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預防
」白袍科技3/醫生樂玩AI斜槓寫「護理APP」 大林慈濟醫護員3天工作量5分鐘OK
「在民國70年代,住院醫師的第一要務,就是每個禮拜開會,大家要搶在100多個實習醫師前,到X光室排隊預約借片子,這就可能要排一整個早上。」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告訴CTWANT記者,如今醫護人員用自家工程師以ChatGPT為基礎寫成的「行動護理APP」,過去三天的工作量5分鐘搞定,位於嘉義的大林慈濟醫院,在2019年成立智慧醫療中心,一開始任務是把醫院資料數據化,不過在新冠疫情爆發後,醫護環境有了新變化,也讓這個「田中央」的醫院,罕見擁有自製研發APP的能力。「現在全球都缺護理人員,缺到醫院必須關床因應。」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部副主任林靜享表示,主要就是因為工作壓力高、工時長、薪資低,職業壽命不長,臨床上常會看到護理人員人手一塊板,上面夾著滿滿滿的代辦事項,「資訊化程度越高,卻反被電腦綁的越死,」因為他們必須詳細記錄病人的資訊,每天下班後都還必須在電腦前「寫回憶錄」,護理人員普遍有「遺漏焦慮」,就怕漏了什麼、會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大林慈濟醫院以護理師為中心點出發,這兩年因ChatGPT問世後,加速開發出「行動護理APP」,跟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統直接同步,還導入AI,讓護理紀錄可以直接用講的,帶一支手機就像同時帶著所有人的病歷,做任何事前可以先查病患的資料、核對給藥資訊,讓護理人員解放雙手,醫生也能直接在APP上聯繫,不會被電話打斷工作,有效改善護理人員的下班時間,能花更多時間在臨床上。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林庭光。(圖/陳曼儂攝)「其實我們有些開會也不用PPT了,直接看手機」心臟內科醫師林庭光就是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他跟CTWANT記者解釋為何要自制APP,若用別人的系統,沒留下自己的knowhow,想要什麼額外功能都只能拜託廠商、還不一定會做,且醫院投資硬體、可能10年後就不能用了,沒辦法換零件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手機是我的平台,AI就用微軟和ChatGPT,」以此開發出行動護理APP,就能讓大家工作順利、準時下班。他舉例,過去外科助理每3個月都要做一次總整理,大大小小的數據要到處去撈資料,過去花3天的工作量,現在5分鐘就能完成,還能隨時做不同時間段的分析。林庭光笑說「其實我是一個很好的使用者,任何電腦系統到我手上都會當機,因為我會找到他的極限」,年輕時夢想就是想當發明家,現在有AI讓程式的門檻變低,手機也很方便,可以輕鬆做出工具,讓人很興奮,「自己做,反而比買外面的系統還快」,同事提出要什麼需求,他們就能馬上改好,「每個人都覺得是在做一件很有趣的事,不斷地維護APP,就像是『變形金剛』,今天看到的、跟下個月看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真的很感謝科技的發展,讓醫療有脫胎換骨的機會」。賴寧生表示,這可以讓醫護人員同時水平展開各單位的數據,未來等資料越來越多後,就是分析縱深,接下來看能否做預測與建議。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成功抗癌,積極投入AI的醫療照護平台。(圖/黃耀徵攝)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表示,台灣在AI布局超過20年,加上台灣的醫療指數是世界第一,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健保資料庫,也已建立新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如果結合AI來處理與分析醫療大數據,將開發更精準、有效率的早期預防與檢測創新產品;未來台灣生醫產業也將從疾病治療為重心,拓展至涵蓋更前端的精準預防與健康促進。「我不是醫生,只是個工程師黑手,但政府5年前說要推動智慧醫療,我們就全心全意投入項目」今年75歲的台灣首富、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曾在2005年被診斷出肺腺癌,成功抗癌19年未再復發,8月時他提到廣達做AI的醫療照護平台,需要上山下海、研發成本很貴也很難,目前支出和收入不成比例,但能幫助醫生「是做AI人的理想」,所以他會在這領域努力堅持到80歲以上。
醫療科技展AI成亮點 經長郭智輝:大健康產業規模10兆元
