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
」 台積電 張忠謀 晶片戰 美國美大選辯論提到台灣不多? 學者分析民主黨欲刻意降低北京疑慮
針對昨天(11日)落幕的美國總統辯論會,「美中台議題」所佔的比例並不高,與原先外界預期有落差,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唐欣偉分析,可能是執政的民主黨為降低北京疑慮,因此不在辯論主動提及台灣,暫時與北京降溫。 可能是美國總統大選選前唯一一場的總統辯論會,台灣時間11日上午9點登場,美國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鏡頭前唇槍舌劍,根據外媒報導,這場辯論吸引美國約5,750萬名觀眾收看,比先前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川普6月27日的電視辯論,多了約600萬名觀眾收看,顯見美國選民對這場辯論的重視。唐欣偉在網路節目《志聖鮮思》受訪時指出,美國國會近期許多立法將台灣、烏克蘭、以色列三者並提,但這次總統辯論會卻單獨講烏克蘭、以色列,成為辯論會中少數外交政策焦點。之所以忽略台灣,應在於民主黨近期希望暫時與北京降溫,避免大選出太多亂子。民主黨在今年競選黨綱中放入一法(台灣關係法)、三公報、六保證也是為了降低北京疑慮。同時參與討論的清大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表示,台灣民眾多以為美國總統在提中國大陸時必提台灣,但此次辯論會僅有雙方討論晶片問題時提到過台灣一次,內容則是賀錦麗批川普賣晶片給中國大陸,而川普甩鍋稱是「台灣賣的」。何志勇感嘆,美國主流媒體對晶片戰爭引發的美中台三角爭議,毫不關注,反觀台灣媒體卻大肆報導,會不會有些反應過度?何志勇同時表示,賴清德總統日前宣稱中國大陸不應只想收復台灣,應把《璦琿條約》割讓之失土一併向俄羅斯拿回一事,隔天(4日),美國在臺協會(AIT)新任處長谷立言立刻在記者會重申「一中政策」,回顧兩個月前,7月10日谷立言會見賴清德時,也提「一中政策」,他認為美方近期提「一中政策」的頻率「實在有點高」,值得賴政府重視。唐欣偉則表示,拿台灣跟《璦琿條約》失土比較會有一項差別,因台灣是《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然而二戰日本是戰敗國,但中俄都是二戰戰勝國,兩者情況有所不同。此外,二戰後中俄雙方曾重新確認領土邊界,因此要北京要回《璦琿條約》失土,本身有矛盾。況且,當前「中」俄是共同對抗美國的之唇亡齒寒關係,不可能交惡。即使交惡,也不一定對台灣是好事,他提醒外界注意,「中」俄1970年關係緊張,而台灣正是當時被迫退出聯合國。至於綠營推聯大第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唐欣偉說,2758號決議內容是指「我們」在聯合國代表是「蔣介石的代表」,是否涉及台灣,必需回溯當時時空環境下世界的認知。但回顧上海公報、「一中政策」等,美國的態度,都是已經了解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因此在當時國際環境脈絡下,世界主要國家恐怕已經認同台灣涉及2758號決議文。前立委陳學聖則提醒,執政黨似乎還不懂國際政治的現實,他說,馬政府執政期間,台灣雖然看起來有些委屈,但兩岸有和解,就有許多國際組織參與機會,反觀賴政府連中華台北名義都要放掉,未來只會讓台灣更不能參與國際賽事。至於美國大選選前後的台美關係,陳學聖認為應該觀察賴清德總統過境美國之規格。目前看來,賴清德外交路線是「蔡規賴不一定隨」,蕭美琴能影響的很有限。他說,依照過去在國會與賴清德共識之經驗,賴總統很固執,如果該固執未來應用在台灣外交政策方面,需要「很小心、很小心、很小心」。
川普稱台灣「偷走晶片業」 CNN打臉:「3關鍵要素」無法複製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日前受訪時,砲轟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業」,然而產業專家向《CNN》表示,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靠著精準眼光創造「晶圓代工」先河,才改寫了全球半導體版圖。而「頂尖的一流工程師、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較其他地區更長的工時」更是其他地區無法複製的關鍵要素。川普日前接受《彭博商業周刊》採訪時,,台灣偷走美國價值5000億美元晶片生意。不過,若干產業專家向《CNN》分析指出,台灣之所以能坐擁晶片江山要歸功於遠見、努力與投資,絕對沒有偷竊之說。《CNN》指出,連台灣的小學生都知道,舉世聞名的「晶片產業之父」是93歲的張忠謀,他在美國工作多年後返台,1987年創辦台積電(TSMC)時,當時的半導體業界巨頭還是英特爾(Intel)、摩托羅拉(Motorola)和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TXN)。在上述所有公司工作的張忠謀知道,台灣當時在研發和積體電路設計方面不具優勢,唯一可能擁有的優勢,甚至還只是潛在優勢,就是半導體製造。於是他決定採用在當時還是全新營運模式的晶圓代工(pure-play foundry),即根據客戶提供的設計製造晶片。《CNN》指出,正是這套嶄新的方式重塑全球電子產業格局,奠定台灣成為半導體龍頭的基礎。《晶片戰爭:矽時代的新賽局》(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作者克里斯多福米勒(Christopher Miller)認為:「正因為這套方式,台積電才能專注於製造,並且非常擅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為多個不同的客戶製造,擴大公司規模。」米勒表示,擴大規模對於台積電的成功至關重要,正因為規模夠大,才有更多收入用於改進晶片生產技術,並降低製造成本,使營運更有效率。