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臺大分院
」 新竹台大分院 肺癌 醫院 醫學中心 AI小孩誤吞水晶寶寶別「做1事」! 醫警示:嚴重恐腸阻塞、死亡
一歲半的玲玲誤食「水晶寶寶」,家屬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就醫。在經住院禁食、接受靜脈輸液,並定時給予瀉劑後,沒有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阻塞症狀,五天後順利出院。水晶寶寶吸收水分後膨脹 當心嚴重腸道阻塞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楊德亮醫師表示,玲玲家屬起初不解,孩子未有嘔吐、活動力差等情形,為何需要住院,經詳細說明根據過去和國內、外多個誤食水晶寶寶的個案經驗,水晶寶寶在腸胃道中吸收水分後會膨脹至原本體積的20至30倍,造成幼童腸道嚴重阻塞,此情況需要緊急開刀移除,過去就曾有未緊急醫療處置死亡之個案。幼兒未確認吞入異物是什麼 大量飲水恐反致嚴重後果楊德亮醫師解釋,家屬時常於幼兒異物吞入後,緊急給予大量飲水,但如水晶寶寶這類物品,主要成分為丙烯酸樹脂,是一種吸水性很強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水分後,體積會迅速膨脹數十倍,甚至還會分裂成數小個,可能反致嚴重後果。三歲以下幼兒避免接觸水晶寶寶 3大危害不可不慎楊德亮醫師提醒,若家中有三歲以下幼兒,應避免讓他們接觸水晶寶寶等細小物,家長也應隨時注意孩子們遊戲時間的安全,避免發生異物吞食、哽塞等憾事。水晶寶寶對幼兒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腸道阻塞的風險:幼兒腸道較小,水晶寶寶迅速吸收腸液後會引起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道急性阻塞症狀。窒息風險:水晶寶寶也可能卡在呼吸道中,導致窒息缺氧。異物哽塞導致兒童窒息死亡風險極高,當兒童出現異物哽塞症狀,應立即施行「兒童哈姆立克法」。化學成分危害:某些水晶寶寶產品成分標示不清,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之化學物質。
耳朵發現腫塊!檢查竟是多形性腺瘤 醫提醒:雖是良性仍勿輕忽
一位年約40多歲女性,因在右耳前下方摸到一處腫塊,且經過幾個月也沒有消失,故到醫院就診。經過頭頸部超音波等檢查後,診斷為腮腺所長出的腫瘤,經手術治療後,病理檢查結果為良性的多形性腺瘤,且腫瘤成功完整摘除,後續追蹤也未發現復發之情形。多形性腺瘤 易出現在唾液腺周遭新竹臺大分院病理部李宥徵醫師說明,在人體當中主要的大唾液腺分布在腮腺(耳下腺)、頷下腺及舌下腺三處,而多形性腺瘤便是最常生長在這些位置的腫瘤,在多數統計資料均顯示佔所有唾液腺腫瘤的一半以上,其好發在20-60歲之間的年輕及中年族群,又以女性較為常見。李宥徵醫師進一步說明,雖多形性腺瘤本身為良性腫瘤,但過去也有不少案例顯示,若多形性腺瘤未被切除,而持續存留在體內,長期而言,會有腫瘤當中出現癌化細胞,甚至產生遠端轉移的風險。建議手術切除 避免轉變為惡性風險根據一份1950-60年代的大規模統計數據,超過十五年未切除的多形性腺瘤內出現惡性轉變的比例為9.4%,而較近期一篇2022年的小樣本研究,則推算出十年以上的多形性腺瘤其惡性轉變機率達到20%。因此,雖然多形性腺瘤本身為良性腫瘤,且典型的案例並不難藉由細胞抽吸或組織切片就得出診斷,但在手術風險可接受的情況下,原則上還是會建議將它切除,避免後續惡性轉變的風險。▲ 人體的大唾液腺為腮腺(圖示1)、頷下腺(圖示2)及舌下腺(圖示3)三處,建議民眾若自我檢查到腫塊,應盡快就醫治療。發現頭、頸部腫塊 應盡快就醫李宥徵醫師提醒,頭頸部的腫塊除了唾液腺腫瘤外,還有淋巴結等諸多可能性,而唾液腺當中除了多形性腺瘤外,也還有多種良惡性的腫瘤類型。因此,若有發現頭、頸部腫塊,建議接受醫療專業諮詢,避免錯失及早診斷和治療的時機。
女性有性行為要注意! 做「1檢查」降低子宮頸癌風險
