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
」 新冠肺炎 疫情 長新冠 後遺症 蘇一峰新冠燒起來了!蘇一峰曝「夏季大流行」原因:戴好口罩挺過這一波
疾病管制署18日曾公告稱,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上升且處流行期;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近日也示警,根據目前監測分析,預估這波疫情要到9月後才會下降。對此,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坦言,一堆病人因為新冠住院,連原本只是中風住院復健的病人也感染新冠,因此他提醒,「忍住炎熱,戴好口罩,挺過這一波。」「新冠燒起來了!」蘇一峰今(25日)稍早在臉書粉專發文透露,近期住院病房裡的新冠患者激增,甚至連原本住院中風復健的病人也感染新冠、在病人旁邊照顧的家屬也中標,還有人因確診不舒服而跌倒撞到頭,手腳瘀青一大塊。蘇一峰續稱,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近期很多確診的老人家會來住院或來門診治療。他也點出關鍵,台灣過去呼吸道病毒的旺季在冬季,現在反而是夏季大流行,他推測可能是因為與病毒共存後,口罩解禁,又遇到夏季太熱口罩戴不住!反而夏季開始大流行!他也呼籲「忍住炎熱,戴好口罩,挺過這一波。」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真的!口罩讓大熱天沒冷氣吹的勞工戴到會中暑,且口罩一下子就全濕,真的是命苦」、「我身邊人一瞬間連中3個」、「冬天流感、夏天新冠」、「老人家不想戴口罩,就自求多福吧」、「蘇醫師的建議是該把口罩戴起來了!」「蘇醫師的苦口良心要聽啊」、「進醫院不戴口罩,根本就是錯誤的政策」。但也有人認為,「現在正在全體免疫中。」對此,疾管署曾在18日發布公告提醒民眾,近期國內疫情上升,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6.9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4.1萬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儘速接種。疾管署也指出,由於國內疫情持續上升,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
新冠回歸門診人爆量! 醫嘆「看到虛脫」
近期新冠疫情直線升溫,確診人數增多,前馬偕醫院小兒部專任醫師、佳安診所醫師程潔菡16日門診爆量,候診患者竟一路掛號到108號,其中有為數不少的新冠患者,讓她直言簡直「看到虛脫」。醫師16日在臉書發文指,新冠回歸,16日門診爆量,候診患者一路掛到108號,且不只小孩,很多大人也發燒,其中有為數不少的新冠患者,還有2例A流、2例腸病毒,讓她直言簡直「看到虛脫」。對此,她也呼籲民眾,要持續做好個人防護,平時注意均衡營養,還要有良好作息,免疫力才是金鐘罩。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64%及59%,近期呈緩降;另KP.2及KP.3的占比則略升,KP.2的占比分別為10%及22%,KP.3占比皆為9%,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提醒,由於疫情傳播風險仍存在,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此外,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對於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低下民眾,呼籲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民眾等高風險對象,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機會。
名醫喊「新冠病毒燒起來」急診一半確診 示警2類人要注意
近期新冠疫情又升溫,先前就有醫生表示,近期手上10個肺炎住院,就有4至5個是新冠患者,對此,胸腔內科名醫蘇一峰也發文示警,「最近新冠病毒真的燒起來了」,提醒大家要注意。蘇一峰於昨(15)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最近新冠病毒真的燒起來了,急診就醫的肺炎病人,差不多一半是新冠感染的肺炎」,蘇一峰也提醒大家,要注意自己的保護力,並直言一般健康人可以不用怕,不過老人家與慢性病患者就要多加小心了,「大部分住院的還是老人家與慢性病患者!話說抗病毒藥又缺貨了」。先前耳鼻喉科醫師張弘也表示,近一個月以來門診新冠患者有增加趨勢,其中輕症居多,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狀嚴重,引發喉嚨劇痛、吞嚥困難、胸悶、呼吸急促、咳嗽、嗅覺喪失等,他認為新冠疫情升溫的原因可能是新冠變異株JN1突變出KP2,傳染力跟免疫逃脫能力更高。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指出,臨床觀察確實顯示病情變得更嚴重,之前新冠患者的症狀多為流鼻水、咳嗽等輕微症狀,但最近的病例中,平均每10人中有7至8人會出現發燒、全身痠痛等較嚴重症狀,這些症狀與流感相似。周慶明建議,如果診所有快篩試劑,可以幫助民眾進行篩檢,不僅有助於診斷,也方便民眾帶回家給家人使用。