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診
」 大陸 卵巢癌 子宮 腹瀉 手術七旬翁小腦中風!手術後又陷入昏迷 中西醫雙管齊下加速恢復
72歲蕭老先生某天準備上早市買菜,要起身時竟沒力氣站起來,兒子接到訊息趕回家警覺有異,立即送急診,醫師診斷是小腦中風也立刻手術。術後,蕭老先生意識恢復但講話不清楚,沒想到兩天後,竟又陷入昏迷,只能再緊急手術減壓,之後在加護病房觀察近一周。中西醫合作治療 共同協助患者患者兒子待父親病況穩定,撤除氣管內管可自主呼吸後,希望透過施行中西醫合療後恢復生活自理,遂決定從台北帶著父親南下到台中慈濟醫院,奔赴近兩百公里,就為了尋找康復的希望。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黃仲諄表示,蕭老先生已動了兩次手術,抵達急診室時臥床且意識混淆,神經外科黃伯仁主任立即收治住院後,也會診中醫部黃仲諄主任,隨後施行神經保養針劑、營養維持,以及靜脈雷射與高壓氧治療。中藥加針灸 「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加速恢復黃仲諄會診時,發現蕭老先生可能仍有腦部水腫壓迫周邊腦組織的狀況,決定以減輕出血量、改善循環及修復受損腦細胞為治療重點,使用化無形之痰、清熱、涼血、止血的中藥治療,讓腦部停止出血,並改善腦部循環,減輕腦部水腫發炎以降低對周圍腦細胞影響。黃仲諄解釋,中醫說的「無形之痰」,對照現代醫學是指腦部受傷後,因腦細胞間的間隙流通改變,而形成的積液與堆積的發炎物質。中藥方「溫膽湯」的加減藥方,能順暢中焦脾胃氣血,可有效協助代謝排除積液與發炎物質,幫助修補腦部、消除腦水腫,再加上補氣、補腎、改善循環的中藥,讓受損的腦細胞恢復,並施以針灸、復健,病人就能恢復得更好。牢記FAST中風口訣 把握黃金急救3小時患者兒子說,父親治療三天後就可以清楚說話,一周後就能下床站立、扶著床沿走路,也開始復健。經過一個月的中藥、針灸以及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高強度的復健治療後,肢體活動與平衡都恢復得很好。他高興的說,爸爸出院當天是自己走出醫院,回到台北也是自己爬樓梯上四樓的家。黃仲諄主任呼籲,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快送醫」,如果發現身邊親友有症狀,就要把握黃金三小時趕緊送醫治療。
55歲婦女雙腳無力跌倒 就醫檢查竟是「乳癌末期」骨轉移至脊椎!
一名55歲女性,10年前左側曾罹乳癌,手術治療後狀況穩定,但前年底開始出現左腳無力症狀,去年中因跌倒就醫,沒想到一檢查竟發現是乳癌末期骨轉移。10年內兩度罹癌讓患者相當沮喪,但在醫師鼓勵下,勇敢抗癌,接受化療合併標靶、手術治療,目前病況穩定追蹤中。乳癌細胞骨轉移到脊椎 雙腳疼痛無力臺中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徐天佑指出,患者就醫後,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幫她照x光檢查,發現腰椎第二、三節出現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乳癌骨轉移,立即會診乳房外科,「果然在右側乳房發現一顆七公分腫瘤,且癌細胞已經骨轉移到脊椎,難怪出現雙腳疼痛症狀。」術前化療合併標靶 積極治療存活率高但醫療團隊不放棄,除了神經外科先進行腰椎減壓固定手術,減緩患者雙腳疼痛症狀,乳癌團隊也先替患者進行四個月術前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等腫瘤縮小後再進行全乳切除手術,追蹤至今狀況穩定。徐天佑表示,乳癌好發於45至55歲停經後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1萬5000人至2萬之間,由於乳癌新藥不斷上市,罹患乳癌患者零期五年存活率達100%,一到二期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都可達90%以上,即使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15%,但只要配合醫師治療,患者仍可保有正常生活與品質。乳房或腋下腫塊不輕忽 女性應定期乳房攝影檢查徐天佑提醒女性朋友,如果發現乳房或腋下有腫塊、乳房疼痛、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另國建署提供45歲至70歲女性(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呼籲符合資格的女性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49歲女腹痛竟罹晚期卵巢癌 「手術+熱化學療法」穩定控制
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早期診斷困難,馬偕醫院婦癌科與外科團隊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透過跨科合作進行腫瘤減積/根除性手術,並結合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利用加熱之高濃度化學藥物在腹腔內灌流,殺死癌細胞,達到良好的癌症控制。經過持續追蹤,某些患者如今已成為「癌症班」畢業學姐,成功戰勝病魔。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近日治療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進行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和最大程度的減積手術,術後依據病理分期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如果病情已屬晚期,或患者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經評估後不適合立即手術,或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時,會先選擇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待腫瘤縮小或範圍減少後,再進行減積/根除性手術,術後則繼續完成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然而,針對腹膜內無法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細胞,可能導致日後疾病復發,此時則採用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徹底消除病灶。林玟瑄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三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林玟瑄醫師提醒,儘管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癌症並延長患者生命,但腹腔內熱化學療法屬於高難度且高風險之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與醫療團隊來進行術前評估,多科團隊協作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安全,且手術必須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才能制定完整的治療計畫,並提供術後全方位的照護。
