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
」 癌症 化療 肺癌 中醫 腦瘤能言善道突變沉默哥!以為腦中風 就醫檢查竟是腦瘤作祟
一名60歲陳姓男子,個性幽默、能言善道,但今年七月起家人發現他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九月初突然出現說話含糊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症狀,家人以為他腦中風緊急送他就醫,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左腦竟有顆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陳先生恢復昔日性格,目前病況穩定,持續進行化療與放療中。原本懷疑腦中風 卻是惡性腫瘤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指出,陳先生就醫時明顯看到右側肢體無力、說話模糊不清,個性沉默不說話,陪同的家人指出,患者身高約一百七十公分、體重原本六十五公斤,最近三個月就掉了十公斤,到住家附近診所檢查都沒查出原因,最近因為發現原本很能聊的他突然性格大變,不愛說話還講話不清、右側手腳無力,懷疑是腦中風,趕快送他就醫。經過醫療團隊進行磁振造影等一系列檢查,意外發現患者左側前腦有顆三公分腫瘤,切片後證實是惡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3D立體導航 手術精準切除病兆經3D立體導航精準定位,術中並以螢光顯微鏡精確抓準腫瘤位置,再以手術精準切除病兆,大幅降低正常腦細胞與神經手術中受損情況;術後患者右側手腳無力症狀解除,個性、語言能力也也恢復如往昔,目前正配合腫瘤團隊進行化療與放療,病況穩定。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成人常見腦部腫瘤陳典廷主任提醒,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常見的腦部腫瘤,約佔顱内腫瘤的10-15%,好發於45-55歲,發生率約10萬分之2-3,症狀依照腫瘤壓迫位置可能出現頭痛、噁心想吐、肢體乏力、個性改變等症狀,目前治療仍以手術合併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主,但因癌細胞不易根除且容易復發,屬於十分棘手難以治療的疾病,提醒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7旬婦罹慢性病又得肺癌! 「冷凍微針治療」順利控制病情
一名76歲何姓婦人進行肺癌篩檢,意外檢查出肺部結節。由於她罹患糖尿病,長年受慢性病所苦,並曾裝設心臟血管支架,得知肺部疑似長腫瘤後,意志消沉、無意再動手術,何婦家人焦急向醫師問診,經評估患者年紀、共病症及肺功能狀況,主治醫師與院內專科醫療團隊討論,建議何婦以「冷凍微針」治療腫瘤,術後1年來定期追蹤未再復發,讓她與家人放下心中一塊大石。肺癌治療選擇多 「微侵入性」新治療肺癌有「癌王」之稱,蟬聯全國十大死因之首;近5年醫療設備及技術精進,肺癌治療有長足的進展,微創手術傷口小,治療選擇漸趨多元,在化療、手術之外,還有免疫藥物、口服標靶藥物以及冷凍微針、微波、燒灼等「微侵入性」治療。羅東博愛醫院胸腔外科白楚彬醫師解釋,「冷凍微針治療」是將帶有冷凍功能的細針刺入肺結節,透過反覆冰解破壞腫瘤組織,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尤其對於年長、有洗腎、肝硬化、心臟疾病等慢性病,且無法承受手術風險的病人來說,是較安全合適的治療選項。局部淋巴轉移 這樣治療控制病情近期也不少研究文獻指出,若肺癌出現局部淋巴轉移,透過化療搭配免疫藥物治療,治療成功率高;若是已出現遠端轉移,癌細胞侵犯骨頭、肝臟,健保也有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與化療相比副作用更少。而對於高齡、體力差的病人,則可透過冷凍微針等手術,並視狀況搭配放療來控制病情。何婦在進行冷凍微針瓦解病灶後,心情安穩不少,術後她搭配適度運動與良好的作息飲食,每三個月回診追蹤一次,一年來病情穩定、未見復發,她也因此重燃對生命的信心。微侵入性肺癌 多重治療成主流有別於過去的化療、開刀手術治療癌症,「多重治療」目前已成肺癌治療主流。白楚彬醫師表示,醫院的肺癌治療團隊會透過精細的評估,為每一位病人提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建議,除了顧及病人生活品質,也會以達成治療為目標。因此,若患病千萬別因害怕而延誤時程,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大幅提升治癒率,重拾健康的日常生活。
晚期肺癌新突破!連續免疫合併治療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潘昱僑報導】有位60多歲的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並伴有肋膜間皮瘤,經過兩年免疫合併治療,經影像檢查後顯示幾乎沒有癌細胞,六年多下來,目前在家人的支持下定期回院檢查,生命品質得到明顯的提升。另一位50多歲女性患者被診斷為肺癌骨轉移,因無法忍受鉑金化療的副作用,醫師建議嘗試免疫合併治療,經過七年的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癌細胞大幅減少,且身體狀況也得到了改善。頭號健康隱憂!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選擇據衛福部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成為台灣癌症中死亡率中的冠軍,堪稱國人最大的健康隱憂。由於肺癌早期多無症狀,患者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過去治療肺癌的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標靶治療,但對許多晚期患者來說效果有限。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晚期肺癌患者的另一種選擇,除了單獨使用免疫療法外,研究指出免疫合併治療可以進一步改善病況、延長平均存活期,是晚期肺癌治療的新突破。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 連續超過7天要留意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指出,過去20年來,肺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的首位,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案例接近17,000例,同年死亡人數約13,000例5。