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復者
」 新冠肺炎英醫學期刊:全球2700萬人喪失嗅味覺 長新冠後遺症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
新冠病毒肆虐逾2年,近期《英國醫學期刊》(BMJ)分析指出,全球有約5%的確診個案(2700萬人)在染疫後6個月仍有嗅覺及味覺喪失的症狀,不但容易影響情緒,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且女性較難恢復。此外,伯明罕大學日前也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並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於當地時間27日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分析了18項透過北美、歐洲及亞洲不同族群,近3700名患者各個染疫時期的嗅味覺數據,並指出,其中有約75%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30天內恢復,但5%左右的患者則是在染疫6個月後仍通報有「持續型功能障礙」(persistent dysfunction)的相關症狀。其中女性患者嗅味覺恢復的機率低於男性,而平時有鼻塞症狀的患者也較難康復。未參與分析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鼻竇中心鼻科醫師賈法里(Aria Jafari)指出,他的病人中有約50%疑似在染疫後被剝奪嗅覺,且嗅味覺喪失的患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抑鬱及焦慮症,其中不乏有廚師、品酒師、巧克力製造商和其他在工作上高度依賴這2種感官知覺的患者。另外更有許多病人在恢復嗅覺後,可能聞到不存在的味道,例如燃燒的橡膠、煙味等異常難聞的氣味。事實上,已有研究表明嗅覺喪失與老年人高死亡率有關,且對情緒及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若全球有數百萬人因長新冠後遺症導致嗅覺能力下降,恐將引發新一場公衛危機。此外,新加坡中央醫院耳鼻喉科主任Song Tar Toh也表示,相較於患者自我通報,客觀的嗅覺測試能夠識別出更多嗅覺喪失的病例,「受影響的真實人數可能遠遠高出我們的估計。」美國史丹佛大學鼻科專家帕特爾(Zara Patel)也懷疑新冠康復者出現嗅覺障礙的真實比例可能超過20%,而女性又因為嗅覺平均比男性敏銳,而更容易通報知覺喪失。她還發現,Omicron的原始毒株對嗅覺的影響似乎較小,但最新的BA.5可能扭轉局面。近期,由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
全台長新冠病例僅約百例? 醫師秀「多元現況」打臉:光我門診就幾十個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每天確診數持續破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提到,國內至今已超過260萬人染疫,但有部分康復者,有出現所謂「長新冠」後遺症,包括呼吸、說話會喘、肺活量下降等問題,昨天(8日)指揮中心更提到,長新冠病例已達3位數,以目前感染數上百萬的現況來看,評估「長新冠」患者的比例並不高。對此胸腔科重症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對於指揮中心的說法存疑,因為光他的門診類似患者就有幾十個,「全國會只有破百例嗎?」蘇一峰提到,光是因為「長新冠」症狀而來他的診間看診患者,就有幾十個了,「全國會只有破百例嗎?」他認為官方公布的數字,與臨床患者術之所以有落差,關鍵應該在於,「長新冠不用通報也沒有診斷碼,是要如何統計全國的數量呢?」蘇一峰質疑,長新冠全世界平均發生率是43%,結果台灣只有萬分之一?部分新冠康復者,在測不出病毒後,部分人會出現所謂「長新冠」後遺症,其常見包括呼吸會喘、肺活量下降等。但在臨床第一線看診的醫師,發現「長新冠」的症狀其實很「多元」。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像振興醫院的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就說,有收治一名20多歲女性,本身沒有什麼慢性病史,但她的長新冠症狀,就是連聊天都會喘。還有雙和醫院內科部主任馮博皓,提到所收治的一名40多歲、沒有慢性病的長新冠個案,康復後沒有常見的咳、喘問題,但卻有無法消除的疲倦,即使晚上沒有睡不好的問題,但白天上班仍有無法消除的極度疲倦。
