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人士
」 文化部 蔡英文賴冠霖退出演藝圈新身分曝光 陪劉兆玄「代表台灣」出席國台辦活動
男星賴冠霖2017年參加韓國選秀節目後,以限定男團Wanna One成員身分出道,2019年團體解散後他把工作重心轉往大陸,直到今年6月他突然宣布退出演藝圈「轉變賽道」。最近有粉絲在國台辦活動中驚見賴冠霖,他竟然代表台灣文化界人士,在行政院前院長劉兆玄身旁,外型也遭酸「斷崖式衰老」,與當年帥氣小鮮肉形象差很大。近日有賴冠霖的粉絲觀看央視《新聞直播間》時,意外發現賴冠霖穿著西裝,與劉兆玄等政治界人士一起坐在台下聆聽國台辦主任宋濤的演說。根據國台辦旗下的《中國台灣網》報導,宋濤22日在北京會見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劉兆玄一行人以「台灣文化界人士」到大陸參加首屆中華文化峰會,令眾人驚訝的是,賴冠霖居然也在其中。畫面中賴冠霖身穿一襲幹練西裝,體態還是像偶像時期一樣高瘦,整體造型少了許多星味,且臉蛋也明顯圓潤不少。許多大陸網友看了直呼,「原來轉換賽道,是換到紅色賽道」,也令許多人好奇他的身家背景,居然不當藝人後就有好的前途。賴冠霖近日被發現新身分是「文化界人士」,代表台灣出席國台辦的活動,引發網友熱議。(圖/翻攝自微博)不少台灣網友得知賴冠霖近況,紛紛表達各自看法,「23歲當過偶像、演員和導演,現在已經在政界發展,好猛啊」、「有背景不意外,連續4年參與國宴,很多人羨慕一輩子都到不了的程度」、「他什麼時候變成台灣文化界人士?不是都在大陸嗎?」、「唱跳跟不上,演戲也沒火,換賽道是對的」。
文化部背鍋1/內閣亮點淪專業扛鍋 小野無靠山部長位不保?
賴總統與卓榮泰內閣9月20日上任滿4個月,還沒繳出成果,人事卻動盪不安,除了遭爆涉緋聞案狼狽下台的前交通部長李孟諺外,知情人士直指,近日文化部被捲入「閩南語改稱台灣台語」、「中正紀念堂禮兵」與「金曲獎表演」等3大爭議,原本是別的部會放的火,但最後都甩鍋給文化部,針對性斧鑿斑斑,下一個位置不穩的閣員,恐怕是當初內閣亮點的文化部長李遠(小野)。本刊調查,出身外省族群的李遠在卓榮泰520新內閣提名之初,與經濟部長郭智輝、環境部長彭啟明等人,同被列入不那麼具政治味的「亮點」閣員名單。然而,比起由前彰化縣長翁金珠力挺的郭智輝、台達電等科技大老支持的彭啟明,李遠在內閣顯得沒有依靠,更因為曾任前台北市長柯文哲2018年連任競選總幹事,令綠營內部出現反彈聲浪,如今柯文哲遭羈押禁見,民進黨與民眾黨激烈交鋒之際,李遠在內閣團隊更顯突兀。中正紀念堂禮兵操演在文化部與國防部妥協下近期轉移至戶外持續舉行,美其名遠離蔣公銅像達到「去蔣化」,卻也讓禮兵苦扛風吹日曬,觀眾欣賞也得汗流浹背,引發抨擊。(圖/記者黃鵬杰攝)知情人士透露,文化部前部長鄭麗君因2019年蔡英文與賴清德總統初選內戰時「信賴」,後來在蔡政府第二任期黯然離開,之後年握預算上看新台幣300億元的文化部一直是新潮流「菊系」的天下,先後由出身高雄市陳菊市府小內閣的前高雄市副市長的李永得、史哲做了4年,直到蔡英文卸任。現今部內司長與一級單位館長大多也由過去4年「菊系」部長提拔,對李遠「不熟」,部內更迭有部長「叫不動」的內捲窘境。文化部人士指出,賴政府上任才4個月,卻已有不少問題得要由李遠背鍋。首先,近來由教育部主導本土化,要將108課綱中的「閩南語」改稱「台灣台語」,除了客語、原住民族語族群跳腳外,不少因應本土語課綱取得「閩南語教師」認證執照的老師,也面臨改制「台灣台語」後,證照是否將無效的危機。對此,教育部直接「推」給了文化部,稱《國家語言法》主掌部會是文化部,且是由文化部要求政院發文給各單位,修改「閩南語」稱號為「臺灣台語」,但教育部避談教師檢定改寫成「臺灣台語」、同時課綱卻還掛著「閩南語」的詭異現況,知情人士感嘆恐怕得由文化部「擦屁股」。