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魚
」1年「被代言」84次…東北酸菜包裝驚見劉德華 廠家認了:沒跟他簽約
劉德華代言酸菜了?大陸網友近日發現,東北一款名叫「新開荒乳酸菌酸菜」的包裝印上了劉德華照片,配文是電影《拆彈專家2》主演攜手助力新開荒酸菜。酸菜生產廠家黑龍江田苗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表示,沒有跟劉德華簽合同,包裝上印的是劉德華劇照,他們是跟某影視集團簽約,不清楚是否違法。《九派新聞》報導,光是2023年,劉德華經紀公司就發了至少84封針對虛假廣告的聲明函,除了常規的衣服、手機,還有麻將機、減肥藥、樓盤、地鍋雞店、私房菜、公共座椅等產品,絕大多數是沒有名氣的雜牌。公司對侵犯到劉德華肖像權、姓名權、名譽權、知識產權等民事權益的行為,會進行調查並保留法律追訴權利。報導指出,這款印著劉德華劇照的「新開荒乳酸菌酸菜」是由黑龍江田苗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生產。企查查顯示,該公司註冊於2012年,資本為50萬元人民幣,經營範圍包括許可項目食品生產、食品銷售;一般項目食品銷售(僅銷售預包裝食品)、食用農產品初加工、食用農產品零售、農副產品銷售、貨物進出口。該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是跟某影視集團簽約,沒有跟劉德華本人簽合同。商家表示,包裝袋上印的是影視照片,照片配文為電影《拆彈專家2》主演攜手助力新開荒酸菜。對此,湖北武珞律師事務所的商乂濤律師指出,從保障市場公平交易秩序的角度,商家可能涉嫌虛假宣傳。事實上,此前已有公司因違法使用劉德華主演電影的劇照被告。裁判文書網顯示,浙江斑馬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曾盜用劉德華照片,宣稱他是淨水器產品代言人,被劉德華提告求償人民幣201萬元,並且公開賠禮道歉。最終,法院判決斑馬魚公司應立即停止侵權,公開道歉,並賠償人民幣50萬元,此外還要承擔所有訴訟費。
國衛院發現「癌症轉移關鍵」 已著手研發藥物「精準斬斷疾病因子」
癌症轉移可說是癌症治療最棘手之問題,同時也是癌症患者之主要死因,而酸化的環境有利於癌症轉移。癌細胞為了快速分裂,常利用步驟較少產能效率較低的無氧糖解快速產生能量,而非步驟較複雜但產生能量較多的有氧糖解,這種特殊代謝現象稱為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癌細胞可利用無氧糖解之代謝產物作為細胞增生分裂的原料,代謝產生的乳酸還會酸化腫瘤環境幫助癌細胞轉移,因此如何抑制癌細胞的無氧糖解作用,成了癌症醫療的關鍵問題之一。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褚志斌副研究員研究團隊利用攝護腺癌細胞進行研究,發現剔除KDM4C後的癌細胞,與醣類、蛋白質與脂肪代謝的重要基因與蛋白質都有被抑制的現象,細胞內粒線體能量代謝跟有氧呼吸功能都出現失能,而讓癌細胞賴以為生的糖解作用訊號與產生ATP能量代謝的路徑,也受到抑制,證明KDM4C基因對癌細胞代謝扮演關鍵角色。此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發表在國際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攝護腺腫瘤中的組蛋白去甲基酶KDM4C表現量較正常細胞高出許多,且KDM4C蛋白會促進攝護腺癌腫瘤生長。因此研究團隊透過分析臨床檢體發現,有發生轉移的攝護腺癌組織表現更多的組蛋白去甲基酶KDM4C基因,而當使用KDM4C抑制劑SD70時,癌細胞的移動與侵襲能力顯著受到抑制,顯示KDM4C可能在癌症轉移上,具有相當之重要性。