事實上,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64%及59%,近期呈緩降;另KP.2及KP.3的占比則略升,KP.2的占比分別為10%及22%,KP.3占比皆為9%,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提醒,由於疫情傳播風險仍存在,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此外,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對於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低下民眾,呼籲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民眾等高風險對象,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機會。
10個肺炎住院「半數都新冠」 醫示警:1類人要注意
近期新冠疫情升溫,確診人數增多。對此,安南醫院胸腔內科醫師何建輝表示,近期手上10個肺炎住院,就有4至5個是新冠患者,雖然已經類流感化,但高齡共病長者仍須注意。何建輝近日在臉書粉絲專頁「胸腔內科-何建輝醫師 」發文表示,最近疫情變化,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指出,臨床觀察確實有變嚴重,前段時間新冠患者就醫時多是流鼻水、咳嗽等輕微症狀,但最近平均每10個就有7、8個會發燒、全身痠痛,較為嚴重,且症狀跟流感會有點像,若有快篩試劑,診所可以協助民眾篩檢,在診斷上較容易,也可供民眾帶回去給家人篩檢。對此,胸腔內科醫師邱華彥也留言說,「最近COVID-19真的越來越多,口罩解禁也是有關,建議大家進醫院還是要戴口罩,有上呼吸道症狀或發燒就拿免費快篩驗一下」。
疫情升溫!醫示警「變異株KP.2傳更快」 恐釀新一波高峰
近期新冠疫情升溫,確診人數增多,耳鼻喉科醫師張弘也表示,有發現近一個月以來門診新冠患者有增加趨勢,其中輕症居多,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狀嚴重,「新冠為何變多?可能是新冠變異株JN1突變出KP2,傳染力跟免疫逃脫能力更高」。耳鼻喉科醫師張弘表示,近一個月以來門診新冠患者有增加趨勢,其中輕症居多,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狀嚴重,引發喉嚨劇痛、吞嚥困難、胸悶、呼吸急促、咳嗽、嗅覺喪失等,他認為新冠疫情升溫的原因可能是新冠變異株JN1突變出KP2,傳染力跟免疫逃脫能力更高。張弘指出,根據統計,KP2傳播力約為JN1的1.2倍,在美國占新冠感染比例從3月的1.4%,到5月快速上升至28%,「是否會在這段夏季引發新一波高峰,需格外注意及防範」,因此張弘建議民眾出入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勤洗手,若出現發燒、酸痛症狀,可先執行新冠快篩後就醫,高風險者就醫評估使用抗病毒藥,降低重症風險。事實上,疾管署公告國內上週(6/4至6/10)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5/28至6/3)新增263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2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6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研判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64%及59%,近期呈緩降;另KP.2及KP.3的占比則略升,KP.2的占比分別為10%及22%,KP.3占比皆為9%,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
氣候變遷影響健康? 英研究:全球暖化高溫加重腦疾風險
氣候變遷可能對腦部疾病患者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15日發布研究顯示,極端高溫等環境因素會影響失智症、癲癇和憂鬱症等疾病的患病率,還會增加因這些疾病而入院、殘疾甚至死亡的風險。UCL研究人員審查了332份報告,探討環境對19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包括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及其他形式失智症、偏頭痛、中風、多發性硬化症和腦膜炎。他們還收集了有關憂鬱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症的研究,因為精神疾病常與神經系統疾病並存。研究結果顯示,天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每一種疾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引發較高的患病率或導致病情惡化。例如,隨著溫度升高,死於中風和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而極熱和極冷都與憂鬱症等許多精神疾病的死亡率上升有關。又如,在極端高溫下,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失智症患者很難做出適應性選擇,如尋求幫助、穿更輕便的衣服或多喝水。此外,夜間高溫往往會影響睡眠質量,而睡眠不足會使癲癇症變得更嚴重。