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
」 猴痘 疾管署 疫苗 本土 發燒日本關東爆發「蘋果病」!孕婦感染恐致胎兒異常、流產 疾管署:台灣僅零星個案
日本關東地區近期爆發俗稱「蘋果病」的「傳染性紅斑病」疫情,包含東京、千葉、埼玉、神奈川等地都達到警告標準,患者人數更創下25年來新高,而孕婦一旦罹患,還可能導致流產。對此,疾病管制署今(10)日表示,「蘋果病」非法定傳染病,依據國內急診、定點醫師回報、實驗室監測等,目前國內僅有零星個案,也沒有出現特殊狀況,提醒民眾至日本旅遊時應多加防範。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傳染性紅斑症」是由微小病毒B19所引起,傳染途徑是由飛沫傳染,較常見於小孩子,通常會先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如發燒、流鼻水類感冒症狀,在這些病症出現後,臉部兩側面頰會變得紅通通,就像被打了巴掌一樣,又像是「蘋果臉」。曾淑慧說,「傳染性紅斑症」在日本俗稱為「蘋果病」,可能造成軀幹及四肢也出現對稱性、會癢的紅疹。若想要預防感染,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像是手部衛生、呼吸道禮節及戴口罩等。曾淑慧提醒,尤其是秋冬季節,包含流感、新冠(COVID-19)、麻疹等病毒都屬活躍,建議民眾去旅遊時,要避免到擁擠地區,也要多戴口罩;對於孕婦和兒童,目前沒有特異的防護措施,流行期間應該避免到流行地區,以減少感染。關於「傳染性紅斑症」疫情是否會影響台灣?曾淑慧回應,微小病毒B19在國內不屬於法定傳染病,不會強制醫院通報,而根據疫情定點監測站、合約實驗室檢驗等,國內目前僅有一些零星個案發生,並沒有傳出相關疫情,但同時會持續監控日本疫情。另外,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傳染性紅斑症」(Erythema inrectiosum)又稱為「第五病」(Fifth disease),發病初期先在臉頰部有紅色斑疹出現,而後在數天內擴散至軀幹,四肢呈現網狀紅斑,也可能出現慢性關節炎;該症狀是藉由飛沫或接觸經氣道感染,有時也可藉輸血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孕婦感染可能造成胎兒異常或流產,應採取適當防護措施。
腸病毒「重症前兆」曝光 醫示警家長:別碰小孩吃剩的
疾病管制署15日表示,上周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但仍高於流行閾值,門急診就診共計15666人次,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保持警覺。對此,兒科醫師顏俊宇表示,已經10月中了,腸病毒仍肆虐,「真的是傻眼!」他也示警要注意小孩的重症前兆,有的話要趕快送往急診。同時更提醒,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吃小孩吃剩的食物,「不然就算大人也會難逃中標喔。」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1週(10月6日至10月12日)門急診就診計15666人次,較前一週17456人次下降10.3%,惟可能受國慶日放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尚須觀察;近期疫情呈持平波動趨勢,處流行期病例數仍多。對此,顏俊宇醫師昨(18日)晚也在臉書發文指出,都已經10月中了,腸病毒還是肆虐,「真的是傻眼!」他最近看診持續性的目睹腸病毒的寶寶和小孩,有咽喉多處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也有手腳肛門出現紅斑疹和小水泡的「手足口病」,害得很多幼兒園和小學班級都受到影響而停課,「家長老師都一起大崩潰!」顏俊宇續稱,大部分小孩病程是燒2至3天,喉嚨破洞喉嚨痛大約5至7天,身體疹子大概1至2週慢慢消退,他也示警,主要需注意有沒有重症前兆,有的話要趕快送往急診,包括:嗜睡、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幸好腸病毒感染絕大部分都是輕症,接受症狀治療就會慢慢康復」。但顏俊宇也提醒家長,「要注意不要吃小孩吃剩的食物,不然就算大人也會難逃中標喔。」總之,為了避免腸病毒感染,平時就要注意個人衛生多洗手,以及避免分食及共用餐具,學校最好要定時500ppm漂白水消毒,減少同學間群聚感染的風險。
M痘成「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 疾管署急發醫界通函示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高達3%以上,疾管署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急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提高警覺。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主,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疾管署已於8月15日提升非洲7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目前國內雖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Ib型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且國內本土IIb型M痘疫情仍持續。疾管署提醒醫界朋友診療病人時若發現符合「M痘」通報定義,如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及病人出現有發燒(≥38°C)、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臨床醫師無法以其他已知病因解釋,請於24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NIDRS)」進行通報,並採集檢體(如:水疱液、膿疱內容物及咽喉擦拭液等)送驗。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另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醫界朋友於診療時遇有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協助或轉介前揭民眾及早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僅接種1劑者,亦請儘速完成第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
M痘潛伏期可達21天 疾管署籲「打滿2劑疫苗」:最有效預防方式