在斑馬魚動物模型實驗中,再次證實剔除KDM4C基因能有效抑制這些腫瘤的轉移。研究團隊透過一系列生化實驗證明KDM4C可以直接調控致癌基因c-Myc基因跟蛋白質的表現量,c-Myc是最著名致癌基因之一,不但調控癌細胞的生長、存活,還調控許多新陳代謝酵素,其中在細胞無氧糖解時,幫助細胞將醣類代謝物最後轉化為乳酸的乳酸去氫酶LDHA就是直接受到c-Myc所調控的,研究團隊證實,剔除KDM4C的攝護腺癌細胞,在醣解作用的代謝基因與代謝物皆受到嚴重影響,且不論是剔除KDM4C基因或是c-Myc基因,皆可以減少細胞分泌的乳酸,同時導致細胞內丙酮酸的堆積,降低了癌細胞的轉移能力。過去雖了解LDHA會隨細胞內的c-Myc改變而改變,而癌細胞中的LDHA釋放乳酸導致周遭環境酸化,將有利於癌細胞的轉移與侵襲,但因為c-Myc蛋白的特性,在藥物與標靶治療的開發上有一定難度。此次發現組蛋白去甲基酶KDM4C透過調控c-Myc/LDHA/糖解新陳代謝路徑而促進攝護腺癌的轉移,是調控攝護腺癌細胞葡萄糖新陳代謝的重要關鍵,這結果提供了新的藥物開發資訊。目前國內外學者已著手開發KDM4C的抑制藥物,期望透過精準抑制腫瘤中的KDM4C/c-Myc/LDHA/糖解代謝,達到阻絕或延緩攝護腺癌轉移的新治療方針。
中研院團隊首揭細胞「無合成分裂」…顛覆過去發現 登上《Nature》期刊
德國植物學家馮莫爾 (Hugo von Mohl) 在1835年首次觀察到細胞分裂後,過去180年來,大家只知道兩種細胞分裂方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透過製造新的細胞,讓生物體的發育、生長與繁殖成為可能。而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振輝團隊在研究斑馬魚發育時,意外發現另一種獨特的細胞分裂方式,其分裂過程不需要進行遺傳物質(DNA)複製,因此命名為「無合成分裂」,於今年4月登上知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並獲專文推薦。中研院細生所所長李奇鴻表示,此研究顛覆過去百年來的細胞分裂發現,有助於後續對其他生物體進行深入探究,進一步了解其詳細的細胞生理調控機制。細胞分裂的發生是所有生命的基礎,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細胞分裂方式有兩種:第一,體細胞(如皮膚細胞、肌肉細胞、幹細胞等)要進行「有絲分裂」,1個母細胞分裂為2個具有相同染色體數量的子細胞,讓個體發育生長。第二,生殖細胞則透過「減數分裂」,將母細胞分裂成2個具有一半染色體數量的子細胞(如精子和卵子細胞),有性繁殖才有可能發生。陳振輝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長期深入探索生物再生過程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研發多顏色活細胞標誌工具(Palmskin),用上百種不同顏色來標誌不同的表皮細胞,並能即時、高解析度追蹤斑馬魚體表所有皮膚細胞的動態行為。團隊意外發現,當斑馬魚在個體發育的特定階段,最表層的皮膚細胞──原被認為是不會分裂增生的體細胞,其單一母細胞竟然可以分裂2次,共產生4個子細胞,且這些子細胞皆不具有完整的母細胞DNA。然而,陳振輝一開始也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斑馬魚的皮膚細胞需要這樣分裂?而且分裂後的子細胞形狀變小也變扁?多年來與斑馬魚為伍的他,認為答案可能與個體發育成長所遇到的特殊挑戰有關。研究團隊利用一個數學幾何模型作為基礎,與本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許昭萍、顏清哲博士跨領域合作,進行細胞體積變化的定量分析,他們發現斑馬魚單一表皮細胞經過兩次「無合成分裂」之後,整體的表面積可增加6成。