研究人員還發現,隨著氣溫升高,與失智症、偏頭痛、多種精神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住院治療也會增加。上述研究發表於《刺胳針神經醫學》(Lancet Neurology)期刊。領導這項研究的UCL神經病學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亞(Sanjay Sisodiya)說:「大腦必須維持在相對狹窄的溫度範圍內才可正常運作。如果大腦患有疾病,那大腦的體溫調節能力就會受損。」研究人員提醒,氣候變暖對大腦的損害可能會慢慢發生,等需要進行醫療干預時,可能為時已晚。另外,儘管人們希望新冠病毒致命性最終會弱化到與季節性流感一樣,但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新冠病毒首次為人所知的4年後,它仍然比流感更致命,因為新冠病毒可能也在肺部外其他部位造成更多損傷。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聖路易斯醫療保健系統的研究人員發現,2023年10月至今年3月期間,新冠患者住院人數幾乎是季節性流感患者住院數量的2倍,而前者在30天內死亡的風險,比後者高出35%。此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流感就診人次10年同期第3高!病人確診驚「我打疫苗了」 醫生揭真相
近期適逢入冬最強寒流肆虐,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增多,流感、新冠疫情也再度流行,不管門診、急診或住院都人滿為患。耳鼻喉科醫師張弘表示,近日流感、新冠患者持續增加,許多有類流感症狀患者反映發燒、全身酸痛,然而在他進行快篩前,不少人都會問「可是我打疫苗了欸!」結果還是驗出A型或B型流感陽性。張弘29日在臉書粉專「耳鼻喉科 張弘醫師」發文,近日流感、新冠患者持續增加,不少有類流感症狀患者反映發燒、全身酸痛,然而在他進行快篩前,許多人都會問「可是我打疫苗了欸!」結果還是驗出A型或B型流感陽性,因為即便接種了流感疫苗,並不代表能完全免疫。雖然打了疫苗還是可能感染流感,但接種疫苗還是有很多好處。醫師說明,研究顯示流感疫苗平均可降低40至60%的感染率,同時可降低感染流感後的重症率、住院率,「打了流感疫苗,不代表就免疫喔!(新冠疫苗也是)所以出入人多公共場所,還是建議戴口罩、勤洗手,特別是高風險患者!」疾管署表示,今年第4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14,754人次,較前一週下降,惟仍高於過去3年同期,且為10年同期第3高。目前處高原期,須持續觀察寒流後疫情變化趨勢;多項監測系統顯示近期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持續於社區活動,其中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疾管署指出,截至29日止,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46萬餘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含機構對象)共222.3萬人已接種,接種率53.1%,尚未達目標值(55.0%)。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11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男童1個月「得了2次流感」⋯全身痠痛、狂發燒 醫曝原因
近期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增多,流感、新冠疫情也再度流行。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指出,一名10歲幼童在一個月得了2次流感,所幸經過治療後已漸漸康復。他提醒,出入人多密集的公共場所建議戴口罩、勤洗手。張弘在粉專《耳鼻喉科 張弘醫師》表示,一名10歲幼童有高燒、全身痠痛症狀,幼童媽媽提到,孩子2周前在其他診所快篩,結果為A型流感陽性,服用克流感藥物後症狀緩解、康復,怎料到又突然高燒、痠痛。張弘透露,幫幼童進行檢查,發現其A型流感快篩呈現陽性,因此再開一次克流感及症狀治療用藥,經過治療,幼童漸漸康復。至於怎麼會一個月內得兩次A型流感?張弘推測,A型流感目前主要有兩個流行的亞型H1N1、H3N2,幼童運氣不好,各得了一次,還好都在第一時間給予克流感藥物。張弘提到,據觀察,近期流感、新冠患者仍持續增加,普遍症狀相當不適,包含高燒、痠痛、喉嚨痛、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甚至引發氣喘發作、呼吸困難,因此出入人多密集的公共場所,建議戴口罩、勤洗手,高風險患者更需要留意。
耶誕跨年趴恐成流感重災區 台中市14名重症個案「其中1人死亡」
