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縮
」 腸病毒 疾管署 疫情 重症 心臟七旬嬤呼吸喘送醫!心跳連停3次 「葉克膜+心導管」成功救回一命
一位74歲老婦人,在家看電視突然心跳快到好像聽到心臟碰碰跳聲音,呼吸急喘,被送急診就醫,急診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頻脈(VT)、收縮壓僅60mmHg,緊急給予電擊與急救,前後電擊三次,心跳隨後也停止了三次。緊急裝置葉克膜,急送心導管室,發現她的右冠狀動脈已被血栓完全阻塞,幸及時抽出血栓和置放血管支架,救回生命。心室頻脈會致死 心悸、心跳速率過快是常見症狀澄清醫院介入性心血管科張耿豪主任說,致命的心室頻脈心跳一分鐘超過150次,而缺血性心臟病是造成心室頻脈最常見的原因,常會讓血壓不穩定、心臟停止跳動甚至死亡。心室頻脈的症狀可能包含:心悸、心跳速率過快、呼吸急促、胸痛、眩暈、昏厥,嚴重時會出現心因性休克或猝死。該患者的心室頻脈顯然是心肌梗塞造成,其致死率更高,這樣的病狀,到院治療前就死亡的比率約70%至80%。葉克膜緊急介入穩定心跳 緊急接續心導管手術抽出血栓張耿豪主任表示,心導管發現該患者的右冠狀動脈有相當多血栓,導致血管完全阻塞,經將血栓抽出,再置放兩根血管支架,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順利將血管打通,轉入加護病房,隔天病人就恢復了意識。張耿豪主任強調,類似這樣的心肌梗塞病人,如果沒有心臟外科葉克膜團隊及時介入穩定患者心跳,讓身體器官維持血流,是較難從急診室轉到心導管室接受打通心血管救命手術。該病患經心導手術後四天就順利移除葉克膜,七天後移除呼吸器,可以靠自己呼吸,可以正常從口進食,經過復健,不到三週時間就可以自行走路,恢復正常生活,持續接受門診追蹤。
天氣轉冷半夜尿不停? 專業醫示警:符合「2條件」就是頻尿
近日天氣驟降,不少民眾發現睡覺時「頻頻上廁所」的情況愈加明顯。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指出,隨著氣溫下降,許多人會出現膀胱變得更加敏感的情況,不分年齡層皆可能受到影響。然而,要判斷是否真的屬於「頻尿」,需要具備一些具體條件,即全日小便次數超過8次或夜間上廁所超過2次,這樣的情況才算是醫學上的頻尿。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蔡樹衛醫師表示,頻尿的原因有多種,包括水分攝取過多、初期糖尿病、利尿劑的使用、或是腎功能衰退等因素。此外,攝護腺肥大或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無法完全排空尿液,隨著年齡增加而引發的膀胱容量縮減,也可能是引起頻尿的原因之一。除上述原因外,天氣轉冷也會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影響排尿頻率。首先,氣溫降低會減少人體流汗量,過多的水分因此透過小便排出。其次,寒冷環境使得肢端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至腎臟,進而促使心臟分泌心房排鈉肽,降低腎臟對水分的再吸收,導致尿量增加。此外,冬天喝水量減少使得尿液濃度變高,進一步增加對膀胱的刺激性。蔡樹衛醫師也提到,低溫還會使膀胱逼尿肌反射更加敏感,而骨盆底肌肉在寒冷環境中變得緊張,膀胱因此更易不自主收縮。同時,冷天使人更常忍尿,這也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另外,感冒藥也可能引發排尿困難,尤其對攝護腺肥大者影響更大。冬季火鍋的盛行,攝取大量高湯和鹽分可能導致水腫,夜間平躺時,血液回流增加腎臟的尿液生成。面對天冷引起的頻尿問題,蔡樹衛醫師建議,首先應找出頻尿的根本原因,針對性地控制病情,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此外,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脖子、手腕、腳踝和腰部等部位,保持溫暖有助於減少膀胱的刺激。除此之外,蔡樹衛醫師也建議,晚餐後應減少水分攝取,避免喝茶或咖啡等利尿飲品,也應設法改善睡眠品質。如果夜間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而頻尿,可適當補充,但須注意可能的副作用。為避免夜間起床上廁所導致的跌倒,老年人可考慮在床邊放置尿壺,以便隨時使用。最後,蔡樹衛醫師強調,頻尿的成因往往複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寒冷天氣只是加重了症狀。如果頻尿問題嚴重,建議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免影響生活品質。
冬季皮膚缺水!不自覺發癢 藥師曝「3不5藥」保養肌膚
隨著氣溫逐漸下滑,許多人發現,皮膚總是不自覺的發癢,尤其是晨起、睡前,更是奇癢無比。皮膚保養如果沒做好不只是肌膚不再美麗,更有可能疾病上身,最常見的就是冬季搔癢症,主要引起的原因是皮膚缺乏水分,嚴重時會引起皮膚發炎,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冬季癢乾燥、脫屑及龜裂 嚴重發炎常發生在四肢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藥師蕭麗美表示,冬天氣溫下降使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減少,一開始皮膚會變得粗糙失去彈性,表面出現乾燥、脫屑、龜裂,進而出現紅疹伴有癢感,皮膚表面充血及腫脹,嚴重者併有滲漏、發炎及疼痛的急性皮膚發炎反應。常見的部位在四肢的身側,尤其是小腿前面,而腰部鬆緊帶束縛處因為摩擦的關係,也是好發的部位,病患常在晚上癢得睡不著,蓋上棉被後癢得更加厲害。預防冬季癢 牢記「3不5藥」蕭麗美藥師提出「3不5藥」預防冬季癢的秘訣:一、「3不」不宜用超過40°C的水沐浴,沐浴後以乳液、嬰兒油、凡士林補充皮膚的油脂適當塗抹身體,但要注意五分鐘內身體未完全乾燥時立刻塗抹。某些水性乳液在蒸發時,會使表皮層脫水情況惡化,應避免使用。不可搔抓患部,以免使皮膚表層的破損加劇,引起更嚴重的發炎。可採輕拍患部、塗止癢藥水,或冰敷來止癢。不宜泡澡或過度清潔,勿使用去污力過強的肥皂。穿著的衣物宜選擇棉質衣物對皮膚的刺激最小,避免使用毛料。二、「5藥」潤膚劑功用為滋潤皮膚,使皮膚有充足的水份而避免乾燥、搔癢及不適。潤膚劑的性質溫和而沒有太大的副作用,病人應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時使用,以確保皮膚滋潤,在病情好轉的情況下,仍需繼續使用,從而避免皮膚乾燥。外用類固醇藥膏使用潤膚劑後仍未能控制病情,可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以減低皮膚發炎的情況,如搔癢和紅腫。外用類固醇依其藥效有不同強度之分,醫生會按病人的年齡、患處的嚴重程度、位置及大小選擇使用的藥膏。使用此藥時務必依照醫生指示,在患處適量薄薄的塗擦一層並依照醫生處方的療程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具有抗敏感及止癢的作用。第一代的抗組織胺有較強的昏睡及鎮靜作用,對於因搔癢而導致入睡困難者有幫助,服藥期間切忌飲酒。口服類固醇比外用類固醇藥膏有更多全身性的副作用,通常不會長期使用。但在一些急性濕疹及皮膚廣泛受到影響時,可使用短期療程以加強控制病情,但病人必須在醫生的處方下才可使用。中藥治療方面保養的部分可外用及內服雙管齊下,外用的部分可以容易取得的麻油及紫雲膏外敷,內服的部分則以當歸飲子來改善皮膚癢的症狀,當歸飲子中何首烏、生地黃補腎填精;當歸、黃耆補氣血、潤肌膚,而又能固表;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白鮮皮祛風止癢。
