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變種
」 新冠肺炎 疫情 Omicron 確診 疫苗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激增 WHO:不排除「捲土重來」
世界衛生組織(WHO)6日表示,奧運會至少有40名運動員檢測結果呈陽性,同時警告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激增,且情況一時難以緩解,短時間內可能出現更駭人的新變種。根據世衛來自84個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百分比於過去數周內不停上升。總體而言,檢測呈陽性比例超過10%,歐洲的陽性率甚至超過20%,美洲、歐洲和西太平洋地區都出現新一波感染。因為呼吸道病毒主要在寒冷的氣溫下傳播,在北半球的夏季出現如此高的感染率屬於非典型現象。世衛流行病暨疫情準備與預防部門主任、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指出,奧運至少有40名運動員檢測結果呈陽性,最近數月許多國家感染人數激增,隨著病毒演變和傳播,出現更嚴重病毒株的風險激增。新出現的病毒株有可能躲過檢測系統,並對現行的醫療干預措施無效。目前的入院人數(包括重症監護)雖仍低於疫情高峰期,但世衛建議各國政府加強疫苗接種,確保高風險族群每12個月至少接種一次疫苗。然而,世衛組織承認,因為疫苗的生產商數量減少,疫苗供應量在過去一年半內大幅下降。范科霍芙解釋,藥廠很難保持2021和2022年的產量,但希望各界充分認知新冠疫苗已經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市場。此外,范科霍芙提到鼻腔疫苗仍處於研發階段,未來或許有望解決傳播問題,從而降低進一步變種、感染和重症風險。
新冠新變種病毒「LB.1」傳播力更強 醫示警:恐會有波更大疫情
近期新冠疫情再度升溫,國內上周新增987例中重症,其中死亡新增99例、暴增55%,感染權威、台大醫師黃立民表示,目前新冠併發重症與死亡比流感嚴重10多倍外,傳播力更強的新變種病毒「LB.1」佔比也迅速上升中、加上年底冬季時疫情本就升溫,國內恐會有一波更大疫情。疾管署於9日表示,上週(7/2-7/8)新增98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較前一週(6/25-7/1)新增931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99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64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疫情將於7月中旬前達高峰。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38%及39%,惟近期呈下降趨勢;KP.2占比為23%及24%,LB.1占比為18%及7%,及KP.3占比為14%及20%,占比上升;另XDV.1占比則為5%及7%,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台大醫師黃立民於14日出席一場研討會時指出,國內近期面臨新冠、流感和腸病毒等多種病毒的夾攻,但民眾似乎缺乏警覺。根據疾管署的統計,每星期的死亡人數約在20至90人之間,大部分為老年人。他強調,現行的新冠疫苗經研究證實仍具保護力,若民眾及早施打,可以降低重症的風險。黃立民表示,民眾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主要來自之前的感染或接種疫苗,但由於病毒演化迅速,保護力逐漸減弱。台灣在第四季度將開始接種「JN.1」疫苗,雖然不如北美的「KP.2」疫苗先進,但仍具有一定的保護效果。黃立民也提到,目前新冠病毒引發的重症及死亡率比流感高出逾10倍,而變種病毒「LB.1」的傳播力更強,預計年底可能爆發更大的疫情。疾管署也說明,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JN.1為需留意變異株(VOI),餘均為監測中變異株(VUM),皆具免疫逃脫性,傳播力較佳等特性,惟疾病嚴重度尚未增加;目前資料顯示,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仍有效。WHO建議高風險族群倘經評估,抗體保護力已遞減、或已滿劑次接種間隔,建議即刻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疾管署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
流感攀十年高峰! 專家示警:禽畜病毒「跨物種傳播」勿輕忽
