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藥物
」 食藥署 替代藥物 抗生素失聰、眼疾又長期睡不好!餐車老闆自學種大麻助眠 還找妻一起吸遭判刑
彰化一名蕭姓男子經營早餐店餐車,某日他向網友購入大麻後,於屋內自行栽種,不僅製成大麻香菸自用,還提供給妻子,經警方在現場查扣大麻種子、大麻葉等證物,蕭男才坦承自己因失去聽力、黃斑部病變,又有長期失眠問題,才享用大麻代替助眠。彰化地方法院審理,依製造第二級毒品罪、轉讓禁藥罪,分別判處2年7月、3月有期徒刑。全案可上訴。蕭男供稱,他在通訊軟體Telegram向一位暱稱為「Z」的廖姓男子購買大麻,並取出2顆大麻種子進行栽種。但警方檢視扣案手機,未發現有與「Z」有互通訊息或通話的紀錄,查無相關毒品交易之對話紀錄,且調閱現場監視器影像,亦未發現蕭男與「Z」碰面或進行毒品交易之畫面,因查無「Z」相關涉犯毒品案事證,未能查獲蕭男所稱毒品上手。判決書指出,蕭男是在今年1月至2月初間,在不詳地點,向不明人士購入大麻1包,經過上網學習栽種大麻的技術後,陸續購買栽種大麻之器具,待大麻植株熟成開花後,其再將大麻植株剪下乾燥,達到足供人施用之程度,以此方式製造大麻。4月中旬,蕭男在其居所頂樓,無償轉讓1支大麻香菸給妻子施用。後來,警方持搜索票,在隔日下午前往現場搜索,將大麻種子、大麻葉、捲菸紙、各式栽種器具等等物品查扣。案經彰化地方法院審理,蕭男提出3家醫院診斷書,表示自己2年多前失去聽力,且眼睛發生黃斑部病變,又有憂鬱症、焦慮症等疾病,身體機能遭逢巨變,又由於長期失眠問題,原本服用化學性精神藥物助眠,後為舒緩本身疾病,才希望由大麻替代藥物。法官審酌,蕭男無視國家杜絕毒品危害禁令,製造第二級毒品大麻,但栽種期間不長、製造數量尚非龐大,且本案尚無事證足以證明蕭男製造大麻有對外販賣的意圖,或有實際對外販賣所情形,加上轉讓給妻子施用的大麻香菸數量不多,犯後也坦承全部犯行,考量其工作情形、家庭生活等狀況,最後依製造二級毒品罪、轉讓禁藥罪2罪,分別判處2年7月、3月有期徒刑。全案可上訴。
地震避難包要放什麼?「阿嬤愛用1物」也上榜 南市消防局公開必備清單
花蓮3日發生規模7.2強震,至今已累計16人罹難、3人失聯,搜救人員仍持續搶災中,嚴重災情也讓「地震包」再度成為眾人的熱門討論話題。對此,台南市消防局也公開緊急避難包「必放的救命物」,強調能在地震發生當下「拿了就跑」才是關鍵。403大地震發生後,接連幾天餘震狂搖多達800起,引起民眾關心防災避難包該如何準備,才能在災害來臨時增加生存機會。究竟「地震包」該放什麼呢?台南市消防局表示,內容物應涵蓋食物、衣物、藥物、個人防護用品、其他工具及身分證明文件等6大類,其中乾糧、水最好準備3天份,包括雨衣、手電筒、行動電源、哨子等也需帶上,而身分證件則可以幫助救難人員快速確認身分。南市消防局也建議,慢性病患者須備妥常用或替代藥物,一般民眾可準備止痛藥、腸胃藥、防蚊蟲等常備藥品,主要以方便攜帶為主。阿嬤愛用的「白花油」意外成為防災避難包的必備小物。(示意圖/翻攝自Dcard)此話題也在網路上掀起熱議,一名網友在Dcard發文透露,地震發生時他嚇到頭暈,當下急忙往外衝,直到回過神來才發現,身上只帶了一支手機,好奇問「網路上避難包說別帶太多,除了乾糧、水,還有什麼是一定要帶的嗎?」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回覆,除了乾糧食物、手電筒等常見物品外,阿嬤愛用的「白花油」也上榜,「防災包不就乾糧食物、手電筒這類,我還會放白花油之類的藥品備用」、「帶罐白花油吧!不占空間,止癢也能治頭暈」、「地震我口袋真的也有抓一瓶」、「白花油+1,小小一罐全部解決。」
女子生活壓力大!常頭痛、失眠 減藥接受「微電流刺治療」成功找回睡眠
逐漸步入中年的小玲因生活壓力大,長期患有頭痛問題,且受困於失眠,經常感到情緒低落和焦慮。然而,她卻又對於身心科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如腸胃不適、白天想睡、全身無力等,感到相當不適。在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嘗試減量睡前的鎮靜安眠類藥物,同時進行顱微電流刺激(CES)治療。初次治療時,小玲竟然在治療過程中睡著,且後續順利停用數種鎮靜安眠類藥物,白天工作神清氣爽,倦怠感也減輕了不少。經顱微電流刺激獲FDA核准 減少藥物副作用亞東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說明,經顱微電流刺激(CES)療法是一種以微電流治療疼痛的新方法,通過極小量的「微安培」安全電流,透過耳夾傳送至腦部,調節大腦神經活動。