如今,台積電擁有世界先進的晶片生產技術,並計劃繼續在該領域進行投資。而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目前全球90%以上的先進晶片均由台灣生產。專家表示,台灣在晶片之前已在紡織和消費性電子產品等其他行業嘗試過「合約製造」模式,不過晶片業表現尤為出色。台積電前研發總監楊光磊則向CNN分析:「頂尖的一流工程師、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較其他地區更長的工時,這些因素提高了台積電的生產力。而這些因素在其他地方幾乎無法複製。」楊光磊指出,目前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3座工廠,但由於不同的勞動法和工作文化等原因,使其在量產上面臨阻力。楊光磊說:「台積電得找到一種方法,建立適合廠區在地的製造文化,台積電才能真正成為全球化公司。」
聯發科蔡明介籲政府該推完整的『台灣晶片法案』 少用國家隊這種誇大文字
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今(28)日攜手DIGITIMES正式發布「台灣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IC設計龍頭廠聯發科(2454)董事長蔡明介在致詞時語重心長的表示,希望這本白皮書,能表達台灣IC設計業的機會與未來的挑戰,尤其在政府政策及人才議題上,能喚起有關單位正視。蔡明介強調,也希望各界一起認真思考問題與對策,盡量少用無敵艦隊、國家隊這種誇大文字,像二十年前的「兩兆雙星」計畫失敗,就是個活生生的實例,畢竟未來的挑戰仍然是很巨大的。「台灣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從總體戰略面、人才政策面以及營運環境面三構面提出6大建言,是台灣史上首部由IC設計產業發起的政策白皮書。蔡明介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成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五十年前因為有李國鼎及孫運璿兩位資政的精心規畫,從早期成立加工出口區,做半導體產品的封裝測試開始,到後來由工研院自RCA引進IC設計與製造技術。在全球化趨勢潮流下,推動國家級政策,成就了今日台灣擁有產值世界第一的晶圓代工製造業,及世界第二的IC設計業。蔡明介表示,在工研院的技術移轉建立了台灣的半導體製造與設計能力,及聯電、台積電的成立,其後國內外優秀人才循矽谷創業模式,紛紛設立了IC設計公司。例如最早期的矽統、凌陽、威盛、瑞昱等;而聯電原為IDM,將IC設計部門獨立後,即誕生了智原、聯發科、聯詠等公司。蔡明介指出,20年前也有一個成功的矽導計畫,擴大半導體人才培育,加上各公司在發展過程培育許多IC 設計人才,才有如今產業的規模。另外蔡明介也提到最近火紅的書「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書中也提到,美國在多數類型的晶片設計方面的確是領導者,但台灣的聯發科證明了其他國家也可以設計晶片。其實台灣有更多,包括共同參與今天座談的聯詠、瑞昱、奇景和群聯,以及許多各式不同產品、IP與設計服務公司,都很成功。蔡明介說,近來歐美日韓,動輒祭出高額補貼或稅賦優惠,以獎勵半導體製造的在地化;而針對如自駕車、高效能運算及AI等未來新興科技的需求,都需要先進製程的IC設計。美國之外,中國大陸也有許多公司早就布局,並得到政策補助,歐盟也要投資建立高階製程的生態系,更重點強調IC設計。蔡明介分析,中國大陸受到去年10月7日美國BIS公布的新禁令影響,反而讓資金流向未受禁令的成熟製程IC產品,台灣中小型IC設計業者將會首當其衝,面對未來競爭,及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當下正是政府因時、因事制宜、依不同產業特質,合理調整國家產業政策及資源的時機。對於人才問題,蔡明介指出,台灣人才問題因教改政策的後遺症、少子化,仍是未來挑戰的重中之重,人才培育更有短、中、長期策略調整需要。目前各國已經深知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地位,政府的角色日益重要。蔡明介最後說,我們期許,政府應該推出完整的『台灣晶片法案』,兼具理解產業、政策規劃,和執行計畫,下決心去推行。更重要的是,不僅關注半導體製造,同時也應關注IC 設計及下游系統產品應用、生態系、軟體…等各方面。
IC設計決戰2026年3/去中化、去美化怎應對? 法人:不牴觸禁令下雙邊轉單可期
面對美中兩國在IC設計的強勢進逼,台灣廠商該如何應對?研究機構TrendForce分析師曾冠瑋向CTWANT記者表示,「夾在中國聯盟與美國聯盟間,要如何選擇,仍是各國IC設計業者的難題。」資策會MIC分析師楊可歆日前在「35thMIC FORUM Fall賦能」線上研討會指出,地緣政治將持續影響今年半導體產業,從晶片法案到CHIP 4聯盟倡議,在在都顯示美國希望獲得半導體業者支持,因此可預見台灣半導體廠商包括IC設計與晶圓代工廠的全球佈局都會受到影響。受總體經濟狀況不佳及庫存水位過高影響,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日前預估,全球半導體今年產值恐將衰退4.1%,而台灣半導體產值亦將衰退5.6%,至4.56兆元,其中IC設計業產值恐將衰退12.3%,將是表現最差的次產業,相較之下,IC製造估將年減3.4%,IC封裝年減3.4%,IC測試年減2.6%。「由於美國對於高階IC的掌控程度高,加上中國在中低階IC的奮力追趕,台灣IC設計在各領域需持續耕耘,並加強手機SoC、網通IC、ASIC(用於Server、Edge Computing、IoT、AI)或未來新興應用的處理器相關IC之研發。」曾冠瑋說。曾冠瑋指出,從IC供給端來看,各國將加速推動半導體供應鏈自主化,以求在晶片戰爭中,仍然保持自主性與彈性,以應對未來更多不確定性。