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民
」 乳癌亞洲首例!北榮器官移植「分肝種腎」 助8歲女童擺脫洗腎
吳小妹在2歲半時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腎臟惡性腫瘤「雙側威爾姆氏腫瘤」,這也導致吳小妹年紀輕輕就必須進行洗腎治療。後來北榮腎臟移植團隊在克服重重困難後,成功將成人腎臟移植到她的肝臟內,使其擺脫終身洗腎的命運。這樣「分肝種腎」的器官移植手術,不僅是國內首例,也是亞洲首例,同時也是全球第三例。綜合媒體報導指出,北榮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解釋,「雙側威爾姆氏腫瘤」是一種與基因突變相關的疾病,通常在幼兒中發現。這種腫瘤多為無症狀的巨大腹腔腫瘤,晚期可能壓迫其他器官,導致腹痛或無法進食。面對「雙側威爾姆氏腫瘤」,蔡昕霖表示,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整個腎臟,再配合化療。但吳小妹因腎臟切除的關係,需要進行腹膜和血液透析來排出尿毒,所以導致其從1歲到8歲一直在洗腎。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表示,孩子進入洗腎階段時,會面臨許多健康問題,包括新陳代謝障礙、骨質疏鬆,甚至有影響智力發展的可能。曾令民認為,面對此情況,換腎是最佳解決方式。曾令民也提到,全台有200多位小朋友正在洗腎,但僅有20人登記等待換腎,主要原因是家長對手術的擔憂和孩子體重過小,腎臟和泌尿系統結構精密,增加了手術難度。吳小妹的媽媽受訪時表示,吳小妹在高雄榮總檢查發現腎臟兩邊有大腫瘤,之後進行了切除手術,並從1歲多開始洗腎直到8歲。後來因下腔靜脈因巨大被威爾姆氏腫瘤壓迫而纖維化,使吳小妹錯失第一次的腎臟移植機會。就連北榮團隊也表示,這真的是十分罕見的情況。即便有過失敗紀錄,但北榮團隊並沒有因此放棄,後續更找出了新的治療方法,團隊將吳小妹的肝臟分開,找到僅存的健康血管,並使用捐贈者的血管作為「延長線」,最終成功將成人腎臟移植到吳小妹的肝臟內。在11位醫護人員的協助下,手術歷時12小時,創下亞洲首例高難度多重接力移植手術的紀錄,而這項手術,目前僅在美國有2例。吳媽媽表示,吳小妹出生不久就住院8個月,從1歲到8歲多都在洗腎,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度過,甚至回家也會感到害怕。但吳小妹非常堅強,她堅持上學,成績名列班上前3名。吳媽媽也因此堅持下去,即使第一次手術失敗,也沒有放棄,終於在第二次機會中成功。如今,吳小妹已經順利完成手術,身體機能恢復正常。吳小妹也特地寫了一張卡片給捐贈者,感謝對方的大愛,使其能夠擺脫洗腎的命運,吳小妹也承諾會好好保護、愛惜這顆腎臟。北榮醫療團隊也送給吳小妹一台超跑樂高,希望他未來的的新生活,將如超跑般充滿活力和希望。
乳癌大小事,北榮虛擬個管師陪伴您!!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乳癌治療是多面向,需跨領域、跨團隊合作,剛罹病的民眾因未得到正確醫療資訊,導致心中產生許多不安與害怕,錯失黃金治療期。臺北榮民總醫院蒐集乳癌病友常問的900個問題,應用醫療資訊科技,建構出「虛擬個管師」,提供民眾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運用虛擬個管師,尋求解答,解決心中疑惑,改善因工作時間限制導致未能及時回覆民眾心中的疑惑,進而提供民眾無縫的醫療照護服務。罹患乳癌病患常會因為未知而產生誤解、害怕治療乳癌病友在診斷、治療、追蹤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的疑問,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長曾令民醫師提到,乳癌診斷的期別、型別,以及將來治療的藥物、手術方式,甚至生活保健、副作用處理,或是將來生活型態會有哪些改變、周遭的親友能如何協助等,都是病患常會問的問題。而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連珮如個管師也提到,民眾在被診斷有乳癌時,常常會感到不安焦慮,這些不安焦慮如果沒有及時被解決和釐清,進而會影響到病人的治療意願。