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
」 特斯拉 電動車 中國 比亞迪 新能源汽車比亞迪Q3營收首度超車特斯拉 單季賣破113萬輛年增37%
中國新能源汽車大廠比亞迪(BYD)公布第3季營收為282億美元(約新台幣9,035億元),不僅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更首度超越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的252億美元(約新台幣8,049億元)。以全球銷量來說,特斯拉電動車銷量仍領先比亞迪,不過比亞迪的威脅已持續擴大。據比亞迪第3季財報顯示,比亞迪今年前3季營收達新台幣2兆2540億元、年增18.94%;淨利潤1,132億元,年增18.12%。而第3季營收為新台幣9,035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4.04%,顯示在中國政府「以舊換新」的補貼政策支持下,比亞迪銷售勢頭強勁。隨著中國政府不斷擴大「以舊換新」政策,中國汽車銷售自今年5月以來首次回升。今年前3季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達274.79萬輛,比去年同期成長32.13%;而今年第3季則有113.49萬輛的銷量,年增37.7%,甚至超越市場預期的110萬輛。其中,有44.3萬輛為純電車、68.6萬輛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雖然在中國市場具有強勁增長,不過比亞迪也面臨諸多挑戰,包含全球市場競爭加劇及成本壓力上升等。目前比亞迪超過9成銷量來自中國,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9月報告指出,比亞迪立下今年海外銷量達45萬輛的目標,比起3月設定的50萬輛有下調。在股市方面,特斯拉的股價於30日下跌0.8%,收257.55美元;標普500指數下跌0.3%。比亞迪ADR上漲0.6%,收76.50美元。
納智捷n⁷長程版亮相!接單首日破千張 「這車型」吸引逾5成訂單
受到許多消費者關注的首輛國產電動車納智捷(Luxgen) n⁷,目前累積領牌已突破5,000輛,納智捷也終於在10月3日推出的「大電池」LR長程版,並在今(8)日舉行的鴻海科技日正式亮相,預計最快11月交車。n⁷ LR共推出4種車型,包含119.9萬元粹鍊版、124.9萬元粹鍊+版、144.9萬元5人亮點版144.9萬元,以及149.9萬元7人亮點版。n⁷ LR長程版採用CCS2充電規格,全車系配備最高711公里續航(NEDC)、18吋低風阻輕量化鋁圈,並推出全新車色星曜灰,且升級前艙蓋氣壓撐桿。從儀表板可以看到在未滿電的情況下,仍有428公里的續航里程。(圖/方萬民攝)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全新推出的粹鍊版售價119.9萬元,是自首波最受歡迎的純粹版收集大量使用者回饋後進化而成,除了原純粹版標配的12.3吋數位儀錶+15.6吋中控螢幕、無線CarPlay / Android Auto、Smart Access智能進出車輛啟閉系統、V2L車外供電系統、ADAS Lv.2+、駕駛模式切換(ECO/Normal/Sport)、One Pedal單踏板模式及5段動能回收模式調節外,特別增設售價124.9萬元粹鍊+版,配備包含AR View⁺環景影像系統與貫穿式地平線尾燈組,以及駕駛座電動記憶座椅。頂規的n⁷ LR亮點版包含7人座與5人座2種選擇,標配全景式玻璃車頂、雙前座電動調整記憶通風座椅、無段式記憶電動尾門及全車前/後12顆感測雷達,更全新加入專屬木紋亮點環艙飾板、環艙炫彩64色調節氣氛燈、SEAS沉浸式12聲道音響。原廠表示,接單首日即突破千人報名早鳥專案,訂單方面超過5成選124.9萬元粹鍊+版,是這次最受歡迎的規格;另外則分別集中在5人、7人LR亮點版。有趣的是,因為長程版上市,純粹版的CP值也更加凸顯,銷量也連帶竄升。
車用電池恐懼症2/寧德時代市占35%占全球第一 國內電動車「使用廠商曝光」
8月1日首爾仁川的「電動車自燃案」,造成重大財產損失、人員受傷,南韓政府除了祭出相關政策滅火以外,也要求各大車廠進行「電池實名制」,讓消費者更了解電池來源,目前台灣並未跟進。CTWANT記者調查,國內歐系、韓系、日系、美系及國產電動車使用的電池品牌,包括寧德時代、LG、SK on及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引發「電動車自燃案」的EQE 350+,依南韓賓士公布使用的電池是中國電池製造商「孚能科技(Farasis Energy)」的產品,在全球排名第10,屬於次階電池製造商。在南韓政府要求車廠公開旗下電動車電池廠商和型號後,可以發現公布的車型中,有35%電池來自中國企業。南韓企業本身就有許多電池大廠,為什麼要用中國製電池?有專業人士指出,「在全球電動車需求放緩的情況下,成本較低的磷酸鐵鋰電池搭載比重提高。」韓聯社的調查數據則發現,當地6年來發生的電動車起火事件中,有多達62%電池產地來自韓國生產,包括43例的LG以及2例的Samsung品牌,而中國品牌僅占5例,意味著不只是中國電池存在技術問題。南韓賓士EQE 350+使用的電池是中國電池製造商「孚能科技(Farasis Energy)」的產品,不過卻被許多消費者質疑豪華車款使用次階廠。(圖/翻攝自孚能科技官網)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2023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跟蹤報告顯示,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市占率已超過2/3,又以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市占35%位居全球首位;排名第2為同樣來自中國的比亞迪,市占16%,光前兩名的市占就已經超越全球的1/2。第3名則是韓國的LG能源,市占13%。第4名至第10名分別為:松下(日)、SK on(韓)、中創新航、三星SDI(韓)、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與孚能科技。可以發現中國企業霸榜6席,而孚能科技取代欣旺達入榜。報告指出,寧德時代電池裝車量年增48.3%,穩坐全球第一,也是全球供應商中唯一市占35%以上的企業,主要受惠於特斯拉決定擴大磷酸鐵鋰電池比例,因此在大陸以外海外市場電池裝車量年增長近2倍。