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
」 國巨 陳泰銘購併效益顯現!國巨11月營收逾93億 美系外資買進目標價上看640元
國巨(2327)受惠於完成收購法國施耐德電機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日前公告11月營收93.5億元月增3.2%,寫下今年營收次高紀錄。美系外資發布報告,預期國巨第四季營收將因併購較前一季持平或略優,給予「加碼」評級,國巨盤中股價走高,創2021年2月24日以來新高。今天(11日)股價上漲13元或2.16%,以614元作收。國巨11月自結合併營收93.5億元,月增3.2%、年減6.5%,為今年單月營收次高紀錄;累計前十一月自結合併淨營收為986.58億元,年減12%。國巨表示,11月份合併營收較上月增加,主要是因正式完成收購法國施耐德電機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的購併效益所致,然供應鏈的庫存及終端需求仍在持續調整中。年底適逢歐美聖誕佳節,加上年終盤點效應,國巨進入傳統淡季,惟在感測元件事業加入之下,有望抵銷淡季效應,全季營收可望與上季持平,甚至略增。但由於整體市場供需、全球通膨及國際局勢等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仍高,該公司表示,將會密切關注市場狀況,審慎應對業績及營運展望。此外,美系外資最新報告指出,隨著國巨完成收購法國施耐德電機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預估該估斯第四季營收將較前一季持平或略優,緩解原先第四季預期營收弱於財測的壓力,毛利率及營業淨利率也可望因Telemecanique Sensors而呈現上升趨勢,給予國巨「加碼」評級,目標價為640元。至於明年營運展望,國巨對此並不悲觀。法人預估,國巨於11月完成收購法國施耐德電機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並合併報表,在合併報表效應之下,本季營收挑戰持平,2024年有望突破1300億元,感測元件事業將成為主要成長動能,達營收10%、平均毛利率更逾40%。
與國際接軌!台電、歐洲商會共同發表「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
台電與歐洲在臺商務協會(ECCT)5日共同發表「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Paving the Way to Net Zero Power Report)」,內容涵蓋碳中和策略、氫能發展與混燒技術,以及電動車等綠能議題,透過台電與歐洲商會部分成員如駐台辦事處及其企業會員共20個機構集思廣益,彙整取材自法、德、荷、日、美等超過10國的經驗,並依政策脈絡、供給面、電網面與需求面提出能源發展政策觀點與因應解方,是業界最佳淨零實務指引。「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發布會5日於台北君悅酒店舉行,由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及歐洲商會理事長尹容將報告書共同呈遞給經濟部代表次長曾文生,歐洲商會執行長何飛逸、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法國在台協會、芬蘭辦事處代表與約50位歐洲企業代表等各界貴賓也出席見證。經濟部次長曾文生5日受邀出席「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發布會,見證台電與歐洲商會共同探討淨零轉型方向與邁向電力淨零路徑的努力成果(圖/台電提供)。台電表示,隨著各部門電氣化需求陸續成長,電業成為國家達成淨零的關鍵角色,為與國際接軌共同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台電專屬研發單位「綜合研究所」與歐洲商會轄下組織「低碳倡議行動(Low Carbon Initiative, LCI)」於2021至2022年間共同舉辦10場交流研討會,主題涵蓋碳中和策略、氫能、電動車、太陽能板及風機葉片回收、儲能等全球淨零趨勢及技術應用議題,累積逾1300人次交流討論,如今將研討會精華內容集結成冊,展示雙方探討淨零轉型方向與邁向電力淨零路徑的努力成果。