隨著年底耶誕節和跨年活動,病毒也大亂鬥,有基層醫師就指,不少是耶誕跑趴中獎,甚至一家4口全掛病號,若今就擔心跨年後恐怕會受到流感和疫情夾殺!流感疫情升溫,台中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快去接種流感疫苗。(圖/報系資料照)根據《中時》引述小兒科名醫施勝桓說法,由於耶誕、跨年聚餐、跑趴多,25日也有許多民眾是耶誕趴後流鼻水、狂咳來就醫,還有一家4口全中獎的,光是25日門診量就突增加1成,以腺病毒最多,但流感、副流感、新冠都有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幼童罹患腸病毒造成手足口症病號未因天氣變冷減少;他也呼籲,外出做好保暖,還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另外,疾管署統計資料,全國和台中市類流感門急診人次在連續3周呈現趨緩後,上周病號突爆增,門診1萬0350、急診664甚至是去年同期(5504、398)2倍;且上周也新增一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一名70多歲伯伯,原有慢性病史, 12月中發燒、腹瀉至診所就醫未改善,因高燒不退至醫院急診就醫後收住院;累計自10月流感季已來,台中市已有14名重症個案,其中1人死亡,2人仍在住院治療中。除此之外,新冠肺炎也有升溫趨勢,疾管署統計資料,台中市連續3周新冠併發症個案依序為50、31、57,包括施勝桓也指出,其實近1個月新冠患者不曾間斷,發生併發症者都已住院就醫,他也呼籲長者、BMI超過30者,若確診為新冠可請醫師開立抗病毒藥,避免小病變重症。有鑑於往年元旦後流感疫情會出現1波高峰,而公費流感疫苗還未全齡開放,台中市自20日起釋出市府自購6000劑流感疫苗供18至49歲市民免費接種市,統計至24日已接種1541人,尚有庫存4939劑,衛生局也呼籲符合資格民眾盡快接種,提升個人保護力。
求診病患爆量 醫示警「這病毒」明顯增加:發燒恐長達一周
近來天氣變化大,是感冒、流感的好發時期。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指出,流感、新冠患者仍多,腺病毒明顯增加,而腺病毒的症狀包括發高燒且反覆時間長、眼結膜泛紅以及腸胃不適等,發燒可能長達一周。張弘在粉專《耳鼻喉科 張弘醫師》表示,隨著天氣轉冷,求診患者有增無減,常超過診所負荷量,即使提早止掛,還要加班1-2小時才看得完病人。而他觀察到,流感、新冠患者仍多,RSV(呼吸道融合病毒)不見蹤跡,腺病毒則明顯增加。張弘表示,腺病毒的症狀包括發高燒且反覆時間長、眼結膜泛紅以及腸胃不適,理學檢察可能發現,扁桃腺發炎且分泌物多;腺病毒無特效藥,以症狀治療為主,發燒可能長達一周。張弘也提到,門診驗出一名病患A型、B型流感快篩皆陽性,這有2種可能,第一是快篩試劑有問題,第二確實同時感染A型、B型流感;回顧2016年的醫學研究,在流感患者中,約有1.6%是同時感染A、B流,不過屬於少見的情況,值得關注的是,此情況並不會增加重症風險。
新冠重症男性患者高於女性! 把握治療切勿錯過黃金期
歷經第四波疫情,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在近期趨緩,疾管署指出重症患者仍以高齡長者或慢性病患為主,提醒高風險族群仍不可輕忽確診風險!除了這幾類族群,國外研究也指出男性新冠患者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嚴重症狀、住進加護病房,更被視為高風險因子之一。新冠重症患者 男性比女多4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男性確診者的重症率高達女性的3倍多,顯示男性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出重症,甚至死亡;國內醫師也觀察到類似現象。性別差異推測的原因包括有:男女賀爾蒙差異、男生社交活動多與男性就醫意願較低等因素有關。陳主任表示,男性確診者往往會拖到症狀嚴重才願意就醫;高風險族群,一旦延誤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病情容易快速惡化。提醒具高風險因子的男性更應格外小心防疫。氣喘確診不就醫 併發重症誤婚期中榮民總醫院感染管制中心陳伯彥主任分享,診間曾有一位氣喘病史患者,雖然年紀輕輕才20多歲,平常沒有規律追蹤控制,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感染新冠後沒有立即就醫治療,因此病情迅速惡化,需要加護治療(持續發燒、呼吸窘迫、昏迷等,需要插管、氧氣與特別治療),最後連原先的結婚計畫都耽誤了,婚禮不得不延後舉行。王復德理事長提醒,大多民眾都知道高齡長者應特別小心防疫,但年輕人若有慢性病史,其實也是重症高風險族群,一旦確診要於黃金5日治療期內就醫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才能降低重症機率。
國衛院揪「新冠病毒誘發血栓」關鍵 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新冠肺炎於全球肆虐超過3年,雖然如今全球疫情趨緩,但仍有許多確診者產生嚴重炎症甚至死亡,即使痊癒後仍有可能罹患長新冠,對於確診者的生活有著長久的嚴重影響。造成確診病患病灶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栓炎症(Thromboinflammation),血栓炎症是指血液凝結結合炎症,在確診病逝者的驗屍檢查中發現,在各個器官中存在富含血小板的血塊和微血管病(小血管異常)。在急性確診者和長新冠患者的血漿中也發現存在持續性微凝塊。然而,新冠病毒誘發血栓炎症的確切分子機制仍不清楚。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研究團隊發現,脾臟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偶聯C型凝集素受體2(CLEC2)與新冠病毒的棘刺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有直接的交互作用,引起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產生聚集型(aggregated)嗜中性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進而引發肺部的發炎及損傷。