轉冷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暴增! 醫授「6大護心之道」跟著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立冬後天氣開始轉冷,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驟降,原本溫暖的天氣一下子轉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其他月份增加,很多人的身體來不及適應,心血管疾病就發生了。冬季心血管疾病常難控制 這些人應多加注意保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表示,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常難以控制,導致急性併發症發生率增加,主要是因為氣溫低,血管收縮,易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血管破裂造成出血等危機。而抽菸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也是好發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高危險群,提醒更要特別注意身體的保暖。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牢記護心之道那麼對於這些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楊晉州主任分享「六大護心之道」:1、適當均衡飲食:宜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及新鮮蔬菜水果。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低脂低鹽,少吃動物油、精緻類高糖點心或飲料、咖啡。2、戒菸並遠離二手菸:戒菸永遠不嫌晚,只要成功戒菸達2年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低80-90%,而二手菸帶來的危害與一手菸相同,因此建議務必遠離。3、健康睡眠:充足睡眠可幫助你保持心臟的健康。長期睡眠不足和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動脈中脂肪斑塊積聚的可能性(粥狀動脈硬化),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機率。4、緩慢的起床與身體的保暖:冬季早晚溫差較大,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靜坐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溫度回升後再出門運動,運動前要做暖身。外出活動時要多添加衣服,可以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來保暖。因為臉部、手及頭部容易受寒而引起末梢血管收縮,使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發生供血不足,有可能導致栓塞。5、適量的運動: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維持適量的運動,運動的型態不要選則太激烈,建議快走、游泳、跑步等。當運動過程中發現胸口悶、緊、有壓迫感、感覺很喘等不舒服的現象時,要記得停下來休息,並且盡快就醫。6、心情的穩定: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患有冠心病、高血脂患者更要放寬胸懷,保持心情的平靜,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定期篩檢莫輕忽 遵從醫囑為不二法門楊晉州主任表示,除了平時的生活習慣外,定期針對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篩檢也相當重要,才能及早發現相關危險因子介入。若已經確診,更要定期接受治療,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遠離威脅。
天冷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醫給3建議預防:每周吃魚至少2次
心血管疾病會引發各種病症,包括心肌梗塞、心律不整、主動脈剝離、肺栓塞、心包膜填塞等,嚴重甚至可能猝死。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多吃魚類來預防,每周至少吃2次,還有蔬菜水果等,少吃其他加工食品。由具有營養專業的整合行銷團隊在臉書「好食課」發文指出,這幾天氣溫有感下降,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 容易導致循環不良,血液變得濃稠,血管硬化或阻塞的機率便會提升。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三高患者,以及銀髮族長輩,最應該注意保暖,以免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預防。(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假如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可以多吃蔬果,每日吃足「3份蔬菜、2拳頭水果」;以全穀類及未精製雜糧,取代精緻澱粉(全穀雜糧:糙米、胚芽米、黑米、地瓜、山藥、南瓜等);以海鮮替代紅肉,建議每周吃魚2次以上;少吃加工肉、含糖製品、高鈉高脂食物。營養治療專家劉博仁醫師也曾在節目中分享,深海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主要功效成分DHA和EPA,除了有助護腦、顧眼外,更是抗癌的好幫手。國外多項研究更發現,若每周可以吃到3次魚類,就能減少罹患心悸、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風險。
腸病毒來到最高點「上周就醫破2.2萬人」! 疾管署:12月底才脫離流行期