台電也說明,報告書除了包含台電與歐商會員在各項領域的初步研討成果,也透過工作坊的形式,邀集如台灣德國萊因、施耐德電機、沃旭能源等眾多業界代表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例如在「碳中和策略方向及路徑規劃」主題,談到歐洲各國與日本在減碳技術、再生能源、氫、氨能、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發展策略,並討論擴大國際合作交流以加速達成減碳目標;報告書也針對氫能發展多有討論,包括探討氫能於國際上的實務應用,以及氫氨混燒的實例與技術可行性。台電指出,透過了解國際最新發展動態和產業現況,台電致力將各國經驗轉化為業務推動能量,並進一步發展新能源應用,如今年2月選定高雄興達電廠為混氫發電示範基地,並於11月與我國學術研究最高機關中央研究院共同發布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研究成果,由總統蔡英文親自出席予以肯定。面對淨零轉型挑戰,台電依據經濟部「先低碳,後零碳」的策略架構,以「風、光、熱、海、氫、儲、匯」作為淨零轉型關鍵技術,並從供給面、電網面與需求面,分階段規劃推動電力淨零排放。台電表示,後續將規劃致贈報告書給國內外產官學研界各機構,及歐盟各會員國,未來也將透過綜研所與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的各國會員展開進一步合作,針對電網安全、輸配電技術、智慧化資產管理等議題進行交流,除了電力淨零,亦發展最佳減碳途徑,落實2050淨零排放能源轉型目標。台電廣告
困加薩49天⋯首批以色列13名婦孺返國 以色列釋放39名巴勒斯坦囚犯
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為期4天的休戰於24日上午開始,第一階段,哈瑪斯釋放了在加薩關押49天的以色列人質共13名婦孺,而以色列則釋放了39名巴勒斯坦人。根據美聯社報導,以色列自10月7日遭哈瑪斯突襲後,持續進攻加薩,轟炸已造成數千人死亡。而24日上午開始的休戰,為230萬巴勒斯坦人帶來了第一次平靜,他們因轟炸而感到震驚和絕望,四分之三的人口被迫離開家園,住宅區被夷為平地。以色列表示,如果釋放更多人質,停火協議將會延長。根據協議,哈瑪斯將在4天內釋放至少50名人質,以色列將釋放150名巴勒斯坦囚犯。目前雙方都從婦女和兒童開始,以色列表示,每增加10名人質釋放,為期4天的休戰就可以延長一天。不過以色列誓言,一旦停火協議結束,將恢復大規模攻勢,這給該協議最終有助於平息衝突的希望蒙上了陰影。這場衝突加劇了被佔領的西岸暴力事件的激增,並引發了人們對整個中東地區更廣泛戰火的擔憂。24日晚間,救護車載著獲釋的人質從加薩駛出,穿過拉法過境點進入埃及。據了解,車上為以色列人,包括9名婦女和4名9歲以下的兒童。獲釋的人質被分別送往以色列3間醫院觀察,施耐德兒童醫療中心(The Schneider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表示,正在治療8名以色列人,包括4名兒童、4名婦女,所有人的身體狀況都很好。醫療中心指出,他們還在接受心理治療,對於這些家庭來說,「現在是敏感時刻。」此外,協議承諾增加的食品、水、藥品和燃料供應開始湧入加薩,聯合國官員警告,色列對該地區的封鎖可能會導致該地區陷入飢餓。
北市慣老闆名單出爐!110家公司遭裁處 「這家客運」挨罰120萬最高
臺北市勞動局今(7日)公布今年6月份違反《勞動基準法》裁罰結果,共有110家事業單位遭到裁處,總罰鍰金額為785萬元,其中遭罰最多的新北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120萬元。勞動局長高寶華表示,透過各項專案檢查,持續監督事業單位遵守勞動基準法,維護勞工權益,是勞動局重點工作項目之一。北市勞動局表示,2023年6月份罰鍰金額前5名,依序為新北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120萬)、光華巴士股份有限公司(80萬)、施耐德電機股份有限公司(60萬)、國昀保全股份有限公司(34萬)、北海漁村股份有限公司(22萬)。勞動局表示,違反勞基法裁罰的事業單位中,主要違法態樣前5名分別為:未依法給付平日延長工時工資,計21家(19.09%);未逐日記載出勤紀錄至分鐘為止,計18家(16.36%);未依法給付休息日出勤之工資,計18家(16.36%);每7日中未有1例假1休息日,計15家(13.64%);未依規定給予休假日工資或休假日出勤未加倍發給工資,計15家(13.64%)。臺北市勞動局強調,雇主應依法給付勞工工資,維持勞工生計,並應積極補充人力,適當調度,避免使勞工超時加班及給予勞工足夠之休息,以保障勞工身心健康。 勞動局長高寶華說,新北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使勞工延長工作時間超過法令規定,並使輪班勞工更換班次未達11小時之休息時間,呼籲公司應注意法令每月工時上限及輪班勞工更換班次之間格時間,以免一再觸法。高寶華呼籲,企業主應將員工視為珍貴的資產,而非單純的人力成本,遵守勞動法令、保障勞工權益不僅是企業法定的義務,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唯有勞資雙方共同合作、彼此珍惜,才能創造經濟繁榮、雙贏的局面!開罰只是手段,輔導企業法遵才是核心價值!」為協助雇主遵守法令,臺北市勞動局推出「勞條健檢師」的服務,雇主可透過「臺北市民服務大平臺」提出線上申請,或至勞動局勞動權益中心臨櫃申請,勞動局的「勞條健檢師」將會主動向申請人確認輔導時間並提供服務。
