪,而這可能會讓習近平,至少在今年剩餘時間裡,不會對台灣採取極其嚴厲的措施。儘管如此,中國對台灣的脅迫預計將持續下去,且可能還會加強力道,但至少在未來幾年不太可能使用武力懲罰台灣或強迫統一。因為習近平將全神貫注於現有的中國經濟問題和軍隊腐敗,他可能明白,對台灣使用武力,將阻礙他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這個首要任務。
COP28杜拜登場!美日22國籲2050全球核電產能提升3倍 盼達「淨零碳排」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8次會議(COP28,簡稱聯合國氣候大會)正在杜拜召開,包括美國與日本在內的22個國家於2日發表聲明,呼籲到2050年,將世界核電產能提升至2020年水準的3倍,以助全球屆時達到「淨零碳排」目標。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這無疑證明蔡政府訂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是一個大錯誤。沒有核電 淨零排放目標難達成該聲明稱,核能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的全球目標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美國氣候特使凱瑞說:「這不是要證明,核能絕對會成為所有其他能源的全面替代品……但我們知道,科學和事實以及證據告訴我們,如果沒有一些核電,就無法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在COP28峰會上表示:「我呼籲與會者,將這個目標納入最終的COP決議中。」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葛羅西(Rafael Grossi)也說,世界需要核電來應對氣候變化,應該採取行動來擴大這種清潔能源的使用,並幫助建設通向未來的「低碳橋梁」。核能大國 俄羅斯和中國未簽署除美日外,簽署上述聲明的其他國家包括英國、保加利亞、加拿大、捷克、芬蘭、法國、匈牙利、韓國、摩爾多瓦、蒙古、摩洛哥、迦納、荷蘭、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瑞典、烏克蘭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但核能大國俄羅斯和中國沒有簽署。全球現有391千兆瓦的核電裝機容量,有31個國家運營核電廠。但路透指出,政府和企業是否願意投入所需的巨額資金,以實現2050將全球核能增為3倍的目標,目前還是未知。使用核能作為石化燃料的替代能源也存在爭議,有環保組織擔心核能的安全和核廢料處理問題。環保組織350.org表示,日本311福島核災凸顯了核能危險。該組織北美分部主任奧道爾(Jeff Ordower)說:「我們雖然讚賞拜登政府準備要投資石化燃料的替代選項,但我們沒有時間浪費在危險的分心選項上,例如核能。」針對22國提高核能發電量的聲明,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蔡政府訂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是一個大錯誤,非核政策造成的後果,是蔡政府留給下任政府最大的爛攤子;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競選總部則暫無回應。曾銘宗指出,近幾年不僅造成5次大規模跳電、停電,外商也認為台灣有缺電疑慮,甚至造成電價大幅上漲;面臨未來台灣可能缺電以及電價大幅提高,又面臨國際2050淨零排放的趨勢,蔡政府應傾聽國際呼籲,不要再硬拗,否則會影響2300萬民眾的用電需求,及全台1600萬的產業發展。國際趨勢 藍委促政府嚴正面對曾強調,2050淨零排放,是國際發展趨勢,也涉及到國內中小企業的產業競爭力,請政府嚴正面對。至於賴清德,今年10月19日提到,未來若能解決核安與核廢料,不會排除核能。被視為民進黨非核家園態度鬆動;11月29日他接受專訪時又表示,核安核廢若解決且有共識,不會排斥科技帶來便利。
美軍須隨時準備好!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確保中國不會做出武統決定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將軍6月30日表示,無跡象顯示大陸已決定在2027年攻打台灣,美國和其他國家仍有時間向中方表明,動武是一個壞主意。他強調,美軍必須隨時做好準備,並盡快推進軍事現代化,以確保對中國的優勢,這樣就越有可能嚇阻戰爭。密利在華府「全國記者俱樂部」(NPC)午餐會上發表演說。鑑於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副局長柯恩(David Cohen)曾於2022年9月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下令軍方在2027年前具備武統台灣的能力,而此類評估經常被指北京有「武統時間表」,密利試圖對此提出澄清。