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病毒
」 新冠肺炎 疫苗 Omicron 疫情 兒童4旬男無糖尿病家族史 卻因感染新冠患上「新生糖尿病」
一位41歲男性工程師,一年半前感染新冠肺炎後兩個月體重劇降10公斤,出現糖尿病多吃、多喝、多尿現象,飯前血糖值飆到425 mg/dL。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蔡崇煌表示,這是所謂的「新生糖尿病」,極大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攻擊了胰臟細胞,削弱細胞生產胰島素能力,導致罹患新生糖尿病,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轉變為糖尿病酮酸中毒,造成生命的危險。無糖尿病家族史 感染新冠卻患病這位工程師沒有糖尿病史,一年半前感染新冠肺炎,出現皮膚癢看診,之後發現兩個月體重減少10公斤,也陸續出現糖尿病三多的初期症狀而求診。蔡崇煌醫師表示,經抽血檢查發現飯前血糖值為425 mg/dL(正常為70~99 mg/dL)、糖化血色素值13.8%(正常為4.2%~5.7%),甲狀腺功能正常,診斷罹患糖尿病。在立即接受胰島素和口服二甲雙胍併排糖藥治療的一及兩週後,其血糖值皆控制在130以下,胰島素在不到一個月即停打。最後只剩下口服藥,3個月後追蹤糖化血色素值為6.1%,之後的追蹤也控制在6.0%左右(控制目標值為小於7%)。新生糖尿病服藥 及時治療血糖得到控制蔡崇煌醫師強調,由於該患者沒有家族性糖尿病史,本身體重正常,三年前的健康檢查血糖正常,高度懷疑他的糖尿病與感染新冠肺炎有關,因為新冠病毒不但能感染心臟、肺臟、肝臟、腦部,也能透過胰臟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2)受體,削弱胰臟細胞生產胰島素的能力,而罹患糖尿病。蔡崇煌醫師指出,不論什麼類型的糖尿病,都需及時治療,從這位罹病工程師治療過程發現,因新冠病毒導致的「新生糖尿病」,在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後,血糖很快就得到控制,提醒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民眾,如果短期間突然體重減輕、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症狀時,應及時求醫做進一步檢查和追蹤,降低對胰臟的急性傷害。
胡宇威最怕被說是「史上最可愛的男生」 扮醫生未守住防線認自己很失敗
大愛劇《打怪任務》製作人唐在揚日前帶領主演胡宇威與林子熙,南下高雄在一場讀書會中宣傳。胡宇威立體的五官、高挑的身材已經魅力十足,但最讓觀眾立馬圈粉的就是他現場迷人的親和力,而無論是演古裝劇的王爺、偶像劇的帥氣形象,胡宇威最怕的就是被說是「史上最可愛的男生」,因為他最怕裝可愛,就連大家說他以後有小孩後一定會說疊字,他仍斬釘截鐵的說:「會加冷筍(臺語),不可能。」林子熙在劇中飾演責專病房的護理師,因為原型人物剛生完第二胎放產假,他便透過視訊做田調,劇中也有講述疫情中懷孕的橋段。林子熙說在疫情期間,自己的婚禮一延再延,很能體會疫情的辛苦,「但真的拍戲後,全身穿防護衣,講話對戲要比一般多兩三倍的力氣,有面罩加上護目鏡,要很熟台詞對戲才有默契,手套也戴兩層,摸到的都不知道是什麼。」表示一般民眾很難體會醫護人員的辛苦,也因為自己演出該劇,人生的經驗值跟著往上提昇。《打怪任務》第一集的主題是「恐懼」,開場以可愛療癒的動畫、黃瀞怡(小薰)的旁白帶出整齣戲的主軸。製作人唐在揚說用繪本開場的童趣,可以平衡沉重黑暗的劇情,抓住觀眾的目光,同時由媽媽敘述要參加的一場仗,也是全劇的脈絡。小薰在劇中飾演為人母、為人妻的角色,演技自然流露不著痕跡,就像鄰家大姊姊一樣,引領觀眾走入市井小民的生活中。《打怪任務》第一集開場以可愛療癒的動畫、黃瀞怡(小薰)的旁白帶出整齣戲的主軸。(圖/大愛)因為是「團隊的真實故事」,讓胡宇威為了要演好真實醫生的角色,從所有動作、語氣以及疫情期間要如何面對小病患,全都跟醫生本人面對面學習「打怪攻略」。劇情是全民共同歷經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只螢光幕裡的演員們,就連觀眾也像是參與角色,看劇的同時彷彿走進「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MMORPG」),所有的喜怒哀樂,隨著醫病過程,提供了極大的思考空間。《打怪任務》的劇情是全民共同歷經的新冠肺炎疫情。(圖/大愛)就連胡宇威都想到自己當初確診時看到兩條線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我到底接觸了多少人?」,把這樣的情緒帶進劇中,當院內出現第一例確診病患時,胡宇威覺得自己沒有守住防線,他說:「演到起雞皮疙瘩,甚至還哽咽,覺得我當副主任失敗了。」新冠肺炎病毒輕易跨越國際邊界,在全世界人群中傳播,看似平安的生活下,現實的大環境讓人們恐懼的陰影揮之不去,依然在人體內忙碌運轉。雖然趙有誠院長(温昇豪飾演)跟吳智凱(胡宇威飾)兩人對於要不要接受CDC送病患到醫院的立場而意見相左,卻不見針鋒相對與戲劇上的挑釁及言語交鋒,温昇豪不只用純熟內斂的演技,他渾厚低沉聲線、柔中帶剛的語調,傳遞出擔任院長領頭羊角色,在抗疫時給予院內同仁穩定的力量,同時也在看見胡宇威內心的「恐懼」時,給了最好的醫囑就是「勇氣」。
3病毒肆虐兒童!急診醫示警:2歲以下「這些症狀」要就醫