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10名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不過中國車用電池大廠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於1日表示,「中國市場絕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安全係數遠遠不夠。」至於台灣電動車市歐系、日系、韓系及國產等品牌使用哪一家的電池?CTWANT記者一一詢問,Mini採用寧德時代,Audi Taiwan表示,「以目前最新的Q4 e-tron來說,45是寧德時代,55 quattro則是LG。」Skoda也採用LG電池。韓系車廠Hyundai表示,「Ioniq 5、5N是採用SK on;Ioniq 6原先使用SK on現在為LG;Kona則是寧德時代。」Kia旗下電動車則以SK on為主。台灣賓士內部人士也向CTWANT記者強調,「台灣賓士引進販售的電動車電池模組,由賓士公司組裝製造,針對電池封包、冷卻技術、緊急斷電等皆有完善設計,並經過完整測試,符合國家安全標準。」國內汽車龍頭和泰車回應,Toyota bZ4X、Lexus RZ所搭載的是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豐田與Panasonic合資公司)於日本生產製造的電池;至於近期相當熱門的Luxgen n7以及目前暫停接單的MG4均使用寧德時代。和泰車旗下電動車採用的電池為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也就是豐田與Panasonic合資公司。(圖/翻攝自Toyota官網、Prime Planet Energy)電動車大廠Tesla則回覆「原廠沒有特別電池來源」,不過據了解,Tesla方形電池全部由寧德時代供應,主要用於標準續航版 Model 3和Model Y;圓柱電池則來自松下和LG,用於長續航版和高端車型。
特斯拉今年已裁員逾14% 外媒:規模超預期員工憂「七月繼續」
外媒週五(21日),報導,觀察特斯拉最新員工電子郵件列表上的人數,截至6月17日止,特斯拉今年已裁減了超過14%的員工。這一數據是媒體計算得出的,馬斯克6月17日給全體員工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表示,在接下來的幾週內,特斯拉將進行全面審查,為表現出色的員工提供股票選擇權。此前有媒體報導,過去特斯拉一度暫停了基於績效的股權獎勵計劃,後又打算重新啟動。而根據特斯拉公佈的業績,2023年12月底包括臨時工在內的全球員工總數達140473人。經過一波大裁員後,員工郵件列表顯示大約有121000名員工(包括臨時工)。因此媒體算出自2023年底以來,特斯拉的總員工數減少了14%以上。今年4月,媒體稱馬斯克通過全員郵件通知員工,全球裁員超10%、約14000名員工,裁員比例歷史最高,當下降本增效極重要。這代表特斯拉自2017年裁員2%以來的第五次大規模裁員。4月還有媒體稱,馬斯克的目標是裁減20%的員工,他本人甚至表示這個數字可能會更大。這次大規模裁員正值特斯拉銷售下滑之際。特斯拉面臨新能源汽車行業銷量增速放緩、電動車型陣容老化、在中國的激烈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在此次大裁員中,包括主導特斯拉電池技術的主管Drew Baglino在內的兩名高層已離職。投資者對特斯拉未來的接班計劃表示擔憂。一位匿名特斯拉員工向媒體透露,一些工廠工人擔心如果第二季的業績不佳,7月份可能會有更多的裁員。面對行業不景氣,股價下滑,馬斯克試圖扳回一局。他已經向投資者承諾,公司很快會發布他的第四個「計畫」,並且特斯拉將在8月8日公佈一款專用的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設計。預計特斯拉將在7月第一週發佈第二季的生產和交車報告。特斯拉股價上週五小漲0.79%,收於181.71美元。截止週五收盤,今年該股票已下跌約26.3%,而同期那指則上漲了18%。
陸汽車品牌去年全球賣出1340萬輛 首超美國品牌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當地時間14日報導,英國市場調查機構駿商務諮詢(JATO Dynamics)13日發布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汽車品牌去年售出1340萬輛新車,超越福特和雪佛蘭等美國品牌1190萬輛銷售量。同時,日本品牌以2359萬輛銷量,保持領先地位。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市場共售出7832萬輛自用車,除非洲外,對新車需求都在增加,比2022年增加近700萬台,增幅為10%。中國汽車品牌銷量增幅達23%,超過美國的9%。就品牌新車銷量來說,特斯拉Model Y是最暢銷車型,銷量較去年同期大增64%,達122.3萬輛。去年,新興經濟體市場新車銷量達到1750多萬輛,超過美歐市場銷售量之和,新興經濟體市場銷售的汽車占比超過1/5。報告指出,中國汽車品牌在中東、歐亞大陸、非洲等地市占率大幅上升,在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地市占率也增長,在歐洲、澳洲、紐西蘭和以色列等已開發經濟體占比同樣增加。相較之下,美國和印度對中國汽車購買量很少,情況與韓國和日本類似。該顧問公司高級分析師穆尼奧斯(Felipe Munoz)在報告指出:「傳統汽車製造商的疏忽導致汽車價格持續居高不下,無意中促使消費者轉向更實惠的中國替代品。」CNBC報導,隨著美歐國家對中國出口產品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世界汽車產業面臨更大貿易障礙。歐盟本周宣布對進口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38%關稅。此前,美國將進口中國電動車關稅提高四倍達到100%。 土耳其也宣布對原產地為中國的燃油及混合動力自用車徵收40%額外進口關稅。「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在尋找海外成長源,但旨在保護傳統製造商的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破壞了他們在美國和歐洲發展業務的雄心壯志。」穆尼奧斯說,「由於更寬鬆的准入政策、較低的貿易壁壘及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較高,中國品牌已在新興經濟體取得成功。」新華社報導,2024年1至5月,中國大陸汽車產、銷量分別達1138.4萬輛和1149.6萬輛,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6.5%和8.3%。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392.6萬輛及389.5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30.7%及32.5%,市占率達33.9%,新能源汽車產業延續良好發展態勢。