透過多顏色活細胞標誌(Palmskin),產生上百種不同顏色來標誌不同的表皮細胞,即時、高解析度追蹤斑馬魚體表所有皮膚細胞的動態行為。(圖/中研院)陳振輝表示,由於斑馬魚幼魚在特定的發育階段長得很快,體表面積需要快速增加。為了維持一個穩定的皮膚雙層結構,下層的表皮幹細胞以正常的「有絲分裂」來增生,但是上層已分化的表皮細胞恐已失去此選項,轉而進行「無合成分裂」。這種分裂方式能讓表皮細胞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有彈性的快速延展,使生物個體有效率地增加體表局部面積,以維持表皮細胞穩定的覆蓋率。此為斑馬魚幼魚在特定發育階段所利用的應急策略。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對「無合成分裂」的了解尚在初步階段。由於斑馬魚是脊椎動物,也是科學家研究個體發育、再生反應及人類疾病常用的模式生物,他們預測此一新型的細胞分裂方式,或許不只限於斑馬魚體表的表皮細胞,仍有待更多研究探索。陳振輝回憶,此篇論文的投稿時間已經是前(109)年底的事,由於顛覆大家過去對於細胞分裂的認識,初期就收到很多審查意見,「但不只審稿人有意見,我們自己也想知道是否還有其它可能的解釋。」一開始,陳振輝團隊原本只想觀察表皮細胞如何移動或脫落,沒想到卻看到此獨特現象,還以為會不會是研究工具出了錯,「怎麼跟教科書教的完全不同!」重複做了多次對照實驗。本論文第一作者陳潔盈,現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學程的博士生,也在其中付出許多心力。面對長度僅約0.5公分的斑馬魚幼魚,為了反覆觀察其表皮細胞的分裂過程,她必須每12小時麻醉幼魚一次,小心翼翼地置於高倍顯微鏡下拍照,並且確定它在鏡頭下的姿勢每次都相同,結束後還得把麻醉後的幼魚喚醒,以持續進行活體實驗。像這樣的過程整整連續十天,重複循環多次。即使投稿歷程艱辛,團隊成員們興致勃勃,畢竟不是常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跟大家分享,「嘿,我想告訴你還有另一種細胞分裂方式的可能。」陳振輝笑說,原來在太陽底下真的能發現新鮮事。
何志偉「吃37塊排骨才中毒」 蘇偉碩:500年前就知道萊豬有毒
中天新聞今(4日)進行「反萊豬主題」辯論會YT直播,由同意方辯士醫師蘇偉碩、議員羅智強,對上不同意方立委何志偉、醫師林應然,中場則由時事評論員陳敏鳳、單厚之進行提問。而中天新聞針對「反萊豬公投」網路投票,有近7000名網友投票,約有84%「同意反對萊豬進口」、16%「不同意反對萊豬進口」。羅智強擔任同意方表示:「曾聽過民眾陳情,為何政府口口聲聲說萊劑很安全,但卻不准許學生、軍人、運動員、受刑人都不能吃,讓人無法理解。」擔任不同意方的何志偉則表示:「每天吃37塊排骨才有可能超標,即使開放萊豬進口,但並不代表一定得吃進口中;更不見得開放,就會有中間商願意販售。」時事評論員陳敏鳳則對何志偉進行提問:「政府開放萊豬至今已逾一年,而政府有何作為進行標示、管理,包括禁止進入學校、軍隊?如今有無需要效仿日本,成立評估委員會進行標準評測?目前政府對待萊豬的狀態,有無做好食安狀態?」何志偉回應:「目前政府把關下,為提升民眾對於進口豬肉的資料更加了解、透明,製作出豬肉儀表板。其次,台灣是全世界第2大豬肉出口國,如果今日對國際交易左擋右擋,恐影響未來我國豬肉出口可能性」。同意方二辯申論時,林應然擔任不同意方表示:「毒物學的最高原則,如果劑量過大,萬物皆有毒。如果今天不考慮劑量,只考慮有沒有毒的話,這樣是不對的,不能這樣區隔,萊劑吃進去之後,可以很快從肝臟代謝,代謝以後就不是原來的萊劑,也就是說不是一直儲存在體內的的東西。」更直言「所以我覺得東西要看得徹底,不要用表面的東西騙人,不能只看表面」。