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團體
」 長照 失智9成癌友生育計劃受影響 10大院所串連「助癌友凍卵」
根據衛福部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全台有近1.2萬名癌友適逢育齡階段,其中女性病友比例更高達6成。而台灣凍卵協會「2024年醫療性凍卵認知度調查」統計顯示,有生育規劃的癌友中,近9成的生育計劃被突如其來的癌症影響,儘管如此,仍有不少癌友透過醫療性凍卵成功實現生育夢想。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胡玉銘院長表示,患者林小姐在婚後隔年備孕時,意外確診乳癌第一期,因確認後才知道乳癌治療會影響卵巢功能,在自身存活及生育規劃中不斷掙扎。為保留生育能力,最終在討論下,緊急決定在癌症治療前進行醫療性凍卵,最後在經歷30次電療及5年抗賀爾蒙藥物治療後,開始嘗試植入胚胎,最終於婚後第8年順利誕下寶寶。近年來,隨著癌症治療技術的日新月異,癌症治療率和預後水平均大幅提升,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在110年台灣育齡女性罹癌佔比中,乳癌以36.94%位居首位,然而根據衛福部統計,106-110年新診斷早期(0+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近100%,而第2期存活率也高達9成以上。意味將有更多癌友在克服疾病後,將有機會重拾生育的夢想。早期介入和適當的生育保存措施,不僅可讓癌友保有希望及未來可能性,更能讓癌友在面對疾病時,不須在生育及生命間做出困難抉擇。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60.3%的癌症高風險族群知道癌症治療可能影響生育,然而,當這些高風險族群進行預防準備時,卻只有不到1成曾考慮或準備進行醫療性凍卵。換言之,儘管了解癌症治療可能對生育能力產生影響,多數人仍未採取凍卵等相關預防措施。為了幫助更多癌友能夠保留生育的機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詹景全副院長特別率領醫院體系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計畫,協助癌友保留生育希望,更讓台北成為全台首個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的城市。詹景全副院長進一步指出,癌症治療不只會給患者帶來體力下降等「生理」影響,還會造成「心理」及「經濟」面上的衝擊。調查發現,近8成癌友在確診後三個月內接受癌症治療,其中甚至有2成癌友在確診後隔天就進入療程,導致患者往往需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資訊,並在情緒低落的情況下做出影響一生的決策;此外,癌症治療的藥物負擔,也對癌友家庭造成龐大的經濟壓力。在「生理」、「心理」及「經濟」三大衝擊的夾擊之下,導致癌友往往需在生命及生育間進行二選一,無法真正擁有生育選擇權,為此,詹景全副院長呼籲癌症高風險族群,應提前了解罹癌後的三大衝擊,提早進行準備,才能避免在面對癌症時措手不及。為保障癌友生育權,近年來各地方政府陸續推動凍卵補助政策,然根據調查顯示,知道「社會性凍卵補助」的民眾僅19.9%;知道「醫療性凍卵補助」者也僅17.3%,均不到2成,顯示台灣在凍卵補助相關推動與宣傳上仍有成長空間。此外民眾除了期待補助政策外,也希望能獲得更多關於醫療性凍卵的資訊。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者希望有一站式整合資源及醫療性凍卵知識懶人包,另有25%民眾希望能夠參與相關衛教講座,透過多元管道來增加對醫療性凍卵的了解,增加參與計畫之意願。面對上述需求,台灣凍卵協會在今年推出「公益希望計劃」,不僅額外針對婦科癌友提供醫療性凍卵補助,更串聯北中南共10家醫院、診所及2間病友支持團體組成聯盟,集結各大院所資源,幫助癌症患者保留生育的希望,提升民眾對於醫療性凍卵的認知。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4期逝 重症醫曝末期患者及家屬「最擔心的3件事」
