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展
」下營上帝廟文物整理 百年歷史頭旗重見天日!長達10公尺堪稱「全台之最」
台南下營玄天上帝廟近期啟動文物整理,為日後展示做準備,從箱子中發現一面頭旗,年代可追溯至日據時期,其繡工精緻,保存相當完好,上頭的人物、坐騎皆栩栩如生;而且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進香頭旗,其長度達10公尺,可能是「全台最長」,廟方說,歡迎各地宮廟來PK比一比頭旗長度!台南下營玄天上帝廟近期找到1面繡著「下營庄」字樣的日據時代頭旗,其繡工精緻,上頭的人物、坐騎栩栩如生。(圖/下營上帝廟提供/中國時報張毓翎台南傳真)下營上帝廟文物館的典藏豐富,從香爐、籤詩板與字畫,再到剪黏、交趾陶、泥塑和木雕等,幾乎全是日據至光復初期的珍貴文物,廟方近期針對這些文物展開拍照與記錄,同時也在文物館內規畫空間,展示曾使用過的祭祀文物,以及舊廟的建築構件與相關工藝品,預計今年底對外開放。下營上帝廟創建於300多年前,主祀玄天上帝,歷史悠久。廟方目前一共收藏4面歷史悠久的頭旗,其中2面分別展示在文物館3、4樓,另2面則收在儲藏櫃保存,前陣子文物館人員安排整理一批文物,意外找出1面外觀完整,保存非常良好的頭旗,上方繡著「下營庄」,象徵這面頭旗的歷史可溯源至日據時代。台南下營玄天上帝廟近期找到1面繡著「下營庄」字樣的日據時代頭旗,其繡工精緻,上頭的人物、坐騎栩栩如生。(圖/下營上帝廟提供/中國時報張毓翎台南傳真)負責整理下營上帝廟文物的姜宏尚表示,下營在日據時期稱作「下營庄」,光復後為「下營鄉」,而這次找出來的頭旗是繡上「下營庄」字樣,而且上方的人物及坐騎,繡得很立體、精緻,相較現今的頭旗大多是電腦刺繡,這種傳統手繡製成的頭旗,如今已愈來愈罕見。姜宏尚還提到,下營上帝廟的頭旗和涼傘都做得比其他宮廟大1倍之多,像這次找出來的頭旗,總長度10公尺,全台應該很難找出第2面比它更長的頭旗,未來希望有機會把這面頭旗利用壓克力面板,陳列在架上展出,讓更多人看到它的獨特與價值。
臺南動起來,400咖拉棒!臺南三大體育盛事 今年秋冬熱血登場
2024適逢臺南400,翻轉全臺最胖城市刻板印象,臺南將從9月起舉辦一系列精彩的體育活動,包含「運動文化嘉年華」、「趣味路跑及馬拉松挑戰賽」及「棒球歷史展」三大盛事,歡迎全國熱愛運動的朋友一起來,用汗水和熱情享受臺南秋冬溫暖的陽光!「臺南動起來,400咖拉棒!」400年一度,集結嘉年華、馬拉松和棒球展的運動盛會,9月即將熱鬧開場!為號召全國民眾來到臺南參加臺南400專屬體育盛事,14日市府特別來到臺北車站一樓多功能展演廳舉辦聯合記者會,由統一獅啦啦隊的瑟七、JOY及艾璐帶來活力滿分的啦啦隊表演,為活動揭開序幕。今年臺南不僅主辦8月「臺灣文博會」和10月「臺灣設計展」,更用行動力挺在地文創IP,找來超人氣的「貓貓蟲咖波」代言,咖波也在舞台旁跟著音樂手舞足蹈;邀請大家跟著貓貓蟲咖波動起來,一起來森巴臺南啵!臺南市葉澤山副市長表示,今年三大盛事特別找可愛到犯規的咖波來代言,咖拉棒(Ca-Ra-Bang)的「咖」,就是嘉年華(Carnival)和咖波(Capoo)的"Ca"、「拉」就是馬拉松(Marathon)的"Ra",「棒」就是棒球場上奮力一揮的擊球聲"Bang!";三大主題活動都非常適合全家大小和三五好友一同參與,邀請大家跟著咖波的腳步,一起動起來!(圖/臺南市政府體育局提供)首先登場的「臺南運動嘉年華」,將於9月7日起每週六、日在臺南市立田徑場的體育之心廣場舉辦,週週都有精彩的運動展演與不同的運動體驗,還能體驗到全臺最新穎的AR躲避球,現場更打造超大型鯤鯓氣墊樂園,非常適合親子同樂。9/21、22、29還將加碼舉辦AR躲避球、虛擬自由車競速以及全國街舞競賽,預定8/26起開放報名,每項競賽皆提供獎金,歡迎全國朋友一起來同場較勁,一同度過美好週末!備受期待的「臺南趣味路跑及馬拉松挑戰賽」則將於10月20日和11月24日分別在永華市政中心和新營體育場登場。10月20日全民趣味路跑的報名參賽跑者均可獲「貓貓蟲咖波」官方授權專屬完賽禮,11月24日的馬拉松挑戰賽則特別在大新營地區規劃全新賽道,完整路線途經鄭成功「開臺五營」,主視覺及完賽物資由曾獲德國紅點設計獎及入圍紐約3X3插畫大獎的團隊操刀,融入臺南的廟宇、職人、文化與風土,充滿設計質感。本次會場並將設置美食餐車、樂團表演等,近期極具全國話題性的「福爾摩沙遊艇酒店」及「Provintia Hotel天下南隅」都提供跑者入住優惠。今年總獎金高達406萬元,即日起已開放報名,搶先完成報名及分享活動訊息者有機會抽中Apple iPad和iPhone,歡迎全國跑者一起來巡訪歷史、挑戰自我!臺南做為臺灣棒球重鎮,擁有豐厚歷史。即將於今冬在亞太國際棒球訓練中心成棒主球場舉行的「臺南棒球歷史展覽」,除棒球文物展示,更將結合科技互動體驗,活動期間每週末還將邀請棒球界名人及球星講座分享,讓參觀者在全國最新國際級球場,親身感受臺灣棒球的熱情!「臺南棒球歷史展覽」將成為亞太棒球訓練中心首個對外開放的展覽活動,詳細展出日程敬請隨時鎖定臺南體育局FB粉專及官網!9月起歡迎您相偕來到臺南,參與400年一次的運動盛會,感受臺南獨特的體育及文化底蘊!
