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慈聲
」 營養師求歡頻遭拒…人妻懷疑尪出軌「不到7天送急診」 竟是健康出問題
老公沒「性趣」,不一定是外遇,也可能是健康亮紅燈。有一名人妻向閨蜜訴苦,向老公求歡都被拒絕,原本懷疑是外面有女人,怎料一周後竟心肌梗塞,醫生更警告「差3分鐘可能就去了」,檢查赫然發現血脂與膽固醇都超標。營養師方慈聲在節目《哈囉 你有事嗎?》分享,某次和閨蜜喝下午茶時,對方抱怨老公疑似外遇,讓她難以相信,因為2人感情很好,才知道閨蜜每次暗示的時候,老公總是拒絕:「不要啦」、「好累」,不是完全沒有興致,就是進行到一半馬上舉白旗投降。豈料過不到一周,閨蜜的老公被送到急診室,方慈聲進一步詢問,得知閨蜜的老公工作到一半突然胸悶,直接倒下去,被同事送到急診室,檢驗出來是心肌梗塞,醫師更表示若再晚3分鐘,人可能就過世了。方慈聲指出,閨蜜的老公後來在心臟血管裝支架,狀況才比較穩定。經過抽血檢查,顯示血脂和膽固醇都超標,有輕度的脂肪肝。假如血脂太多的時候,血管彈性就會變差,下體需要血液才能通順,要能夠完整地充血,因此如果血脂肪很高,血管就容易塞住、充不了血,像是充不了氣的氣球、東倒西歪,「小弟弟先塞住後,再來可能就塞腦血管、中風,就很嚴重」。
親友帶「1水果」探病…他一吃被推進洗腎室 譚敦慈示警:3類人不適合
水果、雞精、燕窩等食品都是常見的「探病伴手禮」,不過若是不了解病人的疾病狀況,恐讓好意變成負擔,有「無毒教母」之稱的毒物專家譚敦慈分享,曾經有位腎病患者食用了親友送來的奇異果後,反而病情加重被安排緊急洗腎。譚敦慈日前在《健康零距離》節目中分享,曾經有位親友覺得奇異果富含維生素C又高纖維,因此探病時便送了一盒奇異果給腎病患者,沒想到該名病患食用後病情卻惡化,原先無需接受透析治療,最後竟被推進洗腎室洗腎。她透露,由於奇異果是「高鉀食物」內含較多鉀離子,對腎病患者而言是種負擔,當時醫護人員前往病房,看見該名患者在邊削邊食用時,當場嚇壞馬上安排病患去洗腎,一番心意竟意外弄巧成拙,讓譚敦慈也直言「我建議不要送病人水果。」譚敦慈指出,除了腎病患者需慎選水果食用外,像是糖尿病患者則要避開甜份較高的水果,若化療病人的白血球數低於3000,由於免疫力下降也不能食用水果。對此,營養師方慈聲也提醒,選擇人蔘、銀杏、薑黃等活血補氣產品當探病伴手禮也要特別留意,包括開刀或有出血風險的病患,均不適合食用。
這「古早味拌飯」讓6旬婦膽固醇飆升2倍! 營養師:可能血栓中風
烹調時錯誤用油恐讓膽固醇飆升!一名6旬阿嬤有長期糖尿病的症狀,雖然血糖狀況控制良好,卻在一次回診時發現膽固醇過高2倍,甚至超過了400 mg/dL(一般人正常值為200以下)。經營養師詢問後才知,患者平常會自己煉豬油拌飯,而由於豬油在常溫下呈固態、會卡住血管,將可能導致血壓上升、血栓、中風等病症出現。營養師方慈聲於談話性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該患者在確診糖尿病後,便減少了澱粉水果的攝取量,而這位阿嬤認為老人家不能太瘦,會沒有福氣,又聽信鄰居稱「外面那種調和的植物油不健康」,是用化學藥劑去煉的,就決定自己煉豬油來吃。