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成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風險不可輕忽。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打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痠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會有早產風險等。▲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屬於輕症,如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民眾務必在生活中要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打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也皆須提高警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打。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便是如此。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體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些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於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打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速接種疫苗。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根據《刺胳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個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隻間傳播,由於豬隻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類的流感抗原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併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需要關注,常見如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以流感為例,很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構建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影片這裡看】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宇宙健康防治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EG.5/JN.1疫情盛行
不只中國!黴漿菌肺炎全球大爆發 重症醫:0-12歲小心了
重症醫療專業醫師黃軒提醒,近日媒體大幅集中報導中國大陸的黴漿菌肺大爆發,但其實今年4月以來,包括韓國、丹麥、瑞典就有黴漿菌肺升溫的趨勢,且韓國平均每周還出現100例的新病例,其中大多數患者是兒童和年輕人,約有8成住院患者年齡在1歲至12歲之間,提醒大家千萬別輕忽!黃軒醫師今(27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全球另一個新疫情黴漿菌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正在大規模爆發,而不是只有侷限在一個區域而已,「這也是提醒我們,目前地球任何住的地方,也是得準備好。」黃軒指出,黴漿菌肺炎的發生率早就在增加,今年4月開始,UN已經發現:「黴漿菌肺炎發生率在短短的6個月內(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從原本的0.7%大幅增加到4.12%,他認為「只是媒體沒有大幅報導而已!畢竟比疫情前(2019前)的8.16%相比,這樣的數字少太多了!」黃軒援引ESGMAC MAPS的研究發現,黴漿菌肺炎發生率上升比較高的地區是歐洲地區,其中以丹麥和瑞典最多,韓國也正在大規模爆發中。為何黴漿菌在全球大爆發?黃軒引述國外資料指出,後疫情時代(post covid era),當初容易傳播的呼吸系統病毒和細菌也紛紛回來了,「我們其實早有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爆發,你們還記得嗎?大家都忘了,在COVID-19解封之後,我們也曾經有一段全球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黃宣也點出關鍵,「在covid過去的12個月,人們都戴著口罩,實行良好手部衛生,並進行自我隔離以控制 COVID-19 的傳播。此舉大大降低了其他病毒(RSV 、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的比率,但當人們因為有COVID-19 疫苗接種,而摘下了口罩,加上放寬旅行限制,病例就會增加了。」另外就是免疫負債。當防疫禁令解除,民眾不再遵守防疫規範,病毒就容易爆發流行,把過去未流行的數量補回來,此現象即是「免疫負債」,「我們2020年,針對COVID-19,把非藥物干預(NPI)做的太好了,導致一些常見的流行病毒,突然結束,而黴漿菌也顯著下降,如今後面慢慢出現,大大的爆炸!」但為何COVID疫情過了那麼久,現在才輪到黴漿菌肺炎大爆發?黃宣解釋,黴漿菌是「慢郎中」, 生長時間緩慢(6小時),具有漫長的潛伏期(1至3週),且相對較低的傳播率,可能是導致在人群中,所需的較長時間傳播間隔,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慢慢傳開出去。