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
」 長新冠 後遺症 新冠肺炎 確診 新冠40歲男長新冠2年無法行走 家屬意外發現他「吐血暴斃」陳屍臥室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1年以上甚至更久,按照各國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未料在泰國,一名男子近日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還流血,據家屬表示,死者2年前感染新冠肺炎後,便罹患長新冠,導致他無法行走,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泰媒Thaiger 報導,這名來自北欖府的40歲男子,近日被家屬發現陳屍於臥室內,屍體呈現仰躺姿態,且嘴角還有血跡,疑似生前吐血,遺體則未有明顯外傷與受虐的情況。報導引述死者母親說法稱,死者因為感染「長新冠」長達2年,自從感染新冠肺炎後,後遺症導致他的一條腿無法正常行走,平時都待在家中,鮮少外出。她強調,兒子生前沒有任何病史,暴斃前一天還能在家中飲酒,當時她更開玩笑跟兒子表示,喝酒會讓身體不舒服。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衛福部官網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長新冠定義是,最初感染COVID-19或SARS-CoV-2後持續或發展的體徵、症狀和狀況,體徵、症狀和狀況在感染初始階段後持續4週或更長時間。這有可能是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的,並且可能表現為反覆發作-緩解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走向病癒或惡化,甚至在感染後數月或數年也可能會發生嚴重危及生命的事件。 一般來說,長新冠後遺症最常見的症狀是:極度疲倦、呼吸急促、嗅覺喪失、肌肉疼痛等,由於這名男子死因依舊是謎,泰國警方初步調查現場並拍照存證後,已將死者遺體交由救援人員送往法醫研究所驗屍。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翻攝自 X)
嚴重咳嗽、伴隨呼吸困難,以為新冠後遺症 一查竟是「氣喘急性發作」
從事科技業的李小姐從小有氣喘病史,新冠確診後又出現嚴重咳嗽的情形,還伴有呼吸困難、喘鳴和胸悶的症狀,於是到醫院門診看診。藉由胸部X光、抽血和肺功能檢查,診斷為氣喘急性發作。經由一段時間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呼吸道的症狀漸趨穩定。出現呼吸系統疾病 應盡快就醫診治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胸腔內科胡耕寧醫師表示,胸腔內科是一個專注於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醫學領域,這些疾病包括慢性咳嗽、支氣管擴張症、肺炎、肺結核、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及間質性肺病等。許多人可能會在生活中遇到呼吸系統相關的健康問題,例如經常感到呼吸急促、胸部疼痛、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建議民眾不要焦慮,可至胸腔內科門診進行評估,並接受最妥適的治療。另外,預防勝於治療,若有家族病史、長期吸菸習慣或長久暴露在污染、有毒物質的環境中,也建議可至胸腔內科進行檢查,掌握己身的健康狀況。身體理學檢查加上必要測試 釐清正確病灶胡耕寧醫師說明,針對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評估,通常醫師會詢問病人的病史和症狀,並進行身體理學檢查及肺功能測試、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胸部超音波、支氣管鏡等必要的檢查。評估後會根據病情和症狀,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向,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呼吸復健運動、正壓呼吸器等。胡耕寧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呼吸系統相關的症狀要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確保及早發現疾病,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長期咳嗽是「長新冠」?30歲男連咳2個月 竟確診淋巴癌3期
