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趨緩
」 景氣 通膨 物價 負成長 製造業減重防禦股1/諾禮「瘦瘦針」助股價飆漲 這幾檔新藥股順勢看俏
美國最新公布美9月非農就業新增25.4萬人,意外強勁,反倒澆熄市場對11月降息二碼的預期,但不影響FED在9月19日啟動的降息循環,熱錢仍將湧進股市。CTWANT採訪多名分析師指出,進入降息循環週期後,投資人可關注防禦性生技類股,例如「瘦身保養」題材等。據統計顯示,1998年以來美國聯準會首次降息前後,生技股通常在前三個月已可看出平均逾4%的明顯漲幅,正式進入降息後,不論後3個月、後6個月、後12個月,生物科技類股表現亮眼,漲勢隨時間拉長而增高,投信法人強調,若能在降息後持有1年,漲幅甚至可以高達近3成。群益美國新創亮點基金經理人向思穎指出,啟動降息循環周期開始,防禦型操作上可關注醫藥股,看好市場將對新藥研發的醫藥股評價升高。以全球股市近二年由糖尿病藥物二大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的GLP-1藥物Wegovy與禮來(Eli Lilly)的Tirzepatide(替爾泊肽)掀起的減肥藥題材為例,也就是「瘦瘦筆(針)」,採取注射型一周一次,不僅吸引好萊嗚明星吹捧,就連特斯拉馬斯克也跟進加持,迄今熱度不減。諾和諾德在美上市的ADR股價自2023年以來漲幅達107%,禮來飆漲212%,可見其威力。市場關注生技醫療產業受惠降息循環啟動,降低開發新藥資金成本壓力。圖為群益那斯達克生技ETF經理人李鈺涵。(圖/群益投信提供)向思穎分析,受到「瘦瘦針」掀起的減肥市場熱度,台股投資人也關注在減脂、醫美等注射型、口服型等相關新藥開發,分食逾百億美元市場商機。群益那斯達克生技ETF經理人李鈺涵指出,生技醫療產業相對不受景氣影響,且受惠未來降息循環啟動,有望吸引資金配置,加上阿茲海默症、減肥藥、RSV疫苗等皆是每年超過百億市場規模,大型製藥公司積極透過併購尋求成長機會,在產業發展穩健正向且投資題材豐碩等,後市表現仍值得期待。永豐投顧團隊分析指出,台股生技股可分為製藥、醫療器材、保健食品、醫美四族群,以「新藥」類來說,藥品在剛性需求支撐下,受景氣趨緩、通膨議題影響程度較小;而在「醫美」類來看,第四季受到周年慶等刺激為其傳統旺季,且中國大陸市場隨著消費升級美容醫療保養意識提高挹注營收動能,可以關注布局兩岸市場的個股,譬如說麗豐-KY(4137)、佐登-KY(4190)、羅麗芬-KY(6666)等。北極星藥業成功開發多胜肽藥物合成技術等,左為董事長陳鴻文,右為總經理陳紹琛。(圖/報系資料)啟發投顧分析師郭憲政說,市場關注的減肥新藥股,像是美時(1795)、友華(4120)、康霈(6919)等;美白股就像是科妍(1786)、曜亞(4138)、達爾膚(6523)、麗豐-KY、佐登-KY、達爾膚(6523)等。市場也關注到諾和諾德GLP-1的專利即將在2026年到期,進攻GLP-1原料藥的神隆(1789),以及成功開發多胜肽藥物合成技術或是轉投資相關藥品的北極星藥業-KY(6550)、晟德(4123)等,也備受關注。
全台大缺工!社會新鮮人期望起薪34K 增幅創11年來新高
社會新鮮人對人生首份正職工作月薪期望值主計總處統計年終獎金排行榜Top 3全台大缺工,104人力銀行最新統計,4月全站工作機會數達110.6萬個,再攀歷史新高;缺工找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調高薪資,畢業季將至,人資專家楊宗斌根據調查指出,缺工讓即將出社會的新鮮人對人生首份正職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提高了,平均落在3萬4321元,比起去年的3萬3415元,增加906元,換算下來,增幅為2.7%,不僅對比先前增加0.3%、0.4%成長顯著,也創11年新高。楊宗斌分析,自從疫情趨緩後,服務業復甦,積極尋才,以補充先前流失的人力,近來出口改善、外銷訂單增加,製造業也多處於缺工狀態,對服務業、科技業或製造業來說,畢業季正是最好補充人力的機會,社會新鮮人在薪資談判空間大的預期心理,也提高了月薪期望值,期待起薪一舉跳升至34K。談到大學畢業真實薪資行情,104人力銀行分析2020年至2022年大學畢業生首份正職起薪,其中,工程與資通訊領域受惠對應產業產值高,工程相關領域薪資中位數3.5元萬最高、資通訊3.4萬元緊追在後,商管與社會人文則為3.2萬元;細分職務,各領域的起薪中位數較高的高薪職缺分別為:工程領域的半導體設備工程師4.5萬元,商管領域的查帳、審計人員3.8萬元,社會人文領域的社工人員3.5萬元,商管與社會人文領域的國內業務人員3.3萬元。另根據主計總處發布今年農曆年節工業及服務業年終獎金平均1.69個月,創近9年新高;其中由金融保險業平均3.64個月奪冠,每人平均領25萬1402元,其次製造業2.11個月、不動產業2.04個月分居第2、第3名,官員表示,去年年終獎金的排名與今年完全一樣,預估未來幾年「鐵三角」的排名很難打破。官員指出,年終獎金也反映景氣、產業興衰,如排名第2名的製造業,受到111年下半年後景氣趨緩、庫存去化等影響,113年年終獎金比112年少,從前年的2.14個月降為2.11個月,不過,經常性薪資有增加,仍能穩住第2名的名次,不動產於去年相同,排名第3名。
「通膨怪物」吃掉薪水!實質總薪資年減1.04% 創11年來最大減幅