黃醫師提醒,肺癌早期症狀雖不明顯,但其實已有徵兆,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持續超過七天、連續咳嗽超過兩周,應有所警惕並就醫檢查,特別是無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此外,他也指出二手菸對肺腺癌的影響,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為明顯,因此戒菸對於預防肺癌極為重要。從副作用大的化療 到精準標靶治療的演進黃醫師回顧,2000年以前,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化療和放療,但這些方法的毒性強、副作用大,病人接受度通常不高。2000年後,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標靶治療成了新的治療方式,對於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的病人標靶效果相當顯著,但對於基因檢測陰性的病人,仍需接受傳統化療。免疫調節劑的突破 啟動T淋巴球對抗晚期肺癌2015年,免疫調節劑的出現為晚期肺癌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黃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透過啟動體內的T淋巴球來對抗腫瘤細胞,打破腫瘤細胞表面PD-L1與淋巴球上的PD-1結合所形成的保護膜,讓淋巴球能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顯著延長了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使用免疫調節劑依PD-L1表現決定 部分患者選擇自費治療黃醫師說明,目前免疫調節劑的使用方式多樣,需根據患者的PD-L1表現來決定具體治療方案。根據國外臨床研究,PD-L1高表現(超過50%)的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調節劑即可獲得良好的效果,中等表現(1-49%)或低表現(小於1%)的患者可合併化療或使用雙免疫調節劑。由於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黃醫師建議根據患者的經濟能力和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持續兩年免疫調節劑療程 顯著提高五年存活率根據臨床研究,持續治療兩年的患者中,有19-25%可達到五年穩定的成果,對比過去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是項很顯著的進步。黃醫師指出,免疫調節劑的療程建議持續兩年,許多患者在接受兩年治療後會自費延長療程。良好醫病關係與精神支持 助力免疫合併療法效果提升黃醫師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患者與家屬的堅持與配合。他表示,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得到身體的治療,還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對於他們面對疾病、保持積極心態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面對肺癌這項重大挑戰,黃俊耀醫師呼籲全體國人包括肺癌病人、家屬及癌友應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他指出,政府已開始補助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有助於精準醫學的發展,幫助肺癌病人找到合適的治療藥物;若沒有對應的標靶藥物,也可使用免疫調節劑。黃醫師強調,肺癌治療每十年都有重大突破,未來會有更多副作用少的新藥上市,他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面對、與醫生合作治療,期望在未來五年內提升台灣肺癌治療的成果,讓病人活得更有品質、更有希望。
男子吞嚥困難狂瘦7公斤!檢查竟是「雙癌」 醫「三階段治療」成功保命
50歲李先生因工作壓力大,每天抽菸、喝酒及嚼檳榔達廿多年,直到察覺吞嚥食物時總會卡住甚至反溢吐出,加上短期暴瘦7公斤,讓他決定就醫,結果醫師先查出下咽處有腫瘤,深入檢查又揪出中段食道惡性腫瘤,原來李先生同時罹患兩種惡性腫瘤,分別是第四期上的下咽癌及第三期的食道癌。下咽癌及食道癌好發50-60歲男性 這些都是危險因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指出,下咽癌及食道癌都好發於50至60歲的男性,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吃檳榔跟酗酒,由於整個口腔、喉嚨、食道都會接觸到同樣致癌物質的刺激誘發,容易造成「區域癌化效應」(Field Cancerization),因此約有1到2成的病人會同時或接續罹患頭頸部及食道惡性腫瘤,因此多半會建議患者務必接受進一步檢查,這才順利揪出雙癌病灶。跨團隊擬定三階段治療計畫:化療、放療、手術為了讓這類多癌症病患能得到較佳的癌症照護品質,院方安排頭頸癌及食道癌跨團隊溝通,由耳鼻喉科徐俊傑醫師、胸腔外科呂庭聿醫師、消化內科陳政國醫師、血液腫瘤科醫師及放射腫瘤科吳偉榤醫師等人,共同擬定並執行三階段治療計畫。首先是針對下咽腫瘤及食道腫瘤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化學合併放射治療,後續再針對治療反應良好的食道腫瘤,安排食道切除及重建手術,最後再以口服化療藥物鞏固治療效果。預防勝於治療 定期檢查、疫苗接種莫輕忽該名患者治療後迄今定期回診,追蹤三年也無復發,同時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也讓他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吳偉榤也呼籲,頭頸癌與食道癌都十分注重預防勝於治療,尤其遠離致癌因子更是必要且有效的防癌方式,包括拒絕菸檳酒、均衡飲食、控制體重,同時定期口腔篩檢(可預防口腔癌),必要時可考慮接種HPV疫苗(可預防咽喉癌)等,如發現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診治,以免遺憾終生。
蟬聯10大死因之首42年!這「2地」癌死亡率全台最高 病團:與家庭、交通有關