身為美軍最高階將領的密利表示,習近平並沒有說他已決定侵台,而是要解放軍先具備這樣的能力。密利說,其中微妙區別在於,「決策過程日後仍需進行」,這也是美軍強調的嚇阻概念,要確保「習主席每天醒來時會說,今天不適合(行動)」,而這個決定永遠不會做出。美盟國與夥伴也會軍事助台他認為,只要美國及其盟國能確保軍事優勢,便可以勸阻北京不要攻台。越快推進軍事現代化,保持優勢,就越有可能嚇阻戰爭,而萬一發生戰爭也將能獲勝。密利並改述中國古兵書《孫子兵法》的詞語說,「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原為百戰不殆)」,強調人工智慧(AI)和量子運算2種科技將改變未來戰爭的性質。密利還稱,中國領導人表明,他們希望「在未來10年內成為亞洲地區霸主,並希望在本世紀中葉超越美國的全球軍事實力」。他說:「本世紀的地緣戰略歷史,很可能取決於美中關係,視乎兩國會持續競爭,抑或演變成一場強權之戰。」談到俄烏戰爭議題時,密利表示,美國及其盟國有能力支持烏克蘭和台灣,儘管烏、台在武器系統和彈藥方面有些需求重疊,但「這不是零和遊戲」。他說:「還有其他盟友和夥伴會幫助台灣。而不僅僅是美國。」華府考慮援烏長程地對地飛彈密利還透露,美國正考慮向烏克蘭提供「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亦不排除提供集束彈藥(cluster munitions),儘管一些盟友對後者的性質感到擔憂。他說:「這些事情都擺在桌面上。目前還沒有決定。」集束炸彈會分散成數十個小型炸彈造成大面積殺傷,且通常在衝突結束很久之後仍會構成威脅。《華爾街日報》6月29日曾披露,經過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一日兵變後,華府的立場已鬆動,開始考慮援烏此前一直不願給的長程地對地飛彈系統。ATACMS射程約300公里,足供烏軍能從離前線很遠的後方打擊俄軍目標。美須加快提供台灣被延宕軍售另外,最近才訪問過台灣的美國海軍少將、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網路科技創新中心總監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於6月30日在一場視訊訪談中表示,台灣每天都要應對解放軍的騷擾,美國須加快提供台灣被延宕已久的對外軍售,包括軍備和彈藥,並建立可供台海在衝突時使用的戰備儲備,以加強後勤補給。他說,這也是烏克蘭戰爭最重要的啟示之一。蒙哥馬利說,自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台灣軍方每日必須即時應對來自中共加大的軍事壓力,那不僅對現有機艦造成大量消耗,亦會影響到武器設備的維修,這對台灣是一個挑戰。此外,他指出,大部分台灣海軍軍官在20年服役期間都不曾與美國軍隊有過接觸,「美國須盡快建立一個指揮控制通信系統,以確保美台之間能有效聯合操作。」
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歐盟2035年起「禁售燃油車」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14日批准一項法案,2035年後禁止銷售汽油和柴油等燃油車,儘管保守派的議員反對,歐盟仍期望在本世紀中葉之前,讓燃油車離開歐洲大陸。據《法新社》報導,歐盟成員國已批准2035年後禁售燃油車的立法案,支持者稱,這為歐洲汽車製造商提供一個明確時間表,將生產轉向零排放的電動車,並刺激投資對抗中美的競爭。而該法案也將支持歐盟到2050年成為「氣候中和」經濟體的計畫,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歐盟副主席堤孟思(Frans Timmermans)警告歐洲議會議員,「讓我提醒你們,大陸從去年到今年年底,向全球市場推出80款電動車,這些都是好車,而汽車售價會越來越便宜,我們需要與之競爭。我們不想把這個行業拱手讓給外人。」不過,反對者認為,歐洲工業或許多私人駕車者,都還沒有準備好面對這急劇的中斷,這讓數十萬個工作崗位處於危險之中。中右翼歐洲人民黨成員吉西克(Jens Gieseke)說,他們的建議是,讓市場決定哪種技術能實現目標。該法案在斯特拉斯堡議會以340票對279票、21票棄權通過。交通委員會主席德利(Karima Delli)表示,此次是生態轉型的歷史性投票,到了2050年,路上不再有汽柴油車,這是這個星球和人類的勝利。據了解,燃油車目前暫歐盟碳排放的15%,交通運輸總量約佔25%。報導稱,在歐盟立法開始其旅程以來,美國已經公布將通過政府補助來支持該國工業的綠色轉型,這讓歐洲擔心美國會吸走電動車和電池生產領域等的工作崗位。現在歐盟銷售的新車中,約有12%是電動車,而與此同時,大陸也希望在2035年的所有銷售新車中,有一半是電動車。
聯合國報告:「臭氧層」有望在本世紀中葉恢復1980年水準