2023年各業平均每月總薪資排名通膨橫掃全球,2023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5%創下15年新高,吃掉辛苦打拚的薪資漲幅。主計總處19日公布去年薪資統計,若扣除物價漲幅,去年全體受雇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05%,加入加班及年終獎金後的實質總薪資則年減1.04%,為7年來首度衰退,更創11年來最大減幅。實質薪資倒退嚕,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分析,去年受到全球景氣趨緩、物價上漲影響,實質薪資呈現負成長,尤其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終端需求就疲弱,這也是2023年總薪資成長幅度不及前年主因,但基本工資持續上調、還有軍公教加薪,加上今年CPI已經低於2%,應能讓薪資穩定成長。主計總處統計,2023年全體受雇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新台幣4萬5496元,年增2.43%,加上加班、年終獎金後,總薪資平均為5萬8545元,年增1.42%。但只要把物價因素納入,薪資立刻縮水,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05%,已經是連續3年衰退,實質總薪資年減1.04%,則為11年來最大減幅。各行各業「薪」情則有不同,海洋水運業每人每月總薪資14萬2917元居冠、其他金融服務業(如金控)11萬5551元居次、銀行業11萬3475元排第三、航空運輸業薪資也高達10萬5970元。海洋水運業雖居冠,但受到疫後運價大幅回落,年減將近3成,航空運輸業受惠疫後旅運需求大增,較前年有近12%的增幅。不過幾家歡樂幾家愁,如美髮及美容美體業為3萬2490元、其他汽車客運業、主要為遊覽車每月總薪資約3萬3958元較低。至於較前年衰退的除電子零組件業、海洋水運、金融及保險業,不動產業也微幅衰退0.82%。另外從受雇員工觀察,2023年年受雇員工人數平均817萬8000人,年增7000人或0.09%,其中工業部門減少0.74%,服務業部門增0.69%。就行業別觀察,住宿及餐飲業年增1萬3000人最多,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增7000人次之,主要反映疫情後內需及娛樂需求增加。主計總處分析,受雇員工人數自2020年以來首次減少,2021年、2022年隨全球經濟回溫及疫情趨緩,商業活動陸續恢復,轉呈正成長,惟2023年受出口疲弱影響,僅年增0.09%。再從受雇工時觀察,而每人每月總工時平均168.4小時,較上年增加1.1小時,其中正常工時增加0.8小時,加班工時增加0.3小時。
被稱ECFA不重要 台塑集團罕見駁斥「盼兩岸政府能夠對話」
因貿易壁壘調查一案,中國大陸官方21日突襲式取消對台灣的12項石化產品的優惠關稅,工商團體疾呼希望政府盡快與對岸溝通,但因政府持續以「影響不大」為由,導致網路上出現「首當其衝的也是台塑,對民生一點影響都沒有」的聲音,對此,台塑集團罕見以總管理處的高度發出新聞稿,表示ECFA對兩岸經濟發展有重大貢獻,對台灣很多產業影響很大,也希望兩岸政府恢復對話,儘速解決兩岸經貿問題。一般企業都抱持著以和為貴的精神,所以像是台塑集團過去也極少對政府事務發表意見,默默做好自己份內工作就好;而這次的中止部分關稅優惠事件,受影響的台化、台塑石化公司也在第一時間表達,雖感遺憾,但已有對策。雖然石化同業、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春華也在21日向媒體表示,雖然這次沒有影響到奇美的產品,但全球經濟景氣趨緩,ECFA早收優惠取消,恐使台灣相關產業的經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政府應更重視此議題。石油化學相關產業範圍極廣,是日常萬物、食衣住行的最上游原料,包括塑膠、紡織、食品,甚至電子材料等都會用到,不可能沒有影響,但仍有網路名嘴公開放話,說這次事件僅影響台塑,對民生一點影響都沒有。台塑企業總管理處22日發表新聞稿表示,基於2010年6月起,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所簽署的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對兩岸經濟發展有重大貢獻,但很遺憾大陸即將中止ECFA部分石化產品的關稅減讓,這對台灣的很多產業影響很大。台塑集團表示,希望兩岸經貿應該加強交流合作,而非對抗或中斷,兩岸關係能夠重回和平發展軌道,兩岸政府能夠對話,儘速協商解決兩岸經貿關係中的各類問題。
全球景氣趨緩…實質總薪資「倒退嚕」 7年來首見衰退