另外從IC需求端來看,美系品牌、系統業者將持續推動IC採購去中化,將從IC設計業者的選擇以非中系為主,擴散到IC製造、封測、組裝等也以非中系供應鏈主。開放海外人才加入,將有利於廠商提升競爭力。(圖/聯發科提供)曾冠瑋指出,中系品牌、系統業者也想推動IC採購去美化,但高階IC產品因製造受限故仍難以達成,因此仍需仰賴全球IC設計業者的產品。不過長遠來說,也將促使中國積極追求中低階成熟IC產品的自主化,對於以中低階產品為主的非中系IC設計業者,也將成為隱憂。根據中華徵信所去年9月統計,台灣IC設計廠2021年合併營收50億元以上的家數共有31家,合計營收為1兆1689.89億元,而這些廠商的中國營收合計為6220.63億元,比重達53.21%。而聯發科去年11月也強調,公司向來採取多元供應商策略提供全球客戶需求,將持續以台灣強大的半導體供應鏈為基礎,積極拓展全球客戶與業務。「大陸拿不到先進製程設備,所以大陸的IC設計公司只能給台灣的晶圓代工廠,尤其是美國要從20奈米以下都禁,所以連聯電也受惠。」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告訴CTWANT記者。法人則指出,去中化及去美化的效應之下,對於台廠來說,關鍵就是如何在不牴觸美國的禁令,能夠拿到分別來自美國及中國客戶的訂單,但整體來看轉單應是可期的。 TrendForce分析師曾冠瑋認為,台灣IC設計廠應加強手機SoC、網通IC、ASIC或未來新興應用的處理器相關IC之研發。(圖/翻攝自財經新報官網)
宣明智大膽預測:未來5年台IC設計市佔衝5成「台灣將成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
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來台對話,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推新作《晶片對決》,美中晶片大戰中台灣安危再掀話題。CTWANT記者特別專訪宣捷集團創辦人、聯電(2303)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他犀利預測,「未來5年,台灣IC設計全球市占率將達50%,台灣將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
台晶片突圍戰1/宣明智大膽預測:未來5年台IC設計市佔衝5成 「台灣將成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
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來台對話,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推新作《晶片對決》,美中晶片大戰中台灣安危再掀話題。CTWANT記者特別專訪宣捷集團創辦人、聯電(2303)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他犀利預測,「未來5年,台灣IC設計全球市占率將達50%,台灣將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美中晶片大戰中,美國以半導體先進製程「集中」台灣及台積電,有來自中國的地緣政治風險,一面對中發出晶片禁令,一面自建半導體產能,強邀台積電赴美設廠。儘管張忠謀反對赴美設廠,但台積電還是去了,且設廠成本從比在台灣高出50%,上修到一倍,先進製程也從5奈米提高到3奈米,甚至未來還會有2奈米,推翻原先說的先進製程留在台灣的說法。在這場大戰中,台灣儼然「被選邊站」,引發社會憂慮「矽盾」是否遭毀?張忠謀16日在與Miller對談中,曾再三質問,「美國友岸外包政策為何沒有台灣?」「為何說台灣是個危險的地方?」張忠謀的大哉問,Miller並沒接招答話。不過,71歲的半導體產業老將宣明智受訪時,從全球半導體業的現況盤點中,直指台灣要建立第二軸線,作為「自保」之道。 「台灣的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的全球市佔率都超過50%,現在台灣IC設計的市佔率是24%,如果這三者的市佔率超過50%,我大膽地預測,未來5年,台灣IC設計的全球市占率將達到50%,當晶圓代工、封裝測試、IC設計這三項技術都是占全球一半,台灣將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宣明智毫無膽怯地說。據WSTS(World SemiconductorTrade Statistics)2022年5月公布的資料,全球半導體產業從上中下游粗分為:IC設計、IC晶圓代工、IC封測,「台灣半導體目前最強的還是晶圓代工」。在IC製造方面,台灣全球市占率為62.0%,2021年產值達到609億美元,全球前10大廠商中,台廠有台積電、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另據TrendForce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的全球市佔率為64%、韓國為19%、中國9%、其他9%,2022年,台灣市佔率提升到65%,韓國微降到17%,中國維持在9%,其他為8%。在IC封測方面,台灣全球市占率為61.5%,2021年產值達到224億美元,全球前10大廠商中,台廠有日月光、力成、京元電、南茂、頎邦、華泰電。在IC設計業方面,台灣全球市占率為24.3%,僅次於美國,2021年產值達到401億美元,全球前10大廠商中,台廠有聯發科(2454)、聯詠、瑞昱。全球半導體之所以發展成現在台灣居重要地位的版圖,宣明智分析,「就是當時政府有看到這是對的東西,再加上我們一直往前進,去延伸技術、去應用。」宣明智認為,美國認為製造可以朝低成本的地方移動,但是半導體先進製程是不可以被取代的,而且需要跟技術源頭,同時也要與應用端連接在一起。(圖/台積電提供)這也成了美中半導體大戰中的最令人垂涎的肥肉,美國去年端出520億美元《晶片法案》,為要將美國當地的半導體先進製程產能市佔率從11%,回到昔日的30~40%,急著要把台積電拉過去。