並在動物實驗中證實重組CLEC2蛋白(CLEC2.Fc)能減少小鼠血栓炎症,有望應用於新冠確診者的治療。此研究成果於今年5月發表在國際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CLEC2是在血小板以及肺泡巨噬細胞上大量表現的一種受體,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CLEC2與不同病原結合,會活化血小板產生NETs,在不同器官造成微凝塊,進而引發過度發炎反應,與登革熱、腫瘤轉移的機制都有關。研究團隊發現,CLEC2與新冠病毒結合產生的聚集型NETs與以往呈現網狀結構的典型NETs不同,且在缺乏CLEC2血小板的存在下,新冠病毒無法引起NETs。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表現新冠病毒RBD的慢病毒(lentivirus)刺激血小板以及嗜中性白血球,證實新冠病毒是經由RBD與CLEC2結合後活化血小板進而增加NETs產生。為了評估這些發現的潛在治療意義,研究團隊對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AAV-hACE2感染小鼠)施打了重組CLEC2蛋白(CLEC2.Fc),發現CLEC2.Fc能夠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後引起之肺部與心臟的NETs,並減少了小鼠的血栓炎症。這表示CLEC2可以作為新冠病毒的新型模式識別受體,而CLEC2.Fc有望作為一種治療劑來對抗新冠病毒引起的血栓炎症,並可能降低急性後遺症(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PASC)的風險。
逾300萬人染疫後「思考障礙」 失智或腦霧?專注力測驗可分辨
台灣感染新冠肺炎患者超過1000萬人,根據網路社群統計,「腦霧」排名新冠後遺症第5名,另外約有1/3的新冠患者在康復後仍然會感到腦霧症狀,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及疲勞等。精神科醫師更推算,全台腦霧後遺症的人數超過300萬人!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更長的時間,並且對生活、工作和家庭產生負面影響。40多歲公務員王先生,去年新冠確診治療後身體逐漸康復,但最近卻明顯感覺思考出現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偶而因「斷片」遺漏重要的工作,與同事溝通還出現雞同鴨講,最後被主管約談及告誡,差點工作不保!由於症狀愈來愈嚴重,最後到精神科診所檢查,醫師先幫他施作「專注力測驗」CPT(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發現短期注意力值出現異常(指數大於70),顯示他在短時間的專注力出現嚴重障礙,而衝動值與警覺值(長期注意力)準確度都高於正常人均值(小於30),需要進一步接受藥物治療,經過調整生活作息及搭配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減輕,也找回工作自信。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腦霧」是一種常見的長新冠後遺症,與常見的精神疾病,如失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皆屬於神經系統認知障礙。腦霧若短期沒有改善,除了生活品質大幅下降,還可能演變成焦慮症。目前針對腦霧已有許多自我評測表,但這些都是主觀認知,還是需要依靠「專注力測驗CPT」,也稱「知覺測驗」,用科學的方式去佐證才能真正對症下藥。楊聰財醫師說明,「專注力測驗CPT」是一種透過電腦軟體技術測試,用於評估患者的注意力、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等指標,並且可以檢測出腦霧的存在,該測試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監測腦部疾病,包括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腦損傷等,CPT可以在診所或醫院等地方進行,測試時間通常在15分鐘到30分鐘之間。楊聰財醫師說,對於CPT測驗出現異常的患者,若檢測結果為「不穩定」等級者(指數30-69),可以建議先調整生活作息,並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減少壓力和焦慮來源,有助提高注意力和認知能力。若比較嚴重的異常(指數大於70)患者,就會建議進行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幫助患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為模式,必要時可以搭配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增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從而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楊聰財醫師提醒,不管是否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平常都應該多留意自己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因為腦霧也可能是失智前兆。