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
」 乾旱因應氣候變遷下之水挑戰 經濟部舉辦水領袖峰會
臺灣正處於氣候變遷的進行式,旱澇交替逐漸成為常態。面對未來更嚴峻的挑戰,經濟部水利署於9月10日至11日舉辦2024臺灣國際水週—國際論壇,主題聚焦於「水與安全、環境與發展」。活動包含水領袖峰會及水與發展、水與安全、水與環境三大面向共9場系列論壇,旨在從創新的核心理念出發,促進國內外產官學研界的多面向合作。今(10)日經濟部水利署舉辦「2024臺灣國際水週—國際論壇」水領袖峰會,經濟部連錦漳次長致詞表示,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不僅關係到環境永續和社會穩定,更直接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很高興來自水利領域的各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與我們共同擘劃新時代的水資源永續發展願景。隨後,水利署署長賴建信邀請日本河川情報中心池內幸司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周素卿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環境教育學院Zoran Vojinovic教授等講者發表演說。超過500位關心水利議題之國內外專業人士共聚一堂,深入探討全球關注的水利議題。賴建信以「水與安全、環境與發展」為題進行簡報。他指出,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挑戰愈加嚴峻,例如非洲納米比亞因乾旱進入緊急狀態,野生動物的生態平衡受到影響。他強調,應該為不可預知的極端情況提前準備,設計在嚴苛條件下仍可運行的系統,並識別潛在脆弱點,以提高應變能力。臺灣在提升土地承洪韌性與調適策略方面進行了多項創新,如推動逕流分擔、出流管制等措施,並利用AI和大數據分析提升防災效率。未來,將強化增設第二道防線及加速退水等策略,透過科技與創新減少災害對民眾生活和經濟的影響。日本河川情報中心理事長池內幸司則以「建立韌性社會以因應氣候變遷加劇導致的水災害」為題,闡述日本因氣候變遷,未來洪水頻率預計將增加兩到四倍。為應對此情況,日本政府致力於研發提供居民即時預警資訊,使民眾能夠在災害發生前準確及時撤離。此外,各流域利益相關者正在共同推動「全民參與提升流域災害韌性與永續」的工作,以因應逐年加劇的災害風險。國立臺灣大學周素卿教授以「水綠融合 環境永續」為題,探討應對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發展的策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環境教育學院副教授Zoran Vojinovic以「自然為本解決方案應用於水安全與氣候適應:來自歐盟RECONECT計畫的成果」為題,探討自然解方的效能。為期二天的「2024臺灣國際水週-國際論壇,除今日召開的水領袖峰會外,尚有9場論壇,由美國、日本、荷蘭、西班牙、南韓、及國內專家,探討包括「AI在防災應用」、「自然解方與生態環境營造」以及「高科技用水之供水策略與水處理技術」等全球關注的重要水議題。
時隔1年盼到復耕!曾文水庫水情穩定 一期作1/22起供灌