台灣醫療科技展5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開幕典禮,立法院長韓國瑜向來自全球300多位外國代表喊話,表示台灣醫療技術太棒,但全世界知道的人太少,建議明年應成為醫療「走出去」元年,且外交部應有具醫療背景的次長,將醫療、外交、經濟緊密結合。經濟部長郭智輝也表示,大家都想要健康長壽,所以值得跨產業合作、全力以赴,這將是規模超過十兆的大健康產業鏈。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表示,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以醫院為核心的展會,結合醫療生技與資通訊領域,已吸引15萬人次參觀。近來因AI技術發展,台灣在AI布局超過20年,加上台灣的醫療指數是世界第一,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健保資料庫,也已建立新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如果結合AI來處理與分析醫療大數據,將開發更精準、有效率的早期預防與檢測創新產品;未來台灣生醫產業也將從疾病治療為重心,拓展至涵蓋更前端的精準預防與健康促進。翁啟惠表示,台灣在新藥領域已成功開發10多項國際上市新藥,透過AI賦能加速新藥設計、合成和生產製造到臨床前及臨床試驗等。郭智輝表示,這一屆內閣成員的目標是希望未來八年,可讓國人平均餘命提升到83歲,同時也要讓國人活得健康,能走、能動、健康的長壽,隨著AI的快速發展,智慧醫療是各國爭相投資的重點專案,從藥物開發到病情診斷、分析治療,甚至於健康照護、醫務管理等,AI將大幅的改變醫療科技的面貌。郭智輝表示,台灣應運用AI與ICT等技術優勢,發展智慧醫療、醫美健檢、保健食品、運動科技產業等,輔導企業往高附加價值產品與服務,生技健康產業規模將超過10兆元,預期在結合科技、醫療優勢下,將可成為另一個護國群山。
白髮恐是健康警訊!40歲前長白髮 罹患心臟病增5倍
隨著年齡增長,白髮逐漸增多,但除了年齡因素,白髮的增加也可能與健康問題有關。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指出,研究顯示,白髮數量增多的人,其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且40歲前出現白髮的人,未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能高出5倍。陳欣湄醫師在《健康2.0》指出,白髮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是健康問題的信號。她引用一項埃及研究,將受測者根據髮色程度從1到5分,1分為黑髮,5分為非常嚴重的白髮。結果顯示,髮色達到3分以上的受測者,心血管問題的發生率普遍較高,包括動脈損傷、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陳欣湄補充,研究還發現,40歲之前出現白髮的人,未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尤其是白髮的異常增長,可能暗示潛在的心血管疾病。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則指出,白髮可以分為少年白和老化性白髮。據統計,50歲以後出現白髮幾乎是必然,但數量因人而異。另外,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問題、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貧血和營養不良等,也可能促使白髮生成。如果在短期內白髮突然增多,則應警惕可能的疾病徵兆。對於40歲前出現白髮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趙昭明解釋,血液循環不良會影響毛囊的營養供應,導致頭髮變白。當心臟功能不佳時,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也會受到基因及營養不足的影響,進而加速白髮的生成。趙昭明表示,若白髮是暫時性問題,早期預防或治療、找出原因後,可能有機會恢復黑髮;但若白髮由慢性健康問題引起,則較難逆轉。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指出,中老年人頭髮斑白或全部變白,是生理上的正常衰老現象;青壯年頭髮稀疏或容易掉落,大都屬於腎虛或血熱;而青少年出現頭髮變白,並伴隨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等,可能為腎氣虧損或勞神傷血。但有時青少年白髮,或老年人髮色郁黑,可能是因為先天遺傳條件不同所導致,並不將之視為病態。