如果您感到腦袋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等症狀持續數周,應及時就醫並接受相關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護理師殺害「20名新冠確診者」 崩潰曝原因:不想再看他們受苦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奪走全球超過660萬人生命。而一名本該拯救性命的荷蘭護理師,卻坦承在疫情高峰期間至少殺害20位確診患者,理由是「不想再看到他們受苦」。據《每日郵報》報導,30歲胸腔科護理師西奧多五世(Theodoor V)上月在一間精神科診所接受治療時,坦承自己在威廉明娜醫院(Wilhelmina Hospital)殺害20名新冠患者,由於事涉重大,診所經過內部討論後,決定打破保密義務通報此事。檢察官指出,西奧多涉嫌於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期間,私自「對他認為處於絕症和痛苦的病人進行『療程』」,目前正與專家調閱醫療紀錄,確認死者人數是否與西奧多的陳述相符。威廉明娜醫院則在4月20日的聲明中,證實西奧多已被停職,院方會積極配合調查。一名該醫院的職員代表透露,這消息像炸彈一樣引爆每個人情緒,「除了震驚,你可以看到他們流露出許多感受」,但與此同時,也能感覺到護理師們表現出「必須繼續走下去」的心情。另有律師引述受害家屬說法,指實際受害人數達到24人;西奧多目前被判在監獄拘留30天,並視情況延長。
《最後生還者》真菌感染真實上演! 「山谷熱」隨著沙塵暴在全美擴散
對於大多數發燒、咳嗽和感到疲勞的人來說,感冒、流感或新冠病毒可能是罪魁禍首。但對於那些生活在美國西南部的人來說,這些症狀可能指向山谷熱(Valley fever),醫師示警,這種類似恐怖生存遊戲《最後生還者》(TheLast of Us)中描述的危險真菌疾病正在美國部分地區開始蔓延。據英國《每日星報》的報導,山谷熱以加州的聖華金穀(San Joaquin Valley)命名,是因吸入一種來自沙塵地區的土壤、被稱為「球孢子菌屬」(Coccidioides)的真菌孢子而引發的感染。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資料,亞利桑那州南部及加州南部的病例數量最高。此外,該疾病也流行於新墨西哥州、內華達州、猶他州、德州和華盛頓州的部分地區。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報告,截至2019年,全美山谷熱病例超過2萬例。根據加州公共衛生部的資料,2014年至2018年,其報告的病例增加了2倍。疾控中心補充,某些群體更容易受到感染,包括60歲以上長者、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孕婦、糖尿病患者、黑人和菲律賓人。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健康學院教授、沙加緬度(Sacramento)山谷熱中心聯合主任湯普森(George Thompson)也指出,在過去5年裡,病例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患者來到診所進行診斷和治療。他們的症狀往往與新冠患者的症狀相似,「有些人可能會發燒、畏寒、疲勞,甚至全身不適。」不過湯普森表示,他還曾目睹一些與呼吸道疾病相關的嚴重病例,另外估計,大概有1%至3%的感染者出現腦膜炎。地球系統科學家戈里斯(Morgan Gorris)2019年在《地球健康》(GeoHealth)上發表了一項研究並表明,氣候變遷可能會使山谷熱蔓延到西北各州,包括愛達荷州、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南達科他州和北達科他州。根據研究數據,預計到2035年,山谷熱病例將出現在猶他州北部和科羅拉多州東部。戈里斯還示警,到2065年,這種疾病將在內布拉斯加州、蒙大拿州東南部、愛達荷州南部和南達科他州流行,而到2095年,這種疾病可能會蔓延到蒙大拿州北部和北達科他州。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科學家兼教授唐(Daniel Q.Tong)在最近的一項地球健康研究也發現,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西南部的沙塵暴增加了240%,隨後在2001年至2011年,山谷熱病例激增了800%。隨著氣候模式發生變化,人口持續增長,山谷熱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
疾管署估「春節後再掀新冠高峰」 防疫認知調查揭關鍵原因