但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美國就能如願達到三成市佔的目標?「就連華爾街的人,也看不懂這個東西(指半導體),不是太政治化就是太財務化,以為製造是可以被取代的,但是沒有想到,『先進製造是不可以被取代』,而且需要跟技術源頭,也要跟應用端連接在一起,才能發展成長。」宣明智說。台灣民眾及投資人則擔心,護國神山的技術會不會被美國偷學走?宣明智直白地說,「美國需要的半導體技術,不懂的人,看的是幾奈米,懂的人就知道說,IC的東西不只有幾奈米製程而已,你也要有幾奈米的IC設計,基本上就是一個配套的概念。」「對政治人物來說,他不會知道那麼多,而只是抓到一個題目,就在那邊講半天,但不見得是最重要的。」言下之意,就是不用過度擔心。那麼大國爭搶晶片主導權之際,台灣當如何自處?宣明智就著全球半導體的三本柱「IC設計、IC晶圓代工、IC封測」說,後二者市佔率早已過半,「現在要全力衝刺IC設計的發展!」台積電赴美設廠,讓美國以為有了先進製程就夠了,但這其實需要一個配套措施。(圖/翻攝自拜登臉書)依WSTS統計,全球前10大IC設計公司台灣有3家,宣明智認為有4家,一是IC設計公司就近掌握IC資源,因此可以跑得比較快,二是IC的應用跟很多國內技術發展可以銜接上,像是電動車、數位醫療,甚至智慧交通等,都可以相連。「基本上就是要多作國外的生意,多跟台灣的系統業者合作,就像車用市場,政府應該要鼓勵台灣汽車供應鏈,像是ADAS等,能多用台灣IC設計產品。」宣明智說。「就像尹啟銘部長的新書封面,中美兩國國旗在下,中華民國國旗在上,當中美持續擠壓,就會讓台灣上升的越快。」
談晶片戰/張忠謀贊成美對中晶片禁令 楊應超嚇到:2奈米恐難堅守台灣「不要美國說什麼都好」
半導體產業專家、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被昨(16)日張忠謀一句「贊成美國限制中國半導體發展」首度公開表態嚇到,他認為張忠謀洞悉產業發展、晶圓製造成本與政治風向,立場會隨晶片戰爭「動態發展」,應該是在去年底赴亞歷桑那州廠移機後,有不少新發現,因此調高了對在美製造晶圓的成本預估,以及選邊站在美國那邊。張忠謀昨日與《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進行「半導體世紀對談」,楊應超讀了該書英文、中文版,是第一個在台灣媒體發表書評者,他並在線上全程收看。對張忠謀表態支持美國對中國祭出禁運限制、實體清單等做法,他分析:「做生意應該是中立、不能選邊站。尤其這樣得罪中國,所以他的太太張淑芬在台下也頻頻揮手,叫他不要講太多。」楊應超說,他去年就提出台積電赴美設廠,非商業規畫,而是出於政治壓力,「不是對的決定」,事實也是「原本說先進製程會留在台灣,現在5、3奈米已經過去,2奈米是否能堅守台灣『很難說』。」目前90%高階晶片都在亞洲生產,美方為建立國防力量,一定要掌握產能和算力。楊應超表示,1998年台積電在華盛頓就建立過一座8吋晶圓廠,張忠謀那時遭遇文化與人的問題,「去年亞歷桑那州廠動工、移機後,發現在美製造成本不只高台灣製造5成,今天更說成本翻倍,將放慢晶片產業成長速度,半導體產業進入完全不同賽局。」因電子產品的銷售狀況跟價格有關,如iPhone越來越貴,消費者換機週期就從以前2-3年、延長到4-5年,這也影響經濟發展。至於各國都在用補貼自建本土半導體製造能量,楊應超認為那些補貼「只是杯水車薪」,美國仍然是世界上的科技霸權,因純科學pure science底子深厚,同時用大量印鈔造就強悍的資本市場,發動戰爭但戰場都不在本土、令兩百多年來的建設與發展都被完整保留,並且吸納了全世界的菁英。美國掌握半導體、航太大部分專利,創新每每顛覆市場,「連中國阿里巴巴也是抄亞馬遜,百度是學GOOGLE」,還有現在的Chat GPT。楊應超直言,除了半導體,台灣還沒有可以跟國際競爭的產業了,「政策使然」,這也是張忠謀會重複提到李國鼎的原因,現在連供應鏈相對單純的蛋都缺,基礎能源電、水也不足;生技醫療、製藥、幹細胞產業有前景,還需面臨認證問題。楊應超認為,未來的局勢很難設想,但晶片仍是主戰場,5G、6G、電動車產業發展也是用晶片,他奉勸台灣主政者,「不要美國說什麼都好、台積電什麼製程都應要求移過去」,要制定長期發展國策。
談晶片戰/張忠謀認同:晶圓代工「台積電跟400個夥伴共舞,英特爾是獨舞」
在美國積極補貼之下,現在英特爾也將重返晶圓代工領域,張忠謀指出,很多公司嘗試要跟台積電競爭,但台積有經濟規模優勢,供應鏈管理也是問題,因複雜且分散在不同國家,他引用台積電的客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說法:「台積電已經學會跟400個夥伴共舞,英特爾是獨舞,我蠻認同這評論。」張忠謀今日在《半導體世界對談》中表示,現在要建立晶圓廠不容易,1976年蓋晶圓廠僅需2000萬、現在要上百億,半導體設計沒那麼複雜也沒標準化,IP設計公司才出現。《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認為,未來晶片產業走向兩極分化、中國與非中國兩派,美日會對中國進行出口管制,設備銷售也有限制。美國、日本、歐洲、印度政府,都開始強調對半導體產業投資,晶片投資規模越來越大,以往「記憶體晶片在韓國、邏輯晶片在台灣」,未來集中化程度慢慢降低,「半年後的半導體產業,或有很大改變。」
談晶片戰/張忠謀:台積電成立時「政府不是心甘情願,只有李國鼎相信我」 一上市政府就賣股48%