國民健康署過去曾指出,雖然國人健康持續改善,但仍存在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根據《中央社》報導,癌症蟬聯10大死因首位已42年,而台灣東部、南部的癌症死亡率高於北部,這與獨居、交通時間長有關。許多國家或國際組織,諸如美國、加拿大、丹麥、荷蘭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均認為社會環境因素是導致健康不平等的關鍵因子,且其影響久遠,包括貧窮、社會地位、壓力、工作環境、社會隔離、失業、社會支持、交通等。台灣近年新增癌症患者以每年約12萬人速度上升,其中60歲以上長者,占將近6成左右,據112年台灣10大死因分析,癌症死亡人數每年約有5.3萬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分析相關資料後,發現南部癌症死亡率多出北部33%,東部更高出了45%。報導指出,從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往服務的個案裡可以看出,首先,東部、南部癌友多為獨居或老老照顧,較少與子女同住,意味著家庭支持系統薄弱;其次,這些地區的醫療院所佔比也較低;再者,由於患者需要搭乘巴士、自行騎機車往返,高頻率且耗費極長的時間,不少癌友會選擇放棄穩定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曾以新聞稿解釋,癌症治療屬於高頻率且穩定的醫療介入,整個療程持續1至2個月左右,每2至3周的化療已讓人疲憊不已,再加上每天1次或每周5次的放療,以及噁心、嘔吐等治療副作用,若沒有支持就醫的交通工具,將大幅增加路程上的危險。對此,《中央社》舉例,住在台東的陳大姐因罹癌而轉為打工兼職,每次治療都只能搭乘每日僅來回一班次的車前往就醫,往往一早出門,傍晚才能到家,半年25次療程,周周就醫來回就得6小時。而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指出,南部及東部,分別有超過6成及7成的癌症病友,常常是無人陪同的情況下獨自就醫,因此改善交通對於提高偏鄉的銀髮癌友的治療持續性、生活品質至關重要,基金會自106年起,與民間企業合作推出「銀髮偏鄉・就醫無礙」計畫,期間已協助逾2000名偏鄉銀髮癌友穩定就醫。
江蕙抗癌9年曾出現肺栓塞!醫師:失聲是重大警訊
台語天后江蕙封麥9年,日前答應於10月國慶晚會上復出開唱,昨(10)日她透過寬宏藝術拋出震撼彈,江蕙公開親筆信,透露當初引退原因是因為罹癌,期間一度失聲、倒嗓,治療時還出現大出血、肺栓塞,震驚各界,所幸目前已恢復健康。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指出,作為有癌症史的患者,失聲、丹田失去力氣,其實是重大警訊,可能暗示腫瘤組織壓迫、復發轉移侵犯神經,都是很可怕的症狀。姜冠宇在臉書粉專上指出,有癌症史的病人,對於失聲、丹田失去力氣,都是重大警訊,從廣泛的癌症復發經驗來看,這些症狀都會聯想到喉返神經、隔神經等等,「或有可能暗示腫瘤組織壓迫、復發轉移侵犯神經。那都是很可怕的症狀。」談到神經壓迫的部分,姜冠宇表示曾遇過病人四肢全部攤掉的,因為是壓到脊髓,不過他也說那是更嚴重的案例,該類型案例是很難存活的。至於肺栓塞的由來,「當癌症轉移到骨骼或其他器官時,癌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如TNF-α、IL-1、IL-6,可以激活內皮細胞和血小板,從而刺激凝血系統。」此外,這些細胞因子會引發炎症反應,進一步增加血栓風險。姜冠宇說,當然之後可能要面對化療、放療,患者還要再承受更虛弱的過程,「對抗癌症,其實是一個很辛苦的旅程,不只身體的痛苦,還有經濟上的打擊。」這也是為何要盡量擴大篩檢族群,把可篩檢年齡儘量往前推,盡量減少每個人可能發生在未來的悲傷,最後他也祝福江蕙,「衷心希望江蕙可以撐過這一關。」
男子患下咽癌!治療後突吞嚥困難 「正子檢查」成功揪主因救回一命
57歲陳先生罹患下咽癌第二期,歷經手術、多次輔助化療和放射治療,近期因為吞嚥困難達一週以上,到醫院就診。經鼻咽喉鏡檢查未見異常,電腦斷層(CT)亦僅顯示先前治療後的變化。透過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 (FDG PET/CT scan) 卻發現有可能是致命的頸椎感染,因此立刻安排至急診,並接受磁振造影(MRI)檢查,確認為頸椎骨髓炎伴硬膜外膿瘍。由於陳先生接受正子檢查當天病情即迅速惡化,合併有肢體無力症狀,因此緊急接受減壓和引流手術,在術後以静脈抗生素治療,四個月後順利出院。化放療引起頸椎骨髓炎 罕見卻恐急速惡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正子中心黃玉兒主任表示,雖然化放療引起的頸椎骨髓炎和硬膜外膿瘍相當罕見,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甚至造成致命後果。CT上觀察到椎管內有氣體是一項重要的放射線影像發現,相關的感染,例如椎骨骨髓炎、壞死性筋膜炎或氣體形成性硬膜外膿腫,可能危及生命。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對於防止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四肢癱瘓和呼吸衰竭)非常重要。然而,由於症狀缺乏特異性,脊椎感染的診斷延遲仍是一個關鍵問題,通常導致預後不良。最近的研究發現,正子檢查在診斷脊椎感染方面表現出與MRI相當的高靈敏度和特異性。「正子掃描儀」雙機一體 更精確找出病變所在黃玉兒指出,目前正子掃描儀大多為雙機一體的高科技影像儀器,結合兩種掃描-PET scan及低劑量CT scan,前者提供細胞代謝的分子影像,後者則協助定位病灶的正確解剖位置,PET/CT scan同時結合了兩者優點,可以更精確地找出病變所在。陳先生的病例,結合病史和臨床症狀,並將正子攝取病灶與CT的發現結合起來,早期識別危急的頸椎感染,解除致命危機。
56歲乳癌患者「從虛弱到氣色好轉」 中醫藥介入助緩化療不適