經典賽/澳洲8比3首度晉級八強 南韓連3屆首輪淘汰
WBC經典賽13日的賽程中,由澳洲對上捷克,最後澳洲以8比3的成績擊敗捷克,隊史上首度進入八強賽。而澳洲一但獲勝,也代表南韓無緣晉級,是連續3屆經典賽在首輪就遭到淘汰。在13日的賽程中,由澳洲對上捷克。澳洲在一局上半霍爾(Alex Hall)先馳得點。捷克的投手「最強消防員」施耐德(Martin Schneider)雖然開賽就失去1分,但最後在65球限制之前,沒有再被澳洲敲出任何安打,投了5.1局下場。而捷克在三局下半則靠著索加德(Eric Sogard)一計安打追平比數,雙方1比1平手。而從第四局開始,雙方就一路糾纏,試圖突破對方的防線,一直第七局上半,澳洲靠著韋德(Logan Wade)一記二壘安打再次取得2分,八局上半時,首局就得分的霍爾又祭出一隻三壘安打,再次拿下3分。而捷克則是在八局下半靠著連續3支安打追回2分。而在九局上半時,澳洲又追加拿下2分。最後雙方以8比3的分數,由澳洲拿下這次賽事的勝利。而澳洲也因為這次勝利,憑藉著3勝1敗、B組小組第二的成績晉級8強,創下隊史新紀錄。而B組第一的則是四戰全勝的日本。而同組的南韓目前三場賽事中已經落敗兩場,只有贏過中國,當澳洲贏過捷克之後,也代表著南韓失去了最後的晉級希望,而這也是繼2013、2017年經典賽後,南韓第三次在首輪賽事中就遭到淘汰。
EV降價台廠嗨3/村田預估被動元件用量大增 國巨陳泰銘也靠併購升級打國際盃
相較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仍弱,電動車已成為接下來科技廠要全力衝刺的領域,而台系零組件廠也積極搶攻,像是被動元件廠龍頭國巨(2327)早已透過併購,強化車用領域的布局,升級競爭力。國巨在2018年開始,因為日系被動元件廠村田(Murata)、TDK等公司將旗下被動元件產品轉至汽車市場造成市場大缺貨,國巨在當時趁勢搶佔市占,同時也讓公司財務有所調整,並進行體質轉型。根據全球最大被動元件廠村田(Murata)日前在財務會議上釋出的消息,光是動力系統,一般燃油車約需要用到300-500個MLCC(積層陶瓷電容),如果是純電車,用量就增加到2000-2500個,同時自駕需求也大量增加MLCC用量,預估一台車的用量將超過1萬個。全球被動元件龍頭廠村田(Murata)日前在財務會議上分析,一台具備自架功能的純電車將使用1萬個MLCC。(圖/翻攝自村田官網)國巨接連併購了基美、普思、施耐德、賀利氏等天線及感知器廠,還加入鴻海(2317)MIH聯盟,而其中關鍵就是普思跟基美,在車用高端市場佈局密密麻麻。法人指出,國巨在併購基美後,旗下產品包括電容及電阻也陸續打入特斯拉供應鏈。國巨董事長陳泰銘陳泰銘指出,三年前併購了基美,加速了國巨的發展,「因為併購,讓國巨取得通路、專利、及全球化人才!」說到併購,陳泰銘有一套獨特的作法,也就是在景氣下滑時才會出手。陳泰銘曾說,國巨在過去很少在產業景氣好的時候大幅擴充,因為在市況好的時候,設備交期要18個月,等到設備來了,產業也可能開始向下,因此不在景氣好時擴充,這樣的好處是有足夠的財務能力,對於設備、材料的議價,會有比較好的價格,也會讓公司跟同業有比較好的競爭條件。隨著陸續切入高階市場,國巨內部目標也設定要在2023年,讓公司整體高階產品營收比重拉高到80%。陳泰銘指出,因為高階產品比重越高,公司就越能降低景氣波動的影響,相較於國內同業MLCC大多在中低容,日本同業則是小型化、高容為主,而國巨透過併購,已經脫離以大中華區消費性電子為主的商業模式。另外華新科(2492)則是默默佈局車用領域,法人指出,華新科正規畫要將產品布局轉向車用等級的電容及晶片電阻,如果順利的話,有機會推升華新科車用產品比重繼續增加。華新科也規畫要將產品布局轉向車用等級的電容及晶片電阻。(圖/報系資料照)
汽車科技成2023 CES熱點 工研院:「物宇宙」商機比想像中更快實現