其次,中正紀念堂「禮兵」交接儀式,前文化部鄭麗君部長任內,在自2016便著手運作中正紀念堂「轉型正義」,打著去威權的大旗,拋出調整甚至取消禮兵交接的想法;然而,當時轉型正義戰場太多,加上2018地方縣市長選舉綠營大敗,因而不了了之。這位人士說,賴政府上任後,李遠對意識型態著墨不深,反倒是同為外省族群出身的國防部長顧立雄緊盯,原本一度要取消禮兵交接,而在文化界人士反彈下,拍板交接保留,但地點從室內蔣公像前,移到了戶外,看似少了威權色彩,卻因此讓禮兵日曬雨淋,剛上任的李遠也必須扛。原住民女歌手巴奈以《夜婆》獲得第35屆金曲「最佳台語專輯獎」,文化部臉書直播感言卻因涉及政治話題遭部分刪除,引發各界議論。(圖/CTWANT資料照)文化部人士表示,另外,阿美族歌手巴奈在金曲獎涉及政治敏感致詞,文化部官方臉書自我「過濾」,在回放中「剪掉了」,挨批言論自由打折、簡直回到戒嚴時代,也得由李遠承擔。知情人士感嘆,比起紙風車劇團、唐美雲歌仔戲團等傳統與綠營交好的文化人,李遠實在格格不入,加上「老長官」柯文哲遭羈押,白營對執政黨全面開戰,近期行政院長卓榮泰甚至公開以開玩笑口氣評論李遠「年紀比較大」,稱各界一直要求自己「找年輕人來」,也引發外界揣想,李遠的困局,恐愈發四面楚歌。對此,文化部回應,李遠部長推動政務如常,也專訪不斷,並無外傳「部長位不穩」的情況。文化部長李遠目前積極推動12項沃土計畫,他以身兼創作者身份,始終以與文化藝術工作者、創作者並肩尋求更好的發展,作為擔任文化部長的初心。對於「萌生退意」一說,文化部表示,無法理解「傳聞」從何而起。
博物館醫美1/史博館「整形」認不得! 藝文界譏:無聲文革
成立近70年歷史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經6年漫長整修,今年2月下旬終於開放民眾參觀,但整修過後的面貌與內容卻掀起藝文圈的激烈討論,有老台北人參觀過史博館的新面貌,大呼「巔覆記憶」,更形容「歷史建物」消失猶如歷經一場「無聲文革」。 位於台北市建國中學對面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史博館)成立民國44年,隸屬於文化部管轄,自107年全面封館開始整修;完工後的史博館以深咖啡色玻璃盒造型建物作販賣部,導致正門口左右兩側彷紫禁城宮殿圍牆被遮住,還被民眾懷疑是違建,與日前才被台北市蔣市府否決的故宮正門玻璃亭增設案手法如出一轍。其實,前總統陳水扁任內,也曾堅持以維修中正紀念堂名義,用鷹架及布幔遮蓋令他看不順眼的「中正紀念堂」牌匾,時為郝龍斌主政的市府即認定違反文資法「禁遮蔽規定」。前總統陳水扁任內,堅持以維修中正紀念堂名義,用鷹架及布幔遮蓋他看不順眼的牌匾,並規劃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當時的台北市郝龍斌市府則認定違反文資法中的「禁遮蔽規定」。(圖/報系資料照)根據《文化資產保護法》第 34 條規定,營建工程或開發行為,不得破壞古蹟、歷史建物,亦不得遮蓋其外貌或阻塞其觀覽通道。因史博館外牆也是歷史建物,前北市副市長李永萍推測,史博館動工前恐曾取得柯市府同意,亦曾聽說當年柯市府某位文資大老強烈反對鬆綁史博館歷建,但被強力施壓後封口,呼籲也是建中校友的蔣萬安市長,重行檢視昔日當年決策過程,守護全民記憶。 本刊調查,史博館修繕爭議不只外牆遮蔽。因史博館全區,包括正門廣場前方、由已故宜蘭籍雕塑大師楊英風設計的「龍谿園」,在民國96年時任北市長郝龍斌將其列入受《文資法》保護的「歷史建築」。但107年底柯市府的文資審議會,卻將史博館從外牆到龍谿園間的區域排除在歷建外,而史博館整修工程當時「恰巧」剛動工。整修完成後的「龍谿園」從原先楊英風設計的中式園林,變成日式枯山水及韓國草坪混搭,僅留下涼亭,被學者批評是對台灣前輩藝術家的嚴重不敬。