確診新冠肺炎後,不少人會有「長新冠」的症狀,常會感到喉嚨癢癢,想咳嗽的感覺。不過,近日有一名30歲男子已經持續咳嗽2個月,但並未對此症狀感到特別在意,直到他的醫生友人建議他前去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第3期淋巴癌。原本男子在與友人,同時也是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頭頸癌中心的耳鼻喉科醫師侯思任在Line上聊到,近期發現自己長時間咳嗽,但因為工作繁忙,所以沒有去診所或醫院檢查,侯思任建議男子趕緊前來他的診所檢查,沒想到在幫男子觸診時發現他頸部下方,靠近胸廓的位置有腫塊,經過切片檢查後,不幸確診「淋巴癌」。隨後,男子接受斷層掃瞄,結果顯示他的縱膈腔內有一個拳頭大小的腫瘤,正是侯思任在門診中觸摸到的硬塊,病情被確定為第3期,男子隨即被按排需要接受預計長達12次的化療。侯思任醫師指出,雖然淋巴癌患者可能表現為「燒、腫、癢、汗、咳、瘦」等多種症狀,但這名患者僅呈現咳嗽症狀。然而,長達一個多月的持續咳嗽仍是一個健康警訊,值得引起重視。他同時提醒,目前社會上普遍有不少人因感冒或新冠肺炎後出現長時間的咳嗽,容易讓人對慢性咳嗽失去警覺。因此,任何持續超過2周的咳嗽症狀都應該及早就醫,釐清是否為肺結核、氣喘、新冠後遺症,或者是潛在的肺癌、淋巴癌的表現,切勿對自己的健康掉以輕心,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長新冠免驚! 台灣研究:Omega-3有效改善症狀
新冠肺炎發生至今近4年,全球已步入後疫情時代。新型新冠肺炎的致死率與重症案例雖然下降,但疲憊、腦霧、頭痛、失眠、憂鬱、焦慮,這些長新冠症狀(long COVID)不僅困擾著康復者,更對心理健康構成嚴重影響,成為全球醫界的一大挑戰。長新冠症候群 慢性低階發炎是危險因子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說明,憂鬱、焦慮、睡眠障礙不只是大腦的疾病,更是影響全身系統的慢性發炎,且「發炎理論」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致病假說,慢性低階發炎也被證實是許多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高達七成人口曾感染COVID-19,其中五分之一曾出現長新冠症候群。Omega-3脂肪酸降低炎症反應 有效改善情緒與神經認知蘇冠賓所帶領的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研究團隊,針對Omega-3脂肪酸進行研究,發現除了對抗心血管疾病,它同時能調節免疫系統,並降低炎症反應。他接著分享,新冠疫情期間,團隊在精神醫學及神經免疫領域的頂尖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BI)中,發表一系列研究,指出Omega-3在新冠肺炎的各個階段,都能展現對免疫、炎症、氧化壓力和神經免疫的影響。此外,研究還發現Omega-3不僅能降低促炎細胞激素,還能改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效改善情緒和神經認知障礙。運用TriNetX全球健康數據庫 Omega-3論文刊登國際期刊但是,研究者要如何安南醫院研究團隊及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謝光煬和劉亭慧,善用「TriNetX全球健康數據庫」支持,發現並驗證omega-3對新冠後遺症治療的理論。蘇冠賓副院長解釋,TriNetX提供了完整的臨床、實驗室、診斷和治療數據,研究團隊藉此比較了感染COVID-19前6個月內,有服用Omega-3(共16,954位患者)和沒有服用者(以嚴格條件從總數2,248,803人中,配對抽出同樣16,954位對照者),發現Omega-3顯著降低了一年內COVID-19長期精神症狀的風險,包括憂鬱、焦慮和失眠的風險皆有顯著的降低,相關論文近期也已刊登於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後續團隊也已開始規劃一個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Omega-3對Long COVID的效用。
新冠肺炎痊癒後腦霧想睡忘東忘西 英國研究:恐和血栓有關
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趨緩,但不少人卻也得過2次以上,每次康復後就會感到疲勞,甚至忘東忘西「腦霧」的狀況,如今英國就有一起研究發現,這樣的確診康復狀況,可能跟大腦或肺部血栓有關。英國媒體《BBC》報導,牛津大學與萊斯特大學針對1837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的血液中的蛋白質證明有血栓的狀況,而16%的患者出現記憶力、集中力、思緒不清晰等困難,這樣長新冠的狀況,觀察恐持續半年。但研究小組強調,他們的樣本只有住院的病患,相對是確診後較嚴重的病例。這個研究結果也被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中,牛津大學的研究者塔奎特(Max Taquet)就將引發腦霧的其中一項原因,歸咎給纖維蛋白原、D-dimer,認為兩種血液蛋白質帶來血液凝固的過程,因此認為血栓是引發長新冠後遺症的原因。塔奎特也表示,「纖維蛋白質可能直接作用於大腦及其血管,而D-dimer通常反映肺部的血栓,至於大腦的問題可能是缺氧造成。」
別再錯怪長新冠 中年男喘吁吁就醫發現是「菜瓜布肺」
