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
」 糖尿病 隱形眼鏡 失明 視力49歲女腹痛竟罹晚期卵巢癌 「手術+熱化學療法」穩定控制
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早期診斷困難,馬偕醫院婦癌科與外科團隊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透過跨科合作進行腫瘤減積/根除性手術,並結合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利用加熱之高濃度化學藥物在腹腔內灌流,殺死癌細胞,達到良好的癌症控制。經過持續追蹤,某些患者如今已成為「癌症班」畢業學姐,成功戰勝病魔。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近日治療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進行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和最大程度的減積手術,術後依據病理分期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如果病情已屬晚期,或患者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經評估後不適合立即手術,或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時,會先選擇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待腫瘤縮小或範圍減少後,再進行減積/根除性手術,術後則繼續完成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然而,針對腹膜內無法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細胞,可能導致日後疾病復發,此時則採用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徹底消除病灶。林玟瑄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三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林玟瑄醫師提醒,儘管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癌症並延長患者生命,但腹腔內熱化學療法屬於高難度且高風險之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與醫療團隊來進行術前評估,多科團隊協作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安全,且手術必須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才能制定完整的治療計畫,並提供術後全方位的照護。
女連吃1週「自製臘腸」左眼近乎失明 醫檢查驚見:視網膜都是血
大陸武漢一名女子近日連吃臘腸1週後左眼突然近乎失明,在網上引發關注。據悉,該女子有20年糖尿病史,就醫時檢測血糖水平高達23(mmol/L),遠超正常值。武漢愛爾眼科漢陽醫院眼底病科副主任李鑫證實,該名陳姓女患者3週前入院就診,當時她右眼視力為0.4,左眼視力只有0.08,近乎失明。《九派新聞》報導,李鑫說,陳女今年60歲,有20年糖尿病史,平時靠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她在眼睛發病前1週內曾吃了較多的臘腸,這些臘腸是她自己製作的,在製作過程中,還加了較多的澱粉和糖,推測陳女突然失明,很有可能跟她大量食用臘腸有關。「我們給她進行了一個隨機血糖檢查,結果顯示血糖為23(mmol/L),遠超正常的血糖標準。」李鑫介紹,在給陳女做的散瞳檢查中發現,陳女的左眼眼底已經進入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增殖期,視網膜到處都有出血、滲出等病變症狀,還長出很多新生血管。醫生說明,雖然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長期緩慢發展的,但也與陳女短期大量食用臘腸有關,「食用這種含糖和含澱粉比較多的臘腸,會導致短時間內血糖波動比較明顯,就有可能導致患者眼睛併發症的加重。」李鑫透露,目前陳女已經接受手術治療,清除了瘀血,但眼底仍有部分氣體殘留,待氣體慢慢吸收後,視力將會有所恢復,「由於陳女士本身有糖尿病史,加上這次大量攝入糖分導致玻璃體出血,可能難以恢復到一個比較正常的水平。」醫生解釋,「糖尿病是一個全身性的代謝性的疾病,它對身體的損害主要是通過血糖高引起的,會引發一系列眼部併發症,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就屬於其中之一。」對於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而言,不建議食用較多像臘腸、臘肉等醃製品,就算臘腸不是甜口的,裡面都會含有大量的鹽和油脂,可以吃一點嘗味道,但不建議當主食去吃。