這種物理治療方式可替代藥物治療,減少藥物副作用的發生,能夠迅速降低壓力激素的分泌,有效治療疼痛、失眠、憂鬱和焦慮等症狀。其治療效果已獲得FDA的核准,成為一種安全且廣泛應用的身心科治療方式。電流訊號增強大腦Alpha波 減輕壓力李佳儒醫師解釋,CES治療方式非常簡單,每日使用20-60分鐘,連續進行2至12週,透過電流訊號增強大腦Alpha波(一種表現心情放鬆與平靜的腦波),從而降低大腦的壓力,舒緩身心。這樣一來,便可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極少數患者可能在治療初期出現輕微頭暈,但通常會很快緩解。治療結束後,效果亦可持續,並成為長期保健的一部分。適時心理治療介入 依個別狀況對症下藥腦刺激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身心科治療方式,透過微電流的應用為許多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李佳儒醫師指出,現代人可能因生活節奏過快、心理調適不良或外在環境壓力等原因而無法有效調節情緒,因此適時的心理治療介入至關重要。然而,對於患有嚴重憂鬱症狀的患者,建議仍應考慮進行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與主治醫師進行詳細討論,制定最適合個人的治療計畫。
缺藥難過年1/紅海危機海運價格飆升1.8倍 恐再掀「大規模缺藥潮」
疫情打亂供應鏈、再加上烏俄戰爭造成原物料短缺,讓台灣去年初爆發「30年來最大的缺藥潮」,如今狀況依舊,保守估計至少缺200種以上的藥物,再加上健保署持續砍藥價、還有以哈戰爭引發紅海貨運卡關,海運價格暴增1.8倍,恐讓台灣再度陷入大規模缺藥困境,尤其多數民眾忠於原廠藥,不輕易接受替代藥物,隨著農曆年即將到來,患者焦慮囤貨的情況,恐怕會讓缺藥問題更加嚴重。國內一家藥廠日前接到患者來電詢問,原來患者有心臟宿疾,一直服用自費藥物,但近日卻面臨缺藥問題,醫師無法開立相同的藥物,所以這位患者著急地直接詢問藥廠。不願具名的藥廠人員透露,「其實不只有這位患者,這些病友們甚至成立群組,到處打聽哪邊還能買到藥,逼到走投無路之後才打給我們。」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去年的缺藥潮是自健保以來最嚴重的狀況,是受疫情影響,導致缺工、物流阻塞,現在隨著疫情解封,缺藥情況稍微趨緩,但我查過供藥系統,目前保守估計至少仍有200種以上的藥品缺貨!甚至包括不少『明星』藥物與自費藥物。」例如不少鼻過敏病人奉為「萬靈丹」的藥品「莫鼻卡」已經缺藥長達4個月,王明媛說,「這款藥由於含有麻黃素,屬於管制藥品,食藥署一年只放兩批原料,所以本來就容易缺藥,而隨著疫情解封,呼吸道疾病患者變多,所以很早就開始缺藥,連醫學中心都沒藥。」健保署去年4/1刪減藥價總金額81.8億元,調降5500項藥品價格,讓愈來愈多藥品退出健保市場,也是台灣缺藥原因之一。(圖/黃耀徵攝)另一個缺藥的原因是健保藥價,由於遭砍價,市占率約3成6的「淚然點眼液」去年11月起退出健保市場,該藥品過去在健保年用量逾230萬瓶,相當於每月用掉19萬瓶,醫院改開立同成分劑量的進口藥「愛特淚點眼液」,造成「愛特淚」大缺貨。藥師沈采穎批評官員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她表示,「愛特淚」健保價格更貴,健保根本沒有省到錢,而且現在連國產「五福」等人工淚液品牌也全部缺貨,可能是廠商優先供應給醫院,導致社區藥局無藥可用,病人須多跑一趟醫院領藥。沈采穎預估這一波人工淚液缺藥潮,至少會持續到春節。健保署自102年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預設每年藥費支出目標值,讓藥費維持於穩定及合理範圍,在總額支付制度下,有效管控藥費支出,去年4/1刪減藥價總金額81.8億元,調降5500項藥品價格。「水電價格都在漲,健保藥價卻一直砍!」沈采穎指出,藥價不斷被砍,藥廠也只能無奈退出健保市場,因此導致缺藥更加嚴重。不只如此,近來紅海捲入以色列、哈瑪斯的衝突中,遭到葉門青年運動組織不斷發動攻擊,危及商船行駛,各國大型航運商紛紛宣布停駛紅海,改道非洲南部好望角,導致運費飆升,根據外媒《36氪》報導,中國出口海運價格飆漲,歐線漲幅更是驚人,往返北歐的海運價格近一個月內暴漲180%。王明媛嘆道,貨運卡關的狀況恐怕會與疫情期間相同,屆時缺藥問題一定會更加擴大,再加上農曆年到來,民眾「囤貨」心態下,恐怕會引發一波搶藥潮。
缺藥難過年2/貴鬆鬆自費藥竟也缺貨 患者恐慌:賣我過期藥也沒關係!