世界氣象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10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得益於國際社會減少碳排放的努力,保護地球不受致癌紫外線侵害的臭氧層有望在未來幾十年內得到恢復。綜合CNN、BBC的報導,臭氧層保護地球免於致癌紫外線的傷害,但自20世紀 80年代後期以來,科學家們開始示警臭氧層出現破洞危機。報告稱,臭氧層近期的自我修復完全是因為世界各國的政府抱持極大的政治決心,逐步減少釋放毀壞臭氧的人造氯氟化碳氣體。這項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的研究員發表的報告指出。自1989年《蒙特婁議定書》生效以來,全球氟氯化碳的使用量已減少了99%。基於《蒙特婁議定書》及相關協定開展的行動成功降低了冰箱、噴霧器、絕緣泡沫塑料和滅火器等產品中的氟氯化碳和海龍(HALON)等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報告指出,如果能夠全面遵循《蒙特婁議定書》,中緯度地區和北極上空的臭氧層有望在2040至2045年期間恢復到1980年的基準水平(臭氧層出現嚴重消耗之前的水平)。南極地區則要等到至少2066年。對此,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雅羅(M.Jarraud)也指出:「針對臭氧層的國際行動是一個環保成功的範例。這將鼓勵我們展現同樣的應急和團結能力來解決氣候變化的更大挑戰。」英國南極考察處教授奎克則向BBC表示:「我們必須謹慎一點,但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好消息。我們來自南極的數據還需數周處理,但我們希望能確認這些發現。如果數據凖確,這將顯示國際協定的潛在力量。」根據《自然》雜誌在2021年的一項研究,如果沒有《蒙特婁議定書》等禁令,全球可能會額外升溫高達攝氏1度。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已經升溫了1.2度左右,科學家示警,氣溫的提升應限制在攝氏1.5度內,以防止氣候變遷造成的嚴重後果,例如極端乾旱、野火、洪水和糧食短缺等危機。
中共最新交通規畫綱要終點有「台北」 陸媒強調:修路到台灣認真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自出爐後就引起廣泛討論,各地網友紛紛尋找自己家鄉、所處城市在這一交通網絡中的戰略位置。其中一個規劃點引起中國網民議論,據瞭解,規劃綱要有6條主軸,「台北」被規劃在京津冀—粵港澳這條主軸當中,甚至有中國媒體報導標題形容,「修路到台灣是認真的。」根據陸媒《澎湃新聞》報導,看著這份《綱要》的規劃期從2021年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網友們紛紛笑說「快了」。而從這份《綱要》規劃「京津冀—粵港澳」的交通主軸佈局中可見,海峽對岸的台灣台北市也出現在規劃當中,台北市所在的支線路徑為,從阜陽經黃山出發、福州至台北。(圖/截自《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04年,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終極」的高速公路骨架佈局,同時也是中國公路網中最高層次的公路通道。在首都北京7條放射線中,其中有一條規劃到台北。這7條線分別是: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薩、北京-烏魯木齊、北京-哈爾濱。2008年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福州到台灣的通道就顯示為「規劃研究鐵路」,也是第一次出現關於台灣的交通規劃。而最近一次規劃出現在本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這一交通網的主骨架由「最為關鍵的線網構成」,包括6條主軸、7條走廊、8條通道,而臺北就被規劃在京津冀—粵港澳這條主軸當中。最早期2004年大陸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圖/翻攝中國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司)報導指出,這條主軸包括2條路徑,路徑1:北京經雄安、衡水、阜陽、九江、贛州至香港(澳門),支線則是阜陽經黃山、福州至台北;路徑2:北京經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至深圳。追溯中國過往交規規劃綱要,2009年3月,鐵道部就曾致力建設「369海峽鐵路網」,積極謀劃福建與台灣的鐵路連接,2011年3月發佈的《十二五規劃綱要》,福州至台北段在中國「國家快速鐵路網」和「國家高速公路網」中均顯示為「規劃研究路段」。直到2016年3月,將台北作為交通建設重要節點城市,出現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正文當中,京台高鐵一度成為兩岸輿論關注的焦點。陸媒《觀察者網》標題甚至強調「搞基建,我們是專業的;把路修到台灣,我們也是認真的。」並且強調根據不完全統計,相關規劃已持續了十幾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