年終獎金行情落空,主計總處11日發布10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今年前10月實質經常性薪資為新台幣4萬1370元,年增0.06%;然受到景氣趨緩影響廠商獎金發放,實質總薪資為5萬3960元,年減0.87%,較前月的年減0.78%持續擴大,續為7年來首見衰退。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說,2017年到2022年的實質總薪資都呈現正成長,今年受到全球景氣趨緩、終端需求疲弱,因此影響廠商獎金發放,平減同期物價年增率後,前10月實質總薪資因而出現衰退。除實質總薪資倒退嚕,前10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僅年增0.06%,瀕臨衰退邊緣,外界關注年底前會否也轉負,陳惠欣表示,這方面受到經常性薪資與物價2項數據影響,目前觀察前者可能表現會好一點,但前11月CPI年增率比前10月微幅上升,因而很難判斷後續走勢。受僱員工方面,10月製造業受僱員工人數年減4.8萬人,為金融海嘯以來歷年同月最大減幅。陳惠欣解釋,雖然製造業加班工時已連續4個月正成長,但全球景氣趨緩、終端需求疲弱,仍舊深深影響製造業,何時回復可以從加班工時觀察,可視為景氣復甦領先指標,但要確立製造業景氣復甦,需加班工時和受僱員工人數都轉為正成長,近幾年第4季製造業受僱人數多呈增加,但10月卻是減少,今年前10月累計年減2.7萬人,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10月受僱人數與9月持平,製造業景氣是否復甦,還需要再觀察。
加薪追不上通膨!前3季實質總薪資負成長 7年來首見
物價太沉重!主計總處10日公布最新薪資統計,今年前3季(前9月)實質經常性薪資為新台幣4萬1425元、年增0.14%,總薪資亦增1.57%。不過,考量通膨因素後,實質總薪資反而倒退嚕,為5萬4884元、年減0.78%,是近7年首見負成長。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分析,受到全球景氣趨緩,影響企業發放獎金的意願,加上當期物價較高所致。陳惠欣指出,去年第4季製造業受景氣影響,衍生庫存去化等議題發酵,今年發放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變少,而今年前3季CPI年增率達2.36%,才會導致實質總薪資呈現年減0.78%。對於前3季實質總薪資負成長,人資專家楊宗斌解讀,意謂企業加薪的速度追趕不上通膨,對廣大受雇員工來說,最大衝擊是「實質購買力」下滑。陳惠欣表示,企業員工每年薪資都正成長,實質薪資偶有出現負成長,最大關鍵是通膨壓力,若總體經濟改善,通膨控制在2%左右,不論實質經常性薪資或實質總薪資,就能恢復成長。近來科技業、製造業受制全球通膨,楊宗斌觀察,終端產品的歲末買氣未明顯回溫,各行各業職缺有增有減,第4季整體薪資波動「尚稱平穩」,受雇員工對薪資上調不要抱持太大期望。景氣關聯度高的製造業加班工時,主計總處公布,9月加班時數為15個小時,年增1.3個小時,從今年7月開始,連續3個月增加,由於去年下半年加班工時略低,在去年8月至今年2月的加班時數為13到14小時,陳惠欣表示,是因為低基期因素,才讓今年呈現正成長,製造業景氣是否因此回溫,仍持續觀察。
薪水追不上物價!7年來首度負成長 九月前實質總薪資年減0.78%
主計總處今(10)日發布薪資統計,受景氣疲弱及物價上漲影響,今年1~9月實質總薪資年減0.78%,為近七年同期首度負成長,惟製造業加班工時年變動已呈連續三個月正成長,有緩步復甦跡象,惟其中有低基期因素,未來是否持續復甦,仍待觀察。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今年前九個月總薪資年增率1.57%,但同期間物價漲幅達2.36%,經物價平減後的實質總薪資年減0.78%,為近七年同期首度負成長,景氣趨緩影響績效獎金發放,物價漲幅仍高,是導致負成長的兩個原因。全球終端需求疲弱影響我國出口、生產,是否也影響勞動市場?陳惠欣表示,製造業受僱人數較去年同月仍減少4.9萬人,顯示景氣疲弱對勞動市場的影響還在,不過,由於製造業加班工時年變動已連續三個月轉正,顯示製造業勞動市場有緩步復甦跡象,惟其中有低基期的因素,因此,未來是否會持續復甦,仍待觀察。
台綜院8月EPI電力景氣續亮黃藍燈 「製造業開始出現轉向訊號」
台灣綜合研究院21日發布8月EPI電力景氣指數,8月全國產業高壓以上用電量較去年同期減少0.92%,不過整體產業電力景氣燈號再度呈現「轉向」的黃藍燈,顯示製造業已經開始出現轉向訊號,但國際經濟前景不明,各界所關注的半導體業,對景氣展望仍抱持著審慎保守的態度。台綜院表示,8月全國產業用電量成長率負0.92%,受到去年第四季國際燃煤價格達到高點,汽電共生業者大幅減少發電量,所以去年8月自用電量年減幅達近三成,創下歷年最大跌幅;然而在自用發電低基期及近來國際煤價回穩,7月起汽電共生自用電量年成長翻轉為正,8月預估將有2位數成長幅度,致使全國產業用電量跌勢大幅收斂。其中8月台電高壓以上產業用電量較去年同期衰退2.9%,製造業用電減少2.92%,服務業用電減少2.67%。不過整體製造業已經連續四個月用電跌幅縮小,電力景氣指數續呈轉向的黃藍燈,半導體業部分,則是因為全球景氣趨緩,終端需求復甦慢於預期,而在AI熱潮帶動伺服器需求增加,以及消費性電子新品推波助瀾下,8月半導體業用電量成長率雖然小幅成長3%,但記憶體、晶圓代工、晶片通路等電子產品接單減少,8月出口訂單也減少,顯示半導體業未來景氣走向仍是要保守審慎。數據也顯示,光電材料、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等電子業,以及塑橡膠製品、鋼鐵業及機械設備業等,用電成長表現皆優於上個月,推升經濟成長微幅向上。預測 8 月經濟成長率為 2.2%,且上修 7 月份經濟成長率為 2.0%。IDC先前預測,全世界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在2023年,將年減13.1%至5188億美元,要等到2024年才會恢復成長,預計能年增20.7%,回升至6259億美元。