曾文水庫水情穩定,今年嘉南一期作預計1月22日起供灌,台南市後壁區是台灣西部最大的糧倉,歷經去年一整年的休耕,終於盼到復耕,稻農陸續開始整地,以利後續插秧作業,少數非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的農地,則已經進入插秧階段,去年糧價好,農友們期待今年一期作能夠風調雨順大豐收。後壁近3年已有4次休耕,包含2022年一期作輪值大區輪作,2021年一期作和2023年一、二期作因缺水停灌,衝擊許多產業鏈的業者;而2024年一期作原本當地也輪值大區輪作休耕,不過農業部評估今年不缺水、水庫滿水位,日前宣布大區輪作暫停實施1年,讓農民在一期稻作能如期復耕。農友說,後壁這幾年頻繁休耕,不僅造成實耕者、碾米廠或農藥資材等業者收入連帶大幅減少,損失慘重,甚至不少青年離農轉做其他工作求溫飽,長期下來不利整個稻作產業的發展,去年很多農友、業者都向地方民代和農政單位反映,今年若不缺水,就應放水給農民灌溉。進入春耕時節,許多農民早已開始下田整地,以準備接下來的耕作,後壁區上茄苳里里長黃崑茂自產自銷稻米多年,他說,因應氣候變遷,旱澇交替成常態,他會承租非灌區、靠井水灌溉的農田耕作,像去年雖然水庫停灌,仍有少部分農地可以耕作,才能維持一定供給量。黃崑茂提到,去年嘉南平原休耕稻田增加,使得溼穀每百台斤收購價最高達1270元,市場售價稍微調漲,消費者多半都接受,而今年契作價每百台斤也有1050元,但秧苗成本、代耕工資都上漲,對農民負擔不小,還是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稻米的品質顧好,價格自然就有競爭力。
上半年蓄水量低迷!曾文水庫下半年滿庫天數史上第2多
全台最大的曾文水庫上半年蓄水量為歷年第3低,但下半年卻出現35天滿庫情況創下史上第2多,僅次於2007年。9日水庫蓄水仍然滿水位,是歷年來最接近年終的滿庫,如此旱澇分明的現象,南區水資源分署坦承,近3年水庫各項數據與歷年相比確有異常,但仍需持續觀察。曾文水庫今年上半年遭遇大旱,最低蓄水率6.21%,僅高於2018年的1.8%與2021年百年大旱的3.59%,但下半年的水情卻風雲變色,9日仍維持滿水位,是啟用半世紀以來,最接近年終的一次滿庫;上次最接近滿水位的是2007年11月4日,但當年水庫滿水位標高只有227公尺,全年滿庫天數50天,也創下最多天滿庫的紀錄,至於接近滿水位也有72天。不過,今年曾文水庫大壩已增建到標高230公尺,滿庫天數35天歷史第2,接近滿水位也有59天,10日蓄水率為接近滿水位的99.7%。南區水資源分署表示,曾文水庫集水區面積廣,共約481平方公里,涵蓋嘉義縣阿里山鄉、番路鄉、大埔鄉等地區,即便沒有下雨,先前降雨進入地下的土壤水也會慢慢滲出變成逕流,並匯流到曾文水庫。鑑於不少人將旱澇分明的現象,歸因極端氣候來臨,南區水資源分署認為,儘管曾文水庫近3年降雨量、強度、日數等情況,與歷年相比確有差異,但仍需持續觀測資料才能有定論。南區水資源分署認為,台灣未來完成珍珠串計畫,聯通管線串聯水庫,加強調撥水源因應後,才有辦法應變旱澇變化的氣候。
台灣均溫不斷創新高 氣溫上升速度比全球快
天氣愈來愈熱,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近100年均溫,每10年上升攝氏0.11度,近30年則每10年上升0.25度,相較全球均溫上升0.08度及0.21度,台灣增溫快速。專家預估,台灣未來極端降雨頻率將增加,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旱澇不均情況將較全球更為嚴重。近10年台灣11站年平均氣溫比較表。(圖/林良齊製表)入夏後,台灣各地飆高溫,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上半月,因熱傷害就診累計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高溫影響經濟活動,也影響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針對不同碳排情境,推估台灣在最壞情況下,約至2060年,中部及南部夏季日均溫幾乎都大於30度,六都中尤以台中及台南氣溫最高。根據氣象局歷年夏季6、7月高溫平均統計,台中分別為28.1度與28.9度,台南為28.9度與29.4度。氣象局以全台11處平地測站平均計算,台灣2020年均溫24.56度為史上新高,2019年為24.53度、第二高,都高出台灣百年均溫22.98度,尤其最近10年均溫已有7年排入史上前10高溫名次。