銷量放緩+競爭加劇 彭博:特斯拉中國工廠將削減EV產量
據彭博引述知情人士消息透露,特斯拉減少了其中國工廠的電動汽車產量,原因是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長乏力,而且汽車市場競爭激烈。知情人士說,這家美國汽車製造商本月早些時候指示其上海工廠的員工減少Model Y SUV和Model 3轎車的產量。特斯拉周五(22日)股價下跌1.99美元或1.15%,收盤價170.83美元。報導指出,特斯拉已削減其中國上海工廠的工作時間,從每週6天半調整為每週5天,電動汽車Model Y和Model 3的產量都有所下調,原因是新能源汽車銷售放緩以及競爭加劇。上述措施已於本月稍早開始執行。報導還稱,包括電池生產線的特斯拉上海工廠可能面臨更長時間減產。特斯拉已告知員工和供貨商,減產措施將延長至4月。儘管2024年前兩個月中國轎車銷量年增17%,惟新能源車銷量較去年同期成長37.5%,但特斯拉的出貨量卻下滑。相較之下,競爭對手比亞迪的電動車價格更便宜,更具在地化技術優勢,而特斯拉仍依賴2020年之前推出的兩款車型Model 3和Model Y,近期僅小幅升級。同時,不僅於中國,特斯拉還在美國和歐洲都面臨電動車需求普遍放緩的局面。與2024年的前兩個月,特斯拉交付了131812輛汽車,比去年減少了6%,儘管自今年年初以來一直在降價,惟其中只有53%的汽車於本地市場銷售。
電池護照來了2/台塑台泥鴻海三大「芯玩家」陸續到位 歐洲新規緊箍咒反成殺出紅海新武器
人工智慧AI搶盡鋒頭下,台灣科技界正悄悄進行第三波電池復興大戰。全球廠商與政府搶拚戰略物資「未來世代的新石油」自主化之際,傳產龍頭台泥、台塑,以及鴻海這三大巨頭也成了「芯玩家」,紛紛下海挑戰電池產業中最難的一塊、也就是中游製程的「電池芯」,今年即將陸續開花結果。這三家各有千秋,鴻海要結合高雄在地業者做電動車產業聚落,台泥主攻歐美頂級用戶、進軍國際「100%使用綠電」電池廠,而台塑除了台灣電池產業鏈完整國產化,還有回收煉金的「城市採礦」雄心。在今年啟動歐盟新電池法的新遊戲規則下,嚴格要求電池商品的生產履歷與回收能力等,讓目前勢不可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正視自家電池壽命短又貴的困境,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16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疾呼「解決電池壽命問題刻不容緩」。看似嚴苛的緊箍咒,反而成為台灣廠商的「另類加持」,有望突破中國製造紅海市場的「芯機會」。 台泥走國際化路線,與加拿大政府打造「100%使用綠電」電池廠,加國總理杜魯道親自站台。(圖/台泥提供)業內人士透露,台灣曾是電池大國,擁有全球前5大的下游電池模組廠,像是新普(6121)、順達(3211)都是營收百億的公司,但中游的電池芯、上游電池材料「比上」品質贏不了日韓業者,「比下」拚價格也拚不過中國業者,造成產業鏈大缺口。「因為電池芯是高投資、高技術門檻及高風險的行業,」業內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他說,台灣第一波電池熱潮在1994年,國內財團相繼投資設立鎳氫電池廠,第二波在2008年投資鋰鐵電池,但都在艱苦經營。現在是第三波,因應電動汽車崛起的全球電池荒,因汽車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廠商會選擇大品牌。「若台灣有自己的『國家隊』,且價格不要差太多的話,當然會優先採用MIT。」業內人士不諱言,期盼政府幫忙推動政策。以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最新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統計數據,2024年1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51.5GWh,中國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全球市占高達39.7%,強勢佔領第一寶座,接下來是比亞迪的14.4%,韓國LG的11.4%、日本松下的5.9%,以及韓國三星的4.8%。前十名裡,中國廠商就佔了6家。「電動車的成長趨勢看起來不會改變,我們非常有信心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鴻海(2317)14日法說會上,除了風起雲湧的AI,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提到的第二大重點就是電動車事業,電動車的大腦是晶片、心臟則是電池,高雄和發的鴻海電池中心推出第一款Made in Taiwan動力電芯,今年第四季將會開始進入量產,產能可達1.2 GWh(百萬瓩時)。除了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為打造完整的國產電池產業鏈,台塑新智能投資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位於彰濱工業區,也將於今年完工投產。除了AI紅利,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近期股價飆高。(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雅虎股市)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灣電池市場仍在不斷增長,有三大原因,第一是將既有的鉛酸電池改為環保耐用的鋰鐵電池,第二是搭配再生能源以強化電網韌性的儲能系統,第三是主流大宗的電動車應用,光是前兩樣需求就達到每年7.2GWh以上,全台電池廠產量加起來也不足以應付國內市場,各廠產品技術、目標客群及應用領域也有差異化,不會有內部競爭的問題。