烤肉「木炭燒灼小碎片」噴入眼睛 他角膜瞬間「烤熟了」一塊白
中秋連假來了,不少人都會賞月、烤肉。眼科醫師提醒,烤肉時要小心火源,以免火星噴飛受傷,不妨戴上眼鏡或護目鏡多一層隔離,相對安全。眼科醫師王孟祺在臉書《王孟祺醫師-眼科最前線》分享2案例,其中一件病患在烤肉時發生意外灼傷,木炭燒灼爆裂噴出的小碎片接觸到角膜,瞬間角膜蛋白就被「烤熟了」,留下一塊白色的瘢痕,還好沒有在角膜中心,灼傷也很表淺,癒合後沒有留下疤痕算是非常幸運。王孟祺提醒,烤肉時要小心火源,注意風向,別在下風處,以免火星噴飛受傷,戴上眼鏡或護目鏡多一層隔離也相對安全。角膜蛋白被烤熟。(圖/翻攝自臉書/王孟祺醫師-眼科最前線)王孟祺表示,每年連假過後總是會看到一些隱形眼鏡配戴過久眼睛不適的案例,一名女子配戴美瞳片開心狂歡徹夜未眠,加上戶外風大,眼睛痛得張不開,好不容易取下鏡片來檢查,角膜表面早已像月球表面般,坑坑疤疤的,視力嚴重模糊,角膜輪部也長滿了新生血管。王孟祺說,「提醒配戴隱形眼鏡的朋友,秋天濕度低,若加上烤肉的煙燻和高溫很容易造成缺氧乾燥,記得不要配戴過久,並隨身攜帶備用眼鏡,若有不適立即更換。」
武漢女戴隱形眼鏡…視力變模糊「角膜血管狂增生」 醫抖壞習慣:很多人都犯
許多近視的人為了美觀,會選擇配戴隱形眼鏡,但習慣若不好,恐對眼睛造成危害。中國武漢有一名47歲彭女士,每天戴隱形眼鏡,卻發現視線愈來愈模糊,檢查發現眼角膜長滿新生血管,因為她做了很多人都可能犯的錯誤。據《湖北經視》報導,彭女士30年前被診斷出高度近視,為了美觀她不戴有框眼鏡,而是選擇隱形眼鏡,每天戴超過12小時,一睡醒就戴,只有睡覺時才會取下,沒想到前幾天眼睛出現嚴重紅眼、怕光、流淚的症狀,就醫檢查發現雙眼的角膜佈滿新生血管。武漢愛爾眼科漢口醫院老視與白內障專科主任許榮解釋,長了大量的新生血管之後,眼睛非常容易有一些慢性的發炎反應,也會影響到看東西的清晰程度,視覺質量會有所降低。由於彭女士長期戴隱形眼鏡,角膜的含氧量不夠,干擾到代謝,進而產生很多細胞因數,誘發新生血管的產生。彭女士的眼角膜佈滿新生血管。(圖/翻攝自湖北經視)許榮警告,許多愛美人士為了簡單省事,每天連續戴隱形眼鏡10多個小時,不僅可能誘發新生血管產生,甚至導致感染性角膜炎、角膜潰瘍、角膜穿孔,嚴重還會影響視功能。因此,在選擇隱形眼鏡時,最好挑含氧量比較高的,以及眼角膜弧度吻合的比較好,另外配戴最好不要超過8小時,能夠戴有框眼鏡就盡量不要戴隱形眼鏡。若非戴隱形眼鏡,必須做好清洗、消毒、沖洗和除蛋白4個環節。第1步:徹底洗凈雙手並擦乾水分。第2步:鏡片取出後,放在左手掌心,滴3~4滴多功能護理液,用指腹輕輕搓揉鏡片正反2面,每一面揉搓10~20秒。第3步:清潔鏡片後,用多功能護理液沖洗鏡片,2面各沖洗5秒。第4步:將鏡片放在眼鏡盒中,倒入3分之2滿的護理液,按要求浸泡消毒。為了達到清潔鏡片和預防感染的效果,一個步驟都不能省略。
糖尿病患者恐視網膜病變 定期追蹤預防失明風險!
一名60歲男子患有糖尿病,血糖長期控制穩定,過去數年來雙眼視力逐漸模糊,原以為是年紀增長的視力退化,檢查後發現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只造成黃斑部水腫,視網膜還險些剝離,差點失明。恩主公醫院眼科陳彥晟醫師表示,人體眼睛內的視網膜富含血管,糖友因血管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造成視網膜受損,形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只容易加速早發性白內障出現,也是造成許多糖友失明的原因。視網膜病變衍生 末期併發恐失明長期視網膜病變會造成視網膜的血管阻塞及缺血,陳彥晟醫師解釋,缺血又缺氧的視網膜會刺激體內分泌血管新生因子,去促進視網膜長出新血管。但新生血管的管壁非常脆弱,容易突然破裂出血,若血液滲漏到黃斑部,會產生「黃斑部水腫」,出現視力濛霧、扭曲、有暗影的症狀;當血液瀰漫玻璃體,則會變成「玻璃體出血」,病人會突然地感受到飛蚊症增加、眼前一片雲霧般模糊、視力明顯下降。陳彥晟醫師也指出,新生血管持續一段時間後會萎縮及纖維化,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方形成一層層的薄膜並拉扯,造成「視網膜剝離」,產生視野缺損或失明。此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末期併發症常見「青光眼」,原因是不健康的新生血管長在虹膜上,阻礙正常眼睛房水排出的通道,使眼壓上升、視力模糊、感到眼睛紅、痛,且當眼壓過高的時間太長,會產生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進而失明。血糖穩定仍病變 定期追蹤防惡化陳彥晟醫師說明,糖尿病初期因為無明顯症狀不易發覺,當出現症狀時,血糖其實已經超標一陣子了,此時全身的血管及代謝功能都已經大受影響,即使後來血糖控制穩定,視網膜血管可能先前就已經病變受損,加上未至眼科檢查、治療,等到視網膜病變衍生成其他眼疾、影響視力功能時才恍然發現。糖尿病是眼睛的無聲殺手,陳彥晟醫師建議,新診斷為糖尿病的糖友應立即至眼科就診進行眼底檢查,若初次眼底檢查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定期一年追蹤一次。若已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須根據臨床情況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較嚴重或需要進行治療的病變,則是一至三個月追蹤一次,避免失明危機找上門。