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台灣增溫較快,除受到全球溫室效應外,都市化也是一大因素。台大大氣系教授羅明輝也說,台灣農地減少,影響散熱,都可能是台灣升溫較快的原因。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主智指出,長者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持續上升的高溫不利長者健康。陳主智進一步指出,政府必須拿出相當力度,以免65歲以上長者早逝的情況加劇,這也考驗我們的社會。今年為反聖嬰轉換至聖嬰年,聖嬰現象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將提供更多熱源,學術界預估明年全球天氣將會更熱,赤道地區升溫會更明顯,台灣也會受到影響。羅明輝指出,以過去資料顯示,台灣總雨量變化不大,但變異度愈來愈大,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推測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使大氣可含水量增加,強降雨將更為頻繁。呂國臣亦指出,高溫連續日數也會變多,寒流次數減少。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則說,雖然台灣溫度上升趨勢不會像高緯度或大陸地區國家那麼高,但推論暴雨頻率會較平均為高,旱澇更不均,並集中在特定季節。
首波梅雨滯留鋒報到!全台「雨彈狂炸一周」 彭啟明:非常有助解旱
第5波梅雨鋒面報到,氣象專家彭啟明今(9日)透露,此波鋒面將為各地帶來短暫陣雨、局部大雨,預估持續性降雨將為期至少1周,「紓解旱象是非常有助益。」彭啟明今(9日)稍早在臉書發文表示,受到新一波鋒面影響,即日起至下周,大氣環境轉為不穩定,各地都有短暫陣雨,以及午後局部大雨的機率發生,「比午後雷陣雨更多雨,也不穩定的天氣型態來了,預計會持續好幾天,至少一周,斷斷續續的。」彭啟明指出,周日(11日)至下周,西南季風將帶來水氣雨勢越明顯,尤其是下周二(13日)加上微弱東北風南下,可能形成滯留鋒面,「降雨時間可能更長、範圍更廣。」此外,這波梅雨鋒面結束後,可望看到太平洋高壓西伸,意味著「夏季真的來了!」對此,彭啟明也提醒,接下來連續幾天的降雨型態,將出現短時間內降下大量暴雨的「短延時強降雨」,「紓解旱象是非常有助益,但旱澇急轉是更麻煩的事」,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做好防災準備,外出時注意安全。
澄清湖畔綠地豪宅開發案 朝野立委民團齊反對 憂害水質引水患
高市都發局制訂「澄清湖運動休閒園區暨捷運黃線Y3站建設計畫」,擬解編澄清湖畔7.88公頃水岸公園綠地進行開發,外界看好將成新水案豪宅聚落,該案今日送入營建署審查,但環團卻擔憂破壞生態,衝擊高市飲用水品質、引發水患。民團主張,若要開發,應限於遠離澄清湖岸的既有停車場用地,並邀民進黨立委林岱樺、國民黨立委吳怡玎、民眾黨立委張其祿、立委陳椒華等人在立院召開記者會共同反對該案,呼籲營建署駁回。參與記者會的民團包括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行動聯盟、社團法人台灣森林城市協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樹人會、台灣環境生態護育產業工會等5公民團體,共同訴求政府若堅持開發澄清湖周邊,至少應遠離湖岸,優先選擇已開發的停車場區域,保存湖岸邊重要綠地、樹海,守護澄清湖岸好景觀。立委林岱樺指出,台灣面積小,任何開發案都要面臨開發和環保、經濟和生態的兩難衝突,政府應設法兼顧兩者,她認同民間提出的開發案版本,民團也負責任的提出可開發區位,政府應設法兼顧開發與經濟的平衡。陳椒華認為,高雄飲用水品質已是全國最後一名,澄清湖又是高雄市飲用水源,中央每年編列預算改善當地水質,高市府卻要在離澄清湖取水區1公里內做開發,恐影響當地水質,營建署有責任嚴格把關。