6月景氣燈號連8藍 全年GDP下修至1.56% 國發會:景氣止跌跡象浮現
國發會昨公布最新6月景氣燈號,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13分,較上月增加1分,燈號續亮藍燈,這是自去年11月以來,連續亮出第8顆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國發會表示,景氣領先指標持續下跌,同時指標轉呈微幅上升,顯示國內景氣止跌跡象浮現,但成長動能仍偏低緩。由於經濟成長疲軟,繼中經院、台經院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後,中研院昨再開一槍,下修全年GDP實質經濟成長率至1.56%,除了宣告今年經濟不保2外,預測值也比中經院、台經院更保守;中研院分析,主因全球景氣趨緩,不斷的升息讓消費需求疲弱,整體庫存去化速度也跟著變慢。中研院經濟所兼任副研究員林常青表示,台灣經濟外冷內熱,下半年仰賴民間消費為經濟成長的主要支柱,他以甜點「佐冰淇淋的熔岩蛋糕」來形容當前景氣,反映外冷內熱的現況。美國宣布再升息1碼,歐洲仍處升息循環,歐、美家庭經濟負擔仍沉重;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透露,美國民眾動用信用卡循環利息的金額持續擴大、突破1兆美元,顯示很多家庭以卡債度日,7月再度升息1碼,對家庭消費能力限縮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也說明我國經濟成長動能低緩原因。當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受利率政策衝擊時,我國出口短期間內很難好轉,吳大任預估,國發會定期發布的景氣燈號,藍燈恐怕會一路亮到年底,即使第4季藍燈轉為黃藍燈,也是去年比較基期低所致,並非經濟明顯復甦。國發會解釋,全球終端消費動能續疲,導致6月國內生產面、貿易面、信心面指標持續低迷,不過,AI風潮引領新興科技題材,近期帶動股市上漲,且勞動市場維持穩定,零售及餐飲業營業表現仍相對熱絡。中央大學台經中心昨也公布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總指數為68.39,與6月比較上升1.73,連續3個月上升;其中,受AI帶動風潮,台股指數站穩「萬七」推升投資情緒,影響CCI結果的指標中以「投資股市時機」上升最多,上升最少為「國內經濟景氣」。吳大任觀察,AI拉抬台股、投資氣氛轉佳是好事,不過,AI對科技業營收影響尚未顯現,短期確實有過熱的現象,未來仍有可能重演供應鏈殺價競爭風險,提醒投資人股價高檔要謹慎小心。展望未來,國發會表示,主要機構預測國內經濟下半年將逐漸回穩,不過,全球通膨議題再起,升息、中美衝突等不確定因素並存,都將牽動我國經濟走勢,後續須密切留意。
我國出口持續呈負成長 Q1經常帳順差跌至190億美元創疫情來新低
全世界景氣不佳,中央銀行上周五(19日)公布我國第一季國際收支,由於出口減額大於進口減額,經常帳順差較去年同期減少122億美元,至190億美元,創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的近3年新低。不過,金融帳淨資產增加(淨流出)121.9億美元,使國際收支順差來到47.2億美元,為近8個季度來次高,僅次上季。根據央行統計,第一季經常帳順差190億美元、金融帳淨流出121.9億美元,分別創下2020年第二季與2021年第四季以來新低,央行準備資產隨外匯存底成長而增加47.2億美元,顯示我國出口因新冠疫情紅利不再。央行說明,第一季經常帳順差較去年同期大減,122億美元,主要是因商品貿易順差120.3億美元,年減80.3億美元。由於全球景氣趨緩和廠商去化庫存效應,出口持續呈負成長,而進口也因國際原物料價格下跌和出口引申需求疲弱而減少,整體則是出口減額大於進口減額。金融帳方面,則是連51季淨流出,累積7436.9億美元。因聯準會升息的磁吸帶動,海外投資收益提高,證券投資淨流出179.5億美元,其中居民對外證券投資增加264億美元,主因銀行投資國外債券。金融央行則說明,第一季台股本益比偏低具吸引力,吸引外資進駐,非居民證券投資淨增加84.5億美元,整體證券投資淨資產增加179.5億美元。不過,央行強調,服務收支逆差為疫情前的常態。經常帳順差國家,金融帳淨資產多呈增加,表示該國資金淨流出,經常帳有順差的國家如日本、南韓、瑞士、德國等,金融帳淨資產多呈增加。
薪水不敵通膨 首季總薪資7年來首次負成長