半導體教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日出席《半導體世界對談》,作為領導世界晶片產業發展人物之一,張忠謀說他是場上打仗的兵,「是一場硬仗」,在台積電成立之初,僅有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國鼎「幾乎是政府裡唯一相信我的人」,「他是我的朋友」。張忠謀在今日被問對於《晶片戰爭》一書的看法,他給予最高評價「真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但我來寫,不會寫這麼好」,他英文版、中文版都讀了,書裡出現的許多人都是他的舊識,勾起他滿滿的回憶,「我想起盛田昭夫(SONY創辦人).... 一半的人都過世了,我可說是最後一個還在書裡名單的人。」《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發現一份德州儀器的檔案,是請德州大學在1976年3月所做的策略規劃,已經出現晶圓代工概念,與晶片設計分開,這個新的商業模式讓台灣,成為晶片地圖上重要一員。然而張忠謀認為,Chris Miller過於強調政府在台積電成立過程扮演的角色,「政府當年不是心甘情願,不是李國鼎,政府不會投資。政府投資55億元、台積電成立,7年之後、我們1994年在台灣上市,我們公開上市後政府立刻賣掉48%持股,後來繼續賣到剩6%」,除了政府之外,張忠謀自己找來的投資者飛利浦,後來也將持股悉數出脫。張忠謀指出,政府提供了其他形式支持,尤其工研院裡的IC研究團隊,1975年開始有120位工程師的加入,為台積電打下基礎。1987年建立台積電遇到困難,但1991年起成長速度飛快,「10年間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0%。我當時只是想活下來、不想讓出資一半的政府失望,91、92、93年,我開始有越來越高的期待,我有預料到台積電有現在的規模和重要性。2000、2001年後,我對台積電寄予厚望,有預料到台積電成長到現在樣貌。」
談晶片戰/張忠謀贊同美阻中半導體發展 但「無法理解為何美國堅持製造晶片」
半導體教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日再度高呼「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沒死透但瀕危」。他個人支持美國持續對中國祭出禁運限制、實體清單等做法,但 「美國製造比台灣製造,成本高50%以上」,晶片成本下降趨勢無法延續、將放慢晶片成長速度,半導體產業進入完全不同賽局。張忠謀今日出席《半導體世界對談》,與《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共論晶片作為美中科技戰指標產業,牽動地緣政治發展。張忠謀表示,他到現在還是無法理解,美國堅持要在本地製造半導體的原因,「是把製造比例拉到30%嗎?維持供國防用的量能嗎?」「算上設計、設備、智財權,美國已經掌握39%以上半導體能量。」張忠謀指出,在半導體製造,中國落後台灣5、6年,他個人支持美國持續對中國祭出禁運限制、實體清單等做法。另一方面,還有國安因素、製造業回流本土及供應鏈韌性等問題影響供應鏈變動,一但成本上升,晶片成長速度趨緩,進入完全不同賽局,恐不利晶片業發展。張忠謀說,晶片製造基地正移到美國,這直接導致成本上升,美國製造比台灣製造50%以上。若半導體業無法延續成本下降趨勢,甚至使成本翻倍,半導體能全面應用在人類生活,是因其便宜的特性,若成本上升,一定對現在半導體應用無所不在的趨勢造成影響。Chris Miller認為,這是製造「效率」與「多元化」間的取捨,他也聽到日本製造成本沒有比台灣高很多,若有些地方經濟規模做起來、有生態系統、或政府支持,成本可能不會那麼高。Chris Miller說,「有很多公司會看到政府強調對半導體產業投資,美日歐印度,我覺得晶片投資規模越來越大,我也認為晶片產業:記憶體晶片在韓國、邏輯晶片在台灣,集中化程度慢慢降低。半年後半導體產業或有很大改變。」Chris Miller提出,或許「國際化」較適合形容現在的晶片產業,每個國家都需要晶片,但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晶片製造能力,在多元、分散產地的趨勢下,以國為單位的晶片市占率將發生變化。張忠謀指出,現在生產集中某幾國,因當地具競爭優勢,美國在設計、服務有優勢,因「接近終端市場」;台灣、日本、南韓的競爭優勢主要在製造,則因其獨特「工作文化」。張忠謀舉例,晶片業機台需要24小時不斷運作,很貴的機台不能隨便停工:「一個設備半夜一點故障,在美國隔天早上八點才有人來修好復工,如果在台灣半夜兩點就修好了,因工程技術人員會在睡夢中接到電話。就開始穿衣服,他太太知道是要去修機器也不會多說一句。」
環球晶新全球化2/張忠謀大嘆「全球化已死」 徐秀蘭以3年投資1千億行動論述「全球在地化」
全球最大的戰場,莫過於地緣政治風險掀起的美中半導體產業大戰。去年12月6日,供應全球9成先進製程晶片的台積電美國廠移機典禮上,創辦人張忠謀大嘆「全球化幾乎已死」掀議論;《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Miller)不認為「已死」而是變化中;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卡普利(Alex Capri)則提出,世界正經歷半導體「再全球化」。 面對這場半導體產業「全球化」新戰役中,位居上游的矽晶圓材料供應商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有另一番新見解,「在我們來看,就是全球化的腳步更夠,跟過去的全球化不一樣這是新全球化-『全球在地化』。」事實上,台積電亞歷桑那新廠移機典禮前五天,環球晶在12月1日興建12吋矽晶圓新廠,這也是睽違20多年、美國本土自有最大規格矽晶圓。徐秀蘭這番全球在地化的新論述及行動,其來有自。去年伊始,徐秀蘭接到一通電話,「環球晶併購德國世創案失敗!」她隨即啟動「3年(2022-2024年)千億資本支出」計畫,展開美國布局。併購世創失敗,環球晶得到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徐秀蘭在1月4日的媒體餐敘中解釋,「我們要的不是世創、我們要的是成長,取得世創是方法一,另一個方法是我們自己建廠」,此後亞洲、美洲、德國,都有環球晶的矽晶圓生產基地,「這比在某個國家有一個超大生產基地,是不一樣的感覺,希望客戶會覺得,我們是『本土』公司」。環球晶圓美國德州新廠,在2022年12月舉行動土典禮,新建12吋矽晶圓產能。(圖/翻攝自環球晶圓官網)更重要的是,去年俄烏戰爭及大陸清零防疫政策等變數下,全球晶片缺貨及供應斷鏈,使得與大陸為鄰的半導體重鎮台灣,成了歐美口中頭號「地緣政治風險」,傾全力要分散半導體全球供應鏈中的風險。