(圖/趙世勳攝)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陳復說,龍谿園是國府遷台後首座公營、也是當時全台最袖珍中式園林,為紀念籌建史博館積勞成疾過世的首任館長包遵彭而設,受託規劃的雕塑大家楊英風,當時創作力旺盛,他融入傳統文化意向,透過曲水石橋區隔緊鄰南海路「鬧中取靜」,讓民眾得以就近親近大師美學。 楊英風堪稱戰後台灣美術史巨擘,他率先提出景觀雕塑概念,強調藝術與個人互動,被推崇為臺灣文化藝術產業現代化的先行者,為人熟知作品多為金屬雕塑,親自操刀的中式園林不多,柯市府文化局為何在107年排除「龍谿園」歷建資格,北市文資會記錄未明敘理由,引發好奇。 歷建失去「保護傘」後常遭遇浩劫,修繕後的龍谿園,原中式園林也被「半日式枯山水混搭韓國草坪」取代,藝術巨擘風貌挨批名存實亡,草坪上放置「懷舊是危險的嗎」鐵牌,更被文化界人士抗議「暗搞文革、還不忘嘲諷反對者」。政壇則傳出當年文化部與柯市府有人看「中式園林」礙眼,就算園林出自本土雕塑巨擘楊英風手筆,但凡「政治不正確」,都難逃逐步消失命運。 史博館館長王長華澄清,因整修廣場水池才拆園林,但後來修繕團隊發現重砌難以回復楊英風作品原貌,曾尋求楊英風後人諒解。根據立院預算書顯示,國立歷史博物館修繕計畫原訂總經費10億413萬5千元,(文化部)中央公務預算負擔8億5,351萬5千元,其餘1億5,062萬元由「國立文化機構作業基金-國立歷史博物館作業基金」預算支出,但因工時延長與疫後通膨因素,文化部後爭取追加預算至12.7億元。長期關切藝文事務的前北市副市長李永萍分析,博物館、文化場館近年整修常牽扯意識型態,及政治干預陰影。但設立史博館不就為保留「歷史」,若連「歷建」都難保,還奢談什麼?盼主政者別僅聚焦「顛覆歷史記憶」,應用更開闊胸襟面對歷史,才能發揮「鑑古知今」價值。史博館表示,館內空間整建及外部庭園景觀更新之際,將秉持博物館專業,持續向前走,歡迎各界先進持續給予指教,並尋求社會多元聲音的最大共識。
黃永松過世 傳欲捐「漢聲」政府沒興趣大陸搶接手?
只要曾有推薦「介紹傳統文化」中英文刊物給外國友人經驗的民眾,一定會想到中英文版「漢聲雜誌」這本老牌刊物,《漢聲》雜誌創辦人之一的攝影家黃永松,在3月4日離世,享年81歲,許多文化界人士都相繼發文,提到昔日與「漢聲」及黃永松的印象,文化部也對黃的過世,表達哀悼之意。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強調,《漢聲》搜集了豐富的史料,是文化界經典,雖然政府頒過多次獎表揚黃永松,但若能將《漢聲》數位化,更有實質意義。不過,在黃永松生前,藝文界就傳出,黃想將著作權捐給文化部,成立數位資料庫,但文化部都興趣缺缺,中國大陸藝文界得知後,立即向黃爭取願意接手的合作意願,因為「漢聲」正好可以彌補大陸文革期間流失的漢文化資訊,但黃思考在三,仍希望資料留台灣,予以婉謝。陳學聖表示,文化部部長史哲,既然捨得燒八千多萬演兩天的《1624》(由文化部策劃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1624」,主題從海洋史觀探台灣身世。),總不會連幾百萬將「漢聲」數位化經費都捨不得出吧?如果政府不重視《漢聲》,一旦被對岸輕鬆收割這個台灣民間辛苦耕耘的果實,將會成為台灣文化的重大損失。陳學聖說,黃永松老師是他非常景仰的一位文化人,長期從事文化扎根工作,從1970年籌辦「漢聲」中文版及後來的漢聲英文版,到80年代推廣「中國結」,90年代搶救龍潭惜字亭,出版楊柳青年畫,發起文化尋根活動,乃至晚年投入兩岸攝影教學,一直默默耕耘,從不間斷。