58歲的S小姐,因害怕內診疼痛,加上覺得自停經後已未有性生活,故10餘年未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近期因陰道分泌物增加及搔癢就診,經醫護人員溝通後,願意接受內診及抹片檢查,檢查報告為異常,S小姐被通知回診接受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診斷為中度癌前病變。感染人類乳突病毒 恐引起子宮頸癌新竹臺大分院婦產部王彥涵醫師表示,以S小姐的情況,若是再晚幾年發現,癌前病變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病人就須接受更為複雜的癌症手術或化療、電療等治療,耗費的時間和費用也會增加。子宮頸癌是一種源自於子宮頸部位的癌症,目前已經證實99%的子宮頸癌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大部分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而超過80%的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病毒就會罹患子宮頸癌,絕大部分都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只有少數高危險型HPV會造成持續性感染,才有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定期抹片檢查 及早發現癌前病變而透過定期的子宮頸癌篩檢,包含子宮頸抹片及自費人類乳突病毒篩檢,即可早期發現及治療子宮頸的癌前病變,避免惡化。王彥涵醫師說明,目前醫學已經證實無論HPV病毒感染後有無持續性行為,感染越久就越容易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或惡化為子宮頸癌。6年以上沒做抹片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是3年內曾經做抹片檢查的人的3倍,所以只要曾經有性行為,都應該定期做抹片檢查。若連續三年抹片結果都正常,或自費HPV篩檢結果無病毒感染,則可以改成三年做一次。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保護自己遠離疾病風險王彥涵醫師解釋,因99%的子宮頸癌由HPV感染引起,接種子宮頸癌疫苗(HPV疫苗),相對可以提供長期的保護力,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國民健康署自2018年即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往年以2價疫苗為主,自2022年起改為9價HPV疫苗,涵蓋了HPV6、11、16、18、31、33、45、52以及58等,能有效預防90%以上的菜花和90%以上的子宮頸癌,建議可以進行接種保護自己遠離子宮頸癌的威脅。
女子視力突變模糊!就醫檢查竟是「肺癌」 醫曝:是轉移性腫瘤惹禍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患轉移性腫瘤 恐導致視力模糊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說明,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癌症治療免疫力醬 恐增眼部感染風險陳奕崙醫師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因此,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預防和管理並重 定期眼科檢查不能輕忽 陳奕崙醫師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
醫療產業+AI要成護國神山群 最大買主是「這一國」
「2024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 (Medical Taiwan) 」於6月20日至22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登場,今年展出業者來自10國、280家企業,參展家數較去年成長11%,登記參觀的國際買主近700位,前5大國際買主來源國依序是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預計將舉行超過200場次的實體採購洽談會。外貿協會副秘書長周秀隆表示,今年Medical Taiwan最大亮點為與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及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的「智慧醫療主題館」及「遠距醫療暨智慧醫材主題館」,透過模擬手術房、ICU及居家照護等場景化展示,呈現出遠距醫療、精準診斷等前瞻性的醫材技術發展方向。