個管師三方橋樑助治療 北榮推分身「虛擬個管師」從診斷、治療到追蹤的過程中,乳癌病友產生疑問時,個管師的角色就相當重要。連珮如個管師表示,個管師能在病友整個罹癌的病程中,作為病人端、醫療端、家庭端的中間橋樑,協助溝通、釐清並給予支持,讓病人能接受完整的治療。而現在北榮還推出了虛擬個管師-妞妞,作為個管師的分身,協助病友獲得即時、正確的資訊。曾令民部長說明,虛擬個管師是一個高階的智慧聊天機器人,它經過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透過自我訓練、人工訓練,在互動過程中能夠精準瞭解病友的問題,並給予準確的回答。▲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連珮如個管師北榮將乳癌病友常見的900個問題作為題庫,發展出虛擬個管師妞妞,能回答乳癌基本知識、治療、副作用處理、就醫檢查、生活保健管理等相關問題。此外,虛擬個案師還能幫助病友了解如何申請診斷書、住院等醫院行政作業流程。雖然,民眾也可詢問醫護人員獲得這些資訊,但是臨床端工作繁忙,有人力、工時等限制,有時很難及時提供完整的資源服務給所有病友。曾令民部長表示,現在發展出虛擬個管師,就可以及時提供所有病友必要的協助,同時也能降低醫護端的工作負擔。精進智慧醫療虛擬個管師 提供個別化、多面向協助虛擬個管師妞妞能24小時待命,隨時回答乳癌病友心中的疑問,未來也有許多的發展、進步空間,透過智慧醫療能讓病患獲得更好的照護。曾令民部長提到,現在只建構900題的題庫,未來希望能擴增並涵蓋所有面向,同時希望相關資料能跟治療端(如:CIS系統)串接,有足夠的臨床資訊就可以針對個別問題,提供更有效、精準的回答。而第一版的虛擬個管師對早期乳癌病友的問題,仍有無法回答的部分,須轉介病人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以免造成錯誤認知。不過,現在的妞妞只是第一步,若持續強化,未來可提供更即時、精確地資訊,再加上虛擬個管師不受人力、工時限制,也能間接改善乳癌治療困境。
3類人易罹年輕型乳癌 「這個時間點」回推10年就該篩檢
歌手朱俐靜去年在新專輯的記者會上宣布罹患乳癌的消息,積極接受治療,仍然不幸因病過世,享年40歲。依據衛福部資料顯示,乳癌是婦女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換算下來一天大約有38位女性罹患乳癌。其中40歲以下的部分年輕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如果腫瘤惡性高,死亡率也會較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醫師說,新增患者雖分布於各個年齡層中,但低於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尤其需要注意,「因為死亡率較高!」雖然和信醫院曾在2000年時針對40歲上下的乳癌患者分析五年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發現以同樣乳癌第三期比較,40歲以下的患者僅有43%,遠低於40歲以上的70%,顯示年輕型乳癌不易治療。但這樣的情況,隨著新治療藥物的引進,如今已經大不相同。和信醫院乳癌團隊召集人余本隆醫師表示,和信醫院分析2014-2018年的乳癌病人,第三期乳癌病人650人占全部4,158位乳癌病人的16%,其五年整體存活率為87%。其中年紀低於40歲的第三期乳癌病人五年整體存活率為86%;年紀高於40歲的第三期乳癌病人五年整體存活率為87%,年輕乳癌病人死亡風險在統計學上並沒有比較高。不過,若是腫瘤惡性度較高、又發現過晚,治療上就比較困難,除了剛剛朱俐靜40歲病逝之外;以《葉子》一曲走紅的歌手阿桑、演唱《甄環傳》主題曲的大陸歌手姚貝娜,都罹患乳癌而在34歲辭世。曾令民說,45歲之後才有乳癌公費篩檢,但若屬於高風險族群,例如初經早、長期服用荷爾蒙藥物、或是有年輕乳癌的家族史,都建議更早就定期篩檢。「乳癌的原因相當多,其中家族史十分關鍵,尤其是血緣關係愈親近,關係就更加密切,由於1公分的腫瘤需5~10年才會形成,所以建議以家族史的確診年齡為基準,提前10年開始進行篩檢。」舉例來說,如果媽媽在35歲時罹患乳癌,建議女兒從25歲起就要提高警覺,「但不要認為乳房自我檢查就好!」曾令民說,每個月的乳房自我檢查並非絕對,建議搭配定期進行超音波或攝影等影像檢查較為準確。
乳癌新標靶藥物通過適應症 亞洲族群多活5.1個月