目前台灣至少缺200種以上的藥物,面對缺藥問題,食藥署的解決方法就是替代藥物,但民眾可不這麼想。第一線的社區藥局藥師透露,台灣民眾對藥物的忠誠度相當高,例如鼻過敏藥「莫鼻卡」缺貨,患者就哀嚎「撐不過冬天」;藥廠人員也表示,由於心臟自費藥缺貨,竟有患者懇求「賣我過期藥也沒關係」,令人相當驚訝,也反應出民眾對缺藥的恐慌心理。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相較於去年初,現在缺藥的狀況有稍微舒緩,可能是疫情解封後的結果,但其實還是缺一大堆藥,包括鼻過敏藥、人工淚液、抗生素、癌症藥、攝護腺肥大藥物、心血管藥物等等,各式各樣的藥都缺,而且令我們很擔憂的是紅海危機導致的貨運問題,價格貴、物流慢,屆時缺藥問題會更惡化。」但台灣人對藥物的「忠誠度」相當高,以鼻過敏藥「莫鼻卡」為例,從去年底至今已經缺貨4個多月,食藥署建議民眾依醫師評估以不同成分複方藥品,如「驅敏」替代,但多數民眾並不買單,認為其他藥物沒效,甚至哀嚎「撐不過這個冬天」。過敏性鼻炎患者愛用的藥物「莫鼻卡」,從去年暑假就開始缺貨,隨著疫後呼吸道疾病大爆發,讓缺藥情況更嚴重。(圖/周志龍攝)王明媛說,食藥署認為缺藥可用替代藥物解決,但對民眾來說並不可行。「很多病人都是『眼見為憑』,他們會一一確認自己的藥物,非常擔心會被換藥。」王明媛舉例,有一位阿姨長期服用一款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後來藥廠更改藥錠的顏色,從粉紅色變成白色,這位阿姨立刻驚叫「你怎麼隨便幫我換藥?」「後來我跟阿姨解釋,這是一模一樣的藥,只有顏色不一樣,還把成分、公文都給她看,但阿姨還是很懷疑,之後還表示吃完覺得比較沒效。」王明媛苦笑說,這代表藥師還要在衛教上繼續努力。一名藥廠人員也透露,自從疫情、烏俄戰爭爆發,受到貨運與原物料短缺的緣故,全球都陷入缺藥的窘境,就連較為昂貴的自費藥時不時也會缺貨。「許多病友們一直打電話來拜託,還說願意買即期或過期藥物,只要有藥給他們就好!」藥廠人員嘆氣說,站在藥廠立場,當然不可能提供安全有疑慮的藥給民眾,目前預估這款心臟自費藥將在過年前到貨,只能請病友耐心等候。王明媛提醒,過期藥物的藥效會降低、且有變質風險。「美國FDA指出,藥物變質可能導致過敏、或產生毒性,所以千萬別吃過期藥物。」王明媛說,許多替代藥物的成分、化學結構都跟原本的藥一模一樣,就科學上來說,兩者的效果是相同的,以美國來說,民眾就非常能接受學名藥,而不會執著於一定要原廠藥,但台灣民眾就比較難接受。
缺藥難過年3/專家驚呼:最怕這款藥缺貨! 1月底就要「備戰春節」
缺藥問題持續發生,第一線藥師透露「最怕精神科藥物缺貨」,因為患者大多較難溝通,所以通常都會建議他們多跑一趟回大醫院領藥。另外,由於農曆年即將到來,為了不使缺藥問題影響過年,專家也建議慢性病患可提早在1月底先領過年時期的藥物,若有出國旅遊計畫,最好也提早預備一周的藥量。缺藥問題最直接反應在社區藥局上,身為供應鏈的下游,幾乎長期以來都要到處調貨或與同業「以藥換藥」,或是只能「A藥換B藥、B藥換C藥」不斷找替代應急,才能順利把藥交給患者。根據藥物供應平台資訊,目前台灣至少缺200種以上的藥物,其中精神科藥物也缺貨已久。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台灣民眾普遍不太願意換藥,其中我最害怕精神科藥物缺貨,一來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高,二來溝通上會比較困難,所以大多會請患者直接回醫院拿藥。」包括精神科在內的慢性病患者,在缺藥問題日益嚴重的此時,感受最為深刻,過去只要3個月回診一次,如今因為藥局沒藥,只好每個月回到醫院領藥,有時候甚至必須從中南部跑到台北才能順利拿到藥。針對缺藥問題,藥師公會建議可改用「三同」藥物,也就是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藥物來替代。(圖/報系資料照)針對缺藥問題,食藥署在去年4月成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也與全國9家較大型中盤藥商合作,建置「藥品市場監測系統」,以利查詢、協調供應,預計近日即將上線。藥師沈采穎認為上述措施無法改善缺藥情形,因為最大的問題是台灣藥物分配不均。沈采穎說,醫院跟診所、社區藥局應該要有「4、3、3」的比例分配,但因為藥廠跟醫院有簽約,跟社區藥局沒有,所以供應商在貨源不足情形下,當然全部到醫院,尤其是醫學中心。沈采穎以「氧化鎂」為例,這個胃藥成分一度缺貨到只有醫學中心有藥,政府才願意處理解決,「難道每種藥都要這樣,政府才積極處理?」沈采穎表示,缺藥有三大階段,依序為解決、緩解、預防,而食藥署一直在發生了才解決。針對過年備藥,王明媛表示近日有一些民眾因為擔心缺藥,所以已開始先準備,她也建議慢性病患提早在1月底就先準備過年期間的藥物;如果計畫出國旅遊,最好多預備一周的藥物,其他如呼吸道疾病的藥物也可以先準備。若是面臨缺藥問題,建議諮詢藥師以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藥物替換,或是當藥局缺藥時,改到藥物較充足的大醫院領藥;最後若醫院也缺藥,再請醫師更改處方用藥。過年備藥5原則
鼻過敏看診…「這款藥」竟狂缺貨4個月 藥師曝原因
近期天氣變化大,正是過敏性疾病好發的季節,但可緩解過敏性鼻炎的藥品「莫鼻卡」,卻傳出已經缺藥4個月,讓不少依賴此藥的患者相當困擾。對此,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受訪時坦言,由於該藥屬於管制藥品,今年可能因藥開得多的關係,從8、9月便開始缺藥,目前第一線只能找替代藥應急。此外食藥署也回應,因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加,建議可使用其他替代藥物,目前前述藥物尚有零星庫存,將分配予各層級醫療機構及藥局,待今年原料藥需求核准後,也將積極排產供應。據三立新聞網報導,一名28歲、長期患有過敏性鼻炎的陳小姐表示,自己從小就受過敏性鼻炎困擾,先前試過多款藥物都不見效,有時還會出現嗜睡的副作用,直到使用「莫鼻卡」才解決換季過敏的問題,不過今年由於全台缺貨,她跑了好幾家診所都開不到藥,感嘆「過敏錯了嗎?替代藥對我來真的就是沒有效!」