疾病管制署19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高原期,腸病毒傳染力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6週(11月10日至11月16日)門急診就診計22,313人次,較前一周21,289人次上升4.8%,且為10年同期最高,而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為單周329班,也高於過去4年同期,目前預計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管署表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6週(11月10日至11月16日)門急診就診計22,313人次,較前一週(21,289人次)上升4.8%,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2024)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大多數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症狀,容易因一時忽略而造成家中嬰幼兒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使用肥皂或洗手乳勤洗手,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惟時序入冬後,天氣轉冷,可能影響孩童落實肥皂洗手的意願,提醒家長及教托育人員協助教導孩童正確洗手,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說明,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的場所最容易傳播,提醒大人出外返家後,務必先更衣,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並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公共場所,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大醫院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常穿高跟鞋恐造成大小便失禁! 醫教「2動作」能改善
妳是不是為了愛美或是工作需要,常常穿高跟鞋呢?物理治療師胡逸惟近日在節目中指出,長期穿高跟鞋容易導致骨盆前傾,進而引發腰痠、腰椎滑脫,甚至可能出現大小便失禁等問題。婦產科名醫陳保仁則站在婦科角度上表示「高跟鞋的發明對女生是個災難,但很多愛美女生完全不在意」。胡逸惟在《醫點不誇張》節目中提到,女性穿高跟鞋時,骨盆會因重心前移而前傾,雖然會顯得身材很好,但實際上可能會導致腰痠背痛,造成骨盆底肌長期受壓力而變鬆,更可能引發漏尿或腰椎滑脫,嚴重甚至導致大小便失禁。胡逸惟指出,這是因為高跟鞋讓身體負擔集中於骨盆前側,久而久之影響骨盆底肌功能。婦產科名醫陳保仁則在《媽媽好神》節目中形容高跟鞋對女性是一場「健康災難」,他指出穿高跟鞋的長期危害包括私密處色素沉澱、腰痠背痛,以及因站姿不正確而導致的身體構造不對稱「歪一邊」。為減少高跟鞋對骨盆底肌導致的負面影響,胡逸惟建議女性減少穿高跟鞋的時間,同時透過「2動作」鍛鍊骨盆底肌的肌耐力以及爆發力:1.平躺抬臀運動:平躺在地上,屈膝並讓腳掌貼地,膝蓋併攏。腰部用力貼地,僅尾椎抬起,感受大腿內側與私密處的緊繃感。此動作需維持收縮10秒再放鬆,重複3到5次,可增強骨盆底肌耐力。2.咳嗽鍛鍊:在夾緊骨盆底肌、腹部用力的同時「故意咳嗽」再放鬆,可以鍛鍊骨盆底肌肉的爆發力。針對年長者或難以找到施力點的人,胡逸惟建議在公園進行「跨大步」或「抬腿」動作,放慢步速或抬腿分開骨盆,也可以鍛鍊骨盆底肌。胡逸惟解釋上述運動皆屬於凱格爾運動的一部分,均能幫助骨盆底肌自動收縮,達到骨盆底肌的穩定與鍛鍊效果。
桃園義消捕蜂喪命 母慟︰應交給專業處理
桃園市農業局捕蜂捉蛇范姓隊員13日出勤時,左、右手各遭虎頭蜂叮一針,經搶救送醫仍不治,范母哭喊應交由專業人員處理。國民黨桃園市議員徐玉樹建議市府添購「救命筆」保命,讓隊員可以第一時間協助急救,避免憾事發生,市長張善政允諾盡速研議採購,讓所有有需求的單位都可以有完善的急救設備。「危險工作應交由專業人員!」范母昨相驗時淚訴兒子說要去捕蜂,還特別叮囑他務必小心,沒想到中午接到電話,一開始還以為是詐騙集團在騙人,無法接受好好的一個兒子就這樣沒了。范父則說,兒子做任何事都認真,也說以前曾被蜜蜂叮,懷疑可能是越叮越嚴重,讓身體免疫力變差。徐玉樹表示,市府應注重捕蜂捉蛇大隊的人身安全,除了此次范姓隊員休克案件外,過去也發生過數次類似情況,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捕蜂抓蛇的編制,有政府組織、民間企業,但針對人員安全,常見出勤人員隨身攜帶針劑急救,建議市府採購。衛生局長賈蔚表示,「救命筆」為急救過程時可施打的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只要合法取得,並在醫師及藥師的指導下,一般民眾也可以使用,若隊員隨身攜帶「救命筆」,對隊員是「最大保障」,可在當下讓支氣管擴張、血管收縮,搶救黃金時間,將由衛生局辦理採購。農業局長陳冠義說,捕蜂捉蛇大隊235人,「救命筆」一劑約3000元,預算約70萬元,市府採購「救命筆」後,除了會提供給捕蜂捉蛇大隊外,也會提供給其他有需要的單位,如消防局及動保處等,另也會安排隊員每年檢查過敏源,若有對蜂蛇過敏體質隊員,將會改為技術指導人員,避免出勤。
台灣處境令人擔憂! 美軍高層:川普新內閣是一場「該死的惡夢」
川普2.0的新內閣成員陸續出爐!對此,CNN首席國家安全記者修托(Jim Sciutto)也於美東時間13日撰文示警,川普已誓言推行「美國優先」及戰略收縮的議程,此舉將對美國兩黨建制派的外交政策造成大規模且持久的影響。與此同時,他還點名北約、烏克蘭、南韓、日本及台灣的未來,令人非常擔憂。CNN首席國家安全記者修托於13日撰文透露,在當選總統川普宣布選擇福斯新聞主持人、陸軍退伍軍人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擔任國防部長後,現任和前任高級軍事指揮官分別向他表示,川普此舉簡直「荒謬」、「一場該死的惡夢」,「而且需要澄清的是,這些人不是黨派人士,而是川普和拜登總統任內的高級指揮官。」這些高級指揮官表示,他們的批評並不是針對個人,「沒有人會對赫格塞斯有任何負面評價」。然而,他們最關心的是,川普透過此次新內閣的任命,組建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國安及外交團隊,對美國建制派的外交政策進行了大規模且持久的鉅變。1位退休的四星將軍告訴修托,赫格塞斯在管理五角大廈或國家安全人員流程方面缺乏經驗,「但我正在努力保持開放的態度,並希望新的想法可以改善陳舊迂腐的事物。話雖如此,新內閣的共同點顯然是對川普相當忠誠,雖然內閣成員擁有一定的忠誠是必要的,但奴隸般的忠誠是危險的。」