61歲男角膜感染幾乎失明 「植入導管降眼壓」成功搶救視力
61歲的張先生2年前於電腦公司退休,回台中務農享受閒雲野鶴的生活,民國110年10月感覺自己眼睛有異物感,原本不在意,但後來實在越來越難受,求診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李宥伶醫師,確診張先生的眼角膜受黴菌感染嚴重潰瘍,經治療癒合後留下角膜疤痕,出現複雜型青光眼。其中右眼視力不到0.01,幾乎失明,產生隅角沾黏以及虹膜新生血管等多重後遺症,並使得房水(位於水晶體與角膜之間的液體)引流阻塞,引起眼球脹痛、頭痛等不適症狀,經藥物、雷射治療後眼壓達40-50mmHg仍居高不下(標準眼壓為21mmHg以下)。為了挽救張先生持續惡化的視神經損傷,李宥伶醫師建議張先生施行「青光眼導管植入術」,並輔以「眼內OCT術中斷層定位」,精準定位後植入極微細的引流導管,以導管使房水自引流管排出,加速排走房水,再集中流到水庫體,從而控制眼壓。張先生術後經過調養,眼睛不再疼痛難耐,眼壓已降到10mmHg恢復穩定,歡喜等待未來角膜移植能恢復視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李宥伶醫師進一步分析,青光眼是一種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複雜型青光眼的致盲率甚高,會導致視野缺損,嚴重時影響中心視力,導致失明。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目前已有超過34萬人罹患青光眼,易罹患青光眼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有青光眼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壓、60歲以上的年長者、高度近視、遠視、自體免疫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常低頭看3C而姿勢不動的低頭族也須留意,近年來亦有年輕化趨勢。眼球分泌的「房水」原是用來維持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若是累積太多、無法即時排出,就會造成眼壓上升,傷及眼底的視覺神經,因此「控制眼壓、房水引流」是減緩青光眼患者視神經受損的首要方法。李宥伶醫師說,眼壓控制有三個步驟,分別是使用眼藥水、雷射以及手術治療。當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便需要評估青光眼手術來達成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李宥伶醫師表示,傳統型治療青光眼的「小樑切除手術」會因青光眼種類,以及個人體質疤痕癒合的不同而影響成功率,雖然已使用抑制纖維化的藥物控制疤痕癒合,然而,術後幾年間仍可能會有引流通道逐漸不暢通,再度造成眼壓上升的情形,尤其是一些較嚴重的頑固性青光眼,如葡萄膜炎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青光眼導管植入術」則能使房水自引流管排出,再集中流到水庫體。對於有急切降壓需求的患者、眼壓波動大的葡萄膜炎性青光眼及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建議選擇含瓣膜的引流裝置;對於眼壓要求較嚴格的患者,則建議選擇不含瓣膜的引流裝置。李宥伶醫師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防止青光眼惡化的重要原則,雖然目前的治療僅能延緩青光眼的進展,但若能早期經由專業醫師檢查及評估,選擇適當藥物或手術方式,在全面的醫療照顧下,青光眼患者仍能維持生活品質。