對此,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由於「莫鼻卡」內含有麻黃素,屬食藥署管制藥品,為避免遭不法人士用其來煉製安非他命,因此1年只會釋出2次原料,若這批原料藥搶完,就常常出現缺藥的現象。王明媛進一步指出,「莫鼻卡」是目前同成分藥品流通量最多的,主要用於治療鼻塞等症狀,今年可能因藥開得多的關係,從8、9月便開始缺藥,但目前仍有藥效差不多的替代用藥,如「喜洛緩釋微粒膠囊」可選擇。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表示,研判因疫情解封呼吸道疾患患者增加,因此藥品用量激增,目前該品項持續控貨中。詢問該生產公司後,也得知尚有零星庫存,將妥善分配予各層級醫療機構及藥局。陳惠芳指出,待今年原料藥需求核准後,後續將積極排產,保障持續供應。至於短缺期間,建議依醫師評估,以不同成分複方藥品如「"十全" 驅敏持續釋放膜衣錠 (衛署藥製字第 048125 號)」替代。
黴漿菌之亂1/專家示警「抗藥性細菌株」恐燒進台灣 女星10歲兒病況一度危急
疾管署近日罕見針對中國呼吸道疾病連續示警,主要是中國北方類流感病例數是過去3年同期的2.5倍,尤其中國黴漿菌可能是「強勢抗藥性細菌株」,而台灣7成民眾對主要治療藥物紅黴素等具有抗藥性,藝人可藍的10歲兒子近日染病,一度惡化到「需大家幫忙集氣」,所幸已有好轉。專家擔憂,萬一中國黴漿菌疫情燒進台灣,後果恐不堪設想。疾管署11月分別在24、25、27日針對中國呼吸道疾病提出警告,並且迅速在機場電子看板及跑馬燈提醒自中國、港澳入境旅客,如有症狀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並呼籲近期前往中國的民眾,在當地務必勤洗手、戴口罩。並且也發函給各基層醫療院所,要求提高警覺。為何如此緊張?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說,「如果中國疫情持續上升,勢必影響台灣!」尤其台灣黴漿菌疫情發生頻率約為每4年一次,上一次大爆發是2019年,算算時間差不多就是現在,再加上年底、春節兩岸往返頻繁,更增加疫情爆發的機率,預估明年春節是最危險的時機點。其實黴漿菌已經悄悄在台灣陸續發生,據疾管署資料,台灣今年的肺炎黴漿菌病例數高於過去3年,6成患者年齡都小於6歲,7~12歲孩童則佔17.7%,也就是近7成患者都是兒童。藝人可藍10歲的兒子也得了黴漿菌肺炎,可藍24日PO文表示,「今晚是關鍵點,希望大家為兒子集氣」,因為可藍兒子的黴漿菌具有抗藥性,所以醫師一直在試哪種抗生素治療才有效,幸好26日可藍在IG上報平安,表示孩子終於不再發燒,雖然呼吸稍急、血氧不穩,還需要觀察,但已度過最危險的時刻。藝人可藍10歲的兒子感染抗藥性黴漿菌肺炎,歷經多日發燒、使用多種抗生素之後,病況終於好轉,但目前仍在醫院治療。(圖/翻攝自可藍Colleen wei臉書)如同可藍兒子的情況,「黴漿菌具有抗藥性」正是此次專家們最憂心的關鍵。小兒科醫師、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也說,兩岸往返頻繁,若民眾從中國帶回這些對主流治療藥物紅黴素有抗藥性的黴漿菌種,就會引爆台灣疫情。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治療肺炎黴漿菌的藥物以巨環類抗生素如紅黴素為主,近來各國研究都顯示,肺炎黴漿菌對巨環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增加,台灣去年發布的研究發現,台灣7成民眾對巨環類抗生素如紅黴素藥物具有抗藥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發出警語,若不解決抗生素抗藥性問題,例如管控抗生素用藥等,未來恐怕無藥可醫。食藥署表示,肺炎黴漿菌多為輕症,大部分感染者可自行痊癒,不需要抗生素治療,若經醫師評估需使用抗生素治療,民眾應確實遵照醫師指示,依開立的劑量及時間使用抗生素,切勿自行停藥,倘症狀沒有改善,再回診由醫師重新調整用藥,例如可用四環黴素類抗生素等替代藥物來治療。食藥署也強調,黴漿菌感染使用的抗生素,目前皆有廠商穩定供應中,並無缺藥問題。疾管署則呼籲,長者、幼兒等免疫力不佳之民眾非必要勿前往中國,如必要前往,建議出發前儘早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並於返臺後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發燒或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
黴漿菌之亂3/抗藥性細菌成隱形殺手 12歲男童肺栓塞膿腫「1個月才康復」
許多人擔心癌症、新冠肺炎致死,卻不知抗藥性細菌已悄悄成為可怕的隱形殺手。一名12歲男童因持續發燒、右臀疼痛就醫,發現是感染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果造成肺衰塞、關節膿腫,經過長達1個月的手術與藥物治療才康復。台灣感染醫學會示警,若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惡化,推估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肺癌等6大致命癌症的死亡總和。美國傳染病學會在2004年提出6種無藥可用的抗藥性細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經歷過新冠疫情後,國際研究顯示,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台灣也出現同樣狀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細菌比例升高,特別是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例如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比率,2013年的14.3%增加至2022年第2季的17.2%。