《覺光遠照―淨空老法師文物展》移師高雄展出 即日起至8/11免費參觀
去年於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的《覺光遠照―淨空老法師文物展》迴響熱烈,今年移師高雄,自7月13日起至8月11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高館展出,由澳洲淨宗學院、台南極樂寺、財團法人華藏淨宗弘化基金會、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開放民眾免費參觀。展出淨空老法師的墨寶、文獻手稿、往來書信等珍貴文物。淨空老法師書法墨跡(圖/華藏淨宗學會提供)《覺光遠照—淨空老法師文物展》展出內容包括:「淨公道影」特別精選老法師各時期照片,回顧其在「教學為先」及「和平使者」兩個部分的事功。「法水長流」展出老法師充滿文化內涵,字字是正法的珍貴墨寶,同時透過其書法墨跡,傳授佛陀覺行圓滿的清淨智慧。「文獻手稿」、「往來信札」,呈現出老法師行遍天下的弘法足跡,以及提倡世界宗教是一家,宗教之間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的理念,為促進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本次展覽「法緣永續—淨空老法師的生命故事」,以大屏幕呈現,回顧老法師弘法歷程中的精彩片段。澳洲淨宗學院也將老法師早期慈光講座佛學概要之手跡等重要文物,第一次向大眾曝光,高雄市市長陳其邁特別親臨現場觀展。主辦單位希望藉由展覽,向大眾展示老法師對世界宗教和平的貢獻及對佛教的深遠影響,展現老法師效法佛陀聖哲的誠敬人生!悟道法師將淨空老法師墨寶贈予高雄市市長陳其邁(圖/華藏淨宗學會提供)【覺光遠照—淨空老法師文物展】展覽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 至高館展覽地址: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67號展期 :2024.7.13-8.11
故宮翠玉白菜明年要出國了 洪孟楷曝此次「出訪捷克」重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繼2014年時首次出展到東京,睽違11年將在明年再次出國。出訪捷克的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表示,明年九月將會有百件文物前往展覽,其中包括國人最熟悉的翠玉白菜也將首度到歐洲借展,他也說,此次出訪捷克,有個重點就是拜訪捷克國家博物館。洪孟楷於臉書表示,「翠玉白菜出國都是大事,細心保護、用力宣傳,讓更多人看到,好嗎?」「這是我們2025年的年度大展!」捷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布魯赫(Petr Bruha)笑著回答。洪孟楷說,本次出訪捷克,有個重點就是拜訪捷克國家博物館,因為故宮博物院與捷克國家博物館簽訂借展事宜,明年九月將會有百件文物前往展覽,其中包括國人最熟悉的翠玉白菜也將首度到歐洲借展。在上週也才兩院正式完成簽約,因此帶著期待跟關心的心情,特別來確認明年的展場動線以及聽取簡報。洪孟楷提及,在代理館長馬丁謝克拉(Martin Sekera)跟副館長的細心解說,讓他們更看見捷克官方在對待故宮文物重視及細心,館長他們分享,「國家博物館每年都會有一個重點大展,而2025年的年度大展就是九月份的故宮博物院百件文物展」;明年也是故宮建院百年紀念,格外具有歷史的意義。洪孟楷接著說,也知道這段時間,故宮官方專業策展人士,也會往返確認交流,還有一年多的時間,相信官方都會做好最妥善安排。故宮的文物,就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屬於人類的無價珍寶,期待明年的展覽,讓更多歐洲的好朋友見識到東方藝文之美,讓文化展現零隔閡的國際交流。國立故宮博物院日前表示,12日與捷克國家博物館,舉行展覽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宣布明年9月至12月故宮文物將首度赴捷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名為「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100 objects, 100stories: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精選〈清 翠玉白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等約百餘件故宮珍品,展覽也將搭配數位展件,以嶄新科技的視野,引領觀眾從不同面向探索文物內涵,為臺捷友好關係再添里程碑。
翠玉白菜明年9月赴捷克展覽 捷國會力邀韓國瑜江啟臣親揭幕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翠玉白菜明年又要出國訪問了。故宮博物院與捷克國家博物館合作舉辦的「故宮百品的故事」特展,明年九月將在布拉格展出,捷克眾議院為確保我國文物展出安全,在7分鐘內通過「國家文物保護法」修正案,確保故宮國寶出國的安全,而且會「完壁」回到國立故宮博物院。由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率領的「中華民國與捷克暨奧地利國會友好聯誼會」及「中華民國與西班牙國會議員友好協會」,目前正在歐洲進行國會外交,首站拜會捷克眾議院副議長克瓦洛娃(VEra Kovarova)、並和眾議員們交流。克瓦洛娃向江啟臣提及捷克眾議院不分黨派的支持台灣,連總統、參議院也都支持,她也特別提到,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明年將到捷克展出一事,當場邀請立法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明年到捷克,共同出席「故宮百品的故事」開幕儀式,為臺捷友好情誼共譜歷史新頁。江啟臣則表示,捷克是臺灣最重要的歐洲友人,不只是民主夥伴,也在教育、文化、科技、經濟有實質交流,包括今年是臺北直飛布拉格滿週年,另有國科會每年補助與捷克的研究人員交流計畫,並成立IC設計基地,拓展雙方的合作領域。此行陪同江啟臣出訪捷克的立委還包括「中華民國與捷克暨奧地利國會友好聯誼會」會長萬美玲、「中華民國與西班牙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會長呂玉玲,及洪孟楷、柯志恩、王育敏、民眾黨林憶君等立委,訪問團除與捷克眾議員交流,還參訪捷克國家博物館、查理大學及國科會 IC 設計海外訓練中心。江啟臣指出,立院外交訪問團,第一個正式官方拜會行程就到捷克眾議院,這也是臺捷友好合作聲明生效以來,雙邊國會副議長層級的首次交流,象徵中華民國立法院與捷克眾議院的誠摯友誼。他說,捷克近年來為了臺灣開啟了歐洲的大門,兩國共享民主、自由、人權及法治的普世價值,面對複雜國際情勢與地緣政治風險,兩國堅守民主陣線,合力維護民主自由理念,確保人民安居樂業。江啟臣同時表示,臺捷近年來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簽署多項合作備忘錄,去年6月捷克眾議院通過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等決議,與臺建立友好關係,明確拒絕任何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之行徑,譴責使用武力或威脅行為,用具體行動挺臺灣,更深化彼此的民主夥伴關係。江啟臣還說,他非常期待臺捷互相投資皆能再創佳績,也盼捷方能夠協助駐捷克代表處,向捷克政府爭取,將臺灣納入「非歐盟國家享免工作許可證」待遇,以方便兩國人才往來,促進雙邊實質交流。捷克眾議院長艾達莫娃(Marketa Pekarova Adamova)去年曾率超過160人組成的訪問團抵臺,並與立法院簽署國會友好合作聲明,雙方互助合作,並籌組國會代表團進行互訪,展現捷克國會對台灣堅定支持及友誼。
螺絲鬆了?烏來泰博館文物遲未修復 原民局回應了