立委吳怡汀說,該案原開發基地有滯洪用途,若滯洪空間減少,未來會不會「豪宅區變淹水區」,會不會導致鳥松、鳳山地區居民又要面臨淹水問題?而且該計畫還將公園改建大樓、原建物拆除改建公園,既浪費預算,又增加碳排「莫名其妙」。立委張其祿也擔心極端氣候下旱澇極端,高雄已多次被水淹進都市,真要開發澄清湖周邊不是沒有更好作法,民團也提出替代案,其實高雄豪宅已經不少,真有需要於風景區景觀第一排再蓋豪宅?若之後發現滯洪空間不夠,豈非又要全民承擔?盼望營建署審查更具前瞻性,提供民眾更多安全保障。與會的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說明,開發計畫對澄清湖水源保護、生態景觀都有衝擊。澄清湖除了是高雄觀光風景區,更是飲用水保護區,照理而言,湖岸邊應留設100公尺以上的水源保護綠帶,高市府卻要把澄清湖水岸公園7.88公頃都變成豪宅大樓,道路還緊鄰湖岸,破壞觀光景觀,更危害高雄飲用水安全。他還舉例,年紀稍長的高雄市民都知道,以前澄清湖旁有小貝湖,原有滯洪功能,後來因興建澄清湖棒球場、高雄長庚後,小貝湖9成被填土,棒球場附近也一度成淹水重災區,「澄清湖運動休閒園區暨捷運黃線Y3站建設計畫」不僅未增加滯洪空間,反而還減少6.9公頃滯洪公園,若興建豪宅,恐怕當地淹水會更嚴重。莊傑任質疑,高市府將種樹28年的林蔭公園毀掉,變更地目蓋豪宅、停車場、旅館、行政大樓,然後又將原本停車場、旅館、行政大樓拆掉,改建公園,恐導致數億營建成本遭浪費,徒增財政負債,更增加碳排,原先的旅館、行政區才使用28年,又拆除異地重建,如能活化再利用豈不更好。
旱象難解!南台灣已600天沒降大雨 水情嚴峻衝擊農業
極端氣候加劇旱象嚴峻!台灣已面臨長達3年苦無颱風報到,南台灣更創下30年來降雨量新低紀錄,19、20日最強春雨在南台灣降雨不如預期,曾文與南化水庫2天雖進帳共約百萬噸,但也僅供大台南地區1日需求的用水量。曾文水庫17日起持續放水到下游的烏山頭水庫蓄存,23日蓄水率降至6.63%,南區水資源局仍以5月底不影響民生用水為調控目標。幾座仰賴颱風帶來豪雨挹注的水庫,2年前甫經歷百年大旱危機,未料再遇水情告急,農業首當其衝,曾文-烏山頭嘉南灌區112年一期稻作休耕,省下1.9億噸水量,也造成嘉南地區停灌1萬8000公頃,稻米減產9.8萬噸;台南玉井、南化與楠西區重要作物芒果因缺水灌溉,5月生產季恐果實過小;嘉義大阿里山區也有茶葉減產危機。台灣旱澇分明,南台灣距上次200公釐以上大雨已600天,其中以台南缺水最嚴重,曾文、烏山頭、南化3座主要水庫皆已蓄水不足,曾文與烏山頭水庫23日合計蓄水率僅15.22%,南化水庫也降至25.62%,若非政府去年提早啟動抗旱計畫,從高屏溪越域引水到南化水庫,南化、蘭潭、仁義潭恐早已見底。上周最強春雨過境,但南台灣降雨僅算「杯水車薪」,南水局則表示已做好「春雨不來,梅雨晚到」的策略,以產業生產不中斷、民生用水不影響為調控目標,保守預估可撐到5月底,並研商提前結束曾文放水至烏山頭,控制蓄水率為5%至6%,等下波鋒面來臨。旱象不只衝擊南台灣,甚至一路北延,除台南、高雄水情皆亮橙燈「減量供水」,嘉義縣市、台中市、彰化縣為「減壓供水」的黃燈,苗栗、新竹也亮起「提醒」的綠燈。台中大甲溪發電廠表示,因應中區水資源局調配,德基水庫放水以供民生用水以主、水力發電為輔,由於德基水力發電量僅占全台發電小部分,放水量不會影響民生供電。台南科學園區近年不斷擴張,科技工業用水逐年增加,每遇缺水,農業用水慘遭犧牲,連年上演相同戲碼,也讓農民對政府的水資源利用與分配,大感不滿。儘管台南目前民生用水減壓、1000度以上工業用水大戶減量10%、非工業用水大戶減量15%,南水局評估,3座水庫現有水量只能撐到5月底,屆時是否能天降甘霖,還是未知數。
「軒嵐諾」這時候最強不出門為妙 柯文哲:明天別想放假!網友反應超一致