今(2023)年全球開始擺脫疫情干擾回歸常態,隨著行業的逐漸適應及業務重啟,科技浪潮會湧向何處?CES(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堪稱年度科技業風向球,也是全球突破性技術及創新應用的試煉場,為協助產業掌握2023年的國際科技重要趨勢,工研院日前舉辦線上「展望2023暨CES重點趨勢研討會」,由專業分析師分享5個最新觀察洞見。(一)2023年消費電子景氣仍面臨考驗 CES 2023展會新創動能不停工研院指出,受到通膨壓力、俄烏戰爭未歇、疫情延續等多重不確定因素,全球消費電子市場成長普遍性放緩,有待創新應用帶動新成長動能。由於智慧電動車市場逐漸成熟,今年共有逾300家車商參與展出,幾乎已成為東京車展、法蘭克福車展、底特律車展等三大車展以外,全球第四大車展;此外,以5G、AIoT、高速運算、感測融合、Web/3D等關鍵技術,驅動各種創新的落實。觀察CES 2023,創新科技主題上仍然吸睛,包括:各種移動載具的自駕化與電動化、沉浸式健康與健身體驗、元宇宙、智慧居家聯網、環境永續創新等議題為展示重點。(二)個人至家庭體感影音再進化 物宇宙商機將快速發展雖然全球已由疫情居家回歸正常的生活模式,元宇宙數位孿生發展已成大趨勢,透過虛擬化(virtualization)及沉浸式體驗(immersion)的兩大技術融合的「物宇宙(Metaverse of Things,MoT)」商機預期將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實現。從家庭、個人、乃延伸到汽車座艙的空間,均較疫情前更強調私領域沈浸感氛圍的建立,透過優化顯示螢幕與使用者互動連結感受。在家庭的應用情境上,尺寸及畫質為廠商首要競逐戰場,透過 80 吋及 8k 高畫質螢幕,嘗試建立以電視為主的家庭客廳連結中心,回歸電視本質的硬派訴求;同時OLED持續發展各種變形,透明、可撓、3D等應用於特殊利基型市場。在個人的應用情境方面,更多VR穿戴裝置上身:除了VR頭盔外,包括衣服、手套、護具等也成為提高沈浸感的配備。借助於 AR/VR 的快速發展,逐漸由專業領域走向個人日常,並加入AI 智能,打造專屬個人化的服務應用,更推波助瀾 AR/VR 由酷炫步入實用性的階段。在車室空間的情境發展上,除了配置更多的顯示屏幕,汽車擬人化提高也使得人機介面不再只停留在單向的語音控制指令,包括BMW、SONY等大廠均嘗試建立人與車能夠進行情感交流的造車工程。(三)疫後健康科技從醫院進入家庭生活 成為新的家庭健康樞紐未來,疫後健康科技將如3C科技進入家庭生活,以往昂貴的專屬教練或營養師,透過科技進入醫學領域後,普羅大眾皆能輕易獲得相同的服務體驗,例如:搭配視覺、壓力感測及情境輔助,屋內變身運動健身房,室內運動更有樂趣;此外,自行車、滑板、直排輪等移動型運動器材均加入電動化行列,除了可增加運動距離外,也可擔任通勤的另一選擇,但電池的輕量化發展為影響關鍵。在增進愉悅生活的面向上,藉由將日常生活小物科技化,則可降低壓力、焦慮、不安、失眠等負面生理狀態。例如韓國MotionPillow止鼻鼾智能枕可感應打呼聲,自動充氣調整枕頭高度,可自然改變打呼者頭部睡姿,停止打呼,增進全家人的睡眠品質;生活日常用品也開始加入自駕功能,例如:加拿大公司GluxKind推出名為Ella型號的嬰兒推車,由於車身具有感應雷達及電池,可跟隨主人行動,自動前進或剎停(遇到障礙或是主人停止前進)。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主移動設備可降低執行家事之負擔,但信賴度仍需提高,才能達到生理及心理負擔的雙重釋放。(四)汽車科技進入開放競爭時代 聚焦安全、娛樂、連結、自駕4大趨勢汽車相關科技是今年關注度最高的主戰場之一,車用領域的廠商越來越不侷限於傳統的汽車供應鏈,隨著車輛的智慧化和電動化程度大幅提升,車用電子也走向開放,迎來各業界的生力軍;隨著高階車用晶片運算力的提升,推升自動駕駛發展,車用半導體將迎來高速成長,高階中央電腦晶片三巨頭已然成型,Nvidia、Qualcomm、Mobileye 的研發規劃接近,車用生態系的建立,將是搶攻市場的關鍵。工研院觀察今年汽車科技的四大亮點趨勢:第一,大量感測器被導入座艙內,進行駕駛者狀態的監控,保障行車安全;第二,在車內的時間也將被更積極地運用,可將遊戲導入車用系統供乘客娛樂外,讓駕駛在等待充電的時間能夠更徹底的放鬆。第三,透過車用系統與家用系統的連結,讓住家與汽車兩個場所進行交互控制,無縫連結以幫助管理時間。同時,自動駕駛的程度也持續提高,可預期相關技術成熟度和導入商用市場的規劃都將展現於不久的未來。正當車用供應鏈正在大革新之際,這也代表著臺灣廠商進軍汽車產業並扎根的機會來臨。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勢,包含晶圓代工、專業晶片設計、開發客製化晶片、通訊及影像處理技術等都是很好切入車用供應鏈的機會。(五)「連結」與「永續」是智慧家庭的兩大重點趨勢全球被疫情襲捲的這幾年,強化人們對居家環境的重視,也創造出各式需求,從臥室、廚房、浴室到居家安全監控,都持續推出幫助生活更便利、使用更直覺的電子產品。家電的個人化趨勢顯示家用電子產品已從滿足基本功能需求,進階到打造生活品味的一環。