通膨高漲,不僅偷走受僱員工薪資,且實質薪資的減幅還有擴大趨勢;主計總處昨公布3月全體受僱員工薪資統計顯示,今年首季經常性薪資平均4萬5286元、年增2.41%,總薪資平均7萬543元、年增2.36%;不過,考量物價漲幅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19%、實質總薪資年減0.23%,減幅皆創下7年同期最大。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則分析,今年第1季實質經常性薪資、實質總薪資皆呈負成長,主要是同期物價上漲率達2.6%,高於經常性薪資、總薪資成長幅度,此外,全球景氣放緩,企業第1季加薪力道以及發放獎金的金額,也不如去年同期榮景。人資專家楊宗斌解讀,實質薪資負成長意謂薪資追不上通膨,對受僱員工來說,最大衝擊是「實質購買力」下滑;政府計畫替軍公教人員全面加薪,有示範效果,楊宗斌認為,企業加薪取決於獲利,尤其目前景氣前景不明,楊宗斌認為,這次軍公教加薪,想帶動企業跟進的效益恐怕會不如預期。陳惠欣表示,其實受僱員工每年薪資都有成長,實質薪資會負成長,最大關鍵因素還是通膨壓力較大,若總體經濟可以改善,通膨(CPI)逐漸控制在2%左右,不論實質經常性薪資或實質總薪資,應該就能恢復正成長的水準。值得留意的是,近來出口、外銷訂單下滑,製造業景氣轉為低迷,陳惠欣表示,截至今年3月統計,製造業受僱員工人數已經連續9個月減少,加班工時也連續減少,顯示製造業確實受到全球景氣趨緩所波及。
台商回流效應+雲端需求 去年電腦製造業產值破3000億大關
近年隨美中貿易爭端,以及政府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促使電腦製造業者陸續提升國內生產比重,去年電腦製造業產值突破3千億元門檻,為2003年以來新高。我國電腦製造業者多以國際品牌代工為主,近年工廠家數與從業員工人數震盪走升。(圖/經濟部統計處)經濟部統計,我國電腦製造業者多以國際品牌代工為主,涵蓋大型主機、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電腦伺服器、工業電腦等製造或組裝。近年工廠家數與從業員工人數逐年成長,依據工廠校正及營運調查資料,2020年共134家工廠,主要集中於桃園以北,其中新北市70家、占52.2%,桃園市30家、占22.4%,台北市9家、占6.7%。從業人員約6萬人,主要集中於200人及以上的大型工廠,其員工人數占比達93.5%。經濟部分析,去年隨缺料情況緩減,物聯網、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新興科技持續擴展,帶動相關產業之供應鏈需求暢旺,加以廠商產線移轉回台效應延續,推升產值達3,215億元,創2003年以來新高。伺服器為電腦製造業成長主力,按產品別觀察,自2019年起我國電腦製造業以伺服器占最大宗,去年產值達1,940億元、占60.3%,年增59.9%,主因業者擴增國內產線並積極投入高階產能,加上雲端資料服務應用成長,推升資料中心相關設備拉貨動能,帶動伺服器接單熱絡。去年可攜式電腦產值724億元居次,年增25.8%,主因供應鏈缺料情況緩解,遞延訂單陸續出貨,加上品牌業者積極拓展高單價電競及商用市場所致。工業電腦產值501億元、年增45.3%,主因工業物聯網、醫療應用、零售等數位轉型相關產業需求強勁,推升工業電腦接單暢旺所致。我國電腦製造業直接外銷占比達9成,海關出口金額自2016年以來,除2021年受產業鏈缺料影響,增幅較為收斂外,其餘各年均呈雙位數成長。去年在高效能運算、資料中心、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逐漸擴展,大量運算及儲存需求續增下,出口值達104億美元,年增18.2%。今年受全球景氣趨緩影響,1-3月出口值年減1.4%。按主要出口市場觀察,因美國雲端供應商為我國伺服器生產廠商之主要客源,致出口以美國為大宗,占比達65.5%,隨資料中心需求穩健,續呈正成長,年增6.3%,而中國大陸及香港占5.8%居次,則年減49.7%,荷蘭占5.4%,年減21.2%。
實質經常性薪資受通膨衝擊 創10年最大減幅
薪水愈來愈薄!主計總處昨日公布2022年12月及全年受雇員工薪資調查,2022年度受到通膨因素影響,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為4萬1357元,年減0.15%,不僅連續2年負成長,更創10年來最大減幅。主計總處公布,去年12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4955元,年增2.22%;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1萬2450元,合計後總薪資為5萬7405元,年增3.53%。2022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4417元,年增率2.8%,創近23年來最大漲幅;每人每月總薪資5萬7718元,年增3.45%。不過,扣掉物價指數影響,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萬1357元,年減0.15%;實質總薪資5萬3741元,年增0.48%。主計總處官員解析,2022年受到疫情和俄烏戰爭影響,物價上漲率2.95%,將近3%,導致實質經常性薪資連續2年負成長,不過官員強調,年減幅度易受當期經濟等外部因素影響,無法直接這樣比,此外實質總薪資5萬3741元,仍成長0.48%。由於今年全球經濟趨緩,製造業去化庫存,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製造業去年12月加班工時13.9小時,年減2.9小時,連續6個月負成長,且近半年從7月的負0.1小時到12月負2.9小時,有擴大的情形。主計總處表示,製造業受雇員工人數和加班工時,受到景氣趨緩衝擊,去年第4季開始看出端倪;製造業加班工時也反映出景氣趨緩狀態,不過官員表示,製造業業別相當多,各業別的衝擊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製造業表現與出口狀態仍要進一步觀察。就各業別來看,2022年海洋水運業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20萬4027元,傲視群雄;其他金融服務業12萬7293元、銀行業11萬405元、電子零組件製造業9萬234元相對較高。美髮及美容美體業3萬1241元、其他汽車客運業,主要為遊覽車3萬1634元相對較低。