被氣象局長鄭明典稱為「今年強度全球之最」的中颱「軒嵐諾」已於今天(3日)凌晨2時30分發布陸警,預計傍晚宜蘭、新北及基隆逐漸進入暴風圈。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坦言,颱風最接近台灣的時候是今天晚上,「所以今天沒有放假,明天也不用想放假了!」不過柯P此話一出也引來網友一面倒的反應,「沒人期待放颱風假啦,因為明天是星期天!」3日受颱風及其外圍環流影響,北部及東北部降雨持續且全面,容易出現局部大雨或豪雨,尤其北部山區有局部大豪雨發生的機率。對此柯文哲在今天視察建國抽水站時也表示,颱風沒有直接侵襲台北,但是外圍環流還是可能帶來大量雨量,可能下午會降至2級,但是下午2點還是會關閉堤防水門,怕淡水河水勢上漲,等淡水河水量下降再開啟,再重新開放水門。至於颱風假的部分,柯文哲則回應,不敢說百分之百會放假,因為「軒嵐諾」最接近台灣的時間點是今天晚上,「所以今天沒有放假,明天也不用想放假了。」沒想到柯P此話一出,也立即引來網友一面倒的回應,「明天是周日呀」、「明天本來就放假」、「沒人期待放假啦,明天星期天」、「這颱風超小好嗎?暴風圈沒碰到台灣,一堆人喊放假是怎樣」、「那禮拜一可以放嗎」、「柯阿北說得很中肯」。根據氣象局最新發布的預報,第11號中度颱風軒嵐諾,持續以偏北的方向沿台灣東半部海面北上,白天之後移動速度將逐漸加快,氣象局已在凌晨2時30分發布了陸上颱風警報,警戒的區域為宜蘭、新北及基隆,傍晚開始這些地區就會逐漸進入暴風圈,而今晚到明天上午也是這個颱風離台灣最近的時候,未來颱風暴風圈有擴大,強度也有增強的趨勢,請多留意,預計要到明天下午颱風才會逐漸遠離。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貼出一張動態圖像指出,台灣就在「軒嵐諾」這個第11號颱風旁邊,它巔峰時強度為今年全球之最,強度數次大幅度變化,同時又有著很特殊的急轉彎路徑,是個全球氣象迷關注的天氣系統,「現在,在台灣旁邊,我們看到的是眼牆雲系重新環繞的過程。」他也在留言處補充,觀察重點在於持續有強對流雲帶旋入,因此這11號颱風還在增強中。氣象達人彭啟明也表示,龐然大物就在台灣東邊,很幸運不是直撲台灣,但北部朋友還是要留意颱風正在增強與變大,外圍環流的雨帶雲系的移入,晚上到明晨建議減少戶外活動;同時他也期待,軒嵐諾颱風能把台灣北部的水庫補滿,才能面對極端氣候旱澇不均的威脅。
軒嵐諾巔峰強度「今年全球之最」…鄭明典:還在增強 彭啟明:幸運不是直撲台
今(3日)受颱風及其外圍環流影響,北部及東北部降雨持續且全面,容易出現局部大雨或豪雨,尤其北部山區有局部大豪雨發生的機率。中颱軒嵐諾已於今(3日)凌晨2時30分發布陸警,預計傍晚宜蘭、新北及基隆逐漸進入暴風圈。氣象局長鄭明典提及,軒嵐諾巔峰時強度為今年全球之最,是個全球氣象迷關注的天氣系統。氣象達人彭啟明則表示,很幸運不是直撲台灣。根據最新資料顯示,第11號颱風過去3小時強度稍增強且暴風圈略為擴大,中心目前在鵝鑾鼻東北東方海面,向北轉北北西移動,其暴風圈正逐漸進入台灣東半部近海,對宜蘭、新北及基隆將構成威脅。(圖/中央氣象局)氣象局預報,第11號中度颱風軒嵐諾,持續以偏北的方向沿台灣東半部海面北上,白天之後移動速度將逐漸加快,氣象局已在凌晨2時30分發布了陸上颱風警報,警戒的區域為宜蘭、新北及基隆,傍晚開始這些地區就會逐漸進入暴風圈,而今晚到明天上午也是這個颱風離台灣最近的時候,未來颱風暴風圈有擴大,強度也有增強的趨勢,請多留意,預計要到明天下午颱風才會逐漸遠離。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貼出一張動態圖像,表示台灣就在旁邊。他指出,第11號颱風軒嵐諾,巔峰時強度為今年全球之最,強度數次大幅度變化,同時又有著很特殊的急轉彎路徑,這是個全球氣象迷關注的天氣系統,「現在,在台灣旁邊,我們看到的是眼牆雲系重新環繞的過程。」他也在留言處補充,觀察重點在於持續有強對流雲帶旋入,因此這11號颱風還在增強中。鄭明典表示,持續有強對流雲帶旋入,因此這11號颱風還在增強中。(圖/翻攝自臉書/鄭明典)氣象達人彭啟明則表示,龐然大物就在台灣東邊,很幸運不是直撲台灣,但北部朋友還是要留意颱風正在增強與變大,外圍環流的雨帶雲系的移入,晚上到明晨建議減少戶外活動;同時他也期待,軒嵐諾颱風能把台灣北部的水庫補滿,才能面對極端氣候旱澇不均的威脅。