而RSV比流行性感冒病毒強,因此RSV大爆發就會在疫情後先衝出來!而黴漿菌則是在後面一直慢慢追趕中。黃軒提醒,「這種病原體的再次出現(re-emergence )可能會導致嚴重疾病的罕見病例增加,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會導致大規模的感染浪潮。」全球性的監測數據表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黴漿菌肺炎大量的下降,又再次大幅的出現,比其他呼吸道病毒更晚期才出現,這算是一種後疫情時代黴漿菌肺炎的獨特現象。黃軒也認為這種病原體的再次出現,「會不會出現新變種或抗藥性的病菌,應該受到大家高度關注,以便及時採取適當的管理措施。」
非新冠超額死亡 半數栽在這3種慢性病
新冠肺炎去年出現超額死亡現象,在整體13%的超額死亡中,直接死於新冠者占8%、非直接死於新冠則有5%。公衛學者分析非新冠超額死亡死因別,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貢獻」最大,分別占19%、15%、15%,不容小覷。因疫情仍在持續、醫療量能尚未恢復,推估6月國內的超額死亡可能會達到25%以上。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世界在新冠流行、後疫情時代持續面臨超額死亡問題,包含直接染疫而死亡,以及慢性疾病、癌症病患因醫療量能不足或醫療可近性降低所造成的非新冠超額死亡。台灣2020年到2022年,超額死亡從負3%逐步增加至2%、13%。原預期在疫情趨緩之後,超額死亡情況將減少,但從今年5月數據來看,超額死亡有所上升。陳秀熙團隊日前估計,因疫情仍在持續、醫療量能尚未恢復,6月的超額死亡可能會達到25%以上。陳秀熙認為,2022年13%超額死亡中,非新冠的相關死亡占了5%。經團隊分析,在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的超額死亡占15%,糖尿病占15%,高血壓占19%,肺炎占5%,腎炎和惡性腫瘤分別占2%,其他非十大死因則占了41%,這反映出在醫療資源的調配中,需要對不同疾病進行合理配置。為因應當前問題,陳秀熙認為,應將慢性病風險分為高、中、低。高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中風險包含代謝症候群異常患者,低風險則是健康檢查無異常者。風險分層後,未來面臨XBB等新變種病毒時,就能提供個人化健康照護,減少憾事發生。
Omicron亞變種「大角星」肆虐印度 新疫情一觸即發
就在世界各國民眾,慢慢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逐漸回歸正常生活之際,印度近日因變異病毒株XBB.1.16、又稱為「大角星」(Arcturus)病毒肆虐,又掀起新一波確診浪潮。根據《印度時報》(TOI)報導,從當地衛生部所公布的數據,該國已連續5天新增確診數破萬例;新德里當局再度宣布強制佩戴口罩的命令。據悉這款病毒傳染速度更快,且症狀與眼睛有關,患者易發生結膜炎,專家呼籲民眾應留意,並提醒特別族群,應該再次接種疫苗。最近印度又新發現Omicron家族的新變種病毒株「大角星」(Arcturus),這種新變種的最大特色,就是傳染速度比之前的病毒更快,且會讓患者發生結膜炎的狀況。雖然重症率不高,但專家還是呼籲民眾要留意。根據印度衛生部統計,光是過去24小時,印度就新增破萬例的確診病例。當地政府也列出了8個邦與中央直轄區,包含德里、北方邦、哈里亞納邦、拉賈斯坦邦、卡納塔卡邦、馬哈拉什特拉邦、喀拉拉邦與泰米爾納德邦等,示警上述幾區都有高確診病例,要求地方政府加強監控和管理,全力防堵疫情蔓延。而除了印度,中國大陸過去一星期,也新增了至少42起有關大角星的相關確診案例;美國近期感染Arcturus的病例,也增加了一倍,光是4月9日到15日的新冠病毒病例中,就大約有7.2%的患者是感染到Arcturus這款病毒,顯見病毒傳染速度跟效率有多驚人。專家並警告,感染了Arcturus的患者,除了會有一般的發燒、咳嗽與腹瀉等症狀之外,還要當心會出現結膜炎、眼睛紅腫發癢等情況,所以如果有類似症狀的患者們,可能要有警覺,自己是不是感染Arcturus。
陸疾病專家:新冠病例正在減少 但恐出現新一波疫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主任高福認為,世界應該冷靜看待新冠病變種病毒可能在中國傳播的情況。據路透社,目前是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的高福,透過電郵表示:「世界應該徹底冷靜下來,不應擔心新變種或特殊變種病毒可能(在中國)傳播。」高福說,在中國發現的變種病毒為BA.5.2和BF.7兩個Omicrom變異株亞分支,與世界其他地方發現的相同。高福等研究人員2月8日在《柳葉刀》醫學期刊發表報告,強調中國在清零政策結束後出現新一波疫情時,最初幾週沒有出現新變種。研究人員分析從2022年11月14日至12月20日北京市新增的413起冠病病例後發現,所有病例都可能與現有毒株有關。這些病例大多數為本土個案,其中90%與BA.5.2和BF.7有關。調查結果具有全國代表性。高福稱,中國正繼續展開大規模病毒基因組測序,如果中國出現新變種病毒,將能識別出。他認為新冠病例正在減少,但未來可能會出現新一波疫情。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周一新增102起死亡病例,較峰值下降近98%。