置身其中的徐秀蘭自然也緊盯此一大趨勢,「我們看到GEOPOLITICAL(地緣政治)問題壓力越來越大,發覺競爭力要放在如何DIFFERENTIATE(差異化)環球晶圓、跟已經做的很棒的同業差異化,就是把供應韌性最大化,不管從疫情氣候地緣政治戰爭哪一個面向,都必須做一個新的全球化,環球晶這個名字所賦予的『環球』經營能力。」徐秀蘭接著說,「我們本來在9個國家就有17個半導體工廠,加上美國GREENFIELD是18個,跨三大洲都能直接供應12吋矽晶圓,韌性更強。」至於投資人最關切的在美設廠能拿到多少補助?「還沒有最後定數,聯邦、州政府都會申請」。」徐秀蘭回答。半導體產業業內人士與專家告訴CTWANT記者,「環球晶率先響應,發揮『在美製造』的示範效應,高度配合政策,客戶與訂單相對明朗,能拿到的補貼應優於預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圖/報系資料照)美國為要振興半導體產業,去年八月端出的《晶片法》,預計今年春季開始啟動補助程序。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晶片法》補助總額527億美元,半導體製造業者能申請額度僅330億美元,且由台積電、環球晶、英特爾、美光、三星等依新建產能規模分食,「因為額度有限,要盡早開始動作,實際成果有利申請國家補助。」台積電、環球晶已移機、動土。由於晶圓廠赴美製造成本,比在亞洲高出50~30%,因此如何節省成本至關重要。一位半導體工程師向CTWANT記者解釋:「12吋矽晶圓能夠有效幫助晶圓廠提升生產效率、較8吋增加125%,換個角度就是減少成本。」環球晶的美國廠擁有12吋、最大矽晶圓產能,因而握有台積電、英特爾等客戶長約訂單。環球晶及台積電赴美設廠會否侵蝕獲利?「兩家公司在美產能,對總產能占比在3%以內,且有一年的長約保護、在短時間優化學習曲線和優異的成本撙節能力,獲利情況應不會太差。」一位半導體業內人士說。環球晶高層則透露:「經比較,美國的水、電、土地成本,是最便宜的。」美國設廠主要挑戰在於人力,尤其在施工營建工人及後續廠務人員的招募工作上,公司坦言有難度:「不過,延遲2、3個月,也配合半導體景氣修正的節奏。」接受《晶片法》補貼的先進技術公司10年禁赴大陸設廠的禁令,是否影響環球晶?「這對晶圓廠會限制製程、影響大,對矽晶圓產業影響很小,矽晶圓對政策敏感度相對低。」徐秀蘭解釋。台版《晶片法》才剛通過,環球晶的中國、日本廠也都能申請補貼。看來全球在地化的新秩序中,徐秀蘭已提前站穩有利位置。
電腦教父施振榮2/國際對台灣安全威嚇從921地震開始 大咖解密供應鏈新競爭力:「接近客戶」
2022年在美中科技戰下,台灣護國神山成了全球晶片戰爭主角。「1999年發生921地震,當時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的封面故事:Why Taiwan Matters,萬一因大地震台灣晶片不能生產,會影響全世界經濟停擺。」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在大地震隔年,連續擔任台積電董事21年:「國際對台灣的安全質疑和威脅沒停過。」去年烏俄戰爭發酵,台海危機在美中科技戰下,升級為全球供應鏈地緣政治危機,促使台積電赴美投資:「這是國力的延伸、擴展影響力。」去(2022)年12月29日台積電南科廠舉行3奈米量產典禮這天,施振榮接受本刊視訊專訪。施振榮所帶領的宏碁(acer),與蘋果(Apple)同在1976年創立,早期從計算機買賣起家,後跨入中文電腦研發,1995年推出一款名為渴望(Aspire)電腦,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將電腦成功量產的品牌,2006年施振榮因而被《TIME時代雜誌》選為商業界「亞洲英雄」,與政治界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中國國家主席鄧小平一同上榜。施振榮舉行宏碁國民電腦發布會。(圖/報系資料照)「選我其實是選台灣」,這位電腦教父謙虛地說。宏碁在施振榮掌理下,建立超群的供應鏈管理技術,讓電腦價格從1萬美元,變成1,000美元,如今只要100美元,不但打造出「台灣製造」的實力和「電腦王國」、「資訊王國」形象,在網路普及下,也消弭城鄉資訊與知識不對等社會問題。在智慧製造的趨勢下,電腦產品不僅要「功能提高、價格降低」,「能否就近市場,更攸關供應鏈的競爭力。」施振榮不改對市場的犀利觀察,例如蘋果找上立訊做iPhone15最高階機種,特斯拉在中國設廠,都是為了配合大陸消費市場所做出的解決方案,「台積電為大客戶蘋果、英特爾、輝達赴美設廠,也是如此。」施振榮說:「為接近客戶需求,台灣國際化製造業公司很多,電腦業在赴中國製造前,早就去東南亞和東歐、南美洲,在地製造能力都很強,但附加價值畢竟沒有半導體高,半導體製造能夠落地美國、未來到德國,正因為半導體的高附加價值,當地政府願意補貼。」對於台積電赴美設廠,「這是『台灣製造』優勢的延伸,台灣把美國科技與日本製造的高品質、ZERO DEFECT精神結合。」施振榮樂觀以對,不過,「要美國勞工像台灣人一樣勤勞謹慎非常難。」圖為去(2022)年12月29日台積電南科廠舉行3奈米量產典禮。(圖/台積電提供)對於台積電赴美設廠,「這是『台灣製造』優勢的延伸,台灣把美國科技與日本製造的高品質、ZERO DEFECT精神結合。」施振榮樂觀以對,不過,「要美國勞工像台灣人一樣勤勞謹慎非常難。」台積電3奈米正式量產,南韓三星先前也宣布3奈米進入量產,施振榮指出其中門道:「台積電量產的良率高達9成,是三星追不上的。」「在晶片製程上,台積電領先三星至少1、2年,在半導體製造規模,三星也沒辦法跟台積電比,量產就是經驗。」韓媒報導,台積電對2奈米蓄勢待發、甚至進軍1奈米,三星與台積電的差距,至少有十座以上的晶圓廠。
鳳凰城颳「台」風1/台積電加碼對美投資破兆元 為供應鏈請命別大小眼