對此蘇偉碩擔任同意方回擊:「從去年開始在針對「萊豬有毒」這件事情之後,收到許多毒物專家的指教,其實五百年前的毒物學,就告訴我們萊豬有毒的結論」,也表示毒物學的「萬物皆有毒」,是指「劑量選擇得好的話,可以變成藥物」,並不是就沒毒了。蘇偉碩拿出2018年的國際論文指出:「不用到10ppb,就連不到1ppb,0.85ppb就可以改變斑馬魚的行為」,隨後也拿出2020年的國際論文,直言「只要0.1 ppb就會使斑馬魚胚胎和幼魚心跳速率加快,更別說以後如果真的開放了,民眾要怎麼知道自己吃到多少ppb的萊劑?」正反方理性提出論點,讓民眾更了解萊豬議題的相關資訊。
為導演哥哥跨足電影配樂 盧子杰苦惱不已
盧子杰自選秀節目綻放頭角,接連發行了自己的創作作品〈14〉和〈54〉之後,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他便潛心在家裡專心創作,並且陸續將DEMO發表在鼓勵音樂創作的獨立網站上面。隨著2020台北電影節的揭幕,不少人才知道原來盧子杰的哥哥盧子安是電影導演,這次參展的《斑馬魚》就是哥哥在紐約唸書的畢業作,2019年回到台灣拍片當時,身為弟弟的盧子杰也在哥哥一聲詢問下,立馬答應擔任這部短片的配樂工作,首次作電影配樂,他的感想是:「不能用吉他真是把我苦惱死了。」講述校內霸凌的電影《斑馬魚》是導演盧子安了解一些社會議題後的反思,並且希望可以藉由電影來傳達勇氣。盧子杰拍攝《斑馬魚》劇照。(圖/愛貝克思提供)而盧子杰為了配樂,不時至拍片現場探班,喜歡拍照的他拿著相機把許多場景拍攝下來記錄這一切,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劇照師,一下子多了兩個身份,問他比較喜歡哪個?他笑著說:「當然還是最喜歡音樂啊,拍照就是我的愛好,寫歌彈吉他我還是比較在行啦!」盧子杰與哥哥盧子安合照。(圖/愛貝克思提供)盧子杰一直都習慣以吉他作為創作的主要樂器,這次為了哥哥的作品,他一開始就想到要用龬琴來表達畫面中的細膩情感和心理轉折,不過,他不好意思地坦承:「雖然覺得用龬琴表達比較好,但龬琴我沒那麼熟,只能慢慢地一個鍵一個鍵敲,然後錄起來後一遍一遍的確定有達到我想要的感覺,跟畫面也要能夠相呼應,有點辛苦,但就是要作出來啊,是哥哥的作品耶,也是我的一個大挑戰。」他並不諱言過程中掙扎過很多次是不是乾脆大膽的用吉他就好,但掙不過自己對音樂的執著,最後在電影的片尾才忍不住用了一段吉他,「配樂作到最後,剛好我覺得後面這一段應該可以用吉他,所以就用了,效果應該還不錯。」從小就是在聽音樂和看電影中長大的盧子杰和盧子安,彼此只要看到好看的電影或影集,都一定會推薦對方要去看。有時兩人也會互相模仿電影裡的對白,默契十足還維妙維肖但旁人都不知道兩人在玩什麼?兄弟倆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過衝突,彼此個性融洽,為電影《斑馬魚》合作過程中並沒有產生任何摩擦。2019年在哥哥盧子安畢業典禮前夕,家人全體出動去紐約參加他的畢業典禮與校園放映會。這部電影《斑馬魚》榮獲了紐約市立學院電影系研究所最佳劇情短片、最佳攝影與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年度學生榮譽獎。盧子安表示:「這項作品是我在研究所的畢業製作,因留學期間能在電影院看到獨立電影的機會特別多,這些作品給了我很多的啟發且呈現方式也很寫實。所以在編寫劇本中我決定以一些親身經驗去做參考,並從中尋找我想要傳達的訊息。我也取用現代社會中常見且容易忽視的霸凌問題,並述說關於『勇氣』的故事,描述主角心理從無聲求救到獨立反抗的成長過程。」盧子杰也說:「不管有沒有長大,我們都會遇到很多很挫折的事,卡住的時候,也許會在一些音樂作品或是電影、影集這樣子的作品裡得到抒發,大家看完電影後覺得心裡有得到些什麼,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