近日呼吸道傳染疾病肆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目前兒童遭到腺病毒、流感和新冠肺炎3種病毒肆虐,高燒病童以腺病毒、流感居多,新冠明顯升溫。流感服藥或打針治療通常2、3天退燒;腺病毒沒有特效藥,只能支持型療法撐過5至7天高燒期;兒童感染新冠中、重症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更重要的是,2歲以下幼童若出現聲音沙啞、狗吠咳嗽聲及呼吸急促等哮吼症狀,一定要看醫生。謝宗學11日在臉書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指出,現在兒童被3種呼吸道病毒肆虐:腺病毒、流感和新冠肺炎,「這幾天小兒急診室來診人次雖然不像 9、10 月爆量,但高燒病童佔了很大一部分,其中以腺病毒、流感居多。此外,新冠肺炎明顯升溫,特別針對過去2年沒有染疫的兒童和剛出生的嬰兒。」謝宗學續稱,流感和腺病毒沒有治療通常會高燒5至7天;針對流感的抗病毒藥物,口服克流感大約使用2至3天後退燒;抗流感單劑靜脈注射藥物,使用後大約1至2天退燒。但是「腺病毒沒有特效藥,只能支持型療法,撐過5至7天的高燒期,比較特殊的是以前認為5歲以下兒童感染腺病毒後才容易高燒,這次發現有國中生感染腺病毒一樣高燒多日。」至於兒童感染新冠肺炎,輕症只需要支持型療法,中、重症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幸好這波新冠疫情比較少出現中重症和MIS-C,但引發嚴重哮吼的病例仍不時出現,「若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特別是2歲以下幼童出現聲音沙啞、狗吠咳嗽聲和呼吸急促等哮吼症狀時,一定要帶孩子給小兒科醫師看診。」謝宗學也在文末提醒,近期是總統大選造勢集會密集時期,「全台各地將有多場超大型造勢晚會,加上寒流來襲病毒活性增加,多場密集群聚活動可能讓腺病毒、流感、和新冠肺炎病毒更為肆虐,大家一定要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措施,保護自身和孩子的健康。」
2023諾貝爾生醫獎 mRNA疫苗2開發者獲獎
2023年「諾貝爾獎」(Nobel Price)各獎項得主將從2日起陸續揭曉,首先公布的獎項為「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得主為成功開發mRNA疫苗的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巧的是,兩人在今年8月時曾訪台,與國內產官學界專家對話,針對「施打mRNA疫苗後,10年後會不會有副作用」,魏斯曼自信表示「不會」。 諾貝爾基金會在台灣時間2日下午5點30分頒發生醫獎,得主為開發出mRNA疫苗的匈牙利裔美籍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他們在核苷酸(Nucleotide)方面的發現對mRNA疫苗有重大助益,藉此成功對抗新冠疫情的擴散。mRNA原名為信使核糖核酸,就像個快遞員,能將蛋白質資訊提供給其他胞器,這些資料推動細胞合成抗體,為了對抗新冠肺炎病毒,2020年,mRNA疫苗藉此問世,全球已有數億人口接種這款疫苗,但由於mRNA疫苗接受臨床試驗時間短暫,引發外界「安全性夠不夠和10年後副作用是否仍然存在」等擔憂,甚至有少數人抗拒接種這款疫苗。巧的是,兩位得主和另一位開發者庫利斯(Pieter Cullis)今年8月初訪台,並以「新一代藥物的誕生:mRNA」 為題,與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中研院院士王惠鈞、及東洋藥品進行對話,當時,曾擔任中研院副院長的王惠鈞就提出民眾疑慮「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接種過mRNA疫苗,10年後會不會面臨安全疑慮」,對此,魏斯曼當時表示,RNA這款前趨物質可轉譯成蛋白質,做為疫苗接種的RNA在體內幾天後就會不見,加上人體細胞擁有相同RNA,因此會自然吸收無須擔心副作用。許多觀察家預測,近年受到疫情影響,mRNA疫苗技術依舊是獲獎大熱門,另外,據先前消息,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可獲得瑞典幣100萬克朗,折合新台幣約294.3萬、總獎金高達瑞典幣1100萬克朗,換算約新台幣3237.8萬,接下來每日都有獎項揭曉,分別是3日的「物理學獎」(Physics)、4日的「化學獎」(Chemistry)、5日的「文學獎」(Literature)、6日的「和平獎」(Peace)和9日的「經濟學獎」(Economic Sciences)。 2023諾貝爾生醫獎頒給2位研究mRNA關鍵技術學者,分別為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圖/翻攝自推特)
急診人數爆增!端午連假飆高溫 每日逾220人次
端午連假各大景點擠爆人潮,屏東基督教醫院急診室也不遑多讓,22至24日每天看診人數都超過220人次,以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腹痛等3類型最多,其中還有7例腦中風,屏基表示,連假急診病患暴增與連日飆高溫有關。屏基指出,連假天天飆破30度高溫,前3天急診人數也飆破220人次,出乎意外的是有7例腦中風,幸經取栓手術後成功取出阻塞腦血管的血塊,為此,再度提醒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要忽視高溫天氣,多補充水分,別讓血管卡住了。醫務部主任陳志文指出,年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分的機能都不如年輕人迅速,尤其是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要加倍小心,隨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小兒科主治醫師卓德松則指出,呼吸道感染疾病並沒有因為天氣炎熱而減少,新冠肺炎病毒、A型流感等病例反而都增加,據統計,高屏區類流感門診及急診人次連續2周都在9300人次以上,新冠肺炎也處高原期,疫情略升。卓德松提醒家長,小朋友除會發高燒、肌肉痠痛、倦怠外,許多患者同時也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因此若發現孩子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動力下降、手腳無力、抽搐、持續嘔吐以及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應盡速就醫,至於腹痛症狀,可能與飲食有關,中醫科主任許家祥建議民眾,若出現脹氣、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可以嘗試按壓或熱敷穴道舒緩症狀,腸胃脹氣可按壓手部虎口,大拇指與食指掌骨間靠近食指處的「合谷穴」能止痛,肚臍旁2寸(約3指距離)的「天樞穴」則可以消脹氣。
印度疫情再爆發「口罩禁令回歸」 Omicron變異株Arcturus全球29國現蹤跡