長江流域乾旱3785萬人受災!經損1390億 救災資金逾30億
大陸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昨指出,7月以來,大陸南方遭遇罕見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長江流域旱情迅速發展。目前乾旱共造成3785萬人受災,428萬人需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404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15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台幣1390億),他強調,氣象預測顯示,長江中下游秋季降水偏少,可能夏秋連旱,抗旱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周學文稱,7月以來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60.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0.4%,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另長江幹支流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2到8成,上中游來水量為1949年以來同期最少;當前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創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7月起,長江流域平均高溫日數32.5天,為1961年有完整觀測紀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多;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和四川東部、重慶等地,高溫天氣超過35天。他表示,根據氣象部門預測,31日,南方地區的高溫將結束。這幾天,華西地區的四川、陝西、甘肅、重慶以及湖北降雨增多,應急管理部在嚴防旱澇急轉,怕長期乾旱再遇突發強降雨,造成洪災。但據預測,後期長江中下游秋季的降水還是偏少,可能夏秋連旱,抗旱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應急管理部會同財政部緊急預撥7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會同國家糧儲局緊急調運中央抗旱物資裝備,全力支援地方抗旱減災。日前頻刷新高溫紀錄的重慶市,6個區縣30日上午起出現暴雨至大暴雨,當地旱情稍緩和,市內16條中小河流出現1至5米漲水過程。中國水利部昨指出,26日至30日,西南、黃淮、江淮等地出現強降雨,河南、四川、湖北、陝西、江蘇、安徽等省旱情有所緩解。昨起四川全部大工業、一般工商業恢復正常供電,重慶取消有序用電和商業節約用電措施,電力供應恢復正常。西南地區由極端高溫引起的缺電荒緩解。
為解決農業缺水問題 農委會補助農民每年上限40萬元
受全球氣候變遷衝擊,旱澇頻率大大增加,為減輕農業水資源供灌缺水風險,農委會補助農民施設管路灌溉設施,每人每年補助金額上限為40萬元,目前受理申請中。農委會農田水利署表示,為在氣候變遷下積極強化農業用水調蓄運用,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因此推廣管路灌溉設施係為輔導農民於土地上施設田間管路灌溉設施,包括噴灌、微噴、滴灌及穿孔管等型式,同時補助灌溉系統中必要之蓄水槽、動力設施及調節控制設施等,每人每年最高40萬。農水署指出,上述灌溉設施可達節省灌溉用水量、省時省工、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益、克服灌溉用水不足問題、提高產量及產值,農水署每年編列經費補助農民設置管路灌溉設施,以提升管路灌溉普及率,請有需求的農友就近向當地管理處(或工作站)申請(https://www.ia.gov.tw/DryPublic/)。