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端午連假及暑假假期將至,社交活動機會大增,疾管署提醒,民眾注意個人防護,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符合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也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提升自我防護力,也保護他人。疾管署指出,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疾管署表示,依WHO及各國監測資料,全球M痘疫情仍持續流行,每月平均新增近8百餘例,其中美洲區約4百餘例,歐洲、西太平洋及非洲區平均1百餘例、東南亞區30餘例;鄰近國家中,中國、泰國及越南等疫情持續,澳洲及香港近期疫情有上升趨勢,日本、新加坡及印尼亦有零星病例。另近期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疫情較去年同期上升,且多屬I型病毒,與全球流行型別(IIb型)不同,需多加留意。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2日累計確診369例病例(34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10例(7例本土及3例境外),於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仍有M痘傳播風險。疾管署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2日已有7萬852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萬1280人,仍有約2萬7240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目前全國共167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快訊/才撐1周就破功!國內爆2起本土M痘「現蹤地點曝」 急匡7名接觸者
我國連續3個月未出現猴痘病例,上周才宣布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疫情消除條件,怎料只撐了短短1周就破功,疾管署今(27日)公布,本周新增2起本土猴痘確定病例,2人均為30多歲男性,分別居住在中部及南部,已匡列7名密切接觸者。疾病管制署今(27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M痘(先前稱猴痘)確定病例,均為30多歲之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中部及南部,2月中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紅疹、水泡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3日、26日確診陽性,由於2名個案近期均無出國旅遊史,故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返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指出,經疫調共匡列7名相關接觸者,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經查2人皆未完整接種2劑M痘疫苗,其中一人完全沒施打,另一人僅接種1劑,提醒符合接種條件的民眾儘速接種疫苗,並完成2劑施打提升保護力。疾管署提醒,民眾若出現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痲瘋病全台年僅十例 醫籲:應去汙名化!
漢生病(痲瘋病)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 麻風分枝桿菌自有歷史以來就與人類共生共存,由於細菌基因有缺陷,只能在細胞內生長繁殖,尤其喜歡寄生在神經髓鞘細胞許旺氏細胞(Schwann cell)及巨噬細胞(Macrophages),善於閃避免疫系統,全世界90%的人類對其有自然免疫力,只有少數人會進入感染狀態。「漢生病」大多可以免疫力對抗 台灣年僅十例樂生療養院漢生防治科主任葉倩妤解釋,發病者部分可依靠自身免疫力對抗成功,部分患者則持續有症狀,依時程及個人免疫狀態會發展成各型別典型症狀。初期漢生病患者會有不痛不癢脫色斑疹或環形紅斑,中期則會有區域性至全身斑塊或丘疹合併有神經損傷,晚期則出現不可逆的後遺症,如顏面神經痲痹、兔眼、塌鼻、爪形手、馬蹄足及慢性潰瘍,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而全世界每年仍有12萬餘人確診,所幸目前已有抗生素治療,臺灣目前已非盛行國家,每年新發生病例約為10例左右。重要「癩反應」 發現漢生病的契機歷經新冠肺炎,大家應該已經體會到個人免疫力對疾病的反應差異很大,漢生病也因個人免疫力的多變而造成不同的發展,其中癩反應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是發現漢生病的契機,也是損傷神經的重要關鍵,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早期治療不留後遺症 消除恐懼及歧視葉倩妤表示,目前漢生病已有標準的多重藥物治療,早期治療不留後遺症,每年1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是世界防治漢生病日(World Leprosy Day),讓我們一起重新檢視漢生病,消除人們對於漢生病的恐懼及歧視。
猴痘疫情延燒!花蓮出現首例 單周狂加18例創新高
本土猴痘病例再創新高,東部也首度淪陷!疾管署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8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再寫下單周新高紀錄。其中花蓮也首度出現個案。新增本土猴痘個案縣市分布分別為:新北市4例,高雄市、南投縣、桃園市、台中市各2例,彰化縣、雲林縣、花蓮縣、台北市、宜蘭縣以及新竹縣各1例。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8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9例、中部5例、南部3例、東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1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30日至6月4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3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46例病例(134例本土及12例境外移入),其中83例已康復,9例仍住院治療中、5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以及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6月5日止,全國共96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且為增加民眾接種時間安排之彈性,其中10縣市、19家合作醫療院所有提供夜間或假日門診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5日共計完成44,680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267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44,413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42,21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35,269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9,411人(約為滿4週應接種第2劑的37%)。