修托指出,川普準備實現「美國優先」的議程,結束美軍無止盡的海外戰爭,並減少或改變他認為不利於美國利益的條約及盟友關係,每一項都背離了過去兩黨建制派的外交路線。而目前為止,赫格塞斯在福斯新聞的論點,長期以來也一直支持川普的「美國優先」議程。那麼川普的回歸,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又意味著什麼呢?川普1.0的前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在修托最新出版的書籍《大國回歸》(The Return of Great Powers)中指出,按照「美國優先」這種既定的世界觀,川普將終止對烏克蘭的援助,以保衛美國利益免受俄羅斯傷害。「如果我是烏克蘭,我會非常擔心,」波頓告訴修托,「如果一切都可以達成協議,並帶來和平之類的東西,那再讓出10%的烏克蘭領土對川普來說又算什麼呢?」波頓還指出,他相信一旦川普重返白宮,美國會嘗試退出北約,「我認為北約將處於真正的危險之中」。前白宮幕僚長凱利(John F. Kelly)也示警,川普對美國安全承諾的蔑視,還延伸到與南韓和日本的共同防禦條約,關鍵是他認為北約毫無意義。他們還告訴修托,川普上台後,台灣的處境也令人擔憂。儘管拜登多次公開宣稱要在軍事上保衛台灣,免受中國的入侵,並試圖改變白宮的戰略模糊政策,但修托表示,川普的前高級顧問沒有人告訴他,他們相信川普會做出同樣的口頭承諾。波頓甚至還透露,川普認為台灣太小,無法成功抵禦中國的攻擊,對美國而言亦微不足道。
跟著BLACKPINK Jennie學2分30秒的「冷水泡澡法」Cold Plunging釋放壓力、睡好覺、放鬆肌肉,維持好身材!
韓國人氣女團BLACKPINK成員Jennie的生活方式常常成為粉絲們模仿的對象。最近他在接受VOGUE雜誌美國版採訪的時候深度地聊到自己的冷水泡澡法(英文叫做:Cold Plunging)習慣,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倒底什麼是Cold Plunging?Cold Plunging簡單來說就是泡冰水,是將身體浸入低溫的水中,通常是10度以下的冰水。這種方式可以通過冷卻身體來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還能夠帶來放鬆效果。許多運動員、藝人和健康專家都喜歡利用Cold Plunging來達到身心的放鬆與修復。Jennie說:「在韓國,桑拿文化非常盛行,所以我每天都會去桑拿。之後立即進行冷跳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情。」她說:「當我第一次練習冷水泡澡的時候,我驚訝發現,我身體的痠痛、緊繃感消失了,也許是因為第一次,我的心情也立馬得到提升,整個人的情緒得到釋放的感覺。」對Jennie來說,這似乎對身體就像是一個重製按鈕般,每天不到五分鐘,透過冷水浸泡,就能讓自己紓解壓力、改善循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我設定了兩分三十秒的鬧鐘!」她說。 當鬧鐘響起,我還能忍受這種寒冷時,我告訴自己,看看今天我能堅持多久。她說自己每天都會挑戰抵抗寒冷的冰水幾分鐘,這裡加五秒、那裡加十秒!漸漸的身體就適應了這種冷的疼痛,漸漸地妳會為自己感到自豪!”起身後的Jennie會做起次深呼吸,用毛巾包住自己,就像跳完一場勝利之舞!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她說自己每天這樣做完,感覺精力充沛,感覺自己準備好要出發了,這樣的冷水運動讓她放鬆了平時緊繃的肌肉,整個人都很鬆!以專家的角度來說,Cold Plunging具有以下的優點:1. 促進血液循環: 冷水會使血管收縮,當人離開冰水時,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將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有助於加速身體的恢復。2. 減少肌肉疼痛:對於經常運動的人來說,Cold Plunging有助於減少運動後的肌肉酸痛,因為冷水可以減輕肌肉發炎,讓身體快速恢復,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運動員喜愛這個方法的原因。3. 減輕壓力冷水對於精神上的影響也不可忽視。Cold Plunging可以促使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荷爾蒙的分泌,從而提升心情、減少壓力。這就是為什麼Jennie也常透過冷水浸泡來放鬆身心、釋放壓力。5. 改善睡眠質量冷水浸泡能幫助身體放鬆,降低體溫,這對於提升睡眠質量有幫助。尤其是在晚上進行冷水浸泡,會讓人感到平靜。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倒底如何進行Cold Plunging? Jennie的泡冰水方式並不複雜,但需要注意一些細節。通常可以在冷水池中進行,也可以在家中使用冰水浴或冷水淋浴。剛開始的話,可以從短時間的冷水淋浴開始,慢慢適應後再進行更長時間的浸泡。以下是一些基本步驟:1. 設定合適的水溫:冰水的溫度通常在10度以下,初學者可以先從12到15度開始,隨後逐漸降低溫度。2. 控制時間:剛開始可以從30秒到1分鐘的冷水浸泡開始,隨著身體適應後逐漸延長到3分鐘左右。不要一開始就待太久,以免身體無法承受。3. 專注呼吸:冷水浸泡時,專注於呼吸可以幫助身體放鬆,也更容易適應冰冷的水溫。4. 循序漸進:Cold Plunging需要時間來適應,切勿急於求成,循序漸進是最佳的方法。不過,要記住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建議在專業指導下進行。當然泡完澡後,小編也建議你要擦一些身體乳,或搭配療癒型的沐浴商品讓自己開啟一整天或是結束一天的疲累!L’OCCITANE歐舒丹這次在年底,特別與法國藝術品牌Calicot Paris合作,以法國傳統插畫風格 “Toile de Jouy” (朱伊紋) 創作本系列「奇幻探索之旅系列」包裝設計,打造2024奇幻之旅乳油木限量系列,經典護手霜、身體霜、沐浴泡泡都是重點品項。 L’OCCITANE 奇幻之旅康果乳油木限量系列。(圖/品牌提供)舒芙蕾輕盈質地不厚重,瞬間吸收,留下保濕柔潤、不黏膩的舒適感受。蘊含5%乳油木果油與小燭樹蠟萃取,超級保濕鎖水一整夜。向日葵籽油富含精華脂肪酸,能柔嫩肌膚,滋潤性極佳包裝使用可回收塑膠罐,可再回收循環利用。LOCCITANE奇幻之旅康果乳油木舒芙身體霜175ml/1,820元(限量)。(右)蘊含乳油木果油與維他命E的慕絲泡泡,綿密細緻,溫柔包裹全身每一吋肌膚,溫和洗淨後,肌膚清新舒適,細緻又柔嫩。LOCCITANE奇幻之旅康果乳油木沐浴泡泡(限量)200ml/900元 (圖/品牌提供)Melvita 推出綠境植香來幫身體肌膚汰舊迎新!透過雪松、尤加利、迷迭香與乳香等交織出的木質森林氣息,讓妳深呼吸就能感受置身歐洲森林般的舒壓療癒。結合綠境植香三款包括綠境植香去角質皂、綠境植香亮澤潤膚雙效露、綠境植香保濕身體乳搭配「天然櫸木體刷」,讓你有感保養!刷的方式是乾刷,輕柔順著淋巴流動方向由下往上、朝心臟方向刷,時間約莫30 秒~2 分鐘即可。刷完後再使用雙效露、綠境植香保濕身體乳。