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體驗大獎
」 無法離開的人 威尼斯影展 陳芯宜《雲在兩千米》改編自吳明益小說 陳芯宜任威尼斯影展VR單元評審團主席
導演陳芯宜先前推出VR《無法離開的人》,獲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最佳體驗大獎,如今她與公視合作全新 VR 作品《雲在兩千米》,成功在上百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入選今年2023威尼斯合資市場展「Venice Gap-Financing Market」中「沉浸式計劃」創投項目,同時陳芯宜亦獲邀擔任今年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再度為台灣影視產業爭取國際曝光。《雲在兩千米》改編自作家吳明益短篇小說集《苦雨之地》,導演陳芯宜提到吳明益是台灣當代十分重要的小說家,也是她十分景仰並欲追隨其腳步的學長,她說:「當收到公視改編邀請時,雖知會是十分困難的挑戰,但在第一時間便答應。一來是早已醉心於吳明益的小說世界,二來是這幾年我從對VR 這個新媒材的探索中,隱約找到可以與小說世界相互呼應的切入點;故嘗試以VR 為載體來改編《雲在兩千米》,無論是內容本身或形式本身,都具有象徵性,希望能藉此創造出跨文化觀眾的集體共感。」VR《雲在兩千米》改編自作家吳明益短篇小說集《苦雨之地》,描述喪妻律師在追尋雲豹時,成為雲豹的過程。(圖/公視提供)原著作家吳明益表示,當他知道《雲在兩千米》公視和陳芯宜導演有意製作成VR版本,「我立刻回憶起了多年前在澳洲雪梨歌劇院觀看VR作品的經驗,而當我實際參觀陳芯宜導演《無法離開的人》後,我馬上感受到,她不是一個僅沉迷於技術性的導演,而是技術上的突破,讓她展開了不同於傳統影視製作的探索。」了解技術突破之處,並且用創造力去駕馭它,理解它,「如此才能不斷拓展人類自我理解的視野。」《雲在兩千米》故事描述律師關,在妻子於無差別殺人事件中喪生後,意外發現亡妻遺留在雲端的小說半成品檔案,內容是關於台灣瀕臨絕種動物雲豹的故事,關因此開始一趟追尋雲豹、成為雲豹的旅程,預計明年初進入製作期。除了在威尼斯影展創投發表《雲在兩千米》VR提案;陳芯宜亦獲邀擔任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是台灣第一人。她也盼藉此機會,積極與各國頂尖創作者交換心得,為台灣開啟國際間創作上的對話與產業交流。
2023世界公視大展閉幕 《無法離開的人》導演陳芯宜曝VR新作計畫
全球公共廣電媒體年度盛會「世界公視大展」(INPUT)18日於台北落幕,除了播映多部影視作品,會上主創團隊也分享創作歷程。導演陳芯宜先前推出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獲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最佳體驗大獎,會上她也透露持續與公視合作,籌劃下一部 VR 作品將改編作家吳明益短篇小說集《苦雨之地》。以色列 Kan11 電視台作品《魔鬼的自白》導演 Yariv Mozer 現身分享。(圖/公視提供)今年的INPUT 2023播映多部引人深思的影視作品,來自加拿大魁北克電視臺的調查式紀錄片(Investigative documentary)《必須異鄉》(Essential),描述社會在許多層面倚賴移工,以及移工如何從事危險、不穩定的工作卻僅有少數拿到永久居留權,多數移工沒有脫離社會底層的機會。製作團隊在映後分享,「故事結局沒有呈現希望或是光亮,希望觀眾帶著這份悲傷,在現實生活中做點改變。」另一部來自日本NHK 作品《虛擬陷阱》(Just a Child)以劇中劇結合紀錄片的方式呈現日本未成年人面對社群網路性虐待、性霸凌的處境。製作團隊分享作品靈感來自於導演就讀小學的兒子,他在線上遊戲中找到歸屬並認爲素未謀面的網友是「好朋友」而非陌生人。劇中劇的呈現也讓導演驚喜地發現年輕演員描繪的感受,與他作為成年人寫進劇本的情緒不同,年輕演員的真實聲音,也被整合到紀錄片中。