王復德說,推測此狀況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不只是醫院加護病房,社區中可能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曾指出,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4天赴急診就醫,檢查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此菌不僅造成男童肺栓塞,還合併化膿性髖關節膿腫,經長達1個月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才得以出院回家。據疾管署資料,台灣今年的肺炎黴漿菌病例數高於過去3年,其中近7成患者都是兒童,會有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圖/報系資料照)另一名51歲女性因為新冠確診,高燒4天、肺部浸潤,身上驗出綠膿桿菌、革蘭氏陰性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為了對抗這3種抗藥性細菌,用上最後一線抗生素Colistin,住院近一個月才康復。一般使用抗生素時,會先以第一線藥物為優先,若第一線有抗藥性之後才改用第二線,而「最後一線藥物」則代表最後的希望,若無效就無藥可醫。Colistin是1947年研發,1970年在美國上市,到了21世紀,還被視為最後一線抗生素,由此可見抗生素新藥研發的困難,也跟不上細菌抗藥的速度。1950年代是抗生素研發的黃金年代,共有9種抗生素新藥問世,但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1960年至2000年間,長達40年期間竟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問世;投入抗生素研發的藥廠,從1990年代的18家到2016年僅剩6家,少了三分之二。最關鍵的原因是「無利可圖」,因為抗生素須慎防抗藥性,所以每次使用時間不能太長,最多7~14天;而抗生素新藥物往往又被放在後線使用,基於以上原因,各家藥廠因此逐漸不把重心放在研發抗生素新藥上。若放任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持續惡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也推估,屆時台灣每年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有鑑於抗藥性問題日益增加,我國2016年訂定「2050衛生政策白皮書」,目前已加入抗生素管理計劃,預計2025年開跑,醫院內部管理二線以後的抗生素,必須經感染科醫師開立,也會與食藥署、農業部跨部會共同研擬計畫,針對醫療用、動物用及抗生素相關產品,從更多角度做合理使用及管理。
「軟便劑」氧化鎂仍缺貨? 食藥署:6廠商同意製造本月起緩解
近期國內再度傳出「軟便劑」氧化鎂(MgO)缺貨,遭藥師砲轟衛福部擴大的缺藥平台根本打假球。食藥署今召開記者會指出,氧化鎂目前有兩家製造廠進行生產,月產能可達4000萬錠,遠高於健保單月用量,且在健保署提高氧化鎂給付額後,有6家廠商同意製造供應,估計本月起就會逐步解決供需問題。為因應氧化鎂缺貨,健保署周一宣布提高氧化鎂錠劑給付額,從原先的每粒0.16元調高至0.32元。食藥署今進一步指出,已有6家製造廠表示會供應,待產線重啟後可望解決缺貨問題。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我國氧化鎂年用量約2.5億顆,平均每月用掉2000萬顆,如以目前專案製造與另一間藥證許可製造商的產能估算,本月起已能生產4000萬顆,不過專案製造許可至今年9月為止,屆時將視國內供需視情形調整。此外,另一款心律不整藥物安室律注射劑(Adenosine)近日也傳出缺貨,陳惠芳指出,業者於4月中向本署通報,因新製造廠無法開始生產導致全球性缺貨,預計今年9月才會恢復供貨,國內庫存預計可供應至6月下旬。陳惠芳說,食藥署在接獲通知後已於4月28日啟動公開徵求,目前已核准3項同成分劑型替代藥品之專案進口,預計6月初陸續到貨,以滿足臨床需求。據健保資料統計,國內安室律注射劑每年約使用3萬6千瓶,陳惠芳表示,專案核准廠商6月初會到貨1萬2千瓶,應可接上國內需求。至於先前有藥師痛批氧化鎂仍叫不到貨,陳惠芳則說,經食藥署進一步了解已確認是誤會,應該是訂貨時間點的問題,本月初該藥局已取得足量庫存,相信接下來供貨會越來越順。陳惠芳提醒,目前多數缺藥案件仍為個別廠牌的短缺,仍有其他替代藥物可選,藥品許可證持有藥商如遇到無法製造或輸入數量不足影響藥品供應時,應至少在6個月前向食藥署通報,以保障國人用藥權益。
心律不整急救用藥全台缺貨!胸腔醫急喊「無替代藥物」:嚴重只能電擊
台灣近年屢爆缺藥危機,重症胸腔科醫師蘇一峰示警,用於急救心律不整心跳加速的藥物「腺苷酸」(Adenosine),傳出全台缺貨,且無替代藥物。根據食藥署「西藥供應資訊平台」於4月28日發布公告指出,因「Adenosine注射劑型」藥品短缺,徵求有意願供應之廠商。蘇一峰昨(3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心律不整心跳加速的急救用藥「Adenosine」,全台各地也傳出缺貨,由於目前「無替代的藥物可以選擇」,他也只能用幽默的口吻提醒大家「最近不要心律不整喔!」蘇一峰透露,至於替代藥物的急救治療方法,包括腹部重擊、按壓頸動脈、頭浸冰水中和吸飽氣用力憋氣,這也讓他擔憂直呼,「到時候上急診班,治療心律不整變成跟格鬥打架一樣...」另外,有網友拋問可以電擊嗎?蘇一峰則回覆,「心律不整最後缺藥沒有辦法,就只好直接電擊了!」事實上,蘇一峰昨(3日)下午才發文提及,醫院最常用的口服抗生素「諾快寧」(Curam)也大缺貨,「很多病人的肺炎等等感染症治療都受影響了!」原先他想開立正常劑量的curam,卻因無藥可用被系統建議開小劑量替代,怎料小劑量curam也缺貨,只好開小兒科的水劑curam,不過系統立馬跳出提醒,不得開立給成人使用,「系統繞了一大圈,回到原點就是缺藥...」語氣充滿無奈。
台灣驚爆「缺藥危機」!監察院高度關切 出手調查「衛福部」