新北市原住民族行政局為推動原住民族文化發展,成立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保存及維護歷史文化。審計處報告指出,原民局獲前瞻計畫補助委託研究案,但結案迄今未審議研究建議可行性,而館內多項文物破損,遲未修復。民代批原民局螺絲鬆了,執行力不足;對此,原民局回應,因驗收期程延宕,已在期限內函報,並未逾期。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2005年10月營運,原民局負責管理營運。審計處報告指出,2021年原民局辦理「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中長程營運管理計畫研究委託案」經費174萬元,中央補助80萬元,已於2022年12月完成委託案研究成果報告書,但結案後卻遲未完成審議建議事項的可行性。此外,泰博館典藏293件文物中,有泰雅族男子頭冠、泰雅族女子肩掛式背負袋等11件文物出現脫線、汙痕、斷裂等狀況,須整理修復,亦遲遲未修補維護。原住民議員馬見指出,原民局長Siku Yaway林瑋茜的任務應是設定目標、期程後,讓幕僚確實執行,但目前原民局執行效果不佳,「真的是螺絲鬆了」。馬見說,過去至今編列給原民局的預算不足,全局始終處於「缺人」狀況,而且士氣很低落。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撥足經費,「原民局也非巧婦」,因缺乏經費、文化專業度及維護文物的量能,屢屢出現缺失。市議員陳乃瑜表示,新北市有5萬8336位原住民,約占全市總人口1.45%,烏來老街是當地住民最重要的觀光經濟來源,過去曾以建議款改善烏來老街淹水狀況,市府卻不補助,要求原民局應上緊發條,別把保留原住民文化變成空洞的口號。針對審計處提出的缺失,原民局說明,委託研究案原規畫泰博館轉型及館藏文物展示事宜,2022年12月底結案,依規定應在結案後6個月內提交可行性報告,因拖至今年1月中驗收完畢,原民局則於7月7日函報研考會,短期階段設立轉型籌備小組及展示設計前期規畫參採,並未超出規定期限。原民局補充,泰博館原有11件待修復文物,其中腦鼎及醫用聽診器維修費用較高,延至明年優先修復,其餘9件文物除腰帶開立無法修復證明外,皆已完成修復。
「妙音莫高-敦煌樂舞線上展」 10/12盛大開展
五大主題詮釋敦煌千年風采從2016年開始巡迴舉辦的「敦煌文化藝術展」深受各界好評,今年再度精采出擊!以《妙音莫高──敦煌樂舞專題展》為題,展出豐富的樂舞圖像及文獻,展期從即日起到2024年1月15日止。而為了能讓更多人參與,今年採用線上舉辦,不受地域及觀展時間限制,讓民眾不用出門也能探究敦煌藝術之美。由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聯合辦理的敦煌展,今年已經邁入第8屆,本次敦煌樂舞專題展共規劃五大展區,包括「樂舞合壁」、「諸天伎樂」、「無量樂器」、「繽紛俗樂」、「卷出雅音」五個單元。現存的文獻中可發現敦煌樂舞具有「樂」與「舞」結合呈現的特點;如敦煌石窟壁畫所繪的天宮樂、舞伎、世俗樂等,皆以奏樂和起舞的形式出現在同一場景,因此敦煌樂舞可歸結為「樂舞合壁,圖文縱橫」。也因為敦煌壁畫展現的多為佛教題材作為樂舞的主體,在洞窟中呈現出處處皆妙音的淨土盛景。千手千眼觀音 榆林窟第3窟 西夏(圖/敦煌研究院提供)沈春池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表示,石窟裡擺放位置或是飛簷在在都展現出令人讚嘆的建築美學,去年以建築為主題的展覽大受歡迎。今年重點則是圍繞樂舞,藉由圖像資料和文字記載透視當年的音樂舞蹈,讓大家看到不同面向的敦煌。石秘書長指出,今年度另行規劃「敦煌動畫獎」短片徵件競賽,即日起開始報名,為的就是鼓勵更多年輕人藉此展覽激發創作能量,用動畫創作詮釋敦煌古典之美,也能與展覽交互加乘提高整體的宣傳效益。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港澳臺事務部副部長于昕表示,「敦煌文化藝術展」自2016年在各校巡迴展出以來,得到了青年朋友的廣泛關注和喜愛。2021年,展覽首次以線上形式呈現,打破時空限制,全景展示敦煌壁畫的唯美精妙。今年展覽繼續使用線上展形式,將高科技展示手段應用到傳統文物展陳中,同時線上下配套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為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搭建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希望青年朋友通過觀看展覽和參與活動,充分瞭解認識敦煌文化,深刻感悟蘊含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博大胸懷,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舞樂圖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圖/敦煌研究院提供)敦煌研究院張元林副院長提及,這次展覽既有佛國淨土梵聲妙音,又有世俗散樂奔騰飛舞;有古代敦煌地區樂舞使用的各類記載,也有當地樂舞流行、傳播和教育的證據。因此可從中得知中國古代樂舞文化的豐富性和絲綢之路樂舞交流的歷史。期待透過這次展覽,大家在領略敦煌樂舞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也能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瞭解。今年策展以新媒體手法展示出眾多敦煌藝術作品、高品質圖片資料、多媒體影片、莫高窟虛擬漫遊互動等為展示內容,大量運用VR虛擬實境技術,打造莫高窟三大主題:莫高窟220窟、285窟以及321窟的360度無死角觀看視野,並展出高解析圖檔、3D建築模型還原,讓民眾無遠弗屆領略敦煌壁畫中的建築之美。敦煌線上展主視覺 (圖/敦煌研究院提供)「妙音莫高──敦煌樂舞專題展」展期:即日起至2024年1月15日(無須任何費用)有興趣的民眾可把握機會線上觀展!或臉書搜尋: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退寄文物之謎2/傳板橋林家後人不解故宮決斷 陳學聖質疑陳倉暗渡之嫌
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以存放空間不足,堅持退回「寄存」超過50年的「蘭千山館」文物給寄存者、板橋林柏壽家族,令各界滿頭霧水。據悉,林家人得知此事後也很為難,而前立委陳學聖也認為內情不單純,質疑其中是否有「明退蘭館文物,暗助拍賣業者」的情形,國立故宮博物院目前正展出「晚明文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展」,走進故宮二樓210展廳,現場陳列書畫,件件都是名家大作,其中的「黃絹本蘭亭集序」與204展覽室中的「懷素小草千字文」,更吸引不少書畫迷專程朝聖。但民眾或許沒注意,兩件作品中文簡介最下方標註的「寄存001788」及「寄存001787」一排小字,與展場中其它展品是以「故宮XXXXX」號編碼截然不同,代表兩件作品都是民間寄存在故宮的珍品。黃絹本蘭亭及懷素小草千字文是蘭千山館文物中的鎮館寶,當年林柏壽就是取「黃絹本蘭亭」的「蘭」字,與「小草千字文」的「千」字,替書齋「蘭千山館」命名。國民黨智庫文教組召集人陳學聖指出,林柏壽在民國58年與故宮簽約,將蘭千山館收藏的222件最精品書畫及109件古硯寄存故宮,讓原是私人珍藏的唐、宋文物遺產提供民眾觀賞,展現大收藏家「不藏私」古風與氣度。民眾不必大老遠的跑到國外大博物館觀看,在國內就能親炙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真跡。古物拍賣業者私下推估,蘭千山文物中,僅蘭亭集序,拍賣價值就上看25億台幣,懷素小草千字文更因在故宮寄存過,形同通過官方鑑定,若拍賣,價格絕不比「黃絹蘭亭」低,最後若真步上拍賣一途,有望雙雙打破唐代書畫國際拍賣價格。故宮院長吳密察指因收藏空間不足,才無法繼續接受蘭千山館文物寄存,但卻遭立委及學者的說法打臉,也引發外界好奇,故宮書畫庫房(如圖)空間是否已經真的不夠?(圖/報系資料照)故宮博物院前書畫文獻處長劉芳如在臉書上表示,2021年她還在故宮任職時提報了隔年展覽計畫,涵蓋「蘭千山館書畫特展」,沒想到她卸下行政職後,即傳出故宮要以「王世貞收藏展」取代蘭館文物展,並閃電宣布不再接受蘭館文物寄存。劉芳如是目前少數願公開評論故宮「蘭千山館寄存爭議」的故宮人,故宮從打破三件瓷器事件,南院無人機表演用陸貨令蘇揆震怒,直到傳出蘭館文物將離開己寄存53年的故宮,爭議可說是大爆發,傳出高層嚴禁故宮員工對外發表意見,讓許多故宮人敢怒不敢言。本刊調查,故宮與林柏壽當年簽訂的寄存文物契約,約定在今年10月31日到期,但故宮卻是在10月19日知會林家後人不再續約決定。因寄存契約中明訂,若任一方無意續約,須在半年前通知對方,據指出,林家已在10月下旬回覆故宮,希望按照契約精神,讓林家有半年的時間討論應變方案,但故宮未置可否。故宮原還準備今年展出蘭館書畫,今年卻臨時決定換展還要將蘭館文物退回林家,外界質疑是故宮高層倉促決定。