他婚後不育一查竟「無蛋蛋有子宮」 醫揭真相:影響性別判斷
中國大陸一名結婚三年的男子因婚後不育問題前往醫院就診,意外發現自己無睪丸卻有子宮,經過專家會診後確診為「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其實他生理上是女性。該病屬於性發育異常(DSD)疾病,會導致患者外生殖器呈現不明顯的性別特徵,影響性別判斷。根據陸媒《澎湃新聞》的報導,上海市兒童醫院表示,這位患者的病情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異常有關。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者因腎上腺分泌過量雄激素,導致外生殖器男性化,雖然外觀上被視為男性,但實際上內生殖器屬於女性特徵。患者多年來未能正確診斷,直到婚後不育就診才發現這一事實。為了改善生活品質,患者在專家指導下進行了多次治療,包括外院的生殖器手術以及雄激素補充治療,並使用藥物抑制腎上腺過度分泌的雄激素。目前患者按照男性身份生活,治療過程仍在進行中。該院內分泌科首席專家李嬪教授指出,性發育異常疾病雖不常見,但在臨床上並非罕見,國內對這類病的認識和診療資源相對有限,許多患者輾轉多個醫院,求醫過程艱辛。李嬪強調,性發育異常疾病患者和家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僅需要面對醫療挑戰,還需應對社會對性別與身份的誤解與偏見,因此社會應給予更多寬容與支持。針對這類疾病,上海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篩查中心主任田國力提醒,許多性發育異常疾病可以通過新生兒篩查及早發現,如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可以透過檢測「17羥基孕酮」確診,及早治療可以避免性別判斷錯誤,減少患者後期的困擾與不適。
婦人腹脹、腹痛!檢查竟是「憂鬱症」惹禍 微電流刺激療法有效改善不適
55歲王太太曾因壓力大失眠而至診所就診,雖病況在使用安眠藥後有所改善,但久而久之也變得相當依賴安眠藥物,甚至需要吃到三級管制藥才能入睡。原本喜歡健行的她變得懶懶的,整天待在家中不愛動、也不愛吃,體型日益消瘦。直至3年前突然間歇性腹脹和腹痛至醫院掛急診,經消化內科檢查卻只有輕微發炎,於是會診精神醫學科進一步評估,才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憂鬱症復發合併安眠藥物依賴 調整藥物後恢復活力安南醫院精神醫學科醫師陳威任說明,經過一系列評估及自律神經檢測,發現王太太有相當高機率是憂鬱症復發合併安眠藥物依賴,因此調整藥物並逐步減少安眠藥劑量。經過大約2個多月的調整,王太太已經沒有身體不舒服的症狀;後續再經過10個月的治療,終於將三級管制藥物也完全戒除,協助她恢復過去的活力。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 大幅改善焦慮症狀然而,這樣的治療持續1年後,王太太又面臨了新的挑戰:目前的用藥雖有助於改善狀況,卻導致食慾增加、體重上升,使原本過瘦的身形變得臃腫。為避免將藥物調整後,又促使焦慮症狀復發或其他副作用,陳威任醫師於今年初建議她嘗試「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ES),再搭配簡化的藥物輔助,大約3週便大幅度改善焦慮症狀,其後2個月左右的治療期間,藉由CES搭配冥想正念的方式,焦慮症狀幾乎消失,專注度也顯著提升。CES副作用低 但非適用所有焦慮症患者陳威任醫師表示,醫學的進展很快,有越來越多針對身心的儀器檢測與治療都經臨床驗證有效,以CES為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超過35年,在台灣也是經衛福部核准之醫療器材,主要適應症除了焦慮、失眠外,還有慢性疼痛。其原理是使用微安培電流量,刺激使用者分泌調節安定神經的傳導物質,進而達到放鬆、減輕壓力,連帶改善生活品質,且跟藥物比起來,副作用極低。不過, CES並非適用所有具焦慮症狀的患者,像是戴心率節律器的患者及孕婦就不建議使用。找出失眠根本原因 擅自用藥恐害病情更嚴重陳威任醫師指出,像王太太這樣的例子是精神醫學科常見的門診日常,尤其年紀大的長輩有許多身體不舒服之抱怨,常常隱含著情緒症狀在其中,很容易發展成憂鬱症。另外,長輩容易聽信親友建議,或本身主觀認為「自己不是憂鬱症,只是失眠小問題而已」而自行調整藥物,結果安眠藥物越吃越重,效果卻越來越差,還可能伴隨記憶力衰退、走路不穩易跌倒等後遺症。他強調,安眠藥物不是不能用,而是需要合理的使用,以及找出失眠的根本原因,並有意識地配合醫師做藥物調減,才是長久之道。
醫院自主研發AI軟體 「僅需5分鐘」警示惡性腦水腫風險
透過AI輔助與警訊,臨床醫師5分鐘就可以預知病患是否屬於高風險惡性腦水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在院長陳自諒帶領下,副院長阮春榮和UrAiTaiwan (我愛台灣)團隊自行研發出多款UrAi軟體,其中UrStroke軟體系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把資訊傳送給UrStroke AI軟體系統判讀,5分鐘即可提供AI預判輔助資訊,將病患區分為低、中、高度之惡性腦水腫風險等級,輔助醫師把握黃金時間,精準判讀並提供精準治療。院長陳自諒表示,UrStroke軟體系統獲得國科會SPARK Taiwan辦公室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認證,推薦到今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舉行的2024 SPARK Taiwan VC Day發表。