陳學聖表示,發行超過半世紀的《漢聲》雜誌,記錄黃永松與漢聲團隊帶領民間從事台灣文化研究的成果,可謂台灣「文化深耕」的典範,「漢聲」搜集了無數田野調查的一手資料,特別在兩岸阻絕年代,能從台灣發掘、珍藏、記錄漢文化在地的深化,並流播國際,堪稱台灣漢文化的百科全書。他表示,根據黃永松友人轉述,黃永松生前念茲在茲的,是將《漢聲》數位化,希望讓這些文化結晶分享給更多人,可惜重病來得又快又急,沒有完成,人就走了。黃一度曾經動念想將著作權捐給國家,但竟「乏人問津」,反而是傳出大陸方面很有意願接手,但黃有疑慮,就沒進行。黃永松的朋友希望能繼續完成其遺志,目前卻力有未逮。他因此對文化部喊話,既然已經花了好幾億,動用前瞻預算,成立國家文化記憶庫,證明政府極為重視利用數位科技保存文化資產。漢聲有很多珍貴的史料,還是民間自發完成的,把它數位化,無論是納入國家記憶庫,或另設一個資料庫,對文化部而言,都是事半功倍的千秋大業,何樂而不為?陳學聖說,黃永松生前在最後一次參與的攝影展,留下的一句話:「美,無所不在,我們朝夕相伴…發現美、表現美、紀錄美、重視美…」或可視為其一生的寫照『長保赤子之心,無私奉獻』。如果因漢聲強調漢文化,可能「政治」不正確,政府就表達淡漠,未能展現出多元包容的文化保存觀卻受限於狹隘的意識型態,日後將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畢竟文化價值是遠遠超越眼下當前的政治。英文漢聲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有關傳聞黃先生欲捐漢聲給政府,及大陸單位向本公司提出相關合作,這部份消息為坊間誤傳,漢聲並未接觸到上述相關單位。
蘭館國寶留故宮變數多 陳學聖建議恢復「指導委員會」
國立故宮博物院昨日正式回應,強調會與最大誠意與蘭千山館後人溝通,期待蘭館國寶能夠續留故宮,推動搶救蘭館國寶的國民黨智庫文教組召集人陳學聖也對故宮回應「大體上表示肯定」,認為新任故宮院長蕭宗煌願意博採眾議,盡力留下蘭館國寶,可望亡羊補牢。但美中不足的事,故宮並無意修改組織法,納入合議制的審查機制,他擔心未來如果再遇到行事「劍走偏鋒」的故宮領導者,很難避免重蹈覆轍,還是主張應恢復早期「指導委員會」的位階。新任故宮院長蕭宗煌向文化界釋善意,表示將繼續爭取蘭館國寶續在故宮寄存,陳學聖表達肯定,但蘭館後人是否點頭仍無法確定。(圖/報系資料照、陳學聖臉書)不具名立委則透露,由於文化界人士在去年11月底發「搶救蘭館文物、國寶留台灣」,而且破紀錄的快速成案,引發外界議論,也讓曾公開講出「故宮國寶已經很多、民間寄存故宮制度應檢討」的前任故宮院長吳密察在立院上會期審查故宮預算時,向立委私下坦言「壓力很大」,並且透露他雖認為故宮現行古物寄存制度該檢討並大幅限縮「除非以捐贈故宮為前提,否則拒收寄存」,但他也願意尋求折衷方案,為蘭館寄存故宮文物中的兩件國寶,褚遂良的〈黃絹本蘭亭〉以及懷素的〈小草千字文〉,向蘭館後人爭取是否可以繼續寄存故宮,以平息爭議。但據了解,立委仍認為,故宮要退回民間寄存之國寶「茲事體大」,即使故宮的理由是「擔心古物受損、故宮賠不起」,但是,世界各大博物館少見以「古物恐受損」的理由,拒絕寄存國寶,擔心故宮說法恐無法令民眾信服,並未接受。而隨著去年底大選,執政黨敗選,內閣改組,吳密察也成為少數未能繼續留任的閣員而去職,被外界解讀,因民進黨立委也認同蘭館文物應續留台灣、力爭改到故宮南院展出,府院高層不樂見爭議持續,才換下故宮院長。推動「搶救蘭館國寶」的文化界人士指出,新任院長蕭宗煌是美術界人士,也有博物館管理的實務經驗,而吳密察專長則是「台灣史」,因此對於蕭宗煌的期望頗高,儘管蕭宗煌上任後,立即在2月13日邀請相關領域專業人士舉行專家諮詢會議,與會者也樂觀轉達蘭館國寶繼續寄存「應有希望」。但據傳,部分吳密察拔擢的故宮主管仍對蘭館國寶寄存持保留態度,由於吳前院長給蘭館後人的「最後期限」是今年年中,關係故宮是否繼續接受民間寄存國寶的大原則,蘭館國寶能否續留故宮、繼續陪伴台灣民眾,恐怕還得經過故宮一番內部角力,而蘭館後人態度也持續不明,結果現在還很難預料。