陳學聖透露,他輾轉得知蘭千山館第二代,包括林翰東先生等六位後人,很尊重林柏壽將蘭館珍貴書畫寄存故宮決定,民國91年林翰東還將林柏壽收藏的另批珍貴書畫,也寄存故宮。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表示,「蘭千山館」林柏壽的第二代林瀚東先生,也曾將林柏壽生前的另一批收藏品寄存故宮,凸顯林家人多認為「蘭館」文物續寄存故宮是最能彰顯林柏壽「愛台灣」精神的最佳選擇。(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網站)陳學聖還說,林柏壽不僅珍愛古物,在蘭館文物寄存故宮前,已先行支付故宮100萬元的保管費給故宮,林柏壽同時非常「愛台灣」。根據智庫掌握的蘭千山館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在民國58年所簽訂的第一份寄存合約內容,明訂在藍館文物寄存後,若「光復大陸」故宮博物院「歸還原建」(指搬回中國大陸),蘭千山館寄存品亦應全數移交國立中山博物院在士林外雙溪院址保藏展陳(即現在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先人苦心擘劃,如今卻因吳密察一意孤行,恐事與願違,林柏壽念茲在茲的是文化,那吳密察身為故宮院長,在蘭千山館寄存案上,最在意的又是什麼呢?陳學聖也懷疑其中內情不單純,是否有「明退蘭館古物,暗助拍賣業者」的情形,故宮當然要交代的更清楚才能度悠悠眾口。針對國民黨智庫文教組召集人陳學聖批評,故宮處理寄存品「蘭千山館」文物過程失當,有損故宮誠信與聲譽。故宮聲明,相關寄存作業都依藏品徵集辦法辦理,合約續約與否,由故宮與寄存人商議,雙方同意後決定,「蘭千山館」非特例,請外界尊重該批寄存文物所有人的意願與隱私。至於故宮與林家談判的最新進度為何,以及外界對故宮「院長說了算」的管理方式多有質疑與建議,故宮方面表示「沒有回應」。
84歲瓊瑤遷居淡水曝近況 吐恐懼:害怕自己會失智
84歲瓊瑤12日與孫女陳可嘉亮相,她與家人三月遷出可園,並把種植數十年的火燄木、鳳凰木送給「滬尾藝文休閒園區」,並在園區辦瓊瑤故事館拼圖展。提及近況,瓊瑤說搬來淡水後非常習慣,「窗外就有一片天」,而她身體健康,也打足了三劑,不過她坦言「最害怕我會不會失智」。當初跟丈夫平鑫濤在東區住家可園種下火焰木和鳳凰木,兩棵樹見證了兩人的愛情,如今隨可園都更、瓊瑤搬家,樹木移植淡水河畔,這兩棵樹對瓊瑤仍是意義重大,瓊瑤今仍不住抱抱輕撫兩顆愛樹,彷彿有很多故事湧上心頭。「原本以為這兩棵樹不能活了,中間我有偷偷來看,看到這兩棵樹很想掉眼淚了。」瓊瑤贈樹給滬尾藝文休閒園區。(圖/林士傑攝)提到故居可園,瓊瑤感觸說:「那裏有喜怒哀樂,我人生的總和。」將來原址將蓋住宅外,也會做可園故事館,是否會搬回該處?瓊瑤說:「要看上蒼給我多少年歲月。離開可園對我也好,是一種放下,我對我自己的期望就是放下而且能夠快樂,因為快樂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瓊瑤說搬來淡水後很習慣,「只是住進來之後有點敏感,大概這邊比較潮濕,其他都很好,而且我也很愛這邊。」也享受目前房子窗外有一片天,「不是幾度夕陽紅,就是煙雨濛濛,我對於舊可園聚散兩依依。」她目前生活重心就是家庭,也愛上用手機拍照,拍植物外,也會自拍,美肌效果讓她很滿意。提及身體狀況,瓊瑤說自己一切都好,就是第一季新冠疫苗時手臂腫起來,後來身體變得比較敏感,但仍打滿三劑。「我最害怕我會不會失智,因為平先生的關係。」另外她現在視力不好,還被醫生叮囑「不要再玩臉書了」,因此臉書先停更,她覺得粉絲應該都能體諒。她也提到,因為體力考量,已不會再寫劇本,倒是林青霞有意寫小說,時常向她請益。瓊瑤與26歲孫女陳可嘉。(圖/林士傑攝)而她的26歲孫女陳可嘉插畫「小黑與大白」也融入展場中,再一次伴隨瓊瑤奶奶的流暢文字,引導參觀者欣賞全家人一片一片,細心完成的成長歲月、心情故事。陳可嘉受訪談奶奶瓊瑤,她說:「奶奶對我們很好,但她也有自己的小脾氣,她平常喜歡拍花草,家人擔心因此過敏更嚴重,但她覺得拍花草很快樂。」陳可嘉也說,奶奶思路非常清晰,應該沒有失智的可能,是身邊有這樣的案例而格外擔心罷了。《多少秘密在其中:瓊瑤的拼圖世界,可園的片片情深》微型文物展展覽日期|即日起至10月30日(星期日)展覽地點|禮萊廣場2F 滬尾故事館(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2號)展覽時間|每日 11:00-17:00(免費參觀)
清朝鐵路出土1/桃園捷運挖到「寶」? 台灣最老鐵路遺址恐不保
全台最早鐵路遺跡恐將不保!桃園火車站附近進行捷運施工時,挖到清朝鐵路遺跡,雖然桃園市長鄭文燦曾在市政會議要求所有開發案必須要有備案,還要求各局處盡可能避開遺址或預做準備,不過考古界人士披露,2020年6月間遺址出土後,2年來,相關單位態度消極,並未讓大眾積極參與討論清朝鐵路遺跡應否保存,連遺跡現場導覽解說也只開放短短2周,導致許多想深入了解台灣鐵路歷史的民眾向隅,呼籲桃園市政府和捷運施工單位正視此問題,讓更多民眾參與討論。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指出,桃園火車站附近挖出的清朝劉銘傳鐵路,是全台僅存一段的台灣最早鐵路遺跡,此外,當地還挖出日據時代鐵路基座和便所,加上附近的桃園火車站是國民政府後來蓋的,小小的一段鐵路,涵蓋並見證台灣135年來的鐵路歷史,堪稱是活的鐵路教室,無法理解開發單位為何只是圍住現場、不讓更多民眾接觸觀看,導致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遺跡在幹嘛。江芝華指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古遺產保護與經營憲章1990》規定,積極的公眾參與為考古遺產保護政策中不可或缺一環,而考古遺產保護的主要目標是原地保存,對公眾展示考古遺址是推廣理解當代社會起源及發展的主要方法。以德國科隆為例,興建輕軌鐵路時,就與考古單位進行討論和規劃,並加強深度以避免觸及考古遺址。再以日本為例,若有重大考古發現,會主動安排各級學校及民眾參觀,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進行公共教育,而不是像桃園這種作法。負責現場考古發掘的庶古文創公司是台灣第1家考古專業公司,本身也是考古學家的庶古董事長兼總經理朱正宜表示,現場已挖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以鵝卵石鋪成的鐵路遺構,鵝卵石是固定鐵軌所用,初步認定是清朝劉銘傳鐵路的雙股(兩條鐵路車道)鐵路遺跡,另外還有日據時代的鐵路遺構,包括二爪磚、鐵路基座等,再加上國民政府來台時期的鐵路建設,形成台灣唯一一段完整的鐵路發展史。台大人類系副教授江芝華呼籲相關單位:清朝鐵路遺跡不管是要保存還是開發,都應該讓社會大眾充分知悉並進行討論。(圖/趙世勳攝)庶古文創公司課長戴志家還指出,現場還挖到陶器及玉器碎片,證實桃園火車站附近在45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朱正宜和戴志家強調,清朝和日據鐵路遺跡是全民的文化財,希望能透過全民參與討論,聽聽社會大眾的意見,再決定保存方式。中華民國鐵路文化協會理事長劉宥緯也呼籲保留這段鐵路遺跡,但是不能為了保留而保留,應該做好相關展示讓民眾和遊客充分了解台灣的鐵路歷史。據了解,桃園捷運施工單位正對劉銘傳鐵路遺址翻模和3D掃描,並進行提取約20平方公尺遺跡。桃園市文化局雖曾開過一次文資審查會,後來不了了之,但桃市府是否會再召開文資審議會,至今仍不明朗。江芝華副教授指出,因為遺址現場說明導覽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周、且名額有限,還有許多想親眼見證和親身感受的人們,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它,而且遺址應該留下或離開,不應只由少數「專家」來決定,因此台灣考古學會發動民眾一起打電話給桃園市文化局或是捷運工程局,希望讓更多人見證台灣鐵路這段百年歷史,再決定遺址怎麼處理。桃園市府捷運工程局總工程司張俊雄表示,遺址現場受限於路寬和四周建築物,且與桃園捷運路線高度重疊,無法進行工程變更,如果採取現地保留,可能連鐵路地下化也沒辦法做,目前已經提取20平方公尺的清朝鐵路遺構,先請考古公司庶古文創予以保留,未來將放置展覽館。另外也根據文化局的文資審議會決議,翻模並3D掃描鐵路遺構、並提取日據時代便所等文物,未來活化遺址文物資產的部分則由台鐵規畫展示。至於當初遺址現場展示的時間和場次,則根據文化局意見辦理。桃園市府文化局則表示,遺址是否現地保存,目前還沒定案,臺鐵及相關單位還在規劃方案,後續會送該局的審議會討論。另外,未來地下鐵路完工後,將於桃園新站內規劃相關文物展示空間。桃園捷運施工還挖出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碎片(左),以及日據時期便所(右)。(圖/庶古文創公司提供)