56歲的劉女士,2年前被診斷出乳癌,歷經了手術及化療,但因不堪化療副作用而暫停治療,後改口服藥。隨後因腹脹痛、胃口差,再檢查發現腫瘤轉移至肝臟,今年開始肝動脈化學藥物灌注治療。住院化療後出現血球數不足,因感染發燒而延長住院。劉女士覺得身體虛弱、胃口差,尋求中醫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癌症特別門診楊茲甯醫師診治,2週後氣色明顯好轉,不適狀況改善許多。劉女士首次看診時,整個人相當虛弱無力,需家人攙扶才能走進診間,語音低微連說話都感到吃力,當時主訴因噁心、嘔吐吃不下,十分疲累但睡不著,排便也不順時而腹瀉時而便秘。楊茲甯醫師診脈發現,劉女士的脈象弦細緊繃,研判其氣機堵滯嚴重,以中醫的觀點來看,若肝氣鬱結不通會攻剋脾土,是造成諸多不適症狀的主因。加上望診發現,舌頭顏色淡紫偏白,無血色且遍佈瘀斑,手掌顏色偏黃,顯現還有氣血虛弱及血瘀的問題。楊醫師施治以疏肝補脾、養氣調血以及降逆止嘔的方藥,第二次回診時,劉女士的氣色明顯好轉,漸不需他人陪同,可獨自來看診。劉女士表示,配合中藥治療後,她的精氣神均提升不少,噁心嘔吐腹脹情況改善,慢慢開始吃得下。但因手腳末梢麻木及小腿腫脹痠痛影響睡眠,故加入針灸治療。選擇肝經、膽經、脾經、胃經的穴位,疏導全身堵滯的氣血循環,再加上手足末梢的「八風穴」、「八邪穴」來減輕手足末梢麻木的情形。楊茲甯醫師表示,許多乳癌患者在西醫抗癌治療過程中,大多會出現噁心、嘔吐、嘴破、皮膚癢、手腳末梢麻木、白血球和血小板下降、疲倦、睡不著等不適症狀,均可利用中醫藥和針灸治療而得到緩解。手術傷口緊繃、刺痛,可使用疏經通絡的藥物;化療後出現的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可使用健脾理氣和胃的藥材,血球數不足導致疲憊虛弱,不堪負荷日常活動則須補氣養血;放療後皮膚紅腫發癢,可施用清熱涼血止癢的藥物;賀爾蒙藥物如泰莫西芬、復汝納治療出現的類更年期症狀、關節痠痛等問題,可用疏肝滋陰補腎的藥物處理。此外,搭配針灸,可疏通經絡,增強免疫機能,扶助正氣。抗癌過程漫長又艱辛,中醫藥適時的介入可助使癌友們抗癌之路走得更加順利。
力拼2030減1/3癌症死亡人數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成關鍵
根據衛福部公布之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多年來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佔總死亡人數四分之一,每年約有超過5萬名國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治療是台灣健康議題中極待解決的問題。賴清德總統也喊出健康台灣願景,目標在2030年減少因癌症死亡人數三分之一,顯示政府對癌症早期篩檢、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重視。而基因檢測在精準醫療中更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僅能識別癌症患者的基因突變、估計治療效期,更能因應腫瘤新衍生的抗藥性,迅速更換治療,從而幫助醫師為患者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正式納入健保,行動基因(ACT Genomics Co. Ltd.)協助將NGS檢測無縫整合到各家醫院的癌症治療計劃中,幫助更多癌症患者獲得更精準的治療,國家健康願景更邁進一步。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標靶藥物治療癌症的效果優於傳統手術和化、放療,先進行基因檢測可找到患者可能的突變基因,更精準地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然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項目數量不同,費用也有所差異,自費價格約1到10萬元不等,對癌友而言更是筆不小的負擔。所幸自今年5月1日起,NGS納入健保給付,將以檢測方法、基因位點多寡及病人需求等條件,採取健保定額給付、民眾自付差額方式,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預估每年將有約2萬多名癌友受惠。國際上已有許多利用NGS檢測衍生的生物大數據進行臨床應用,進一步發展創新癌症醫療產品。例如韓國藉此提供公共衛生研究有效的資料和樣本管理系統;日本則成立專門負責醫療研發的資助機構以支援基因研究和數據管理。行動基因技術長陳華鍵表示,行動基因近期將通過與研究機構合作,發展基因檢測結合機器學習的本土疾病風險評估模型,以協助疾病預防與診斷。陳華鍵進一步說明,由於NGS檢測在分析過程中產生大量數據,需要強大的大數據處理能力來發現和再分析疾病。行動基因將持續透過機器學習優化演算法,並導入LLM與Generative AI科技,提升基因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行動基因目前也在研發深化AI科技的應用,並參與國際研究計畫,如美國癌症研究之友主持的同源重組缺失之生物標記協調專案(HRD Harmonization Project)。近期,行動基因更優化了其癌症基因檢測技術,不僅一次可檢測440個癌症相關基因、13個融合基因和350多種融合基因組合,涵蓋標靶、免疫、荷爾蒙和化學治療評估,檢測結果更於近日縮短至8個工作天,幫助醫療團隊更快擬定出最佳精準治療方案。行動基因研發團隊也持續觀察最新檢測形式,確保提供最具臨床價值的檢測。陳華鍵表示,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入健保是台灣精準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行動基因作為醫療單位臨床及研究的精準檢測夥伴,致力於技術創新,研發費用更達2023年營業支出的26%,以提供更完善的專業檢測數據。未來將持續與醫療機構緊密合作,輔助臨床判斷與治療策略,共同推動癌症治療和精準醫療的進步與普及,造福更多癌症患者。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被爆「私生活混亂」! 知名主持人不忍了:拒絕造謠、一定告到底
大陸知名主持人涂磊,現年47歲,過去曾主持《情感大裁判》、《愛情保衛戰》、《幸福來敲門》等節目,其一針見血的評論總在網路上吸引大量網友追捧,更因「黑臉形象」被稱為「永遠不會笑的大叔」。不過,在本月17日,有名網友發布影片爆料,指控他私生活混亂,涂磊則在當日下午出面回應指控,直言「拒絕造謠,人人有責」。綜合陸媒報導,涂磊在17日下午上傳影片,表示自己已經報案,並曬出已經報案的回執聯,痛斥該名網友「句句造謠,繪聲繪色,令人髮指」,也揚言一定會告到底。涂磊在影片中也提到,自己和妻子結婚20年,感情一直很好,這個月妻子才因為重病剛結束化療,接下來還要放療,沒想到卻出現不實指控的消息,讓妻子擔心到整晚沒睡,還反過來安慰、支持他,讓自己感到相當愧疚。 據了解,這並不是涂磊第一次捲入相關風波,在去(2023)年7月,曾有一名25歲的譚姓女網友在社群平台上持身分證實名檢舉,稱自己遭到涂磊性侵,受到極大的心理創傷,並經常被騷擾,當時涂磊就於微博回應,表示「今天,我要為自己發聲!我要給喜歡了我20多年一直跟隨我的5000多萬粉絲一個清楚的說法」。後來,涂磊認為該名女子說話結巴,疑似是受人操縱,而浙江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區分局警方則調查,發現該名女子從未與涂磊見過面,並經醫生判斷為幻覺妄想狀態,但暫未發現她受人指使。
卵巢指數異常年輕化 中醫「養卵」助護理師成功受孕