陸發表全球「最長」新冠康復者追蹤報告 2年後逾半仍有後遺症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越來越多臨床與研究表明,對相當大比例的康復者器官、系統產生長期影響。大陸團隊12日在《柳葉刀呼吸醫學》線上發表最新研究,追蹤2020年數月間武漢金銀潭醫院的1119名感染出院者的健康變化,總結指出,直至感染2年後,仍有55%康復者表示過至少一種後遺症。大陸研究團隊說明,無論最初疾病嚴重程度如何,出院患者的身心健康隨著時間都有改善,多數人2年內重返工作崗位。但症狀性後遺症的負擔仍高,受調者2年後健康狀況明顯低於普通人群,約一半在2年內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且生活品質低於沒有長新冠症狀的人。據澎湃新聞報導,過去全球類似的研究主要有隨訪時間相對短、都不超過1年,且缺乏與普通人群比較等情形。大陸這項全球至今最長的新冠患者隨訪研究,是由中日友好醫院教授曹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教授王健偉所率領的團隊完成,題目為「COVID-19患者住院治療後2年的健康結局:一項縱向佇列研究」。該研究受調對象是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間,從武漢金銀潭醫院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所挑選,最終有1119人在感染後2年接受面對面訪談。隨訪時間包括6個月、12個月和2年。透過該研究顯示,在最初發病6個月後,有68%受調者表示過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直到感染2年後,該比例下降但仍有55%。該研究也顯示,在發病2年後出院患者的健康狀況通常比普通人群差,有31%表示疲勞或肌肉無力、31%表示睡眠困難。對比非新冠肺炎受調者,出現相關症狀的比例分別為5%、14%。另外有約13%康復者表示出現一些其他症狀如關節疼痛、心悸、頭暈和頭痛。曹彬表示,透過研究結果表明,對一定比例的新冠肺炎的出院康復者來說,雖然可能已清除最初感染,但需要2年多的時間才能完全康復,特別是那些有長新冠症狀的人,因此進一步探索康復計畫對恢復至關重要。
韓國宣布「與新冠病毒共存」恢復日常措施 泰國重啟觀光
韓國政府改變防疫策略,選擇「與新冠病毒共存」模式,1日起開始第一階段恢復日常生活措施,大規模放寬防疫措施。當局預估,鬆綁措施後,單日確診人數可能達到4000至5000例。放寬防疫措施分3階段,每階段為期6周,其中4周是執行期與2周評估期。第一階段不再限制餐飲業營業時間,但娛樂場所等高風險地點的營業時間不得超過午夜12點。各級學校將從2022學年度第1學期起,全面恢復到校上課,最快11月22日開始實施。此外,最遲從本月底擴大移工引進規模。首都圈和非首都圈的私人聚會人數上限分別調升至10人和12人,其中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數不得超過4人。另外,除了18歲以下人士、新冠康復者和因健康理由無接種疫苗者,所有人進入KTV、三溫暖、室內體育設施、營業性娛樂場所、醫療設施等高風險地點,都要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或防疫通行證。韓國完整接種疫苗的比率已達72%,至少接種一劑者則達79.8%。若重症病床使用率超過75%,「恢復日常生活措施」便會暫停,改為啟動「應急計畫」。航空業者也配合政府逐步回歸常態的計畫。大韓航空、韓亞航空表示,部份海外航線將自11月起恢復營運。大韓航空決定恢復往返夏威夷、雪梨和奧克蘭的定期航班,也將增加往關島的航班。但航空業者說,航線營運狀況在明年下半年之前,都難以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泰國也自1日起啟動「入境免隔離」政策,開放包括台灣在內的63個國家或地區已完成疫苗接種的旅客搭機入境,只須在指定旅館下榻一晚,並接受PCR核酸檢測,若是陰性就可免隔離。時隔18個月,曼谷機場迎來首批毋須接受14天隔離的旅客。機埸估計,1日抵泰的旅客約2,300人。
新冠康復者求助無門 蔣萬安提案要衛福部一個月通過指引
立委蔣萬安今(20日)表示,台灣的新冠疫情雖已經獲得控制,但有許多染疫康復者因有殘留症狀,面臨求助無門或遭排擠,因此他透過臨時提案,要求衛福部一個月內,提出染疫康復者指引,並把新冠肺炎納入急性後期整合照護(PAC),由政府編列預算支應,該提案經朝野立委同意通過。蔣萬安說,這段期間已經有高達16337名確診者,根據國際學術研究,顯示有大約10-20%的急性新冠感染患者,在感染後會有數周至數月的殘留症狀。他指出,這類新冠後遺症因為種類繁多、缺乏研究,加上很多人不瞭解,造成許多染疫康復者面臨求助無門的困境。蔣萬安表示,染疫康復者除了必須對抗疾病,同時還必須承受外界歧視和差異對待,有陳情人控訴任職公司因為疫調緣故,擔心影響聲譽,而對染疫者做出打壓行徑。另外,他也指出,還有染疫康復者由於後遺症緣故,目前行動仍不便,許多醫院卻又不願收治,讓當事人承受極大身心壓力。蔣萬安認為,政府應對於染疫但已康復的國人,提供整合醫療門診等相關協助,因此透過臨時提案,要求衛福部在一個月內,提出染疫康復者指引;並把新冠肺炎納入急性後期整合照護(PAC),由政府編列預算支應,讓染疫康復者能得到充足的資源和協助,該提案已通過。他希望衛福部趕快公布官方指引,讓染疫康復者不再孤立無援!