以色列 Kan11 電視台作品《魔鬼的自白》(The Devil’s Confession: The Lost Eichmann Tapes)則首度完整曝光納粹德國「 最終解決方案 」(Final Solution )規畫者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 )受納粹記者威廉.薩森(William Sassen)訪問揭露罪行的錄音帶,導演 Yariv Mozer 現身分享錄音帶素材取得的曲折經歷並以「場景重現」的方式將歷史呈現給觀眾了解。這些錄音帶詳細描述了艾希曼在納粹大屠殺中的角色,但其下落一度不明。最近,在德國的檔案室中重見天日,這一發現對六十年前艾希曼審判的認知產生了重大影響。INPUT 2023 特別單元「臺灣 AR/XR 沉浸式內容新創力」上,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無法離開的人》導演陳芯宜、《紅尾巴》導演王登鈺、《窺見生命的奧妙》導演張文杰對談,分享沉浸式體驗的創作心法,與國際製作團隊交流經驗。導演陳芯宜分享,過往作品《留給未來的殘影》在富川奇幻影展呈現上,不只 VR 虛擬實境的氣氛營造,也找來編舞家周書毅在展場上親自演出,兩者結合,加上空間的風、空氣的燈光與濕度轉換,與現場工作人員向觀眾灑紙屑,「 沉浸式體驗是觀眾孤獨的旅程,創作者持續優化觀影過程,設計成完整的旅程,打開觀眾的感官」。談及近期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陳芯宜表示20 年前就有這個想法,看著綠島人權園區的蠟像館蠟像停留在那裡,彷彿時間就此停止。製作過程中,大量參考 Youtube上觀眾的 VR 觀影體驗,構思自己的故事線「體感與電影的語言是完全不同的,是俯角或仰角,創作者必須尋找新的敘事語言。」並透露已經在籌備下部 VR 作品,預計將改編作家吳明益《苦雨之地》。
電影頻道/威尼斯得獎VR電影《無法離開的人》開跨界展 60年前遺書惹淚崩
影集《四樓的天堂》導演陳芯宜推出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將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無法傳遞遺書的經歷搬上VR,360度沈浸式體驗讓觀看者親身體驗受壓迫的難受心情。如今陳芯宜將VR作品結合當年歷史原件跟劇本、VR幕後影像集結成跨界展覽。陳芯宜坦言VR技術難度相當高,因為技術關係,演員都不能NG,現場她還會請演員群林鉅、許時豪、黃姵嘉、潘麗麗、陳家逵讀秒計算台詞時間,「演員壓力爆大,又要讀秒、走位不能錯,還要有情緒。」相當考驗演技。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獲威尼斯影展肯定。(圖/希望行銷提供)《無法離開的人》拿下第79屆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最佳體驗大獎,並在希臘、印度、加拿大、法國、沙烏地阿拉伯等超過12個國家放映。談起拍攝過程,陳芯宜開玩笑說,VR就如同特效片一樣,拍攝只有短短3天,2天棚內1天綠島實景拍攝,演員也必須習慣現場8顆鏡頭,「現場不能有人,而且VR不能剪接,台詞講多久就多久、幾分幾秒要走到哪裡都要很精準,走錯位置人物就會破碎。」後製也花了11個月時間,將現場8顆鏡頭畫面縫合,她坦言拍完以後也難以想像成品,「這部片是我最無法預期的作品,不知道會變怎麼樣,技術困難度太高,直到從威尼斯影展回來參加慶功宴以後才有實感。」《無法離開的人》描述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無法傳遞遺書的經歷,以VR方式打造360度沈浸式體驗。(圖/希望行銷提供)陳芯宜坦言原先很擔心台灣歷史題材,會不會讓國外觀眾難以進入,沒想到國外觀眾反應相當好,「很多人看了因為情緒太重會一直哭,在國外也有觀眾哭到蹲在地上,我想應該是因為國外有烏克蘭戰爭,最近也很關注人權議題,在國外放映第一天,後面的場次就預約完了。」拿獎後也有不少觀眾喊話想看,因此她動念舉辦跨界展覽,將VR作品、劇本、模型、設計圖、VR影像工作檔,以及當年受害者遺書、原件等,讓觀眾看完VR後,一方面可以有空間舒緩哀傷心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觀賞當年遺物,理解當時受難者心情,並一探虛擬實境如何虛擬。