護理師平時總是忙於照護病人,卻忽略自己身體狀況,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張烱宏主任收治三位護理師同仁,都是婚後1~3年還未順利懷孕。就診西醫檢查,其中兩位護理師年紀不到30歲就出現卵巢退化(AMH<2.0);而另一位護理師則是AMH>5.5,月經不規則,被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當下讓這三位護理師有點震驚,不約而同就診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好孕門診,經過張烱宏中醫師診治,透過中醫精準「養卵」技術,三位護理師順利懷孕,也平安喜獲龍寶寶。卵巢儲備功能是指卵巢內留存卵泡的數量和質量,會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近年發現卵巢退化有年輕化的趨勢,部分患者不到30歲就出現卵巢退化情況,卵巢退化除了年紀因素之外,卵色體異常、自體免疫疾病、化放療、卵巢手術、抽菸、壓力、熬夜、塑化劑、不明原因等均會造成卵巢退化。卵巢退化有些會出現更年期前期症狀,如經期不規律、月經量變少、潮熱、盜汗等,但有部分患者均無以上症狀,是透過抽血AMH(anti-Müllerian hormone/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才發現的,正常值為2.0~5.5 ng/ml。若AMH<2.0顯示為卵巢退化,指數越低,庫存量越低。AMH不是越高越好,若高於5.5加上月經不規則,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孕齡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性疾病,約佔5~10%。因雄性激素高或胰島素阻抗因素導致卵泡長不大,造成不排卵而不孕,最常使用的診斷標準是「鹿特丹診斷標準(Rotterdam Criteria )」,只要符合以下兩個項目就可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1.雄性素高(臨床表現包括多毛、長痘痘、雄性禿)、2.月經週期不規則、3.超音波下發現卵巢有多囊的形態。一般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因內分泌異常容易導致肥胖,但臨床上不也少體型瘦瘦的個案。張烱宏醫師表示,不要以為年輕卵巢就不會出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卵巢退化問題,婚後一年未孕,建議趕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中醫對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卵巢退化,治療上共同的特點就是「養卵」,卵泡大小和品質決定了受孕的機率,透過中醫精準「養卵」技術,依不同體質選用不同藥材,如痰濕體質選用薑半夏、陳皮;肝鬱體質選用柴胡、炒白芍;氣虛體質選用黃耆、黨蔘等,可大大提升受孕率。
癌症中西醫治療雙管齊下! 癌友成功提升生活品質
47歲的黃小姐去年確診罹患乳癌,經手術切除、電療、化療等治療過程,病況雖已穩定,卻飽受失眠、全身痠痛等副作用所苦,聽取其他病友經驗求助中醫,經過二周中藥及針灸治療,失眠與疼痛緩解許多,精神及體力也有明顯進步。門諾醫院中醫科主任楊成湛表示,中西醫合療是目前醫學主流趨勢,癌症患者在治療時,搭配中醫輔助治療不僅能降低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還有助提高生活品質。中西聯合照護 提高活質量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化療和放療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即使醫療技術不斷的提昇,在治療的同時卻免不了副作用的產生。楊成湛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常見的副作用,像是腸胃不適、眩暈、口乾、口腔潰瘍、便祕、腹瀉、失眠、噁心等症狀,不僅造成患者生活上的困擾與不適,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其實;透過中醫輔助治療,如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甚至是刮痧等,都可達到減緩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等功效。楊成湛醫師指出,中藥在治療中的角色主要是輔助,藉以改善化療、放療帶來的副作用,只要遵循醫囑,並留意中藥與西藥間隔1小時服用,中西醫療法不僅能讓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也為患者在治療上提供另一項新的選擇,幫助他們面對疾病,重拾健康和希望。穴位按摩加針灸 緩解不通則痛楊成湛醫師說,中醫透過補氣、滋陰、活血、滋肝腎等方式,改善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吸收不良、口腔潰瘍、腹瀉等癌症惡病質,提升元氣與體力,增強患者抗癌能力。「不通則痛」,楊成湛醫師建議也可透過穴位按摩,如合谷穴緩解多種類型疼痛,內關穴改善噁心嘔吐、胃痛等,足三里穴緩解腸胃消化道症狀,百會穴、風池穴改善頭痛、失眠、暈眩,肩井穴舒緩肩頸痠痛等,讓現場參與的病友及家屬獲益良多。此外,考量部分患者對針灸的憂心與害怕,雷射針灸不僅舒緩患者對針灸的擔憂,也提供了更舒適的治療體驗。尤其,針灸對於減輕噁心、嘔吐,改善疲勞、失眠、身體痠痛等都有很好的功效。
3對象可打2劑XBB疫苗!最快4月上旬開放 估80萬人受惠
能打第二劑XBB疫苗了!疾病管制署於14日公布,據ACIP最新開會結果,包含65歲以上長者、55至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等3族群,間隔3個月可以接種第2劑XBB疫苗,且可以混打,不限與第一劑同廠牌,估計80萬人符合資格,預計4月上旬開打。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針對感染新冠後易發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族群,為提升其免疫保護力,建議以下對象再增加接種1劑XBB疫苗(擇一廠牌接種),應與前1劑間隔至少12周(84天)。建議接種第2劑XBB疫苗對象包括:一、65歲以上長者二、55至64歲原住民三、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包括:1 目前正進行或 1 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之癌症患者。2 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3 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4 洗腎患者。