清朝鐵路出土2/台灣鐵道之父是日本人? 蘇揆一句話保住劉銘傳
臺灣鐵路首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由臺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為當時中國第一條自行出資興建、載客的鐵路,又稱為劉銘傳鐵路。不過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度在展區介紹日據時期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引發不少爭議。史載劉銘傳先在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聘請德國人柏克爾(Becker)、英國人瓦遜(W. Watson)等人當工程師,開始動工興建。路線分為基隆至台北、台北至新竹兩線,從1887年開始修築分段通車,至1893年台灣鐵路基隆新竹間全線營運,費時7年,總長107公里。這條劉銘傳鐵路的「前世」,其實是來自1876年上海的英國商人擅自興建的吳淞鐵路,路線從吳淞碼頭至上海,屬於窄軌鐵路,全長14.5公里,是中國最早的營業鐵路,但火車撞死人後,讓村民相當不滿,認為鐵路會破壞龍穴,清廷擔心引發英商和村民衝突,可能會激起民變,於是以白銀28.5萬兩白銀贖回並於隔年拆毀。1887年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奏請清廷修建台灣鐵路,但清廷國庫空虛、經費不足,後來把吳淞鐵路拆下來的設備運到台灣,當作鐵路材料。原本劉銘傳希望鐵路能蓋到台南,新竹以南至崎頂已有築路堤,且新竹還興建一條搬運料的鐵路支線,稱「舊港支線」,但劉銘傳的繼任者邵友濂不似他雄才大略,鐵路只能完成到新竹。劉銘傳鐵路開工初期,先興建從基隆港口到台北路段,其中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1888年春動工,到1890年8月完成,全長235公尺,費時30個月才鑿通,為台灣和中國第一座鐵路隧道,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1893年台北到新竹段通車。日據時期繪製的清朝劉銘傳鐵路路線圖,大部分路線經過日本殖民政府改良和變更。(圖/翻攝自網路)甲午戰爭清廷戰敗,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日本殖民政府認為劉銘傳鐵路品質不佳,且鐵路往北經台北橋後,再經三重、新莊、到桃園龜山(龜崙嶺)路段的山區坡度大,效率及安全性堪虞等因素,加上劉銘傳蓋的木質結構台北橋常被大水沖毀,因此鐵路改線從艋舺(萬華)經板橋、鶯歌到桃園,但劉銘傳和日本殖民政府規劃的桃園火車站,都在現今桃園火車站附近,因此才會被捷運施工單位挖出歷經清朝和日據時代的桃園鐵路遺跡。特別的是,2020年桃園捷運施工挖出劉銘傳鐵路遺跡的同時,還爆發「台灣鐵道之父」究竟是誰的爭議,同年7月正式營運的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度在展區介紹日據時期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被外界質疑博物館方面配合民進黨政府親日、去中國化的主旋律。許多民眾則認為,「台灣鐵道之父」應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後來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我對為台灣做過事的任何人都致上最高的敬意與感謝」,「不管什麼時代,最重要是要為愛土地、愛國家來做事」,鐵道部園區的展區也拿掉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字樣,相關爭議才畫下句點。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右)開幕時,在展區介紹日本人長谷川謹介(左)為「台灣鐵道之父」,遭外界質疑。(圖/翻攝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報系資料照)桃園市府捷運工程局總工程司張俊雄表示,遺址現場受限於路寬和四周建築物,且與桃園捷運路線高度重疊,無法進行工程變更,如果採取現地保留,可能連鐵路地下化也沒辦法做,目前已經提取20平方公尺的清朝鐵路遺構,先請考古公司庶古文創予以保留,未來將放置展覽館。另外也根據文化局的文資審議會決議,翻模並3D掃描鐵路遺構、並提取日據時代便所等文物,未來活化遺址文物資產的部分則由台鐵規畫展示。至於當初遺址現場展示的時間和場次,則根據文化局意見辦理。桃園市府文化局則表示,遺址是否現地保存,目前還沒定案,臺鐵及相關單位還在規劃方案,後續會送該局的審議會討論。另外,未來地下鐵路完工後,將於桃園新站內規劃相關文物展示空間。
臺博館珍寶回娘家 近年規模最大魯凱族文物展 屏東霧臺鄉展出
國立臺灣博物館策展長達4年的展覽「魯凱的珍寶lawbubulu—臺博館霧臺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即日起至111年4月23日,在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展出,共計有110件魯凱族古文物,其中包括臺博館藏品64件、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藏品32件及部落借展品14件,是台灣近年來規模最大的魯凱族文物展,更是首度以魯凱族傳統文物為主體的文物返鄉特展。百年前歷經日本殖民政權,使得許多族群部落的文物納入殖民博物館展示與收藏,百年之後,臺博館透過「大館帶小館」文物返鄕特展計畫,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原住民文化發展中心輔導的29座原住民族文化(物)館合作,透過部落耆老進入臺博館典藏庫房檢視部落文物,和部落長老會議選件,口述訪談、部落田調等,雙方協力研究策展詮釋,甚至文物館展示設施改善升級,一同開啟臺博館原住民族文物的百年尋根之旅。 開展當天,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右)在臺博館人類學副研究員李子寧(左)導覽下參觀特展。 本次返鄉展出的魯凱族藏品種類繁多,據styletc記者了解,其中不乏目前已難見於部落中的古老文物,包括一件器身帶有白、黑彩繪,並刻著人頭及百步蛇紋的木盾,為館藏具有百年歷史以上的典型魯凱族屋頂型傳統木盾;另有國內著名的原住民研究者/藝術家高業榮,採自屏東霧臺鄉霧臺村的一件人面紋彩繪雕刻屋柱,除了人面、百步蛇紋外,獵犬紋也和部落起源的古老口傳故事有關;還有其蒐集的一件男子長袖短衣,為魯凱族男子傳統儀式性盛裝,八角星形紋為魯凱族的特色。特展展場中「通天達地的背負者」主題展區。另外還包括狩獵勇者使用的武器與服飾、男女裝飾品、傳統編器、儀式性禮器等幾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琉璃珠長項鍊、綴有環狀鈴鐺紋飾的古陶壺;部落徵集借展文物則來自於鄉內神山、霧臺、阿禮等部落,有傳統武器、服飾配件、禮器等,展品包括改裝火帽擊發步槍、男子披肩、女用攜物袋等,從各種角度呈現魯凱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並反映區域性特色。現場另規劃多部田調、策展紀錄影片及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同場展出,展場說明文字也採中文及魯凱語並列。
穿越時空長廊 跟著高史博特展 回溯1930年代島嶼旅行風貌