台泥則是走國際化路線,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在高雄小港打造全台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兩個廠產能合計3.3GWh,台泥跟CTWANT記者表示,他們主要鎖定的是「針對新產品快速發展的Artisan market客製市場」,瞄準全球1%的頂級電池客戶,包括eVTOL、電動超跑、電動重機等,主力市場在歐美。去年11月,旗下電池廠能元科技(Molicel)宣布投入255億元,與加拿大政府共同打造該國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標榜「100%使用綠電」今年底動工,預計2028年投產,產能達2.8GWh,宣布當天,加拿大帥哥總理杜魯道也親自站台。台泥表示,中國大陸產量過剩的是比較低階的電池,對Molicel沒有影響,電池產業要邁向國際,「碳競爭力」是關鍵,在加拿大投資低碳電池,在全球跨國碳關稅發展局勢下,更具降低成本優勢。而歐盟2月生效的新電池法,嚴格規範並要求揭露歐洲境內銷售電池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未來還要訂定電池生命週期碳足跡的上限,台泥表示,所以全球指標電池品牌除了競爭能量與功率密度,「碳競爭力」也變成重要指標。韓國LG、德國福斯與前特斯拉高層創立的瑞典Northvolt,全部投入興建純綠電電芯廠,Molicel將成為全球第四個能提供純綠電電池的指標品牌。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其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圖/黃耀徵攝)雖然歐盟新電池法有「門檻」,但也有「新商機」,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塑新智能在規劃生產製造電池前,董事長王瑞瑜就強調要提前籌備電池回收系統,且將回收系統納入新能源產業鏈中,因此台塑新智能的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也有具體的產線規劃,國際市場新設的生產履歷或電池回收規範,早已是台塑新智能內部建立的標準,也是台塑新智能有別於其他廠商的優勢。劉慧啓表示,未來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不良品,以及售出使用後的汰役電池都可以回收,甚至也能回收其他廠商的電池,提煉其中的珍貴金屬再利用製成新的電池,就像是「城市採礦」,避免挖掘自然礦源,促成循環經濟及環境永續。
冬季「鬧脾氣」中國純電動車1月銷量下滑三成 油電混合車較受寵
全球「純電動汽車」市場出現觸頂跡象,美國從2024年開始,減少純電動汽車的稅收優惠車型,很早就向純電動汽車轉型的德國在2023年12月停止補貼制度,法國也將在亞洲生産的純電動汽車排除在補貼對象之外;《第一財經》報導,今年開年以來,汽車市場普遍感受到銷售壓力,特別是先前的冬季低溫,導致純電動車市場較為低迷,預計今年會以油電混合車為成長主力。台灣2023年的電動汽車市場規模衝破12.5萬輛新高、年增34%,市占衝上26.3%,其中純電車銷量近2.55萬輛、油電混合車達9.98萬輛,同為史上最高量。然而純電動車在高緯度國家出現不少問題,銷售開始放緩。《北京商報》報導,一到冬季就開始「鬧脾氣」的電池,成爲純電動車的老話題,像是購買比亞迪的北京市民金先生表示,在夏季時開一百公里電量消耗約13度、冬季則要花20度;首批購買Model Y車型的劉女士則表示,夏季充滿電可開490公里左右,冬季只剩400公里,冬季續航力打7到8折。據統計,65%以上的車主認爲自己的純電動車型冬季掉電超過20%,其中更有20%的車主認爲車輛掉電超過40%。電動汽車在冬季也存在充電慢的問題。中國乘聯會日前發布2024年1月的最新銷量數據,發現新能源車市場零售量為66.8萬輛,年成長101.8%,但月減29.5%,下滑幅度遠高於平均水準;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為37.6萬輛,年成長76.7%、月減37.2%。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純電動市場的低迷和1月出現的低溫天氣有很大關係,相較而言,增程和插混汽車的表現相對較好。《第一財經》報導,業內不少觀點認為未來混動汽車市場仍大有可為;奇瑞汽車副總經理李學用表示,純電市場增速會放緩,未來2到3年,中國市場會形成40%的混動、30%的純電以及30%的燃油車市場占比。中國乘聯會也預計,今年乘用車市場價格戰仍將激烈,2024年是新能源車企站穩腳跟的關鍵年,燃油車產品會依賴優惠價格來吸引客戶; 新能源汽車因碳酸鋰價格下跌,電池成本降低,造車成本有所下降,規模效應也逐步形成,將有更多利潤空間。
地表最大規模人類遷徙 「春運十變」記錄時代的改變
新華社7日報導,地表最大規模人類遷徙又來了! 今年為期40天的大陸春運,預計有90億人次出行。從綠皮火車到動車「陸地艦隊」;從泡麵、饅頭到「舌尖上的中國」;從「摩托大軍」到自駕新能源汽車;種種變化的春運,印證著時代步伐與不變的團圓情愫。【一變】出行:從一天一夜坐綠皮車到「打個高鐵」回家。從北京到上海,曾經要坐22小時的綠皮車。2011年6月,京滬高鐵開通營運,京滬時空距離縮短至5小時內。截至2023年底,大陸鐵路營業里程達15.9萬公里,其中高鐵4.5萬公里。讓春運回家路越來越近。【二變】購票:從辛苦「跑斷腿」到手機「點一點」當年春運搶票「瘋狂」場景:在火車站、代售點,寒風刺骨中,等待購票的旅客烏壓壓一片,從半夜一直等到天亮。2012年春運,互聯網售票全面推行,乘客購票從辛苦「跑斷腿」轉變為手機「點一點」。視窗、網路、電話等多種管道的購票矩陣,滿足不同年齡層需求,分散購票人群。【三變】行李:從「大包小包」到「輕裝上陣」甘肅天水站負責安檢的鐵路職工陳雄洵記得,剛工作那會兒,務工人員出行主要是「三大件」:背著大包袱、肩扛蛇皮袋、手提塑膠桶。「那時安檢工作量非常大。」如今,拉個皮箱、背個書包漸漸成為常態。從「大包小包」到「輕裝上陣」,陳雄洵注意到,人均安檢效率至少也提升了2倍。【四變】候車:從拖家帶口「打地鋪」到喝著咖啡逛商店早年春運,腦中總蹦出「打地鋪被人踩」的畫面。走進當下蘇州火車站,幾乎不見旅客席地而坐。「現在,候車環境大不一樣了。」長期在蘇州站工作的潘玲說。在多地火車站,不少候車室化身特色「商業街」。在北京站,不僅有老字型大小和潮牌,還能買到中歐班列運回的跨境商品。【五變】檢票:從人工打孔到「一秒過閘」大連站客運車間值班站長劉曉雲在車站工作20餘年。「剛工作時,每名檢票員都配了把小鉗子,旅客出示車票後,要仔細核對車次、日期等資訊,然後在票的一側剪一個小口。」2011年6月起,「刷身分證進站」的無票時代來臨,帶著身分證就能直接進站。