國內缺藥危機嚴重,對此監察院今天(7日)發布聲明指出,為強化我國藥品穩定供應機制,解決缺藥問題,衛福部已擬定短中期策略。然而,衛福部公布的各類缺藥品項顯示,有些藥物缺貨會導致患者生命危險,患者即使已付費並持有慢箋,仍然無法領取藥物,這嚴重影響了民眾的用藥權益和身體健康。因此,監察委員林國明、蕭自佑表示高度關切,並申請自動調查。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指出,缺藥問題不僅僅是供應問題,還包括製造、臨床需求因素、藥品分配不均、用藥習慣和藥價等問題。除了現有的因應措施之外,衛福部也擬定了短中長期策略,以強化國內藥品的穩定供應機制。行政院陳建仁在立法院表示,國內目前欠缺的83種藥品中,只剩下2、3種藥品因國外藥廠停產,正在尋找替代藥物。其他藥物的供應問題將在本月得到緩解或替代。不過,監察院也質疑衛福部是否有落實藥品通報機制,並積極處理解決藥品供應短缺問題,相關人員是否有怠惰失職情況。這涉及到民眾的健康權益,需要進行深入調查。例如急救插管藥物Cisatracurium面臨嚴重缺貨,危及肺炎重症患者之生命。而患者持有慢箋,已經付費,竟無法領取藥物,嚴重影響民眾用藥權益及身體健康。對此,監察委員林國明、蕭自佑也表達高度關切,已申請自動調查。監委說明,依《藥事法》第27條之2規定,藥商持有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公告為必要藥品之許可證,如有無法繼續製造、輸入或不足供應該藥品之虞時,應至少於6個月前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通報;如因天災或其他不應歸責於藥商之事由,而未及於前述期間內通報者,應於事件發生後30日內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通報。
15類藥物嚴重缺貨!「大白肺」救命藥物也短缺 醫:最近當心別肺炎重症
昨天(28日)是228連假最後一天,根據國內疫情最新監測,昨天新增9908例本土個案,較上周同期超過1萬5千名個案,下降了41.4%,跌破萬人以下。雖然預估這兩天的確診數還會再拉高,但國內新冠疫情往下走是趨勢,不過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急救插管藥物Cisatracurium面臨嚴重缺貨,這款藥物也是俗稱「大白肺」、肺炎重症患者的重要救命藥物,呼籲外界不能忽視藥物缺貨問題。蘇一峰醫師28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根據食藥署最新公布15類缺藥品項,包括便秘、腹瀉、止痛、抗生素、降血壓、降血脂等藥物都出現短缺,但這些藥物勉強還有一些替代藥物可以交替選擇,但只有一款急救插管藥物Cisatracurium,是俗稱「大白肺」的肺炎重症重要救命藥物,可減少插管的併發症,「這個真的不能忽視!」衛福部證實國內有15項短缺藥物,有胸腔科醫師警告,現在連肺炎重症「大白肺」的關鍵藥物也缺貨。(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蘇一峰曾在今年初收治一名新冠確診台商,當時該個案就是出現俗稱「大白肺」的肺炎重症症狀,是經過回台緊急插管治療,才順利撿回一命。但現在救命的關鍵藥物Cisatracurium嚴重短缺,加上又沒有其他替代藥物可以替補使用,他只能透過社群發文警告大家,「只能請大家這陣子小心不要重症大白肺,死亡率會因缺藥增加」。
抗生素安蒙西林爆缺貨 食藥署回應了
近期藥局反應,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的抗生素「安蒙西林」爆出缺貨,藥局甚至得透過Line群組「以藥易藥」。食藥署說明,受到解封影響,抗生素的需求也增加,加上今年春節連假有10天,廠商停工才導致安蒙西林缺貨。春節後廠商已開工,但生產排程需要2~3周的時間,已先將庫存供應給醫療機構,食藥署要求保留一定比例給藥局,力拚2周內恢復正常供應。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隨著各國解封,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的抗生素「安蒙西林」需求量也增加。安蒙西林為處方藥,在國內共有8張許可證,2019年的年度用量為4800萬顆,疫情期間的2021年,年度用量則為3600萬顆,不過當時民眾仍在戴口罩。隨著防疫措施接近,食藥署去年底已請廠商增加產量,今年12月~1月期間,月供應量已增至1000~1200萬顆。近期藥局爆出缺藥,甚至有藥師得和診所透過Line群組「以藥易藥」。對此,楊博文說明,這是因為今年春節有10天連假,廠商停止生產。該藥品為處方藥,一般民眾還是去醫療機構看診取藥,在春節以後,廠商已將大部分的藥品供應給醫療機構。楊博文表示,藥品的生產排程需要2~3周,需要檢驗、化驗、包裝等,無法在1周內生產到位,加上連假以後,不只是呼吸道疾病,慢性疾病用藥的需求也很大,食藥署已向廠商倡議,請他們保留一定比例給藥局,力拚2周內恢復正常供應。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安蒙西林是抗生素,一定是在醫師監督之下,有需要才會開立,提醒民眾一定要使用完畢。這款藥目前雖然有供需失衡的問題,但仍有其他替代藥物可用,民眾不需要刻意囤積。
除了退燒藥…清冠一號也爆掃貨潮 中藥材貴3倍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昨天新增2萬7803例,較上周四增加4成,疫情已連9天升溫。本土疫情進入第三波,民眾繼搶買退燒藥後,現在開搶中藥「清冠一號」。中醫師表示,「只要一有貨,就會立刻被掃光」,且新冠相關藥材也喊漲,接下來3至6個月,恐怕都會缺貨,使得藥價居高不下。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確診者除可使用公費的清冠一號外,也能自費購買,最近不少民眾都是一次買10盒,即使一盒要價1500至2000元,也不手軟,也有中醫師透露,由於大陸疫情加劇,不少人還會整箱購買、帶出國給親人。與新冠相關藥材更是通通喊漲,漲幅達3至5成。陳潮宗指出,大陸疫情竄升後,與清冠相關的抗病毒、殺菌、清熱的黃芩、魚腥草、板藍根、薄荷等中藥材,「現在都出不來,價格就跟著上來」。漲最凶的是金銀花和薄荷,漲了2倍,荊芥、防風等祛風藥材則漲了3倍,連帶國內民眾服用中藥,荷包也會大傷,以治療睡眠的酸棗仁湯為例,原1台斤600元,現已漲到2500元,漲幅驚人。國內中藥材多仰賴大陸進口,因大陸市場需求也大,加上春運在即,本周起台灣將叫不到藥材,不少診所已經連續多日叫不到貨。陳潮宗建議,若真的嚴重缺藥,政府應限制民眾自費購買清冠一號,僅有公費可以用,讓有需求者有藥可用。中醫師余雅雯也透露,相較之前藥材供應無虞,最近至少都要等一周,甚至要向同業調貨或改開替代藥物,才有辦法因應,尤其國境開放後,呼吸道相關藥物最難叫,清肺湯、薄荷、板藍根等治療喉嚨發炎等藥物,都要等上一至兩周,診所為因應年後恐有一波疫情,只能儘量事先準備。防疫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清冠一號「確實有人在買」、「中藥材的確是有漲價」,但並沒有缺乏,應該足量,他並強調,中藥材和中藥製劑不會缺貨,衛福部中藥司也會持續向中藥商和中藥廠掌握供貨情形。