為強化50歲以上男性、吸菸、有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高危職業人員、自體免疫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肺部健康的認知,今年9月17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攜手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辦「2023 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資訊請參考https://bao-ming.com/eb/content/5747#27405,活動名額有限,千萬別錯過!一名60歲男性,長年吸菸且又在粉塵多的環境中生活及工作,確診新冠肺炎後,常常感到疲累、呼吸急促,懷疑自己是罹患長新冠而就醫檢查,醫師觀察到他的肺功能下降僅剩50%,越看越不像是新冠後遺症,進一步聽診後背下肺葉,出現如撕開魔鬼氈似的連續性爆裂音,再經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罹患了存活率比癌症還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錯把「咳、喘、累」當新冠後遺症 小心罹患菜瓜布肺在長新冠的外表下,其實可能隱藏著更致命的疾病!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菜瓜布肺和新冠肺炎所引起的肺纖維化並不相同,臨床上不到5%的新冠肺炎確診者會引發肺纖維化,但症狀約6-9個月就會消失,而菜瓜布肺與病毒、結核菌等感染及發炎反應後所引起的肺纖維化不同,罹患菜瓜布肺的病友,肺部的肺泡會漸漸形成結締組織,使得肺臟逐漸失去彈性、越來越硬,並形成一個一個空洞,進而影響氣體交換的功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衰竭。雖然菜瓜布肺的成因不明,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中的工作者,例如美容美髮、農業、畜牧、石化工業、警消人員、木材森林業、建築工程業、採礦業等都是罹患菜瓜布肺的高危險族群,黃俊耀醫師提醒,若有「咳、喘、累」三大症狀且持續八週以上,就應當心是菜瓜布肺的警訊,建議儘速至胸腔內科就醫。菜瓜布肺比癌症更致命! 存活期不到一年菜瓜布肺一般診斷以胸部X光、肺功能檢查以及聽診後背下肺葉,判斷罹患菜瓜布肺的可能性;若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會再進行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病灶位置在下肺葉的哪個部位,有無造成支氣管擴張、蜂巢狀肺破壞等,並依嚴重程度給藥。菜瓜布肺病友確診後整體存活期僅0.9年,且只要急性發作一次,肺部功能將迅速惡化折損3-4成,並危及生命,黃俊耀醫師說,約有半數病友會在3-4個月內死亡,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死亡率甚至比一般常見的癌症還高。尤其冬天更要特別注意,當出現高燒、走路走不動、呼吸喘等類似肺炎的狀況,需提高警覺儘快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致命菜瓜布肺比照癌症規格治療 ! 多團隊合作照護助維持肺功能所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抗肺纖維化藥物,有助於延緩約五成肺功能的惡化,減少約七成急性惡化的風險,並能改善病患症狀、延長存活期。黃俊耀醫師特別提醒,菜瓜布肺是不可逆的,因此提醒民眾切誤輕忽日常症狀拖延就醫,能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專業診治,把握黃金治療期,絕對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在診斷及治療的概念上,目前菜瓜布肺在病友用藥後狀況能獲得改善,再透過營養師、社工、呼吸治療師、個管師等多團隊合作照護,接力協助病患加強肺部復健、呼吸治療,幫助病患維持肺功能,並且戒除不良習慣,就有機會延長壽命,維持生活品質。
確診後癢不停? 中醫師推薦一茶飲舒緩
一名34歲黃小姐在去年確診新冠肺炎,確診後開始皮膚起一塊一塊的凸起,當時就診皮膚科診所給予西藥抗組織胺有稍微緩解。豈料今年年初再度確診,原本稍微好轉的尋麻疹再度爆發,而西藥抗組織胺已然完全無效。黃小姐在天氣悶熱時搔癢會更加明顯,運動流汗後症狀也會加重。嚴重時甚至臉、四肢、軀幹皆是紅腫的團塊,服用兩倍劑量的抗組織胺也壓不下來。新冠病毒侵犯免疫系統 免疫功能差將受影響中醫師莊可鈞分享,常見的新冠後遺症如咳嗽、胸悶、疲勞、睡眠品質不佳、記憶力喪失、味覺喪失等,因新冠病毒會侵犯人體免疫系統,若是身體本身免疫功能較差未及時復元,則身體就會產生諸如上述症狀持續一至兩個月不等。這時使用中藥調理介入則會幫助患者加速康復。以黃小姐為例,因為是二度確診,症狀較為嚴重,使用中藥消風散再加些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中藥,另外再搭配外用止癢藥膏。服藥後一週症狀有改善,雖然還是有搔癢但發作時間縮短,持續服藥將近五個月後皮膚狀況穩定,現在運動流汗後也不會發作了。《素問.五臟生成篇》:「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中醫認為肺和人體的皮膚息息相關,莊可鈞醫師解釋,因新冠病毒會攻擊我們的肺部導致呼吸道的炎症,所以會有咳嗽、胸悶、喘等症狀,而有些病人皮膚也會受到影響,皮膚相當於外在的黏膜系統,受到病毒攻擊後也會產生發炎反應。