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外交
」晶片技轉4/質疑晶片外交戰略不明 藍委要求向國人說清楚
外交部24日指出,與捷克政府協商一項五年期的計畫,協助該國成立先進晶片設計中心,以強化捷克半導體產業能力,藉由該合作計畫加強台捷產業鏈結、提升雙邊關鍵產業合作及強化民主供應鏈韌性。國民黨立委鄭正鈐認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地位,透過晶片外交不僅有利於擴大國際合作和影響力,也提供了突破外交困境的機會。但若戰略目標不明,不但無法獲得預期效益,還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鄭正鈐指出,國科會十年3000億的晶創台灣方案,今年投入120億元選定捷克作為首座海外晶創基地,藉由全球領先的晶片技術,與捷克深化合作關係。然而政府急於尋求擴大影響力,台灣除了出人、出技術,還要出一大筆錢。據捷克媒體消息指出,捷克科技部門一名官員透露,台灣許諾將投入不少於3300萬美元,用於「台捷民主夥伴供應鏈韌性計畫」,其中「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和「供應鏈韌性中心」兩項重點專案撥款分別為1350萬美元和600萬美元。「若是這兩筆錢由台灣付,我們可透過捷克在國際外交上獲得什麼實質利益?或者就只是落得一個不平等待遇?蔡政府必須向國人說清楚。」鄭正鈐表示,台捷合作除了在晶片產業的項目產生衝突外,海外晶創基地的歸屬權亦產生爭議。在資金撥付的過程中,捷克政府更發出繼續延遲資金撥付可能動搖雙邊關係的警告,凸顯了雙邊交往的利益訴求。鄭正鈐認為,政府進行晶片外交,必須清楚界定戰略目標,確保預期的外交效益,避免過去「凱子外交」的負面影響。此次台捷合作,蔡政府應向國人清楚說明,台灣出人出錢出技術,到底能獲得什麼?海外晶創基地,歸屬權為誰?台灣的晶片,應該是打開世界之門的金鑰匙,而非僅是一份交易的籌碼。
歐盟晶片法草案通過! 希望與台灣建立「晶片外交」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就出現短缺現象,而且至今尚未好轉許多產業如汽車因晶片短缺而被迫必須停工,因此各國紛紛將晶片視為重要戰略物資,也都提出相關法案希望供應鏈穩定。歐盟執委會就從去年提出《歐盟晶片法》(簡稱EU Chips Act)草案,並送進歐洲議會審查。法案具體目標之一,是希望歐洲在全球半導體市占率能從目前不到10%提高到20%,這項法案也於1/24投票通過,其中包括一條修正案,要求歐盟展開「晶片外交」,與台、美、日、韓等戰略性夥伴合作,以確保供應鏈安全。歐洲議會產業暨能源委員會(Industry and Energy Committee)以壓倒性的67票贊成、1票反對,表決通過該晶片法草案及議會各黨團提出的修正案。法條內容除了促進半導體研發創新、設置供應鏈危機早期預警指標等。歐盟晶片法草案其中第7條引人注意,由於半導體供應鏈的全球化特性,與第3國合作是歐盟尋求半導體生態系韌性的重要條件,因此執委會應在歐洲半導體委員會的協助下,與第3國建立夥伴關係。包括曾在去年訪台的歐洲議會副議長畢爾(Nicola Beer)等多名議員,都針對該條提出類似修正案,將「第3國合作」明確納入台灣,這項作法相當罕見。條文規定:「執委會代表歐盟,應尋求與理念相近的戰略夥伴合作,例如擁有半導體產業優勢的美國、日本、韓國及台灣,透過『晶片外交倡議』以強化供應安全、因應斷鏈,並涵蓋晶片原料及第3國出口管制等領域的對話協調。」該條款要求歐盟建立晶片外交機制,並與合作夥伴建立投資和貿易協定或其他外交措施,以強化交往關係來確保晶片安全。晶片法草案及修正案的下一步,是2月13至16日歐洲議會在史特拉斯堡的全體大會期間進行黨團協商,屆時若無提案要求交付全體表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