阮春榮副院長也將這份成果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范揚政教授分享,UrStroke目前正在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進行體系內多院區的驗證中,預計接下來會進行大型、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外科部長黃祥銘表示,惡性腦水腫未經適當的治療有高達百分之90的死亡率,提早減壓手術可將死亡率降低至百分之30。透過UrStroke AI 判讀的好處是可以在磁振造影檢查後快速預知惡性腦水腫發生的高風險並提出警示。神經內科陳睿正主任表示,根據過去的臨床經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醫師無法立即確認病人是否屬於惡性腦水腫高風險,只能將中風病患送到加護病房進行密切觀察,但是嚴重患者可能在三天後就因為惡性腦水腫而離世。現在,在核磁共振檢查之後,經過UrStroke 的即時AI判讀,可提供預判輔助資訊,包含中風體積,水腫類別、惡性腦水腫的風險指標以及三個月後良好預後之指標,可以輔助醫師精準判讀和治療。副院長阮春榮強調,UrStroke軟體系統可以提供AI初步預測屬於細胞性水腫或是血管性水腫病症,輔佐醫師決策並及時進行適當的抗水腫治療。同時,AI判讀五分鐘也可將AI預測結果提供給神經內科醫師,醫師如果確認病患屬於惡性腦水腫高度危險者,醫師可以和病患或家屬精準溝通並且即時會診神經外科醫師實施減壓手術,不用等到昏迷指數太低時才發現惡性腦水腫已經發生且為時已晚。如果,兩天前可以預估兩天後的危急,醫師與病患、家屬可以即早透過醫病共享決策進行醫療規劃。副院長阮春榮指出,UrStroke軟體系統主打『GIVE ME FIVE,SAVE YOUR LIFE』。只要給AI五分鐘,就可以救你一命。這套系統得到國科會認證,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發表,並積極爭取美國創業投資的資金,繼續研究,造福更多的病患。
男子泌尿道壁如水泥牆 釀「泌尿道長期發炎」!腎臟也嚴重受損
61歲梁姓男子這半年來反覆發燒及泌尿道感染,住院多達六次,日前再度復發,轉院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就醫,多科會診發現包括腎臟及輸尿管等泌尿道系統被一層像是水泥、蛋殼的鈣化物覆蓋,被稱為Encrusted uropathy(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因此造成泌尿道長期發炎,急性腎臟功能惡化。泌尿道發炎非典型腎結石 起因於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彰化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旻叡表示,泌尿道結石通常會有頻尿、血尿、疼痛、甚至尿失禁等情形,但這起個案病人並不太會疼痛,而是一再地發炎感染。從超音波發現梁男的腎臟有類似鈣化的強回音反射,卻又不是典型腎臟結石,在腎臟科、泌尿科及感染科一起會診下,進一步從腹部電腦斷層發現鈣的沈積物覆蓋在泌尿道系統的內部表面,包括腎臟髓質及輸尿管,像是一層蛋殼一樣,也可以看成內璧有如敷上一層厚厚的水泥,輸尿管因此阻塞擴大,造成水腎及慢性發炎現象。罕見棒狀桿菌也是原因之一 結石不結塊但如水泥般覆蓋蔡旻叡表示,病人尿液進一步培養出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urealyticum),這種細菌致病力很弱,毒性低,培養不易,在臨床上經常被忽略,然而在少數病人(10%)身上會引起類似結石的沈積病變,產生俗稱鳥糞石的磷酸銨鎂及磷酸鈣混合結石沈積。不同於一般結石的是,石頭不會結成塊狀,而是如本起個案,像水泥般地覆蓋住泌尿道。此病症比較可能發生於免疫力不足、臥床或是長期置放尿管的病人身上。多喝水、不憋尿 一有症狀需積極找出病因蔡旻叡說,釐清病因後,為梁先生使用抗生素及進行多次的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去除石片,已經不再發燒,但其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剩20,顯見半年的持續性泌尿道發炎已損害腎臟功能。蔡旻叡強調,泌尿道結石可能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不管是哪種形狀,要預防結晶成石,最重要的是多喝水、不要憋尿、適度運動,營造出較為不易結石的環境。
數學考試體溫紀錄圖「這答案」被扣4分 醫師網友:請把分數還給小學生
近日來自中國山東的小學生數學試卷的題目引發網絡熱議。這張試卷中有一道題給出一位病人的體溫記錄統計圖,最後問「從以上統計圖中,你還能得到什麼訊息?」而一名學童回答回答「這個病人快好了」,結果被老師扣了4分。但題目在網路上曝光後,不少醫學相關背景的網友「會診」後紛紛直言「孩子沒說錯,請把這4分還給他」。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孩子的媽媽將試卷分享到網上後,沒想到引來許多醫生的關注。許多有醫學背景的網友表示,根據體溫數據,孩子的回答「這個病人快好了」是合理的。人體正常體溫範圍通常在36.3度至37.2度之間,題目給出的統計表中,病人的體溫從39.5度降到了36.7度,確實已不再發燒。一名自稱兒科醫生的網友表示「即使可能用了激素等抗炎藥控制體溫,但這也表明病情大概率穩定,是在好轉。」看到網友們為自家孩子的4分這麼認真,孩子的媽媽感到又好笑又欣慰。該名母親後來解釋,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病人從哪天到哪天體溫比較穩定。但如此答案卻再次引發網友討論。有網友認為,數學試卷當然是要考核數學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孩子的回答屬於醫學上的判斷,沒有體現出數學的特性,因此扣分是正常的。但也有網友認為,既然現在不少考試題目都講究學科融合,不應該用學科的框架去束縛學生的發散性思考。也有網友認為,這道題屬於開放性試題,提問的方式並不明確,答案也不唯一。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按照「標準答案」評分顯然不合理。這位學生不僅看到了數字的變化,還聯想到人的具體情況,給出了一個很有溫度的答案。或許不夠「標準」,但不應該因此失分。報導中也提到,中國教育部也多次強調,要強化作業和考試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培養學生的跳躍性思維,打開孩子們的創造力之門。在幼兒和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關注孩子的天性,鼓勵他們多思多想,尤為重要。
全家上吐下瀉送醫!高中兒住院1週闌尾炎 元凶竟是「媽手上小傷口」