猶如穴道按摩板造型的去角質皂,不使用棕櫚油配方,以天然葵花籽油為皂基,加上栗樹葉萃取精華,以及杏仁殼微粒,洗澡清潔同時,也同步幫 身體肌膚”慢磨美容”。 Melvita 綠境植香去角質皂125g/680元。(右)油水雙層保養,專為身體保養量身打造第一支以油煥膚精華!含AHA 天然果酸,溫和拋光,滑嫩超有感,終結凹凸粗皮。Melvita綠境植香亮澤潤膚雙效露 100ml /1,680元。(圖/品牌提供)這款質地猶如特級栗子醬細緻綿密,除了栗樹葉萃取精華、栗子果油,並加入乳油木果與蘆薈淬取液,可以單獨使用,但更推薦與亮澤潤膚雙效露加乘使用,木質調超療癒。綠境植香保濕身體乳 200ml/1,280元。(右)另外也有整套Melvita綠境植香煥新 3 重奏組,特價3,080元,包含保濕身體乳200ml+亮澤潤膚雙效露100ml+去角質皂 125g+天然櫸木體刷 (總價值4,320元)(圖/品牌提供)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近2.1萬人就診「今年新高」 南部童重症雙腳無力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2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8歲男童,於今年11月2日出現雙腳無力疼痛、發燒等症狀,隔日因症狀持續且有疱疹性咽峽炎伴隨走路不穩情況,經轉診至醫院並收住加護病房,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併發重症,個案目前已返家休養。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5週(11月3日至11月9日)門急診就診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19,982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外,疾管署籲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孩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適治療。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老花近視雷射新趨勢! 加入2新技術遠、中、近都能看清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隨著年齡增長,水晶體漸漸失去彈性、睫狀肌收縮能力逐漸減弱,眼睛慢慢會有老花問題出現。民眾若同時有老花及近視的困擾,其實也可以透過雷射手術一次解決,而且現在還有SMILE Pro 2.0、LBV智能景深等新技術加入,讓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再升級!雷射可同時矯正老花、近視 醫師說明雷射手術原理許多人都知道近視可以透過雷射手術改善,卻不知道老花其實也可以經由雷射矯正,更能透過老花近視雷射手術一次揮別老花及近視問題,這主要是透過單眼視及大腦自然融像原理來矯正。知名眼科診所王甯加院長說明,一般在做近視雷射時會將兩眼度數完全去除達到0度的狀態,這樣看遠就能非常清楚,不過如果有老花問題,在雷射時就會刻意讓非主力眼殘留一點近視度數,在兩眼同時作用之下,看遠看近會相輔相成,這就是單眼視手術原理,能讓患者遠、中、近都可以看得相當清楚。2新技術導入老花近視雷射 為手術帶來哪些優勢?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在臨床上已經有好幾年的治療經驗,不過隨著科技發展,現在又有SMILE Pro 2.0、LBV智能景深等2項新技術導入,讓患者術後能獲得更好的視覺品質。知名眼科診所周宗賢主任表示,原本SMILE Pro只要10秒就能完成透鏡掃描,但SMILE Pro 2.0在這個基礎上又多了智能導航功能,讓視軸中心的定位、散光軸度的調整更加精準,使得術後度數、視力都可以得到更好的表現,而且它的傷口特別小只有2 mm,恢復上也更快,術後隔天大概就能正常洗臉、碰水,不會受到影響。至於LBV智能景深技術,知名眼科診所陳威霖院長提到,它能在角膜做個性化的切削,控制角膜的球差,藉此達到增加景深的效果,可以改善傳統雷射手術景深沒有那麼好的問題,增加中距離視力並讓兩眼立體視覺有更好的效果。老花近視雷射術後照顧簡單 對生活、工作影響小現在老花近視雷射技術越來越進步,不僅能讓民眾擺脫眼鏡的不方便,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術後照顧也相當簡單,不會對工作、生活造成太多的影響。知名眼科診所林丕容總院長表示,術後其實恢復很快,隔天都可以正常工作,除了人工淚液短期使用以外,生活就跟平常一樣不用特別照顧。而且林丕容總院長認為,2大新技術的加入也更創新了手術應用的範圍,想要讓老花、近視同時矯正,再加上景深加強,或者是想要微創的技術等等,都可以透過這2項新的科技趨勢,獲得更好的效果,而且可以量身訂製。術前應詳細檢查、評估 選擇適合的視力矯正方案不過,不論是新型微創微單眼視的SMILE系列雷射矯正方案,還是LBV智能景深加強型微單眼視,都有適合與不適合的族群,建議術前都應經過專業眼科醫師檢查、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視力矯正方式。
漱口水爭議1/酒精濫殺好菌「恐影響血壓升降」 換季防爆發心血管疾病
在商業廣告多年的宣傳下,許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是必備的口腔清潔用品,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有醫師警告,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可能會影響血壓,甚至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秋冬換季溫差變化大,三高族群需特別當心。 秋天氣溫瞬息萬變,正是心血管疾病發季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資料,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 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表示,血壓是最大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 但血壓無聲無息,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萬一無意中刺激血壓上升,可能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而日常生活常見的漱口水,竟然可能是肇禍兇手?