「電紡紗」人工角膜促進角膜神經再生 助千位病友重獲光明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與病人自主推廣中心111年統計,台灣等待眼角膜移植的患者仍有超過1千人,人工角膜和角膜植入物仍有急迫的需求。根據台大團隊最新研究,「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角膜神經再生,不僅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並登上國際期刊,並穩定發展人工角膜醫材,期待造福更多有需要的病友。視覺相關神經修復 醫療困境難突破失明病患主要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視神經損傷,但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多。台大醫院眼科部王一中主任說明,角膜、網膜或視神經等主控視覺的相關組織,都佈滿了重要的神經組織,一旦神經受到損傷,目前的醫療技術極難成功修復。目前視覺神經修復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但昂貴且成效有限,國內在法規限制下許多藥物也無法使用。台大醫院高階眼表面與角膜神經研究中心主持人陳偉勵指出,角膜神經密度佔全身之冠,任何傷害所造成的病變,不僅造成嚴重的視力障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可能修復,甚至可能永久無法復原。目前的療法倚賴長期且頻繁使用要價百萬的昂貴眼藥,臨床上使用不便,且市售各種人工角膜生物醫材臨床應用度不高,並無促進角膜神經修復的功能。▲台大團隊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角膜神經再生,不僅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並登上國際期刊,並穩定發展人工角膜醫材。電紡紗具方向性 幫助各種神經生長台大團隊研發「電紡紗生醫支架-PBG」具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可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證實高度幫助各種神經生長及誘導神經分化,是相關醫材中首次被證實的強大療效。其生物相容性高,可以穩固地存在且緩釋藥物,在治療過程不會引起發炎、感染或新生血管增生的副作用,且材質輕薄短小,可自行溶解,不會影響角膜正常功能。若能成功進入臨床,對於病患來說是很大的福音,且可減少健保不必要的負擔。台大工學院教授林唯芳指出,電紡紗材質由微米等級的胜肽鏈支架紡織而成,可誘導神經延絲狀材質方向性生長,更可以穩定釋出促進神經生長的傳遞物質,有望解決病理學上的問題。目前人工角膜層片經動物實驗顯示安全無虞,治療成效也相當優越,審慎樂觀地往其他神經修復領域努力中。團隊研究結果獲得國家新創獎肯定,並已發表多篇論文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生物材料」等國際期刊上,目前也與哈佛大學團隊合作,往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促進視神經發展的方向前進,未來亦將往人體試驗階段方向努力,期許應用在生醫領域。
重開「雞」並不難! 除藥物治療還有「這療法」
56歲的張先生工作忙碌,常熬夜加班與應酬喝酒。近半年來,張先生的勃起硬度逐漸下降,原以為是近期太過忙碌勞累導致,但每況愈下,到最後甚至無法完成性行為,而為重振雄風,自行上網購買聲稱有壯陽效果的藥物服用,不過效果有限,且服用後出現頭暈不舒服的情形,才趕緊到醫院就醫,尋求泌尿科醫師專業的協助。第4項文明病 勃起障礙與三高、心理有關根據調查,台灣40歲以上男性每2人就有1人有勃起功能障礙導致房事不順,雙和醫院泌尿科吳佳璋醫師指出,勃起功能障礙除心理因素外,主要是陰莖動脈血管阻塞,可說是血糖、血脂及血壓「三高」的衍生症狀,加上近年來年輕化趨勢,儼然成為第4項文明病,男性朋友可不能小覷。調查指出,患有肥胖、三高等代謝性疾病或男性賀爾蒙低下之男性,會較早出現不舉或性行為時無法維持陰莖足夠硬度的情況;糖尿病的患者,性功能障礙風險會提高4.1倍;而有周邊血管疾病問題者,則是2.6倍,此外,像是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酗酒、抽菸、長期熬夜等也會明顯造成勃起功能障礙。八成可透過藥物改善 負壓助勃器、體外震波新療法吳佳璋進一步說明,理解成因後,男性要重開「雞」並不困難,建議就算出現「四十歲只剩一張嘴」的窘況也別擔心,可以先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在醫師的診斷下嘗試藥物治療,使用政府核可之磷酸二酯酶第五型抑制劑(PDE5i),如威而鋼、犀利士、樂威壯及賽倍達等;根據觀察,約有8成的患者能逐步改善。除藥物治療,亦可嘗試使用負壓助勃器,在機器的輔助之下,陰莖進行被動性的充血勃起並幫助行房,或是利用近十年來快速發展的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Li-ESWT),利用低能量震波施予在陰莖海綿體上,促進海綿體內長出健康的新生血管,來幫助充血產生勃起。夫妻心態要正確 身心健康同步調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勃起功能障礙除生理因素,其他如生活與經濟的壓力、焦慮、憂鬱或夫妻之間感情不睦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影響,吳佳璋醫師強調,不只是心態與生活習慣調整,夫妻之間的關係經營也很重要,一起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勃起功能障礙,並盡早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察,別讓「鳥事」困擾一輩子。