由於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病毒株XBB.1.16(Arcturus)肆虐的關係,印度當地再次爆發疫情,14日確診案例高達1萬1109例。印度為了阻止疫情再度大規模爆發,目前已經下令恢復疫苗生產,以及宣布強制佩戴口罩的命令再次回歸。而現在也有消息指出,XBB.1.16目前已經在全球29國出現相關病例。根據《鏡報》報導指出,由於近期印度疫情再次爆發,世界各國開始又監控起新冠肺炎病毒。據了解,這次在印度爆發的病毒株是Omicron的亞變異株XBB.1.16,他是在1月首次被發現,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22日進行監測。根據專家的分析,XBB.1.16是Omicron的亞變異株BA.2.10.1與BA.2.75重新組合下的產物,與XBB.1.5高度相似。而根據東京大學的研究顯示,XBB.1.16的傳播率是XBB.1與XBB.1.5的1.17倍至1.27倍。雖然XBB.1.16有較高的傳播力,但目前尚無直接證據顯示XBB.1.16擁有較高的重症率或死亡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3日的流行病學報告中指出,目前XBB.1.16已在全球29個國家出現相關病例,其中包含美國、英國、新加坡、印度、尼泊爾、澳洲等國家。但絕大部分的病例都是出現在印度與尼泊爾,印度當地12日通報病例還在7千多例,但13日就通報10158例、14日通報11109例,顯示感染人數不斷的上升。也因為疫情重新歸來,印度政府目前已經針對疫情推出新政策,包含恢復疫苗的生產,以及疫情重災區喀拉拉邦重新回歸高齡、孕婦、潛在疾病者強制配戴口罩等措施。
疾管署估「春節後再掀新冠高峰」 防疫認知調查揭關鍵原因
新冠肺炎已威脅全球達三年,近期隨著新冠肺炎防疫政策陸續解封,不少民眾已迫不及待迎向疫後新未來。如何維持防疫好表現及降低新冠肺炎的威脅,為下一步重要關鍵。2022年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為瞭解國人防疫認知水平,進行千人防疫認知調查,其中發現仍有3成民眾防疫認知不足,甚至無人可答對所有題目。為了解國人是否做好充足準備以迎向疫後新未來,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於今年11月進行千人防疫認知問卷調查。結果如下:1.7成民眾對於未來疫情走向樂觀,期待各項防疫政策可正式解封。2.3成民眾對於新冠肺炎基礎防疫認知不及格,甚至無人可答對所有題目。其中,對於疫情樂觀者,在認知答題表現最差,恐成未來開放後的一大威脅。4.進一步觀察民眾答題狀況,民眾對新冠肺炎症狀、確診後應對流程認知程度高,然而提及預防或治療等資訊,認知水平仍低,為下一步應努力的目標。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新冠肺炎認知程度仍有待加強,若在此情況鬆懈,恐成為下一個防疫漏洞,使新冠疫情再次反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指出,防疫政策陸續解封後,近期觀察到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持續回升,增幅超過20%,指揮中心也曾表示確診數恐進入快速增加期,預估接下來可能會有下一波疫情高峰。同時,新冠肺炎病毒仍不斷變異且具一定死亡率,提醒民眾目前仍不可鬆懈。根據統計顯示,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有高達9成患者為慢性疾病患者、7成為65歲以上長者,顯示高齡及慢性病族群仍應小心。王鶴健醫師進一步提醒,高風險族群感染新冠肺炎後,相較一般人更容易轉重症或引發嚴重併發症,而近期政府也新增氣喘為新一類族群,若是感染後病毒以侵犯肺部為主,患者容易覺得喘或持續咳嗽,對肺部有一定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則指出,依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相較一般人重症風險約高5-10倍,然而近年已有疫苗、口服抗病毒藥物,若能把握時機好好使用,相信可降低新冠肺炎對糖尿病患者的威脅。王治元醫師補充提醒,已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會無法正常控制血糖,甚至一般民眾若因新冠肺炎重症住院,一年內也可能會有血糖異常現象,恐影響免疫功能。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楊志新理事長也特別提醒癌症患者,癌友本身免疫力較差,比起一般人更容易受病毒感染,即使身旁親友防疫逐漸鬆懈,自己還是要持續維持警覺。除了新冠肺炎病毒仍持續潛伏,長新冠可能也將成為下一步需重視的威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黃信彰理事長指出,在大量民眾確診新冠肺炎後,診間長新冠患者比例約增加1至2成,其中以失眠、長期咳嗽等症狀最為常見,也較容易影響日常生活。而造成長新冠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病毒侵犯器官所引起、免疫發炎性的反應以及疾病轉中重症的後遺症。同時,相較於一般民眾,長新冠又更常見於高風險族群,黃信彰醫師說明,若能在感染新冠肺炎時就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不僅能夠降低重症住院率,更能幫助快速降低體內病毒量,預防長新冠症狀的出現。王復德醫師也進一步說明,目前研究顯示,若民眾可於感染新冠肺炎後5日內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將有助於降低重症、住院風險。此外,提醒民眾,因應新冠肺炎病毒變化快速,領取口服抗病毒藥物後,仍應遵照醫師指示完整服用5日,避免病毒產生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用。疾管署周志浩署長提醒,新冠肺炎病毒並不會一夕消失,而是會持續存在,疾管署也預測一月底二月初可能為下一波疫情高峰,雖然影響不大,但要維持台灣防疫表現,仍有賴民眾共同肩負防疫責任,落實四大防疫守則,才能共同迎向疫後新未來。此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為了幫助民眾更加了解新冠肺炎衛教資訊,今年也首度打造了新冠肺炎衛教網站,將最新防疫資訊、衛教資訊進行整理,幫助民眾快速瞭解各項資訊。衛教網站:https://reurl.cc/lZAMoq