新冠病毒不只會攻擊我們的呼吸道、腸胃道、腦神經,甚至也會侵犯到我們的皮膚。除了諮詢專業中醫師給予治療外,莊可鈞醫師建議,在家也可以自製中藥茶飲「桑葉菊花茶」養肝清肺,也可幫助皮膚修復。《桑葉菊花茶》養肝清肺護皮膚材料:桑葉6g,菊花5g,甘草3g做法:將上述藥材洗盡做成茶包,用500c.c.沸水浸泡10-20分鐘服用方法:一天一杯可緩解皮膚搔癢不適的症狀功效: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菊花清熱解毒,疏風止癢,再加上甘草加強解毒作用及調和藥性。同時服用可緩解皮膚搔癢不適症狀,但須注意此茶飲為體質偏熱者適用,若體質偏涼的人則不適合飲用避免過度刺激呼吸道 烤炸類食物加重發炎反應除了茶飲緩解症狀外,因新冠肺炎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免疫系統失衡,生活作息及飲食也要多加注意才能加速身體的修復。飲食上因呼吸道已嚴重發炎過會導致呼吸道過度敏感,應盡量避免飲用較涼的冷飲,以免過度刺激呼吸道,導致咳嗽不癒。莊可鈞醫師提醒,較刺激性的食物像是烤炸類也應避免食用,因烤炸類食物會加重發炎反應,導致皮膚發炎較難痊癒,也應盡量避免食用。睡眠時間長短同樣也會影響身體免疫的平衡,應盡量避免熬夜讓身體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
逾300萬人染疫後「思考障礙」 失智或腦霧?專注力測驗可分辨
台灣感染新冠肺炎患者超過1000萬人,根據網路社群統計,「腦霧」排名新冠後遺症第5名,另外約有1/3的新冠患者在康復後仍然會感到腦霧症狀,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及疲勞等。精神科醫師更推算,全台腦霧後遺症的人數超過300萬人!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更長的時間,並且對生活、工作和家庭產生負面影響。40多歲公務員王先生,去年新冠確診治療後身體逐漸康復,但最近卻明顯感覺思考出現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偶而因「斷片」遺漏重要的工作,與同事溝通還出現雞同鴨講,最後被主管約談及告誡,差點工作不保!由於症狀愈來愈嚴重,最後到精神科診所檢查,醫師先幫他施作「專注力測驗」CPT(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發現短期注意力值出現異常(指數大於70),顯示他在短時間的專注力出現嚴重障礙,而衝動值與警覺值(長期注意力)準確度都高於正常人均值(小於30),需要進一步接受藥物治療,經過調整生活作息及搭配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減輕,也找回工作自信。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腦霧」是一種常見的長新冠後遺症,與常見的精神疾病,如失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皆屬於神經系統認知障礙。腦霧若短期沒有改善,除了生活品質大幅下降,還可能演變成焦慮症。目前針對腦霧已有許多自我評測表,但這些都是主觀認知,還是需要依靠「專注力測驗CPT」,也稱「知覺測驗」,用科學的方式去佐證才能真正對症下藥。楊聰財醫師說明,「專注力測驗CPT」是一種透過電腦軟體技術測試,用於評估患者的注意力、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等指標,並且可以檢測出腦霧的存在,該測試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監測腦部疾病,包括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腦損傷等,CPT可以在診所或醫院等地方進行,測試時間通常在15分鐘到30分鐘之間。楊聰財醫師說,對於CPT測驗出現異常的患者,若檢測結果為「不穩定」等級者(指數30-69),可以建議先調整生活作息,並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減少壓力和焦慮來源,有助提高注意力和認知能力。若比較嚴重的異常(指數大於70)患者,就會建議進行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幫助患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為模式,必要時可以搭配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增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從而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楊聰財醫師提醒,不管是否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平常都應該多留意自己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因為腦霧也可能是失智前兆。如果您感到腦袋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等症狀持續數周,應及時就醫並接受相關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染疫1個月後皮膚突冒紅疹搔癢不斷! 醫曝:恐是長新冠惹禍