故宮遞交戰爭緊急撤離計畫 藍委狠酸:寫了等於沒寫
共軍在台灣周邊海域舉行軍演,萬一台海局勢緊張,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批歷史文物該如何安置?根據故宮昨天送達立法院的「戰爭緊急應變措施及演練」辦理情形,故宮設定戰時情境包括開館期間如遭飛彈襲擊,將緊急疏散遊客並閉館,撤收展區文物至安全暫存點,同時,模擬遊客趁機意圖奪取文物的突發狀況,在戰時危急狀態,為分散風險,緊急將重要文物疏散運送至院外安全地點。戰火無情 缺乏完整因應之道不過,對於院外安全地點等規畫都未交代,國民黨立委林奕華直言,這份故宮標示為「密件」的疏散計畫,一點實質內容都沒有,「故宮似乎覺得戰爭不會發生,或是就算發生也不會攻打故宮」;國民黨立委李德維則痛批,寫了等於沒寫,只是虛應了事。俄烏戰爭3月爆發時,烏克蘭的利沃夫國家博物館被迫匆促撤離館藏,1.2萬件文物何去何從,引發國際關注。林奕華說,戰爭爆發時,利沃夫國家博物館緊急動員所有員工打包上萬件藝術品撤離,卻找不到安全、合適的地方存放,擁有69萬件寶貴文物的台北故宮,必須提出完整因應之道,包括分散風險、文物運送、有無被掉包疑慮,否則戰火無情,如何在緊急時刻保存珍貴文物?朝野立委3月時要求故宮院長吳密察,備妥故宮文物撤離演練及安全存放計畫。吳密察承諾,最快在7月將此計畫送至立法院。林奕華說,昨天(8月8日)才收到。9萬件精品 傳移置美日遭否認但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在7月30日已有報導指出,吳密察曾透露,故宮7月中旬已做過戰時模擬演練,包括當故宮遭敵方毀損、物件遭掠奪時,如何向軍警求援。吳密察並說,若三軍統帥下令撤退時,近70萬件文物不可能全數遷移,會先搶救9萬件高價值、不占空間的文物。網傳9萬件精品將轉移至美、日尋求保護,故宮副院長黃永泰昨嚴正聲明,「絕無此事,還沒有提出所謂的移置方案,尤其是移置到國外,69萬件文物全部都是精品,每件都是值得我們國人珍惜的。」故宮送至立法院的報告,李德維形容「很薄弱」,只有一頁半,內容分為2種情境,第1若飛彈襲擊變電所,導致院區停電,故宮成立緊急應變小組,疏散遊客並閉館,緊急撤收展區文物至安全暫存點,還要防止遊客趁亂闖入展廳、搶奪文物。另2種情境是故宮庫房遭受攻擊,庫房的典藏功能失效,為分散風險,僅即將重要文物疏散運送至院外安全地點,過程將與憲兵指揮部士林憲兵隊與台北市警方士林分局配合,模擬運送過程遭敵方特工武裝突襲。前院長提議 留在原地最安全李德維痛批,等了近5個月,故宮只是敷衍交代、虛應了事,像是需要多少人力物力運送文物?如何運送?「這份報告,全部都是空的」,若故宮不懂,可以請教國際專家,報告寫得如此簡陋,更令人害怕,原來故宮的文物保存措施如此空虛且空洞。林奕華表示,近日來台海局勢緊張,但吳密察因公出國,不在國內,為保存珍貴故宮文物,故宮不能有僥倖心理,應未雨綢繆,盡快提出策略。文化界人士認為,立委應力促故宮現在就盤查清點文物數量,並確定文物都如故宮所言,存放在庫房內。故宮座落在陽明山的安山岩盤上,因此前院長馮明珠認為,即使戰爭爆發,故宮文物留在原地最安全。新黨因此質疑,故宮現在為何覺得戰時文物需要移轉?絕不能讓文物在移轉過程中丟失,故宮收藏的是中華文明幾千來的珍貴文物,但民進黨在去中國化思維下,對故宮文物完全不重視,根本不把這些文物當成國寶,絕不能搞黑箱作業,從而讓人有機會搞鬼。
鏡亂3/董監事0持股 財務支出引爆鏡電視之亂