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確診個案中9成無接種疫苗,有16人曾接種過猴痘疫苗,但大多(11人,約7成)是在接種第1劑疫苗前或接種後14天內暴露。該署提醒,有關暴露後預防接種,需於無症狀時接種,方可具保護效果,民眾如已出現猴痘症狀,如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則不建議接種。另,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具保護效果,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單周新增20例猴痘「創新高」 疾管署提醒「打疫苗14天後才具保護力」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0例猴痘病例,其中17例為本土、3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泰國(2例)及日本(1例)移入,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6例、中部1例、南部3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1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16日至5月21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80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該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11例病例(98例本土及13例境外移入),其中53例已康復,10例仍住院治療中、4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22日共計完成32,608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9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32,410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31,04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29,942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2,666人。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5月22日止,全國共8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猴痘又增12例!均為本國籍男性 韓國案例也激增「旅遊有風險」
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12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0例、中部2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3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3)年4月15日至5月12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9日至5月14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0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2022)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65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疾管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91例病例(81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其中46例已康復,6例仍住院治療中、3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15日,共計完成27,550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5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27,392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26,540人次。疾管署表示,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服務之2萬瓶猴痘疫苗(約可提供6萬人次接種)已完成封緘審查及驗收等作業,供各縣市衛生局擴大疫苗接種服務使用。為因應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民眾接種需求及提升服務的方便性與可近性,統計截至5月15日止全國共79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可直接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欲進行接種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猴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資訊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另為加速提升疫苗接種涵蓋率,縣市衛生局亦將針對轄內資源、服務量能及優先接種族群接種可近性等,進行綜合評估,視需要協調合作醫院加開夜間或假日門診,或設置社區外展接種站,提供猴痘疫苗接種服務,詳細資訊可洽各縣市衛生局。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已接種第1劑Mpox疫苗的民眾,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方開始產生保護力,對於疾病之防護才會有效,因此提醒在14天內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猴痘再增15例! 疾管署緊急增購疫苗已抵台「下周開始接種」