首波梅雨「解渴有限! 滯留鋒抵台最新預測 旱澇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梅雨季第一道鋒面通過台灣,鋒面挾帶雷雨胞為苗栗以北帶來雨勢,但鋒面移動速度快,晚上就遠離,到底何時才有梅雨滯留鋒面,帶來持續性豪大雨?氣象達人彭啟明表示,可能要等到5月底、6月初才有機會,期盼已久的梅雨鋒面今天報到,但雨只下在北部,南部降雨機會小,據中央氣象局表示,目前累積雨量前3名都在新北市,其中富貴角達到88毫米。現在雨勢趨緩,不過午後受到熱力作用影響,東半部跟山區雨會更大。台灣正好在典型梅雨鋒面的邊緣上,雨量有機會很多,達450至500毫米。(圖/翻攝自報天氣 - 中央氣象局臉書)至於下波鋒面,預計也只會接近北部海面,在周末快閃,中南部只能靠午後雷陣雨撐著,氣象達人彭啟明指出,各種預測皆指出,台灣今年可能會比較晚進入典型梅雨鋒面,預計5月底到6月初才有機會,水庫大概在那段時間才有望「真正解渴」。從30天到45天中期預測的累積雨量來看,6月東亞的確有典型梅雨鋒面,也就是滯留鋒面發展,台灣也在梅雨鋒面的邊緣,雨量機率增多,也有可能減少,據彭啟明表示,以梅雨鋒面這種大尺度環流來看,南北擺盪300至500公里屬正常。若是梅雨滯留鋒面來台,有可能降下好幾天的豪大雨,對台灣來說,一方面希望有充分雨水解旱,但萬一滯留鋒面偏北就較不樂觀,若直接來襲,恐對台灣造成劇烈降雨,旱澇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神佛傳奇三山國王1/三兄弟驅厲疫化旱澇 台灣少數山神信仰
三山國王源自於廣東省潮州府,是指當地「巾山」、「明山」和「獨山」等三座山的山神。據傳,三位神人自稱兄弟,受命於天、保衛鄉里,每逢水旱災或疾疫,三山國王都會應許蒼黎所求,護民遠禍,後來隨著先民渡海來台,逐漸成為台灣普遍的信仰。媽姐和臨水夫人算是台灣海神的代表,山神則較為少見,其中以大陸廣東移民帶來的三山國王最受推崇。根據學者統計,台灣的三山國王廟約有一百七十座,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今年為國曆四月六日),是「大國王」巾山神的生日,信徒會舉行盛大的祭典與遶境活動,但今年因為疫情影響,不少廟宇還在觀望中。早在唐朝,大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遇大雨傷害莊稼,便向三山國王祈禱,果然幾天後暴雨就停了,韓愈事後特地寫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廟祭拜。現今台南市西門路的三山國王廟,還設有韓文公祠陪祀。屏東市林仔內的三山國王廟,在慶典中舉辦全台獨有的「老爺竹竿炮」民俗活動。(圖/報系資料庫)新店「三王宮」的信徒饒先生說,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在「劉張之亂」時陷入困境,直到向三位山神祈求後才獲得大勝,後來便下詔,封大國王巾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二國王明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三國王獨山神則為「惠威弘應豐國王」。也有傳說指出,三位神明原本是隋朝的大將軍,後來歸隱山林,到了宋朝才又大顯神威。大國王名為連傑,字清化;二國王趙軒,字助政,生日是六月二十五;三國王喬俊,字惠威,生日為九月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