聽聞過後,方慈聲立即向對方解釋,豬油是飽和的油,在常溫下是固體狀,所以會卡在血管壁裡面,久了還會發炎,並引起血壓上升、中風、血栓等症狀,才讓阿嬤驚覺「所以我的血管現在是這樣硬硬的嗎」。營養師建議使用「好油」來預防高膽固醇。(圖/翻攝自YouTube/醫師好辣)對此,方慈聲也建議,如果有膽固醇的問題,可以換成橄欖油、酪梨油、苦茶油和芥花油這種「好的植物油」來烹調,但像是椰子油、棕櫚油就屬於飽和度很高的油;若是想吃動物油,因為「有腳」的動物油基本上都不太好,則可選擇魚油這種「沒腳」的動物油。
每天喝「1健康飲品」減肥 妹子一量崩潰了!營養師曝真相:都是澱粉
不少愛美女性為了與體重抗戰,會挑選「看似熱量低」的燕麥奶取代牛奶飲用,就有一名26歲妙齡女為了瘦身,每天都會喝上一杯燕麥奶,沒想到體重竟飆到80公斤。對此,營養師方慈聲提醒,燕麥奶「都是澱粉」並非乳品類,過量攝取小心減肥不成反發福。方慈聲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身高160公分、體重80公斤,且體脂飆破40%的26歲年輕女子前來諮詢減重事宜,女子透露為了剷肉,她將每天一杯的特大杯拿鐵從鮮奶改成燕麥奶,下午不喝手搖飲改喝超商的燕麥飲,沒想到調整飲食後卻「越減越胖」。方慈聲透露,該名女性之所以減肥失敗,原因出自於她每天三餐並未減少澱粉量,加上燕麥奶屬於「澱粉類」,整天累積下來的澱粉攝取量已經超標,建議她將下午茶的燕麥飲換成無糖豆漿、茶葉蛋、蒸蛋等補充蛋白質。對此,方慈聲提醒,事實上「植物奶不是奶」可能喝進更多的油脂和澱粉,以燕麥奶為例,200c.c.的燕麥奶熱量相當於1/4碗飯,如若把植物奶當作「健康飲品」不加以節制,恐會越喝越胖。
隔夜菜吃了會致癌?營養師曝「備餐5步驟」:不會危害健康
過完年了卻還在吃年菜,是許多人過年後必經的生活環節,但年菜或平常的隔夜菜能否安心吃,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答案,營養師方慈聲就從食安與保存角度上,分享備餐的5大步驟。營養師方慈聲在臉書粉專「懂你想吃的營養師方慈聲Grace」分享隔夜菜的備餐5大步驟,指出食物應「充分加熱煮熟」、「試吃用公筷,不碰到口水」、「不留存常溫過久」、「妥善冷凍冷藏」以及「吃之前務必再次加熱」。首先看似最簡單的加熱,其實是許多人容易忽略步驟,尤其是非牛的其他蛋白質,若沒有充分煮熟容易有食物中毒風險;試吃用公筷沾染到口水再經長時間儲存容易滋生細菌;食物放涼到不燙手,就可以放入冰箱或冷凍,且要注意7到60度屬於危險溫度帶,細菌會在此區間快速繁殖。不過,食物不是放進冰箱就沒事,冷藏食物應2到3天內吃完、冷凍7到10天內吃完,並都要在入口前確認是否有異味;許多人關心的備餐天數,其實準備7天是沒有問題,但要記得超過兩天以上需冷凍保存,份量也可先分裝好,避免一次解凍一大包;而最引發討論的「隔夜菜能吃嗎」問題,方慈聲指出隔夜菜的亞硝酸鹽還不至於累積到危害人體標準。方慈聲也強調,無論是口感或保存風險,每天煮才是最好方案,但現代人往往沒時間每天煮飯,而提前備餐雖比不上現煮,「但隔夜菜的營養素流失倒是不會差距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