1位高中生因腸胃炎住院1週,後來被檢查出罹患闌尾炎,媽媽覺得奇怪,為什麼1週後才診斷出闌尾炎,懷疑之前是否有誤診。經過醫生詢問,發現高中生一家人先前因上吐下瀉送急診,原因是媽媽手上有個小傷口,但她沒有特別處理,仍繼續幫家人煮晚餐,導致食物遭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引發中毒。外科醫師陳榮堅日前在臉書粉專分享個案,「有一位高中生因為腸胃炎住院一週,後來懷疑有闌尾炎而會診我。檢查後確定是闌尾炎,他媽媽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週後才診斷出闌尾炎,懷疑之前是否有誤診。詳細了解這位高中生病史後,得知原來一週前,他們一家四口因為上吐下瀉被送到急診。」醫生指出,當時媽媽手上有個小傷口,但她沒有特別處理,仍然繼續幫大家煮晚餐,不過當時她的傷口已經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因此導致全家及食物中毒,而該位高中生的病情特別嚴重,需要住院治療。陳榮堅說明,患者一開始是因為食物感染造成急性腸胃炎,治療後大部分腫脹的腸胃已經消炎了,但是闌尾消腫比較慢,導致淋巴和靜脈回流時被阻塞,最終引發闌尾炎。經過手術處理後,病情得以痊癒,「提醒大家在做菜時,如果手上有傷口,建議在料理時戴上手套,避免受到感染」。
孩子突然變乖要小心!8歲調皮妹狂睡不說話 就醫檢查竟是「腦炎」
1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小女孩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產生;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黃佳雲指出,個案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團隊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在治療後,除在病房即掌握時間安排復健外,更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明,針灸對於中風、腦外傷、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已有非常多臨床經驗,為搶治療時機,在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開竅醒神」效果的穴位,包括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的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1次15至20分鐘。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相較於病人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一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醫師解釋,部分病人的腦炎是自來於自體免疫原因所引起,此次個案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透過對抗自己的神經髓磷脂造成所謂「脫髓鞘」疾病。治療方式採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大多數兒童對藥物反應很好且大都能完全或接近完全康復,如果此法效果不佳,也可以改用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方式。黃佳雲提到,診斷腦炎需要結合一系列病史詢問(包括免疫史)以及檢查,包括大腦影像來排除其他腦部結構的問題、腰椎穿刺檢查來檢查是否有細菌和病毒等感染、腦波可以偵測潛在癲癇發作、血液、尿液和糞便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感染跡象,這些都有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據了解,腦炎一開始可能因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而加深診斷的難度,但仍有幾點觀察方向值得家長注意,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醫生提醒,由於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到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或隨後出現的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嘔吐或皮疹。也可能在被攜帶疾病的病原體感染後發生,包括蜱蟲(萊姆病)、蚊子(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巴爾通體,也稱為貓抓病),或其他動物暴露、環境暴露(例如在水中游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為各種類型神經系統和發展障礙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照護,由於腦炎造成腦組織無法正常運作,病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精神錯亂或行為改變。而腦炎在臨床上常常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治療目標會從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讓大腦在發炎情況中慢慢恢復,急性期之後,仍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
男大生吃完燒烤狂拉…7天後竟四肢無力!ICU搶救換血5次 病因曝光