攪動全球局勢的晶片戰爭,12月6日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美國總統拜登及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ck)等,同框出席台積電(2330)亞利桑那新廠「首批機台設備到廠(First tool-in)」典禮,以爭奪先進半導體為主的世界局勢,正式翻開新篇章。典禮前夕,亞利桑那州長杜希(DougDucey)在個人推特上貼出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合照。6日典禮當天,台積電加碼宣布,將進行第二期工程,預計2026年完成,導入3奈米製程,2024完工的第一期工程將採用N4製程,總投資金額高達400億美元,年產60萬片晶圓,終端產品市值逾400億美元,可創造一萬個高薪工作機會。這場在國內引發半導體「去台化」的台積電赴美設廠,背後仍有諸多難題,其一就是台積電供應鏈「興趣缺缺」。台積電全球有三千多家供應鏈,而依台積電11月14日就美國《晶片法案》發給美國商務部的公眾意見文件中,除了為自家設廠爭取最大補助,另主動為供應商發聲,爭取美國政府支持。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典禮前夕也特別感謝亞利桑那州長杜希的協助。(圖/翻攝自Doug Ducey推特)根據台積電回覆商務部的文件中,指出正與40家供應商合作,將先後在晶圓21廠附近設立據點。目前主要跟進的是台系精密化工廠,包括長春化工在鳳凰城南方車程約1小時的卡薩格蘭德(Casa Grande),預計2023年投產;僑力化工則選在鳳凰城麥克創新園區(Mack Innovation Park)設廠,預計2023年初投產,李長榮化工則預定在2024年第1季投產。一家不具名的供應商向CTWANT記者指出,「目前就是高階矽晶圓跟精密化工產品最為欠缺,由於高階製程對於精密化工品的精度要求高,這是之前舊製程所無法使用的。」但美國《晶片法案》總括520億美元的補助,目前僅限先進製程,對於供應鏈並未給予關注,就看台積電的請命之後,能不能有所改變。「台積電希望他所有的供應鏈都能過去,但是供應商部分則不太願意過去,主要還是跟產能有關,畢竟那邊一開始產能只有2萬片(台積電在台5奈米產能200萬片),而且亞利桑那州本身也有英特爾的半導體廠,因此預料台積電初期還是以當地供應商為主。」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接受本刊專訪指出。楊應超分析,就他跟台積電供應商訪談結果,跟進台積電到亞利桑那,成本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畢竟在美設廠生產成本比台灣高出50%,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當然就會讓供應商卻步。」據了解,相較於去美國,台積電的供應商跟去日本的意願還比較高。另個影響台積電供應商赴美設廠的關鍵理由,就是「美國政府對於先進製程以外並沒有補助的意願。」楊應超挑明說。精密化工廠跟進台積電進軍亞利桑那的動作最為積極,圖為李長榮化工。(圖/報系資料照)目前確認跟進台積電赴美設廠的供應鏈,以鳳凰城當地所欠缺的為主,包括矽晶圓及精密化工品,包括李長榮化工、長春化工及僑力化工,以及甫於12月1日動土的矽晶圓廠環球晶(6488)。儘管供應商跟進意願不高,但楊應超認為影響不大,「畢竟美國缺乏的是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包括5奈米、甚至是3奈米等,至於其他的供應鏈,甚至是下游的封裝廠等等,美國本身都有一定規模。」曾在IBM的紐約晶圓廠服務過的楊應超說,三星在德州也有晶圓廠,亞利桑那州的優勢在於土地更比加州便宜很多,而台積電的亞歷桑那廠面積約445公頃,相當於17個大安森林公園大。 40年前舉家遷往美國,後來住在亞利桑那鳳凰城超過20年的楊應超說,「英特爾的晶圓廠就在我家對面,其實鳳凰城半導體供應鏈相當完整,因此台積電的供應商就算不來設廠,要不然就是用當地的供應商,要不就直接從台灣空運過去,就可以解決,基本上也不會影響台積電未來的生產。」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指出,影響供應鏈赴美投資的關鍵因素,是美國政府的態度差異。(圖/CTWANT資料照)
美中晶片割喉戰1/不只台積電 還有這10大科技被列入美國關鍵報告
「國慶日魔咒」再度大大發威!台股11日一開盤就爆跌500多點,權值王台積電更是大跳水,終場跌掉36.5元,只因連假前美國對中國祭出新一波晶片管制,如同2018年國慶日後,台股狂瀉660點創紀錄,同樣有美中貿易戰及國安基金備戰等熟悉場景。「美國近期的晶片禁令動作有點出乎意料,現在的世界,幾乎所有東西都需要用到晶片,但當美國已設定中國就是最大對手,全球半導體產業都走到一個選邊站的十字路口,要不去中、要不就去美的兩邊化。」一位不具名的半導體廠商高層告訴CTWANT記者。而令台灣科技廠神經緊繃的,美國禁令清單上不只有晶片,「還有印刷電路板(PCB)、光纖、電子代工,下游的路由器、伺服器、交換器及液晶顯示器,電動車及電池等十大科技。」這位高層透露,這些全列在美國2月發布的《ICT關鍵供應鏈報告》中。讓台灣科技廠聞之色變的這份關鍵報告,其實是延續川普時代的抗中貿易戰,源頭則要追溯自2015年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為要從「世界工廠」晉身為「製造強國」,「中國製造2025」列出「三步走」:第一步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2035年達到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步,2045年中國建國百年時,進入世界製造強國,與美國並列,包括2020年16/14奈米製程正式量產,2025年半導體自製率七成等目標。前美國總統川普在2018年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當時的制裁清單就挑明對著「中國製造2025」相關技術。(圖/CSET提供、新華社)這個計畫,在川普2016年選上美國總統後,被視為「挑戰美國霸權」,從而在2018年啟動貿易戰,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當時的制裁清單就挑明對著「中國製造2025」相關技術。