工研院觀察,無縫且直覺的連結體驗是家用電子產品能夠更加深入市場的要素,除了各大品牌持續耕耘的互聯技術,由Google、Amazon、Apple等廠帶頭發展的智慧家庭標準Matter的正式推出,高度整合家電產品互相溝通,也強化了眾廠商對智慧家庭市場的信心,預期Matter的開放生態系將為智慧家庭帶來新一波成長。另外,永續也是各大廠商努力執行的目標,紛紛推出更加環境友善的技術和產品,例如:韓國家電大廠三星發表眾多家用電器節能技術,致力打造Net Zero Home;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發表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提供一站式管理智能家居電源及蓄電需求的解決方案,降低管理的複雜性。工研院預估,消費型電子用半導體受惠創新消費型電子產品帶動下,在未來持續保有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3.2%的正成長動能,預期至2026年,全球消費型電子用半導體市場可達801億
富豪新列傳/陳泰銘強勢併購讓國巨騰籠換鳥 卡位高階車用市場晉級國際大廠
在台灣富豪列傳中,今年67歲的國巨(2327)董事長陳泰銘人生與事業都精彩,38年前他創業生產陶瓷電容器及晶片電阻,靠著併購及減資,如今已是全球最大電阻廠及第二大電容廠,這位「併購大王」及「財務高手」也成了十大富商,且是狂熱的藝術品藏家,他和港星關之琳的一段戀情,更令人記憶猶新。儘管在疫情干擾下電子品消費需求疲弱,連帶使被動元件供應鏈表現普通,不受投資人青睞,但國巨絲毫不受影響,2018年及2019年接連吃下普思及基美等2家歐美廠商,2022年10月短短兩周內,又陸續併購賀利氏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及法國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一位被動元件廠商觀察,「2018年日本大廠村田(Murata)、TDK等公司將旗下被動元件產品轉至汽車市場造成市場大缺貨,國巨在當時趁勢搶佔市占,同時也讓公司財務有所調整,並進行體質轉型。」如今隨著疫情淡去,全球市場陸續解封,「雖然庫存去化尚未結束,但電動車市場仍是百家爭鳴,尤其電動車所需要的零組件眾多,陳泰銘或許也會有更進一步的併購動作,產業同業都在觀察。」這位業內人士研判。其實國巨原由陳泰銘哥哥陳木元於1977年所創立,陳泰銘從成功大學畢業後,1985年也創辦「台灣阻抗」,四年後併入國巨,後陳木元賣股,兄弟分家,陳泰銘也開啟併購之路。在電子產品的零組件中,被動元件(passive component)為其一,主要是電容、電阻及電感,在國際大廠砍價搶市下,傳統被動元件一度慘到千顆報價不過數美元的景況。為要擺脫悲慘命運,切入一顆報價數美元的高階車用被動元件市場,併購已經成為國巨不斷成長轉型的重要策略,1994年迄今,陸續併購超過20家公司,而最重要的一役,就是2000年的「小吃大」,吃下飛利浦被動元件部門,直接跳級為全球被動元件三哥。國巨跟鴻海在2011年5月合資成立通路商國創半導體(原名國瀚半導體),攜手進軍電動車產業。(圖/鴻海提供)如今,國巨已是全球第二大的電容廠,僅次於日本村田,另外國巨也是全球最大的電阻廠,但面對其他國際廠商,總嫌還是低了一階。「國巨有很好的策略,但在全球產業版圖中,其實還是『區域型』公司。」這位併購大王說,基美跟普思加入後,國巨才開始有機會朝「全球級」的國際公司升級。在財務操作上,陳泰銘一樣是快狠準。不斷併購的國巨,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不堪財務壓力,陳泰銘引入私募基金KKR,聯手新設公司買下國巨,下市再減資重新上市,救活了國巨,小股東卻哇哇叫。這一役,讓陳泰銘別有心得,從2013年到2017年,國巨一共進行了4次減資,讓國巨股本從減資前的約220億元,一路降至約43.2億元,連帶地,國巨股價也從不到十元的雞蛋水餃股,一躍而上,2018年在每股大賺80元助攻下,一度攻上1310元,陳泰銘則在2015年進入台灣前十大富豪後,就一直在榜上。去年10月在進行兩樁國際併購案的同時,國巨進行第5次減資,股價站穩350元後,陸續攻破400元及500元大關,在全球科技大咖財富縮水之際,陳泰銘身價續揚,去年底以42億美元身價,排入台灣富豪第8名,比前年前進1名。看著國巨一路壯大股價走高,一位舊國巨的小股東心中有股莫名的哀傷,「手中持股早已被減資減光光,僅剩下零股!」因應全球客戶的需求及長期訂單增長,國巨擴大利基型及高端產品台灣產能。(圖/高雄市經發局提供)
半月內連併歐洲2感測器廠 國巨陳泰銘:第一次備受歡迎這是好的開始