男人40歲後只剩一張嘴! 5成皆有「勃起功能障礙」
56歲的張先生工作忙碌,常熬夜加班與應酬喝酒。近半年來,張先生的勃起硬度逐漸下降,原以為是近期太過忙碌勞累導致,但每況愈下,到最後甚至無法完成性行為,而為重振雄風,自行上網購買聲稱有壯陽效果的藥物服用,不過效果有限,且服用後出現頭暈不舒服的情形,才趕緊到醫院就醫,尋求泌尿科醫師專業的協助。雙和醫院泌尿科吳佳璋醫師指出,由於勃起功能障礙牽扯男性自尊、房事等個人私密領域,大多不願開口尋求協助,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患者自行購買未經認證的壯陽藥品來解決,這些未經認證的藥品除浪費金錢,更有影響健康的疑慮與風險,千萬別賠了夫人又折兵。根據調查,台灣40歲以上男性每2人就有1人有勃起功能障礙導致房事不順,吳佳璋醫師指出,勃起功能障礙除心理因素外,主要是陰莖動脈血管阻塞,可說是血糖、血脂及血壓「三高」的衍生症狀,加上近年來年輕化趨勢,儼然成為第4項文明病,男性朋友可不能小覷。調查指出,患有肥胖、三高等代謝性疾病或男性賀爾蒙低下之男性,會較早出現不舉或性行為時無法維持陰莖足夠硬度的情況;糖尿病的患者,性功能障礙風險會提高4.1倍;而有周邊血管疾病問題者,則是2.6倍,此外,像是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酗酒、抽菸、長期熬夜等也會明顯造成勃起功能障礙。理解成因後,男性要重開「雞」並不困難,吳佳璋醫師建議,就算出現「四十歲只剩一張嘴」的窘況也別擔心,可以先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在醫師的診斷下嘗試藥物治療,使用政府核可之磷酸二酯酶第五型抑制劑(PDE5i),如威而鋼、犀利士、樂威壯及賽倍達等,根據觀察,約有8成的患者能逐步改善。除藥物治療,亦可嘗試使用負壓助勃器,在機器的輔助之下,陰莖進行被動性的充血勃起並幫助行房,或是利用近十年來快速發展的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Li-ESWT),利用低能量震波施予在陰莖海綿體上,促進海綿體內長出健康的新生血管,來幫助充血產生勃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勃起功能障礙除生理因素,其他如生活與經濟的壓力、焦慮、憂鬱或夫妻之間感情不睦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影響,吳佳璋醫師強調,不只是心態與生活習慣調整,夫妻之間的關係經營也很重要,一起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勃起功能障礙,並盡早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察,別讓「鳥事」困擾一輩子。
險瞎⋯男子視力驟降10倍 眼中風8大危險因子須提高警覺
70多歲的曹老伯(化名)身體還算硬朗,已經從職場退休,有長期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病史,不過控制尚稱穩定。眼科方面則因為隅角開放型青光眼、白內障而在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眼科追蹤,以及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接受過全視網膜雷射光凝固治療。某次於眼科回診,主訴左眼視力變差約兩周。眼科檢查發現右眼最佳矯正視力為0.8,左眼最佳矯正視力則從前次的0.8陡降至0.08,眼底檢查發現左眼有大範圍的視網膜出血,當天立刻安排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檢查,發現左眼視網膜黃斑部發生嚴重水腫。醫師診斷為高度懷疑左眼發生中心視網膜靜脈阻塞(即俗稱之眼中風)合併黃斑部水腫。因此再進一步安排螢光眼底血管攝影檢查。螢光眼底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左眼中心視網膜靜脈以及其所有分支皆發生腫脹、血流延遲填入以及大範圍缺血的現象,因此確診左眼中心視網膜靜脈阻塞。之後立刻安排數次左眼玻璃體內注射藥物治療,大約五到六個月後,左眼眼底出血已逐漸吸收改善,黃斑部水腫也漸次消散。左眼最佳矯正視力緩步回升至0.6,最近一次測量則已回升至0.8以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張庭嘉說,中心視網膜靜脈阻塞是一種不算少見的眼底血管疾病。