疫情恐反轉青少年人格特質! 「這些影響」曝光
2022年9月發布於《PLOS ONE》的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盛行,可能會影響到人格特質變化,尤其年輕族群受影響最大,變得更情緒化,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合作性、信任感、和責任心都比較低。觀照自己情緒 調整心理健康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明,依照一些人格心理學家說法,人格特質的確比較不會因為環境壓力而改變,特別是核心特質,僅有非核心特質可能會因應環境而有所調整。而比較年長的世代,例如經歷過生活貧困、醫療資源匱乏的時代,又遇上曾造成大流行的小兒麻痺、霍亂等疾病,成功抵抗存活至今,能讓他們產生適應生活的方式,因此當面對新世代的新冠肺炎病毒,能啟動搜尋成功適應的策略來因應;反之,年輕人生活經驗沒那麼多,危機準備度較低,帶來的衝擊較大,極有可能影響到人格特質。此外,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均發現疫情造成人們恐慌或憂鬱的比例增加,而封城或隔離政策造成不得不大量使用網路,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在電腦或手機螢幕後面有很大的自主權,造成親和性及盡責性下降。疫情影響人際 心理健康問題多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在防疫期間,大幅減少實際的人際互動及社交,社會連結變弱,會造成孤獨感增加,當疫情減緩要回歸到原有的社會群體中進行互動,例如學校,就有可能產生壓力、對環境及對人的信任感降低,因此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像焦慮、憂鬱等。歸群體有法 日常可以這樣做戴怡君副主任建議,可透過幾個方法幫助孩子調適回歸群體生活,恢復與他人及社會連結的關係。首先,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重新檢視和別人的互動關係,如果出現負面的想法和情緒,可以寫下來,或是找信任的大人說出來,從釐清想法感受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式;再則,鼓勵孩子做運動,尤其是團體運動,能帶來更多愉悅感。透過這些活動,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率,為生活帶來不同的意義。
美國男子身擁「超級抗體」 血液稀釋萬倍仍能殺死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持續至今已有3年之久,雖然疫苗早已問世,但疫苗並不能完全的殺死病毒,仍然有染疫的風險。而現在有消息傳出,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從一名男子身上發現了「超級抗體」的存在,就算將該男子的血液稀釋1萬倍,仍然能有效地殺死90%的新冠肺炎病毒。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會發現這位新冠病毒超級免疫者的存在,是在2020年夏天。當時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應用蛋白質組學和分子醫學中心的聯合主任利奧塔((Lance A. Liotta)拜託該校的新聞發言人霍利斯(John Hollis)幫忙準備一篇新聞稿,該份新聞稿中呼籲一些曾接觸、感染新冠病毒的民眾,可以協助來參與一項實驗。而幫忙準備新聞稿的霍利斯就突然想到,之前自己的室友因為染疫而生病,但是自己卻沒有任何的事情,就詢問校方是否能夠參與實驗,而在經過同意後,霍利斯就提供了自己唾液與血液的樣本給學校進行實驗。沒想到利奧塔就這樣有了驚人的發現。利奧塔發現現年56歲的霍利斯,其血液中擁有大量新冠病毒的抗體,而且它們的效力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同時,如果將霍利斯的血液稀釋1萬倍,稀釋後的血液仍然有效的殺死90%的新冠病毒。而研究人員也認為,霍利斯的血液或許能夠有效地對付整個冠狀體系的病毒,包含SARS。而報導中也指出,目前世上僅有4人被判定擁有如此特異的體質,霍利斯就是其中一人。
「戶外脫口罩」最快月底開放? 專家踩剎車:全面解封最好等「這時間」
台灣本土疫情有連續下降的趨勢,確診數連續6周平緩下降,昨天新增11888例本土,創下207天新低,民眾都很關心,出門戴了快3年的口罩,何時能解禁鬆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日指出,戶外到底能不能達到脫口罩的狀態,還需觀察2條件才能確定,並鬆口11月底會進行第一階段放寬。不過專家認為,就算之後宣布戶外可以不用戴口罩,但戶外有些地方的人際間距離和口罩配戴的遵從度很難保證,不建議貿然撤除口罩令。王必勝昨天透露,台灣本土疫情趨勢,第46周確診是12萬8420例,比上一周的24萬6487例,大約減少33%,這是從疫情高點以來,連續第6周的下降,現在的下降跟當初4月底的確診規模差不多,會持續注意整體疫情下降趨勢,是不是會持續。而面對台灣本土疫情連6周下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曾透露,11月底會第一階段放寬口罩禁令,但現在已接近月底,指揮中心還未宣布。王必勝昨在疫情記者會表示,口罩解禁的部分,目前還在持續研議中,如果狀況能比較確定,就會對外宣布。針對口罩何時解封,怎麼解封,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其實要到口罩整個解封,出門都不用戴口罩,他認為還要很久,撇除新冠肺炎病毒,現在還有很多病毒,尤其現在是流感季,也還有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理論上並不建議太快撤除口罩令。對於指揮中心研議第一階段在戶外解封口罩,黃高彬也直言,有些地方人跟人之間距離,還是很難保證,就算建議沒辦法保持社交距離的人要戴口罩,也得看每個民眾的遵從度。黃高彬認為,「台灣要全面取消口罩令,應該要等到明年3月,整個流感季過了比較好。」
