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德斯
」 我的完美日常 役所廣司影爆點/文·溫德斯X役所廣司,坎城影帝《我的完美日常》在日常生活體現旅行的意義
擅長公路電影,也與日本有深刻緣分的大師文·溫德斯,在時隔多年之後回到日本,完成他入圍坎城正式競賽的《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英文片名來自Lou Reed的歌名,電影構想最初源自於UNIQLO的「東京公廁計畫」(Tokyo Toilet Project),是為澀谷17間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坂茂等大師操刀的公廁拍攝宣傳影片,團隊請來溫德斯操刀執導,而溫德斯決定將原定的短片發展為完整長片,親自參與劇本,以公廁清理員的視角起始,以哲學及詩意的敘事方式,講了一個關於日本,關於生活,關於時間的故事。日本重量級演員役所廣司也交出了內斂迷人的醇厚演技,以本片問鼎日本睽違多年的坎城影展影帝。《我的完美日常》導演文·溫德斯(左)找來役所廣司飾演東京公廁清理員平山,不只讓作品入圍坎城競賽片,也成功將役所廣司推上坎城影帝。(圖/甲上提供)役所廣司飾演東京公廁清理員平山,每天清晨起身,以一模一樣地慣性梳洗、澆花後整裝出門,輪番打掃過責任區域後下班,前往澡堂洗澡,到地鐵站下的小店用餐後回家,閱讀、入睡。假期則有假期的固定慣性,起床、整理環境、洗衣服,去二手書店,最後去熟悉的居酒屋喝幾杯,與老闆娘聊天後返家。日復一日,過著簡約樸素到極致的生活。構成平山生活的的元素只有下面幾項:書本、卡帶、投幣式販賣機、澡堂、腳踏車、底片相機、折疊手機、陽光、木漏、晴空塔。上班的路上喝幾口易開罐咖啡,把錄音帶放進音響,聽著Lou Reed、Patti Smith、The Animal、The Velvet Underground等70年代經典音樂人的卡帶,抬頭看看天空,以及近在咫尺的晴空塔,睡前讀著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的小說《野棕櫚》,再沈沈進入樹影搖曳的夢境裡。溫德斯把清理員平山日復一日的日常打造成綿延的公路之旅,生活中的不變與變數,如同旅程中遭遇的人事物,有些平淡如常,有些無法預料。每天一起工作,某日就突然消失無蹤的清潔工夥伴,流下眼淚之後什麼都沒說,吻了一下他的臉頰就離開的年輕女孩,突然造訪的陌生姪女,失聯多年的親妹妹,總在結帳後才搭話的二手書店老闆,有故事的居酒屋老闆娘,以及她的前夫等人。來來去去的人們進入平山的生命,也成了風景的一部分。平山是個話不多的角色,大多數時候只以眼神和外界互動,但在廁所的牆縫裡,和未知的陌生人隔空對話的圈圈叉叉遊戲,每日中午用餐的神社住持心照的眼神,舉起底片相機,拍下當天穿透樹葉縫隙的陽光的瞬間,這個看似在時間之流以外活著的男人,卻默默用他獨有的溫柔與世界溝通。平穩又浪漫,但不至於過度浪漫,當故事進行到超過一半,我們才會開始思考,平山是個什麼樣的男人?他有什麼樣的歷史?為何成為公廁清理員?從他的生活習慣、攝影、音樂及文學品味看來,這是一個有生活厚度的男人,但關於他的過去,導演並不打算著墨太多,只藉著突然離家出走來投靠的姪女Nico簡單的對話,以及搭乘豪車,短暫現身的妹妹,才得以驚鴻一瞥他與過去人生接軌的瞬間,也才能略微想像平山選擇脫離原生環境,在水泥城市裡當個修行者,孤身一人生活的可能理由。役所廣司(左)在《我的完美日常》中跟飾演姪女的中野有紗有多場對手戲,也讓他平凡的日常有了變化。(圖/甲上提供)對導演來說,每個符號都有其意義,溫德斯在影像及敘事上偷渡了福克納在文字上慣用的意識流手法及時間概念,福克納曾說:「時間裡只有現在,我把過去和將來都包括在其中,這就是永恆。」他認為時間唯一的存在形式就是「在個人身上短暫的體現」,過去與未來,都是現在的表現形式。平山與姪女在河邊的一小段對話:「下次是下次,現在是現在。」可以作為本片註解:所有的時間都是當下,日常的變與不變,在時間的流逝中,終將聚集在一起回歸大海。沒有過多劇情和台詞,平靜到接近紀錄片的《我的完美日常》,每個畫面都盈滿帶有禪意,流動的光影。電影跑完字幕的最後,特別介紹了日文中特有的「木漏」這個字:木漏指的是透過樹葉縫隙流撒而下的陽光,所有的光影只存在於當下那個瞬間,稍縱即逝也無法重來。役所廣司飾演的平山對姪女Nico說:「這個世界上其實有許多不同的世界,看起來連在一起,其實並不互通,我們都活在不同的世界裡。」《我的完美日常》是溫德斯對勞動階級的敬意,是對時間的歌頌,同時也闡釋了另一種旅行的意義:不需要整裝上路,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流動的公路電影,我們每個人都是旅人,能在這樣的世界裡,以僅此一次的視線看待生命中的每一天,無論晴雨好壞,都是Perfect Day。《我的完美日常》3/8上映。