「台灣最大的護國神山在新竹,不只是台積電,還有醫療」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醫療產業是在地化,但台灣的資通訊產業是國際化的,強強聯手就能打國際賽,新竹臺大分院建置「智慧醫療創新中心」為平台,提供在地資通訊業者實證測試,跨域業者檢視技術落地市場的可行性,已經培育出不少產品。輔仁大學副校長謝邦昌表示,先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就有秀出輔大的校徽,那是因為我們早在10年前就跟輝達買GPU,現在做AI與醫療結合,校內12個學院一起培育跨領域人才,像是織品服裝系可作醫材開發、外語學院作國際醫療,而民生學院可研發食品營養,讓這些原本看似冷門的學科,利用各自專業、創造出多元的服務價值。記者會也展出六家參展企業的最新產品,像是真茂科技展出首創與量測系統整合之智能運動設備寶貝機,利用AI分析,可讓手術後的患者精準復健;首次參展的研華科技展示AMiS-850電子藥物儲存櫃,利用RFID系統,不會有領錯藥的問題,也提升移動性和應用場景的靈活性。長庚醫科、晉弘科技與超象科技展出共同研發的遠距醫療三套組,包含晉弘的視網膜光學掃瞄儀、赫羅斯五官鏡,長庚醫科的遠距醫療工作車、工作箱、視訊傳輸盒,以及超象的LeSONO 手持式無線超音波,讓醫療服務可以輕鬆深入偏遠地區。明基材料則展出唯一國產的Qflux血液透析器,規格齊全,適合各種患者需求,並具有極佳的通透性及生物相容性;另一展出產品為安適康快寧紗布,適用於各類出血性傷口護理,可快速吸收傷口血液和滲出液,形成凝膠保護層,降低疼痛感及污染風險。
嚴重咳嗽、伴隨呼吸困難,以為新冠後遺症 一查竟是「氣喘急性發作」
從事科技業的李小姐從小有氣喘病史,新冠確診後又出現嚴重咳嗽的情形,還伴有呼吸困難、喘鳴和胸悶的症狀,於是到醫院門診看診。藉由胸部X光、抽血和肺功能檢查,診斷為氣喘急性發作。經由一段時間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呼吸道的症狀漸趨穩定。出現呼吸系統疾病 應盡快就醫診治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胸腔內科胡耕寧醫師表示,胸腔內科是一個專注於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醫學領域,這些疾病包括慢性咳嗽、支氣管擴張症、肺炎、肺結核、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及間質性肺病等。許多人可能會在生活中遇到呼吸系統相關的健康問題,例如經常感到呼吸急促、胸部疼痛、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建議民眾不要焦慮,可至胸腔內科門診進行評估,並接受最妥適的治療。另外,預防勝於治療,若有家族病史、長期吸菸習慣或長久暴露在污染、有毒物質的環境中,也建議可至胸腔內科進行檢查,掌握己身的健康狀況。身體理學檢查加上必要測試 釐清正確病灶胡耕寧醫師說明,針對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評估,通常醫師會詢問病人的病史和症狀,並進行身體理學檢查及肺功能測試、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胸部超音波、支氣管鏡等必要的檢查。評估後會根據病情和症狀,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向,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呼吸復健運動、正壓呼吸器等。胡耕寧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呼吸系統相關的症狀要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確保及早發現疾病,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全身麻醉醒來卻像鬼壓床?醫揭原因 1招回復肌力