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在所有女性發生癌症的排名位居第一,死亡率位居第四,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7年診斷出14,214名乳癌個案,平均約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醫師指出,乳癌患者中HER2基因的表現是影響乳癌預後重要的因素,大約有20-25%左右的乳癌患者的HER2過度表現。受到HER2過度表現的影響,腫瘤生長速度快,一旦復發時可能會轉移至腦部或肺部等器官,若被診斷為腦轉移,中位數的存活時間只有26.3個月。過去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HER2陽性晚期乳癌),第一線與第二線皆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但到了第三線因為健保適應症的限制,大多數患者只能選擇使用化療藥物控制腫瘤的生長狀況。台灣在十月底正式通過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新適應症,用於已接受2種或2種以上HER2靶向療法治療失敗(三線疾病)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為患者帶來化療以外的藥物選擇。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張源清醫師表示,目前HER2陽性晚期乳癌的標靶藥物治療,最大的瓶頸是腦部轉移的處理,由於腦部特殊的BBB(Blood Brain Barrier血腦屏障)構造,一般的大分子量標靶藥物難以通過,造成前線的標靶治療不容易控制腦轉移4。後線藥物的使用上因為健保的限制,過去除了化療之外,並沒有太多的治療選擇。患者與癌症病魔纏鬥時,常會發生後線無標靶可用的情況。對於後線病患來說,沒有更多的藥物可以搭配使用一直是HER2陽性晚期乳癌治療上的一大瓶頸。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屬於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是分子量較小的標靶藥物,藥物比起大分子量標靶藥物更容易通過BBB達到腦部,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醫師在去年ESMO Asia (歐洲腫瘤醫學會亞洲年會) 發表了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Nala Trial臨床試驗中的亞洲族群分析,關於亞洲族群的報告。此試驗以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與現有的舊一代HER2陽性乳癌標靶藥物比較分析。試驗分析發現,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總存活率、反應率、患者用藥後因為腦轉移而必須更進一步治療的比例,都比舊的標靶藥物更加優異,亞洲人的總生存期更是多出了5.1個月。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依據此臨床試驗,於今年十月底核准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HER2陽性晚期乳癌的新適應症,對於原本只能使用化療而沒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的病患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醫師表示,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新適應症的通過對醫師來說,等於有了比現在更好的武器去對抗轉移性乳癌。在近幾年來台灣乳癌發生率不斷上升,能夠推出比現有藥物更好的新藥對患者來說是一劑強心針。但黃俊升醫師也提醒,雖然藥物與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及早開始治療並聽從專業醫師的建議還是非常重要,定期的乳房篩檢並留意自己身體出現的狀況,是防止癌症危害健康的不二法門。