陳芯宜坦言原先很擔心台灣歷史題材,可能會讓國外觀眾難以進入,還好這擔憂並未發生。(圖/林士傑攝)陳芯宜透露,當初受難者想到可能跟家人分別,離開前留下遺書,但很多信都是經過五、六十年才交還到家屬手裡。這次舉辦跨界展覽她也特地請林鉅、許時豪、黃姵嘉、潘麗麗錄音念出真實的遺書,「大家都唸到太難受了,你會看到一個爸爸快要死之前想跟家人說些什麼,往往都是很生活化的小事,要兒子不要去海邊、要好好吃飯,要顧好身體。」她也希望能藉由展覽讓大家能夠以不同角度來理解當年這段歷史,「希望大家能用同理的角度,你有一個家人他不見了,他有一封信你過了70年後才拿到,希望大家同理這樣的感受,再去看他背後的故事。」陳芯宜希望能藉由展覽,讓大家能夠以不同角度來理解當年這段歷史。(圖/林士傑攝)「無法離開的人」展覽將於5月6日至7月2日於北師美術館展出,VR放映採劃位售票,其餘展區開放免費參觀。
演白色恐怖受難者狂瘦10幾公斤 許時豪被反綁吊空中雙手都瘀青
陳芯宜執導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描述白色恐怖受難者無法傳遞遺書的經歷,獲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最佳體驗大獎。今導演陳芯宜攜手演員群林鉅、許時豪、黃姵嘉、潘麗麗、陳家逵、莊岳出席「無法離開的人」跨界展覽記者會,飾演受難者的許時豪透露當初為了演出爆瘦10幾公斤,還被反綁吊在空中,雙手都是瘀青,直呼:「真的都不用演,超級不舒服,也沒力氣講話了。」許時豪為了演出VR《無法離開的人》瘦了10幾公斤。(圖/焦正德攝)許時豪原先是擔任選角指導,最後卻變成男主角,被眾人笑虧是「自肥」,他笑著解釋當初劇組因為疫情延期,加上角色要剃頭,一直找不到合適人選,最後製片沒辦法,要他在乾脆在演員提案上放上自己的照片,他才會加入演出。當初許時豪為了詮釋受難者備受煎熬的狀態,靠著飲食控制在三個月內瘦了10幾公斤,為了曬黑買了助曬劑,天天只穿內褲上家中頂樓曬太陽,還特地爬到比較隱密的水塔上躲起來,就怕鄰居上頂樓看到他會嚇到。黃姵嘉在《無法離開的人》飾演許時豪妻子。(圖/焦正德攝)林鉅則在片中化身政治受難者坤伯,在綠島人權博物館導覽,帶觀眾回到1950年代的故事,他坦承自己太緊張,又是第一次到綠島拍,太緊張喝到有點宿醉,一直不太進入狀況,直到下午潘麗麗來了才進入狀況。陳芯宜執導VR《無法離開的人》獲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最佳體驗大獎。(圖/焦正德攝)陳芯宜受訪時表示,VR因為需要後製縫合鏡頭,演員都必須一鏡到底演出不能NG,並且要在指定時間內演完,念台詞也必須維持固定速度,不太能即興演出。在片中飾演許時豪妻子的黃姵嘉就透露,懷中小孩才1歲多,因為年紀太小很難配合劇組指令,「她一直走來走去說要找媽媽,我抱她,她也會一直推我,不想給我抱,我拍完覺得很喪氣。」最後陳芯宜找到解決方法,讓媽媽待在現場空間,再利用縫合技術將媽媽所在的位置修掉,完成拍攝。「無法離開的人」展覽將於6日至7月2日於北師美術館展出,與藝術家王榆鈞、李佳泓合作,將展出木刻版畫、倖存者的回憶之聲、在國家層層審查下的政治犯書信原件,以及VR手稿、劇本、模型、設計圖、VR影像工作檔、拍攝道具和訪談影片等,延伸這段無法離開的歷史。
威尼斯得獎VR電影《無法離開的人》 人權體驗展5月開展
陳芯宜執導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拿下第79屆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最佳體驗大獎,繼在香港、希臘、印度、加拿大、法國、沙烏地阿拉伯等超過12個國家放映,將於5月回到台北,與台灣的觀眾見面,並於2023年5月6日至7月2日於北師美術館推出的「無法離開的人」展覽,從陳芯宜導演的同名VR作品出發,打造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的跨界展覽。