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Jeremy Londonb日前在社交平台PO文表示,為了心臟健康,他不會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這類漱口水會殺死口腔內所有細菌,其中包括好的細菌,這些好菌有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能幫忙血管壁擴張,有助於調節血壓,當這些好菌都被殺死之後,自然就會影響血壓,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不好。 「英國也有這樣的相關研究,關鍵就在於一氧化氮。」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一氧化氮可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擴張舒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同時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一氧化氮也可避免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血栓阻塞,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機率。 多數民眾依賴漱口水緩解口腔不適症狀,醫師建議度過急性期後,還是要根本治療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圖/報系資料照)國際期刊《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2022年時曾進行研究,找來19名健康民眾開始每天用2次含酒精漱口水,並測量血壓。結果發現,24小時內,血壓上升了2到3.5毫米汞柱,而血壓每升高2毫米汞柱,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7%和10%。 「除了殺光好菌,含酒精漱口水也會影響唾液分泌!」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與酵素,含酒精漱口水因為容易揮發,所以會進一步影響唾液腺分泌,導致口腔唾液變少,也可能影響血壓升降。 黃斌洋提醒,只要好好刷牙、使用牙線,其實可將漱口水作為選擇性輔助用品,除非是雙手較不靈活的長輩或中風患者、或剛動完口腔手術者才需要。大多數民眾可能是因為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原因使用漱口水,建議先治療好口腔疾病才是根本之道,而非依賴漱口水。
強撐病體帶小孩就診 母親心臟驟停昏倒在醫院「多種奪命症狀同時爆發」
越南永隆省一處醫院日前發生一起意外事故,一名N姓女子不顧自己連日的身體不適,依舊強撐著身體照顧小孩。而在一日他帶著小孩前往當地診所看病時,自己反而突然心臟驟停,直接在診間昏迷。這讓家屬急忙將其送往大醫院急救,好在歷經搶救與照護後,N女順利地恢復健康。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10月23日當天,當時N女已經連續2日出現頭痛、喉嚨痛和呼吸困難的症狀。而當天N女正帶著孩子去當地診所看病,沒想到在等候期間,N女突然昏迷。家人見狀,立即將其送往當地醫院急救,抵達醫院後,N女的心跳已經停止約10分鐘,醫生也緊急進行10次電擊搶救,成功讓N女恢復心跳。但這時候,N女孩是呈現昏迷狀態,並伴有心律不整和呼吸衰竭等情況。後續N女被轉送到芹苴中央綜合醫院進一步治療。芹苴中央綜合醫院的高層表示,病人抵達後,醫院立即略過所有行政手續,將N女直接送入重症監護科抗毒科進行治療。該名高層表示,N女抵達時,心臟幾乎完全無法正常收縮,經診斷為急性心肌炎並伴隨心律不整等併發症。面對如此情況,芹苴中央綜合醫院的醫生迅速為她安裝了臨時心律調節器,並使用葉克膜來支持N女的生命體徵。同時,N女接受了機械通氣、血管加壓藥物治療,並進行了止痛、肌肉鬆弛和抗生素等等治療,以此控制心律不整並增強心肌收縮力。同時由於N女的肝功能嚴重衰竭,同時併有膽道阻塞的情況,醫生也為其進行血漿置換,並積極進行內科治療、營養支持及物理治療等。經過5天的葉克膜治療後,N女的健康狀況逐漸好轉,心臟收縮功能也逐漸正常,心律也恢復穩定。在住院7天後,N女成功脫離葉克膜,並拔除了氣管內插管。到11月4日,N女順利清醒,能夠良好地與人互動,生命體徵穩定,心律幾乎恢復正常,各個器官功能也逐漸穩定。該院的重症監護科—抗毒科的主任楊善福(Dương Thiện Phước)醫生表示,N女的康復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奇蹟,這樣的結果讓醫院的醫護人員感到非常喜悅和自豪。從昏迷、心跳停止到最終清醒,N女的康復之路充滿挑戰,但也展現了醫療團隊的專業精神和現代醫學技術的力量。
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單周近2萬人就醫 疾管署發醫界通函
秋冬腸病毒反常升溫,預估高原期將持續至11月底,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病管制署今(8日)發布醫界通函,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以掌握治療黃金時機。疾管署今(8日)發布醫界通函指出,時序已近冬,依據監視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疾管署說明,國內上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19460人次,較前一周(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本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疾管署示警,腸病毒重症病程變化迅速,請對腸病毒患者提高警覺,詳細問診,並協助照護者熟悉重症前兆症狀的辨識,若病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發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疑似重症前兆病徵,請務必妥善處置,並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必要時儘速轉診至腸病毒責任醫院。副署長曾淑慧則表示,以往腸病毒通常5、6月達高峰,暑假脫離流行,今年比較反常,本月底恐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一人中風全家瘋?6成照顧者收入受影響 半年內密集復健是關鍵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的主因,對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今(7)日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結果,發現僅有37%患者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5%能自行洗澡、更衣,生活大小事都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同時,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在中風後一個月內的失能比例達61.2%、三個月是55.58%、半年仍高達51.72%。