5 HIV感染患者。6 目前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7 過去 6 個月內接受化療或放療者。8 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者。羅一鈞指出,將依據決議,與各縣市衛生局規劃執行上述對象第二劑XBB疫苗之接種行政作業,預計最快於4月上旬開打第二劑XBB疫苗。據疾管署最新統計,以目前全國XBB接種人數為206.6萬人,上述建議第二劑對象已接種一劑XBB疫苗者估計約80萬人。目前國內XBB疫苗充足,包括398萬劑莫德納、14.9萬劑Novavax疫苗,符合資格的民眾可選擇和前一劑不同廠牌接種。至於未來是否每3個月就要接種一劑XBB疫苗,羅一鈞則說,國際上預計今年夏天會討論新疫苗選株,由於現在主要流行病毒株為JN.1,因此不排除會改變選株,疫苗廠會因應建議產製新疫苗,時程上應是9月以後才會有新的疫苗問世,疾管署會持續關注討論情況。
癌症化療、放射治療恐導致心衰竭! 超音波檢查保安心
癌症化療或是放射治療的直接毒性恐誘發心臟衰竭甚至死亡,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加護病房主治醫師王晨旭表示,現今的癌症治療趨勢已針對癌症療程導致的心臟衰竭(cancer therapeutics related cardiac dysfunction,簡稱CTRCD)進行預防、檢測及處置。胸前心臟超音波檢查(TTE),易取得與使用、相對安全且具成本效益,在CTRCD的臨床運用尤其重要。化放療毒性誘發心臟衰竭近年來癌症疾病的診療已有相當進展,病人死亡率明顯降低,但癌症療程的不良反應仍降低了罹癌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現今的癌症治療趨勢已針對癌症療程導致的心臟衰竭(CTRCD)進行預防、檢測及處置。王晨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癌症病人罹病及死亡的第二大主因,CTRCD可經由化學治療(chemotherapy,簡稱CT)、放射治療(radiotherapy,簡稱RT)的直接毒性作用誘發,並出現程度不同的心臟衰竭臨床症狀。CTRCD與許多不良預後高度相關,包括心臟移植、心室輔助器置放,甚至死亡。過去已發現許多CT藥物對於心血管系統的危害,尤其是 anthracyclines, trastuzumab,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hibitors等。RT直接照射胸部/縱隔腔,也可立即或於數年後誘發心臟衰竭。CTRCD可能源自CT/RT對心臟結構及功能的直接影響,或是加速既存的心血管疾病惡化。癌症疾病本身也可誘發心肌細胞加速衰老,換言之,原本因高齡等退化因素造成的心臟衰竭,可能因後續的CT/RT進一步惡化。因此,識別高危險族群,及早發現並治療CTRCD,已成為癌症治療的當代顯學。與其他影像檢查工具相比,經胸前心臟超音波檢查(TTE),具備容易取得、易廣泛使用、相對安全且具成本效益,在CTRCD的臨床運用尤其重要。TTE應用於癌症病人4大時機癌症病人風險分級及基礎的心臟功能評估:王晨旭表示,癌症病人比非罹癌族群有更高的心血管相關的罹病及死亡率。心臟及腫瘤科醫師可以根據癌症病人基礎的心臟功能風險、CT/RT處方類型和劑量以及職業環境相關後勤因素等,安排療程後續追蹤訪視時程。並將TTE基礎的功能評估確診的心血管危險因子以及原本既存的心臟問題積極改善,將有助降低後續CTRCD風險。包括積極改善三高、戒菸、減重以及適量運動、飲食指導等等。癌症療程期間以及療程後的臨床監測:原本已有心血管癥候的癌症病人,在CT/RT期間以及療程完成後,應進行週期性的TTE心臟功能評估。以某乳癌病人的研究為例,無論基礎的心臟功能為何,在CT後3個月內心臟功能(LVEF)就下降了超過5%;中位數追蹤4.5年就可能發生CTRCD。接受CT累積劑量低風險的病人(例如anthracycline ≤ 240g/m2),在完成療程及療程後6個月應進行TTE重新評估。若CT累積劑量超過上述,之後於每個療程進行前均應TTE重新評估,若癌症病人出現CD(克隆氏症)症狀、影像學或心肌酵素異常,均應重複進行TTE並接受心臟專科醫師進一步諮詢評估以利確診。接受高劑量胸部RT的病人(例如>30 Gy),也應於初次RT後10至15年進行TTE,之後每5年定期追蹤。結合心臟超音波及生物標記檢查追蹤CTRCD:根據現行歐洲腫瘤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簡稱ESMO)指引,可透過兩種方案對CTRCD進行時序追蹤。方案一僅用超音波成像;方案二結合心肌酵素及超音波成像,在基礎的心臟功能評估及TTE完成後定期安排追蹤。以方案一為例,TTE可定期於CT療程前、療程間的第3、6、9個月,以及療程開始後的第12、18個月進行追蹤。以方案二為例,可在每個CT療程後定期評估血清troponin。若血清troponin持續陰性,仍建議每年度進行TTE。透過以上不同方案的醫療資源運用,持續追蹤CTRCD。運用心臟超音波介入CTRCD的初級防護及治療:目前文獻顯示,投予β blockers (例如carvedilol)或ACE inhibitor(例如lisinopril)這兩類初級防護藥物在準備進行CT的癌症病人,與降低CTRCD、減少troponin上升可能有關。許多證據顯示,早期發現CTRCD是心血管預後良好的關鍵。若無症狀病人在TTE追蹤時發現CTRCD,應改變或終止CT療程配方、投予心臟初級保護藥物、並訂定追蹤監測時程。醫師最後表示,未來心臟超音波將結合其他檢查工具,如便攜式心電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檢查等高階影像設備、AI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創新應用等,預期將提供癌症病人更優質的醫療照顧及生活願景。
73歲男罹患腎癌! 這1治療「凍死」癌細胞成功保住腎