疾管署今(9)日公布國內新增15例猴痘確定病例,為14例本土、1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14例為本國籍男性、1例為外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9例、中部5例、南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2日至5月7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9例病例(69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其中37例已康復,8例仍住院治療中、3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8日共計完成25,255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22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25,133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24,528人。第二階段疫苗(1萬瓶疫苗)預計於5月中旬完成接種服務。疾管署表示,因應猴痘防治需求緊急增購之20,000瓶疫苗(約可提供6萬人次接種),已於5月8日晚間運抵台灣,待完成通關封緘審查及驗收等作業程序後,於本週撥配至各縣市衛生局擴大疫苗接種服務使用。有關第三階段疫苗接種作業,疫苗可供應量較多,醫療院所也已累積疫苗接種服務經驗,為提升服務的可近性與民眾預約接種的方便性與彈性,同時考量民眾數位落差或語言隔閡,以及需檢核符合接種第2劑條件等作業,經綜合評估且與衛生局研商後,由縣市衛生局因地制宜針對符合接種對象需求安排多元接種服務。其中符合近6個月曾有高風險性行為的民眾,可依各縣市衛生局的接種規劃,直接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衛生局亦將視需要設置社區外展接種站提供接種服務。第三階段接種服務預計下週開始,詳細可預約接種醫療院所服務資訊等,將於下週二記者會說明。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猴痘在台病例創新高 超過2萬人預約接種疫苗「4大預防重點公開」
猴痘(Mpox)病例開始在台灣升高,衛福部今(15)日也公布,新增了15例新增病例,當中有13人是本土個案,2例為境外移入,社區感染風險持續提高,病情也走向關鍵期,「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FC)」也公布猴痘症狀、傳染途徑、傳染風險、治療方法、預防方式,正確傳導疾病觀念,也讓民眾可以提前防範。猴痘的主傳染途徑是透過接觸感染。(圖/翻攝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疾管署表示,台灣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至今已累計40例病例(31例本土及9例境外移入),目前患病皆為男性,但也超過7千人完成了猴痘疫苗接種,另外10日開放第二階段疫苗接種意願登記,至今也有2萬5163人登記。衛生單位也認為目前無需大量接種,多數患者約2-4週就會自己好。TFC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針對猴痘採訪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柏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分享猴痘的前期症狀包括發燒、肌肉痠痛、淋巴結腫大,後期的皮膚症狀則從感染前期1、2天的皮膚斑疹,一路發展到丘疹、囊泡與膿皰,到最後感染7到14天結痂。猴痘目前有疫苗預防,並有抗病毒藥物輔助治療。(圖/翻攝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猴痘主要傳染途徑為接觸傳染,包括接觸已感染動物的體液、血液、皮膚、傷口,中間宿主動物包括齧齒類、靈長類,以及接觸感染者的皮膚黏膜、傷口濃液等,TFC提醒,雖然呼吸道飛沫傳播也有可能傳染猴痘,但是此方法感染機率較低,需要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民眾預防猴痘有4大重點,勤洗手和勿亂摸口鼻等基本衛生措施外,降低親密皮膚接觸行為(做好安全措施)、勿隨意購買和接觸來路不明的動物、食用熟食等,都是預防猴痘的基本。
猴痘暴增15例「皆為男性」 逾7000人接種疫苗「9成有高風險行為」
疾管署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15例猴痘確定病例(13例本土、2例境外移入個案)。13例本土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分別為北部12例及南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於3月26日至4月16日間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及紅疹等症狀,並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4月11日至4月17日確診。2例境外移入個案(馬來西亞及日本)分別為北部20多歲外國籍及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確診前均有境外活動史,並於回國後陸續出現症狀,就醫後採檢通報,並於4月11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9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名非高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疾管署說明,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40例病例(31例本土及9例境外移入),其中9例住院治療中、7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其餘24例已康復。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17日共計完成7,024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43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6,981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計接種6,826人。另外,自4月10日開放第二階段疫苗接種意願登記至今日中午12時,完成登記民眾計25,163人,將依據民眾登記順序與所選擇醫院提供名額,依序寄送電子郵件通知民眾進行門診預約掛號。請民眾於收到預約掛號通知後,至所提供的醫院網站連結,完成預約掛號,並依掛號時間前往醫院接種疫苗。目前尚有4,837個名額可登記,請符合條件民眾儘速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臺( https://mpox.cdc.gov.tw/ )」登記,以完成疫苗接種,保護自己與他人。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流感、腸病毒、猴痘3病毒社區傳播! 民眾如何防範?疾管署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COVID-19疫情趨緩,但台灣社區仍有許多病毒正在伺機而動。近日,流感病毒再新增3例重症案例,腸病毒疫情也在持續上升中,此外,猴痘病毒又傳出本土案例。疾管署提醒民眾應落實自我防護,降低感染機會。