《無法離開的人》由林鉅、許時豪、黃姵嘉、潘麗麗、陳家逵等人主演,以綠島人權文化園區蠟像館為啟發點,劇情融合多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經歷,以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穿越歷史與時間,跨越國界與世代,喚起人們對於創傷記憶與人權議題的共感。「無法離開的人」展覽將於北師美術館展出,圖中為演員林鉅。(圖/希望影視行銷提供)許時豪表示:「一段台灣過去的歷史能藉由VR廣傳到世界各地,並在全球各地都得到很棒的迴響,如今即將要在台灣展出了,我想,我可能有點類似當年王建民的家人看他從美國回台灣的心情。感到光榮、興奮,很想跟大家分享這麽好的作品,同時也希望我們可以好好對待這得來不易的成果。」VR放映從0開始,找場地、找放映設備、找資金、找資源都不容易,對於終於回到台北展演,陳芯宜導演也感性表示:「展覽籌備比想像中的還不容易,無論是資金還是資源都非常有限,但還是希望不辜負影片的議題,要對得起每個參與創作及付出心力的大家,這部VR是關於台灣1950年代為理想與自由犧牲的前輩,這些前輩帶給我們力量,所以無論如何,用盡全力也希望讓台灣的大家都可以看到。」「無法離開的人」展覽由北師美術館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共同主辦,從陳芯宜導演的同名VR作品出發,也將首次公開陳芯宜導演VR製作幕後細節,透過手稿、劇本、模型、設計圖、VR影像工作檔、拍攝道具和訪談影片,一探虛擬實境如何虛擬、如何造境。
AKIRA擔任雄影頒獎人 《無法離開的人》威尼斯影展後再奪獎
2022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頒獎典禮23日揭曉得獎名單,由楊小黎獨挑大梁主持,影展大使9m88結束海外巡迴,回台首次露面就是參加頒獎典禮。「國民姐夫」AKIRA也開心再臨雄影,擔任「臺灣組評審團特別提及」頒獎人。導演陳芯宜以白色恐怖受難者故事為題的VR新作《無法離開的人》,繼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最佳體驗大獎後,再拿下本屆雄影「VR360敘事獎」。臺灣導演余聿《島影》則獲得「臺灣組金火球大獎」肯定。陳芯宜執導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拿下VR360大獎。(圖/高雄電影節提供)雄影國際短片競賽「國際組」與「臺灣組」共有88國2138件優秀短片報名參賽,選出34國家40部「國際組」入圍優秀短片,「臺灣組」20部短片入圍。由視帝傅孟柏,國際美術大師菲利浦巴克(Phillip BARKER),導演鄭芬芬、香港導演黃勁輝、動畫導演邱立偉出任決選評審。「國際組金火球獎」由《暴雨前夕的祕密》獲得,片中描述馬其頓女孩離開家庭和校園,面臨一場身體與情感的風暴。跨海得知獲獎消息的導演蘇菲亞耶爾格瓦希里(Sofia GEORGOVASSILI)表示獲獎非常榮幸,對工作團隊來說十分特別跟重要,開心以飛吻祝福與會大家。《無法離開的人》描述白色恐怖的傷痛。(圖/高雄電影節提供)臺灣導演余聿《島影》拿下「臺灣組金火球大獎」,片中以羊毛氈動畫帶出一個島嶼寓言,無論同類或異類、留下或離開,前方都面臨考驗和代價。導演張誌騰的作品《詠晴》拿下「臺灣組評審團特別提及」。「兔將奇幻大獎」,則由導演李念修以《講話沒有在聽》拿下,片中幽默描寫亡者回魂,邀集了楊貴媚、金士傑等實力演員一起熱鬧飆戲,評審表示這是台灣少見融合靈異、喜劇與家庭,嘻笑怒罵中感受暖暖的情感。「兒童評審團大獎」則由《她不笨,她是我妹妹》獲獎,描寫青春期的姐姐,在同儕的壓力與歧視下,捍衛智能遲滯的妹妹,讓人看見慢飛天使的美麗。楊小黎擔任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主持人。(圖/高雄電影節提供)林柏瑜執導的《看海》,繼拿下桃園電影獎台灣獎後,又獲得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臺灣組評審團獎」肯定,片中描繪長照悲歌,陸弈靜精彩詮釋媽媽照顧智能不足兒子的心疼與無奈,與黃迪揚飾演的母子檔,演出自然且生動。「VR組」有29國229件作品報名,選出來自13國、22部VR作品入圍。線上即時互動演出的《謎幻泡泡糖》獲「VR金火球大獎」肯定,以華麗視覺、合作解謎遊戲和演員真實演出,一起互動跨越虛擬的界線。