指揮中心曝2個飛機上最易感染時機 民眾應做好防疫措施
疫情解封,再加上今年農曆春節十天連假即將來臨,許多人計畫搭機出國旅遊,也有民眾搭乘飛機返鄉過節,然而最近COVID-19疫情升溫,又有許多新興變異株正在各國流行,現在搭機染疫風險是否大幅提升?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搭乘飛機染疫風險高,主因是空間狹小、時間長、共用盥洗室,在飛機上有2個時間點最容易感染,建議民眾做好2防疫措施。境外移入確診數增加 搭機染疫風險提升?近日疫情升溫,新變種病毒株XBB.1.5在美國和歐洲各國現蹤,而鄰近國家中國疫情爆發又解除出境管制,過年將近,境外移入確診新增人數都有近3、4百人,中國入境來台旅客,不論是金馬春節專案或直航點唾液PCR都有近20%的陽性率。雖然,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指出,境外移入確診人數明顯增加,與開放入境、入境篩檢政策有關。但許多民眾就擔心現在搭乘飛機,染疫風險是不是也跟著提升?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搭乘飛機的染疫風險與其他場域比起來,確實是比較高一點,但主要是因為飛機上空間比較狹小,人與人的距離很近,待的時間也比較長,還會共用盥洗室,這些都比較容易產生感染風險。機上用餐、上廁所最容易染疫 應做好2防疫措施搭乘飛機什麼時候最容易被感染?過去多數人認為起飛、降落時最容易染疫。不過,王必勝提到,最容易被感染的時候,應該是在飛機上拿掉口罩用餐,以及使用洗手間的時候。針對這兩個最容易染疫的時間點,王必勝提出2點建議,第一,除了飲食之外的時間,民眾應該把口罩戴好;第二,在使用完洗手間之後,民眾應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手部。不過,王必勝強調,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飛機上的循環系統有滅菌裝置,所以如果把口罩戴好、做好手部消毒,感染風險就會下降很多。此外,他也提醒民眾應盡快施打次世代疫苗,增強自身保護力,尤其過年期間,許多民眾都會出遊、出國,過年團聚在一起,活動也特別多,趁著過年前醫療院所還有在服務的時候,民眾應趕快預約施打疫苗,先把疫苗打好,注意自己的免疫力,才能好好保護自己。
台商返鄉疫情恐升溫 專家籲「密切接觸者」應盡速打疫苗
年節將近,受到中國嚴峻疫情影響,台商返台恐為台灣疫情添變數。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4日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直播表示,過年期間台商返台、民眾出國旅遊,屆時將有小波流行,呼籲台商在台家人、密切接觸者把握本週黃金週,盡快接種BA.5次世代疫苗,「變種病毒流行,最好出國或回台灣前都要施打疫苗!」境外解封+變種病毒 疫情攀升陳秀熙解析目前台灣疫情,從去年12月底感染趨勢來看,隨著境外解封加上新變種病毒增加,各年齡層感染人數皆微幅上升,尤其5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感染率攀升較快,年長族群也需嚴防合併慢性病導致死亡率提高。同時,先前曾感染過也有可能再被感染,但台灣受到第三劑疫苗、BA.2/BA.5感染保護,估計不至於造成更大波流行。估3萬人次台商返鄉 衝擊不大 面對台商過年返鄉,陳秀熙說明,若以3萬人數、50%高陽性率來推估,將產生75名中症和44名重症病人,約占台灣ICU(加護病房)量能0.8%;如果是25%的低陽性率,則會產生38名中症和22名重症病人,占ICU量能0.4%。雖然台灣醫療量能受衝擊不大,但他仍建議台商在台家人、密切接觸者,以及曾確診但超過3個月的民眾,把握過年前1到2週的「黃金週」,即1月2日到8日,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最重要的黃金週,可以施打疫苗,施打疫苗之後,如果家人、台商返台,如果萬一真的是確診,那我們施打了現在的BA.4、BA.5疫苗,至少對於中國大陸的BA.5、BF.7可能會有很好的防止作用。」年假出國旅遊 應盡速施打疫苗除了台商返台,民眾若想出國旅遊,陳秀熙也建議出國前1到2週施打疫苗,提前部署提升免疫保護力,預防感染COVID-19或加重為中重症。陳秀熙表示,雖然台灣已有社區保護力,但隨著境外解封、新變種病毒增加,加上新春團聚即將到來,仍會有小波流行。想要抵禦變種病毒,堅實的自然感染社區防火牆與高覆蓋的疫苗接種率,都相當重要。
XBB.1.5肆虐美國 紐約12月死亡人數飆升30%「每天30人過世」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中,美國紐約自從2022年10月發現新變種病毒XBB.1.5後,疫情就持續升高。目前資料顯示,紐約12月因為疫情而死亡的人數飆升30%之多,接近千人的死亡人數平均每天有30人併是,打破2022年2月以來的最高紀錄。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指出,美國紐約11月因為疫情死亡的病例有664人,但是在12月時卻暴增3成來到915人,每天平均有30人因為疫情的關係而過世。報導中也指出,造成紐約當地疫情升溫的原因,是因為新變種病毒XBB.1.5的肆虐。