【六變】餐飲:從「泡麵饅頭」到品嘗「舌尖上的中國」自帶泡麵、饅頭,就著榨菜、熱水就是一頓飯,這是曾經春運火車上的「標配」;那聲「泡麵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也成為一代人的回憶。「以前是吃飽就行,現在是『舌尖上的中國』。」顏晨說。他值乘的G7584次列車每天都要售賣上百份「定製套餐」,旅客可以在手機一鍵挑選地鍋雞、獅子頭等地方美食。到站後,熱氣騰騰飯菜就送到座位。上海華鐵旅客服務有限公司稱,2023年該公司冷鏈、熱鏈餐食銷售達1505萬份,「長三角一小時熱鏈圈」已初步形成。【七變】如廁:從不敢喝水到衛生間物品一應俱全1979年春運,鐵路旅客人次首次破億,客流迎來飛躍式上漲。「上廁所最麻煩」。綠皮車時代春運,車廂人擠人。「不到三平方米的小衛生間裡,也站著五六個人。」如今,高鐵動車衛生間有了質的飛躍。感應式沖水洗手池、洗手液、紙巾等一應俱全,被譽為「金鳳凰」的復興號還有更寬敞的無障礙廁所。【八變】自駕:從摩托車大軍到新能源車登場浩浩蕩蕩的「鐵騎大軍」曾是春運中一幕牽動人心的場景。資料顯示,最高峰時從廣東返鄉的「鐵騎大軍」規模超100萬人。在江蘇蘇州打工的王慶選擇自駕新能源車回徐州老家過年。數據顯示,今年春運約有72億人次自駕出行。【九變】帶娃回家:從出行不易到溫暖歸途瀋陽站美麗服務台工作人員寇麗已工作20多年。以往,獨自帶娃出行的母親們非常不易。在北京,截至2018年11月底,公共場所設立母嬰關愛室數量近400個,機場、主要火車站配置率達100%。瀋陽站候車室也有「母愛十平方」溫馨小屋。溫奶器、微波爐、紙尿褲及接送站一條龍,。【十變】旅途:從「單向回家過年」到「哪裡都是團圓」如果說過去更多是「千辛萬苦也要回家過年」,吃年夜飯看春晚,有老有小、有說有笑;現在則更多有遊有賞、有逛有買。「遊子變遊客」逐漸成為春節新風尚。「旅遊過年挺好!還能開眼界長見識。」來自吉林的曹美鳳和老伴訂好機票,和在南京工作的女兒相約赴海南過年,「只要家人在一起,哪裡都是團圓。」曹美鳳說。
地緣風險+春節出貨少 台塑四寶1月營收出爐Q1保守等春燕
近期中東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加上農曆春節的工作天數減少,是石化業的傳統淡季,台塑四寶7日公布2024年1月營收,台塑(1301)、南亞(1303)雙雙成長,台塑月增16.5%、南亞則月增1.1%;台化(1326)則是月減年增,台塑化(6505)月增年減;對於今年第一季仍是保守看待,期待接下來的中國刺激政策發酵、奧運商機等。台塑1月合併營收175.16億元,月成長16.5%、年成長21.6%。台塑表示,1月營收相較去年12月成長,主要是因配合液鹼及AE客戶船期安排,上月12月部分訂單延至1月交運,加上客戶預期農曆年後價格上漲,提前備料。雖然第1季適逢農曆春節,出貨天數減少,不過因為今年有巴黎奧運商機,且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展,農曆春節後下游加工廠回補庫存,且中國大陸調低存款準備率2碼,並持續推出刺激經濟政策,將有利石化產品需求增長。南亞1月合併營收203.9億元,月增加1.1%、年成長0.5%。南亞表示,聚酯產品因巴拿馬運河乾旱影響航運,美國廠商增加本地採購取代進口,使南卡聚酯廠業績成長;電子材料產品因農曆年前客戶備貨需求挹注,銷售量提高;塑膠加工產品因美國聖誕節後下游開工、亞洲春節將至,餐飲包裝及飾品需求增加,營收也有成長。南亞也看好美國經濟與中國大陸近期推出的財政政策,不過仍要觀察需求面回溫程度及廠商是否由季節性備貨、短急單轉為常態性補庫訂單。 台化1月合併營收281.85億元,月減少1.8%、年成長10.2%。台化表示,1月營收相較去年12月微幅減少,主要是因PX自用增加減少外售,及萃餘油回售台塑化減少,合計影響6.9億元;SM、PTA下游需求減緩銷售減少1.2億元;PIA部分大陸客戶改由寧波供貨減少0.9億元。不過市況有改善跡象,有春燕到來之兆頭,希望第二季漸漸轉好。地緣衝突則是重大變數,會影響油價上漲,增加石化原料成本,也會影響長程運輸,除了運輸成本增加外,也增添交期變數,客戶會有就近採購的念頭,但若是忠誠度不變,則會提前下訂,反而是助力。台塑化1月合併營收564.51億元,月增加2.0%、年減少7.4%。台塑化1月原油煉製量1275.7萬桶,比2023年12月原油煉製量增加112.2萬桶;1月產品總銷售量1424.8萬桶,比去年12月增加104.4萬桶;售價方面,1月杜拜原油每桶78.8美元,比去年12月上漲1.5美元,1月產品平均售價比去年12月增加0.2美元。烯烴事業營業部分,1月全產品平均售價比2023年12月每噸增加16美元,主要受原料輕油價格上漲與供應吃緊所影響。台塑7日也宣布,為擴展業務需求,向台塑重工購置生產用機器設備,花費總價3.1億元,其中兩案為擴建專案工程,另兩案為更新改善製程設備。
手機龍頭尬車2/造車新勢力「華小魅」成形 小米雷軍左打保時捷右踢特斯拉
新出爐的2023年全球汽車出口大國,不是老面孔日本、德國,而是中國大陸,以522.1萬台成績狠狠甩開排名第二的日本430萬台。儘管大陸因俄羅斯發起烏俄戰爭遭出口抵制而有了汽車大買家,但其新能源汽車占1/3出口量的驚人氣勢,更讓歐美車業刮目相看,尤其造車新勢力已從「蔚小理」,打到新成軍的手機幫「華小魅」。儘管台灣民眾無緣乘駕這些最新、最豪、最炫的中國汽車,但車用電子市場仍充滿商機。「你去看看中國大陸的那三家『蔚小理』、看特斯拉,它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數據,還有所謂的數據行銷,這會是台灣未來的機會。」最近忙著將台灣電動機車技術輸出東南亞的金庫資本總經理丁學文表示。大陸造車市場可說是百花齊放,特別是新能源車。在大陸政策補貼下,2011年成軍的寧德時代成了全球電動車電池龍頭,另一家電池起家的比亞迪,2002切入造車,十年後宣布停產燃油車、專作電動車,如今已是大陸電動車一哥,2014年起陸續成軍的蔚來、小鵬、理想等,從新能源汽車設計、行車軟體模組到周邊充電設施與電池技術,都是「Made In China」,被稱為「造車新勢力」的「蔚小理」。這股新勢力,如今又有了新加入者,就是大陸三大手機廠華為、小米及魅族。手機品牌魅族已跟老牌車廠吉利結合,今年開始打造新車。(圖/翻攝自宅宅中地官網、星紀魅族官網)1987年成立的華為,從電信設備起家坐大,20年前跨入手機市場,迅速成長為中國第一品牌,2015也打入全球前三大,也因此2018年開打的美中貿易戰中首家遭制裁,隔年華為轉戰電動車市場,2021年與老牌車廠長安推出「阿維塔」,搭載Huawei Inside全端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接著與賽力斯合推「問界」系列車款,「智界」則和奇瑞合作,未來還將與北汽及江淮另推兩個「界」的車款。