42歲林小姐,主訴這一週以來四肢和身體冒出疹子,本來不以為意,疹子卻越來越多,尤其半夜常被癢醒,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這才驚覺事態嚴重,前往醫院就醫診治,才發現癢疹原因是感染新冠後導致的皮膚過敏。無敏過史、癢疹發作前一個月確診 恐是新冠後遺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明翰表示,患者就醫時提到,從未發生過敏相關症狀,這次癢疹發作前並沒有吃到海鮮、止痛藥以及抗生素等,也沒有特別接觸到動植物。經過再次仔細詢問病史發現,在這次癢疹發作前一個月曾確診新冠,所幸在被感染前已經打了數劑新冠疫苗,所以這次確診是輕症,康復後也沒有產生咳、喘等呼吸道相關症狀,然而皮膚卻開始搔癢起疹子。新冠痊癒才出現皮膚症狀 外觀與一般過敏疹類似身體診察發現林小姐四肢共有十幾個紅色丘疹,並且有抓痕,身體則有零星幾個疹子,還沒有脫皮或化膿的跡象。蔡明翰表示,經過推測,判定過敏原因是感染新冠後導致的皮膚過敏。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活化人體免疫系統以抵抗病毒,但是即使病毒已被消滅殆盡,免疫系統仍在過度活化的狀態,就可能刺激皮膚產生癢疹,所以有些病人是新冠確診痊癒後一到兩個月才開始起疹子。新冠後的癢疹與一般過敏疹外觀類似,以凸或平的紅疹為主,並不會特別嚴重,可是皮疹和搔癢症狀會持續數週甚至更久,因此治療上更需要持久恆心。過敏疹治療單純 規律用藥可改善治療方法也是先用口服抗組織胺以及含有類固醇的藥膏,如果效果不彰,可以加上口服免疫調節劑一起治療,若是過敏症狀嚴重,也可短期口服類固醇控制。蔡明翰說,比起其他長新冠症狀,感染後過敏疹的治療相對單純,只要耐心規律用藥控制,惱人的癢疹症狀就會如目前的疫情般漸漸趨緩。
立法院辦新冠肺炎公聽會 醫療公衛專家提疫後政策建議
立委林為洲、溫玉霞、立法院厚生會和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今(13)日共同主辦「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並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以及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等議題進行討論,與會立委要求行政部門須採納專家學者意見,檢討評估相關政策,以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新冠肺炎對國人健康危害逐漸降低,但病毒的傳播力與重症、住院率還是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公聽會今日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以及基層確診醫療制度等議題進行討論,並由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代表將專家建議帶回進行政策討論和研議。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黃景泰表示,患者症狀需要進行嚴重度分級,進而針對不同嚴重度的患者進行相對應醫療處置。他說,在預防重症上,除了接種疫苗外,最重要的是抗病毒藥物治療,藉此降低高危險族群發生重症或病程延長的可能性,建議放寬高危險因子定義,例如下修年齡規定及納入更多相關共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死亡率至今仍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政府應參考國外最新研究文獻、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引,擴大重症風險因子判定範圍,包含納入年齡大於60歲、小於64歲,以及BMI大於25、小於30,現在或曾經吸菸者、未及時接種疫苗者,以及高血壓患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表示,國外抗病毒藥物實際使用風險評估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後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也應該被視為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之一。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美國肥胖定義為BMI≧25,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納入肥胖,台灣參考美國CDC,同樣納入肥胖作為新冠重症風險因子,但建議至少將現有的重症風險因子BMI≧30下修至27。台大醫學系系主任盛望徽認為,疫苗接種很重要外,早期給予抗病毒藥品可以降低長新冠風險。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則期盼,針對確診死亡案例的給藥時間進行相關分析研究,釐清確診死亡與給藥時程的關聯性。溫玉霞建議,因應60歲以上高死亡率,應研擬放寬60-64歲使用,依專家建議將高血壓、BMI≧25均列入高風險族群。與會的立委黃秀芳也要求,新冠病毒流感化後,要確保藥物準備量充足,藥品的公費和自費應有明確機制。針對公聽會與會專家建議和委員的要求,會議主席林為洲要求行政部門納入相關政策檢討評估,以利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