臺北榮總將「放射線部」更名為影像診療部,並在2023年新成立「先進微創介入診療中心」,特別整合多專科團隊,提供客制化腫瘤微創介入性治療服務。其中在「氬氦刀冷凍消融術」腫瘤微創介入性治療,北榮介入性診療放射科主任沈書慧表示,北榮是國內最早開始做的,2009開始就有第一個治療案例。至今北榮已施行冷凍消融術超過600例,而73歲郭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61歲時因膽結石意外發現腎臟有3公分的腫瘤相當靠近腎中心,不想手術切除腎的他在各大醫院輾轉,最後決定在北榮接受冷凍消融術。郭先生表示,做完隔天就能出院,出院後不用吃藥打針,讓他在當天還開心地大肆慶祝了一番。什麼是冷凍消融術? 哪些癌症患者適用?「氬氦刀冷凍消融術」是一種局部腫瘤治療方式,沈書慧主任說明,它是在電腦斷層導引下,將冷凍探針經皮膚插入腫瘤組織中,而針會有氬氣、氦氣通過,透過氬氣在針體內腔急速壓縮,瞬間使局部溫度降低到零下160℃,腫瘤會完整被冰球包覆,細胞內外迅速形成冰晶,導致腫瘤細胞破裂。醫師可透過針數調配,來控制冰球大小,而且整個治療過程都在影像監控下完成,沈書慧主任表示,在電腦斷層下冰球範圍清晰可見,不易損傷其他組織,而且治療傷口只有幾個針孔,沒有傳統開刀傷口,疼痛也較輕微,治療後恢復時間快,治療後隔天就可以出院,較適合以下3種病人使用:局限性腫瘤:腎臟腫瘤、轉移性淋巴結、肝臟腫瘤、肺臟腫瘤、骨骼系統腫瘤等。不適合手術,麻醉高風險,或因其他原因無法接受手術者;或手術後局部復發。不適合接受局部放射線治療(如:已達放射治療局部治療劑量限制或其他原因),或放射線治療後復發。沈書慧主任表示,冷凍消融術和手術、放療相輔相成,有互補的作用,能作為替代療法,最常用在腎臟腫瘤治療,以初次診斷的腎細胞癌為例,在近300例個案中,初次治療控制率約為95%,其中有15位局部復發,但經過重複治療後局部控制率可達99%,而冷凍消融術在美國、歐洲也已被列入治療準則之中。「這些」患者不建議使用 癌症治療需個別化評估不過,冷凍消融術也並非所有病人都能使用,沈書慧主任提到,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建議使用,而已經侵犯腸道的腫瘤,可能會有腸道破裂的風險也同樣不建議使用,另外如果已經侵犯至血管腔內,治療效果可能會不佳。因此,針對個別病灶,醫師會在門診評估效果與風險,建議最適合的局部治療方式並解釋可能的風險,針對不同部位的腫瘤設計最好的治療策略。
少年每天喝水9公升「情緒暴躁易怒」竟是腦內長腫瘤 醫示警4症狀
攝取足夠的水分,對維持生理機能有很大的作用,但若是喝太多水,也會影響身體健康。中國廣州一名16歲少年,每天要喝水9公升,而且短期記憶竟然像流水,馬上就忘記,檢查才發現腦內長腫瘤。據《廣東新聞》報導,少年從去年5月多次住院,但每天仍問醫生同樣的問題,「醫生,你是哪裡人?」、「你有吃的嗎?」這2句是他的口頭禪,初次被家人發現異常是在2021年暑假,當時飲水量驚人,「一桶18升的家庭桶裝水,他1個人2天就能喝完」,原本擔心是腎功能問題或糖尿病,但檢查顯示正常,後來喝水量有稍微減少,便沒進一步就醫。然而,少年2022年10月行為變得異常,很容易被激怒,被以為是青春期憂鬱症治療,卻沒有好轉,還出現視野缺損,走路時常摔跤。直到2023年3月才檢查出鞍區占位,醫生懷疑是膠質瘤或顱咽管瘤,並進行腫瘤切除手術,病理診斷為生殖細胞瘤,豈料之後卻開始出現短期記憶障礙,體重從110斤爆增至150斤。少年短期記憶變差,而且情緒變暴躁。(圖/翻攝自廣東新聞)為了尋求進一步治療,家人2023年5月帶少年到廣東三九腦科醫院,醫生初次會診懷疑是純生殖細胞瘤,但複檢發現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指數明顯升高,認為是混合型生殖細胞腫瘤,而且有復發跡象,加上內分泌紊亂合併肺部感染,反覆出現發熱、渾身浮腫、情緒煩躁,必須盡快放化療,否則會擴散。最後在家屬的同意,進行了放射治療控制腫瘤。少年經過4次放療,體溫終於恢復正常,情緒也穩定下來,目前正在接受化療,每日喝水量也控制在3公升左右。醫生指出,少年的腫瘤生長在鞍區,對下丘腦產生壓迫或侵犯,從而引起一系列下丘腦綜合症,包括多飲多尿、記憶障礙、情緒波動、食慾異常、體重變化、體溫調節異常等。對此醫生提醒,尿崩症、視力障礙和垂體功能低下是鞍區生殖細胞腫瘤典型「三聯症」,若出現多飲、多尿,伴有視力減退、內分泌紊亂,要高度警惕,及時就醫檢查。
多元治療方式改善女性婦科問題 4類患者不適合應洽詢醫生
女性們是否有難以啟齒又困擾已久的煩惱呢?例如「我下面很乾,夫妻生活很不舒服,因常常拒絕先生都快引起婚姻危機了」、「我是賀爾蒙敏感型的乳癌患者,化療後更年期症狀很不舒服,但又不能使用賀爾蒙治療該怎麼辦?」、「生完小孩很多年了,運動、跑步、跳繩還是會漏尿,要是遇上感冒咳嗽更是漏的厲害,有辦法改善嗎?」陰道鬆弛乾澀 治療多元可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林季瑤指出,口服女性賀爾蒙、外用賀爾蒙藥膏,治療效果約有10-25%的改善幅度,但若是遇到賀爾蒙高感受性的癌症或是哺乳中的女性(使用雌激素會使泌乳量下降),便合適使用陰道雷射治療方式,一般療程建議每月一次,連續三次標準治療,每次療程約10分鐘,無須住院、麻醉,門診即可完成,治療後約可改善70%,效果可持續約6-12個月左右。陰道雷射無疼痛感 明顯改善性生活雷射治療的原理是利用略高於生理溫度的熱能束打入皮膚的真皮層,藉由Heat shock proteins (HSPs)的產生達到組織重塑(tissue remodeling),這些蛋白質會間接促進生長因子的合成。目前有幾篇大型的回顧性論文證實陰道CO2-laser以及Er:YAG-laser可以有效緩解更年期生殖泌尿道症狀,並增加陰道上皮細胞的厚度。在所有接受雷射治療的病人當中,並沒有報告指出嚴重的副作用,且能夠明顯改善性生活的滿意度,高達90%的病人在治療後恢復性生活。陰道雷射治療可算是一項針對這類生殖泌尿道症狀的安全選項之一,治療中一般不會有疼痛感,只有在接近陰道開口時會有稍微溫熱感覺,治療後2-3天內陰道可能會有輕微的分泌物或微量粉紅色出血,一星期內需避免性生活。四類患者不適合陰道雷射 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林季瑤提醒有4種情況不適合進行陰道雷射:1. 陰道或骨盆腔有急性嚴重的發炎或感染中。2. 陰道出血時(經期中、產後惡露、不明原因陰道出血)。3. 子宮頸、陰道、外陰惡性腫瘤正在接受化放療的患者。4. 懷孕中。目前衛生福利部核准陰道雷射治療應用在此類婦科症狀處理,但並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仍屬自費項目。若有相關困擾的民眾請至婦產科尋求專業建議與評估。
中西醫聯手治療! 有效減輕癌症化療副作用、預後差
近年來,癌症蟬聯台灣十大死亡榜首,早期癌症患者迷信所謂的中醫偏方治療,並誇大西醫治療的副作用,拒絕手術、放療及化療,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近年來,中醫治療癌症也越來越多人接受。癌症治療副作用多 易影響預後 臺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中醫科楊仁鄰主任表示,癌症診斷後,經由專科醫師評估後,接受手術、化療、放療或標靶等治療,由癌症治療所引起的腸胃不適、掉髮,以及療程中常出現的口乾、口腔潰瘍、腹瀉、便秘、疲勞、體重減輕等不適,以上症狀大都會使病患的生活品質下降、生心理問題增加,甚至無法使西醫之療完整,而使其預後惡化。中醫輔助治療 緩解副作用效果提升楊仁鄰主任分享,目前研究指出配合使用中醫醫療對於癌症相關症狀來說是能有效緩解的,透過中醫的體質調理,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進一步協助病患完成西醫療程而改善患者預後。中醫藥在癌症輔助的時機,以患者整體的狀況,根據西醫癌症的癌症嚴重和治療方式,包括期數及正在接受的治療,是否有造成其他疲倦、腹脹、眠差等原因,並搭配中醫的望聞問切,配合中醫輔助治療,以減緩癌症及癌症治療的伴隨症狀,使癌症治療更加完整。中、西醫合併治療 兩者皆不可忽視目前中、西醫最常見的結合方式,是在放療和化療階段的分工。即便對於不能放化療,也不能手術的患者,比如老年人、心肝腎功能不好、體質弱的患者,應用中醫藥可以改善他們的臨床症狀,延長生存期,使他們帶瘤期間的生活品質更好。綜合而言,楊仁鄰主任強調,不論任何腫瘤治療:手術、化療或放療後,都必需增強身體之免疫及體能,傳統醫學(中醫)在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是腫瘤治療之最新及必然趨勢。