台灣腦中風學會連立明理事長表示,為了減少中風帶來的沉重負擔,學會多年來持續針對中風的預防以及中風後的復健進行衛教,幫助民眾「遠離中風,減少失能」。台大醫院神經部蔡欣熹醫師表示,約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腦細胞壞死時,運動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失衡,進而導致肢體張力變強、肌肉緊繃和關節活動度受限,也影響患者復健的意願及成效,照護者也往往要更費力。「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透過網路問卷,調查124名中風患者、與221名中風照護者發現,中風後常出現的肢體痙攣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僅有37%患者可以獨立進食、25%能獨立洗澡及更衣、僅17%可以獨立搭大眾運輸或開車、也僅有28%可以獨立行走3到5公尺的距離,多數患者中風後的食衣住行皆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周中興理事長表示,「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次調查也發現,超過6成照護者需要調整工作方式,如遠距工作或輪班,甚至無法繼續原本的工作,造成收入減少;另有近5成照護者坦言產生心理疾病或壓力,且因為照護家人影響人生規劃。除了照護的時間成本以外,中風照護的醫療花費也為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4成中風家庭平均每個月花費1-3萬元在聘僱看護、購買輔具、尿布、保健食品上,逾3成家庭每個月花費超過4萬元。2018年1月,鍾先生在上班時,被同事告知有嘴巴歪斜、走路靠左偏等症狀,送醫後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且左半邊身體失去知覺。初期無法自己翻身、上下床、飲食或如廁,除了聘僱24小時看護外,上了年紀的父母、乾媽、妹妹也需輪流照顧他,那時他的妹妹一週至少需請假三天,工作跟照護的壓力猶如蠟燭兩頭燒。也因此,鍾先生立志要早日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在一週6天的密集復健訓練下,經過3個月的努力,鍾先生出院時能自己拄著四角拐走路、獨立搭公車回診復健,雖然原先的工作回不去,他也努力投履歷應徵,在2019年成功重返職場。但是,左手因肢體痙攣,就算以右手用力扳也無法伸直,生活上無法派上用場,鍾先生自嘲是「單手超人」,因為無法伸直的左手就像「裝飾」,五年多來只能單手過日子。幸好在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並搭配規律復健下,現在左手已經能拿起水杯,甚至輔助右手工作。熱心的鍾先生時常在社群上分享經驗鼓勵中風病友,也呼籲病友要調適心態,持續且積極地復健。雖然中風後盡早且持續復健對功能復原有很大的幫助,但此次調查發現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半年以上。蔡欣熹醫師表示,持續的規律復健對於患者來說至關重要,若停止復健,患部攣縮可能更嚴重,甚至永久失去功能,甚至造成永久性的關節攣縮,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導致簡單的清潔、飲食、穿脫衣服等都變得困難。完整的復健計畫應採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非藥物治療是指利用支架、輔具、電敷等常規性的復健運動;藥物治療是口服肌肉鬆弛劑等抗痙攣藥物,但若劑量過低恐效果不足,而增加劑量後可能會嗜睡;手術治療如脊髓神經背根切除術,對全身痙攣治療效果較好,中風後的單側痙攣較不適用此種治療方式。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的治療方式,不過此次調查也發現,僅有2成的患者使用。蔡欣熹醫師表示,肉毒桿菌素治療,是透過抑制神經訊息傳遞物質乙烯膽鹼的釋放,來抑制肌肉活動和收縮。醫師會先評估患者各部位張力及關節活動度,客製化訂定需治療的肌肉與劑量,透過每3-4個月一次的局部注射,對張力過大的上下肢肌肉達到放鬆效果及避免攣縮,且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待肌肉張力減緩後,患者再搭配積極復健訓練,可以先設定目標,鎖定自己在意的一、兩個動作,慢慢有進步,病人也會有成就感。肉毒桿菌素治療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符合中風發生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上肢至少6個月以上、下肢至少3個月以上痙攣,影響其日常活動如飲食、衛生、穿衣等的患者即可申請給付,治療約3週就有肌肉鬆弛效果;若中風後初期肌肉張力太大,也可考慮自費使用。蔡欣熹醫師表示,注射肉毒桿菌素除了幫助患者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之外,也能讓肢體外觀較恢復正常,提升對身體形象滿意度,有助於伸展痙攣的肌肉並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蔡欣熹醫師呼籲,中風後6個月至1年內是治療的關鍵期,此時的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中風半年內可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待亞急性期結束後,將復健重點回歸職場適應或生活自理上,以免過度依賴照護者或家屬。患者若有肢體痙攣症狀可向神經科、復健科諮詢,降低失能風險,減輕照護者負擔並重拾生活自理能力。
趙少康動手術心臟停3小時! 醫提醒「舒張壓低於60要注意」越早開越好