被動元件大廠國巨(2327)今(3日)舉行法說會,說明在兩周內連續併購2家歐系感測器廠賀利氏工業集團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Heraeus Nexensos GmbH)及法國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國巨董事長陳泰銘開心地表示,「我第一次感受到我們收購的公司這麼歡迎我們,這是好的開始」陳泰銘指出,三年前併購了基美,加速了國巨的發展,這次併了兩家感測器廠,這是我們過去著墨不多的地方,未來也會是國巨的成長動能。「因為併購,讓國巨取得通路、專利、及全球化人才!」陳泰銘為這幾年的併購下了這樣的註解。陳泰銘直言,儘管國巨有很好的策略,但還是區域型公司,隨著基美跟普思地加速後,才讓公司有了大的轉變。其中2019年基美加入的時候,剛好大環境開始向下,也幸好公司在2018年的景氣榮景時,累積了不少財務能力。陳泰銘說,國巨在過去很少在產業景大幅擴充,都是等好的時機,本身也要有足夠的條件準備好。尤其在市況好的時候,設備交期要18個月,等到設備來了,產業也可能開始向下,因此不在景氣好時不擴充,這樣的好處是有足夠的財務能力,對於設備、材料的議價,會有比較好的價格,也會讓公司跟同業有比較好的競爭條件。陳泰銘指出,併購賀利氏工業集團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Heraeus Nexensos GmbH)及法國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這兩個感測器其實是一個偶然,因為在這兩大工業集團中,感測器並不是核心事業,因此在原來母公司也得不到足夠的支援。話鋒一轉,陳泰銘說,但是感測器在國巨不同,因為是本業,而且是比國巨本身產品有更高的層次(Level)。尤其智慧化社會來臨,包括AI、IOT等新應用,很重要的就是感應,讓他變成自動,就是透過感應來操作。陳泰銘說,國巨的出價其實不是最高的,但是國巨卻是被指定來參與併購的,代表國巨之前併購基美跟普思已經讓國巨從一個區域型公司,升級為國際公司。
月內再度出手! 國巨砸214億元併購法國施耐德感測器事業部
被動元件大廠國巨(2327)強攻高階利基市場,繼本月11日才以約當新台幣24.8億元現金收購賀利氏工業集團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Heraeus Nexensos GmbH),今(27日)國巨再宣布,以約當新台幣214億元現金收購法國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國巨表示,本次交易在施耐德員工代表機構完成諮詢流程,以及雙方各項準備作業完成及得到主管機關核准後,預計將於未來幾個月內完成。國巨創辦人暨董事長陳泰銘表示,「此次收購將成為國巨公司進一步鞏固在感測器市場地位的重要里程碑,亦將成為國巨公司在高階利基型市場成長的主要驅動力。我們將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性的產品組合,非僅限於傳統的被動元件,而是包括更廣泛應用的電子零組件。國巨公司的各式感測相關產品,未來將擁有超過6億美元的年營收表現,約占合併後公司整體年營收比重14%,這將是國巨公司未來持續擴展的重點產品之一。」Telemecanique Sensors是全球領先的關鍵機電與電子感測器設計、開發及解決方案的專業供應商,2021年營收約為3.3億美元,其中約有70%的營收來自於北美洲及歐洲等高階市場。
股王大混戰2/搭上缺電、綠能趨勢 旭隼複製台積電專業代工模式
台股第三季末的股王大戰中,成軍14年的不斷電系統代工龍頭旭隼成了「新黑馬」,在2020年8月7日打入千金俱樂部,股價最高來到1880元。「旭隼專注在不斷電系統代工,完全不做自有品牌,而是爭取歐美品牌客戶外包訂單給亞洲製造商的商機。」財經達人林區形容,「有點類似台積電(2330)專注晶圓代工」。相較於半導體的資本密集、電子代工的勞力密集,因應不同的電力狀況,廠商需要的是更多的經驗,旭準董事長謝卓明曾以「經驗密集」來形容不斷電系統產業。1988年就投入不斷電系統產業的謝卓明,一開始就成立了代工廠成達電子,一直到2001年被飛瑞收購。到了2008年,飛瑞又被美國大廠伊頓收購後。認為品牌跟代工仍難兩全的謝卓明,還是決定二度創業,成立旭隼。券商分析師指出,旭隼跟其他不斷電系統代工同業的差別,在於管理能力,畢竟不斷電系統的規格相對繁雜,而旭隼又專攻少量多樣市場,因此料件數量相當多,如何能在物料及維持生產流程的順暢,就是旭隼獲利勝出的關鍵。法人指出,隨著5G、雲端運算、網通設備等持續往高輸出功率電壓發展,因為功率提升,耗能也會跟著增加,當電力出現供應不佳時,不斷電系統就是隨時偵測供電狀況,在極短時間內改由內部電池供應,確保設備能繼續正常工作,或是爭取時間讓系統在正常狀況下停機。