新冠肺炎已威脅全球達三年,近期隨著新冠肺炎防疫政策陸續解封,不少民眾已迫不及待迎向疫後新未來。如何維持防疫好表現及降低新冠肺炎的威脅,為下一步重要關鍵。2022年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為瞭解國人防疫認知水平,進行千人防疫認知調查,其中發現仍有3成民眾防疫認知不足,甚至無人可答對所有題目。為了解國人是否做好充足準備以迎向疫後新未來,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於今年11月進行千人防疫認知問卷調查。結果如下:1.7成民眾對於未來疫情走向樂觀,期待各項防疫政策可正式解封。2.3成民眾對於新冠肺炎基礎防疫認知不及格,甚至無人可答對所有題目。其中,對於疫情樂觀者,在認知答題表現最差,恐成未來開放後的一大威脅。4.進一步觀察民眾答題狀況,民眾對新冠肺炎症狀、確診後應對流程認知程度高,然而提及預防或治療等資訊,認知水平仍低,為下一步應努力的目標。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新冠肺炎認知程度仍有待加強,若在此情況鬆懈,恐成為下一個防疫漏洞,使新冠疫情再次反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指出,防疫政策陸續解封後,近期觀察到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持續回升,增幅超過20%,指揮中心也曾表示確診數恐進入快速增加期,預估接下來可能會有下一波疫情高峰。同時,新冠肺炎病毒仍不斷變異且具一定死亡率,提醒民眾目前仍不可鬆懈。根據統計顯示,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有高達9成患者為慢性疾病患者、7成為65歲以上長者,顯示高齡及慢性病族群仍應小心。王鶴健醫師進一步提醒,高風險族群感染新冠肺炎後,相較一般人更容易轉重症或引發嚴重併發症,而近期政府也新增氣喘為新一類族群,若是感染後病毒以侵犯肺部為主,患者容易覺得喘或持續咳嗽,對肺部有一定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則指出,依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相較一般人重症風險約高5-10倍,然而近年已有疫苗、口服抗病毒藥物,若能把握時機好好使用,相信可降低新冠肺炎對糖尿病患者的威脅。王治元醫師補充提醒,已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會無法正常控制血糖,甚至一般民眾若因新冠肺炎重症住院,一年內也可能會有血糖異常現象,恐影響免疫功能。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楊志新理事長也特別提醒癌症患者,癌友本身免疫力較差,比起一般人更容易受病毒感染,即使身旁親友防疫逐漸鬆懈,自己還是要持續維持警覺。除了新冠肺炎病毒仍持續潛伏,長新冠可能也將成為下一步需重視的威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黃信彰理事長指出,在大量民眾確診新冠肺炎後,診間長新冠患者比例約增加1至2成,其中以失眠、長期咳嗽等症狀最為常見,也較容易影響日常生活。而造成長新冠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病毒侵犯器官所引起、免疫發炎性的反應以及疾病轉中重症的後遺症。同時,相較於一般民眾,長新冠又更常見於高風險族群,黃信彰醫師說明,若能在感染新冠肺炎時就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不僅能夠降低重症住院率,更能幫助快速降低體內病毒量,預防長新冠症狀的出現。王復德醫師也進一步說明,目前研究顯示,若民眾可於感染新冠肺炎後5日內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將有助於降低重症、住院風險。此外,提醒民眾,因應新冠肺炎病毒變化快速,領取口服抗病毒藥物後,仍應遵照醫師指示完整服用5日,避免病毒產生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用。疾管署周志浩署長提醒,新冠肺炎病毒並不會一夕消失,而是會持續存在,疾管署也預測一月底二月初可能為下一波疫情高峰,雖然影響不大,但要維持台灣防疫表現,仍有賴民眾共同肩負防疫責任,落實四大防疫守則,才能共同迎向疫後新未來。此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為了幫助民眾更加了解新冠肺炎衛教資訊,今年也首度打造了新冠肺炎衛教網站,將最新防疫資訊、衛教資訊進行整理,幫助民眾快速瞭解各項資訊。衛教網站:https://reurl.cc/lZAMoq
日本3月擬下調新冠「傳染病等級」 隔離取消住院治療改自費
中國官方宣布,明年1月8日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降為「乙類乙管」,取消入境集中隔離,有序開放公民出境旅遊。其中,大陸民眾最關注的海外旅遊前3大目的地為日本、南韓和泰國,讓擬赴日旅客繃緊神經。對此,目前正面臨第8波疫情的日本政府,也開始考慮在2023年3月調降新冠肺炎的傳染病等級,屆時有望下調至與流感同級的第5類。日本政府內部人士27日指出,官方最快在2023年3月至4月,會將新冠肺炎的傳染病等級調整至與流感同級的第5類,最大的影響就是治療會產生自費項目,且取消染疫隔離和密切接觸者的外出限制。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內部人士27日指出,官方最快在2023年3月至4月,會將新冠肺炎的傳染病等級調整至與流感同級的第5類,最大的影響就是治療會產生自費項目,且取消染疫隔離和密切接觸者的外出限制。儘管疫情相較以往明顯穩定,不過日本在正式調降新冠疫情至第5類傳染病以前,仍會有一段過渡時期,而在這段時期,新冠患者的醫療費與住院費依舊是由公費負擔。日本政府內部人士27日指出,官方最快在2023年3月至4月,會將新冠肺炎的傳染病等級調整至與流感同級的第5類,最大的影響就是治療會產生自費項目,且取消染疫隔離和密切接觸者的外出限制。新冠的傳染病等級下調後,基於日本的《傳染病法》,染疫患者的隔離和密接者的外出限制措施將取消,包括針對年長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的住院措施和住院建議也會同步取消。不僅如此,政府也不能再以新冠疫情為由,發布「緊急事態宣言」與「防止蔓延等重點措施」。據消息人士透露,2023年初會參考地方政府和厚生勞動省審議會的意見進行最後判斷,而正式下調時間仍需考量醫療第一線和地方政府的情況,不過最有可能的時間預計就是在2023年3月底。日本政府內部人士27日指出,官方最快在2023年3月至4月,會將新冠肺炎的傳染病等級調整至與流感同級的第5類,最大的影響就是治療會產生自費項目,且取消染疫隔離和密切接觸者的外出限制。(圖/翻攝自推特)