尚未開台的「鏡電視新聞台」再掀風波,兩個多月董事長換三次,從3月4日董事長陳建平遭政變「無預警改選」下台,繼任的紙風車劇團創辦人李永豐11天後又辭職,3月15日改由導演楊雅喆接棒。鏡電視高層動蕩不斷,與八大股東在六席董監事會中僅得一席,是否有關,引起各界關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今年1月19日決議,許可衛星廣播電視「鏡電視新聞台」申設,並就其未來營運附加附款及行政指導之外,據悉NCC也因為其提出的少見「股權分散且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之制度,董事會成員皆為0持股,未具有股東身分,且因其保證「確保新聞獨立及編業分離」才准予設立。鏡週刊創辦人裴偉,主導創設鏡電視。(圖/報系資料照)鏡電視股東來自科技、傳產界等8位出資者,單一股東持股均未超過15%,包括鏡週刊社長裴偉、英業達集團創辦人葉國一、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前智邦董事長黃安捷、甲山林董事長祝文宇、皇普建設董事長蘇永平、萬海少東陳致遠、麗綺開發公司負責人朱劭華。翻開公司工商登記資料,鏡電視於2020年5月成立,董事長為裴偉,董事會成員有陳志峻、廖志成與黃麟翔,四人分為鏡週刊的社長、副社長、總編輯及財務長,到2021年1月經過四次增資,資本額由2.51億增為8億後,董監事改選,除裴偉外,另三人換為李永豐、楊雅喆及劉志鵬,前兩位為文化界人士,劉則是律師。陳建平「被政變」下台,引爆鏡電視之亂。(圖/報系資料照)鏡電視申設送件後,去年5月NCC要求鏡電視與鏡週刊分離,裴偉因而辭去董事會與董事長,改由陳建平接任董事長,董事會成員並在加入黃安捷、勞工董事盧宥伶。黃安捷為前智邦董事長,鏡電視大股東之一。今年元月鏡電視申設獲NCC核准時,包括黃安捷等董監事均為「零」持股。日前遭突襲「被請辭」的陳建平,外傳他所代表的正是出資方的大股東,陳建平擔任董事長後,就開始針對鏡電視的財務進行整頓,當陳建平遭撤換後,就傳出與拒絕每月仍支付給前董事長裴偉的「停雲管理顧問公司」150萬元有關,也拒絕再為鏡週刊旗下的「鏡文學」及「鏡好聽」買單。兩方開始上演媒體大戰,接著就有鏡電視員工對外爆料陳建平「干涉新聞」。本刊調查陳建平出身高雄陳家,父親為陳田錨,曾擔任過高雄萬眾有線電視的董事長、立委後,出任陳家創辦的大衆銀行董事長、大衆票劵總經理。在鏡電視「零持股」的陳建平,與鏡電視大股東之一的萬海陳致遠為好友,喜愛運動及音樂,2011年底曾一塊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出。究竟鏡電視高層地震不斷,與罕見的「董監事零持股」「所有權經營權分離」設計初衷是否有關連,有待釐清。但董監事0持股的設計,對出資的金主而言,等同白付錢讓別人圓夢,對公司經營管理完全插不上手,因此鏡電視喊出「5月開台前增資20億元」,資金最後是否能順利到位也備受關注。雖然NCC主委陳耀祥近日表示,目前鏡電視實收資本額13.5億,聽說剩不到1億,但基本上大股東們都是社會上有錢的股東(人),對資金問題陳耀祥不擔心,但最後若未增資、如期開播,最嚴重情節可依「保留廢止權」廢照。
鏡亂1/ 大股東信裴偉能拿執照 知情人士爆:因為他能熱線總統
《鏡電視》風波鬧不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監理完全失能,就算有部分投資者心理準備最後會投資失敗,但仍有部分投資者對鏡電視實際操盤者、鏡週刊社長裴偉相當有信心,願意陪著一起燒錢,度過眼前風波;據知情人士透露,大股東們從一開始連執照都沒有,到現在紛爭不斷,持續相信裴偉的關鍵,就是深信裴偉與總統蔡英文的親密關係,有總統當靠山就不怕倒台。據知情人士指出,鏡電視從草創至今,大股東們願意支持裴偉的關鍵,在於他們相信裴偉可以搞定總統,熱線直通蔡英文。