中藥缺藥通報 最快這時間上路
不只西藥缺,中藥材也缺很大!有中醫師表示,台灣中藥高達9成靠大陸進口,加上國內藥廠產能在新冠疫情後跟不上需求,導致包括治療新冠後遺症、咳嗽的麥門冬、川芎等藥物都沒貨。衛福部長薛瑞元12日宣布,中藥也要比照西藥納「缺藥通報」系統,未來無論是原料藥、製成方式等不同面向的缺藥都要通報,預計新制最快4月前上路。中藥清冠1號因讓世界看見中醫,去年中醫就診人數成長40%,但中藥物也跟著大缺。「不缺原料,但產能不足!」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直言,疫情期間中醫看診人數創下有史以來新高,因新冠帶來民眾就醫習慣改變,「不只新冠,包括婦科、腸胃病都來了,這是從來沒過的狀況。」但產線有限,造成供不應求。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年前中藥材缺貨是因為台灣過度依賴大陸,而去年受大陸疫情加上春運影響,藥物來不了;現在則是就醫人口大幅成長,尤其治療新冠後遺症如咳嗽等藥材,包括麥門冬、川芎等都沒藥,他憂心國內產線不足,蓋藥廠至少要等2到3年才能上線,建議藥廠若無法擴廠,政府可考慮向日本、韓國進口。薛瑞元指出,全球在政治經濟影響下,從原料藥到最終端產品無論是中、西醫,都出現嚴重缺藥問題,而藥事法第27之2條缺藥通報僅針對西藥,但這次連中藥都缺的經驗,認為中藥也應納入「防缺藥中心」通報系統。除了通報以利及早因應調度外,也要「開源」,薛瑞元表示預計和農委會、經濟部跨部會合作,自產自銷「自己的中藥材自己種」,不排除到東南亞新南向國家契作,分散只能自中國大陸進口的風險,這部分需要農委會協助,若有成本問題,則由經濟部協助,希望1到2年內完成建置。
228連假遇強烈冷氣團!嚴防上呼吸道、諾羅感染 上週16.5萬人腹瀉就醫創新高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腹瀉疫情卻創下新冠疫情3年以來最高紀錄。對此,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冬季為諾羅病毒好發時期,加上近期防疫措施逐漸解封,民眾連假出遊意願增加,搭配上228連續假期遇上強烈大陸冷氣團,導致諾羅疫情和上呼吸道疾病大爆發。瀚威中醫診所周彥瑢院長也建議民眾,應備用可舒緩感冒症狀或上吐下瀉等腸胃道症狀的中藥,以防連續假日醫院沒有開診。根據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指出,上周(2023/2/12至2023/2/18)國內腹瀉門急診就診達到16萬5833人次,創下新冠疫情3年以來最高紀錄。不過近期腹瀉群聚通報呈現下降,過去4周累積通報97起,還是餐飲旅宿業為多,檢出病原以諾羅為主。羅一鈞表示,諾羅疫情好發在冬季,疫情升溫主要和長假、出遊活動聚會增加有關,去年、前年的一月、二月受到新冠本土疫情影響,影響民眾出遊活動意願,今年已逐漸解封、防疫措施鬆綁,讓腹瀉創下疫情以來的單周新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指出,要避免病毒性腸胃炎,還是要從飲食、手部衛生去注意。如果腹瀉嚴重次數太多,伴隨出現腹痛、頭暈、心跳加速或者發燒等情況要注意,頭暈來說就有可能是嚴重脫水,要警覺儘速就醫。另外若出現拉肚子症狀,一定要讓腸胃休息,要避免再吃太油、奶類或者纖維質高的食物。研究顯示約有9成華人乳糖酶缺乏,原本不缺的人在腹瀉情況時乳糖酶也會比較少,喝牛奶恐怕讓腹瀉症狀更加嚴重。羅一鈞則提到,現在是病毒性腸胃炎流行季節,尤其春節到春假之間,有很多出遊活動,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特別是生冷如海鮮食品,盡量還是徹底煮熟,也要注意多洗手,因為接觸過的公共設施可能有腹瀉者使用過,像是如廁後就要注意洗手。專家也認為酒精乾洗手無法徹底消除諾羅病毒,還是建議要用肥皂洗手。瀚威中醫診所周彥瑢院長則指出,感染諾羅病毒症狀,常伴隨發燒、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症狀,中醫常用具芳香化濕及健脾益氣的中藥舒緩症狀,藿香正氣散為常用於改善突發消化道問題的固有成方。若有吐瀉脹痛並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假日就醫不便時,都可選用相似處方的中成藥,緩解初期不適。另外,228連續假期剛好遇上強烈大陸冷氣團,天冷更容易讓上呼吸道症狀延長,尤其近期感染新冠上鼻塞、喉嚨痛、長時間咽癢、劇烈咳嗽症狀常拖延到3至4週甚至更久,中醫師周彥瑢則建議,中藥「止嗽散」,可快速緩解支氣管敏感的咳嗽;若伴隨鼻塞,可能為新冠後遺症所誘發的過敏,「辛夷散」為常見治療方劑,體質偏陰虛火旺需謹慎使用。此外,若有咽喉乾痛,可搭配「銀翹散」快速緩解喉嚨痛。此外,疾管署也指出,諾羅病毒具多種型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因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受污染的物品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黏膜、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通常感染後1至3天出現水瀉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1至10天。