隨後,這項計畫從中國媒體及兩會工作報告中登出,但美國抗中力道絲毫未減。美國重要智庫CSET(美國科技安全智庫)2020年4月就發布了一份重量級報告「AIChips:What they are and why they matter?」明確提出抗中戰略就是:鎖定AI晶片。這份指引著美中科技戰略的報告中提及,人工智慧(AI)將是國家安全重要的一環,但AI系統難被限制,除了硬體,也就是AI晶片及製造設備等,而這些供應鏈集中在美國,美方若要控制AI技術發展,可從出口政策做限制。AI晶片有GPU、FPGA、ASICS等三類,而使用7或5奈米的最新晶片效率比舊晶片好上33倍,而中國在AI晶片設計及製造上,仍倚賴美國,例如Nvidia和AMD,以及晶圓廠台積電。總得來說,這份報告指出,中國缺少AI晶片供應鏈中和新技術的發展,而美國及盟友國的競爭優勢大,AI晶片技術及相關發展及應用極具關鍵戰略價值,接下來,就看如何運用這些優勢。據此,美中貿易戰從2018年制裁華為開始,2020年又制裁中芯,還不足以對抗「中國製造2025」,尤其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開,中國等陸續封城,導致供應鏈中斷,引爆全球晶片荒,加深美國意識到晶片供應鏈掌控上的脆弱與不安。因此拜登當上美國總統後,「川規拜隨」,2021年2月就下令研究ICT關鍵供應鏈,一年之後的2022年2月提出了《ICT關鍵供應鏈報告》,仔細盤點全球供應鏈,今年直接加大對中國半導體的制裁,台灣有十大科技也入列。拜登上台後所推出的晶片法案也是延續川普時代的政策,要阻止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目標,甚至還加大制裁力道。(圖/翻攝自SOSOrdi.net Entraide informatique臉書)先是8 月9日先通過52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補助晶片廠商在美國設廠,自建半導體供應鏈,聯合台韓日組晶片四方聯盟;與此同時,今年初先通知EDA設備商出口中國禁令,8月底限制Nvidia及AMD的AI及GPU等高階AI晶片不得輸出中國,10月7日端出規模更大的新一輪管制清單。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個人臉書發文指出,美國對中國的封鎖從點到面,這次全面圍堵,這當中有三項重點,一、禁止高階晶片出售中國,二;禁止相關技術流入中國,三、禁止美國人(含持有美國護照的中國人)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工作。「這等於是把產品、技術、人才一起打,因此,英國倫敦金融時報形容美國要把中國『打回石器時代』,「晶片戰爭已沒有回頭路,台灣受到衝擊會最大!」謝金河說。財經專家黃世聰則表示。「美國禁止高階晶片輸美,對『中國製造2025』影響很大,這讓中國的半導體技術被限制在某種層次,讓中國技術停滯,也會讓中國壓力更大。」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指出,近年來中國的科技技術崛起發展讓美國人嚇到,讓美國為了保持領先,才會使出這樣的手段,「美國禁令將決定權掌控在商務部手中,就像蝴蝶效應,關鍵是美國審核的嚴格程度。」一位法人告訴CTWANT記者,被列入關鍵報告的十大科技台廠,未來恐壓力重重!半導體設備廠成為最近受到最強烈管制的產業,其中龍頭廠ASML也宣布,將根據拜登政府的新規範,停止對中國客戶提供服務。(圖/ASML提供)
台積電價崩 近10月市值蒸發7兆
美國針對中國祭出新一輪半導體銷售禁令,科技股及晶片類股湧現賣壓,台積電更是重創,昨日重摔36.5元、8.3%,為1994年掛牌上市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股價來到401.5元,單日市值蒸發9464億元、來到10.41兆元,跟股價最高點688元時市值將近18兆元相比,不到10個月市值蒸發7兆元。台積電將在13日召開法說會,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昨日晚間在臉書發文指出,台積電上半年業績頗佳,股價卻擋不住跌勢,最大關鍵在美中晶片戰爭已經朝著「往死裡打」的絕境,而台積電受創最大。為防止中國軍方取得先進半導體產品及其強大運算能力,美國進一步封鎖長江儲存在內等31家中國公司,並對高階晶片進行出口限制,這被視為近10年來最大出口禁令。這項禁令,台灣半導體受創嚴重,台積電更是首當其衝。謝金河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還有一個沈重問題,就是IC設計產業都以中國市場為出海口,且營收逾50億元的業者中,中國市場逾50%,中國市場佔比達8成的就有6家。富邦證券投資顧問Sherman Shang為首的分析師團隊也指出,美國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意味著台積電總營收的將近5%~8%可能受到限制。台股昨日一路狂跌596點,台積電也下殺到401.5元,不過國安基金執行祕書阮清華強調,台股的基本面還在,台積電即將召開的法說會,對台股而言是致為關鍵,國安基金會關注台積電對產業前景的看法。台積電今年初從631元起漲,今年1月17日寫下歷史新高688元,如今股價來到401.5元;但股東人數大增50萬2423人,也就是只要今年才買台積電的投資人,目前都套牢。反觀在此之前,新加坡、挪威主權基金等近2年大舉調節台積電,外資持股比例從年初75%降到71%。台積電股價暴跌,小資族哀鴻遍野,菜籃族巫太太表示,會買台積電是因為當時一位大咖分析師說,「當價位在600元以下就可以閉著眼睛買」。她持有大約500股左右,平均價位在580元,以昨日收盤價,台積電已讓她損失8、9萬元,她語重心長說「600元應該是回不去了。」30歲的小資族蔡小姐,自稱是台積電的「奈米戶」,她持有台積電大概175股,最高買入股價有580多元,她也嘆道「現在已經綠到不想看(盯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