前陣子狂買水蜜桃罐頭 中國改搶檸檬!民無奈
前陣子中國大規模解封,但新冠疫情仍持續蔓延,許多民眾前往藥局、診所等地,瘋買退燒或止咳等藥物預防,沒想到後來傳出「水蜜桃罐頭」,是感冒神藥的偏方再掀起搶購潮,日前又傳出有專家建議新冠患者,可以喝檸檬水來緩解症狀,消息一出北京、天津、上海,和廣州等城市突爆發「檸檬荒」,多地市場的檸檬紛紛被搶光,導致所需民眾「一顆難求」,網路上不少中國人民無奈表示「跑好幾家水果店,檸檬都沒了」
高端之亂2/台灣新冠死亡率超高 王任賢批陳時中設醫療障礙害人
近來發表200多篇文章質疑高端疫苗效力的王任賢醫師,遭高端提告多項罪名而聲名大噪,其實王任賢在醫界早已赫赫有名,他曾在SARS期間擔任衛生署疾管局(現為衛福部疾管署)「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帶領團隊創下「中部零起院內感染」佳績而轟動一時,當時王任賢被封為「抗煞英雄」、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頒佈的「醫療品質金獎」,然而台灣在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的防疫亂象,造成不少病患枉死,讓他覺得有必要說實話。走過SARS黑暗幽谷,王任賢認為台灣在新冠肺炎期間最大的問題是「就醫障礙」,台灣的醫療品質很好,但新冠肺炎死亡率卻超高,主要因為陳時中當衛福部長所設下的就醫障礙,讓很多病人到院前就已死亡,連沒得新冠肺炎的病人也因而死亡。他強調不該以醫療政策來保全醫院,上戰場把病人照顧好才是醫師的天職王任賢指出,依照國際間Omicron死亡率約萬分之3推算,單日死亡人數頂多10多位,但台灣死亡率卻高達千分之5,以今年7月11日統計為例,仍有96人染疫死亡,不料衛福部長陳時中跑去選舉了,這樣相當不負責任。1958年在台中出生的王任賢醫師是眷村子弟,爸爸是18歲就從大陸來台的年輕軍官,媽媽則是台中梧棲人,他說當初本省人和外省人不通婚,爸爸幾乎是以入贅方式才勉強娶到媽媽,他家4個兄弟姊妹成了標準的「芋頭番薯」。2歲時全家搬到台北,住在萬華的眷村「梅園一村」,籍貫是廣東梅縣的爸爸非常重視教育,全家只有父親微薄的軍餉收入,仍勒緊腰帶讓他念私立光仁小學和初中,而他也不負父母的期待考上建國中學,畢業後順利錄取台大醫學院。王任賢醫師(第一排左一)小時候與父母,外婆,2位妹妹合照,弟弟還沒出生。(圖/王任賢提供)王任賢說,當初因為家裡窮才想當醫師,自己的興趣其實在理工方面,可是爸爸要他念醫,他想想自己是眷村子弟,當醫師不用靠背景就能養家活口,因此走上醫學之路,可是進了醫學院後,發現學費也不便宜,一學期要好幾千元,還好申請到清寒獎學金,剛好足以支付學費,所以他等於是「被公費支持的學生」,因此下定決心有機會要進公部門貢獻所學。服完兵役後要申請醫院當住院醫師,王任賢的爸爸告訴他:「你看我要到哪裡看病?」身為榮民的爸爸當然生病要去榮民總醫院,因此王任賢選擇榮總。他認為外科是靠手藝的科,他自認手藝不好、但內科要用腦筋,他腦筋好因此選內科,可是當時榮總醫師以國防醫學院畢業生為主,比較熱門的科別輪不到他這個台大畢業的外校生,後來他只好選了感染科,次專科選了「沒人要」的性病,爸爸還虧他說:「長得這麼體面,怎麼選了這麼猥褻的科。」不過也是因為性病和公共衛生的影響面很大,讓他踏上了公衛的道路。 王任賢待過台北和高雄的榮總、及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他從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接受感染科性病訓練後回台,當時愛滋病案例陸續發生,他因為愛滋病防治和衛生署接觸,認識了當時的疾管局長涂醒哲,42歲就擔任疾管局顧問,成為歷年來最年輕的顧問,後來設計了「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建立醫療橫向溝通制度,還和時任副局長施文儀合作研究制訂《傳染病防治法》,這是他在公衛方面最大貢獻,還因此得到金獎,不料高端現在竟告他違反《傳染病防治法》,讓他感到啼笑皆非。SARS疫情期間全台草木皆兵,那時45歲的王任賢被繼任的疾管局長蘇益仁指派為中區防疫指揮官,中部地區的衛生局、各醫院都要聽他指揮,雖然當時中部有30幾位病人,但他帶領團隊抗SARS戰爭4個月內,體重掉了5公斤,創下醫院院內零感染,且只有1個死亡案例,完成北部和南部都做不到的事。王任賢雖常大聲批評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但看診結束後,又常脫下白袍、深入偏鄉進行「基層防疫」演講,與民眾、防疫人員對話,還自掏腰包成立中華民國防疫學會,並曾到對岸醫界擔任顧問培訓感染科醫師,因此當新冠疫情爆發,他馬上透過防疫學會與對岸窗口取得第一批新冠患者電腦斷層等資料,並在第一時間交給疾管署長周志浩,後續許多傳染病資訊,對岸也有提供相關資料給他,是政府的重要防疫作為參考。疫情高峰時期許多民眾施打高端疫苗,目前面臨出國受限等問題。(圖/黃耀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