流感季未過 做好手部衛生、咳嗽禮節疾管署4月6日表示,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超過4萬5千人,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為多,其次為腺病毒,其中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為主,顯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尚未趨緩。上週更新增了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2例為A型H3N2,1例為A型H1N1。本流感季自去(2022)年10月1日起至今(2023)年4月4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70例,死亡累計14例,以A型H3N2為多,均具慢病史且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呼籲,目前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尤其若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腸病毒疫情上升 環境消毒用「它」別用酒精此外,近幾週腸病毒疫情呈上升趨勢,整體疫情傳播風險也上升。國內近日新增2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今年已累計4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一週上升29.5%,且高於2020-2022年同期。根據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以克沙奇A型為多,同時有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活動。疾管署提醒,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民眾應做好個人衛生,以肥皂正確勤洗手。疾管署也提到,民眾近期習慣用酒精進行環境消毒,但酒精對於腸病毒的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若是一般的環境消毒,應使用濃度為500 ppm的消毒水,民眾可用8瓶1,250 c.c.寶特瓶清水加入100 c.c.漂白水。而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為1,0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200 c.c.漂白水。疾管署提醒,消毒水擦拭環境、器具後,應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才算完成消毒步驟。猴痘再增2本土 避免親密接觸、接種疫苗而猴痘疫情也是民眾需要特別注意的,疾管署4月6日公布,國內又新增2例猴痘本土病例,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共7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27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截至今日猴痘累計確診數為23例,分別為16例本土、7例境外移入,其中3例仍住院隔離治療中,其餘20例已康復出院。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傳播為主,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若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另外,民眾若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4月10日下午2時起可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臺 」進行接種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意願登記,及選擇欲前往接種之醫院。本階段意願登記平臺自4月10日下午2時開放後,開放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週末及例假日不開放),預計提供約2.5萬個名額,且接種服務醫院擴大至全國各縣市(離島縣市除外)共48家合作醫院。
高雄女子長紅疹被指「染猴痘」 醫見一關鍵證實是梅毒
高雄一名女子近日身體出現皮疹,有醫生告訴她「高度懷疑是猴痘」,要她儘快做進一步檢查,而收治病例的知名泌尿科女醫師張美玉一看,認為病灶和猴痘看似很像,但是出現位置不太一樣,於是讓女子做梅毒血清檢查,相隔2天檢驗結果出爐,果然梅毒呈陽性反應。猴痘病灶好發部位多在臉部、四肢、生殖器。(圖/高雄市政府提供)《ETtoday新聞雲》引述張美玉說法,這名20多歲的女子到院看診,一走進診間就哭喪著臉,並掀起衣褲表示,「醫生,我這個疹子癢到不行,有其他醫生跟我說,高度懷疑是猴痘,妳覺得有可能嗎」?由於猴痘病例在國內連環爆,上月15例猴痘個案中,高雄就佔2例,因此造成人心惶惶。張美玉檢查後發現,女子的身體長滿紅色皮疹,包括胯下和鼠蹊部等軀幹位置都有,「不可能是猴痘吧」,進一步檢查,發現女子手掌和腳掌沒有紅疹,同時也沒有伴隨發燒、淋巴結腫大等疑似症狀,根據目前已知猴痘臨床症狀,通常皮疹是從臉部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且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猴痘病灶好發部位多在臉部、四肢、生殖器。(圖/高雄市政府提供)張美玉認為,這樣的症狀比較像是梅毒,因此要女子做血清檢查,過2天再回診看報告,而檢驗結果證實果然是梅毒,性行為是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尤其是傷口接觸到性伴侶的精液、血液就有可能中獎,而且傳染性極高,初期表現多是口腔、性器官潰爛,但是不會痛也不會癢,很多人因此錯過黃金就診時間,接著就會出現頭痛、發燒、肌肉關節酸痛等症狀,接續身上就會出現紅色丘疹。針對這命女子的狀況,張美玉也要她不用想太多,積極面對,依照醫囑徹底接受治療,完成整個療程後仍可痊癒。另外,高雄市衛生局表示,猴痘傳染對象途徑主要是透過親密接觸(例如: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接觸猴痘病患使用過但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的動物。衛生局表示,國內這波疫情以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為主,若曾赴流行地區旅遊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和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社交活動,若有出現疑似症狀,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TOCC。
男未出國卻出現猴痘症狀 高雄再傳1例本土個案