燒烤搭配一口透心涼的飲料,簡直是人生小確幸,但要小心燒烤雖好吃,也可能隱藏著潛在的健康風險。大陸一名王姓男大生吃完燒烤後拉肚子,結果一周後竟四肢無力,最終確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醫生提醒,當有前驅感染病史後出現四肢疲倦、吞嚥困難、肢體麻木等不適時,應及時就醫,避免耽誤病情。根據《廣州日報》報導,一名王姓男子與同學享用燒烤後,出現了發燒和腹瀉的症狀,經過治療,腹瀉有所好轉,但一周後開始感到四肢無力,難以行走,於是立即前往廣州醫科大學附設番禺中心醫院就診。醫生透過神經檢查發現,王男的雙下肢難以抬離床面,右下肢肌力僅2級,左下肢肌力僅有1級,雙上肢肌力也只有4級,咳嗽和吞嚥功能明顯減退,病情進展快,隨時可能涉及呼吸肌肉,導致呼吸衰竭甚至呼吸驟停,情況十分兇險。醫生高度懷疑是「格林-巴利症候群」,為了確診並實施精準治療,急診團隊立即啟動緊急檢查流程,當天完成了頭顱MRI、腰椎穿刺腦脊髓液檢查、週邊神經抗體檢測等相關檢查。儘管如此,王男的病情仍然進展迅速,當晚便出現了呼吸困難,不得不進行氣管插管。醫生最終根據發病特徵、臨床表現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聯合腦科中心三區專科會診意見,明確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且迅速制訂了「拉鍊法」治療方案,即血漿置換後注射免疫球蛋白,循環治療5次。醫生指出,在重症醫學科一區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王男的病情逐漸好轉,雙手力量恢復至正常水平,雙下肢也能逐漸抬離床面;為了幫助他早日康復,預防肌肉萎縮,醫療團隊同時啟動了ICU內的早期床邊復健治療,包括床上單車有氧運動、起坐及坐位平衡訓練、鼓勵式肺量計訓練以及床邊至病房的步行訓練等。醫生說明,「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類免疫介導的急性發炎性週邊神經病變,大部分有前驅感染病史(胃腸道或呼吸道感染),本案例即為進食不潔食物,引起腹瀉,激發免疫反應,當有前驅感染病史後出現四肢疲倦、吞嚥困難、肢體麻木等不適時,應及時就醫,避免耽誤病情。
離島救援韌性再強化 北市跨島合作又一發
台北市政府與連江縣政府於9月6日在連江縣消防局介壽分隊舉行「台北&連江5G救護車視訊聯防啟用典禮」。典禮上,雙方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並進行遠距視訊會診演練,展示5G技術在緊急救護中的實際應用。北市政府消防局自111年10月起上線的「5G救護車視訊聯防」遠距指導機制,透過智慧裝置車載式攝影機第一視角,搭配骨傳導抗噪耳機,即時傳送救護車內傷病患資訊,同步連線高級救護分隊遠距即時救護指導,協助第一線救護人員辨識危急個案(ALS),強化急重症急救處置,提高到院前急救品質。北市消防局表示,111年北市率全球之先,在到院前緊急救護推動「5G救護車視訊聯防」,過去幾年臺北市執行成效斐然,自112年與澎湖縣攜手合作「5G救護車視訊聯防」,113年9月再添合作縣市,拓展北市急救能力,共同合作拯救更多生命。另為加深臺北市及連江縣合作,共同打造更高效、更有韌性的急救服務體系,雙方同時簽訂跨區通報支援協定,提升彼此在人命救助及災害搶救等項目之支援合作機制。連江縣作為台灣最北端的美麗島嶼,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獨特的歷史文化,但在離島地區的到院前緊急救護上,也面臨著獨特的挑戰和困境,包括救災、救護資源相對不足等問題。因此,透過此專案的合作,共享救災及救護資源,為市民的健康與安全保駕護航。本次台北與連江的合作,不僅提升了台北市與連江縣之間的急救合作能力,更象徵著跨區域聯防合作邁入新里程。未來,雙方將持續攜手並進,共享資源與技術,確保市民在面對各類突發事件時,能獲得最即時、最專業的救護支援。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將一如既往地秉持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持續精進救護與災害應變能力,致力於打造一個安全、有保障的城市環境,守護每一位市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新竹2歲男童送醫竟發現腎結石!醫驚呼執業十幾年第一次碰到 疑因喝高蛋白粉
新竹縣一名2歲男童因為高燒、急性腹痛送醫,發現右腎竟有一顆1公分大的結石,由於結石堵塞導致細菌感染併發敗血症,原來家長每天都餵孩子食用一款低脂高蛋白粉。目前食藥署對於1歲以下嬰兒食品有嚴格把關,採「查驗登記許可制」,但若是兒童誤用適合成人的食品,僅可依《食安法》標示不實,裁處4萬到400萬元,醫界批規範太過寬鬆。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賴俊維在臉書分享,最近收治一名2歲男童因高燒、急性腹痛送醫,急診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竟發現右腎有一顆1公分大的結石。男童的白血球和發炎指數都很高,由於結石堵塞,細菌感染造成右側大葉性腎炎,併發敗血症,住院治療至少1周,之後再會診腎臟科和泌尿科醫師,討論如何處理結石。「執業十幾年,第一次看到年紀這麼小就發生腎結石。」賴俊維說,男童無論是生長發育、新生兒代謝疾病和罕病篩檢、自費腎臟超音波檢查都正常,沒有任何病史,詢問日常飲食才得知孩子每天都吃一種低脂高蛋白粉營養品,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磷酸鈣和碳酸鈣。賴俊維提到,過去高雄也有類似案例,一名4個月大男嬰,疑似被餵食母親減肥用的直銷高蛋白奶粉,長期營養失衡差點丟掉小命。他呼籲家長,兒童最需要均衡飲食,除了維他命和益生菌外,不要給小孩吃任何營養補充品。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表示,有些爸媽認為1歲過後要換奶粉,建議仍以兒童奶粉為主,不宜使用和大人一樣的品項,尤其是添加很多離子、高蛋白配方的營養品,小孩的腎臟恐怕負荷不了,使用前應先諮詢小兒科醫師。目前食藥署針對1歲以下嬰兒配方食品採加強管理措施,業者應先辦理查驗登記並取得許可文件後,始得製造、加工、調配、改裝、輸入或輸出,國內共有137項食品取得許可。至於非1歲以下嬰兒配方食品,則以一般食品管理。食藥署表示,如果業者欲自願性標示產品的食用對象,應與事實相符,且應有相關佐證資料備查。產品若標示不實或致消費者誤解,可裁處4萬至400萬元,且限期回收改正,才能繼續販賣。
小蝦米求神2/台灣新冠疫苗救濟通過率排名倒數 被害家屬:錯誤資訊阻卻公義
年約40歲在台北某國立大學工作的G小姐,2022年1月底按規定,接種第三劑莫德納疫苗,1個月後右手麻木無力、伴隨局部癲癇,到三總就醫,病情卻快速惡化且嚴重腦出血,三總緊急開顱急救,仍無力回天,死因確認為新冠疫苗引起的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簡稱VITT)。G小姐先生(阿德)投訴本刊,指太太生前無慢性病史,家人感情緊密,太太在送醫過程中還能開玩笑,沒想到入院後電腦斷層檢查(CT)就顯示腦部出現問題,短短兩日四次CT,一次比一次嚴重,第二天太太腦部就大出血失去知覺,三總上下緊急會診,判斷腦壓過高,須馬上「開顱」降壓,迫於病情,家屬只有15分鐘的考慮時間。G小姐生前未生過大病,慌亂中家屬無奈點頭,盼有一線生機,但歷經醫療團隊長達15、16個小時、猶如驚濤駭浪般的搶救開刀搶救,手術雖完成,G小姐最後仍陷入昏迷於醫院過世。成大醫院也曾成功利用免疫球蛋白,緊急搶救一位接種mRNA疫苗後產生肺栓塞、腦出血,該名28歲年輕男性患者無慢性病史,成大醫院並寫成論文刊登國際期刊。