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應公
」蛋黃區藏陰廟2/信義區陰廟周邊9字頭房價 都市傳說=城市發展史
CTWANT記者調查北市百貨、金控大樓齊聚的信義區,區內共有12座陰廟,每間宮廟過去都有段精彩的鄉野傳說,見證了信義區的發展史。其中有7間集中在基隆路、嘉興街、吳興街一帶,陰廟密度高,周邊房價仍有9字頭。房市專家提醒,北市購買周邊有嫌惡設施的房子,雖有較高議價空間,但也需注意銀行鑑估值與貸款條件的影響。傳言信義計畫區在日治時代是個刑場,至今未能證實,不過周邊有不少百年歷史陰廟,見證了信義區的發展史。(圖/黃耀徵攝)除了基隆路上2間「天月宮」「仙童廟」,連在地居民也傻傻分不清是拜正神還是陰神的宮廟,較早開發的嘉興街、信安街、吳興街一帶,也有不少在地居住的先人死後被當成「有應公」祭拜,成為在地信仰。位於嘉興街的「安順宮」,建廟故事來自1951年,一群在地陳姓小孩挖蚯蚓意外挖到裝有遺骸的骨甕,之後就有地公託夢給居民表示,「被人挖到是機緣到了,要出世服務地方,希望民眾為地公蓋廟。」起初居民不願損失一塊土地來蓋廟陷入猶豫,沒想到一位陳家的小女孩忽然生病,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好轉,神明說這是靈有所求,即便找神明祭改、溝通都沒有效,當小女孩身體快不行時,陳家一同意蓋廟,小孩就痊癒了。1959年「安順宮」建廟,並迎入觀音佛祖、先應地公、福德正神安座。該廟的藥籤早年在地方上小有名氣,據說若有人身體不舒服,只要向地公祈求後,摘樹葉回去服用就會有奇效。吳興街裡的「黃狀元公廟」,則是傳說鄭成功來台麾下一名黃姓文官,因有狀元功名,故稱黃狀元,他駐留在三張犁直到逝世,後來托夢請人為其修築一座醒目的「墳墓」,並在其旁雕塑一尊土地公,搭建涼亭供民眾祭拜。後來因黃狀元公靈驗,大量信眾前來參拜,宮廟也經多次擴建和改建。一位地方人士告訴記者,「黃狀元公廟」早年香火鼎盛,除了求考試順利外,什麼事都能祈求,大概40年前周圍還是空地,當時周邊聚集許多攤販做香客生意。不過記者放眼望去,如今的「黃狀元公廟」已被建築包圍,正門前的建築甚至距離僅1公尺,「房子就一直從吳興街往這裡蓋,蓋到廟門口,(廟前)這棟建築的建設公司老闆隔年就死了!」該名地方人士話中帶話,耐人尋味。而吳興街底、信義路五段門牌巷弄,往挹翠山莊的方向,也有一座「永安祠」。據說清領時期三張犁農田耕作種稻收成不錯,許多乞丐也紛紛來到此地乞討,夜晚就住在此「永安祠」旁岩壁的石坑中,後來有人在那裡擺了甕,傳說是在此地過世的乞丐遺骨,有一就有二,結果甕的數量越來越多。信義路五段150巷往挹翠山莊的山坡路段有座「永安祠」,據聞當時約有70多個骨甕散落路邊的岩壁石坑中,後來建商為了建案順銷,整理了骨甕建祠祭拜。(圖/林榮芳攝)40多年前,信義路五段150巷、吳興街底山上要開發挹翠山莊,建商覺得這條往山莊的必經道路旁邊放有骨甕不美觀,就把這些骨甕收拾,於1981年蓋了「永安祠」奉祀,當時統計大約有70多個骨甕。而挹翠山莊後來發展成信義計畫區後花園名人居,包含綜藝大哥大吳宗憲、 張小燕等人都曾住過此處,百坪別墅總價逾上億元,部分別墅還能眺望台北101夜景。「有應公」信仰在台灣相當普遍,且規模通常很小,通常被大眾認為是「陰廟」。信義區早年土地進行農業開墾,之後又因都市發展,地景地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經常在翻動土地時發現無主枯骨的存在並不意外,也因其靈異神蹟,在地方民眾中獲得信賴,成為和土地公或地方守護神一樣的存在,即便周邊有陰廟存在,房價依然昂貴。根據實價登錄發現信義區12宮廟周邊2.5公里成交房價,大部分都在9字頭以上。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表示,若是想因嫌惡設施在北市黃金地段信義區撿便宜的購屋族,則可看看信義區的蛋白地段,例如和平東路尾段區域,由於區段高屋齡中古屋房型為主,每坪成交單價仍可見7字頭,為該行政區內少見「親民」價位。賴志昶也提醒,一般嫌惡設施若包含墳墓、高壓電塔、廟宇、加油站及高架橋等,依照買方心態,各有能接受的族群,但由於市場接受度較低,若非位於精華地段,議價時能有較高議價空間,依照距離設施遠近房價可有一定程度的減幅,惟需注意此類物件對於銀行鑑估值與貸款條件的影響,民眾若有意追求此類物件撿便宜,仍需準備多一些本金,並觀察周邊環境是否適宜自住。