高雄今(28日)再傳第3例猴痘個案,這起病例是1名30多歲男性,最近沒有出國史,卻在這個月初陸續出現畏寒、肛門口出現水泡等症狀。經研判應是本土病例,目前已匡列8名密切接觸者、2名高風險接觸者及6名低風險接觸者共16人,目前均無出現症狀。據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消息指出,這名高雄市30多歲本國籍男性,3月初接連出現畏寒、倦怠、肛門口出現水泡、鼠蹊部淋巴腫大、皮膚紅疹、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通報採檢,於3月22日確診猴痘,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該個案於今年(112年)未曾出國,僅2月有中部及北部活動史,研判應為本土個案,不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該男子的傳播鏈還需進行基因定序才能確定。而經疫調後,匡列8名密切接觸者、2名高風險接觸者及6名低風險接觸者共16人,目前被匡列眾人皆無出現症狀。自去年6月23日我國將猴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起,高雄市至今已累積2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共3例病例;全台則累積14例本土及7例境外移入,共21例確診病例。衛生局也再次提醒,猴痘傳染具侷限性,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如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接觸患者使用過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動物等。此波疫情主要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若民眾曾至流行地區或出入國內高風險場所,應留意是否出現皮膚相關症狀,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若有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猴痘好發於四肢、生殖器與臉部。(圖/高雄市衛生局官網)中央疾管署預計將在4月中旬開放第2階段猴痘疫苗,供欲接種之高風險民眾登記。另外,衛生局也提醒已接種第1劑疫苗的民眾,疫苗施打後14天才有保護力,在疫苗生效前,仍應適當保護自己,以免感染。
新冠後皮膚過敏搔癢難耐 中醫:這類食材搭配兩大穴位幫助改善
近日國內又新增數起確診後出現「猴痘」的病例,除了「猴痘」之外,新冠後出現皮膚搔癢及皮膚顆粒水泡的問題也十分常見,但新冠後皮膚癢及「猴痘」皮疹之間有什麼區別?讓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來說明。確診後胸腹出現塊狀紅疹 泛紅、搔癢難忍受二十二歲的王小姐在年前曾經感染新冠肺炎,經治療後,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狀均消失,但是在洗澡時發現腹部及胸口處有紅色塊狀的疹塊及水泡,大小約五元幣大,以腹部為中心叢聚散生,不時會有突發性搔癢,周遭皮膚泛紅,偶覺得烘熱,紅疹周邊有粟粒狀的脫屑,夜間及洗澡後搔癢難耐,反反覆覆地發作,有時會搔抓至出血,影響皮膚外觀,因而求助醫師。賴博政醫師說明,新冠後期出現的長新冠症狀,其中一個常見的是皮膚病,這類皮膚的疾病類似「猴痘」,相類似之處是有皮膚搔癢、頭痛、肌肉疼痛、低燒和倦怠沒精神表現,但是「猴痘」比較常發生在發燒後三天內出現,往往較集中於面部和四肢,大小較小,以顆粒狀紅疹為主,但此類皮疹往往是新冠後反覆出現,以大面積斑塊為主。賴博政醫師指出中醫早期就有提過類似的概念,像是古書《金匱要略》提到「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疹。」外邪入侵、病邪未除 兩大穴位緩解皮膚搔癢目前對於確診後皮膚搔癢、容易有破皮搔抓的情形還不是明瞭,中醫認為可能與外來時疫邪氣有關,一開始出現外邪風熱邪氣侵犯體表,造成體表以發熱為主,頸項肌肉緊繃,氣血循環不流暢而造成的頭痛。中期在身體正氣不足的狀況而造成,全身疲勞倦怠,體力精神都變差。後期因為病邪未除,邪氣入血分造成血熱內盛,皮膚底下因為充血後有紅暈,突起於皮膚表面且十分搔癢的表現。中醫會針對皮損的樣貌及兼症,加入體質的概念,做出不同的診療。賴博政醫師分享,平時可以善用兩個穴位,預防緩解皮膚搔癢的發生。1. 曲池穴:曲池穴本身是手陽明大腸經,屬於氣血湧盛的經絡,且具有疏熱祛風,調氣和血的功能。位置:彎曲手肘,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骨邊連線的中點。2. 筑賓穴:筑賓穴是腎經的穴道,具有疏理下焦,清熱解毒的功能,是中醫認為的解毒要穴。位置: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五寸,在骨後緣肌腹內下方凹陷處。此外,在飲食宜注意多吃些性味寒涼等蔬果,可以幫助體內熱毒餘邪的排解,在水果類可以多吃香蕉、西瓜、香瓜、水梨蔬果,因為以上四種水果性味是甘寒,帶有些清熱解暑,除煩止渴的作用。蔬菜類可以多食用芹菜、苦瓜、綠豆、薏苡仁,因為以上蔬菜帶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在,適合因熱盛引起的皮膚斑疹,並帶有利水滲濕的作用。但須注意以上蔬果都偏寒涼,如果食用過量,也有可能造成腸胃腹瀉的情況,最好諮詢專業醫師以尋求幫助。
再添4例猴痘「3本土、1境外」!疾管署:今下午開放疫苗登記
疾管署今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確定病例,為3例本土、1例日本境外移入個案,均為北部本國籍男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3月3日至3月5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鼻塞、頭痛、疲倦、口腔潰瘍、腹瀉、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14日及3月15日確診陽性。疾管署表示,4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4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2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6例病例(10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均為男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間,中位數約30多歲,以性接觸感染為主。疾管署說明,該署已完成猴痘疫苗接種規劃,對象除確診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及正痘病毒屬實驗室操作人員等由衛生單位安排提供接種服務之外,針對民眾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如:性病患者、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自今日下午3時起可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進行疫苗意願登記。疾管署表示,考量現階段疫苗量有限及疫苗特性等因素,接種作業採事前登記預約、集中接種、並以「皮內」注射為主方式辦理,以達疫苗最大效益。