《看海》,繼拿下桃園電影獎台灣獎後,又獲得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臺灣組評審團獎」肯定。(圖/高雄電影節提供)導演陳芯宜威尼斯得獎之作《無法離開的人》,拿下雄影「VR360敘事獎」。評審表示本作品以身具張力的手法描述白色恐怖的傷痛,既魔幻又寫實。陳芯宜導演接獎後興奮表示,這部作品想要挑戰VR敘事手法,感謝高雄電影館開啟她在VR領域的探索,謝謝人權博物館與一起工作的全明遠、涂碩峯等夥伴們,「片中為理想自由犧牲的前輩們帶給大家力量,希望我們繼續延伸。」
台片《無法離開的人》奪威尼斯影展大獎 導演陳芯宜感動親領獎
第79屆威尼斯影展於台灣時間11日凌晨公布得獎名單,導演陳芯宜以白色恐怖受難者故事為題的VR新作《無法離開的人》,從來自世界各國頂尖的30部VR作品脫穎而出,勇奪沉浸式內容單元 (Venice Immersive Competition) 的最佳體驗大獎(Best Experience),也是該單元的最高榮譽。導演陳芯宜在頒獎典禮上激動表示:「我要感謝威尼斯影展以及評審給予我們這個獎項肯定,也要謝謝Liz與Michel 組織了一個VR大家庭,在過去的一周裡,我們在與其他團隊的交流中也學習到很多。」導演陳芯宜以白色恐怖受難者故事為題的VR新作《無法離開的人》勇奪「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單元的「最佳體驗大獎」。(圖/翻攝自YouTube)在頒獎典禮上,陳芯宜特別謝謝台灣的國家人權博物館,讓她得以開啟了這段旅程,也謝謝所有的演員與工作人員,「這支影片想嘗試破VR的限制,我們做了很多努力與嘗試,能走到這裡,對我與整個團隊來說非常重要。謝謝VR技術總監全明遠、製片宋沁諠、監製林仕肯兩年從頭到尾一起努力,我們做到了。」她最後更是感性表示:「這部VR是關於台灣1950年代為理想與自由犧牲的前輩,是這些死去的前輩帶給我們力量,我們會繼續把這個精神延續下去。謝謝!」評審表示,這次入圍的作品範疇很廣、很新,花了非常久的時間討論及辯論才選出本次的得獎名單,可謂競爭非常激烈。演員許時豪在片中飾演一名知識型的政治犯,半夜聽到消息後完全不敢置信。(圖/行者影像提供)主演之一的許時豪半夜聽到消息後完全不敢置信表示,「真的假的啦!」平復心情後激動表示:「太激動!突然可以理解入圍者坐在台下突然被CUE的時候真的會腦袋一片空白。」許時豪在片中飾演一名知識型的政治犯,為了貼近角色做足了功課,包含讓自己曬太陽、瘦身、並做許多勞動的工作,讀了很多文學作品以及練習講台語…等。「因為疫情延拍,我就有更多的時間去為這個角色做功課,同時身兼這部片的選角指導,謝謝導演在跟我一起看了這麼多演員後決定選擇我,受寵若驚,參與這部片的過程非常愉快,希望這部作品可以繼續去很多很遠的地方,讓更多人看到。」《無法離開的人》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出品,邀請導演陳芯宜以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經驗為題創作,這樣的議題能在國際舞台上被看見,著實意義非凡,第一時間人權館館長得知得獎訊息後表示,「讓臺灣人權的價值躍然於國際,不僅臺灣被看見、臺灣白色恐怖的獨特人權價值亦為更多人所知曉。」人權館館長也說:「謝謝陳芯宜導演以及所有製作團隊,還有曾經協助過的每個人,與國家人權博物館一同製作出如此高品質作品。作為亞洲第一座以國家層級、在威權統治不義遺址上打造的人權博物館,日後也將繼續致力於保存過去的傷痕歷史、聚焦當代人權議題與推動國內外人權發展。」監製林仕肯跨海得知得獎訊息也表示:「一段被許多台灣人民遺忘的歷史,能夠呈現給世界的觀眾,並獲得評審的肯定,最重要的是,讓民主的價值能更被重視,身為台灣電影人的我,感到非常驕傲。」本片由行者影像及邊境映象聯合製作,林鉅、許時豪、黃姵嘉、潘麗麗、陳家逵等人主演,戴上VR頭顯,觀眾置身在綠島人權園區的「新生訓導處」蠟像展示館,政治受難者坤伯正述說著當年的情景與難友阿青的故事。該片也同時入選高雄電影節VR競賽單元,台灣的觀眾也將有機會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