「醫生,我上次全身麻醉醒來好像鬼壓床一樣動都不能動,我拼命想跟護理師講,結果什麼都說不出來。」在麻醉醫師的術前訪視中,偶而有病人會對過去的全身麻醉提出這樣的經驗,以病人感受上最常見的形容是吸不到氣、說不出話、張不開眼、動不了、像鬼壓床一樣。麻醉醒來不能動 肌肉鬆弛劑占比大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麻醉部王逸萍醫師表示,醫師能藉由回溯病人過去的麻醉方式和麻醉上使用的藥物,可以查見幾種藥物為可能影響的原因,而其中肌肉鬆弛劑的殘留占了極大比例。王逸萍醫師說明,肌肉鬆弛劑的使用,會讓手術部位肌肉適當的放鬆及靜止,避免筋肉不自主的活動而影響手術的進行,但肌肉鬆弛劑可能會有呼吸肌群及呼吸輔助肌鬆弛的副作用,也就是在病人甦醒後可能有吸不到氣、動不了等像鬼壓床的情況。回復劑幫助肌力回復 肌肉張力監測儀隨時注意想要減少這樣的副作用,除了醫師給予病人肌肉鬆弛劑的回復劑外,也須隨時監測病人肌力回復的情況。王逸萍醫師指出,以目前肌肉張力監測儀的發展來說,已有非侵入性且攜帶型的監測儀器,醫師只要透過病人手部神經的電刺激,測得手指肌力的運動情況,即可判斷病人肌肉張力回復的情形。同樣的監測儀器,若使用於術中,醫師監測病人在使用肌肉鬆弛劑後肌力放鬆的程度,可助於外科醫師手術的順利性及安全性。預先討論及溝通 訂立適合的麻醉計畫王逸萍醫師建議,若過去有術後吸不到氣、說不出話及張不開眼等經驗,或有此擔憂的病人,可於麻醉醫師術前訪視時,預先與醫師討論及溝通,經評估後訂立最適合的麻醉計畫。
手術醒來動不了?患者吸不到氣嚇喊「像鬼壓床」 麻醉醫師揭原因
「醫生,我上次全身麻醉醒來好像鬼壓床一樣動都不能動,我拚命想跟護理師講,結果什麼都說不出來。」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麻醉部王逸萍醫師說明,在麻醉醫師的術前訪視中,偶而有病人會對過去的全身麻醉提出類似經驗,以病人感受上最常見的形容是吸不到氣、說不出話、張不開眼、動不了、像鬼壓床一樣。王逸萍說明,醫師能藉由回溯病人過去的麻醉方式和麻醉上使用的藥物,可以查見幾種藥物為可能影響的原因,而其中肌肉鬆弛劑的殘留占了極大比例。肌肉鬆弛劑的使用,會讓手術部位肌肉適當的放鬆及靜止,避免筋肉不自主的活動而影響手術的進行,但肌肉鬆弛劑可能會有呼吸肌群及呼吸輔助肌鬆弛的副作用,也就是在病人甦醒後可能有吸不到氣、動不了等像鬼壓床的情況。醫師表示,想要減少這樣的副作用,除了醫師給予病人肌肉鬆弛劑的回復劑外,也須隨時監測病人肌力回復的情況。以目前肌肉張力監測儀的發展來說,已有非侵入性且攜帶型的監測儀器,醫師只要透過病人手部神經的電刺激,測得手指肌力的運動情況,即可判斷病人肌肉張力回復的情形。王逸萍提到,同樣的監測儀器,若使用於術中,醫師監測病人在使用肌肉鬆弛劑後肌力放鬆的程度,可助於外科醫師手術的順利性及安全性。醫師建議,若過去有術後吸不到氣、說不出話及張不開眼等經驗,或有此擔憂的病人,可於麻醉醫師術前訪視時,預先與醫師討論及溝通,經評估後訂立最適合的麻醉計畫。
三歲童狂咳找不出原因 就醫「症狀導向檢驗」精準治療痊癒!
3歲男童小聰,過去健康狀況良好,也從未住過院。剛上幼兒園不久,因發燒及連續咳嗽3天,感到呼吸費力。所幸透過鼻咽採檢,偵測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在經歷加護病房密切觀察和一般病房的支持性療法下,漸漸改善痊癒,最後順利出院。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多重聚合酶鏈式」診斷更精準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感染科陳文發醫師解釋,現在許多基層診所,除了可以針對過去大家較熟悉的流感病毒、腺病毒、新冠病毒外,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也一樣可以藉由抗原快篩被偵測,而較大的醫療院所也有更敏感的分子診斷工具。分子微生物診斷工具,近10年蓬勃發展,經過這2-3年新冠病毒的疫情,大家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這個名詞更不陌生,也知道其為更敏感的檢查方法。小聰就是藉由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偵測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傳統採問診及理學檢查 近年可透過檢驗掌握病源陳文發醫師說明,過去兒童的呼吸道感染,大多仰賴臨床醫師的問診及理學檢查來幫助診斷,但由於呼吸道感染多半症狀都很類似,如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沒有專一性,很難通過臨床問診及理學檢查確定病原菌,若沒有再進一步執行檢驗(如快篩)的話,醫師無法及時掌握致病源。