以去年12月26日登場的問界M9為例,除了高階智慧駕駛系統、豪華裝飾,還有鴻蒙4.0座艙,駕駛、娛樂、工作全場景互相串連,售價人民幣50萬元起、大約新台幣220萬元,去年底預購已逾5萬台,預計今年2月26日交貨。平安證券預計,華爲的深度賦能車型,包括問界、智界、阿維塔在2024年銷量有望達67萬台,在大陸零售量可能超過特斯拉,成爲高端新能源市場的重要角色。問界M9上市當天,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形容「馬路上能看到的最強大的 SUV。」隔天的27日,中國手機二哥、小米創辦人雷軍在微博寫道,「深知汽車工業的複雜、開拓的不易,向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先行者致敬」,並直接點名比亞迪、蔚小理、寧德時代和華為,豪不客氣地下戰帖。緊接著28日,小米首款新能源車SU7技術發表會登場,雷軍高喊自家新車是全球最高規格,「在駕駛性等機械素質上,希望能媲美保時捷Taycan Turbo;在智慧化上,希望能媲美Tesla Model S。」「價格有點貴,但是有理由的貴。」他還發下豪語,15到20年將拚入全球前五大車廠。大陸媒體曾分析「小米在走華為的路」,在小米14系列手機上,雷軍採用很多類似華為技術和做法,華為研發鴻蒙系統、小米有澎湃OS,也將小米生態產品連接;去年小米的確以超過18%的市占率站上中國國產品牌第一。另一手機廠商魅族在去年11月宣布2024年第一季啟動造車,推出MEIZU DreamCar MX,有自行研發的Flyme Auto汽車智能座艙操作系統,也應用在吉利汽車旗下領克08車款。新一代造車勢力手機幫「華小魅」儼然成形,在當前大陸汽車市場瘋狂競爭、利潤不多之際,能否打開新局,各界高度期待。關注兩岸產業發展的丁學文說,「電動車是軟體加硬體,不可能一家公司全包起來做,且目前正在蓬勃發展,有很多可能性。」他提醒台廠,不要再從製造業的角度去創新製程,而是「有容乃大、跟全世界合作發展」。中國的傳統與新創車廠高達180多家,競爭激烈。(圖/新華社)在大陸從事汽車零組件的台商表示,智慧電動車就像是有四個輪子的手機,產業鏈間需緊密合作,異業結盟例子也會愈來愈多,過去大陸汽車業大多是跟外商合資、以獲取外國的經驗和技術,現在他們不管是車界的前輩或後起之秀也自己抱團,像是小鵬和大衆,長安攜手華爲、也跟蔚來汽車合作。不過,中國車廠實在太多,包括傳統與新創車廠合計高達180多家,現在又「嚴重內捲」(在體制內相互廝殺),已經有銷量規模小、資金鏈緊張的弱勢品牌被淘汰,「所以找到對的策略夥伴很重要。」這位台商說。
研調:全球智能手機Q3出貨量年減1% 三星靠折疊螢幕奪冠
市場研調機構Canalys發布報告表示,今年第三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期相比下降1%,達2.93億部。其中,三星得益於折疊螢幕新品穩固了冠軍地位,出貨量5740萬部,市佔率20%;蘋果也在iPhone 15新品需求的推動下緊追在後,出貨量5000萬部,市佔率17%;小米因在新興市場的強勁表現,位居第三,出貨量4150萬部,實現了2%的年增長。Canalys研究分析師表示,手機廠商正在尋求機會,來鞏固他們在高端市場的地位。各品牌正在著手增強高端產品線的競爭力,並著重於改善產品硬體設計和軟體UI(使用者介面設計)。並認為在此趨勢下,全球折疊螢幕市場的競爭強度將持續升級。三星較往年提前兩周發布了Galaxy Z Flip和Fold 5系列,為第三季的營收和市場表現打了一劑強心針。然而,隨著折疊螢幕機型的市場供應不斷多樣化,這一趨勢也會對三星目前在該細分市場的主導地位構成挑戰。OPPO戰略性地在不同地區分別推出了Find N3和OnePlus Open機型,展現了中國廠商進軍全球折疊螢幕市場的野心。另外,iPhone 14系列之間過度的差異化也使得蘋果面臨了需求挑戰,並使其在iPhone 15系列將USB-C和動態島下放到標準機型以縮小差距,從而刺激需求以鞏固其在高端市場的地位。分析師強調,安卓廠商正在努力建立生態系統從而與iOS競爭。如今消費者越來越願意為了更好的生態體驗而切換陣營,這也使得各大品牌開始著手開發自研操作系統,並透過展現研發能力的方式提升品牌形象。「自研系統預計將為廠商開啟智慧型手機以外的多條營收成長曲線」,分析師補充道,例如物聯網(IoT)與新能源汽車等。Canalys預計2024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將在謹慎態勢下實現溫和成長。各廠商在2023年末預計會有相對健康的庫存水平,並有足夠的空間為迎接潛在的需求復甦而重建庫存。然而,目前中長期的市場成長仍因主要市場換機週期延長等因素而遭遇瓶頸,而在存量市場的競爭中,廠商必須不斷進行能力建設,並專注於利潤以及產品線的優化。
昔身家破400億…前首富住進養老院 本人揭原因:不給子女添麻煩
大陸一名85歲老人日前在重慶某養老院正式辦理了入住手續,其身分竟是重慶前首富尹明善。尹明善1992年投筆從商,54歲高齡下海創業,從造摩托再到汽車,從產業到足球,力帆股份於2011年上市,尹明善家族帳面資產超過110億,成為重慶首富。至於選擇住進養老院的原因,尹明善說「不想給子女添麻煩」。《紅星新聞》報導,尹明善曾表示,「我兒女雙全,房子也很大,有錢居家養老,什麽都不愁。但80歲後,我慢慢改變了我的養老觀念。首先,我不能養兒防老,子女是養來愛的,生兒育女是我們愛的需要。我認為不能靠我的兒女養老,無論多大年紀,我都要愛我的子女,少給子女添麻煩,甚至不給他們添麻煩。」針對請保姆還是去養老機構?尹明善曾經反覆斟酌,他認為保姆要洗衣、做飯、收拾屋子乃至日常就醫,不分晝夜,十分辛苦,然而照護方面相對不夠專業,「養老機構有細緻和專業的分工,工作人員專業,所以我認為養老機構比保姆的『大包幹』要做得更好一些。」尹明善透露,入園之後,會繼續保持規律生活,節制飲食,每天堅持閱讀、寫作、彈琴、唱歌、散步。此外,他還有個小心願,就是在退休後學鋼琴,並且想在入住養老院後繼續學習。這位前首富的人生跌宕起伏,堪稱傳奇,1992年投筆從商,54歲高齡下海創業,從造摩托再到汽車,從產業到足球,再到上市。力帆股份於2011年上市,尹明善家族帳面資產超過人民幣110億(約新台幣481億元),成為了重慶首富。不過,力帆股份大舉進軍新能源汽車後,公司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包括家族式管理弊端、職業經理人多次選擇失誤、技術研發不足,產業市場變化迅猛等,導致力帆債務危機漸漸加重,最後難以為繼。從司法重整到吉利汽車入主這3年,尹明善家族逐漸在力帆的體系中淡化。力帆集團破產重整,外界期待創始人東山再起的劇情並沒有發生,如今這位老人住進養老院,外界也終於意識到,他這次是真的退休了。
新能源轉型需求量暴增 礦業大佬示警:這基本金屬恐瘋漲10倍!