男星汪建民7日晚間因肺腺癌4期病逝,享年56歲。他在去年10月背後疼痛難耐,竟檢查出肺部有惡性腫瘤,於去年11月確認罹患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的漫長治療後,稍有好轉他就拖病體暫時復出工作,自己也曾透露前後歷經9次化療、超過65次電療,醫師當時也告知他「維持追蹤就好」,豈料今年8月底癌細胞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入院時已為時已晚。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也再次掀起對於肺癌末期的討論。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也整理出肺癌末期患者及其家屬最常見且最擔心的3件事。黃軒於9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在肺癌末期,患者及其家人通常面臨各種擔憂和挑戰,這些擔憂可能包括疼痛引發的身體不適、臨終關懷、情緒和心理健康等問題,若能了解和準備應對這些問題,不僅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還能減少家屬的焦慮和壓力。黃軒表示,在肺癌末期,疼痛是患者最常見的症状之一。許多患者擔心是否能夠有效控制疼痛,並希望能減少疼痛帶來的折磨,癌症疼痛管理不僅依賴醫療介入,患者及家屬在日常生活中的照護和調整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癌症疼痛患者及其家人可以採用的生活照護建議,包括規律小作息、適度的運動、飲食和營養支持、疼痛管理輔助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緒支持、靈活使用疼痛評估工具、尊重患者的自我選擇。再來是死亡恐懼和情緒壓力,黃軒指許多末期肺癌患者擔心死亡的過程及未知的未來,這種恐懼可能來自對痛苦的擔憂、對離別的不捨、對死亡過程的不確定性,此外,病情帶來的情緒波動,也可能讓患者感到壓力和孤獨,他建議家人可做到心理支持和情緒疏導、日常生活中的照護、運用放鬆技術、家庭支持減輕孤獨感、尋求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服務、鼓勵患者參加生命回顧活動。最後則是家屬、親人照護的負擔,黃軒表示患者通常擔心疾病帶來的照護負擔會給家屬造成沉重壓力,尤其是當病情需要長期的身體和情感照護時。患者可能擔心自己成為家屬的負擔,也會擔心家屬的心理壓力和生活影響。他建議家人和患者可以尋求專業的支持服務,包括臨終關懷(Hospice)和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定期舉行家庭會議,與家人一起討論患者的需求和照護計劃、癌症患者及其家人可以尋求支持團體,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分享經驗和支持。
榮獲長照績優雙冠 侯友宜:讓新北成為長者幸福城市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今7日表示,衛生福利部呂建德政務次長代表中央部會頒發長照績優獎項,其中新北市榮獲「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達成進步獎第一名及「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失智確診及獲得服務個案數第一名,高度肯定新北市府於長照領域之努力。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承辦衛生福利部「113年度全國長照業務聯繫會議」於7月26日至27日在淡水將捷金鬱金香酒店隆重登場並落幕,期間由22縣市代表針對長照政策互相交流學習。新北市65歲以上人口從10年前的37萬到今年年中已近75萬人,平均每個月增加3,000人。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平均餘命79.84歲,然健康平均餘命73.3歲,有長達6-7年處於失能或失智狀態,為減輕家屬照顧壓力,並讓長輩能夠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中安老。新北市衛生局表示,新北市很早就開始推動社區式長照服務模式,服務樣態非常豐富多元,包括有台灣第一家失智日照(頤安)、與公有市場結合的整合型日照(重新市場)、與衛生所結合之日照(樹林、金山),與學校結合之日照(三重興穀、林口東湖及淡水崁頂)、進駐社會住宅之日照(新店央北、土城暖時光),還有設置於原鄉的日照(烏來RAHAW)、微型日照(淡水老同學)等。為配合中央「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之政策,新北採公私協力的方式布建日照,在公的部分,透過跨局處會議,積極盤點低利用率的公有場地、新建公有建物共構及爭取都更法回饋之公益空間及社會住宅之公益設施設置日照中心;私的部分,則是補助設施設備開辦費獎勵民間單位自提場地,在整體策略推動下新北市之日照布建成績斐然,112年積極於雙溪、石門等布建難度高的偏遠學區設立日照中心,「一國中學區一日照」達成率進步幅度為全國第一。新北市衛生局說明,截至113年6月底,新北市失智人口逾5.4萬人,為使失智症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新北市政府號召轄內基層診所、社區藥局、銀行、郵局、企業、公寓大廈及驗光師公會等單位,陸續成立將近3,000家失智友善守護站,於社區中發掘疑似個案並通報衛生所,協助追蹤及轉介就醫。