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資料顯示,自2020年以來,紐約當地就有7.7萬人因為新冠肺炎而過世,全美有110萬人死於相關的疾病,尤其是那些罹患慢性病或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紐約州的資料也顯示,有87%因為罹患新冠肺炎而病逝的患者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而他們大多都有罹患心血管或血液相關的疾病。紐約市立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院院長莫漢德斯(Ayman El-Mohandes)表示,目前的人們對於新冠肺炎的關注其實有所下降,這也讓他們放鬆了警惕,但最近其實看到罹患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的人數持續上升。莫漢德斯強調「疫情尚未結束,人們不應該輕忽疫情所帶來的風險」。
中國解封後!醫療崩潰 專家憂有「新變種」
12月初中國疫情大解封,後來有不少民眾出現發燒症狀,大批群眾就醫且搶買藥局感冒藥,瞬間造成醫療系統崩潰,沒想到日前他們竟開始搶購,各地的感冒藥並寄回中國。日本《TBS》記者採訪東京某藥局,發現有中國人掃購店內感冒藥,此外中國一名醫護人員拍片訴苦,當地小診所也出現民眾排隊現象,人群到晚上11、12點仍在排隊,她表示醫療人員根本應付不過來,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副院長庫克(Alex Cook)博士擔憂,他認為每個國家新的一波疫情,都會帶來產生新變種的風險。
次世代疫苗接種應適可而止(王任賢)
新冠次世代疫苗絕對不是第5劑疫苗,應定位於年度追加疫苗。台灣已預約到2000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不能因為錯誤的政策,不但浪費更多的民脂民膏,還會步上想打疫苗的人打不到,不好的疫苗又沒人要的雙重窘境,為未來的總統大選,增加被民眾唾棄的話題。疫苗不管第幾劑,都是為加強第一劑的持久效果。即所謂1劑反應,2劑著床。老的疫苗作用為追加只需要打1劑。至於疫苗要打幾劑才標準,完全要看3期臨床的結果,對新冠疫苗而言2劑最正規。國光公司的新冠疫苗在修訂送審時,就是因為提出接種3劑的方案遭到指揮中心否決,整個疫苗的研發被迫移轉國外。可見指揮中心對於新冠疫苗應該打2劑是早有定見。後來怎麼又催打3至4劑,甚至高端戰士還可能要打到6劑。原因當然是疫苗買太多,必須打完,盡量不能銷毀。更不能像高端疫苗一樣在面臨銷毀大限前,還必須夜奔陳時中競選總部,商量統一對策,共同擘畫度過政治難關的方法。當然廠商推銷,也是重要原因,利用對老抗原反應,吹噓對新變種病毒的效果,欺騙群眾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人多打幾劑。台灣的效果,疫苗打越多劑的月份,新冠疫情越嚴重。所以新冠疫苗接種還是應該適可而止,加上國內目前已有800萬人感染,黑數可能更多。這些自然感染過的人,比打人工疫苗還有效,台灣的群體免疫在3、4波大疫情的折騰下,及將近8成的疫苗覆蓋,大致上已經完成。因為依據流感的經驗,每次大流行來襲約可侵犯20%的人,接連3、4波再加上疫苗接種應該就可讓疫情走入流感化。新冠此時已經完全具備流感化的條件了,大流行也可仿效拜登總統大方的宣布結束。面對後續仍會出現的變種病毒,在群體免疫完善的情況下,只要醫療機構完善運作,死亡率就能壓低至季節性流感的萬分之一。此時針對新變種的次世代疫苗,只需接種1劑,當作追加。任務為降低死亡率,接種族群為弱勢容易致死族群。依據流感的經驗,每年約僅需300萬至600萬劑疫苗。但是蘇貞昌院長在去年大筆一揮就買過多的2000萬劑莫德納疫苗,又在銷售壓力之下,看來要把錯的疫苗先用完才能多元採購。讓需要次世代疫苗的弱勢族群,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必須要接受自己不合適的疫苗,這是踐踏弱勢族群的霸道行為。政府不該老看到訂購的2000萬劑今年要全部用完,是可以分多年採購,每年留下部分份額給其他廠牌的次世代疫苗,特殊族群的特殊需求才能獲得滿足,跟流感疫苗一樣。照顧弱勢是政府的責任,疫苗打不完還可用高端模式搪塞,更何況只是分期採買,犯不著就如此糟蹋弱勢。(作者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校園防疫新制12日起兩階段實施 教部:「不強制」快篩陽教職員工生提供診斷書
校園防疫新制9月12日起實施,教育部表示,疫情在「零星社區感染」和「發生社區傳播」的不同階段,學校應有不同因應措施,且學校要調整請假規定,不強制要求篩陽性教職員工生提供醫師診斷證書以確認病情或復工復學,並得自主應變調整授課方式,保障學生受教權。9月12日起實施校園防疫新制,學生若確診或快篩陽性,要進行7天居家照護,期滿無症狀可入校上課;確診者的同班同學及教師,學校提供1劑快篩試劑,快篩陰性無症狀可上課,如有症狀應盡速送醫。校園防疫新制將實施,但國內ba.5的新變種疫情卻爆發中,學校要怎麼辦?對此,教育部提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營運計畫」,告訴學校在面對「零星社區感染」或「發生社區傳播」不同疫情階段的應對方法。在「零星社區感染」階段,教育部要求學校調整請假規定,不強制要求罹患急性呼吸道及疾病或快篩陽性的教職員工提供醫師診斷書以確認病情或復工復學,因為醫療院所可能極度忙碌,無法即時提供此類證明文件,此外,如果是輕症,也應該盡量避免出入醫院,以降低感染的風險。教育部也建議學校,如非必要,應避免指派教職員工前往國內、外疫區或嚴重疫情的縣市或國家,可改採視訊或電傳等其他方式來維持營運,或與教職員工協商彈性調整工作地點及工作內容。至於教學方面,學校推動的課程及活動,採「固定成員」實施,並落實課堂點名;對於請防疫假的學生,授課教師應提供他們於請假期間的課程進度、課程內容及教材,學生依課程進度進行同步或非同步學習。若疫情「發生社區傳播」,教育部表示,學校應訂有行政人員及教師代理機制,並隨時更新、擴充代理代課教師名冊,以因應教師被列為確診個案或密切接觸者,但因身體狀況無法進行遠距教學時,導致教學人力不足,影響學生學習進度。教育部進一步指出,學校如因確診或快篩陽性及居家隔離人數急遽增加,造成學校在課務運作上發生困難,可以調整授課方式,得與教育部校園疫情應變小組研商後施行。