艾芬豪礦業(Ivanhoe Mines)創始人、億萬富翁弗里蘭德(Robert Friedland)於美東時間26日示警,市場還沒有意識到銅的價值,上游銅礦普遍投資不足,世界正面臨著銅的供應危機,「我擔憂的是,銅價到最後可能會暴漲10倍。」據《華爾街見聞》援引《彭博社》的報導,銅是一種延展性好、導熱性和導電性高且非常耐用的基本金屬,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建築材料及家電等眾多產業,全球使用量僅次於鐵和鋁。而銅的需求量一直以來也被視為能夠可靠反映全球經濟健康狀況的主要指標之一,因此又被稱為「銅博士」。此外,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銅跟鋰、鈷、鎳一樣處於核心地位。對此,業內人士就示警,由於上游採礦業供給無法滿足暴漲的需求,長期來看,銅價可能會狠翻10倍。弗里蘭德也強調,銅的實物庫存非常低,礦業公司的相對估值正處於歷史低位,再加上目前的銅礦太少,上游銅礦的開發力度更明顯不足,因此難以滿足未來的需求。報導指出,相較於鋰金屬近年來不斷被市場追捧,銅在新能源轉型中的重要性逐漸黯然失色。但實際上,銅對電動汽車電機和電池,以及電纜和變壓器中至關重要。根據標普全球股份有限公司(S&P Global Inc.)最新的報告指出,電動汽車對銅的需求是內燃機汽車的2倍。且預計到2035年,銅的需求量將翻倍,達到每年5千萬公噸,超過1900年至2021年期間全球消耗的所有銅量。弗里蘭德還認為,近期被追高收購的礦山正在表明,採礦業已經嗅到了銅價上漲的趨勢,「當金屬需求量上升時,價格就會瘋漲,且沒有人願意賣掉手中的儲量,我們正走在這條趨勢上。」
中國新一輪刺激經濟方案 陸商務部6到12月推購車優惠+新能源車消費季車
大陸商務部8日宣布推出汽車促銷活動,將於今年6至12月展開為期半年的「百城聯動」汽車節和「千縣萬鎮」新能源汽車消費季活動,預期將促進汽車消費。商務部網站刊登關於組織開展汽車促消費活動的通知,強調2個重點安排,第1個是「百城聯動」汽車節:強化購車優惠政策支持,以及協調推動地方、企業等推出支持汽車消費的針對性政策舉措,並鼓勵金融機構推出汽車信貸金融支持措施。再來是「千縣萬鎮」新能源汽車消費季活動,將鼓勵企業針對農村地區特點,推動性價比高、實用性強的新能源載貨微面、微卡、輕卡等車型下鄉,進一步豐富農村新能源汽車產品供應;並舉辦新能源汽車促消費活動,望帶動新能源汽車消費熱潮。商務部表示,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要相關汽車企業參與,推動出台購車優惠舉措;更要開展專家解讀、廠商推薦、試乘試駕等宣傳活動,普及新能源汽車知識,預期進一步提升消費環境、能源車推廣和接受度。
打敗日本!中國成世界第1大汽車出口國
據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乘聯會)數據,今年首季中國汽車出口106.9萬輛,比去年同期成長54%。另據能鏈研究院數據顯示,日本同期汽車出口量為104.7萬輛,意味著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1大汽車出口國。據《驅動之家》報導,中國自2009年以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消費市場長期由大眾、通用、寶馬和賓士等外國品牌主導。2021年中國汽車全年出口超過200萬輛,超越韓國,成為世界第3大汽車出口國。至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達332萬輛,首次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2大汽車出口國。報導稱,若按季度來算,今年首季中國出口汽車為106.9萬輛,日本汽車出口數據為104.7萬輛,顯示中國今年首季汽車出口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若無意外,中國在今年很有希望拿下2023年度全球汽車出口冠軍。另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5月11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中國汽車企業出口137萬輛,其中乘用車出口114.2萬輛,比去年同期成長1.1倍;4月中國汽車企業出口37.6萬輛,比去年3月成長1.7倍。中國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認為,今年汽車出口的主要動力仍是俄烏戰爭下,俄羅斯市場國際品牌全面被中國車取代,以及中國的新能源車出口競爭力提升。據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新能源汽車出口34.8萬輛,比去年同期成長1.7倍。按中汽協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近7萬輛,占汽車出口總量的7%;2021年,新能源汽車出口31萬輛,占比15.38%;2022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出口20.2萬輛,占比已達16.6%。其中,特斯拉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中居功厥偉,2021年出口量約16萬輛,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全年出口量貢獻了一半。不過,即使不計入特斯拉出口量,2021年出口量仍在2020年基礎上實現了翻倍,增速依舊明顯。
特斯拉4天漲價兩次 新能源汽車步入新價格戰