媒體人趙少康5日在臉書自曝動了心臟手術,原因是主動脈有擴大的現象,並導致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液會回流等情況,因此換了主動脈與瓣膜,過程中心臟還停了3小時,有如死過1次,心臟科醫師呼籲,民眾要留意低於60的舒張壓。另外,前藍委、前醫師全聯會理事長蘇清泉指出,趙少康動手術前曾向他諮詢,自己就曾建議,應該及早檢查和及早治療,且心臟開刀仍有不小風險,趁著年輕越早開越好。73歲的趙少康自曝多年來舒張壓5、60,雖沒有不適,不過檢查後發現主動脈擴大,造成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1/4又流回心臟,他自述沒有症狀,不過一堆名醫大老卻建議他開刀,像是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振興醫院前院長魏崢等,趙少康認為有可能是術前評估瓣膜病變有一定嚴重度合併心臟結構變化,或主動脈擴大日後可能產生嚴重病變,因此建議一併開刀解決,避免主動脈剝離或心衰竭。趙少康透露,他在上午8點進手術室,下午6點進加護病房兩天,再轉普通病房,手術由魏崢動刀,過程中心臟停止3小時,以人工血管換主動脈、換瓣膜,又處理血管,而魏琤形容該手術在心臟手術中,難度算8,換心的難度是5。根據《中時新聞網》引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禎元說法,主動脈瓣膜逆流者,有可能造成舒張壓偏低,正常人舒張壓應在60到80mm/Hg,若是低於60 mm/Hg,要留意有可能是瓣膜病變,致使瓣膜關不緊,讓心臟打出去的血迴流心臟,造成心臟負擔,嚴重恐導致心衰竭。至於主動脈瓣膜逆流原因?李禎元認為,有可能是因瓣膜老化、鈣化,甚至是因主動脈擴大、有瘤,才讓瓣膜關不緊,從趙少康的敘述,至少進行了主動脈置換手術,也換了瓣膜,並進行了冠狀動脈復位術,這樣大規模手術,一定是鋸開胸骨、複雜度極高的手術,胸前至少留15公分以上的疤痕,說是比換心手術難度還高,算是貼切的。李禎元還表示,舒張壓低有可能意謂老化、感染、內分泌失調、出血、脫水、藥物或是主動脈逆流所致,建議需釐清原因,若是收縮壓高、舒張壓低,這仍歸類為高血壓,要以藥物控制,若是收縮壓及舒張壓均低,還合併有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恐需積極治療,甚至評估是否有開刀適應症。另外,蘇清泉在臉書以「心臟開刀要趁年輕」為題發文指出,當他得知對方心臟略有不適,早就建議要及早檢查、及早治療,趙少康很明顯聽進去了,做了完整的檢查,也在名醫魏崢院長的細心手術下完成「開心」,恢復情況良好,近日出院,很為他高興。蘇清泉表示,台灣醫術發達,心臟手術更是世界一流水準,但雖然如此,心臟要開刀仍有不小風險。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安泰醫院有位高齡86歲的女性患者開了心臟瓣膜手術,手術整個過程堪稱順利,但也讓團隊耗盡心力,身為心臟外科醫師,臨床上遇到應要開刀的患者,蘇清泉都會勸對方愈早開刀愈好,而趙少康也留言回應,「謝謝清泉兄專業建言,目前已經無恙,有病真的不要拖」。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就診人數近2萬 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5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0月上旬開始陸續出現發燒、活力下降、呼吸急促、心肌炎、肝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症狀,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住院治療中,為今年全國第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過往腸病毒高峰為5、6月,然而今年秋冬疫情卻持續攀升。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可能和腸病毒型別多有關,以今年主流的克沙奇A型來看,就有A16、A10、A6等多種型別;另外,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幼兒未感染腸病毒,造成易感宿主累積。疾管署預期腸病毒疫情本月底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上升,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定期以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環境、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等;另,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摟抱幼兒,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並應落實訪客管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立冬6大禁忌」曝光!3星座小心身體出狀況 專家曝3招開財運大法
11月7日即將迎來24節氣中的「立冬」。對此,清水孟國際塔羅小孟老師昨(3日)也在臉書粉專列出立冬6大禁忌與傳統習俗,同時曝光3招開財運大法,只要照著做就有機會旺到2025年。立冬禁忌立冬不宜過早外出:古代俗話說「立冬一日,水冷三分」,因此立冬非常寒冷,外出容易感冒生病,再加上一些長輩若太早出門,心血管收縮會比較不舒服,因此當日避免外出,需早起者建議多穿衣服。立冬不宜飲用大量熱水:立冬為極寒日,飲用大量熱水容易導致身體磁場忽陰忽陽、忽冷忽熱,易引發身體不適。不宜洗熱水澡過久:立冬極寒日空氣中陰氣極盛,洗澡過久會讓陽氣下滑,室內溫度也會被大量陰氣所覆蓋,導致皮膚乾,騷癢,嚴重脫皮,最好快速洗完。運動激烈:立冬天氣較寒,過度跑步運動,容易導致心血管劇烈收縮,老人也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發生,因此立冬應避開激烈運動。3星座好發身體疾病:摩羯、處女、金牛因為是土象星座,冬天土較冷,所以要注意立冬之後這3個星座會有隱疾或舊疾,以及出現手腳冰冷,建議多喝花果茶調養身體。立冬不要晚睡晚起:俗話說「秋冬養陰」,而1天晚上21點開始就是陰氣的開始,因此立冬後最好早睡早起,睡眠時間睡長才能補足精氣,不斷活化我們的身體。立冬傳統習俗立冬要補冬:古人認為立冬寒氣重身體容易不適,因此要補冬,建議喝羊肉爐或薑母鴨來補氣血。立冬要拜祖先:立冬可拜祖先感謝祖先1年來的幫助,拜完後還可以吃湯圓,代表家家團圓。立冬要吃餃子:古人流行在立冬吃餃子,因為立冬為秋冬交替的節日,因此「交」替就成為「餃」,故用餃替吃餃子就代表節日交替。立冬要吃甘蔗:古人擔心喝太多補氣湯及食物會上火,因此就有人開始以吃甘蔗來替代進補,然而冬天也是一年最後節氣,選在立冬吃甘蔗也有倒吃甘蔗的意義。立冬要吃生蔥:古人稱立冬能吃蔥能讓身體散發體汗,使體內的陰氣能隨著汗液排出,如此一來氣血循環就通了。立冬3招開財運大法立冬當天財神在正東方,只要將紅包袋裡放168或888置於家中的正東方位,放好7天後再拿去銀行存,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效果。在立冬當天11月7日,早上6:12至6:20,也就是今年立冬節氣交替時間,在這個時間點找個碗筷,碗裡可以放米或豆子,再插入1支筷子置於屋外或窗戶外,象徵立冬一支獨秀,會有貴人或投資的好運氣,放1天後再丟棄即可。立冬的太陽黃金度數為225度,因此在立冬當天隨身攜帶225元的錢在身上,切記一定要剛好,最好置於口袋裡,能吸收宇宙能量讓財氣不斷盤旋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