神秘「番茄流感」全身長詭異紅疹 印度80童染病已傳奪58命
印度近日出現一種病毒性疾病,當地有82名兒童的皮膚長出了劇痛水泡、紅疹並出現類似蚊蟲叮咬的發燒症狀,根據外媒報導,此新型病毒被稱作「番茄流感」,至少58人出現食物中毒現象住院死亡。感染「番茄流感」的兒童皮膚會出現像番茄一樣的紅疹和水泡。(圖/翻攝自推特)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與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爆出一種名為「番茄流感」(tomato flu)的神秘疾病,之所以取名為「番茄流感」,是這些患病兒童的症狀都是全身爆發紅色、疼痛的水泡,這些水泡會逐漸長大到番茄的大小,除此之外,患者的皮膚還會出現皮疹,導致皮膚過敏。據據《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報導,當地衛生部長聲稱,「番茄流感」是手足口症的一個新變種,在2022年5月至7月之間當局已回報有82個病例出現,所有病患都是5歲以下的孩子。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與泰米爾納德邦爆出一種名為「番茄流感」的神秘疾病。(圖/翻攝自推特)研究人員將「番茄流感」引起的皮疹水泡,與猴痘引起的水泡進行比較;又將發燒的症狀與登革熱、基孔肯雅熱、手足口病作比較,他們認為,「番茄流感」可能是後三者的「後遺症」,而不是一種全新的疾病。目前,症狀產生的原因還在調查中。專家指出,「番茄流感」與其他病毒感染一樣,會出現疲勞、噁心、嘔吐、腹瀉、發燒、脫水、關節腫脹、身體疼痛等常見的流感症狀,患病兒童已經接受了常規的治療,像是服用緩解流感的撲熱息痛(paracetamol)、充分休息並大量補充水分。雖然目前「番茄流感」的傳播情形還不至於引發擔憂,但印度官方仍呼籲民眾仍應提前做好預防措施,與受感染者保持適當的距離並維持良好的衛生環境,以防止病毒感染。
總統關注國境開放時程 觀光發展總會盼快解除禁團令
總統蔡英文日前出席活動時,提到面對後疫情時代,政府會抓緊時間評估國境開放的時程表,積極爭取國際旅客來到台灣;對此,台灣觀光產業發展總會副總會長江百松今(12)日呼籲,國境關閉兩年半,真的太久了,觀光產業已進入「加護病房」,希望政府趕快解除禁團令。據交通部人士指出,邊境開放是遲早的事,目前已規劃兩種方案,等待行政院拍板,一是先開放國外旅客來台,再逐步鬆綁國人出國,另一種就是同步開放出入境觀光;而在這之前,觀光局已先修訂「旅行業辦理出(入)境團體旅客操作指引」,並送交指揮中心核定。江百松說,疫情之下,不可否認有新變種病毒,但國境關閉兩年半,真的太久了,觀光產業已進入「加護病房」,雖然這波交通部有補助60億元振興經費,或許可以苟延殘喘,但旅遊產業最希望的是政府開放國門,讓業者自己去打拚,不需要一直靠補助。江百松指出,全世界都往開放政策邁進,台灣業者當然也希望政府單位儘快解除出國管制,其中最期盼交通部觀光局解除「禁團令」。他認為,若政府動作沒那麼即時,最起碼也要給產業界一個時程表,預計多久可以解封、開放,讓業者有心理準備,現在不只沒有時程表,也講不出一個理由,不免就會讓人覺得有政治因素存在,台灣不走出去,旅遊產業遲早陣亡。江百松也表示,綜觀目前的觀光政策,雖然近期有讓日本踩線團來台,9月還要舉辦「台日觀光論壇」,但這些都緩不濟急,應該考慮實施「0+7」政策,不要因為選舉卡到很多政策推動。他批評,不然政府一邊號稱滾動式調整,但實際上就是沒在滾動,當其他各國的觀光產業都面向全世界遊客時,只有台灣在困守。另外,有觀光業者抱怨,政府一紙行政命令,就讓旅行業者無法組團出國,或讓國外旅客到台灣,等於旅行社部分業務大癱瘓,且只靠國內旅遊市場支撐,根本撐不過這波寒冬。他說,世界各國都採開放政策,很希望台灣快開放,與國際接軌,日本歡迎旅客,但規定團進團出,而台灣主管機關限制組團,跟日本政府的用意背道而馳,台日雙方無法對接,希望政府早日開放,讓台灣民眾可以早點去日本玩。
最新民調 防堵新變種病毒入侵與新指揮官表現 過半民眾沒信心
啟思民本基金會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最新防疫民調,主持記者會的基金會董事長、國民黨立委江啟臣指出,此次民調表態率很高,代表民眾對防疫是很有感的,願意回答問題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5成3的民眾對政府新冠肺炎防疫表現不滿意,大過滿意者。至於政府能否圍堵BA.4、BA.5新變種病毒在台灣肆虐,有6成3民眾防疫表示沒有信心,江啟臣因此認為,民眾開始對指揮中心的存在無感,不論是對新指揮官的信心,或者是未來疫情管控信心都變成很低。江啟臣指出,很多人認為此次指揮中心人事的安排,確實就像前任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所言的「類降級」,儘管外界對於指揮中心的存在看法不盡相同,但民眾關切的是,如果到了秋天,新變種病毒疫情又爆發,目前的指揮中心安排,會不會導致跨部會整合出現問題,不利疫情管控,這份民調可以說是向政府提前示警。