景氣連2期藍燈 製造業需求創10年新低
國發會的景氣對策燈號已連續2期亮出藍燈、領先指標更持續探底,事業單位求才意願明顯下滑,據勞動部統計,去年新登記職缺明顯下滑,其中12月求供倍數僅有1.4、為近10年同期最低,勞動部官員表示,其中又以製造業求才力道明顯趨緩,推測是庫存待去化、景氣趨緩等因素所致。根據勞動部統計指出,2022年全年製造業新登記求才人數為46萬1165人,較2021年的52萬4716人明顯減少,12月製造業求才為2萬4665個,整體求供倍數(平均每位求職者有幾個工作機會)為1.4,皆創下近10年新低。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組長陳世昌坦言,受到景氣趨緩、去化庫存等影響,導致製造業用人需求明顯下降,其中又以庫存較多的電子零組件業及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等降幅顯著,而製造業長期飽受缺工之苦,因此事業單位不會立刻資遣員工,可能會採取招募員工態度保守、減少加班,最多就是減班休息(無薪假)。依統計指出,截至本周為止,製造業共有270家、5076人實施減班休息。陳世昌說,目前協助疫情期間減班休息勞工的安心就業計畫、充電再出發計畫會持續至今年6月底,之後是否會繼續實施則視未來情況評估。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表示,求供倍數為各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服務量能,應可視為景氣同時指標,受到新冠肺炎期間各地缺晶片等影響,我國製造業大舉擴廠,景氣趨緩後導致庫存增加,除了用人需求減少外,更反映在無薪假上,依各界預估,可能要1至2季的時間消化庫存,估計下半年後才會復甦。成之約指出,在此同時,曾受疫情衝擊的內需服務業在解封之後景氣則是日漸熱絡,政府也將普發現金,希望藉此帶動內需、提振國內消費力道,雖然內需服務業因疫情期間大量資遣員工,許多勞工轉向製造業或外送平台等,致使招募員工時遇到些許不順利,只靠政府補貼僅能有短暫效果,雇主若願意以較高薪資吸引員工長期留任才是解決之道。
台灣去年人均GDP有望超越日韓 學者:恐曇花一現
全球景氣趨緩,行政院主計總處周三(18日)將公布去(2022)年第4季經濟成長,學者與官員皆預期,因去年9月後出口持續下滑,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GDP)無法保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日本經濟研究所預期去年台灣人均GDP,將超越日、韓,學者認為有機會達成,卻可能曇花一現,今(2023)年挑戰度頗高。IMF去年10月預期,台灣去年GDP約3.3%,人均GDP將由3萬3143美元成長至3萬5513美元,首次超越日本,也是2003年以來第一次超過韓國,成為東亞第一。日本經濟研究所去年12月的預測雷同。但主計總處去年底下修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3.06%,台灣人均GDP是否還能超越日韓,引發外界關注。「歐美嚴重通膨,逐月升息,已慢慢排擠家庭消費,衝擊台灣出口表現。」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預測,出口不佳,連帶拖累經濟表現,預期去年全年台灣GDP恐在2.8%至3%之間,低於月前主計總處預估的3.06%。 台、日、韓近年人均GDP概況。不過,吳大任分析指出,即使去年第4季出口總額僅1118.1億美元,較前年同期大減105.7億美元,但受惠前8月出口暢旺,全年出口仍成長逾7%。主計總處之前推估,台灣去年人均GDP為3萬2700美元,低於IMF預測的3萬5513美元,未來這個數字可能再下修。吳大任認為,就出口數據分析,韓國比台灣慘,不僅衰退幅度大於台灣,且轉為貿易逆差,另日圓貶值,也無法拉抬出口表現,日本去年出口仍嚴重衰退,為此,去年台灣人均GDP可望優於日、韓。展望2023年,由於台灣出口占GDP比重高達7成,遠高於日、韓,受全球景氣成長趨緩拖累較大,加上去年基期高,內需拉抬效果有限,人均GDP要再超過日、韓,困難度頗大。對於蔡政府只剩一年半任期,不論是新內閣接棒或內閣續任,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財經政策亟待改善。殷乃平表示,全球經濟趨緩、兩岸關係緊張,都會影響到台灣經濟,導致產業營運更加辛苦,失業率上升;其次即使國際原油價格趨緩,惟隨著氣候變遷,進口糧食仍會上漲,國內物價蠢蠢欲動,這些問題都會在2023年下半年爆發。他強調,蔡政府未來在經濟作為上要「穩住」台灣經濟不要潰堤,物價穩定、降低對國外糧食的依賴,為當務之急。
金兔年台股預估「先蹲後跳」 預測機構:有望挑戰萬八以上高點