依據眼底缺血的嚴重情況,其影響視力程度可以從輕微到嚴重破壞。該疾病發生原理是中心視網膜靜脈從視神經處的篩板要進入眼內時,由於該處比較狹窄,所以如果有血栓形成,則血栓比較容易在該處附近卡住、進而將靜脈堵塞,血流回流不順,造成缺血;或是因為伴行的動脈因動脈硬化而將靜脈管徑壓縮,導致靜脈內血流動力出現不平順的情況。眼中風比較重要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在50歲以上、男性、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隅角開放型青光眼;其他可能因子還包括有口服避孕藥或是利尿劑、或是有些患者有血液疾病因此導致血液黏稠度上升時,也可能會誘發類似的病況。張庭嘉指出,當中心視網膜靜脈阻塞導致眼內缺血時,眼內將缺氧而刺激血管內皮新生因子大量產生。造成的視力威脅主要透過兩種方式達成,一是血管內皮新生因子刺激形成虹彩新生血管、進而產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另一則是血管內皮新生因子直接誘發黃斑部水腫。針對後者的治療,傳統的治療方式是施行黃斑部雷射或是玻璃體內注射類固醇,但是效果很有限,甚至會引起其他的後遺症。目前醫學界最新的治療主軸,則是在疾病的急性期進行血管內皮新生因子拮抗劑的玻璃體內注射,以便移除過多的血管內皮新生因子,而達到黃斑部水腫吸收的目的,以儘可能保全視力。每次注射的藥效大致可以維持一至二個月,使病患能度過疾病的急性期,減少後續造成視力持續破壞而無法逆轉的情況發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提醒民眾,如果身體有多項危險因子存在,視力又在短期內急遽下降,請儘早就醫,以便在疾病發生的治療黃金期間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隱形眼鏡族日戴16小時 35歲就視力模糊驚就醫
年假剛過,許多上班族每日加班,消化假期間累積的待辦事項,卻忽略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所造成的眼部狀況。一位35歲上班族,開工拚業績,從早上7點化妝,一直到加班完11點洗澡後才摘下隱形眼鏡,每天配戴長達16小時,起初出現紅血絲以為睡眠不足,每天雖感受到眼睛乾澀、異物感卻仍持續配戴,直到雙眼紅腫甚至視力模糊,才驚覺事態嚴重就醫。現代人用眼時數極長,根據調查指出,隱形眼鏡族平均配戴時數超過8小時,長時間用眼的狀況下,許多使用者角膜會缺氧,引起眼睛乾澀、有異物感等狀況,不僅有角膜出現新生血管及感染風險,嚴重者甚至會危害視力。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惠川提出警告,在臨床上配戴隱形眼鏡有三大危險習慣,容易造成眼睛的問題,分別是超時配戴、重複使用日拋、不舒服時忍耐堅持要戴,民眾必須自身注意,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調查顯示,民眾配戴隱形眼鏡平均高達8.3小時,面對不舒服主要會採取減少配戴隱形眼鏡的頻率、減少配戴時間、換成其他品牌作為主要處理方法。其中40-45歲雖相較其他族群,高達7成重視眼睛健康,但仍有31.2%民眾對於配戴的隱形眼鏡材質不清楚。面對不得不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的生活型態,醫師建議選擇矽水膠材質,透氧度高,舒適度也相對高。但調查卻指出,僅有13.8%將更換隱形眼鏡其他材質作為面對不舒適的做法調查也指出,學生知道矽水膠的比例45.9%相較其他族群高,但配戴矽水膠的比例偏低,僅有14%,推斷其原因可能在於學生族群有78%對價格合理的在意程度高,且學生族群遇到配戴隱形眼鏡眼睛不舒適時,不特別處理的比例達35%,鄭惠川醫師表示,為了省錢發揮忍功,長期對眼睛傷害相當大,造成長期性的傷害反而得不償失。研究發現,93%受試者成功由水膠改戴矽水膠,期間眼睛缺氧症狀顯著改善,鄭惠川醫師也說明,若是有血管增生的患者替換矽水膠後,改善時間為一個月,若是症狀稍輕的患者僅一週便可改善角膜缺氧的狀況。過去因矽水膠鏡片價格約為水膠2-3倍,導致部分民眾雖知道矽水膠對眼睛更好,卻因價格卻步,或日拋當週拋使用更容易造成反效果。因科技日新月異,新一代矽水膠科技鏡片,以高親水性的矽高分子材料技術製作出高柔軟、高透氧性的矽水膠鏡片,價格幾乎與水膠價格相當。醫師建議過去因價格而不使用矽水膠鏡片的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族群,可以開始改配戴矽水膠日拋,並挑選品質控管得當的知名品牌,避免來路不明的品牌,才能讓眼睛更健康,避免長時間缺氧危害。
三餐外食竟導致乾眼症 2大原因揭密