取法日泰 入境台灣旅客強制買防疫險
旅遊平安險將法定傳染病列為除外責任,等於出入境的旅客沒有防疫險可買,交通部已定調邊境開放採「先入再出」原則,若開放外國人來台旅遊途中染疫,發生付不出醫療費用而落跑,損失的是我國醫療資源與旅遊商譽。旅行業者建議,可效仿日本強制入境旅客一律保當地的防疫險,以免付不出醫藥費。許多國家走向解封,但以泰國為例,雖然不用出示PCR檢測或疫苗證明,但入境時需要購買保額至少1萬美金的保險;日本則是在外籍旅客辦理簽證前,還要購買日本當地的醫療防疫保險,保額至少1000萬日圓。台灣也將邊境解封,防疫險卻面臨斷供,旅遊業者指出,日本規定旅客要先買好日本當地的保險,不然不給簽證,此舉是要預防外國人到日本確診就醫,但有人可能看到昂貴的醫藥費,趁著晚上就搭車落跑了,台灣就曾發生過陸客來看醫生,結果沒付錢就搭飛機回去的例子。該名業者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短期內不會消失,到各個角落都可能確診,建議台灣應該效仿日本,外國人來台前應先買好保險。不過,目前我國沒有保險業者願意賣防疫險,不只我國民眾出去不便,外國人來台也同樣有風險。據悉,除了一家產險確定販售,其餘保險公司從9月1日起上路的新版保單,都把法定傳染病排除,以附約方式加保。但旅遊業者透露,該方式看似是種配套,實際打聽卻找不到人願意推出這款附約。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認為,無論團體或自由行,現在旅客出國都是有顧慮的,有保險當靠山,對旅行業復甦會是股支持力量。根據以往經驗,旅遊平安險的保費都不高,就看保險業怎麼衡量。
國衛院發現「快速感染新機制」 有助新冠藥物與疫苗研發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2年有餘,在全球蔓延造成高達5.8億人感染,600多萬人死亡,新冠肺炎病毒在進入人體後主要藉由病毒表面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 S蛋白)與人類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細胞,然而正常上皮細胞其實僅表現低量的ACE2蛋白,卻在感染後迅速誘發急性嚴重的呼吸道症狀,若能找出它快速傳播的機制,就有機會找到降低傳染的方法與策略。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譚澤華特聘研究員與莊懷佳助研究員團隊研究發現,受新冠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蛋白激酶MAP4K3(又稱GLK)表現量較正常細胞多,且GLK高量表達之上皮細胞比例與疾病嚴重度正相關,並與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周彥宏研究員合作,運用活體新冠病毒小鼠實驗證實此感染機制是新冠病毒可大幅感染的關鍵,同時也能解釋新冠疫苗造成副作用的機制。研究成果於今年7月發表於全球知名醫學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研究團隊分析COVID-19病患檢體之單細胞RNA定序結果,意外發現新冠病毒進入宿主上皮細胞後,棘蛋白會誘發蛋白激酶GLK高量表現。接續運用蛋白質體學、各種生物化學實驗證實,過量表現的GLK會磷酸化ACE2蛋白,使ACE2躲過泛素酶UBR4的泛素化降解機制,造成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穩定增加。同時,GLK過量表現誘發裝載著ACE2蛋白之胞外小體釋出,傳遞予其他原本ACE2表現量不高的細胞,這些接收了ACE2蛋白的細胞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所感染。研究人員分析COVID-19病患的血清檢體相較正常人之檢體,也發現GLK磷酸化的ACE2蛋白以及裝載著ACE2蛋白之胞外小體大幅增加。這些研究成果證實蛋白激酶GLK過量表現為COVID-19致病機轉之關鍵因子,同時說明新冠病毒快速引發臨床症狀且容易傳播的原因。研究團隊運用小鼠模式進行動物實驗,當利用GLK之小分子抑制劑(verteporfin)可調降細胞表面ACE2蛋白量,並降低ACE2胞外小體的產生,進而成功抑制小鼠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率。而verteporfin與其它可調控GLK及ACE2相關之藥物,皆具潛力成為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之候選藥物。此外,研究成果可進一步解釋新冠肺炎引發嚴重發炎反應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產生副作用之機制。新冠肺炎疫苗中主要成分為棘蛋白或棘蛋白RNA,棘蛋白也可能會刺激誘發免疫細胞產生過量GLK,而導致強烈的發炎反應,造成疫苗之副作用。期待透過進一步解開疾病致病機制,進而幫助治療藥物與疫苗的研發與篩選,開發緩解疾病症狀之新穎醫療方式,促進全體人民之福祉。
全球5.8億人大規模感染 最新研究曝新冠肺炎染疫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逾2年,釀成全球5.8億人感染、600多萬人死亡。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人體細胞中的蛋白激酶MAP4K3(又稱GLK)是造成大規模感染的關鍵,同時也能解釋了新冠疫苗造成副作用的機制;動物實驗發現,透過調控GLK可抑制小鼠感染新冠病毒。該研究可望幫助研發或篩選新冠藥物及疫苗,開發減緩疾病症狀的新穎醫療方式。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在進入人體後,主要藉由病毒表面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與人類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細胞。