雙腳泡在黃泥水中 豪雨狂炸民眾吃普渡成「正港流水席」
嘉義10日午後下起大雨,造成嘉義交流道路段及多處鄉鎮有淹水災情,且中埔鄉石硦村的有應公廟更是在大雨中舉辦普渡平安宴,用餐民眾的雙腳還泡在黃泥水中,讓網友笑稱「真的是在吃流水席」。嘉義縣中埔鄉石硦村的有應公廟每年農曆7月26、27日都會普渡辦桌,邀請信眾共襄盛舉,不過10日午後接近4點時卻下起大豪雨,瀑布般的雨急沖過流水席,廟旁的水溝的水還滿出來到路面上,信眾們仍非常淡定的在用餐,畫面在網路上曝光後,網友紛紛表示這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流水席」。現場民眾邊吃飯邊拿手機把這奇特的畫面拍下來,現場還有舞台準備歌舞表演,雖然信眾被淋成落湯雞,不過廟方仍堅持每年舉辦普渡盛會,形成有趣畫面。豪雨重創嘉義縣,逾半數鄉鎮市皆有淹水災情,主要道路還有交通中斷情形發生,為了後續豪雨造成的災害搶救及恢復,嘉義縣政府10日深夜就宣布停止上班、上課。而所轄範圍被嘉義縣包圍的嘉義市,同樣受到豪雨災情,則有完全不同的做法,第一時間宣布正常上班上課,接著在11日7點又宣布「國立高中職停課不停班」,混亂的政策引發不少民怨。
中壢出現「透明變電箱」還綁紅線 內行人曝可能原因
中壢出現一個「透明變電箱」,上面甚至綁了一條紅布條,曝光後引發網友討論,有網友就推測為何變電箱貼上了鏡子,甚至綁上紅布條與放三顆石頭的神祕原因也曝光。而台電也在會勘後,勸導與當場拆除。有網友在臉書粉專「路上觀察學院」PO文,表示在中壢看到一個「透明變電箱」,變電箱的周圍加裝上鏡子,乍看之下就像隱形一樣,甚至上面還綁上了紅布條,與路旁放了三顆石頭,如「有應公廟」的神秘儀式感,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有網友就推測,可能是當地人覺得變電箱在人行道上不好看,因此當地里長才加裝上鏡子,但鏡子又產生危險,反而看不到有變電箱,因此才綁上紅布條與搬三顆大石頭來提醒民眾,不要因此撞上。貼文也釣出資深媒體人謝曜州笑稱,「通常鏡子就是擋煞,是比較兇的擋法,會傷到對象的人,綁上紅帶降低煞氣。加上三顆石頭,應該是要鎮邪,這裡應該是有車子撞過。」而台電則是接獲通報後到當地會勘,對於民眾反映該處變電箱是否有造成危險疑慮,桃園區處派員會同當地里長,表示是當地檳榔攤為避免購買檳榔臨停碰撞,於變壓器上加裝鏡子提醒,經勸導後已當場拆除,該區會持續加強線路設備巡檢,以免民眾擅自加裝不當裝置,影響供電安全。
南投日月潭有應公廟前火燒車 4男大生夜遊驚見報警!車內1具焦屍
南投日月潭台21線一間有應公廟前今日凌晨發生一起火燒車意外,4名騎機車夜遊的男大生行經該處發現,急忙報警。警消派遣人車趕抵救援,火勢撲滅後,赫見駕駛座上有具焦屍,後續交由警方鑑識人員以及火調人員釐清整起案情。消防局表示,今日凌晨4時許獲報,4名騎車夜遊的男大生指出日月潭環湖公路、台21線72K處上一間有應公廟前,一輛小客車燒成火球。警消獲報後隨即派遣大批人車趕往。警消到場發現,火勢猛烈,小客車已經全面燃燒,緊急佈水線灌救,經撲滅火勢後,消防人員赫然發現駕駛座有具焦屍,燒到白骨肉眼可見、難辨男女,車旁遺有酒瓶。經警方透過車牌號碼查詢,確認死者為1名游姓男子,後續已報請檢察官相驗,且偕同火調單位釐清死因和火燒車原因。
不願人民共享?傳朱元璋造謠600年 但鬼月真的不是他搞的
每年到農曆七月的時候,讓許多民眾抱持著戒慎戒恐的態度,也開始傳出各種「鬼月禁忌」。台灣的鬼月不僅時間長,禁忌也多,放眼整個華人地區,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存在。但為何會有「農曆七月就是鬼月」的說法,一度有傳聞說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但實際上,似乎與台灣早期漳泉械鬥比較有直接關係。在幾年前,亞洲大學台灣民俗館副館長顏榮豐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農曆七月其實不是鬼月,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關係。