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導致乾眼症不奇怪,但3餐外食竟也會造成乾眼症,這就相當特別了!一位50多歲女士每天使用3C產品且工作長達12小時,加上工作繁忙,時常3餐外食及更年期荷爾蒙減少,出現紅眼、灼熱及眼皮浮腫等乾眼症狀,自行頻點人工淚液長達2年,直到出現雙眼灼熱疼痛、視力模糊,影響工作效率後才緊急就醫治療,經診視後發現其眼瞼邊緣有新生血管,角膜破皮,透過眼表面干涉儀發現,眨眼時眼皮經常不完全閉合,等致瞼板腺膨大或萎縮,診斷為瞼板腺功能障礙,經由熱脈動加熱按摩眼瞼、眼藥水及口服抗發炎藥物治療,並配合眨眼訓練後,眼睛不再腫脹、疼痛,也恢復正常視力。乾眼症是因眼睛乾燥缺水、淚液不足(缺水性)或是過度蒸發(缺油性),使得淚液滲透壓變高並引起發炎反應,最終造成眼表損害、眼睛不適及視力不穩定。國泰綜合醫院眼科杜培寧醫師指出,造成乾眼症的原因除3C產品使用的增加外,年紀老化(40-50歲以上)、女性更年期荷爾蒙失調及服用抗組織胺、精神和神經科藥物等也都會造成。此外,經常外食也是導致乾眼症的原因,因外食飲食不均衡,容易缺乏維他命A、C、E等抗氧化護眼營養素,加上外食多油膩,高脂攝取會干擾人體在必須脂肪酸的利用與代謝導致乾眼症。上述這名女士就是因高度使用3C產品、更年期及3餐外食,眨眼時眼皮常不完全閉合,導致乾眼症加劇之典型個案。杜培寧醫師指出,傳統乾眼症檢查為使用試紙進行淚液分泌試驗,只能檢查淚水分泌量是否不足,但乾眼症患者高達8成伴隨瞼板腺功能障礙,因此,傳統檢查容易低估乾眼症的發生機率,僅使用人工淚水或其他消炎藥水達到症狀緩解,卻無法針對瞼板腺功能障礙達到根本治療目的。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近年可透過眼表面干涉儀測量眼表的脂質層厚度是否變薄、眨眼次數是否正常及閉合不全的頻率及利用紅外線掃描瞼板腺的型態是否擴張或萎縮,達到良好的診斷效果,並對症治療。若檢測出有瞼板腺功能障礙,治療可分保守治療包含:早晚眼瞼熱敷以軟化阻塞的瞼板腺,並配合眨眼訓練;藥物治療包含:人工淚液、自體血清眼藥水、亦可口服四環黴素衍生物、使用免疫調節眼藥水或搭配類固醇眼藥水。近年來發展的熱脈動治療儀,經由12分鐘的眼瞼內加熱和眼瞼外的脈動式擠壓,可將長期阻塞的瞼脂融化排出以疏通瞼板腺,恢復瞼板腺正常的瞼脂性狀與功能,根據研究指出治療效果可達9個月至1年。杜培寧醫師呼籲,預防乾眼症應減少高脂攝取,可多補充魚油等Omega-3食物與維他命A、C、E等抗氧化物,注意室內空調風扇勿正對眼,避免過度用眼,建議每用眼40-50分鐘就要休息5-10分鐘,用眼時眨眼頻率1分鐘不得少於6次,並可於早晚熱敷眼瞼各5-10分鐘,溫度建議攝氏40-45度左右,可舒緩瞼板腺功能,減少阻塞。
失明年輕化1/新陳代謝旺盛是缺點? 竟比銀髮族瞎得更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調查發現,全球有3900萬名視障者,其中超過315萬人是因為黃斑部病變而失明,「現在30~40歲就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案例非常多,人數增加3~4成左右。」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副部長黃奕修醫師說,其中糖尿病扮演關鍵因素。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的「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糖尿病發生率超過11%,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其中9成屬於後天的第二型糖尿病。黃奕修醫師說,身體的修復機制反而容易造成眼睛結痂,形成不斷出血的惡性循環。(圖/黃奕修提供)不只如此,2000年至2014年間,台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增加2.6倍,其中20歲以下的糖尿病患者更一口氣暴增44%。「每年都有2%的糖尿病患罹患黃斑部病變,其中年輕糖友愈來愈多,我們也發現惡化速度更快!更難控制!」黃奕修說,臨床上觀察,許多洗腎的銀髮族糖友雖然身體虛弱,眼睛卻沒有大問題,相較之下,30~40歲年輕糖友的黃斑部反而殘弱不堪,不是水腫嚴重、就是經常出血,失明的風險也更高。現代人習慣使用3C產品,但3C產品釋放的藍光容易引發黃斑部病變。(圖/黃鵬杰攝)「雖然沒有相關研究,但推測原因跟身體修復機制有關。」黃奕修說,手被刀子割傷、大腿骨折,身體都會有自我修復機能,對大部分的器官來說,這個修復機制都是好的,卻唯獨對眼睛例外。「因為眼睛血管病變、受傷之後的修復,就是結疤,而眼睛一旦結疤,就更容易造成出血、也會產生更多的血管病變與視網膜剝離,甚至治療難度也更高。」5大原因傷害黃斑部黃斑部位於眼球正後方的視網膜中心處,患者會逐漸發生中央黃斑部的退化現象,視野出現扭曲、變形,若沒有妥善治療,最終可能導致失明。台大醫院眼科教授楊長豪醫師說,糖尿病患易引起血管病變,使得視網膜血管滲漏。因此產生不正常的發炎因子或新生血管因子生成,使血管中漏出的水分、夾帶蛋白質與脂肪積累在黃斑部,因此形成黃斑部水腫。除了糖尿病等三高疾病之外,用眼過度、長時間暴露藍光和紫外線、高度近視等,都容易導致黃斑部提早發生血管病變,年輕族群不可掉以輕心。
失明年輕化4/眼內注射可挽救視力 轉換治療方式同享健保