日本可說是台灣人出國最愛的旅遊目的地,同樣地,台灣也是近年日本人氣旅遊國家的熱門選項,但台灣與日本之間的觀光旅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原來可以回溯到1930年代的日治中期。今年適逢311東日本大地震十周年,高雄市政府與日本臺灣交流協會合辦「日台友情╳高雄」活動,前身曾為高雄市役所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旅行」為題,正在舉辦「往返島嶼-1930年代台日旅情特展」,透過遊記、地圖、繪葉書、老照片等典藏文物,帶領民眾穿越時光長廊,回顧兩地交流的起始。民眾可透過票選,選出疫後最想去的日本或台灣景點。styletc記者從展件了解到,1930年代由於定期的海運航班、綿密的鐵道網絡,使得島嶼旅行逐漸成為大眾休閒生活的一環。此次特展分為「旅行成為一種可能」、「觀光成為一股風潮」、「來台灣-日本人眼中的高雄風光」、「去日本-高雄旅人眼中的東洋魅力」等四大單元,精選80多件高史博典藏文物展出,並在展場以1927年選出的「日本/台灣新八景」,邀請觀眾選出疫情結束後最想去的景點。高史博典藏〈臺灣鐵道旅行地圖〉、〈1935年新鐵道旅行圖〉,顯示遍及全台城鎮的綿密鐵道路網。 這次的特殊展件包括黃海波於1940年搭乘飛機的紀念文物、1930年代東京至高雄聯運票、〈臺灣鐵道旅行地圖〉、〈高雄市案內圖〉、〈大阪商船臺灣航路案內〉、《高雄州行啟紀念寫真帖》等旅行相關典藏品,還能追隨日本皇太子裕仁、德富蘇峰、小澤秋成等日本旅人的南國旅程,並看見總督府刻意形塑的台灣意象及新興高雄城市風貌;另一方面,尋覓青葉公學校小學生、黃海波、陳啟川等高雄旅人的腳步,一窺百年前日本著名景點。為豐富展出,高史博也特別向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商借老照片、書籍與相機等文物。展期即日起至11月7日止。
【春節旅遊情報】台南小春遊 除了美食你不能錯過這幾個超新景點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是否已經安排好小旅行呢?? 做好防疫措施,來趟南台灣旅遊,推薦到府城逛逛,台南的美食小吃遠近馳名,許多朋友來到台南,除了一站一站的美食馬拉松安排,如果想讓腸胃稍稍喘息,推薦幾個可以穿插在用餐之間的文青景點,讓你到台南吃得開心又玩得盡興。知事官邸台南《知事官邸生活館》這座從日據時代存留到現在的美麗建築,經過幾番的波折與經營,直到由呂賢文建築師的團隊接手,讓知事官邸改造重生,不但納入品味美感,落實在居家生活中,提供藝文展覽、圖書、藝術創作、市集等各類型,將府城藝術與設計結合,古蹟與現代的時尚空間,一轉身、再抬頭都充滿新意!!!知事官邸好事邸家市集每月一場熱鬧非凡。水交社文化園區位於府城南郊,富有多元文化意義與歷史價值的空軍眷村,因為地點位於航道下方,禁建措施的保護下,讓園區仍保留八棟將校級的日式宿舍,目前規劃主題文物展覽,互動的場景設定,再加上導覽老師生動的解說,讓遊客彷彿回到當時。而棟距之間透過植栽轉化,刻意留下少部分的外牆與防空設施,也能讓遊客感受當時戰爭時期的緊張氣氛。水交社日式房舍是目前網美取景勝地。台南市立圖書館這座新總館由臺灣與荷蘭團隊一起合作,外觀上為綠建築新式設計,但元素卻是結合廟城、老窗花與大樹的特色,新舊交融。走進一樓大廳可看到片片的紙張撒落的大型裝置藝術,而黃色與灰色的安排,讓擁有2560萬冊全國最大規模的圖書館,更顯時尚。親子或閱讀的舒適設計,讓台南又有另一個值得驕傲的公共空間。小豪洲汕頭火鍋台南第一正宗汕頭火鍋湯頭鮮美,店內自製的沙茶醬絕對能美味加分,不同其他火鍋名店,特殊的魚冊必點,因為堅持在地食材,所以新鮮就是好吃的重要關鍵。小豪洲汕頭火鍋推薦限量魚冊。毛房蔥柚鍋不簡單老宅內的窗花地磚點綴,用餐氣氛佳,銅鍋煮出來的湯頭果然不凡,有牛豬雞肉主餐可選擇,洋蔥經過高湯的洗禮後特別甜,當季現採的蔬果也提供給食客購買。毛屋蔥柚鍋。桑原商店季節霜淇淋店內販售來自日本的商品小物,裝潢也是日本原汁原味。季節變換的霜淇淋是到訪必點,在門口取景彷彿一秒到日本。桑原商店日本小物琳瑯滿目。
苗栗苑裡 人文小鎮好𨑨迌
在2019年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的「經典小鎮」票選中拿下第一名的苗栗苑裡,不僅倚山靠海,能泡湯又適合採果,還有藺編工藝與淳樸的風情,現在就到苑裡度個離城忘憂的假期吧。車子駛下交流道,沿著海邊方向開去,依稀能聞到空氣中夾雜一絲海水鹹味,遠處可見稻浪搖曳,這就是苑裡給人的最初印象。木雕園區 品藝術嘗美食抵達靠近出水海濱的「心雕居」時,陽光正好,踏著石板路往內走,映入眼簾的是原住民石雕、結合閩式古厝的展廳。園區第三代負責人陳薈茗提到,此地原是已故伯父陳烱輝的木雕創作場所,陳烱輝十多歲就入山與排灣族人同住,還成為首位傳承排灣族文化的漢人。走進「心雕居」的展廳,可看到陳家兩代三人以排灣族文化等意涵創作的木雕作品。(圖/焦正德攝)在陳烱輝病逝後,其父陳成合撿拾漂流木雕刻,排解喪子之痛。受到父親與兄長影響的陳清海,也在退休後拾起雕刻刀,因此這裡可同時看到三人風格各異的創作,有的與自己對話,有的展現農村童趣,園區內的大型作品「兩代三門牆」,亦刻劃了三人不同的創作軌跡。來到這裡,一定要嘗嘗「心雕居灶咖」的健康養生餐,尤其是選用午仔魚、赤鯮等蒸、烤的當季鮮魚,或以汆燙呈現原始海味的透抽。飯後可到排灣族石砌古法建成的「原始亭」乘涼,也可到走到原始亭旁邊、通往海濱的祕境,看木麻黃、林投樹等樹木交織成一片防風林,當陽光從林間灑落,還會在身上留下美麗光影。套餐附有九層塔拌飯、南瓜濃湯和自製鯊魚餅等,以簡單調味帶出食材鮮美,主菜尤其推薦當季鮮魚。(午間套餐500元,需預約)(圖/焦正德攝)肚子若還有一點空間,就往老字號伴手禮店「垂坤」前進吧!已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垂坤,從最初發跡於市場,到開設大型的旗艦店,每個旅客幾乎都毫不手軟地一籃籃掃貨,其中豬肉系列可是必買,例如用豬後腿肉做成肉紙狀的「原味杏仁肉干」,或加入獨家香料滷汁的「原味肉條」;此外,還有魷魚片、蝦餅等零嘴,以及黑芝麻煎餅和「卡哩卡哩」等各色餅乾,一定讓你吃好吃滿。「原味肉條」滷煮入味且帶有嚼勁,讓人一口接一口。(200元/包)(圖/焦正德攝)「垂坤食品旗艦店」販售各式各樣的零嘴、伴手禮,即便平日造訪也有滿滿人潮。(圖/焦正德攝)藺草原鄉 認識藺編手藝既然已到苑裡,就要了解藺編文化。苑裡早於清初就發展藺草編織,甚至外銷,是在地婦女曾經賴以維生的手藝。苑裡鎮上的「藺草文化館」規劃了帽蓆文化、農村古文物展示等主題區,方便遊客深入淺出地了解藺編歷史。在「藺草文化館」可透過展件與文字解說,了解苑裡「藺草原鄉」稱號的由來。(圖/焦正德攝)充滿濃濃文青風的「藺子」工作室,則是帶領年輕族群對進入藺編天地的起點。推開藺子的門,架上或白牆懸掛的新式藺草帽、帆布袋與背包,分別出自了苑裡四十多位工藝師阿嬤之手,即便紋路相同,也可在細節中窺見細微差異,蘊藏了手感的溫度。工作室創辦人廖怡雅與李易紳夫妻,不僅友善收購阿嬤們的手作,也復育藺草田,並持續開發新產品與自家設計的帽帶花紋,牆上一隅還設立工法資料庫,來買草帽的時候,別忘了聽聽這些編紋背後的故事。工藝師阿嬤用雙手編織出多款藺草商品,與她們悠長的一生。(圖/藺子提供)堅韌且纖維細緻的三角藺,日曬後香氣久久不散。(圖/藺子提供)「藺子」工作室創辦人廖怡雅與李易紳以老工法結合新商品,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苑裡藺草編織。(圖/焦正德攝)山間放鬆 泡溫泉採果去時序入冬,在苑裡蕉埔里的淺山間,開放民眾採果的「佳樂觀光果園」正是熱鬧時候。從現在到農曆年前,帶酸香的大白柚、具柳丁香氣的帝王柑、甜度高的砂糖橘、風味濃郁的茂谷柑輪番上陣。別瞧水果們外表看來不起眼,其實內裡香甜多汁,這是因實行友善種植的緣故。果園主人張寶山與羅紅英夫妻加入苑裡推廣友善耕作的「裡山青果社」,從不用除草劑、進階到捨棄農藥,甚至果園周邊還發現過石虎、野兔等生物蹤跡。「佳樂觀光果園」的主人張寶山與羅紅英夫妻,以友善耕種方式,悉心栽植大白柚等水果。(圖/焦正德攝)離果園不遠的「享沐時光莊園渡假酒店」,十月才正式開幕,是苑裡少有的溫泉飯店。除了可選擇日式庭院風的露天風呂與私密的裸湯風呂,在有「美人湯」之稱的碳酸氫鹽泉內,消除一身疲憊,還可到六樓「光苑」戶外露台與八樓景觀台,欣賞黃昏時迷人的廣闊平原。晚餐就享用飯店針對二至六人推出的合菜吧,以粵菜為主的佳餚分量、味道俱足,定能安撫脾胃。冬季合菜新推「天香咖哩海大蝦」、「蟲草淮杞燉排骨」等豐富菜色,還有開胃菜與甜品。(住客價格依人數為1,000元+10%至3,000元+10%)(圖/焦正德攝)「享沐時光莊園渡假酒店」裡頭占地7百坪的「露天風呂」,含有溫泉池、冷泉、水療SPA等設施,讓旅人得以放鬆身心。(圖/焦正德攝)