然而,正常上皮細胞只表現低量的ACE2蛋白,卻在感染後迅速誘發急性嚴重的呼吸道症狀,若能找出病毒快速傳播的機制,就有機會找到降低傳染的方法與策略。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與助研究員莊懷佳團隊研究發現,受新冠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蛋白激酶MAP4K3 (又稱GLK)表現量較正常細胞多,且GLK高量表達的上皮細胞比例,與疾病嚴重度呈現正相關;經小鼠實驗證實,該感染機制正是新冠病毒可大幅感染的關鍵,同時也能解釋新冠疫苗造成副作用的機制。研究團隊分析新冠肺炎病患檢體的單細胞RNA定序結果,意外發現新冠病毒進入宿主上皮細胞後,棘蛋白會誘發蛋白激酶GLK高量表現;接續運用蛋白質體學、各種生物化學實驗證實,過量表現的GLK會磷酸化ACE2蛋白,使ACE2躲過泛素酶UBR4的泛素化降解機制,造成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穩定增加。同時,GLK過量表現誘發裝載著ACE2蛋白之胞外小體(exosomes)釋出,傳遞予其他原本ACE2表現量不高的細胞,這些接收了ACE2蛋白的細胞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所感染。研究人員分析新冠肺炎病患的血清檢體,也發現GLK磷酸化的ACE2蛋白以及裝載著ACE2蛋白的胞外小體大幅增加。這些研究成果證實,蛋白激酶GLK過量表現是新冠肺炎致病機轉的關鍵因子,同時說明了新冠病毒快速引發臨床症狀且容易傳播的原因。小鼠動物實驗亦發現,當利用GLK小分子抑制劑(verteporfin)可調降細胞表面ACE2蛋白量,並降低ACE2胞外小體的產生,進而成功抑制小鼠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率;而verteporfin與其它可調控GLK及ACE2相關之藥物,皆具潛力成為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之候選藥物。此外,該研究成果可進一步解釋新冠肺炎引發嚴重發炎反應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產生副作用之機制。新冠肺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棘蛋白也可能會刺激誘發免疫細胞產生過量GLK,而導致強烈的發炎反應,造成疫苗副作用。
長新冠釀禍!女子爆「腦霧」騎車自撞 「影響神經系統」美國CDC列殘疾失能
隨著台灣確診人數攀升,國人也陸續出現長新冠症候群,一名上班族女性於今年5月染疫,康復後持續出現疲憊感、頭痛,嚴重影響思考及說話能力,甚至在騎車時因為一時腦袋混亂而自撞卡車,差點釀成憾事,經診斷後確認為長新冠症候群中常見的腦霧現象,藉由飲食調整及治療輔助,生活逐漸回歸正常步調。台灣神經學學會胡朝榮理事長指出,長新冠症候群與腦部及神經系統息息相關,而腦部對於全身健康至關重要,如不多加注意可能間接影響全身狀態。根據美國研究指出,約有近2成確診者於康復後仍持續出現後遺症,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症候群,常見症狀包含:頭痛、喉嚨痛、嗅覺或味覺異常、疲倦、呼吸急促、胸痛或胸悶、關節疼痛、憂鬱和焦慮,而根據英國研究統計,約有63%患者表示曾因長新冠症候群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又以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最容易影響患者的工作或課業表現。胡朝榮說明,長新冠症候群多與神經系統失調有關,新冠肺炎病毒入侵身體後,引起全身性廣泛慢性發炎,可能直接或間接傷害腦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腦部血氧濃度下降,腦部神經症狀的發生機率與患者本身健康狀況、免疫能力有關,如果患者因染疫而免疫力急遽下降,會更容易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不僅導致腦部神經症狀的產生,更可能間接影響全身,有鑑於此,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亦已將長新冠症候群中許多因腦部與神經系統影響而導致的狀況,建議歸類於殘疾失能範圍中,更顯示其對於全身健康的重大影響性。隨著台灣確診人數攀升,國人也陸續出現長新冠症候群,其中腦部健康受到影響的狀況更是不容忽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神經內科盧韻如醫師分享,就有一名蘇小姐於今年5月確診新冠肺炎,雖是輕症,但康復後卻開始出現嚴重疲憊感、頭痛等後遺症,回到工作岡位後更經常斷片,無法思考或正確回答問題,甚至在騎車時因為一時腦袋混亂而自己撞上大卡車,求診盧醫師後確認為長新冠症侯群中的腦霧現象,藉由飲食調整及治療輔助後,症狀才逐漸好轉,生活也回歸正常步調。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蔡睿蘋醫師解釋,腦霧常見現象包含思考反應緩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語言溝通能力下降等,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例如壓力過大、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等原因,皆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突然腦袋一片空白的情況,進而觸發腦霧,蔡睿蘋醫師指出,腦霧其實並非新冠肺炎專屬症狀,而是許多腦部相關疾病的早期症狀之一,提醒民眾若有以上症狀,可以積極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如不及早就醫改善,放任腦霧發展可能會間接造成焦慮、憂鬱、失智症、甚至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進而損傷腦部健康。
昱厚鼻噴式新冠新藥 獲印尼核准二期臨床試驗