每5人就有1人帶有「這基因」 失智症風險最高增15倍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失智症及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生率正在快速攀升,成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的神經性退化性疾病,約占5成以上,而帶有Apoε4基因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出3至5倍。根據美兆健檢診所提出一份500人的APOE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其中有18.6%人帶有Apoε4基因,表示每5人中就有1人有較高的晚發型失智症風險。APOE基因位於人類第19對染色體上,負責調節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尤其與VLDL和HDL等脂蛋白結合,對脂肪代謝和腦部健康至關重要。它的作用不僅與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相關,也直接影響腦部清除致病蛋白質的能力,減少腦內異常蛋白質沉積,從而維持腦部健康。ApoE基因不僅影響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發生風險,還與阿茲海默症的發病有密切關聯。其中,帶有ε2基因者就像是拿到好牌,可以抵抗阿茲海默症的襲擊,帶有ε3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罹患的風險;但帶有ε4基因卻會使發病年齡提早,65歲後每增加5歲,風險增加1倍,且帶有一個ε4得病機率增加3-5倍,兩個ε4/ε4者得病機率則會增加10-15 倍。特別是65歲以上的老人、有家族失智症病史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患者,以及長期抽菸、飲酒、飲食不均衡者,都是阿茲海默症的潛在高風險族群。根據臨床發現40%-65%以上的阿茲海默症患者都帶有Apoε4基因。大多數人基因中以ε3/ε3最常見,約佔人口數的55.8%,而約有18.6%的人帶有ε4基因,意味著每5個人中就有1人面臨較高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美兆健檢診所基因檢測合作諮詢專科張家銘醫師說明,APOE基因檢查則可識別個體是否攜帶與阿茲海默氏症風險增加有關的基因變異,有助於及早預防與治療。特別是以下5類屬於高風險族群,包括家族中有失智症病史者、60歲以上的民眾、曾經罹患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人、有肥胖問題、三高、缺乏運動、抽菸及過量飲酒者、有憂鬱病史或頭部曾有外傷,都建議提早篩檢。張家銘醫師建議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大幅降低罹患風險,尤其是控制膽固醇和預防三高。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不吸菸不喝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於延緩認知功能的下降,達到早期預防的效果。了解自身基因組合,再配合健康的生活習慣,能夠提前防範這種逐漸增多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維護腦健康。
罹癌並非是中老年的專利 醫師:17種癌症「病患年輕化」比例增高
扣掉少部分無藥可治的絕症外,癌症可以說是如今最令人頭痛的疾病。但這在往年以為在中老年族群上比較容易發作的疾病,如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稱,其實有17種癌症的患者逐漸年輕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人員對美國超過2364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以及超過734萬例癌症死亡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在34種癌症中,有17種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中發病率正逐年增加。黃軒醫師解釋,這些年輕人(1990年後出生)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較1955年出生的人高出數倍。其中,小腸癌的發生比率(IRR)達到3.56倍,甲狀腺癌為3.29倍,腎癌和腎盂癌為2.92倍,胰臟癌則為2.61倍。這意味著,這些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已經是過去的兩到三倍。