各類資產績效一覽表台股封關收紅,走過2022年、大跌22.4%的陰霾年;投信投顧業者預估,金兔年台股呈「先蹲後跳」、「Nike」勾形反彈趨勢,樂觀的預測機構表示,今年台股不排除再次挑戰「萬八」以上高點,彈升行情最可能落在今年下半年,投資人應低檔分批布局,創造今年為投資「豐收年」的機會。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預估,受全球景氣下滑、出口衰退影響,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2.5%,略低於2022年表現,台股指數區間落在1萬3300點至1萬6600點,金兔年呈「Nike」勾形走勢,簡言之,台股第1季受營收、獲利不佳等利空訊息,還有下跌空間,但跌幅不會太大。漸入佳境 高點在第4季不過,儲祥生卻看好台股下半年走勢,台股高點落在第4季,指數上看1萬6600點;儲祥生指出,台股過去20年間,未曾連續2年下跌,去年跌超過2成,今年股票有很大上漲空間;其次,外資過去3年看空台股、累計賣2.3兆元,去年11月美股反彈、外資回補1800多億元,台股表現就非常好,今年外資仍可能回補,加上投資氣氛將漸入佳境,台股高點落在今年第4季。保德信大中華股票投資市場投資長郭明玉認為,上半年大盤會受全球景氣趨緩、庫存去化等影響,不過進入下半年之後,台股可望展開彈升行情,全年指數走勢呈「先蹲後跳」,若以1萬4500點為基準,今年指數至少繳出10%至15%的漲幅。電子股元月行情看俏對投資人來說,還是最關心元月「紅包行情」,郭明玉認為,電子指數近月表現相較傳產弱勢,新春開市、外資歸隊後,電子股有望再度成為元月行情的主角,將帶動一波紅包行情;郭明玉表示,前景展望能見度高的網通、伺服器、IP,或像是車用相關、綠能相關、疫後解封受惠股等,也值得留意。不過,檢視去年台股基金績效,各類資產平均報酬率跌幅皆超過大盤,其中,台股基金科技型近1年來的報酬率慘跌31%,是虎年最大投資苦主;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說,基金經理人薪水與績效成正比,為追求基金績效排名,偏好配置波動性大的持股,當股市多頭時期,基金績效會贏過大盤,相對應的是,當空頭來襲,基金報酬損失也比大盤跌得深,這就是為何台股基金去年平均損失,會比大盤來得高的原因。
人才荒! 半導體廠薪酬策略齊發 放寛員工認股+補助購股
台灣人口負成長,人才荒成了現實,各家企業爭相網羅畢業生,同時也讓其他產業感受到留才壓力;半導體產業景氣趨緩,供應鏈面臨庫存調整壓力,後疫情時代,科技業人力更顯吃緊,雖不惜砸下重金留住人才,不過仍難擺脫外界對於科技業的高壓刻版印象。半導體產業步入庫存調整階段,業界普遍預期,今年下半年因供應鏈庫存調整影響,景氣恐將旺季不旺。部分廠商甚至預期,庫存調整可能延續到明年上半年。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曾公布上市公司非主管職員工的薪資統計結果,在前25名企業中,幾乎有一半以上被半導體產業包辦,而員工股票分紅制度亦是台灣科技業行之有年的留才、攬才的方式,透過有感的分紅獎金論功行賞來留住優質員工。晶圓代工廠聯電今年預計發行5萬張限制員工權利新股,發放的員工範圍將擴大至一般員工。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則將高階主管部分的變動薪酬轉為以股票形式發放的長期獎酬,以強化經營績效與股東利益和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成果有更好的連結。此外,台積電還決定實施全球員工購股計畫,台灣員工及100%持股子公司員工每月可提撥月薪的20%及15%,員工自提金占買股票總額85%,其餘15%由公司補助,透過提供購股補助,與員工共享公司長期成長的美好成果,10月開始按月替參加的員工購買公司股票。為了爭搶人才,半導體廠不斷提升整體薪酬競爭力,相關成本壓力隨著升高,業者表示,為吸引及留任關鍵人才,半導體廠大多採取多元薪酬策略,不僅持續加薪,還發行限制員工權利新股,或補貼員工買股等措施,強化競爭力。
憂心工業、製造業、服務業受不了 吳東亮:建議暫緩電價調整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昨日通過明年調高基本工資4.56%,緊接而來就是電價審議委員會將在9月召開,商總憂心,電價調漲衝擊比薪資調整更為嚴重,工業、製造業甚至服務業都會受不了!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建議政府夏月電價不宜提前實施,同時暫緩研議電價調整。吳東亮強調,調漲基本工資將助長通貨膨脹壓力,導致物價上漲,政府應審慎因應。他建議,夏月電價不宜提前、暫緩研議調整電價、審慎規畫調整健保費率適當時機與調整幅度,並將大宗物資進口關稅的降稅、免稅措施延長至今年底,以免助長通膨壓力及對企業經營環境衝擊過大。基本工資繼續調漲,工商團體普遍認為,企業營運成本持續增加,將使通貨膨脹更加惡化。商總理事長許舒博表示,「電價的調漲比薪資調漲還要嚴重」!現在俄烏戰爭,國際原物料價格始終降不下來,電價恐怕還會再漲,如果電價價格更高,衝擊層面比調薪更大、更嚴重。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則憂心缺電問題,他認為國外已經開始採用「小型而安全」的核電,政府卻遲遲不願意重新檢討能源政策、將核電納入選項,很可能造成缺電、停電,對產業傷害頗大;不過,面對9月電價審議委員會開會,他認為,如果全民都一起漲,不是只有漲工業用電、用電大戶的話,可接受些微調整。至於工總較憂心未來景氣不穩定等問題,工總表示,對製造業而言,基本工資調整雖然影響相對較小,但未來還是將面臨景氣趨緩、國際高物價、高通膨以及烏俄戰爭尚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等種種挑戰。許舒博認為,台灣防疫主要還是靠民眾自制力,包含戴口罩的習慣,他建議,只要以配戴口罩為配套措施,邊境開放、完全解封是可行的,也可以降低服務業應對各項成本增長的能力。