昱厚生技(6709)專注以黏膜免疫調節平台開發新藥,今天(24日)發布重訊,公告自主開發的鼻噴新冠肺炎治療藥AD17002-SC,已在昨日收到印尼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BPOM)發函核准執行二/三期人體臨床試驗,用途為治療COVID-19輕、中症患者。昱厚生技董事長兼總經理徐悠深表示,近年公司持續尋找海外市場的發展機會,但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下,增加跨國臨床試驗的難度,目前已透過印尼經濟統籌部的協助,AD17002-SC能在印尼進行二/三期人體臨床試驗,不僅開啟昱厚與當地研發機構與醫療資源的合作契機,也成為深化台印尼雙邊關係、拓展新南向生醫市場的代表性指標案。本次試驗在二期臨床階段將招募180位受試者給予鼻噴治療藥物AD17002-SC,並於二期階段試驗完成數據解析後接續進行三期試驗。昱厚指出,經研究顯示,現有疫苗均未能有效保護上呼吸道,以致於面對傳染力極強的Omicron變異株,突破性傳染頻頻發生,而目前已核准上市的新冠口服藥物,雖可降低重症風險,但存在多種使用限制。對新冠患者來說,仍然有未被滿足的醫藥需求。愈來愈多的國內外研究也指出,黏膜免疫具有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病毒傳播的潛力,鼻噴藥物在機制上可從呼吸道黏膜建立起免疫防禦,藉此保護未受感染的健康細胞並抑止病毒複製,此種作用機制可以應對不同的變異株,目前市面上尚無類似作用機轉的新冠治療產品。AD17002-SC是針對黏膜免疫系統所開發的新型藥物,非臨床試驗證實可有效阻擋病毒在呼吸道複製和降低肺組織的發炎病變。由於採取鼻噴方式給藥,僅需在兩側鼻孔各噴0.1 c.c.藥液,澄清無味,無痛、無侵入性,預料將是最實用、劑量低且有效的新冠治療藥。昱厚表示,印尼是東協最大經濟體,並且擁有2.7億厚實的人口紅利優勢,選擇在此開展臨床試驗,可做為布局東協市場的起點。此外,印尼有約八成的人口為穆斯林,昱厚已進行AD17002-SC的清真認證,未來一旦順利完成臨床試驗、獲准上市,或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將有機會再前進中東市場、搶灘18億人口的伊斯蘭商機。
男大生確診後「小老弟軟趴趴」 病毒「3陰招」慘釀勃起障礙
最近全台染疫人數不斷攀升,大學生林同學雖然落實勤洗手、戴口罩,仍不幸快篩「中標」。經過隔離治療,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完全緩解;不料某日清晨醒來,卻突然發現自己晨間勃起消失,之後和隔離時思思念念的女朋友親蜜時,也因勃起硬度不佳,無法完成「人與人的連結」,女友甚至懷疑他是否因隔離日久情變,心急如焚的他火速趕至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合併口服藥物治療,順利重振往日雄風,成為抬頭挺胸的真男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許哲維指出,許多國外報導指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和男性的勃起功能大有關係,而近來國內染疫人數不斷攀升,這類病人如何治療並恢復至染疫前的勃起功能,也成為一大課題。臨床上常見病人多半過去就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如抽菸、肥胖、糖尿病等等風險因素,加上新冠病毒感染使其勃起功能更加衰退。其中病毒主要透過三個不同路徑影響勃起功能:降低肺部血氧飽和度、破壞陰莖海綿體血管內皮細胞、感染睪丸造成雄性素降低。臨床上會詢問病人相關病史和評估其風險因素,進一步抽血或安排相關檢查,最後針對病人不同需求給予後續治療,可能的治療選項包括口服藥物、針劑、體外震波、合併治療或是以生活作息調適為主。然而各種方式均有其優缺點,建議與醫師充分溝通諮詢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許哲維提醒,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少外出、常熬夜追劇或是運動頻率下降,這些都是男性勃起功能的「沉默殺手」;此外若發現有血精、血尿等問題時,更應該積極求診、接受檢查,切勿相信傳統偏方。適度運動搭配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對於染疫後的恢復才是根本之道。
洗衣精對猴痘無效? 羅一鈞曝關鍵動作:避免交叉感染
猴痘疫情蔓延,國內日前出現首例境外移入個案,共匡列9名密切接觸者。有醫師指出,猴痘病毒會「藉物傳染」,洗衣服時需添加適量漂白水,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認為,猴痘病毒環境抵抗力偏頑強,確實會藉物傳染,目前包括英國及美國官方指引,皆未建議添加漂白水,所謂「洗衣精都無效」的說法恐怕是過度了,重要的是不要將病人的衣服和其他人一起洗,以免產生交叉感染。疾管署24日公布國內首例猴痘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自德國入境,共匡列家人、醫護人員等9名接觸者。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該個案生命徵象穩定、狀況良好,9名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醫師江守山表示,猴痘病毒潛伏期長,且能夠藉物傳染,由於常用的酚類洗衣劑對它無效,提醒共用洗衣機的人,務必在洗衣時加入適量漂白劑。羅一鈞指出,猴痘和天花都屬於痘科病毒,和流感、新冠肺炎病毒一樣有外套膜,使用酒精乾洗手一樣可以預防。羅一鈞表示,猴痘病毒的環境抵抗力偏頑強,消毒方面確實需要多考慮,但包括美國、英國、歐洲等公衛單位都沒有建議挑選特定洗衣精或使用漂白水,反而是強調不要將病人的衣服和其他人一起洗,以免產生交叉感染。他認為,儘管有少數研究認為,猴痘病毒對酚類洗衣劑抵抗力較強,但若使用含氯成分的消毒劑或漂白劑,可能導致異味較重,建議使用一般成分洗衣劑即可。不過羅一鈞提醒,猴痘病毒確實可能「藉物感染」,因此建議病患須在單獨一室隔離,且最好不要和其他人混用洗衣設備,如果無法避免混用,應確實包覆好衣物,也不要抖動衣物,以免環境中帶有病毒碎屑。另外,英國健康防護局(HPA)建議不要使用經濟或省水模式,也就是洗衣機的快洗模式,應讓洗衣精和衣服在充足時間下充分洗滌,以免病毒殘留。