此外,某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在25至29歲的年輕人中,胰臟癌的平均每年百分比變化(AAPC)增加了4.34%,小腸癌增加了4.22%。在35至39歲的人群中,腎癌和腎盂癌的AAPC也增加了3.93%。AAPC指的是某一特定時期內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變化百分比,數值增加表示該癌症的發生率或死亡率每年都在上升。黃軒醫師也提到,雖然年輕人(25至49歲)罹患癌症的死亡率大多趨於平穩或沒有上升,但35至39歲的年輕女性若罹患肝癌及肝內膽道癌,死亡率每年增加了1.95%(95%可信區間為0.59%至3.34%)。研究指出,以下17種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癌和腎盂癌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瘤胃癌(非賁門)睪丸癌白血病女性胃癌(賁門)小腸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非HPV相關的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卡波西肉瘤其中,有10種癌症與年輕人肥胖密切相關,包括大腸直腸癌、腎癌和腎盂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賁門胃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這強調了控制體重對於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性。而以下9種癌症,在老年族群中發病率下降,但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中卻是明顯上升。這些癌症包括: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非賁門胃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卵巢癌睪丸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肉瘤其中1990年後出生的人,罹患卵巢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75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2%;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30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69%。這些資料顯示,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癌症發病率再次攀升。黃軒醫師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熬夜、吸煙、飲酒等現代生活方式,是導致這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增加的主要原因。加工食品、高油脂、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面對如今的情況,黃軒醫師建議年輕人應該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保持規律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熱量食物。同時,加強癌症的早期預防和篩查也相當重要。
侯友宜嘆校園安全制度有缺陷 人權保護不應只有被害人可得到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今天(28日)強調,「校園霸凌的行為絕對可以當作犯罪行為來看待」,學校一定要與當地的警方來展開合作,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霸凌的問題,提供更多的資源,早期預防、發現,給予家屬更多的關懷以及輔導的作為,這才是政府該做的事。侯友宜今天在出席總統候選人第四場電視政見會時,針對近日新北國三生遭割喉案引發的校園安全亮紅燈問題,在首輪發言花了許多時間闡述他的對應之道,並再次對罹難國中生及其家屬、老師表達哀悼與致意。侯友宜感嘆,再多的哀悼與亡羊補牢也已經無法挽回一條珍貴的生命,他批評政府現行執法,無法在學校執法,就算老師再賣力也會遭遇瓶頸,這不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種「價值的選擇」,價值很重要。