台股中的不斷電系統族群,除了旭隼外,還有東元(1504)、大同(2371)、碩天(3617)、盈正(3628)、系統電(5309)等。但是唯有旭隼是專以不斷電系統為主要產品。而全球前10大不斷電系統品牌廠中,也有4家是旭隼的客戶。旭隼的主要產品線包括不斷電系統(UPS)、太陽能逆變器(PV Inverter)、電源轉換器(Inverter)等。(圖/翻攝自旭隼科技官網)仲英財富投資長陳唯泰表示,旭隼的主要產品線包括不斷電系統(UPS)、太陽能逆變器(PV Inverter)、電源轉換器(Inverter)等;近年由於國際倡導ESG,碳中和制定碳權、碳稅及碳價,各國對再生能源的需求升高外,為了提高綠電的穩定度,皆須用到UPS。謝卓明自創業以來,對於品牌跟代工,就是堅持專注製造,提供客戶最值得信任的產品,因此旭隼持續針對客戶開發客製新品,專注DMS(Design & Manufacturing Service)模式,訴求不做自有品牌,不與客戶競爭。受惠國際大廠委外釋出代工訂單持續成長,旭隼從2018年開始,每年賺逾兩個股本。而今年上半年,旭隼的每股稅後純益就已達20.46元,已經超過去年前三季的成績。法人表示,從營收角度來看,旭隼的營收從2012年的47.6億元,成長到2021年的17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林區指出,旭隼最令人驚豔的是,他的股東權益報酬率超過40%,比台積電的30%還高。再生能源的需求持續升高,為了提高綠電的穩定度,皆須用到不斷電系統。(圖/趙文彬攝)由於各國的電力架構都不盡相同,因此不斷電系統的架構也有差異,全球的不斷電系統廠的生產規模都不大,整體產業屬於分散式的產業競爭結構。旭隼董事長謝卓明表示,因應疫情狀況,客戶對於分散生產風險的需求將逐步提升,另外,用電穩定度及綠色能源的需求也是有增無減,公司將持續投入研發資源及開發新市場,以確保營運穩定成長。林區表示,旭隼最大的利基是國際不斷電系統廠(UPS)品牌客戶持續加大委外代工的力道,只要不斷電系統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旭隼就有機會接到更多的委外代工訂單。以目前全球不斷電系統大廠施耐德電機(APC)為例,目前該廠約僅有20%採用委外代工,換言之,釋單的空間還很大。
油價走高助長通膨+俄烏衝突 金價創新高 分析師:有望上攻1925美元
油價走高助長通膨壓力,推動金價在7日創下超過一周以來新高。分析師看好金價不受美國公債殖利率及美元走勢影響,守住1,800美元大關,甚至有望在今年達到1,925美元。美銀於最新報告中表示:「近來通膨、利率及匯率走勢潛藏嚴重錯位,吸引投資人增持黃金,也支持今年金價平均值在每盎司1,925美元的預測。」紐約黃金現貨價在7日盤中衝上每盎司1,814.91美元,是1月27日以來最高點。最新一波金價漲勢主要來自通膨壓力,因為布蘭特原油期貨價創下2014年10月以來最高點。SPI資產管理公司合夥人伊尼斯(Stephen Innes)表示:「眼前通膨最大肇因除了供應鏈問題之外就是油價。無論未來利率如何變動,油價仍是個問題。」黃金向來被視為對抗通膨及地緣政治風險的避險資產,而近日俄羅斯及烏克蘭戰爭一觸即發也對金價形成拉抬作用。瑞銀認為金價之所以能在股市及加密貨幣普遍走跌的情況下屹立不搖,除了因為投資人抗通膨需求之外,市場擔心聯準會升息步調拿捏不好會阻礙經濟成長,也讓黃金再度受到青睞。瑞銀在最新報告中表示,黃金「久經考驗的保值特性」再度打敗比特幣及其他數位資產,成為投資人眼中的避險利器。另一方面,反映市場波動率的VIX指數近來上漲也支持金價。瑞銀分析師高登(Wayne Gordon)、史多諾佛(Giovanni Staunovo)及施耐德(Dominic Schnider)預期,今年第一季投資人避險需求增加,將使金價維持在1,800美元價位,但下半年隨著Omicron變種病毒造成的疫情趨緩且通膨壓力減弱,金價可能跌至1,650至1,700美元區間。英國線上投資平台AJ Bell投資主管默德(Russ Mould)認為,假設市場對央行升息決策失去信心,例如升息過快造成經濟衰退,金價可望突破1,800美元大關。
激進減碳1/化學博士接任永豐餘新董座 喊「明年替代50%煤」