年輕更奪命1/作夢沒想到!40歲以下乳癌死亡率更高 這些名人是鐵證
據衛福部今年6月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相較於前一年,乳癌每10萬人口的發生率為78.9,擊敗大腸癌的42.9,成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換算下來一天大約有38位女性罹患乳癌。「若跟30年前相比,台灣乳癌的發生率暴增6.5倍,近5年的發生率也成長20%。」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醫師說,新增患者雖分布於各個年齡層中,但低於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尤其需要注意,「因為死亡率較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年輕乳癌患者缺乏警覺心,因此多數確診時已是晚期。(圖/曾令民提供)衛福部針對20~44歲癌症死亡人數進行調查,發現近五年的整體死亡人數下降14%,但其中僅有乳癌的死亡率不降反增,上升8.7%。和信醫院曾針對40歲上下的乳癌患者分析五年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發現以同樣乳癌第三期比較,40歲以下的患者僅有43%,遠低於40歲以上的70%。曾以〈葉子〉一曲暴紅的歌手阿桑,因罹患乳癌,年僅34歲驟逝,讓許多歌迷相當吃驚。(圖/報系資料庫)許多名人都是這樣的例子,例如以《葉子》一曲走紅的歌手阿桑、演唱《甄環傳》主題曲的大陸歌手姚貝娜,都因罹患乳癌而在34歲辭世,42歲的主播簡立喆也在2年前確診,所幸抗癌成功。42歲的主播簡立喆2年前確診乳癌,並切除部分左乳,目前已經抗癌成功,拆掉人工血管象徵重生。(圖/翻攝自簡立喆臉書)曾令民說,「年輕患者沒有警覺,你想想看,一個大學生或20多歲年年輕人,怎麼會想到自己會得乳癌?所以出現症狀,就醫時大多是晚期,再加上腫瘤惡性度高、容易轉移,所以更加難纏。」
年輕更奪命3/好哀怨!定期篩檢卻沒檢查出腫瘤 關鍵出在乳房結構
根據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乳房X光攝影篩檢成果,今年篩檢率首度攀升至40.7%,比起往年的2~3成進步許多,但仍明顯低於日、韓其他亞洲國家,其中又以45~54歲篩檢率最低,僅有38%。國健署分析原因可能是工作家庭忙碌,再加上害羞、怕痛、僥倖心態所致。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說,45歲之後才有乳癌公費篩檢,但若屬於高風險族群,例如初經早、長期服用荷爾蒙藥物、或是有年輕乳癌的家族史,都建議更早就定期篩檢。「乳癌的原因相當多,其中家族史十分關鍵,尤其是血緣關係愈親近,關係就更加密切,由於1公分的腫瘤需5~10年才會形成,所以建議以家族史的確診年齡為基準,提前10年開始進行篩檢。」台灣推廣乳癌篩檢有成,今年篩檢率首次突破4成,但仍低於日、韓等亞州國家,尤其45至54歲篩檢率最低。(圖/報系資料庫)舉例來說,如果媽媽在35歲時罹患乳癌,建議女兒從25歲起就要提高警覺,「但不要認為乳房自我檢查就好!」曾令民說,每個月的乳房自我檢查並非絕對,建議搭配定期進行超音波或攝影等影像檢查較為準確。「亞洲女性的乳房組織較為緊實,導致篩檢的『偽陽性』與『偽陰性』比例偏高。」亞東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陳振德說,台灣約有10%~20%的乳癌無法透過傳統乳房攝影偵測出來,導致患者常怨懟雖有定期檢查,卻仍無法早期發現。隨著乳房組織鬆緊度不同,適合的篩檢工具也不同,如乳房組織較為緊實者,可使用超音波檢查。(圖/123RF)陳振德說,近年發展出的最新3D乳房斷層攝影,以多種角度拍攝乳房得到影像,再經由電腦重新組合,相較於傳統2D乳房攝影只有固定兩個拍攝角度,可消除掉原本重疊的組織干擾,有助區别真實病灶與重疊之不均匀乳腺組織。根據國外醫學硏究指出,相較於2D乳房攝影,使用3D乳房斷層攝影可平均提升乳癌檢測率29%。其實每種檢查都各有功用,曾令民建議依照醫師指示即可,醫師會根據乳房組織的鬆緊度加以選擇。45歲以上女性屬於公費篩檢,若想提前自費篩檢,乳房超音波約800多元、2D攝影約1800多元,3D斷層攝影約3600元左右。
年輕更奪命4/半數以上患者認「情緒害人」 感嘆:早離婚或許就沒事!