他說,看到台灣現況,不論學校或警察在維持包括校園安全等各種秩序時,公權力的確遭到限縮,他不希望以假人權之名行保護惡人之實,我們希望的是所有人的人權都能得到照顧,善良者也有安身立命的機會,好人可以避免惡人騷擾,犯罪就要達到應有懲治,他也呼籲所有民眾發揮同理心,以關懷的力量,避免傷痛繼續擴大,大家一起面對解決困境彌補不足,降低遺憾的發生,給孩子平安成長的環境。侯友宜今天在政見會中表示,在校園中法律保護受害人,並不是保護加害人,面對家屬跟民眾的心聲希望針對現行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好好檢討,參照日韓經驗,對於年齡管束刑責重新審視,例如日本在2000年對《少年法》進行修訂,使可以接受刑事處分的年齡從16歲以上降至14歲。他同時主張,應參考英國的規定,在一般情形下,在學生在場、另外一位老師見證的情形下,校長、老師就可以檢查;在緊急情形下,老師就可以逕行檢查。維護校園安全,不用等家長委員到場,可以事後再向家長委員會備查。但除非特殊情況,否則應由同性別老師執行檢查而對於因為合理管教孩童而涉訟的老師,政府也應該做他們的後盾,給予相當的法律協助。政府也要挹注更多資源,強化社會安全網絡。
侯友宜哀悼過世國中生 主張檢討規定徹底強化校園安檢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今天出席第四場政見發表會時,對於不幸因為被同校同學施暴攻擊、傷重不幸過世的新北國中生表達哀悼。他說,在不幸發生的當晚,他就趕到救治國中生的醫院,為在加護病房中急救的孩子打氣,對於該國中生仍往生,心中非常難過。侯友宜說,當時他面該國中生家屬,不知道如何安慰悲痛逾恆的家屬,國中生的父親也問他,為何小孩去學校會發生這種事情,為何一位小孩會如此兇殘?老師也很自責與家屬抱頭痛哭。對於無法辦法即時挽救不幸發生,侯友宜說他非常自責,相信國人也與他一樣既沉痛又焦慮。他強調校園安全、同學霸凌、校園安全網大家都不是局外人,必須立即拿出有效對策,「校園安全不能等、校園暴力零容忍」。侯友宜強調,他提出四大主張,包括參照日韓修法嚴管。其次,教育預防懲戒輔導。第三,加強安檢阻絕危害,第四黑幫入侵(校園)加重刑責。他說,法律應保護受害人而非加害人,針對受害者家屬提出檢討少年事件處理法的要求,他會參照日韓經驗,針對重大犯罪者的年齡、管束、刑責重新審視,日本2000年少年法,已經將受刑事處份者的年齡從16歲降到14歲。而校園暴力攸關霸凌,應參照日本訂定防制校園霸凌推進法,推動道德教育,及早發現霸凌行為採取對應,尤其是網路霸凌,他主張校園霸凌也應當作犯罪行為看待,學校應與警方充分合作,提供更多防制霸凌的資源,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對於近期引發爭議的「校園安全檢查」部份,侯友宜主張填補教育部現行規範的漏洞,教育部去年原則禁止老師搜查學生書包,還要有兩位家長陪同錄影,他認為,同學們的隱私當然應該被保護,但是現在的規定下,老師無力執行檢查,他主張參考英國規定,在有學生在場、令一位老師見證下,校長老師就可以檢查,緊急狀況下老師也可以逕行檢查,維護校園安全,不要再等家長會家長到場,以免為時已晚。此外,他也主張,萬一老師因為緊急處置遭訟,政府應該提供法律協助,作她們的後盾,政府也要投入更多輔導資源,增加輔導人力。他並強調,自己最痛恨黑幫入侵校園,黑幫入侵校園一定要修法加重其刑。凡吸收未滿18歲青少年加入黑幫更要加重其刑,甚至要加重二分之一以上,全力防堵校園犯罪。尤其暴力毒品詐騙與校園霸凌常常是連動的,政府應該拿出更強硬的態度向犯罪宣戰,絕不妥協。
醫曝三大復發高風險HER2乳癌類別 早期預防是關鍵
38歲的徐小姐,屬於年輕型乳癌患者,未來人生還很長,可能較在意乳房外觀或有後續生育計劃。而她罹患單側的HER2乳癌,此類乳癌亞型患者有着較差的預後,復發率與死亡率也較高。此外,徐小姐有淋巴結轉移的現象,經歷雙標靶治療後,仍發現體內有殘存癌細胞,醫師建議接續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強化輔助治療」,完成1年療程後,至今定期追蹤,都無復發跡象。3成HER2乳癌患者10年內復發 「高風險族群」當心了收治案例的林新醫院乳房外科吳玉婷醫師指出,HER2乳癌在研究中發現,約有3成患者會在10年內復發,因此屬於需要積極治療的族群。HER2乳癌的標準治療,是在術前進行輔助治療後,再執行手術切除腫瘤,爲降低未來復發率,手術後需再接續1年的術後輔助治療,儘可能削減殘存的腫瘤細胞。吳玉婷醫師進一步表示,醫學上將「有淋巴結轉移」、「腫瘤大於2公分」、「前導型標靶治療後若手術仍有殘存癌細胞」的HER2乳癌患者,定義爲未來復發率較高的「高風險族群」,徐小姐正符合了以上條件。晚期腦轉轉移最棘手 早期開始來預防晚期的HER2乳癌,常見轉移至腦部、骨骼、肺部及肝臟,其中最棘手的就是腦轉移治療。吳醫師解釋,爲保護腦部免受外來物侵害,腦部的「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形成一道防線,癌症能轉移,藥物卻不容易抵達。