老煙槍罹癌怕切肺! 同步化放療+免疫治療 有望提升治癒機會
一位桃機地勤長年吞雲吐霧,肺功能低下、走路就喘,就醫竟診斷為肺癌三期,且腫瘤侵犯到氣管。為了活下去,患者努力完成CCRT療程(同步化學與放射線治療),未料肺功能惡化、腫瘤逼近大血管,若開刀恐切掉一大塊肺!後來幸運參與免疫藥物臨床試驗,穩定存活至今。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醫師李適鴻表示,CCRT後輔以免疫治療,提升5年存活率,未來若能夠接受手術清除腫瘤,仍有望治癒。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資料,肺癌擠下大腸癌成為發生率第一的癌症 !肺癌奪命速度快,與診斷的期別有關,第一期肺癌5年存活率約9成,第二期接近6成,第三期剩約3成,但第四期僅剩1成,期別之間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這5種患者 CCRT後仍然不能開刀怎麼辦?臨床上會根據病人腫瘤(Tumor)、淋巴結(Nodes)、轉移(Metastasis)的情況,進行「TNM分期」。國際治療標準與指引建議無論有無基因突變,第三期、無法開刀的肺癌患者優先接受CCRT治療。李適鴻醫師表示,後期癌症治療需要多專科團隊合作,外科醫生會評估病人完成CCRT療程後能否開刀,取決重點如下:腫瘤是否縮小與轉移若治療後持續惡化,發現腫瘤新增或遠端轉移,直下第四期,此時開刀對病人已沒有意義,更恐增加傷害。腫瘤位置是否保持安全距離手術切除腫瘤需與重要器官保留2公分的安全區域。很多第三期病人的腫瘤貼近縱隔腔,若侵犯心臟、食道、氣管等重要器官,手術不易乾淨剝離腫瘤,不建議動手術。本身肺功能差不少癮君子嚴重肺阻塞,還沒罹癌就已經肺功能低下,或CCRT後肺功能嚴重下降,無法好好復原,甚至手術後無法脫離呼吸器,而且切除的肺葉是長不回來的。身體狀況差開刀至少耗時2、3個小時,若患者身體不佳無法接受麻醉風險,或是慢性共病多、有心臟病等嚴重疾病,手術風險攀升,也不建議開刀。高齡病患台灣老年化,許多高齡患者早已罹癌臥床,開刀對老人家負擔大,未必有好處,甚至可能影響生活品質,需慎重考慮。三期未轉移仍有治癒希望 CCRT+免疫鞏固治療為何三期相較四期仍有治癒希望?李適鴻醫師表示,第四期腫瘤為已經擴散出去、到處亂跑,往骨頭、肝臟、腎上腺甚至更遠端的淋巴結還有腦部轉移,多數病人手術或藥物的治療反應皆不佳;第三期尚未轉移,僅侵犯到淋巴、腫瘤較多顆或較大,但仍在肺部裡,與第四期兩者預後不同。根據長庚醫院臨床試驗,一些病人接受CCRT後,從第三期降到第二期或是腫瘤縮小,可動手術清除腫瘤就有機會治癒。對於第三期病人CCRT後仍無法開刀,若身體狀況許可、治療預算足夠,可考慮施打免疫治療。李適鴻醫師說明,據臨床試驗反應顯示,5年存活率明顯延長,5年不復發時間的比例,相比沒免疫治療的病人,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至於患者擔心CCRT後又要施打免疫藥物,合併治療是否會增加副作用?李適鴻醫師表示,CCRT療程約4到6周左右,家人的支持很重要,心理支援與支持性治療可以幫助病人度過難關。治療期間因體力消耗跟營養流失比一般病人更多,免疫力較差,建議病人可額外增加癌症治療配方的營養飲品,多補充蛋白質與熱量。同時記得每天量體重,若發現病人體重下降,食慾不好就需要警覺。長庚照顧團隊裡有癌症個管師、營養師等充足的資源都可適時提供協助。▲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醫師李適鴻想要擁有良好治療成效,配合醫療人員定期監測療效與副作用相當重要。醫師表示,免疫治療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算輕微,例如腹瀉、咳嗽、肺部發炎等,即使不使用藥物都可控制下來。施打免疫治療不須在醫院久待,也不會過多影響食慾,只要沒嚴重副作用,就像一般打針而已。例如開頭提及的病人「很輕鬆,每次來就說哈囉,打完針就回家」經過1年治療,腫瘤呈現穩定控制的狀態,身體狀況都算OK,穩定存活超過5年至今,還能換第2張重大傷病卡,成功抵擋新癌王攻勢。
治療癌症副作用痛苦不堪! 中醫「2時機」輔助治療減緩不適
癌症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榜首,除了西醫治療外,不少民眾也會尋求中醫治療,部分早期癌症病患迷信所謂的中醫秘方及偏方治療,誇大西醫的治療副作用,拒絕手術、放療及化療,而最終賠上了自身生命。癌症治療身心問題多 中醫介入舒緩不適中醫診所戴承杰院長表示,癌症經由診斷後,由專科醫師評估,接受手術、化療、放療及標靶等治療,癌症或癌症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包含腸胃不適、掉髮及療程中常出現的口乾、口腔潰瘍、便秘、腹瀉、體重減輕等不是,都會使患者的生活品質下降、生心理問題增加,甚至無法使用西醫治療完整,而使預後惡化。目前研究指出,配合中醫醫療對於癌症相關症狀來說是可以緩解的,透過中醫的體質調理,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使病友能進一步協助病友順利完成西醫療程。輔助有2大時機 讓治療更完整中醫在癌症輔助的使用時機,以患者整體症狀作為診療。根據西醫目前癌症程度及治療方式,包含期數、正在接受的治療、其他造成的疲倦、腹脹等原因。並搭配中醫的望聞問切,配合中醫輔助治療,以減緩癌症及癌症治療的伴隨症狀,使癌症治療更加完整。可在以下時期建議或考慮使用治療:.癌症手術切除體裡衰退。.放、化療、標靶治療等副作用。須經醫師評估 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不過,戴承杰院長強調,須經由正規西醫治療評估之後,西醫為主,確定部位期別,安排是否手術切除或放療化療或標靶治療,若合併體力差、疲倦、焦慮、腹脹等症狀,佐以中醫輔助,然而,因癌症本身及正在接受的治療方式可能差異頗大,需和中醫師溝通目前治療的情況,判別確認症狀與疾病惡化或復發相關性,則可配合中醫治療。若在西醫整體治療完畢後,則繼續西醫追蹤,並以中醫治療為主,調理氣血,以降低復發及減緩癌症治療相關症狀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