秋冬防疫專案 12/1起「未戴口罩」禁止進入台鐵、高鐵車站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發布「秋冬防疫專案」,12月1日起民眾進入8大類場所應佩戴口罩,交通部台鐵局、台灣高鐵公司今表示,12月起不等到上車,進入車站就要戴口罩,違者拒絕運送。高鐵和台鐵指出,12月1日起旅客進入高鐵車站,含車站大廳、售票處等非付費區時,即須佩戴口罩。旅客於車站停留及乘車期間若有飲食需求,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的前提下,可在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仍須立即佩戴。目前高鐵車站每2小時即消毒1次,並於售票櫃檯、自動售票機及閘門紅外線體溫量測區域,劃設「社交距離」參考線,另於旅客動線上廣設消毒酒精,提供旅客使用。同時,每車次列車於抵達端點站進行折返清潔時,即以酒精進行全面消毒,另每日於收班後再進行1次全車消毒。交通部航港則說,民眾進入航港局所轄管三貂角燈塔、白沙岬燈塔、高雄燈塔、鵝鑾鼻燈塔、漁翁島燈塔、東莒島燈塔、東引島燈塔及基隆燈塔文物館的室內燈塔文物展示室或多媒體展覽室,務必佩戴口罩。
奇幻電纜隧道、百歲「人瑞電表」 台電「島嶼脈動」電力美學展松菸登場
一個輕巧的按鍵動作,讓黑暗寂靜的空間,明亮清透恍如白晝,再方便不過的「電」,你能想像得經過一番周折的漫長旅程,才能送達嗎?由台電舉辦的「島嶼脈動—2020文資特展」,便以「電的旅程」與「台電工作班」為主軸,透過百年歷史電力文物、數位體感、電纜隧道與職人體驗等多重元素,既新鮮又有趣,展期從即日起至11月22日止,豐富元素皆為免費展出,值得一去!「島嶼脈動」主要呈現「電從發電廠到住家的漫長旅程」,以淺顯易懂方式讓民眾理解。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卻又讓人有點陌生的「電」,多數人對它一知半解,台電從二周一六年起著手文化資產清查,啟動文資保存計劃。電力的發展,百年來與台灣生活息息相關,於是台電便思考將電與這片土地的連結,透過策展方式讓民眾親近。從2017「築蹟特展」開始推展,2018「電力大地」,2019年的「川流電湧」文資特展更獲得2020德國紅點設計大獎肯定,廣受歡迎。今年規模盛大,主題為「島嶼脈動—2020台電文資特展」,地點選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南向製菸工廠展出,展期從即日起十一月二十二日止,免費入場。未來台電實驗性概念工作服也可以很「潮」,兼具美感與實用性。「今年想要分享電力是怎麼送到每個家庭,按下開關很方便,但從深山高壓一路降壓到變電箱至輸送到家庭,卻不容易,這些艱深且無形的知識概念如何讓民眾有感理解,便是辦展的目的。」台電公眾服務處展示規劃課課長蘇聘茲表示。今年的「島嶼脈動」最重要的兩大主軸,一是呈現「電從發電廠到住家的漫長旅程」,二是理解幕後「台電工作班」如拓荒者般穿山越嶺的辛勞,藉由新與舊、傳統與創新的豐富面貌,讓觀展民眾知道台電在電力輸送扮演的角色和電的故事。除了運用數位技術,展場也展示近200件珍藏的電力文資展品。「島嶼脈動—2020台電文資特展」在策展人許哲瑜、郭中元表現下,讓展場生動有趣,就像進行一趟關於電的奇幻旅程。展場設有一日電力節拍、工作班、電力物件、野電變幻及未來宅超來電等5大展區,集結包含電塔、纜線、電桿、變壓器、變電箱與電表等來自全國超過20個單位近二百件珍藏的電力文資展品,並結合數位影音感官體驗,讓民眾用不同方式感受平時習以為常的電力存在。各個年代的「舊式電錶」,懷舊之餘更呈現濃濃的歷史感。其中台電特別推薦「展覽必逛」亮點,包含超過百歲的日治時期全台第一顆電表,與首度展出、印有台電金門區處前身「金門電力公司」英文簡稱「KPC」的絕版變壓器;而台電也在展場結合巨型曲面投影、鏡面裝置及實驗音樂的數位體驗空間,打造長達16公尺的「電纜隧道」,走入隧道就如同進入電纜管線,透過不同光影變化,真的一瞬間有自己成為電流的錯覺,十分有意思。藝術家Akibo Lee以台電高壓電礙子等退役材料,創作出極為獨特的「電水母」。「展覽除了表現電在『按下開關前的漫長過程』外,今年特別想談談台電職人『團隊合作』的概念,因此也凸顯工作班的過程。」策展人許哲瑜指出。強調團隊合作的「台電工作班」,旁人無法得知的辛勞,在展場中也能有擬真的感受。展場設有無人機高空巡檢360度實景環繞體驗,戴上安全帽,搭配環型螢幕投影,感受站上40公尺高鐵塔的台電日常工作視角,逼真的體感,彷彿有高空作業的臨場感,張力十足。而在展期期間,也有各種適合全家大小的體驗活動可參與,其中一推出就報名秒殺的週末「小小外線技術員」極受歡迎,學童可以穿著工作裝備,攀爬5公尺高的Q版電桿,體會台電職人的工作環境(皆已額滿);另外,還有指尖陀螺體驗營,現場每天亦提供混合實境電業新應用Hololens體驗等,可詳「島嶼脈動」特展網站。從知識解說、文物展覽、數位體驗到實際操作,寓教於樂又好玩的「島嶼脈動—2020台電文資特展」,每個展區都讓人印象深刻。
玩家帶路/花蓮吉安 漫遊森呼吸
鄰近花蓮市區的吉安鄉,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海,還有廣闊的阡陌田園風光與豐富的人文歷史。不妨規劃一趟漫遊之旅,徜徉在森多精裡,細細體會吉安鄉的無窮魅力。來到台灣的「後花園」花蓮,不僅空氣變得清新、步調也跟著緩慢。這次造訪的吉安鄉,移民史相當豐富,早期屬於原住民阿美族的活動範圍,舊稱「知卡宣」,正是阿美族語,意思是「薪柴很多的地方」。至日據時期,總督府鼓勵日本人移民花東地區,建立「吉野村」,當時有不少來自桃、竹、苗的客家人,受日本人僱請來此種植菸草、開墾農田,因此吉安鄉迄今仍是花蓮最多客家人的地區。吉野村移民館與象徵客家文化的桐花廣場,正好呈現吉安鄉的多元移民文化。(圖/林士傑攝)老舊軍營 變身藝術村 為深入了解這段歷史,首站造訪「吉安好客藝術村」。在日據時期,吉安鄉是全台第一個官辦移民村,移民大多來自日本四國的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被稱為「吉野村」。當年官方在現今的「吉安好客藝術村」,興建花蓮第一座神社,「桐花廣場」的所在地,也是當時的參拜道。光復後,當地被改建為軍營,早年的痕跡已被抹滅殆盡,只剩下「吉野神社鎮座紀念碑」及「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還有一棵高齡兩百歲的老樟樹,見證悠悠歲月。藝術村園區內的「吉野村史移民館」及「客家產業文物館」,都布置了許多舊時文物供遊客欣賞。(圖/林士傑攝)在吉安鄉公所與客委會規劃下,「吉安好客藝術村」結合客家文化產業館、文創商品館、移民村史館、原住民產業生活館等,成為多元文化園區,經常舉辦客家文物展、攝影展等藝文活動,近期每個周末都有舉辦手作課程,實用又有趣。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及200年歷史的樟樹,佇立在此見證歷史。(圖/林士傑攝)離開了富有人文氛圍的「吉安好客藝術村」,下一站便是在地人的私房祕境「落羽松水森林」。在「初英親水生態公園」的旁邊,有一整片民間種植、數量龐大的落羽松林,由於落羽松適合栽種在沼澤、溼地,狹長樹幹成群排列,在水漥映出倒影,畫面唯美,怎麼拍都很夢幻。沿著小徑走入落羽松水森林,美麗景色有如一幅畫。(圖/林士傑攝)香草迷宮 夢幻又療癒欣賞完林木之美,接著到「秧悦美地度假酒店」,這裡主打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境等七感,感受香草的療癒魅力。其中,「香草迷宮」是依照季節轉換種植不同品種的香草,遊客赤腳進入,沿著路徑,張開雙手撫摸香草,讓全身都浸淫在香氛之中。秧悅美地度假酒店的香草迷宮,開放遊客親近香草、體驗香氛,以療癒身心。(圖/林士傑攝)秧悅美地度假酒店的香草迷宮,開放遊客親近香草、體驗香氛,以療癒身心。(圖/秧悅美地度假酒店提供)「有機香草火鍋」是「秧悦美地度假酒店」的招牌餐點,以雞骨跟干貝熬煮湯底,加入迷迭香、香茅、檸檬香蜂草提出香氣,搭配以香草餵養的「GAEA農場健康土雞」、「在地小農有機野菜」、「紅藜樹豆糕、「五行拉麵」和「香草雞蛋」,吃來鮮美爽口,令人回味無窮。有機香草火鍋湯頭清甜鮮美,雞肉經過涮煮,肉質很Q彈。(1,099元)(圖/林士傑攝)另一處擁有絕美景致的景觀餐廳「松湖驛站」,店家花了三年時間造景,放眼望去,景色宜人的生態湖上,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綠頭鴨自在優游。該餐廳的料理,強調使用花蓮在地食材,最推薦的「香草脆皮雞」,是將全雞以香草醃過,蒸烤後再以油淋方式讓雞皮金黃香脆、肉質鮮嫩多汁。「香辣水煮魚」則是來自老闆四川成都妻子的獨門配方,細緻嫩滑的魚肉伴著麻辣鮮香醬汁,開胃又過癮,連美食家王瑞瑤吃了這道菜,也大力稱讚。「松湖驛站」的老闆打造出一座名叫「松湖」的生態湖,該處風景秀麗,讓人心曠神怡。(圖/林士傑攝)「香草脆皮雞」用油淋手法讓外皮金黃酥脆,口感豐富,香味十足。(790元)(圖/林士傑攝)以獨家四川配方烹煮的「香辣水煮魚」,豐厚的香麻滋味令人驚豔。(450元)(圖/林士傑攝)在松湖中看到許多鳥禽優游其間,還有花蓮最有名的紅面鴨。(圖/林士傑攝)可愛動物 近距離互動 開車從「松湖驛站」往東約六分鐘,便抵達占地廣闊、適合親子共遊的「知卡宣森林公園」,除了暑期限定的水上樂園,陶甕景觀廊道及拱橋、大型蜻蜓裝置藝術、花園迷宮、原生及水生植物園區都值得一訪。其中,有座「風箏玻璃溫室植物館」,透明玻璃配上金屬搭建的特殊造型,被網友稱為「迷你版羅浮宮金字塔」,不少遊客專程來此拍照取景。「知卡宣森林公園」裡的造型溫室,被網友稱為「迷你版羅浮宮金字塔」。(圖/林士傑攝)喜愛動物的遊客來到「台開心農場」,可向工作人員購買飼料餵養梅花鹿。(飼料50元/包、100元/3包)(圖/林士傑攝)行程的最後,來到靠近花蓮溪出海口的「洄瀾灣」,附近的「新天堂樂園」是結合科技藝術與潮流文化的購物中心;「台開心農場」則有可愛動物區、生態魚池、自然農法農場等,並設有水鳥觀景台,是絕佳的大自然教室。最令人興奮的是,若事前預約,可參加動物餵食與騎馬體驗,與馬兒及梅花鹿近距離互動,留下難忘回憶。「新天堂樂園」打造約六層樓高丶溜完全程只要十五秒的「最長室內溜滑梯」,還拿下金氏世界紀錄。(單趟一五○元/人丶雙趟二○○元/人)(圖/林士傑攝)美國視覺藝術家科萊特米勒在「新天堂樂園」,打造天使之翼圖樣,成為遊客拍照打卡熱點。(圖/林士傑攝)