民調結果顯示,對於目前民眾對政府防疫表現,回答非常滿意的有13%、有點滿意的32.3%、有點不滿意的30.3%、非常不滿意23.5%,53.8%的不滿意率,明顯高過滿意的45.3%。對於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之前擔任防疫指揮官的表現,有42%滿意,56.1%受訪者不滿意。至於指揮中心的疫苗採購政策,不滿意者突破5成,其中,回答滿意者有12.8%,有點滿意31.4%、有點不滿意26.4%,非常不滿意28%。對於日前引發極大爭議的染疫者遺體火化之亂,有超過64.1%的受訪民眾認為,主因在於指揮中心指引不明。針對指揮中心每日公布確診數及染疫死亡數,相信者僅35.6%,不信者為61.2%,似乎凸顯多數民眾仍認為,外界不斷質疑的染疫黑數與超額死亡是可能存在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在經歷四月份疫情大爆發後,台灣現在進入所謂的「輕症適應期」,雖然每日確診民眾仍是兩萬多,但大家面對疫情的心情已經不太一樣,逐漸恢復到生活常軌,政府與防疫機構也要做政策上轉換。此外,這次民調,大家對陳時中滿意、不滿意度表態的非常清楚,回答不知道的人很少,但對未來的指揮組合不知道沒意見還有近19%,代表對王必勝與薛瑞元兩位新上任者還無法判斷,也顯示外界對兩人仍有期待,畢竟才上任兩天,表現很難評論。前立委沈富雄則認為,這份民調不能只看資料分析,精華在交叉分析,如果仔細探討這份民調的交叉分析結果,民調顯示,民眾不論是對於行政院所作所為或者是陳時中團隊防疫表現,表示支持贊同的遠比不如持反對者要少,而且台灣對於疫情評價與反應是高度政治化,好像藍的受訪者越來越不滿,越綠的越認同陳時中,但他認為疫情原本應該是中立的、無關政治,這也是很奇怪的現象。而在藍綠支持者都有定見下,中立選民的反應成為最值得觀察的對象,目前看來中立選民應該是站在國民黨這邊,表態也與藍營支持者一致。
新變異株BA.2.75突變超多!疑具備免疫逃脫能力 傳染力恐更強
繼Omicron高傳播力的亞型變異株BA.4、BA.5成為全球多國的主流病毒株之後,如今又有新的亞變種BA.2.75被發現侵入了11個國家,科學家們對此相當憂心,因為BA.2.75含有大量額外的突變,且疑似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意味著此病毒可能更具傳染力。據英國《衛報》、《洛杉磯時報》的報導稱,綽號「半人馬座」的新變異株BA.2.75首先在印度被發現,但目前已蔓延至以色列、澳洲、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其他10個國家。目前BA.2.75在印度的傳播率已呈現指數級增長,在短時間內將成為其主流病毒株。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正在密切監測BA.2.75,儘管首席科學家斯瓦米斯坦納(Soumya Swaminathan)坦言,還沒有足夠樣本,能夠評估其嚴重性。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也於7日將BA.2.75指定為「監測中變異株」,這意味著有一些跡象表明它可能更具傳播力或導致更嚴重的症狀,但目前的證據還無法進行有效評估。美國臨床病毒學主任馬修(Matthew Binnicker)也認為,現在就要對BA.2.75下結論為時過早,而且並不清楚它是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致死率,但它疑似可以繞過疫苗接種與染疫後而產生的免疫力,這讓專家們非常憂心。尤其新德里科學與工業研究所的印度科學家在近日指出,BA.2.75已在印度數個邦內被發現,且傳播速度似乎比其他當地流行的變異病毒還要快。英國里德大學病毒學家格里芬(Stephen Griffin)說,BA.2.75比先前的Omicron「前輩們」出現了更多的突變,尤其它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也就是刺突蛋白發生了驚人的進化,讓冠狀病毒可以更有效地與健康的細胞結合,這種基因調整使病毒更容易躍過保護性蛋白質,也就是俗稱的抗體。倫敦帝國學院病毒學家皮考克(Tom Peacock)則指出,BA.2.75絕對有機會取代現在主流的病毒株BA.5,即使沒有,人們接下來也要面對「變種病毒的新變種」。他還補充:「突變的數量及組合賦予病毒更強的『百搭』屬性,所有突變帶來的影響加起來,比每個部份的突變還更糟糕。」許多專家認為,BA.2.75的出現是提醒大眾新冠病毒仍在不斷突變與傳播,因此接種疫苗和加強劑仍是抵禦病毒的最佳方法。不過格里芬倒是覺得除了疫苗之外,還需要制定更長期的計畫來對抗未知的變異株,例如改善室內空氣的通風、過濾系統或確實執行消毒和染疫隔離等。