新冠肺炎3大後遺症 近半病患痊癒後有掉髮問題
為迎接後疫情時代,台北榮總於7月起成立整合門診,對新冠患者提供長期的追蹤、照護。北榮今日公布50位曾確診住院的病患追蹤結果,發現有43%的病患有掉髮問題,39%有睡眠障礙,另有39%的病患出現腦霧現象。北榮成立的新冠康復者整合門診中,納入神經內科、精神科、營養師、皮膚科、胸腔內科、感染科、復健科等7大類別,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今年5月國內疫情爆發以來,北榮共收治253位新冠病患,其中有179人仍持續回診追蹤,比例約占7成,按全國1萬6千多名感染者推估,有破萬人康復後仍需醫療照護,因此設立整合門診。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醫師柯信國表示,目前觀察到的新冠後遺症,以掉髮比例最高達到43%,其中又以女多於男,比例約為3比1。「曾有一名年約40多歲的女老師確診住院,當時病況為需要氧氣支援的重症,康復後1個月開始出現掉髮問題,且嚴重到影響工作。」北榮護理部副主任洪世欣,負責對新冠康復者進行個案管理,她說,掉髮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年以上,有一名年僅20出頭的外籍學生就因感染後的掉髮問題,不敢上學。洪世欣說,該名外籍生原先就是體毛多的體質,但沒想到出院後1個月,不僅頭部開始大量脫毛,就連胸毛都掉光,外觀上的巨大變化讓他不敢上學,目前正持續由北榮追蹤治療。柯信國表示,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掉頭髮的後遺症可能是由壓力引起,透過藥物可達到病情控制,但若要恢復以往茂密髮量,恐怕要等3至6個月。柯信國也提到,北榮還發現39%的病患出現腦霧現象,也就是記憶力衰退、失憶等症狀,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其實很早就注意到新冠患者可能會有記憶力衰退的問題,只是國內過去未列在醫療指引中,北榮個案中也有不少3、40歲的青壯年出現記憶力衰退症狀。柯信國指出,由於新冠病毒可能攻擊人體的任何一個器官,因此出現腦部病變是合理的推斷,北榮將藉由整合門診發揮院內的腦神經專業,進一步研究相關症狀,並提醒無論是否曾在北榮住院,只要是感染過新冠的民眾,有需求都可至北榮就醫。
1萬5千名新冠康復者無援 蔣萬安:染疫不該成為沉重標籤
新冠疫情之下,除了討論紓困、振興等方案,立委蔣萬安今(3日)指出,國內目前有超過15000名確診者陸續康復出院、解除隔離,但相較英、美等國家已針對康復者的後續復健及社會回歸提出詳盡指引,台灣卻遲遲未有這方面規劃,呼籲政府要積極協助。據了解,新冠確診者康復後陸續碰到許多問題,包括「康復後還會傳染給別人嗎?」、「面對社會的歧視我該怎麼辦?」、「COVID-19會有哪些後遺症?」、「血氧機、居家呼吸器,這些設備的費用都不便宜,政府是不是能提供協助?」等。蔣萬安認為,「面對民眾的疑問,指揮中心必須提出具體做法,而不是袖手旁觀。」國會辦公室也針對國外染疫康復者的後續照護,進行深入研究。根據美國CDC指南,可以清楚知道「新冠肺炎康復後症狀」(Post-COVID Conditions)的定義,並持續追蹤康復者狀況,給予醫療資源等協助。同時,各地醫療中心也組織建立「新冠肺炎康復後症狀」照護診所,提供全面協助。另外,英國針對發病4到12周的「慢性症狀新冠肺炎患者」,以及發病12周以上的「後新冠綜合症患者」,提供諮詢和分級醫療服務,並給予包含社福、住房、就業和財務等全方位支援;針對康復者重返職場和學校等崗位訂出明確作法。蔣萬安表示,沒人希望染疫,染疫更不該成為沉重的標籤,讓民眾獨自承擔。他也呼籲,政府給予染疫康復者全面的支援和協助,別讓他們孤立無援,受到二次傷害!
咖啡香味變成「汽油臭味」 全球43%新冠康復者「嗅覺倒錯」後遺症
根據國外的醫學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的患者,如果在染疫期間發生失去嗅覺的狀況的話,有43%的康復者會在康復後出現罕見的「嗅覺倒錯」(parosmia),原本芳香的咖啡豆香味變成有如汽油般的刺鼻臭味,而嚴重的人甚至會出現幻覺、厭食症等狀況。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美國紐澤西州的31歲女子庫塔布 (Marcel Kuttab) ,在2020年4月染疫時,發生了失去味覺、嗅覺等症狀。而在康復後,他在一次刷牙時,突然覺得牙膏的味道非常噁心,就連咖啡聞起來也像是汽油、洋蔥、肉類都傳出一股腐爛的氣味,這些味道都讓他覺得噁心。而根據英國倫敦蓋伊醫院、義大利薩薩里大學、聖彼得大學醫院等單位的聯合研究中發現,在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中,如果在其間有發生失去嗅覺的狀況的話,在康復的6個月內有43%的曾經喪失嗅覺的患者,會發生「嗅覺倒錯」的後遺症,平均發生時間是在康復後的2個半月內。而先前《BBC》也曾估計,如果醫學界的數字正確的話,全球有650萬名新冠肺炎的患者正在面臨「嗅覺倒錯」的痛苦。英國雷丁大學科學家帕克(Jane Parker)表示,他推測出現嗅覺倒錯的原因,是因為神經纖維受損造成的,當受損的神經纖維重新生長時,可能在過程中連接到錯誤的末端。但帕克也表示,由於過去這樣的狀況極其罕見,缺乏相關研究數據,因此還需要數年的時間來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