(圖/報系資料照)好端端的人為何因接種mRNA疫苗就突重症離世,阿德迄今沒有答案,他感慨說,當時唸小學的兒子因無疫苗可打,沒能進入醫院探視最愛的媽媽,兒子再看到媽媽就是骨灰罈上的照片,迄今都有心理陰影,提及兩年前往事,阿德仍悲從中來忍不住哽咽。阿德說,失去親人的苦難並未就此結束,全力搶救「雙先生」太太的三總醫師團隊,認定G小姐因接種mRNA疫苗,引起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血栓常見後遺症之一)而死亡,建議他申請疫苗救濟,但他申請案提出後,兩年音訊杳然。今年3月,他再度向衛福部、生策會、衛生局查詢,都無明確答案。沒多久,他卻赫然發現,衛福部網站第229次審議小組會議記錄,「似乎」有太太的名字、登載「被駁回」,4月份才接到書面通知,證實審議小組駁回救濟,原因是「mRNA疫苗不會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雙先生難掩氣憤地說,三總急救團隊11位醫師早已聯名將搶救太太過程與死因PO上國際期刊,審議小組沒看到嗎?家屬兩年來都在國際醫療網站爬文、想釐清親人死因,審議小組審議前為何不先聯繫家屬?如今,救濟審議過程充斥錯誤資訊與結果,豈非再次凌遲家屬,盼望他的控訴,能讓其他受害者家屬少走冤枉路。律師翁伊吟說,醫界盛傳不少醫師都看到三總急救G小姐的國際論文,而成大醫院也成功利用免疫球蛋白搶救一位無慢性病史的28歲肺栓塞兼腦出血病患(接種第三劑BNT疫苗),搶救結果也被PO上國際期刊,其實G小姐的犧牲,幫助醫界瞭解如何應對mRNA疫苗突爆發不良反應,若能即時用藥(例如免疫球蛋白)就有機會救回性命,只是,審議小組迄今仍堅持mRNA疫苗不會血栓,她很擔心該審議結論,可能「反向」誤導醫界,延誤生命搶救。北醫教授何建志認為,政府宣稱健康照護全球第一,但是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救濟率卻是全球倒數,遠不如日韓,建議救濟應從寬認定。(圖/記者黃威彬攝)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何建志指出,從寬處理新冠疫苗救濟案,符合法學「特別犧牲」理論,不僅能緩解民眾接種新疫苗不良反應之苦,更能落實政府鼓勵民眾接種疫苗、維護國民總體健康美意。但到今年(2024年)4月底止,台灣完成審議疫苗受害申請案4835件,核給救濟案505件,救濟通過率僅為10.44%,遠不如鄰近日本(通過率為90%),香港54.78%,紐西蘭42.39%,芬蘭32.94%,挪威28.2%,加拿大23.22%,通過率在先進國家中排倒數第二,救濟率只比設立多家新冠疫苗大廠的美國高,這不能算從寬認定。何建志還說,台灣號稱健康照顧全球第一,疫苗救濟審議不應只沿用舊研究文獻,應多爬梳醫界最新研究文獻,供受害者更多照顧,「沒錢」不應成為救濟審議小組故步自封的理由。
子宮摘掉反釀「腹瀉血便問題」 專業醫解釋:不是癌症
一名女子因為子宮肌腺症導致長期生理痛的關係,後續決定摘除子宮。但即便子宮已經摘除,該名女子不時地會有腹瀉、血便問題,再加上嚴重的時候都是原本經期的時間,這讓女子再度就醫。而在歷經醫師的檢查後,醫師確認並非是癌症,而是子宮內膜跑到大腸壁。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FB粉絲專頁分享個案,一名不到40歲的女性病患,長期受子宮肌腺症困擾,多年來一直有生理痛的問題,經常需要靠止痛藥和荷爾蒙來減輕症狀。直到2023年,因為藥物副作用過大的關係,該名女子決定摘除子宮。錢政弘醫師表示,手術後女子的生理痛問題雖然解決了,但卻開始出現間歇性的腹瀉問題。女子原以為是手術後身體還沒恢復,但觀察了三個月後,腹瀉情況依然沒有改善,後續便前來向錢政弘醫師求診。女子表示,最嚴重的腹瀉,總是在其過去月經該來的時候發生。這項回報讓錢政弘醫師非常很驚訝,因為女子的子宮已經摘除了,不應該還有月經周期。但女子也解釋,其月經周期一直很規律,即使現在沒有月經,他也能準確推算出過去應該來月經的時間,而那幾天總是腹瀉特別嚴重,幾乎無法出門工作。錢政弘醫師告訴女病患,表示腸道蠕動確實會受到雌激素變化的影響,即使子宮摘除,但卵巢功能正常,如果骨盆腔內仍有子宮內膜異位,荷爾蒙的變化也可能引起便秘或腹瀉。此外,大腸有病變時也可能會腹瀉,錢政弘醫師也建議女子注意大便是否有出血。兩個月後,女子再次來門診,表示自己真的有血便。錢政弘醫師便安排其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的醫師懷疑女子在乙狀結腸和直腸交界處有惡性腫瘤出血,女子也一度以為自己罹患大腸癌,但是在錢政弘醫師的安慰下,讓女子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後續檢查結果顯示,女子並非是惡性腫瘤,而是子宮內膜異位到大腸黏膜上,造成出血。後續錢政弘醫師會診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該名醫師也同意錢政弘醫師的診斷,後續決定在手術中切除疑似出血的大腸部分,切下來的病灶大小約三公分,化驗結果證實是子宮內膜異位組織。錢政弘醫師表示,這樣的結果可以合理解釋,為何女子到原本生理期時,會發生嚴重腹瀉和流血問題。而在歷經治療後,女子已經沒有腹瀉問題。錢政弘醫師也提到,在過去的診療經驗中,遇過多位女性病患被診斷為腸躁症或不明原因的腹痛、腸炎,最後才發現是婦產科疾病引起的問題,如巧克力囊腫引起的腸沾黏、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錢政弘醫師也向網友呼籲,如遇到便秘、腹瀉、腹脹等問題時,除了看胃腸科,也要考慮到婦產科的可能性。
每天1杯飲料…28歲女「血糖爆表」命危 多臟器功能衰竭進ICU
大陸浙江省海鹽市28歲女子渺渺(化名)近日因早上醒來頭暈目眩,前往醫院就診。一開始,醫生以為她壓力太大,沒想到血化驗結果出爐後,患者的血糖爆表,靜脈血糖竟高達56mmol/L,而正常範圍則在3.9-6.1mmol/L,同時糖化血紅蛋白達到了13.3%,顯示渺渺至少近3個月血糖處於很高的水平,而她竟渾然不知,還一度陷入了昏迷狀態,需要緊急搶救。《澎湃新聞》報導,當地醫院檢查,渺渺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現象,如不及時搶救,就有生命危險。看著躺在病床上意識不清的孩子,渺渺的父母當機立斷,將其送往上海瑞金醫院救治。據悉,這是該院於今年3月24日接診過的一例病例,經過救護車送入醫院時,渺渺處於休克狀態。經多學科專家會診後,醫生綜合認為渺渺為糖尿病非酮症高滲性昏迷狀態,同時合併膿毒性休克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介紹,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為特徵的代謝病,典型症狀是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渺渺患的是Ⅱ型糖尿病而不自知,渴的時候總想喝點甜的來緩解,如此循環往復加重了病情,而她同時併發的腸道感染,使得原本的糖尿病急症雪上加霜。