疫情大流行還沒結束 世衛呼籲各國擴大檢測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在12日的每週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告訴記者,不斷上升的COVID-19 病例不僅給已經醫療體系和工作人員帶來了更多的壓力,而且還有死亡人數增加的趨勢。他表示, COVID-19仍然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雖然處境比大流行剛開始時還要好,但他也提醒,新的一波大流行還沒結束。 綜合外電報導,譚德塞描述了該病毒現在帶來的挑戰,首先是Omicron的變異,如 BA.4和 BA.5,它們繼續在全球散播,引發病例增加、住院和死亡的浪潮。他觀察到,檢測和測試的實驗減少,會讓評估變異病毒對傳播、疾病特徵以及抗擊疾病措施等變得越來越困難,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診斷、治療和疫苗,「病毒正在自由傳播,各國沒有根據自己的能力有效地控管疫情,無論是重症的治療,還是長新冠患者的增加」。 世衛組織負責人認為,我們不應將預防感染、住院和死亡視為理所當然,必須繼續配戴口罩、改進通風以及繼續研究檢測和治療方案。他在20國集團財長會議上強調,政府資助世衛組織和疫苗公平機制ACT-Accelerator的重要性,根據當前流行病學審查和調整COVID-19應對計劃,扭轉減少監測和測試的趨勢。談到猴痘,世衛組織負責人指出,目前在 63 個國家有 9,200 例病例,下週猴痘突發事件委員會將重新召開會議、審查趨勢,找出應對疫情的下一步措施。譚德塞強調「我再次強調,我們必須努力阻止繼續傳播,並建議政府實施接觸者追蹤,來達到追蹤和控管病毒,並讓患者遠離人群。」聯合國衛生機構負責人表示,基因組學對一個人的完整DNA或基因組的研究,在整個COVID-19大流行期間,不論是最初的病毒和後來的新變種都是「不可或缺的」。譚德塞引用世衛組織的十年全球基因組監測戰略說道,該戰略涵蓋疾病檢測、開發測試並共享數據,以便開發和部署新的醫療措施,此外,基因組學在病原體監測之外,對於人類研究方面也是很有幫助的,他也督促各國投資,擴大基因組測序和生物分析員的培訓。
新變種BA.2.75疑有免疫逃脫能力 11國淪陷且印度呈指數型增長
繼Omicron高傳播力的亞型變異株BA.4、BA.5成為全球多國的主流病毒株之後,如今又有新的亞變種「BA.2.75」被發現了,科學家們對此相當憂心,因為BA.2.75疑似具備免疫逃脫的能力,而且目前已有11國淪陷,尤其印度的傳播率還呈現指數級增長。據《洛杉磯時報》的報導稱,新變異株BA.2.75目前已蔓延至印度、澳洲、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全球11個國家。美國臨床病毒學主任馬修(Matthew Binnicker)認為,現在就要對BA.2.75下結論為時過早,而且並不清楚它是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致死率,但它疑似可以繞過疫苗接種與染疫後而產生的免疫力,這讓專家們非常憂心,尤其是它在印度的傳播率還呈現了指數級的增長。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BA.2.75的傳播率是否超越BA.5,不過新德里科學與工業研究所的印度科學家指出,BA.2.75已在印度數個邦內被發現,且傳播速度似乎比其他當地流行的變異病毒還要快。BA.2.75與先前的Omicron「前輩們」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它的刺突蛋白發生了突變,讓冠狀病毒可以更有效地與健康的細胞結合,這種基因調整使病毒更容易躍過保護性蛋白質,也就是俗稱的抗體。目前還需要幾周的時間,才能得知BA.2.75是否會改變整個大流行的發展軌跡。專家認為,BA.2.75的出現是提醒大眾新冠病毒仍在不斷突變與傳播,因此接種疫苗和加強劑仍是抵禦病毒的最佳方法。美國目前可能也會在秋季針對突變的Omicron毒株更新疫苗開發的配方。
Omicron病毒中最強! BA.5具備「疫苗與感染免疫」逃避能力
Covid-19變異株越過疫苗和自然免疫的防禦,變得越來越狡猾,產生最新、具有「逃避形式」的病毒:Omicron變異株BA.4和BA.5,其具備對「疫苗」和「感染免疫力」的逃逸能力,因此確診康復者仍可能再次感染新型變種。舊金山加州大學傳染病專家陳子平(Peter Chin-Hong)博士表示:「BA.4和BA.5具有逃避免疫系統的能力,如同covid-19的逃生藝術家,因為變異株的刺突蛋白與過去所見過的Omicron病毒不同,所以免疫系統和抗體沒有辦法識別。」換言之,曾感染Omicron者,仍可能再次感染BA.4或BA.5。專家強調「戴好口罩」與「接種疫苗」的必要性。(圖/pixabay)其中尤以BA.5的逃逸功能最為強大,醫學教授艾利克(Eric Topol)稱:「BA.5是『我們見過的最糟糕的病毒版本。』」他已經將免疫逃逸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傳播性大幅超越過去所見的Omicron(BA.1)和其他Omicron家族變體(包括BA.1.1、BA.2、BA.2.12.1和 BA.4)。對此,醫學系博士鮑伯(Bob Wachter)表示:「感染Omicron的免疫力不能提供太多保護,BA.5注定會成為主要菌株。」疫情大流行帶來的防疫疲勞,降低了人們配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意願,但由於新變種(BA.4與BA.5)具備對「疫苗」和「感染免疫力」的逃逸能力,傳染病專家再次強調戶外戴口罩的必要性,否則無論過去是否確診及康復,都有再度感染的風險。因此,仍有必要施打疫苗,陳子平醫師強調:「儘管目前可用的疫苗,不一定能夠有效預防敵人,但當敵人進入身體時,它會把它踢出去,讓你不用進入醫院。」雖然疫苗不能夠百分之百預防感染,但它們對於抵抗病毒,防止引發嚴重疾病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