該人士表示,裴偉常打電話和總統交換意見,而且時間、次數不受限制,有時甚至在深夜時分,兩人還可以為了討論某件事,一講就超過半小時,講電話不夠,蔡英文還會邀請裴偉至家中作客吃飯,國王人馬形象才讓大股東們至今願意買單裴偉的「電視夢」。此外,知情人士也指出,裴偉除了掌握總統,還透過《鏡文學》總編輯暨總經理董成瑜與前文化部長鄭麗君的好交情,讓執政黨深信鏡電視是黨的電視台,會乖乖聽綠營的話。該人士指出,董成瑜做法很簡單,拉攏與鄭麗君相熟的文化界人士擔任鏡電視董事,其中李永豐和楊雅喆會出線,並陸續擔任鏡電視董事長,與此不無關係。值得一提的是,鄭麗君目前受邀在鏡文學旗下的聲音頻道《鏡好聽》錄製節目,持續發揮影響力。知情人士表示,裴偉抓穩總統和鄭麗君,代表搞定政界和文化界,最後還找來資深學者、政大新聞系兼任教授翁秀琪擔任該台「外部公評人」,就是搞定NCC委員的最後關鍵絕招曾任政大傳播學院院長的翁秀琪在政大服務長達21年,目前退而不休,「傳院翁媽」因擁有許多傳播學界的徒子徒孫,在無論是在傳播學界、新聞業界頗具影響力是不少評議委員的老師。但外部公評人辦公室每個月高達80萬元預算,也成為這次外界關注焦點。本刊致電裴偉,為何股東相信一定會取得執照?他只回答:「因為股東們都信任我」。本報導刊出後,總統府於17日下午發表聲明否認有「熱線總統」一事,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則表示,對於任何媒體的執照審查,是獨立機關NCC的權責,總統府一貫的立場是尊重獨立機關依法做成的專業決定,總統府不會涉入。
追星歪風!青少年砸錢「供養」偶像⋯私生飯猖獗 恐違法
大陸青少年瘋狂追星屢見不鮮,近年追星族低齡化,很多未成年人加入「粉絲圈」,花費不菲的時間和精力,甚而大筆的金錢,「供養」偶像明星,甚至為了偶像在網路上相互叫罵,而這類追星歪風引發輿論關注之餘,大陸官方也急忙出手整頓,今年兩會更有人大代表疾呼,要遏止粉絲圈文化亂象。「粉絲圈」一般是指喜歡某個明星或者團體的粉絲群體,多是明星經紀公司為凝聚旗下明星的粉絲常用的手法。近來未成年人瘋狂追星文化頻頻登上微博熱搜,甚至還滲透校園,例如2020年12月,江蘇省宿遷某學校教師帶領學生在演唱會上為某明星加油打氣。2020年5月,該名老師又在課堂帶領學生為明星大喊加油,還錄製影片在網路上傳播。針對上述追星歪風,不只大陸教育界、文化界人士齊聲呼籲要整頓「粉絲圈」文化,稱要幫助未成年人養成良好偶像觀,也驚動大陸國家網信辦出面整頓。去年7月,大陸網信辦發布通知,表示展開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路環境專項整治。其中第6點特別提到「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粉絲圈)互撕(相互叫罵)等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資訊)和行為」。此外,還要大力整治明星話題、熱門貼文的互動評論,煽動挑撥青少年粉絲群體對立、互相謾罵、人肉搜索等行為,並嚴格清查粉絲圈的「職業黑粉」(以抹黑明星藝人為主的盈利團體)、惡意行銷等違法帳號。今年在大陸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宋文新再次提出「整頓飯圈(粉絲圈)文化」建議,他點出未成年人偶像觀養成問題;著名編劇汪海林也向大陸教育部建議禁止中小學生參加明星「應援(加油及支持)組織」,向相關部門建議禁止演員經紀公司在中小學生中建立粉絲應援團等。《齊魯晚報》發表評論稱,低齡化的粉絲圈對很多未成年人的惡劣影響,是應該讓人警醒的現象;也提醒,作為明星,「請用作品和良好的人品做未成年人的真正偶像」。另一方面,粉絲圈中經常出現瘋狂粉絲(大陸又稱「私生飯」),他們為滿足自己私欲,跟蹤、偷窺、偷拍明星的日常,如掌握明星手機號碼,就瘋狂打電話;知道明星家住哪,就天天在附近遊蕩;掌握明星行程就危險跟車。這類問題的根源背後正是明星個資被盜賣,明星的身分證、手機號碼、戶籍、護照、航班乃至飯店資訊、通告等,都被明碼標價在網路平台販售,而許多瘋狂粉絲是中學生,根本不知其行為已違法。陸媒呼籲,要讓盜賣明星個人訊息行為付出法律代價,該承擔的法律責任,絕不含糊,只有斬斷個資盜賣產業鏈,才能減少此亂象。