而新一代小分子藥物,相交於一般傳統大分子藥物,更能穿透BBB,除了晚期能治療腦轉移,在早期強化輔助治療方面,除了能降低復發率,還有降低前導型標靶治療後若手術仍有殘存癌細胞的患者76%腦轉移及死亡的風險。吳醫師解釋,強化輔助治療是療程爲期1年、給藥方式爲每日口服一次的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透過穿透癌細胞膜,阻斷下游訊號傳遞,阻止癌細胞增生,進而達成抑制癌症的效果。由於腦轉移治療不易,因此預防腦轉移是早期患者需要留意的關鍵。微創真空抽吸提早診斷出多發或對側乳癌像徐小姐這樣的單側乳癌患者不少,吳醫師提醒,乳癌患者單側乳房組織,甚至對側乳房都可能有其他的囊腫,建議全部腫瘤都進一步切片檢查是否爲惡性腫瘤,目前有微創真空抽吸的手術方式,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及診斷效果。許多女性都相當懼怕就醫,醫師表示,不要等到乳房出現明顯異狀才就醫,及早就醫才有機會提高疾病存活率。若是因男醫師看診感到害羞,目前也有越來越多女醫師能提供協助,希望廣大女性能更正視自己的乳房健康。
大齡食堂2/長輩都能「老有所用」 家常菜中暗藏時代故事
全國第一間由65歲以上長者擔任廚師和服務人員的「大齡食堂」,2017年7月在嘉義市正式開幕,至今已堂堂邁入第5個年頭。從起初賣便當一圓出國夢開始,美好滋味建立好口碑,一句玩笑話「不如我們自己開店,把生意做大」造就了食堂的誕生,也讓來自各地、承載著滿滿人生酸甜苦辣的阿公、阿嬤們經典「手路菜」有了延續美味的平台,重新點燃老人們的生命活力。「最能引起思鄉、念親之情的,往往就是一道道最普通的家常菜!」1949年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當時小小的嘉義市裡就有21個眷村,隨著物換星移、眷村一一改建,過往風華早已不復見,雙福基金會透過田野調查尋回過往令人難忘的家常菜,與背後代表的生命故事,於是有了「藝手好菜憶種味道」料理書的誕生,也因此催生大齡食堂的開辦計畫,而每位長輩的拿手菜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今年76歲的蔡美芳回憶起已過世先生,最懷念他但凡吃過一次就能完美複製菜色的特殊技能,過往一起在北部打拚生意時,在北投吃過的溫泉鄉大菜秋蟹芙蓉蛋,傳承至今仍是家庭裡難以忘懷的美味料理,彷彿只要品嘗一口,就能回憶起過往的歲月;高齡81歲的張黃淑霞,身為長女的她從小姊代母職,9歲就牽著弟弟、背著妹妹撿柴升火煮飯,因為先生是湖南人口味偏辣,但為了全家飲食,特別研製梅干香扣肉,至今仍是滿堂兒孫的最愛。76歲、人稱蕃薯伯的陳正治,年輕時就在嘉邑城隍廟擺攤賣蕃薯糖,浸淫數十年的好功夫家喻戶曉,自從妻子病倒後就收攤專心陪伴,直到妻子過世自己搬到常樂園居住,因無法割捨對蕃薯糖的感情,於是自購食材與器具重出江湖,協助大齡食堂料理與相關義賣活動,成為不可或缺的甜美零食。大齡食堂內最高齡86歲的余彩燁,為了讓老年人容易咀嚼,特別端出濃香肉絲炒麵入菜,香菇、蝦米爆香、蔬菜、蘿蔔等日常可見的配料,在她手裡總能化身為令人食指大動的美味料理。愛好學習、身體健康的她,至今仍學習使用電腦獲取新知,雖然腿腳已漸漸退化,仍希望繼續在大齡食堂奉獻一己之力。強調主打「三慢」炒菜慢、走路慢、上菜慢的大齡食堂,讓上門顧客體驗慢活品嘗美食。(圖/張進安攝)「原本以為呷老沒路用了,沒想到晚年還有這樣的舞台讓我發揮,當然要好好珍惜!」余彩燁阿嬤笑著說,年輕時候那個年代,嫁進門的媳婦不能跟長輩同桌,先生因為做生意時常在外應酬,反而讓她學會安排自己的人生;後來先生45歲時就因病過世,獨力拉拔3個孩子成家立業,沒想到孩子們大了在外地成家立業,原本操心不完的家人,一瞬間好像都不在需要她,心中的失落感超大,整日鬱鬱寡歡,也讓家庭裡的矛盾積深。直到大齡食堂的創立,讓她重新找回「被需要的感覺」,整個人彷彿擁有用不完的精力,原本在家隨便吃隨便飽的她,為了提供給客人最好的服務與用餐經驗,「做菜比給自己家人吃還用心!」甚至還學習使用電腦,讓自己跟得上時代。家人們看著她由內而外的正向改變,終於放下心中一塊大石,家人相處也變得更融洽。「除了擔心媽媽累著,親戚朋友的閒言閒語也是一大因素!」大齡食堂長輩家屬阿華說,媽媽一開始說要到食堂「工作」,遭到他極力反對,除了擔心退休已久的母親體力不堪負荷、發生危險,親友間例如「不孝、自己的媽媽都養不起」等閒話,更是壓得他喘不過氣。但母親仍執意前往工作,讓母子陷入好一段時間冷戰。直到食堂創立後逐漸打出口碑,母親邀約自己前往用餐,看到裡面規畫的無障礙空間甚至還有冷氣、隨處可見的貼心小板凳,就怕工作的長輩們累著,讓他感動不已,也可以驕傲地大聲向別人說:「我媽媽在大齡食堂工作,身體很健康、心情很開朗,她是我的驕傲!」受疫情影響人力短缺,為了不增加長輩們的負擔,目前大齡食堂暫定販售4道主菜套餐,分別為花雕醉蝦飯、Q彈豬腳飯、紅燒牛肉麵和肉絲炒麵四種,搭配甜點則是蕃薯糖和當季水果,價格為200元;另外販售便當料理,區分為60元、80元、100元3種價位。嘉義基督教醫院長照服務發展中心副主任曾麗吟表示,大齡食堂能讓長者增加社會互動、從服務中獲得成就感,透過煮菜等動作,他們的肌力與耐力也都能得到訓練,設計菜單或包便當的分量安排等對腦力活化也有很大幫助。長輩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照護服務的接受者,更是服務的提供者,實現了「老有所用」的理想。打造大齡食堂除了社會化企業的概念,更希望能推廣早期預防老化的概念,讓長者老有所用,找回生命中的價值與尊嚴。嘉義基督教醫院和雙福基金會合作開辦大齡食堂,讓長者增加社會互動、從服務中獲得成就感,更配合演出曾風靡一時的「開箱文挑戰」。(圖/雙福基金會提供)