大陸防疫規定鬆綁「搶購潮」再現 藥品被掃光連「黃桃罐頭」也不放過
大陸防疫規定鬆綁後,民間陸續開始湧現藥品囤積的浪潮,不光藥房的感冒藥被一掃而空,日前還傳出黃桃罐頭能抑制新冠病毒,造成民眾瘋狂搶購的現象。不過有廠商和醫學專家出面闢謠,指出黃桃罐頭沒有任何藥效,純粹只是一種甜蜜的「安慰劑」。綜合陸媒報導,陸網日前傳出許多以黃桃罐頭作藥的文章,稱能抑制新冠病毒,短短幾天就造成民眾瘋狂搶購的熱潮,商品一度被賣到斷貨。對此,病毒學專家常榮山表示,黃桃罐頭不能代替醫學治療,最多只能起到心理上的安慰作用。不過,他還是建議民眾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C、D、E的水果,如橘子、奇異果,可緩解染疫後導致的疲倦感。大陸病毒學專家常榮山表示,黃桃罐頭不能代替醫學治療,最多只能起到心理上的安慰作用。(圖/翻攝自微博/新京報我們視頻)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高曉玲也強調,吃水果無法替代藥物治療,黃桃罐頭可說是一種甜蜜的「安慰劑」。他呼籲,一旦確診新冠肺炎,一定要藉由科學藥物治療才能痊癒。同時,位在遼寧省的林家鋪子食品有限公司也發文透露,在市面上出現搶購黃桃罐頭的期間,甚至收到了民眾詢問,「你家的黃桃罐頭能治病嗎?」對此,廠商澄清,黃桃罐頭本身沒有任何藥效作用,民眾應理性囤貨勿盲從。
「瘦瘦筆」蔚為風潮!降血糖藥成「減肥神器」 衛福部長:已向廠商接洽
由於降血糖藥有附帶控制體重的作用,因此近幾年普遍被大眾拿來當作減肥神器,也就是外界俗稱的「瘦瘦筆」,但卻也因此導致糖尿病患的藥品短缺。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於今天(24日)出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時表示,目前降血糖藥有出現全球性缺貨的現象,食藥署目前已向廠商接洽,盼糖尿病患用藥能夠充足。薛瑞元24日出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並針對「醫療服務點值長久失衡、人力科別與地域分布不均,應如何於總額支付制度中達到全民健康保險經營永續與保障醫療權益等目標」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會前薛瑞元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及「瘦瘦筆」猖獗,導致糖尿病患無藥可用的情況時,他表示,目前降血糖藥面臨全球性大缺貨,因瘦瘦筆這個藥的適應症中,也有所謂減肥項目,導致減肥人士趨之若鶩,讓本來主要提供給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藥物供不應求。薛瑞元補充,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已經向廠商接洽,期盼能確保國內糖尿病患者的用藥供應充足,另外他也希望醫師在開立處方時,能考慮有沒有其他類似降血糖藥的替代藥物可使用,以及針對減肥者,是否一定建議患者使用瘦瘦筆。
癌友為新冠口服藥兩難 立委:醫師專業臨床判斷給藥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但台灣新冠疫情死亡率偏高,引發國人擔憂,再者新冠口服藥領用政策,近期也在癌症病友之間,引發討論;有癌症病友團體向本刊表示,許多病友相當擔憂抗癌藥物與新冠口服藥物有交互作用,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相關政策可以進一步檢討,立委則認為應給予第一線醫師更大的給藥權限。針對現行新冠口服藥政策對病人是否友善,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劉桓睿表示,目前協會服務的對象多以癌症病友為主,由於有些抗癌藥物需每天使用,或規律服用,讓藥物在體內維持一定濃度,以抑制癌細胞,因此部分病友會在社群中討論,確診時是否要為了服用新冠口服藥,而停止使用抗癌藥物,也怕同時使用兩種藥物會有交互作用,顧慮相當多。他指出,有些病友分享,政府其實有採購藥物交互作用低的新冠口服藥,但領用流程較為困難,需要透過醫生特別申請。劉桓睿表示,有些癌症病友在療程中,確實不適合停藥、換藥,或者也真的沒替代藥物使用,因此很希望政府能多提供無藥物交互作用風險的新冠口服藥,假如一旦確診,有較安全藥物給病友,就不用為了配合新冠口服藥,而停用抗癌藥物。他指出,停用抗癌藥物,癌症細胞增生、變化可能性就會增加,真的非常不樂見,希望政府可以解決病人的困擾。劉桓睿也說,病人確診時,症狀發展最關鍵,也可能最嚴重就是前3天,如果癌症病友為了領取、尋求無藥物交互作用風險的新冠口服藥,而導致拖延治療,也會變相讓病友罹患新冠中重症的風險提升。關於現行口服藥使用政策讓部分病友造成困擾,病友團體建議可以讓各類新冠口服藥的領用流程一致化。在取得較無藥物交互作用的新冠口服藥的流程更方便,病人就能減少等待期,並降低心理壓力。對於癌症病友的擔憂,立委蔡壁如表示,抗癌療程確實很難中途停止,如果療程中間又感染新冠肺炎,醫生在給藥上就必須考量比較多;癌症病患長時間有固定的藥在吃,是不是該為了新冠口服藥,而停止原本在使用的抗癌藥物,又或者不停藥,就有可能錯過服用新冠口服藥的關鍵期,這其中判斷最好交由醫生臨床判斷,到底怎樣做才是最好。