玩家帶路/走跳竹塹城
古名竹塹的新竹市,開城迄今三百年來,保存著許多人文特色與傳統小吃,市街巷弄新舊交錯,拐彎總能遇見濃濃的樸實風情,最適合以步行方式吃喝逛遊。這趟新竹城區的小旅行,從全台最古老且唯一沒有招牌的火車站──新竹火車站為起點。此站的建築風格獨特搶眼,屋頂還有古老掛鐘,見證著熙來攘往的旅客。鑽進火車站前的小巷,懷舊建築、傳統冰品、地道小吃森然在列,彷彿走入歷史,重返舊時光。擁有近30年歷史的長和公園,就位在長和宮後方,改建後仍保留著百年老樹。(圖/于魯光攝)全球唯一 真髮媽祖廟接著朝東門圓環前進,沿北門街步行十五分鐘,即可到達與供奉水仙尊王的「水仙宮」相鄰、形成一屋雙廟奇景的媽祖廟「長和宮」。長和宮後方的香客大樓,設有「文物展示館」,展出當年媽祖神像來台時的神轎及服飾等文物。(圖/于魯光攝)相傳媽祖林默娘得道升天後,肉身所遺留的髮絲,分別安置在大陸福建省湄州的兩尊媽祖神像上,其中一座神像後來未能保存,唯一僅存的真髮神像,則在清代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移駕來台,成為長和宮的主神。因此每逢出巡活動前,長和宮必封上廟門,為媽祖整理衣裳、綁好髮髻才起駕,成為有趣的民間傳奇。保存了唯一真髮媽祖神像的長和宮,香客絡繹不絕。(圖/于魯光攝)麗香冰店 濃郁古早味出了長和宮,沿著大同路漫步,來到大門貼著斗大紅字「本店僅此一家,別無分店與搬遷」的「814麗香冰店」,一支支插著竹籤的古早味枝仔冰透著奶香,勾引不少遊客探頭張望。高齡近九旬的創始人蘇添泉,早年曾在新竹空軍八一四菸廠福利社學製冰,自行創業後,一賣就是半世紀,紅豆、花生、綠豆、芋頭、百香果、酸梅、鳳梨、牛奶等八種基本款,樣樣都有忠實粉絲,而新推出的桂圓米糕口味,也吸引不少人嘗鮮。一賣就是半世紀的「814麗香冰店」,門口擺著早期的冰淇淋車,充滿懷舊感。(圖/于魯光攝)紅豆及花生口味的古早枝仔冰,是店內最有人氣的產品。(14元/支)(圖/于魯光攝)鮮嫩粉呇 高人氣小菜在814麗香冰店的斜對角、經常座無虛席的「新大同飲食店」,最初只是個小麵攤,中間休息2年後,因遷入新店面才取名「新大同」,讓不少老主顧重新上門,迄今已傳承四代,擁有近百年的歷史,是新竹在地人最愛的老麵店之一。「新大同飲食店」只營業到下午4點,想吃的食客得早點上門。(圖/于魯光攝)老闆將早期以竹簍燙麵的舊麵攤,保留在新店面內的一隅,供主顧們懷念,而搭上貢丸的乾麵與湯麵,各有擁護者,店家自製的各式小菜,更是為人稱道,其中半透明色澤的「粉呇」,將去筋去膜的後腿瘦肉,調和番薯粉漿後,灌進豬腸膜,質地軟Q鮮嫩,沾些蒜蓉油膏品嘗,實在美味。暖呼呼的湯麵加上手打貢丸,就是簡單美味的一餐。(60元)(圖/于魯光攝)店家自製的「粉呇」,蘸上蒜泥油膏、搭配嫩薑絲,是在地人最愛的小菜。(50元)(圖/于魯光攝)西式劇場 賞復古電影新大同飲食店旁的巷子,便是東門市場。穿過市場來到中正路,就抵達大街上的隱藏景點──建於一九三三年的「影像博物館」。該館前身為日據時代的劇場「有樂館」,建築融合古羅馬與阿拉伯風格,是全台首座有冷氣的西式劇場,現今除了保留早期戲院配備及展示老電影相關文物,並在固定時段播放電影,十分新奇有趣。「影像博物館」前身為日據時代的「有樂館」,也是全台第一座有冷氣設備的戲院;如今改為博物館,除了保留早期設備及文物,並在固定時段播放老電影。(圖/影像博物館提供)「影像博物館」前身為日據時代的「有樂館」,也是全台第一座有冷氣設備的戲院;如今改為博物館,除了保留早期設備及文物,並在固定時段播放老電影。(圖/焦正德攝)步出影像博物館,往東門圓環前進,天還沒黑,圓環附近的「東門文昌雞飯」已湧現排隊人潮。皮薄肉嫩的「文昌雞」,因產地在大陸海南省文昌市而得名,又名「蔡氏雞」。店內必點菜色即是「文昌雞飯」,四、五大塊白切雞肉,加上薑蔥油,搭配有著淡淡鹹味的爽脆桂竹筍,與吸附滿滿雞汁的白飯,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再來碗清甜的「貢丸蘿蔔湯」,最是過癮。「文昌雞絲飯」鋪滿軟嫩不柴的雞絲、淋上雞油,再添點辣椒更是美味。(75元)(圖/于魯光攝)長和宮地址: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35號電話:(03)526-7510開放時間:03:00至22:00814麗香冰店地址:新竹市北區大同路117號電話:(03)522-6488營業時間:08:30至23:00新大同飲食店地址:新竹市北區大同路146號電話:0926-081-053營業時間:09:00至16:00(周一、周二休)影像博物館地址:新竹市東區中正路65號電話:(03)528-5840開放時間:09:30至21:00(周一休)票價:全票20元,優待票10元透過展示歷史影像文物,「影像博物館」帶領民眾一窺幕後的故事。(圖/影像博物館提供)東門文昌雞飯地址:新竹市東區東門街114號電話:(03)522-5082營業時間:周二至周五11:00至14:00、16:30至21:30;周末11:00至21:30(周一休)位在圓環的「東門文昌雞」,是不少新竹人從小吃到大的熟悉滋味。(圖/于魯光攝)「文昌雞飯」吸附滿滿雞汁的白飯,配上鮮美的白斬雞,令人回味無窮。(75元)(圖/于魯光攝)推薦住宿 長和宮香客大樓位於三級古蹟長和宮後方的香客大樓「金長和水仙文教大樓」,提供設備媲美星級飯店的禪房二十四間,房型多元,每間可住二至十五人,每人每晚酌收清潔費五百元起。
印尼最後的食人部落! 60年前「生吃」美國豪門洛克斐勒孫
印尼西紐幾內亞省有一個長年與世隔絕的部落達尼族(Dani),他們有鮮為人知的文化,其中一個頗具爭議傳統,就是部族女性在親友離世後,要切除其中一隻手指的第一節指頭,以表哀悼,由於這項習俗過於殘忍,已被印尼政府禁止。根據《太陽報》報導,47歲攝影師帕奇(RobertoPazzi)日前深入巴列姆山谷的達尼人部落探訪,發現達尼人有許多特別的傳統文化。達尼人是在1938年意外被人發現,當時的美國慈善家理察阿奇博(Richard Archbold)在一次探險活動中偶然發現了該部落。達尼族男子身穿獨特裝飾。(圖/Youtube)部落的著裝風格同樣獨具特色,男人不穿內褲,只穿「陰莖鞘」。每年達尼部落還會和臨近的亞力部落和拉尼部落進行比武大賽,各部落會派出精兵強將進行比武,並展示各部落的文化。達尼人除了上述的特殊傳統外,生活上也與現代人有極大的落差,例如他們仍然用生火煮飯、用種植的植物以物易物,且男性與女性必須分開居住。羅斯表示,達尼人非常害羞、好奇,但他們也相當熱情。印尼達尼部落男性不穿內褲,著裝獨特。(圖/Reuters)另外,男性族人必須照顧一尊「Kurulu」木乃伊,根據報導,這尊木乃伊至少有370多年的歷史,過去是一名令人尊敬的戰士,上頭還配戴著一條項鍊,象徵功勛彪炳,讓族人引以為傲。現在擺放男性達尼人家中,只要有外賓來訪,達尼人都會非常熱情談論木乃伊過去的豐功偉業。神祕的達尼人除了上述的特殊傳統外,生活上也與現代人有極大的落差。(圖/Reuters)過去也有不少澳洲、新加坡或是英國等地的專家深入當地,對這個部落研究,帕奇這次除了了解達尼人的文化和生活,據悉這個部落事世界上僅存的食人部落。1961年,美國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創辦人孫子麥克洛克菲勒(Michael Rockefeller),當時他因為在附近海域發生船體翻覆,爬上岸後,他原想盜取部落文物展示,卻遭到達尼人殺害後吞下肚,「若推測沒有錯,那麼洛克菲就是這樣被活活吞下肚」。雖然達尼族人部分習俗較為殘忍,但他們其實十分友善,但由於達尼族人不諳英語和印尼語,溝通過程相當不便,或許外界認為他們相當原始、野蠻,但部分專家認為與達尼人相處的經驗非常美妙,世人都應該尊重不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