入院後,渺渺完善了相關輔助檢查及化驗後,結果顯示她的外周血塗片有「綠色小體」,這是一種在危重病人的中性粒細胞中非常罕見的綠色包涵體。檢驗科醫生隨即告知急診醫生,提醒多加注意。檢驗科醫生介紹,綠色小體出現後,患者的病死率在58%至68%,多數情況下會在72小時內死亡。面對緊張局勢,瑞金醫院全體EICU醫護人員參與這一病例的搶救。在給與患者補液降糖、血管活性藥物支持,抗感染、普通肝素抗凝後,還決定對其進一步運用床邊血液凈化,透過免疫吸附、單膜血漿置換、短時間斷血液濾過三種凈化模式聯合,去除因膿毒症所產生的炎症因子。經過積極治療,渺渺終於在3月27日度過了炎症風暴,生命跡象逐漸平穩。4月1日,渺渺拔除氣管插管,腸道感染也基本好轉,逐漸恢復正常。在追問病史時,醫生了解到渺渺每天至少喝1至2杯果茶或含糖碳酸飲料,也酷愛甜食,再加上平時工作忙,很少運動,大量糖分和添加劑的攝入,導致了她的糖尿病。瑞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盛慧球提醒,前來急診就診的年輕糖尿病急症患者,往往並不知曉自身患有糖尿病的情況,並普遍都有熬夜、喜高糖油膩飲食、飲酒、好靜不好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再疊加一些感染的誘發因素,就有可能發展為膿毒症甚至膿毒症休克。
3歲弟喉嚨痛急診…手術2小時夾出「扁平異物」 醫示警:恐害食道破裂
一位3歲小男孩因為疑似吞入異物,被家屬送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急診室。醫師江鴻逸經過病史與理學檢查發現,小男孩並無呼吸窘迫情形,症狀是喉嚨痛和吞嚥不適,無皮下氣腫,亦無喘鳴呼吸音,前後照胸部X光顯示在食道處有一個環狀扁平異物,診斷為小兒食道異物,立即會診小兒科醫師曾文禹,安排緊急全身麻醉腸胃鏡異物夾取術,前後歷經2小時順利取出一元硬幣,讓家長放下心中的大石。江鴻逸表示,吞入異物通常是偶發事件,請家長要特別注意學齡前兒童的安全,尤其孩童一拿到東西可能就會往嘴巴裡塞,這時就會發生意外。一般來說,包括硬幣、鈕扣、藥物或是電池等物品,都很有可能會被孩童吞入,如果家長發現這一類物品被孩童意外地吞入,必須趕快就醫,如果拖延搶救時間很有可能會造成食道破裂,甚至需要重建食道,這將是孩子一輩子的遺憾。江鴻逸提醒,當家長到院後,應盡可能向醫護人員說明事發經過,例如吞入時間、物品種類和孩童發生的症狀等,同時把殘餘物品或藥物包裝提供給醫護人員參考,以便做出正確的醫療診斷。一位3歲小男孩因為疑似吞入異物,被家屬送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急診室。(圖/翻攝自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臉書)曾文禹說明,在辨認出是否為需要夾取的異物之後,就會連絡腸胃科內視鏡團隊與開刀房執行內視鏡異物夾取術。由於考慮異物可能因為夾取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較長,故在開刀房插管是最安全的方式,並保護在異物取出過程中不會掉落到呼吸道內造成二次傷害。醫師提到,當胃鏡進入食道與胃後,會依據異物型態選取適當的工具協助將異物取出。倘若進到胃裡仍未看到異物,需考慮異物可能已進入小腸,此時只能觀察與等待異物排出,或是不幸造成穿刺後開刀取出。因為異物夾取完後食道或胃內常有些許傷口,所以通常會在兒童病房觀察數天,待進食穩定後再行出院。江鴻逸和曾文禹呼籲,由於幼童很容易將可以伸手取得的東西放入嘴巴裡,因此舉凡小東西或是尖銳的物品,例如鈕扣、硬幣、電池、磁鐵、針、小型塑膠玩具和巴克球等,都應該收藏在兒童無法拿到的地方。其中電池與兩顆以上的磁鐵特別危險,電池在食道與胃都容易造成灼傷,甚至穿孔,兩顆以上的磁鐵則可能因為夾住組織造成缺血與壞死,需要多加留意,避免發生憾事。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4大對象納健保 病人自主預約美好善終
吳小姐,赿南人,15年前嫁到台灣,育有二子,是位職業婦女,長子12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次子5歲,尚未就學。吳小姐於次子出生不久後,被診斷出漸凍症。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四肢慢慢萎縮無力終至無法活動,只能臥床由看護照料,約一年前開始呼吸及吞嚥困難,由醫師建議使用陽壓呼吸器(BiPAP)以及胃造口(PEG)。吳小姐後來經「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AD),最終生命依其自主意願,圓滿達成善終。台南市立醫院家醫部孫文榮醫師表示,吳小姐是他先前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服務的個案,當時由漸凍人協會、病人自主權利法推動中心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推動漸凍人病友的預立醫療決定。2020年6月醫療團隊來到吳小姐的家,在宅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完成預立醫療決定及註記。而後經二位醫師到宅判定合於法定條件,加上二次緩和團隊到宅家庭會議,完成法定程序。於2021年1月按照吳小姐的預立醫療決定,緩和團隊到宅協助撤除陽壓呼吸器並和家屬一起陪伴到最後的生命終點,圓滿的達成善終的目的。倘未採「預立醫療決定」,吳小姐可能還要經歷插氣管內管的過程,才能依安寧緩和條例判定已屬生命末期階段而撤除呼吸器。對個案而言,生命能依自主意願完成善終,且全程在宅完成,減少進出醫院所帶來的不適,可謂圓滿也是重要的關鍵。病人自主權利法於2019年1月6日實施,是亞洲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法律,滿20歲意願人在意識清楚時,經醫療團隊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註記在健保卡內才生效。而後經二位專科醫師判定符合五大臨床條件(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和政府公告的疾病)及二次緩和團隊會診,即可依病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內容,執行撤除維持生命治療和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步驟,達善終之目的。孫文榮醫師說,在病人自主權利法實行前,國內的善終法案只有安寧緩和條例,當有二位醫師判定已到生命末期時,才能按照病人事先簽囑的意願書或家屬代為簽立的同意書,撤除維生醫療。 然而,對於某些疾病或狀態,要進入到所謂的生命末期,還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對病人及家屬而言都是煎熬。病人自主權利法案的通過,雖然並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但至少對於新增加四大類的疾病患者及家屬而言,為這些病家提供了另一條善終的道路。孫文榮醫師也表示,健保署針對四大類對象(65歲以上重大傷病且符合安寧收案條件者、輕度失智者、符合病主法第14條公告疾病別、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對象),提供一生一次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健保給付,7月1日健保給付「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政策上路,將擴大服務,民眾可多加利用以預約美好的善終。