想要遠離乳癌威脅,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還建議減少攝取高熱量食物、多吃蔬果,也要保持運動習慣,避免情緒時常處於高壓狀態。癌症希望基金會特約心理師葉北辰說,「超過一半以上的乳癌患者認為是情緒害自己生病的!」癌症希望基金會特約心理師葉北辰說,相較於其他癌症,乳癌患者的情緒波折更加明顯,也會影響醫療決策。(圖/葉北辰提供)許多患者埋怨「如果早點離婚,自己就不會悶出病來」等等,葉北辰說,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能證實情緒與癌症「直接相關」,但不可否認的,相較於其他癌症,乳癌患者的情緒轉折更加曲折,也影響治療成效。乳癌治療愈來愈個人化,醫師會根據患者的乳癌型別與復發風險高低,建議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可使用口服藥,搭配荷爾蒙治療,創造更長的存活期。(圖/廠商提供)「不分年齡,女性都十分在意乳房的存在,甚至有患者願意喪命也想保留乳房,而年輕患者則要面對更多挑戰,包括更在意乳房,還有是否會影響卵子的健康,進而影響生孕能力等等。」葉北辰說,曾令民表示,隨著醫學科技的演進,乳癌已邁入精準治療時代,當乳癌不幸復發或轉移時,包含化療、抗荷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基因檢測與免疫療法,皆可依據不同乳癌型態量身打造不同的治療方針。許多年輕乳癌患者擔心治療影響卵子健康而躊躇不前,現在可以選擇先凍卵再治療,免除擔憂。(圖/黃耀徵攝)此外,也可以盡量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例如不希望影響生孕,就可以選擇先凍卵、再治療,讓多數患者可繼續維持生活品質與實踐人生目標,但也要定期回診追蹤,才能預防乳癌復發與轉移。
悲觀又副作用強 乳癌患者寧死不治療
資料顯示,台灣50歲以下診斷出乳癌比例約為34.4%,相當於每三位乳癌患者就有一位是停經前的年輕乳癌患者,遠高於美國的19%,其中又有5.2%的女性處於乳癌第四期,即晚期乳癌或稱轉移性乳癌。乳癌對女性的威脅甚鉅,尤其是停經前乳癌婦女,往往擔心治療所帶來的疲憊與不適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家庭或是工作等等,因此遲遲不願面對疾病。然而,若停經前乳癌婦女延宕療程,惡化速度將更甚於更年期乳癌患者。一名45歲單身婦女,三年前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卻因為無法面對化學治療可能造成的不適症狀,以及化學治療可能伴隨的牙齒毀損之副作用,而拒絕進行化學治療。果然,三年後出現癌細胞骨頭以及肝轉移的現象;可惜的是,比起忍受治療帶來的痛苦,她反而更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陳芳銘指出,停經前女性正處人生與事業的巔峰,得知罹病噩耗時總千頭萬緒,煩惱無法陪伴孩子成長、擔憂工作無法繼續等,面對這些困難,使得停經前乳癌女性在心境上轉趨悲觀。台灣乳房醫學會曾令民理事長表示,停經前乳癌女性相較於年長女性,更容易診斷出嚴重的腫瘤型態以及淋巴結轉移,過去治療晚期乳癌的副作用,如化療後的嚴重病態感,容易使患者對生活感到消極無力,因而拒絕療程,又或是乳癌患者中的最大群族「荷爾蒙受體為陽性」的患者須持續使用荷爾蒙治療,在停經前晚期乳癌甚至得摘除卵巢。所幸今(108)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度會議中為停經前晚期乳癌患者捎來福音,CDK4/6抑制劑搭配停經針以及荷爾蒙藥物,能大幅延長晚期乳癌病患存活時間、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也降低近3成死亡率 2 ,且副作用低,不僅省下施打化療時必須常跑醫院並忍受嚴重副作用的負擔,還能夠保有原來的生活品質。另外,停經針可暫時性抑制卵巢功能,相比於卵巢全切除,兩者不僅治療效果相當,停經針的使用更可以避免病患產生身體殘缺感與立即停經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