特斯拉中國昨(5日)上調了全新Model S及全新Model X全系車型的售價1.9萬元。此前在周二(2日)已經上調了Model 3和Model Y全系車型的售價,上調幅度為2000元。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掌握定價權的企業,四天內的兩輪漲價,有可能代表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即將步入新的階段。據財聯網報導,特斯拉於2023年1月公布的售價顯示,全新Model S和Model X別為78.99萬元起和87.99萬元起,經過最新調漲,兩款車款起步價分別調至80.89萬元和89.89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車款是特斯拉首批進入大陸市場的車型,也是目前大陸尚未國產化的唯二車型,定位是百萬高端豪車市場,在大陸銷量相對小眾。今年以來,特斯拉價格調整更為頻繁。在美國,特斯拉已經七次調整售價。隨著特斯拉美國於日前宣布漲價,特斯拉中國也於周二宣布上調中國國產車型售價,漲幅均為2000元。由於漲幅不足1%,當時市場分析,這僅是特斯拉對大陸市場Model 3及Model Y「象徵式」加價。今年1月6日,特斯拉中國全系車型於宣布大降價,降幅從6~13.5%不等。其中,降價力度最大的車款為Model Y長續航版,售價一次大減4.8萬元,另有多款車型同步創下歷史最低價。做為指標性車企,特斯拉的降價引發大陸各家車企跟進,在市場上掀起價格戰。市場分析,今年底前,特斯拉汽車毛利率將不可避免地跌破20%,相較中國本土汽車大廠,比亞迪毛利率則逐年提升,今年首季該公司毛利率進一步升至17.86%。也有觀點認爲,無論是降價還是漲價,都屬於特斯拉打響的價格戰一方面為的是充分了解中國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應對策略,為後續價格調整做鋪墊,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分化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走勢的作用。有分析師表示,特斯拉的漲價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它本質上是其前期價格戰的接續策略。而今中國電車市場各主體的應對策略已經充分暴露,特斯拉自身的市場份額、品牌實力在前期的價格戰中已經得到了充分支撐,所以對特斯拉來說,在這個時間點上恢復部分前期售價對銷量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
比亞迪3月超車特斯拉!上海車展32.8萬入門款+488萬「仰望」秒殺一萬多台
上海車展除了「冰淇淋」事件引起關注以外,中國新能源汽車一哥比亞迪(1211-HK)也在上海車展展出旗下最便宜及最貴的車款,避開特斯拉的價格帶,企圖再搶下不同族群的消費者。特斯拉於去年底和今年初祭出降價策略,希望能穩住市占率、提升購買率;比亞迪也在近日宣布全新款平價電動車「海鷗」價格,比預售價低6%,基礎版只要人民幣73800元(約新台幣32.8萬元),據稱在上海車展上開賣即在1小時內賣1萬台。此外,比亞迪全新豪華子品牌「仰望」的首款越野SUV「U8」也推出109.8萬元(約新台幣488萬元)的預售價起。僅兩天便獲得超過1.3萬台的訂單。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表示,「仰望」將在今年第三季末開始交車,現場也同步展示另一款「U9」。比亞迪的好消息不僅如此,27日該公司公布2023年第1季財報,該季營收年增79.83%,達到人民幣1,202億元。比亞迪表示,第一季營收增長主因為新能源汽車銷量成長。根據統計,比亞迪2022電動車銷售量達185.7萬輛,比起2021年的59.4萬輛,大幅成長212.8%;若以純電動車來計算,比亞迪2022年銷量為91.1萬輛,與2021年的32.1萬輛相比,成長達184%,不過仍不敵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131.4萬輛。不過比亞迪猛爆性的成長,仍然帶來許多關注,也為特斯拉造成不少壓力。比亞迪日前公布數據顯示,3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增20.71萬輛,年增97.4%,而特斯拉在3月僅有8.88萬的銷量,遠低於比亞迪;加上,比亞迪首季銷量累計共55.21萬輛,相較去年增加92.8%,更超車自2008年就一直是中國最暢銷品牌的福斯集團,銷量累計為42.72萬輛。李雲飛也在2023上海車展表示,比亞迪今年目標銷量目標為300萬輛,包含海外及中國市場。
十檔漲幅陸股ETF出爐! 法人:受惠中國兩會政策利多持續發酵
正逢中國兩會會期,受惠經濟數據優於預期以及中國兩會政策利多消息持續發酵,恒生國企指數近期表現強勁,7日盤中一度上漲4%以上,收盤上漲1.93%,成交量亦逐步增溫。富邦恒生國企正2 ETF經理人蘇筱婷表示,評價面而言,恒生國企指數本益比仍屬歷史相對低點,近期可望受惠於兩會政策利多、國內消費力道回溫、以及經濟復甦下海外資金持續擴大投資,建議偏多操作以迎接兩會行情。7日陸股ETF漲跌幅前十名排行榜中,以富邦恒生國企正2漲幅1.93%最多,其次依序則為中信中國高股息、FH香港正2、富邦恒生國企、台新MSCI中國、中信中國50正2、元大滬深300反1、中信中國50、富邦上証反1、國泰中國A50反1。進一步觀察中國兩會政策利多消息持續發酵不分,在經濟數據方面,上週公布中國官方2月製造業以及非製造業PMI皆大幅彈升並維持擴張區間,顯示防疫政策鬆綁下景氣復甦力道強勁且全面。政策方面,中國人大會議已於本月5日至13日,會期8天半,根據官方指出,除持續推出政策促進電子、汽車、鋼鐵等重點產業轉型外,並將藉由持續擴大投資新能源汽車、智慧型家電以帶動國內消費增長。
能源轉型、電動車技術推動 外資:關鍵金屬需求30年成長5倍
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能源轉型淨零情景,今年至2050年,部署光伏、風電、儲能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等能源轉型技術所需關鍵金屬的需求將成長5倍。另一方面,由於缺乏投資、涉及採礦的國家風險增加以及儲備日益枯竭,供應受到限制。彭博指出,國家風險仍然是開發新採礦項目的主要障礙。全球經濟放緩以及各國需要確保關鍵金屬的供應,導致資源民族主義的崛起和更高的資源稅,這些干預措施導致新礦的投資延宕。能源轉型需要對原材料開採進行大量投資,但最近的市場震蕩和新礦開發的複雜性,同時投資者對採礦業信心下降。公司克服融資障礙的一個可行途徑是提高ESG績效;這將使公司能夠在資本市場上脫穎而出。彭博新能源財經金屬和礦業主管兼報告的首席作者Kwasi Ampofo表示:「能源轉型令原材料成關注焦點。這既是機會,也是責任。負責任的採礦業必須支持開採滿足能源轉型所需的資源。採礦業是能源轉型的基石,因此,採礦業必須率先實現自身足迹的脫碳。」能源轉型將導致使用化石燃料的發電技術所用材料減少。在彭博新能源財經的經濟轉型情景中,2050年來自化石燃料電廠(燃煤和燃氣電廠)的金屬需求佔發電總金屬需求的不到6%。這比2022年的約16%有所下降。同期可再生能源和電池儲能的金屬消耗量增加一倍以上。彭博新能源財經金屬與礦業分析師霍雨晨表示:「儘管化石燃料技術中的金屬逐漸式微,但能源轉型或為金屬和礦業帶來一個超級周期。這周期將由綠色能源技術的大規模擴張推動,並將刺激對關鍵礦物和傳統金屬的需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