吃避孕藥引發血栓!20歲女「3條靜脈全堵住」 醫示警1類人注意
20歲的張小姐平時身體健康,日前因肚子痛合併噁心嘔吐症狀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排除盲腸炎等常見問題後,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發現患者的上腸繫膜靜脈、肝門靜脈、脾靜脈等3條血管都出現血栓,進一步詢問後得知她長期服用避孕藥,家人也曾發生過腿部深層靜脈血栓,是血栓高危險群,因此第一時間施打抗凝血藥物後,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凱文,以微創方式進行溶栓手術,免除腸子缺血、壞死甚至腹膜炎的風險。楊凱文說明,人體腹腔有許多供應腸子循環的動脈血流,而血流回流到心臟則是要仰賴靜脈。脾靜脈、上腸繫膜靜脈會匯合成肝門靜脈,與心臟的下腔靜脈相通,可說是相當重要的3條血管,要是因堵塞導致腸子血液無法回流,就會造成腸水腫、血液循環變差甚至缺血,症狀表現上則會因蠕動變差導致腹脹、噁心想吐及腹痛。在早年文獻中,約有4成病人因此死亡,原因多是未即時處置,併發嚴重腸子缺血、腸子破裂、廣泛性腸子壞死或是腹膜炎;而今治療進步,死亡率減少至不到1成。醫師指出,靜脈栓塞的常見部位在雙下肢,但任何位置皆有可能形成血栓,危險因子包含遺傳性凝血異常、癌症、手術、長期臥床等,此外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若是病人合併有家族史,更會增加血栓機率。醫師提醒,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圖/院方提供)楊凱文進一步解釋,腸繫膜靜脈栓塞不似腸繫膜動脈栓塞緊急,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若是慢性栓塞,人體的血管會長出側枝循環,讓血流繞過原本阻塞的地方,不會產生立即危險,但若是急性栓塞,身體沒有時間產生側枝循環,血液就會無法回流,產生各種不適症狀。醫師提到,靜脈栓塞的診斷除了症狀及病史詢問,還要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治療則分成一般抗凝血藥物、溶栓手術、取栓手術3種,大部分病人在抗凝血藥物治療下可以溶解8成血栓,而溶栓手術或取栓手術的選擇則取決於病況緊急的程度。以張小姐為例,由於是急性靜脈血栓,因此醫療團隊先給予24小時的抗凝血藥物注射,之後考量病人尚有腹痛症狀,且年紀較輕,溶栓的出血風險低、有家族病史、栓塞範圍廣泛,為了避免未來因血栓未清除乾淨,長出側枝循環造成食道靜脈曲張等後遺症,醫療團隊選擇執行溶栓手術。不過,患者栓塞的3條靜脈沒有與周邊靜脈相通,無法以傳統給溶栓藥的方式直接將導管置入病灶血管,若要將導管直達肝門靜脈,就必須經過肝臟,可能造成出血風險。因此,楊凱文選擇將導管沿著腿部動脈送達腹主動脈,最後進入上腸繫膜動脈,將藥打入動脈後,藉由血液回流到栓塞的3條靜脈,間接給藥。在連續給藥24小時後,張小姐的不適已經改善,且部分的血栓都已溶解,且順利出院,改以口服抗凝血藥治療並定期追蹤。楊凱文醫師提醒,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多,並沒有想像中罕見,平常應注意以下幾點來減少靜脈血栓的發生:1、 保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避免長時間不活動(尤其是長時間坐著不動,如長途飛行或乘車)和戒煙。2、 如果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應積極管理和控制這些疾病,定期檢查和回診。3、 有血栓形成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者,應向醫生諮詢是否需要進行血栓風險評估,並在必要時採取預防措施。女性病患要使用避孕藥前,也應諮詢醫師評估風險。
小學生答錯「這題目」被扣4分 驚動醫生「聯名上書」:把分數還給他
大陸山東省一位媽媽近日在網上分享了自家孩子的數學試卷,其中一道題目給出了某病人的體溫統計圖標,提問考生「從以上統計圖中,你還能得到什麽信息?」考生回答「這個病人快好了」被扣掉4分。沒想到,評論區有很多醫生為這道題「聯名上書」,表示他們對這位「病人」進行了會診後得出結論,「孩子沒說錯,請把這4分還給他。」綜合陸媒報導,根據體溫、血壓、心電圖等數據結果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況,是醫生最基本的專業技能之一。根據題目給出的體溫表,該「病人」的體溫從39.5℃降到了36.7℃,而人體正常體溫範圍通常是在36.3℃至37.2℃之間。雖然題目沒給出病人的年齡、性別、其他檢查數據等更多情況,但光從體溫這一項來看,至少是不發燒了。自稱兒科醫生的網友給出結論,「雖然有用了激素等抗炎藥控制了體溫的可能,但也表明病情大概率穩住了,在好轉。」所以,孩子答「這個病人快好了」,符合事實與邏輯,展現出了知識結合實踐的能力,甚至顯得相當嚴謹,這4分確實扣得冤。看到眾多醫生為了自家孩子的4分如此認真,甚至給出專業分析,展開熱烈討論,孩子媽媽覺得又好笑又欣慰,隨後在評論區表示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病人從哪天到哪天體溫比較穩定」。這個實在太難猜到的標準答案,再度掀起熱議。有網友表示,這是數學試卷,當然是要考核數學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這位考生給出的答案是醫學上的判斷,沒有體現出數學的特性,所以不得分是正常的;更多網友則支持把分數還給孩子,因為現在不少考試題目都講究學科融合,並不是數學試卷就只考數學知識,而是通過設置生活化的現實場景,考驗學生觀察、推算、分析、判斷等綜合能力,既然如此,就不該用學科的框架去束縛學生的發散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