陽台生化武器3/想戒菸就少吃肉「癮頭才能降低」 維生素B群幫助穩定情緒
吸菸的危害,被醫生視同「自走的生化武器」,唯一減害良方就是戒菸,但對癮君子而言,「戒菸好難啊!」CTWANT記者採訪多位醫生專家及戒菸達人,發現有效戒菸方式不少,包括「強化動機、延遲起床第一根菸、補充維他命B、少吃生肉」等。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報告指出,二手菸「沒有」安全曝露量,接觸二手菸恐導致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和癌症,非吸菸者若與吸菸者同住,罹癌及過早死亡風險大幅提升。國泰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吳錦桐表示,吸菸對健康的傷害非常大,就如同自走的生化武器一般,不僅會對呼吸道造成各種不良影響,包括肺癌、肺氣喘等,各種癌症的風險也隨之飆高,甚至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僅如此,吸菸衍生而出的二手菸、三手菸,更會危害其他不吸菸人的權益與健康,甚至讓自己的家人健康也受創,想要避免二手菸、三手菸,就是要完全戒菸。吳錦桐表示,尼古丁會改變神經傳導系統,讓人產生依賴與渴望感,所以戒菸藥物通常會使用尼古丁替代藥物如咀嚼錠、貼片等,「但我認為有沒有用藥不是重點,一個人若要戒菸成功,最重要的是動機!」其次是專業團隊協助,在吳錦桐的臨床經驗中,每10個人中就有7個人戒菸成功,主要是患者有強烈的決心,再加上專業團隊協助,戒菸門診中不只是只有給予藥物治療,藥物只是輔助,幫助「強化動機」才是關鍵,想法強化之後,成功率自然大幅提升。Youtuber傑瑞在頻道《傑瑞說笑 Jerry SaysCheese》也分享幫助30年菸齡的爸媽成功戒菸的經驗,他提到,在幫助家人戒菸的過程中,發現睡醒後抽第一根菸的時間若是越晚,第二天的菸癮就會越小,另外,傑瑞也建議多補充維生素B群,因為B群可以穩定神經,降低菸癮的威力,他也建議避免吃半熟的肉,因為肉類是蛋白質,分解後會使血液中出現大量的胺,過多會刺激神經中樞系統,而愈生的肉,含胺量越多。多吃蔬果可攝取大量維生素B群,有助穩定戒斷的情緒,而且也能讓體質呈現鹼性,比較不會有吸菸慾望。(圖/焦正德攝)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這與體質酸鹼度有關,體質鹼性比較不會有吸菸的渴望,體質酸性時則相反。一般食物若代謝後會產生磷酸或硫酸,稱之為酸性食物,肉、魚等蛋白質食物就屬於酸性食物。至於鹼性食物則是指代謝後會產生鈣、磷、鈉、鉀等電解質,食物中如蔬菜、水果、奶類均屬此類,所以戒菸者應多吃蔬果,少吃肉類,蔬果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能夠減輕戒菸時的焦慮及幫助睡眠。另外,吸菸會引起唾液異常分泌,因此戒菸時常會感到口渴,此時多喝白開水是最好的選擇。藉著多喝水、多排尿、多運動、多流汗,可加速排除體內積留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減少菸癮發作。咖啡、濃茶則最好別喝,因為都含有咖啡因,許惠玉說,咖啡因是一種具有中樞神經興奮作用的成癮物質,會加強想吸菸的慾望。不但如此,咖啡因還會影響睡眠品質,精神不濟時也會增加破戒的危險。所以最好在戒菸之前就開始避免咖啡因、茶、咖啡、巧克力的攝取,以免戒菸的同時還必須抵擋咖啡因的誘惑。開始戒菸之後,大約第3天會出現焦躁等戒斷現象,此時會非常想抽菸,吳錦桐建議深呼吸或喝水來緩和心情,也可以嚼口香糖或吃胡蘿蔔棒來降低吸菸慾望,或是乾脆外出運動轉移注意力,只要撐過這段期間,成功戒菸的機率就會大幅增加。(《CTWANT》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且有礙健康,未成年請勿吸菸。戒菸專線:0800-636363)
9成思覺失調患者吸菸 尼古丁恐降精神藥療效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5月31日訂為世界無菸日,在政府相關單位長期的衛教宣導及菸害防治推廣下,相信一般民眾對吸菸所帶來的各種危害早已不陌生。在臺灣每年有超過2萬5千人死於菸害,而菸害也在全球可預防性死因當中名列第一,足見戒菸對於健康促進的重要性。而與一般大眾相比,「菸」可能在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中佔有更不可忽視的位置。根據統計,思覺失調症患者有約9成可能有尼古丁依賴,而第一型雙向情緒障礙症及物質成癮患者也各有約7成有吸菸習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張君維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吸菸比例較一般族群為高的原因,推測可能與腦中尼古丁受體的異常有關;而病人也可能以吸菸來減少外界環境刺激及幻覺的干擾、短暫提升專注力並減低錐體外症候群副作用的影響。但不可不知的是,尼古丁會與肝臟負責代謝藥物的酵素產生交互作用,進而減少某些抗精神病藥物的血中濃度,造成藥物療效下降,反而讓精神症狀更難以控制。此外,因該科病人罹患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的比例不在少數,若合併抽菸則對健康的危害有加乘效果;且尼古丁也會減少快速動眼期睡眠的時間,長期下來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不可輕忽。因此,對精神疾病患者來說,抽菸顯然是弊大於利的;但若能戒菸,也有一舉多得的好處。張君維說,根據國外研究,自行戒菸的成功率約僅5%,但若合併其他方式如尼古丁替代療法(貼片、口嚼錠或吸劑等)或非尼古丁替代藥物(戒必適或bupropion)則可大幅增加成功率。值得注意的是,共病焦慮或憂鬱症的患者常會藉由抽菸來紓解壓力,無形之中讓自己更難擺脫對尼古丁的依賴,導致較一般人更難戒菸成功。因此若有上述困擾又有戒菸意願的民眾,建議在門診時與醫師討論,遠離菸害的路上會走得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