對許多人來說,眼睛除了能看清楚事物之外,更是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對年輕人而言,假若病況惡化速度加快,意味著失明的時間將會更長。幸好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治療方式也日新月異。「過去只能採取雷射治療,雖然能阻止病況惡化,卻無法恢復受損的視力。現在的『眼內注射藥物』,則能夠有效挽救視力。」台大醫院眼科教授楊長豪醫師說,眼內注射藥物分為兩種,一種是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透過減少微血管滲漏而阻斷新生血管;另一種是新型長效型類固醇,該藥除了能減少新生血管外,還能降低發炎因子。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也容易出現黃斑部病變患,為顧及胎兒安全,較適合選擇無副作用的雷射治療。(圖/業者提供)臨床上約有3成患者施打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後,因為發炎反應依舊持續,導致治療效果不彰。雖然眼內注射藥物目前皆有健保給付,但過去若想從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改為長效類固醇藥劑,就必須自費。眼內注射藥物大約一針2~3萬元,換算下來一年一眼大約需花費七萬元,所幸,自今年3月起,政府放寬兩種治療轉換的有條件給付,現在皆可繼續享有健保給府。視網膜血管滲漏易造成黃斑部水腫,在注射「新型長效類固醇」藥劑之後,黃斑部水腫才消失,恢復正常凹洞狀。(圖/醫師提供)黃奕修說,其實治療方式各有優缺點,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的視力進步較為明顯,但若曾有心肌梗塞、中風病史會有復發風險;而新型長效型類固醇則多了消炎效果,有助減退黃斑部水腫狀況,但還是有一些類固醇的副作用。「至於最古老的雷射治療,你也別認為它毫無優點,對於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來說,因為雷射最不影響胎兒發育,所以是最合適的選擇。」黃奕修說,沒有最好的治療方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應該與醫師討論加以選擇。
黃斑部病變年輕化 失明機率增25倍
【記者/張雅淳】近年來民眾高度用眼比例大幅上升,眼睛長期接受光線慢性刺激,視網膜血管受損,導致黃斑部病變患病年齡逐漸下降,不再是老年人專屬的疾病,其中糖尿病患者罹患黃斑部病變風險高於一般人,失明機率高出常人25倍。亞東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王嘉康醫師表示,由於飲食精緻化、生活型態的改變,近年來越來越多青壯年族群罹患糖尿病,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約增加2.5萬人。若血糖未妥善接受治療及控制,極有可能會引起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常見視力模糊、視野扭曲變形、視野出現黑影等症狀,是致盲的主因之一;建議糖尿病患者需定期進行眼底檢查,且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可避免失明危機,讓血管恢復功能視力獲得改善。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治療應該要「精準、治本」,除了定期進行眼底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避免失明風險。治療著力於阻擋黃斑部水腫、視網膜新生血管消退,透過眼內藥物注射將抗血管生長因子直接注射到眼球玻璃體內,使水腫消退及網膜新生血管萎縮,以達到治療目的。根據臨床實驗顯示,持續接受抗血管生長因子注射治療一年的患者,有超過65%的病患能有顯著的視力改善,由此可見積極接受治療的重要性。為了喚醒民眾(尤其是糖尿病高危險群)能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亞東醫院自7/29(一)至8/2(五)舉辦『看名畫 測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創意衛教活動,以世界經典名畫《晚鐘》發想,如果民眾看到畫面有一團黑影(盲點)、或是影像扭曲、線條變形,或是視力模糊…..等與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相符的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現場除了創意衛教的裝置藝術,還搭配病友故事,讓參展民眾更加了解糖尿病黃斑部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