石班、白帶魚後換竹筴魚禁止進口 陸海關:包裝驗出新冠病毒
大陸海關日前指出台灣石斑魚驗出孔雀石綠、結晶紫等禁用藥物,又發現白帶魚包裝有新冠病毒,暫停輸入大陸,今(23)日再度於一批竹筴魚包裝上驗出新冠病毒,因此禁止竹筴魚進口一週,這也是一個月內二度發生台灣出口漁產驗出新冠病毒。先前石斑魚才驗出禁藥而禁止進口,如今白帶與竹莢則是驗出外包裝有新冠病毒。(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大陸海關總署網站公布最新消息,指出台灣輸入大陸的一批進口冷凍竹筴魚,在包裝樣本上驗出新冠病毒陽性,按照海關總署公告2020年第103號的規定,即日起暫停接受台灣水產品生產企業東和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註冊編號為2FH0013/99620395)的產品申報1週,至2022年6月29日。海關總署發布更,對東和食品禁止一週進口申報。(圖/翻攝自大陸海關總署)大陸海關近日無預警宣布禁止台灣石斑魚進口,又指出驗出台灣白帶魚包裝有新冠肺炎病毒,暫停進口台灣白帶魚1週,如今又是竹筴魚。而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先前曾針對石斑魚事件做出回應,他指出去年開始,大陸有多次向台灣方面通報多批石斑魚藥物不合格情況,並要求完善水生動物安全管理體系,但台灣方面從未提供整改證據,近期又接連出現輸入大陸的石斑魚中檢出禁用藥物情況,為保護消費者健康安全,大陸方面不得不暫停對台灣石斑魚輸入。不只台灣水產遇到這個狀況,其他國家水產也有這個狀況。(圖/翻攝自大陸海關總署)而台灣農委會發言人陳淑蓉表示,對於是否出口大陸的水產包裝有病毒,目前得知消息都是透過食藥署的兩岸食品平台,詳細情況還要進一步了解,農委會認為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病毒會透過產品外包裝傳染到人體的證據與研究,而目前大陸對其他國家農、水產也有類似作法,呼籲大陸提出更具體科學證據。
確診後就有「無敵星星」免疫? 研究發現:恐無法抵擋新變種
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BA.2成為多國主要流行病毒株後,近期BA.4、BA.5也逐漸在各國出現,讓人憂心新一波大感染又會出現,研究甚至發現確診後的免疫力「無敵星星」,恐無法阻擋新一波變種的入侵,因此曾感染並接種疫苗者,依舊有可能感染新的亞變種。研究發現就算確診過,或接種新型加強劑疫苗,仍有可能無法阻擋新型亞變種的感染。(示意圖/報系資料照)據《路透》報導,大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期刊《自然》發表,指稱曾接種疫苗並感染過BA.1變種病毒的確診者,身上雖然已有BA.1的抗體,可以預防再次感染上相同病毒株,但如果碰上新的變種病毒株,依舊有可能會再次感染確診。尤其在近期各國都開始發現BA.4、BA.5的病毒株開始在各國現跡,也讓不少確診過的人再次感染,讓專家學者擔心是否「無敵星星」失效。美國研究更發現,BA.2.12.1、BA.4、BA.5這3種Omicron亞變種,都含有BA.1、BA.2中不存在的變異,且這3種新的亞變種明顯避開了,曾染疫或接種疫苗所產生的中和抗體,也成為病毒一大破口。但耶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研究員仍對接種疫苗有信心,認為至少可以提高身體抗體且免於重症。(示意圖/張文玠攝)研究人員更表示,目前輝瑞與莫德納等藥廠已針對Omicron病毒開發的新加強劑疫苗,都是基於BA.1病毒株設計,恐無法對Omicron有完整的保護力,另外未曾接種疫苗的人,就算曾經感染Omicron,也不太可能產生免疫,仍有可能被其他變異病毒株感染。但耶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研究員奧格布古(Dr. Onyema Ogbuagu)則認為,接種Omicron新疫苗還是相當重要,雖然可能對新的病毒株沒有用,但仍期望可以預防重症,及時接種疫苗,也可提高身體的抗體,來面對不斷變種的新冠肺炎病毒。
幼童染疫竟有「狗吠聲」 恐罹哮吼症!嚴重需插管救命
臺北榮總兒童重症團隊4月起進駐兒童專責病房,由兒童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負責重症醫療,總醫師與資深住院醫師24小時輪值,具兒科加護病房資歷的護理師專責照護重症孩童;並優化從急診到加護病房及轉診流程,期望掌握黃金救援期,挽救每一個寶貴生命。新生兒醫療中心鄭玫枝主任指出,今年4月中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攀升,國內確診案例至今已超過300萬人,未成年患者約占1/5,雖大多數為輕症,但少數兒童會發展成重症,甚至有致命的風險,特別是抵抗力不足又尚未符合注射疫苗的5歲以下幼兒,需更小心因應。鄭玫枝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後,重症患者會因為身體的發炎反應與免疫風暴引起多重器官程度不一的發炎。近日國內發現多起孩童因新冠肺炎病毒導致急性腦炎的案例,有些病童病情惡化進展非常快速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侯明志副院長(左二)至專責病房贈送童書,讓家長跟染疫的孩子可以一起共讀舒緩心情。(圖/臺北榮總提供)另針對幼兒呼吸道常見的中重症哮吼症(Croup),會因為氣管內腫脹,導致無法順暢呼吸,咳嗽時會出現類似狗吠聲,嚴重時會有呼吸窘迫甚至需要插管的可能。從兒科急診的早期診斷、用藥,至住院後的抗病毒與抗發炎藥物治療,以及必要時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FNC)的呼吸道支持,盡快減緩症狀,讓病童呼吸順暢、家長安心。臺北榮總侯明志副院長日前則至兒童專責病房贈送童書,慰勉陪病家長的辛勞,並對於醫護同仁每天在厚重的防護裝備下,排除萬難執行各種治療表達感謝。侯副院長表示,兒童染疫住院初期,家長無法陪伴,心中焦慮可想而知,在臨床症狀改善後,醫師會評估讓家長進入陪病,親子共讀童書可疏緩心情,增加親子關係,父母關懷陪伴,更有助於病童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