還敢酒駕?重新考照規定變更嚴 吊照2次就酒癮治療
交通部預告修正「酒駕防制教育及酒癮治療實施管理辦法」第2條、第8條草案,酒駕重新考照擬加嚴,從原先吊照3次才必須接受酒癮治療,減少至吊照2次就需治療;且酒癮評估治療證明書有效期限1年,逾期應重新接受治療。「酒駕防制教育及酒癮治療實施管理辦法」是民國109年2月27日發布、3月1日施行。交通部4月22日預告修正。對於該公告內容有任何意見或修正建議者,須於該公告刊登公報隔日起14日內陳述意見。交通部表示,酒後駕車是社會各界痛惡的行為,皆盼望能透過修法杜絕酒駕違規發生,另酒駕再犯是酒精成癮高風險族群,為有效防制酒後駕車行為,擴大應接受酒癮治療資格條件對象,修正該辦法第2條、第8條。交通部說明,依據國內研究,重複酒駕者,酒癮高達63%,故對於重複2次以上酒駕族群施以醫療介入有助早期預防。修正重點包括:遭處分吊銷駕駛執照達3次者,於重新申請考領駕駛執照前應接受酒癮評估治療的規定,修正為2次即須接受接受酒癮評估治療。另根據目前規定,應至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的醫療機構接受12個月且至少12次的酒癮評估治療,才能取得完成證明書。新增規定證明書有效期限1年,逾期應重新接受酒癮評估治療。治療期間若未能配合醫囑返診或接受治療超過2個月、不遵守醫療機構相關規定、對醫事人員有強暴、脅迫、恐嚇等不法行為,醫療機構得終止治療,並視為未完成治療。◎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女藝人驚傳罹患乳癌恐需切除 醫師提「兩建議」助恢復自信
曾在《犀利人妻》演活小三「黎薇恩」的女藝人朱芯儀,在36歲生日當天自爆罹患乳癌,她也透露已經轉移到淋巴,預計將在5月進行手術,不少粉絲非常震驚。乳癌雖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但只要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存活率相當高。而面對失去身體的一部分,現在也有整型外科的先進技術,可以幫患者解決心理壓力與自信缺乏的問題。朱芯儀選在3月8日國際婦女節當天,在自己臉書粉絲頁分享標題名為「什麼?我罹癌了嗎?為什麼是我?我要來分享首次面對乳癌的芯路歷程!」的YouTube連結,內容提到去年11月發現胸部左右兩邊有明顯大小不一,自己檢查才摸到有一顆東西,接著去做了乳房的一系列詳細檢測,才確認是乳癌的二到三期,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台灣每37分鐘就新增1名女性罹患乳癌,定期乳房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前高醫乳房外科及癌症中心專任主治醫師,現為萊佳形象美學診乳房外科醫師的張智皓就在臉書上指出,隨著醫療技術發展,罹患乳癌不見得要變少奶奶,早期發現的乳癌完整切除後,有些甚至不需要化療,僅要接受口服藥的控制即可,而且癒後良好。而若需要動刀切除,他則建議可以透過「內視鏡輔助乳頭保留式乳房全切除手術」NPSSM,安全保留乳頭,甚至做到所為的「onco-plasty」腫瘤整形術的治療等級,目前在先進國家的治療新趨勢也是如此。張智皓表示,對於許多乳癌病患來說,罹患乳癌首要面對的是乳房要單邊切除,又或者是否要進行預防性的全切除後再進行重建的艱難選擇,這必須考量到對側乳房的狀況,假設對側乳房有許多腫瘤形成,且難以判定良性惡性,又或者是因爲對側的乳房出現癌前病變組織,還是如安潔莉娜裘莉是高風險基因型,抑或是為了追求美觀與對稱,這時就建議用「隆乳式重建」,兩邊乳房都切除後再進行重建,在內視鏡及果凍矽膠科技的協助下,升級成自己想要的尺寸,就像是「三倍券或是五倍券的改念」。張智皓醫師認為,乳癌其實一點也不可怕,反而是「讓妳重新選擇罩杯的機會」。(圖/擷取自張智皓醫師臉書)由於國健署目前對於乳房超音波攝影檢查,有年齡條件的限制,張智皓認為,若是乳癌高風險的女性,應定期進行自我觸診及乳房超音波檢查,女性在自行觸診時,發現兩邊乳房不等大、摸到無痛得硬塊,或者乳頭出現水狀、血狀的分泌物,都應該立即就醫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至於高風險的女性,亦可以考慮接受基因檢測,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