6月通膨率升至3.59% 近14年最高
主計總處6日公布物價統計指出,由於水果、外食費、油料費持續上漲,6月通膨率升至3.59%,創近14年最高,通膨壓力升高。惟隨著近月國際農工原料價格轉跌,躉售物價漲幅6月已趨緩,估計通膨率高峰已過,7月起開始走緩。綜合統計處專委曹志弘表示,主計總處原預期6月通膨率(CPI年增率)走緩,但由於天候不佳,推升水果價格,以致6月通膨率升至3.59%,連續第四個月逾3%,創下民國97年9月以來最高,也就是近14年最高。曹志弘表示,6月包括水果、雞蛋、肉類、外食的價格都持續走高,外食費年增率6.38%更創近14年單月最高,僅食物類的漲幅就貢獻了通膨率的一半。雖然外食費年增率創下近14年最高,但以月漲幅而言,有逐漸收歛的趨勢,曹志弘表示,外食費的月增率於元月達1.53%,隨後連續五個月下滑,6月月增幅已降至0.18%,這說明外食費漲勢已趨緩,估計外食費年增率的高點會落在第三季。至於通膨率的高點會落在哪個時點?曹志弘表示,從近月國際農工原料走跌看來,我國通膨率的高點應該會落在6月,3.59%就是這一波的高點了,7月起趨緩,但研判仍會在3%以上。曹志弘表示,由於全球景氣趨緩,需求下滑,6月工業原料及農業料國際行情,除原油以外,全數走跌,7月初仍續跌,這使得我國進口物價(以台幣計價)年增率於6月降至21.3%,以美元計價更降至13.7%,影響所及,6月躉售物價年增率也降至16.45%。曹志弘表示,隨著國際原物料的行情走跌,將會使得我國的躉售物價、生產者物價的漲勢舒緩,同時也會紓解CPI的上漲壓力,因此才會研判6月是這一波通膨率的高點。在被詢及下半年通膨率會否超過4%?曹志弘表示:「今年台灣應該不會看到4%的通膨率,除非未來幾個月又出現較大的颱風豪雨。」至於行政院關注的17項重要民生物資價格,由於雞蛋、沙拉油、肉類價格仍高,6月併計這17項的年增率5.39%,也創下近七年半最高。
「俄烏戰爭、升息循環」衝擊 經濟成長率下修至3.91%
俄烏戰爭、升息循環、大陸封控,加上本土疫情升溫,拖累今年經濟表現,全年經濟成長率保4落空!主計總處昨日公布最新經濟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為3.91%,較上次預測大幅下修0.51個百分點。近年我國經濟成長率。(圖/吳靜君整理)另外,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則大幅上修至2.67%,通膨壓力創近14年新高。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若本土疫情高原期拖到9月,對內需消費衝擊就愈大,出口表現又有疑慮,別說全年經濟成長率保4失利,恐怕連保3都成問題。今年經濟成長率保4失利,主計長朱澤民表示,在全球經濟成長都走緩情況下,坦言台灣硬要把4%當目標有點困難。根據IHS Markit最新預估,全球的經濟成長約2.9%,台灣仍高於全球1個百分點,朱澤民認為,我國經濟表現仍比全球平均值好。主計總處預估今年CPI成長率2.67%,較上次預估上修0.74個百分點,源自國際油價持續升高,推升國內物價上揚,朱澤民仍強調,製造業產能擴充、生產力提升帶動經濟體質改善,今年經濟持續增長,不能算是「停滯性通膨」。主計總處解釋,這次大幅下修經濟成長率預測,最主要的原因是新一波本土疫情,每日確診數居高,民眾自主減少社交接觸,影響零售、餐飲及旅遊等民生經濟活動,汽車供應鏈未見改善,股市從一萬八跌到一萬六、近來交易清淡,都會影響消費成長;今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僅3.1%,較上次預估大幅下修2個百分點。主計總處表示,疫情升溫導致民間消費動能減緩,對經濟成長率的影響就有0.5至0.7個百分點。外需方面,主計總處認為,新興科技應用及企業數位轉型需求殷切,驅動許多終端產品半導體含量提高,電子零組件也維持出口優勢,持續上修輸出的實質成長率。吳大任分析,去年經濟成長率達6.57%,墊高出口比較基期,今年要再成長挑戰性相對高,原本寄望內需消費可以支撐,沒想到疫情來勢洶洶,疫情高峰變「高原」,意謂民眾自主減少社交接觸時間會拖更久,當出口、內需兩大引擎同時澆熄,今年經濟表現不容樂觀。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主計總處預估偏樂觀,許多潛在的不確定因素尚未考量進去,包含國際景氣趨緩對於高科技產業的潛在風險、匯率波動對傳統產業競爭力和出口衝擊。至於台灣是否出現「停滯性通膨」?殷乃平表示,今年經濟成長預估雖還有3.91%,但房市交易趨緩、店家陸續倒閉,經濟景氣已露「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