一般幼童的呼吸道感染,大多以病毒為主,而病毒中除了少數(如流感)有抗病毒藥物以外,其他病毒大多以症狀治療的支持性療法為主,故對於輕症病童,醫師不一定每一位都採檢送驗。「症狀導向檢驗」不需重複採檢 精準治療更快速陳文發醫師表示,找出病原菌的好處包含:某些病毒可開立抗病毒藥物以加速復原、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如需使用抗生素則可以更精準地對症下藥(如肺炎黴漿菌)因呼吸道感染症狀沒有專一性,故目前使用「症狀導向檢驗」,可依病人症狀(呼吸道、腸胃道或中樞神經感染症狀)直接採檢該部位,一次可檢驗多達22項病原菌,從採檢到結果出來只要幾小時的時間,不需要分項多次重覆採檢(流感、新冠、腺病毒等),減少病人被採檢的痛苦,也縮短診斷的時間。
餐廳老闆常搬重物!肩旋轉肌袖破裂 創新治療恢復往常生活
65歲的林女士本身慣用右手,因經營餐廳常需搬抬重物,且患有糖尿病多年,最近幾個月右肩有疼痛問題,診所就醫仍未改善,活動度受限,甚至有疼痛致睡眠中斷的情形,至醫院才診斷為肩旋轉肌袖破裂。旋轉肌具有其重要性 損傷恐引起僵硬、疼痛和功能障礙新竹臺大分院骨科部醫師謝文統說明,旋轉肌袖破裂症狀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主要影響為主動(自行抬高)的動作,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較不會受到影響,並通常會有三角肌、頸部疼痛及夜間影響睡眠品質之情形。由於現代生活方式和習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面臨旋轉肌問題,如僵硬、疼痛和功能障礙,絕不能輕忽此問題。專業復健及物理治療 關鍵在於漸進性和耐心謝文統解釋,對於輕微的旋轉肌撕裂傷或微小破裂,專業的復健及物理治療師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可透過詳細的評估和個人化的治療計劃,他們能夠指導病人進行有效的運動和伸展,減輕旋轉肌的緊張感,同時提升其力量和穩定性。但他提醒,復健過程的關鍵在於漸進性和耐心,病人要通過一系列的運動和伸展來強化旋轉肌,同時學習正確的姿勢和身體機械運作方式,並需要病人的主動參與,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對於復健效果不佳,或者是達到中度亦或是重度的斷裂,則需要通過手術來修復或重建。微創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反式人工肩關節 新創技術造福病友謝文統提到,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已經成為一個重要方向,這種技術透過小切口和微小攝像頭,醫生可以進行精確的手術,修復受損的組織,能夠最小程度地侵入病人的身體,減少手術後的疼痛和康復時間。同時,由於微創手術傷口較小,對於組織破壞亦較小,且關節鏡手術伴隨著大量沖水,大幅的降低了感染的機會,尤其是對於糖尿病患者更是福音。另外,反式人工肩關節也是一項重要的創新;對於嚴重破裂,或者是因年紀大、旋轉肌品質不佳的病人,這種關節置換手術可以有效地治療肩部的嚴重損傷或功能障礙。反式人工關節手術通過將損壞的關節組織替換為人工植入物,重建了旋轉肌的正常功能,這種手術可以極大地減少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預防肩關節慢性傷害 保持活動性、不宜反覆拿抬重物謝文統提醒,平時需保持肩膀的活動性,適度做肩部伸展運動,避免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不宜反覆拿抬過重之物,造成肩關節慢性傷害。目前有許多創新治療方式有效改善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她手麻、無力「睡覺還會被麻醒」,確診腕隧道症候群! 醫點名高風險群