莫德納的「新冠後遺症」 疫苗銷售下滑上季獲利暴跌7成
在過去兩年因新冠疫情而繁榮的疫苗企業莫德納(Moderna),新冠疫苗(Spikevax)是其唯一的商業產品,其他還包括捐款和合作資金。在疫情逐漸散去之後,銷量下降導致去年第4季獲利暴跌70%,這家製藥商不得不支付授權使用費。莫德納周四(23日)公佈的財報顯示,其銷售成本在2022年最後一季猛增近10億美元,達到19億美元。但隨著市場預期新冠病毒的影響將減退,預計今年的銷售額將從2022年的184億美元下降29%至50.8億美元。Refinitiv的數據顯示,Moderna的獲利降至14.6億美元,合每股利潤爲3.61美元,遠低於分析師預測的4.68美元。Moderna還公佈了遠低於華爾街預期的第四季度利潤,該公司在新冠疫苗接種的兩年中總收入超過370億美元、利潤超過200億美元。但因爲全球對初始疫苗和加強針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政府和其他機構削減了採購總營收,加上去年12月與美國國家衛生院(NIH)開始的新授權協議,Moderna將向NIH支付與新冠疫苗開發有關的特許權使用費4億美元款項。Jefferies分析師Michael Yee表示,在最壞的情況下,2023年的指引代表Moderna可能因先前的巨大盈利能力而造成每股收益淨虧損;另有分析師也表示,該公司可能在2023年出現負收益,這將使今年和明年的股價面臨風險。據外媒報導,Moderna正在開發針對皮膚癌、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mRNA疫苗,如果獲得批准,將大大減少對新冠疫苗的依賴。圍繞Moderna的爭論已轉移到其生產線上,但隨著對新冠疫苗需求的減弱,高利潤時代的結束確實正在給該公司帶來壓力。消息公佈後,Moderna股價周四盤前交易下跌下跌1%至156美元。
口罩佩戴規定放寬! 醫籲:「這些族群」勿大意
一名50多歲男子在確診後,仍持續胸悶、胸痛,且維持數個月之久,對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影響,直到前往醫院就醫,在專業儀器檢測下,發現是肺小支氣管受到病毒影響導致發炎與細菌感染,隨即對症下藥,情況才逐漸紓緩。長新冠恐非修養就能好轉 恐影響生活品質雙和醫院胸腔內科陳冠元醫師指出,染疫後的持續症狀,如胸悶、胸痛、易喘等呼吸道症狀、疲累與肌肉痠痛,大多數患者會在數個月內逐步緩解,若後遺症持續三個月以上且無其他原因可以解釋其症狀就可視為長新冠,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造成的其他併發症,常有民眾認為染疫後只要好好休養即可,往往忽略身體的警訊,也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新冠後遺症 當心還會併發其他疾病另外,陳冠元醫師也分享,臨床上曾出現患者因久咳不止,讓原先的鼻竇炎狀況加重,長期鼻塞、流鼻涕、鼻涕倒流與頭痛不止,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直到就醫後才發現情況不只是新冠後遺症,同時還引發慢性鼻竇炎急性惡化,幸好有來門診就醫,避免情況持續惡化。室內口罩放寬規定 這些族群仍須警覺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2月20日起除醫療照護院所及公共運輸具等特定場合外,即將放寬戴口罩規定,等同於民眾即將回歸盼望許久的疫前生活狀態。陳冠元醫師指出,雖然隨著疫情趨於穩定,防疫政策鬆綁,但仍不可小覷新冠病毒對身體的造成的傷害,特別是尚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或有癌症、重大疾病及慢性病史的高風險族群;另外,像是高齡長者、孕婦或未滿5歲的幼童,由於自身抵抗力較弱,也得特別注意,除戴口罩,多洗手、避免接觸眼、口、鼻,以及遠離人多、密閉等擁擠的場所,都是保護好自己的方式。
「心臟驟停」是新冠後遺症?青少年散步「打了個噴嚏」 9秒後突倒地不治
全球在遭受新冠疫情長達2年多的肆虐後,終於逐漸邁向流感化,但有研究發現,高達60%~70%的康復者會出現輕重不一的後遺症,像是咳嗽、喘、腦霧、胸悶及頭痛等,不過日前竟有一名年輕男子只是打了個噴嚏,便倒地猝死,且已發生多起類似案例,懷疑是新冠後遺症。根據外媒報導,印度北方邦密拉特一名18歲青少年祖拜爾(Zubair),於2日晚間與其他3名友人在巷弄邊走邊聊天,怎料祖拜爾打了個噴嚏後身體出現不適,走路呈現搖搖晃晃,一開始還試圖扶著朋友的肩膀,下秒竟應聲倒地,其餘友人見狀急忙攙扶,但祖拜爾已失去意識,雖然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但最終仍不幸逝世。報導指出,近期已經發生多起類似事件,一名年輕男子在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的賽巴巴神廟做禮拜,低下頭跪拜後就再也沒有站起來,後來被發現已當場猝死;另一名新娘則是在進行結婚儀式時,突然心臟病發倒地不起。對此,有醫學專家表示,像這種無聲的心臟驟停是新冠肺炎的後遺症,已經開始造成大規模的猝死發生。