已先設置6家合作醫院提供接種服務,分別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亞東紀念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奇美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的社交活動,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再添4例猴痘本土個案 北南皆有!高風險接觸者達14名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3例位於北部、1例於南部,年齡介於3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2月26日至3月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8日至3月10日間確診陽性。4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4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8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疾管署指出,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包括德國、美國、奧地利)。全球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於英國爆發以來,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750例)及歐洲(25,859例),其中美國累計30,225例占全球總數35%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單週新增低於200例,本週新增121例,主要分布於美洲。亞太國家以日本累計31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其中日本近期疫情趨嚴,另韓、菲、越、港、中等國亦有零星報告病例,紐、澳疫情則多集中於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2023)年3月8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4%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9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8%。疾管署說明,有關第一階段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預防接種作業,考量現階段疫苗量及疫苗儲存特性等因素,以採「集中接種」及「皮內」注射方式辦理為主,以達疫苗之最大效益,並先以6個直轄市各設置1家合作醫院為先。該署已完成第一階段猴痘疫苗接種相關作業之前置準備,包括完成修訂疫苗接種作業須知、民眾接種須知與同意書、疫苗使用與管理方案、衛教及教育訓練教材等,以利醫療院所人員訓練及執行接種服務使用,並預計醫院需一週完成各項前置作業。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猴痘本土再添1例「北部30多歲男發燒有膿皰」 已匡列18名接觸者
疾管署今日公布我國第8例猴痘確診病例,為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2月下旬因發燒、四肢及軀幹陸續出現水泡及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並於3月3日確診陽性,該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18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說明,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3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另外,依據該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本國籍新增愛滋感染人數計1,074名,其中42名為女性,女性人數雖少,但其中超過一半的女性感染者於通報確診愛滋的3個月內,即達病程後期,延遲診斷就醫導致愛滋發病,讓身體受到不必要的健康損傷,相較男性之延遲診斷率約3成高出許多,且女性生活忙碌,常要照護家中長輩與家人,容易忽略自身健康。疾管署提醒,曾有性行為的朋友,至少要做1次愛滋篩檢,全國有82家醫事機構提供愛滋匿名篩檢諮詢服務,篩檢全程以匿名方式進行,並由專人提供衛教諮詢及篩檢,現場約20分鐘即可得知初步篩檢結果,其中14家一站式愛滋匿名快速篩檢服務院所,針對初篩陽性者提供快速確認檢驗服務,約30分鐘內即可得知確認檢驗結果,從篩檢到確診只要不到1小時即可完成,呼籲女性朋友也要珍愛自己主動篩檢,透過篩檢瞭解自身健康狀況。此外,疾管署持續辦理「愛滋自我篩檢計畫」,去年提供超過5萬人次自我篩檢服務,民眾可上網預訂並選擇附近方便的超商,支付200元試劑費及45元物流費取得試劑,或前往合作民間團體、衛生局(所)等436個實體服務點或利用68臺自動服務機,支付200元取得試劑,於家中或適宜的場所進行篩檢。
終於攻陷!猴痘首度出現本土案例 2男陸續發燒淋巴結腫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我國第6、7例猴痘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兩名男子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且與先前國內確診的境外移入個案亦無關聯,為零星、散發的本土個案,目前正在釐清可能的感染途徑。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367例)及歐洲(25,849例),其中美國累計30,193例占全球總數35.1%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新增病例數分佈以美洲(183例)為多。鄰近國家中以日本累計22例病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另韓國、菲律賓、越南、香港及中國等亦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本土疫情近期有增加趨勢。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2月14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5%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7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7%。WHO於去年7月23日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迄今仍維持。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