46歲林小姐任職於餐飲業,常需備料、清洗盤子、擰抹布等大量使用手部,林小姐漸漸發現手掌和手指有發麻的情形,並從原本一隻手變為雙手,尤其在騎機車時麻痛的感覺特別明顯,晚上睡覺時有時還會被麻醒,早上起床也會覺得雙手有腫脹的感覺,甚至拿碗、拿筷子時,手有無力感。就醫透過理學及神經傳導檢查,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 這些人容易發生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科董怡君醫師說明,腕隧道症候群是由於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受到壓迫,造成手指及手掌麻痛,此外,大拇指也可能會感到無力,導致抓不穩東西,較容易發生的族群為女性、糖尿病患者、需要高重複、高強度用到手的工作者等。口服+注射治療緩解症狀 需搭配復健助恢復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董怡君醫師表示,除了使用口服消炎止痛的藥物,還可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將藥劑(如類固醇、低濃度葡萄糖水、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精準注射至正中神經的周圍,促進症狀緩解;此外,尚需配合復健治療,除了透過儀器治療減緩神經發炎,學習神經滑動運動等也有助恢復;另外,可於晚上配戴手架,減輕腕隧道中的壓力,使夜間麻痛狀況改善;最後,日常生活的習慣必須調整改善,以避免復發。手麻原因多 盡快就醫對症下藥為上策董怡君醫師提醒,手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頸椎神經受到壓迫、腕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等,藉由神經傳導檢查可正確診斷,並配合不同治療方式,才能有效緩解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
八旬老婦頻跌倒! 看診才發現是安眠藥、肌少症惹禍
80歲黃奶奶本身患有高血壓、輕度失智症、憂鬱症及退化性關節炎等病史,長年在心臟科與精神科門診就醫追蹤。過去一年黃奶奶曾多次跌倒,地點包含家中廁所、家門外防火巷與戶外等處,共通點多為行走間跌倒,在親友陪同下前往就醫希望找出原因並降低跌倒次數。安眠藥物加上肌少症 增加老年人跌倒風險新竹臺大分院老年醫學部醫師蘇柏維藉由詳細診察,發現黃奶奶有跌倒前頭暈症狀,跌倒時間不太一定,白天及晚上都有發生過,跌倒後需旁人攙扶,無法自己站起之情況。在身體檢查、步態與神經學檢查方面皆無發現明顯異常,但仔細回顧她的用藥發現,約8個月前,病人因睡眠障礙問題,開始使用安眠藥,此後家人便偶爾會聽病人提及頭暈症狀。同時測試黃奶奶五次起立坐下所花時間,共需18秒,疑似有肌少症表現。經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將原本使用較長效的安眠藥暫停,改為使用較短效的藥物,並鼓勵提升飲食蛋白質攝取,以及轉介復健科強化肌力訓練。預防跌倒撇步 六大招含藥物與生活管理蘇柏維提供一些預防跌倒發生的撇步,民眾可善加運用:1. 定期身體檢查:老年人應該定期身體檢查,包括視力、聽力、平衡能力等方面,及早發現並處理健康問題可以減少跌倒風險。2. 藥物管理:若有使用潛在可能導致跌倒的藥物,譬如會導致頭暈、昏睡或平衡問題,老年人可諮詢醫師或藥劑師,確保了解藥物的副作用,並按照醫囑使用,避免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或停藥。3. 室內安全:保持居住環境的安全,移除地面上的障礙物,如雜物、地毯、電線等。確保房間光線充足,使用夜燈或走廊照明,以避免黑暗中發生意外。4. 平衡和運動訓練:定期進行平衡和運動訓練有助於提升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適合的活動包括散步、太極、瑜伽等,可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5. 使用輔具和安全設施: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合適的輔助設施,如手杖、步行器等,或在浴室和廁所安裝扶手和防滑地墊,減少滑倒的風險。6. 家庭與社區支持系統:家人可定期與老人交流,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況和需求,若有需求可尋求資源協助老人處理日常活動,如購物、清潔等。跌倒防治 首需安排周全性跌倒評估、危險因子篩檢蘇柏維提醒,老年人跌倒是一個常見且嚴重的健康問題,除了單次跌倒造成的傷害外,很可能讓本來就已衰弱的老人,更加劇衰弱與失能的進展,另對於曾經跌倒者,也會加倍再次跌倒的風險。當家中的老人家發生跌倒事件時,千萬別當作是長者老化正常會發生的現象,若有反覆跌倒情況發生,更應考慮至老年醫學科門診進行周全性跌倒評估及危險因子篩檢,才是跌倒防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