放生中藥1/孕婦幼童能否吃清冠一號 衛福部與中醫界不同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如火如荼開放國門,台灣正式迎接後疫情時代,然而疾管署公佈112年度防疫預算高達845億元,反而比今年成長暴增4.5倍,而先前曾「小兵立大功」的清冠一號,卻無法再回到「全面公費給付」,引發在野立委痛批,衛福部買高端疫苗可容許銷毀170萬劑、10多億元放水流,與疫苗報廢金額花費差不多的公費清冠一號,部分染疫民眾卻得自費買藥。衛福部在九月初宣布限縮原本「全公費」的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引發輿論及中醫師界反彈後,後來又小幅放寬,還研議陸續放寬4項高風險因子,包括「控制不良」的高血壓、出血性與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患者與產婦,至於中醫界一直疾呼開放12歲以下兒童及孕婦也應給予公費清冠一號,衛福部仍堅決拒絕。參選彰化市長的民進黨立委黃秀芳因接獲民眾陳情,從忙碌競選行程中趕回立院質詢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質疑為何過去一年都是公費給付清冠,現在卻連兒童家長想要自費都不行。薛瑞元回答頗耐人尋味,他說「過去不知道清冠一號會被開到這上面去(指孕婦及幼童),清冠一號通過EUA也沒有孕婦、幼童數據,所以要限制」。衛福部限縮清冠一號的公費領藥對象,引發國民黨團書記長李德維質疑限縮政策的形成過程與動機。(圖/報系資料庫)黃秀芳進一步追問,過去一年清冠一號是否曾有副作用病例?因很多家長反映,擔心西藥對幼童有副作用,希望幼兒確診也能吃清冠一號。薛瑞元回答「目前還沒有嚴格蒐集相關數據」,指清冠一號不是沒副作用,是還沒遇到。薛瑞元指清冠一號是有副作用,「只是沒人要提出來講,萬一有小孩吃清冠一號過兩天氣喘發作,民眾會抗議,不能太放鬆」,令許多曾在疫情期間吃過清冠一號的孕婦及幼童的家長聽來頗心驚,而該說法也明顯與支持「應恢復全公費給付清冠一號」的中醫師大相逕庭。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展弘曾在立院發表正式聲明,指國家中醫藥研究院已制定兒童使用劑量,希望將12歲以下孩童納入使用範圍,避免新冠後遺症(長新冠)發生。至於懷孕用藥安全,他說,清冠一號配方中藥沒細胞毒性作用,且在最近三年(指清冠一號面世後)的文獻,也沒有任何對姙娠階段(對母體與胎兒)或哺乳階段(對母體與嬰兒)記載有藥物禁忌,實為最安全用藥之一,希望能將孕婦納入使用範圍。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清冠一號抵抗變異株仍有其效力,對中重症的預防及改善也有效果。(圖/防疫指揮中心提供)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則在今年4月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表示,清冠一號可用於輕症到中症,只要不需要用氧氣(急救)都可使用,尤其對輕中症(預防)轉危重症率部分,效果更明顯。當天主持記者會的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更盛讚「清冠一號是台灣之光,希望讓想要用的人都可以用得到」。但陳時中卸任指揮官參選後,清冠全公費給付就「人走茶涼」,中醫界疾呼放寬給兒童使用、薛瑞元則直接打臉「有副作用」,也再度引發民眾好奇,抗新冠用藥攸關民眾生命健康,究竟要相信官員說的,還是要相信國家中醫研究所及第一線中醫師所言?
腦神經佔8成!醫揭新冠「4大後遺症」 這危險疾病案例數遠高日韓
自Omciron病毒株成為新冠主流,確診者重症率雖有下降,染疫人數仍因免疫逃脫特性及病毒株持續變異,導致傳染力更強而居高不下,也讓後遺症問題受到各方關注。就有醫師指出,腦神經症狀佔了所有相關後遺症8成之多,其中腦炎案例數「明顯高於鄰近國家」,呼籲民眾切莫大意。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雅純表示,臨床發現腦神經症狀佔了目前新冠後遺症8成,其中較嚴重的腦炎、脊髓炎併發症大多會在染疫後的一週內出現,其餘則會在兩週內發生。至於民眾較常聽到的腦霧、頭暈、頭痛等後遺症,臨床觀察發現可持續數個月之久。目前新冠併發症和後遺症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大類:一、中樞神經系統侵犯腦炎、腦膜炎、脊髓炎、視神經炎等二、腦血管病變腦部血管炎、腦血管血栓(可能引發梗塞型中風、出血型中風、腦靜脈栓塞)。三、周邊神經系統侵犯如神經痛、味覺或嗅覺喪失、橫紋肌溶解、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四、其他常見症狀肌肉疼痛、頭痛、頭暈、腦霧、意識不清、癲癇。此外,台灣因新冠病毒引發的腦炎案例數,明顯高於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也高於西方國家,因此吳雅純建議民眾,特別是年長者、幼兒族群施打疫苗,強調相較發生率僅十萬分之一的嚴重疫苗後遺症,疫苗對重症風險與潛在後遺症仍是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