2021年近尾聲,地球村最夯的話題,從疫情、元宇宙來到了碳權,碳排放大戶都神經緊繃。「2022年的目標是有點激進!煤的替代率可以達到50%,這是一個不容易達到的目標,是大家在努力做的目標。」永豐餘投控(1907)董事長劉慧瑾信誓旦旦地說。在環保署的《2019年碳排放量企業名冊》288家年排放量逾2.5萬噸排碳大戶業者中,紙業龍頭永豐餘旗下的中華紙漿、工紙、消費品實業即佔了8廠。然永豐餘成軍97年來,全面改由專業經理人公司治理的首位女性董事長劉慧瑾11月22日在永豐餘台北大樓辦公室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神情篤定。「替代煤50%」的高標準,算是國內碳排大戶之冠,要如何達成?「除了永豐餘工紙新屋廠利用沼氣、SRF(固體再生燃料),達到完全零碳無燃煤鍋爐,也將投入設備資金,於中華紙漿、永豐實等,設置可使用SRF燃料棒的鍋爐,進而達到減煤目標。」劉慧瑾有備而來地說,並以循環經濟思維朝特殊材料科學研發產品,以及將智能化應用在生產環節,減少能源耗損。永豐餘新屋廠建置全台最大沼氣發電設施,包含厭氧塔與厭氧菌。(圖/永豐餘提供)劉慧瑾攻讀美國西北大學計算機工程碩士、化學博士,被延攬至永豐餘時為法商施耐德電機策略客戶副總經理,是一家跨國的能源管理公司,並擔任過台達電技術長辦公室處長,經手過與台大的產學合作專案等,並在IBM出任過全球企業諮詢服務協理與IBM Research業務發展協理。今年4月1日,永豐餘公告董事提名候選人名單中,第一次出現「劉慧瑾」,獨不見原永豐餘投控董事長何奕達、二代創辦人何壽川董事, 5月17日股東會後改選,選派劉慧謹擔任董事長,創辦人何家退出,宣告永豐餘「去家族化」,邁入所有權、經營權分離。劉慧瑾進入永豐餘之前,「真的不認識何壽川先生,不曉得中間推薦的人是誰。」她提起接到邀請緣由。「的確一開始覺得很驚訝,因為是不同產業,多次接觸後,了解何先生對於企業就是有要去做下一個一百年的願景,涵蓋到能源管理與轉型,還有利用資訊科技持續孵化上下游合作創新商機等,跟我先前的背景是有相合的。」永豐餘倡導循環經濟達到碳中和理念,從這一幅「木、紙、水、再生能源」的圖可清楚了解。(圖/報系資料照)「我學的是奈米半導體,雖非研發人員,物理化學數學是科學的基體,仍是熟悉的,當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必須要做能源轉型,對每個企業都一樣,是未來趨勢,且須持續努力才能完成。此時能參與能源轉型,真的是躬逢其盛。」劉慧瑾提到這份使命感。永豐餘二代創辦人何壽川家族,延攬有能源管理背景的劉慧瑾加入,與環保署將修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2023年起對光電半導體、鋼鐵、造紙等產業碳排大戶收取碳費的新政策有關。上任7個月,劉慧瑾已訂下目標,「中華紙漿關鍵客戶為國外顧客,華紙很早就開始做碳的盤點,其他重要子公司也在做碳盤查,正是因為做了碳盤查,知道徵收碳費對成本的衝擊,明年才會訂出很高的50%替代煤的標準,永豐餘努力準備好,有信心做得到。」「永豐餘是一個有99家公司的集團,永豐餘投控的業務商業模式,未來新課題就是能源轉型與材料創新,並持續加強孵化新的子公司上市,尋找下一個集團金雞母。」劉慧瑾自我期許。
油價收復60美元 創一年新高
市場預期經濟復甦將帶動石油需求轉強,加上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限制生產,帶動國際油價5日揚升至2020年1月以來收盤新高水準,布蘭特原油逼近每桶60美元大關,美國西德州原油周線大漲近9%。倫敦布蘭特4月期油合約價5日收盤揚升0.85%,收在每桶59.34美元,寫下2020年1月29日以來收盤新高水準,全周漲幅達7.8%。截至5日,布蘭特期油已連續六個交易日上漲,創下2020年6月5日止以來最長漲勢,當時油價連漲七日。美國西德州中級原油3月期貨價格也勁升1.1%,報每桶56.85美元,創下2020年1月21日以來收盤新高紀錄。美國指標期油全周狂飆8.9%,寫下2020年10月以來最大周線升幅,原因之一是美國原油庫存下滑。除了石油需求看俏,以及OPEC與俄羅斯等產油聯盟(OPEC+)控制產量外,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商品分析師韋恩伯格(Eugen Weinberg)指出,美國股市再創新高與經濟前景樂觀,皆推升油價上漲。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分析師佛雷瑟(Robbie Fraser)在報告中指出,布蘭特原油正在測試60美元重要關卡,倘若成功,將是新冠肺炎重創油價後,布蘭特原油首次站上60美元價位。萬達(Oanda)資深市場分析師莫亞(Edward Moya)亦表示,OPEC+消除石油供給面的憂慮,且新冠肺炎疫苗問世為全球注入樂觀情緒,帶動布蘭特原油強彈至近60美元價位。OPEC+在3日集會維持產量政策不變,並在聲明稿表示樂觀預期2021年油價復甦。產油大國聯合減產協助油價由2020年的歷史低點強勁反彈。CMC Maekets首席市場策略師麥卡錫(Michael McCarthy)指出,OPEC+的紀律有助支撐油價。沙烏地阿拉伯同意在2月與3月每日額外減產100萬桶,然而WTRG能源分析師威廉斯(James Williams)警告,若布蘭特原油站上60美元,沙國可能輕易讓這些石油重返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