篤信風水的朱元璋認為七月是個極好的日子,《禮記˙王制篇》中也記載的「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七月是皇帝下葬的月份,朱元璋認為該月是極好的月份,不願意人民也在此時下葬。為了獨佔這個好月份,想到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所以採用了劉伯溫的建議,開始在民間謠傳「農曆七月就是鬼月」的說法,讓民間誤信,不在這個月搶著與皇帝爭日子。網路謠傳,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是因為朱元璋的小器所產生的。(圖/翻攝自網路)而為了強調農曆七月是個「好月份」,顏榮豐還提出另一項根據,他表示,清朝勘輿師蔣大鴻在「天元五歌」中轉述勘輿大師楊救貧的口訣,「古來天子7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就拿前句來看,古代帝王往生後常延至7月才下葬的原因就在於,7月是申月,取其「田地中,上得天時,下得地利」,所以「申」代表大吉之月,而不是鬼月。但根據調查,《禮記˙王制篇》中記載的「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指的是遺體停放七天後殮棺(放入棺木中),殮棺後停放七個月才下葬。之所以會停棺這麼久,就是要讓各地的諸侯將相有足夠的時間回來祭拜,畢竟,中國大陸很大,古代交通非常不方便。實際上,大家也鮮少照著這個規矩執行,就以清朝來講,皇帝駕崩後,遺體停放的日子從11天至25天都有,而殮棺後,棺木會停在殯宮,停放的日子短的1個月,長的可能有2年,反而都比禮記所要求的更長。那有沒有可能是朱元璋誤信,錯誤解讀古籍呢?但根據《明實錄 太祖高皇帝實錄》第257卷記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上崩於西宮」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閏五月初九駕崩,但卻在「辛卯」(閏五月十六日)就下葬,連他自己都沒有在七月下葬。事實上,根據《明實錄》、《明通鑑》記載,明朝皇帝大多都沒有在農曆七月下葬,變相的破解了這個謠言。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沒有在七月下葬。(圖/翻攝自維基百科)那在中國古代是否有「鬼月」的說法呢?實際上,在傳統文獻中,農曆七月有「巧月」、「孤月」等稱呼,一直到清代都沒有鬼月的說法,但是有「鬼節」的稱呼。在清代沈復所著的《浮生六記》(就是那個「鞭數十,趨之別院」)中,裡面就有提到「七月望,俗謂鬼節,芸備小酌,擬邀月暢飲」,裡面的「鬼節」就是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而且中國古代的中元節,因為是重要節日,除了祭祀外,反而會大張旗鼓的慶祝,並不會像如今這般充滿各種禁忌。翻閱數種古代文獻,我們幾乎可以得知,中國人的確很注重中元節,古代也有把中元節稱之為「鬼節」,但是並沒有「農曆七月是鬼月」的不祥說法。而且同樣的在中國大陸也有中元節,日本也有性質極為接近的盂蘭盆節,這兩邊並沒有像台灣有恐懼害怕的鬼月習俗。實際詢問知名補教老師呂捷,呂捷表示,鬼月的來由,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推測可能是因為台灣各地常見的「萬應公」、「百姓爺」、「姑娘廟」等孤魂信仰的寺廟有關係。呂捷老師解釋,台灣早期民風剽悍,從清代開始就曾發生過長達百年的漳泉械鬥,後來又經歷抗日大小戰爭,不少台灣人民都死於非命。依照民間習俗,意外身亡、又無後人供奉的死者,必須要尋求香火的供養才得以安息,所以在台灣各地有無數間孤魂信仰的寺廟。而又因為早期人手不足,不可能每間廟都選在中元節當天進行祭祀普渡,所以時間一久,就會形成一種「農曆七月,每間廟都在普渡」的感覺,所以才逐步口耳相傳變成「農曆七月是鬼月」的習俗,畢竟這個月的主角就是這些好兄弟們。全台各地常見的義民廟,均屬孤魂信仰的廟宇。(圖/翻攝自頭份義民廟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