狩獵千億地2/空總舊區公告現值254億 文化部年度預算僅200億根本買不起
北市舊空軍總部基地究竟該如何利用,一直是各界關心的議題。二○一二年空軍司令部遷到大直後,舊空總該如何開發就曾引爆爭論,直到二○一五年間,馬英九政府攜手台北市府,將舊空總建築物列為文化資產以後,風波才暫告一段落。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各部會對如何使用舊空總的看法仍有分歧,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堅持在這塊黃金地進行「不賺錢的文化實驗」,雖然在綠營內部有不同看法,但獲得蔡英文力挺,文化部也開始以主管機關的身份進行規劃,首先確定的就是開闢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誓言作為培育當代文化藝術的「人才孵育器」。文化界人士透露,鄭麗君始料未及的是,她在今年五月間卸任文化部長後,包括財政部、國防部、經濟部與科技部,陸續針對舊空總的利用提出多項主張,導致國發會在審查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第二期(二○二○年到二○二一年)預算規劃時,雖然結論是「原則同意續辦」,卻也新增許多動支後續預算的條件。外傳現任文化部長李永得,也有意打「順風牌」,決定重新檢討舊空總的使用規畫,一旦文化實驗場確定喊卡,舊空總土地利用的燙手山芋,就可能再丟回國發會。據悉,國發會目前採納財政部的認定,認為舊空總產權雖已移交財政部國產署,但仍為供國防部專款專用的「營改基金」(國軍營舍及設施改建基金)財產,文化部應「有償撥用」或與國產署合作開發。問題是,舊空總去年土地公告現值約二百五十四億元,加計硬體建設所需,總開發成本高達五百五十億元,文化部今年度預算卻才二百多億元,根本無力支應,國發會的說法,形同變相讓文化部對於舊空總朝向文化園區的規劃「出局」。
捷克參議院議長訪台團順利入境 蔡英文表歡迎「台捷友好」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今(30)日率團訪台,89名團員初步檢測後未有發燒等症狀,順利入境台灣;對此,總統蔡英文稍早發文表示,歡迎捷克參議院韋德齊議長率團訪台!蔡英文在臉書說,捷克是文化深厚、經濟發達的中歐國家;很多台灣的遊客,都拜訪過美麗的捷克首都布拉格,喜歡文學的朋友,則可能讀過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或博胡米爾.赫拉巴爾的作品。蔡英文指出,捷克也和台灣一樣,在1980年代經歷民主轉型;1989年「絲絨革命」發生時,數十萬捷克人民走上街頭,勇敢抗拒強權威脅,最後順利完成了民主化。蔡英文認為,台灣和捷克之間,有太多可以彼此分享的故事。她也希望,可以針對防疫經驗、經貿投資、觀光旅遊、國際參與等議題,持續深化和捷克的合作。蔡英文也說,這次的訪團成員,除了參議院領袖和資深參議員,還有布拉格市長賀吉普、捷克科學院副院長、大學校長、布拉格愛樂樂團總監等學界和文化界人士,以及企業領袖和媒體代表,陣容相當龐大。蔡英文期待,接下來幾天,台捷雙方能展開全方位的深入交流,並在文末標記「台捷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