影爆點/舞吧!否則我們就什麼都不是 傳奇舞壇大師碧娜鮑許《PINA》10週年數位紀念版
說到現代舞,你會想起誰?許多人共同的答案,或許都是被譽為新表現主義大師,傳奇現代舞蹈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將一生都留在舞台上,碧娜·鮑許的經典名言是:「舞吧、舞吧,不然我們就迷失了。」她於2009年因肺癌離世,而她的好友,德國電影巨匠文·溫德斯(Wim Wenders)遵守兩人的約定,在碧娜離世之後,完成這部本來會有她本人參與其中的紀錄片《PINA》。電影收錄碧娜·鮑許最著名的4齣舞作《穆勒咖啡館》(Cafe Muller)、《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滿月》(Vollmond)和《交際場》(Kontakthof)四齣舞作的片段,並穿插好友及團員、學生們對碧娜的訪談回顧,以及碧娜本人的排練及舞蹈片段,以更為全面及立體的方式,紀念這位影響深遠的世界舞蹈大師。適逢電影完成10週年,片商特別引進2D及3D兩種版本,讓她的作品以更豐富的樣貌重新登上大銀幕與觀眾相見。碧娜開創「舞蹈劇場」演出形式,打破舞蹈與劇場的界線。(圖/甲上)「這不是一部關於碧娜的電影,這是一部獻給碧娜的電影。」關於《PINA》,文·溫德斯是這麼說的。1985年,文·溫德斯首次看到碧娜鮑許的《穆勒咖啡館》,深受震撼的當下,也與「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的碧娜成為至交。他向碧娜提出合作電影的計畫,並預計使用3D技術來呈現碧娜舞蹈作品中的多元性、空間性及複雜性。經過將近20年時間策劃,客服種種技術困難,就在電影計畫宣布之後沒多久,碧娜卻因為肺癌猝逝,電影計畫就此擱置。文·溫德斯在與烏帕塔舞團討論之後,決定重啟電影製作,轉換拍攝計畫方向。《PINA》裡,看不到太多碧娜·鮑許的介紹、生平或豐功偉業,連碧娜本人的畫面都不多,但她確確實實地存在,在作品裡,在舞作之中、在舞者們的口中,也如片中舞者所說的:「我們都是她的一部分。」為了實踐碧娜將自然元素融入作品的創作理念,文·溫德斯將舞者們帶出劇場之外,放進舞團所在的城市烏帕塔,將開放環境化為劇場舞台,於是斑馬線、體育館、游泳池、人行道、小山丘,烏帕塔知名地標的半空懸掛式捷運和軌道,都成了這些傳奇作品的全新場景。《PINA》橫掃全球各種獎項,令觀眾親身感受舞者豐富的表演力道。(圖/甲上)烏帕塔是舞團的據點,也是碧娜生活了30多年的創作搖籃,將她的創作真實置放在城市地景之中,讓舞者在風裡、陽光裡和雨中舞動,在城市各處奔跑及跳躍,畫面本身便已足夠超現實,而透過3D畫面的空間透視,讓舞者的動作、臉部表情、衣服布料的擺動,甚至舞台上的水滴都更貼近觀眾,也為原本的舞作賦予奇特的第二層觀影體驗。碧娜·鮑許被稱為「舞蹈的革命家」,從小學舞,也曾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舞者。她的傳奇開啟於受邀擔任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藝術總監之後,後來她將該舞團改名為「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碧娜開創「舞蹈劇場」演出形式,打破舞蹈與劇場的界線。她的作品中有大量男女間互動,融合了悲傷、幽默及高度身體自覺,主題上,也著重於刻畫現代人的恐懼、孤獨,以及渴望被愛的各種幽微情緒。《PINA》導演文溫德斯將舞者們帶出劇場之外,在戶外自由起舞。(圖/甲上)舞團舞者來自全球各地,將各種體型、年齡及種族舞者齊聚一堂的畫面,也為她的作品開創不同與傳統現代舞的全新畫風。《PINA》在2011面世後讓影壇眼睛一亮,橫掃全球各種獎項,也是全球首部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3D藝術電影。當年錯過這部片的大銀幕版本,或想體驗3D版碧娜·鮑許舞作的震撼感,這會是重溫兩位大師創作心靈的絕佳機會。《PINA》10週年數位紀念版,6/3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