此外,新北市政府與醫院及民間單位合作,成立13家失智共照中心與62家失智據點,藉由綠色通道協助失智症患者快速完成診斷,並提供追蹤關懷、長照資源連結及轉介、緩和失智課程及家屬支持團體等活動,統計自107年至112年底,累計服務近3.5萬個失智症家庭,協助完成診斷及提供服務人數全國第一。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市是高齡者最多的縣市,因此長照服務的需求也是最多,為了兼顧長照服務的品質與效率,需要仰賴公部門與民間單位的共同合作。面對高齡化社會,新北市以「安居樂業」為重要的施政主軸,推動「新北醫動養」政策,以「智慧醫療顧健康、運動營養保活力、在地安養更安心」為理念,增加市民健康平均餘命為目標,推動諸多重要的政策,提升長者生活品質及尊嚴,期許中央及地方能持續共同合作,讓新北市成為一座長者幸福城市。
長照神隊友2/老老照顧身心壓力大 誰先走?作家病後醒悟「需要外援」
74歲的葉桑照顧96歲的母親,這不是單純的老老照護,因為葉桑未婚、也沒有兄弟姊妹,萬一他比母親先走一步,那母親又該交給誰照顧呢?「有一次我到台南出差,可能是工廠內的環境較悶熱,我突然覺得很不舒服,胸口劇烈疼痛,趕緊到附近診所就醫,診所覺得情況危急,又趕緊幫我轉到奇美醫院,後來檢查是心血管剝離。」葉桑說,當時他強撐著身子趕緊打電話給表妹,因為表妹是他唯一能託付媽媽的對象。「在電話裡,我幾乎是在跟表妹交代後事,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會如何,如果有萬一,希望她以後幫我好好照顧媽媽。」人在台北的表妹,接完電話後立刻火速包車南下探望葉桑,讓葉桑大為感動。幸好葉桑的心血管剝離範圍不大,醫師評估後不需手術,但血管堵塞還是讓葉桑的下半身暫時無法活動,後來心臟裝了支架之後,身體才恢復健康。「經過這次之後,我深刻體認到自己累了,需要更多的外援,除了申請各種長照資源之外,也將表妹列為第一聯絡人,而第二聯絡人則是家照社工,因為她最了解媽媽的狀況。」葉桑說,當初先透過地方衛生局的長照專員獲取相關資源,然後再透過長照專員轉介給家照社工。「當初衛生局認為我是老老照顧,身心壓力太大,於是轉介家照社工來協助我,卻沒有先通知我,當我接到社工電話時,告訴我可以參加哪些舒壓課程,還以為是詐騙電話呢!」葉桑說,家照社工真的給予很多幫助,同時也讓他感到被人理解。運用長照資源,讓葉桑除了兼職工作以外,還能持續出書,去年底他的新書《塵封之謎》上市,他也出席許多新書發表會。(圖/翻攝自葉桑臉書)家照的重點是照顧者,所以社工除了協助葉桑申請服務,也提供葉桑許多相關活動資訊。「我參加『男性家庭照顧者』的紓壓團體,也參加『植物療癒支持團體』,分享照顧者的經驗和心情故事,跟這一群有相同處境的人聊天,不但學到更多經驗,也能獲得心靈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透過家照社工也能獲取更多活動資訊與長照資源。葉桑說,長照真的幫了他很大的忙,讓他在60歲之後還能一年出一本書,也能無後顧之憂持續工作。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理事長陳維萍表示,家庭照顧者除了善用政府長照資源,安排替手、喘息,也要多走出來轉換空間、轉換心情,練習做好交接計畫、放手,找回喜好與自己的人生,才不致走向失衡與崩潰。葉桑說,隨著年紀增長,他也會想到自己的老後,現在最重要的事是照顧媽媽,未來若感到自己身體逐漸下坡,他就會開始尋找適合的安養中心,「所以目前賺錢還是很重要,要有足夠的金錢,才有能力去安排未來生活。」
台灣公益聯盟「用愛幫弱勢成長」 讓愛動起來好運計畫正式起跑
2024李李仁擔任年度公益大使 一起愛support、一起support礙 在台灣超過120萬名身心障礙者、9萬名偏鄉兒童和4.8萬獨居長輩,台灣公益聯盟對服務秉持的精神就是用愛幫助弱勢者找回希望!台灣公益聯盟大力推動「用愛幫弱勢成長」,2024年將以視障學生教育、關懷弱勢偏鄉、身心障礙者培力3大方向以及11個專案服務內容為主軸,此外,更特邀跨足演員、歌手、主持人影視音三棲、擁有「國民好爸爸」美譽的藝人李李仁擔任台灣公益聯盟2024年度公益大使,同步公布即將於2月1日啟動的2024公益勸募字號「第1121364914號」,號召更多有愛人士一同加入公益行列,一起愛support、一起support礙,相關內容可以前往台灣公益聯盟官網查詢:https://tpwl.org/。(圖/台灣公益聯盟提供)台灣公益聯盟用愛幫弱勢成長迎龍年邀請大家助弱勢群體轉好運每一個生命都有其與生俱來不同的力量,弱勢群體也許在先天上有些需克服的障礙,但只要〝一起愛support、一起support礙〞弱勢群體自力生活、勇敢圓夢的機會不再遙遠! 台灣公益聯盟持續用愛幫弱勢成長,迎龍年之際李李仁挺身擔任2024公益大使「用愛幫弱勢成長」 讓愛動起來 好運計畫正式起跑,希冀結合大眾之力齊力轉動他們的生命歷程,創造精彩!新年新希望,一起加入愛心捐款支持行列,讓自己內心充滿〝龍龍〞的溫暖,同時也能轉動龍年好運勢!(圖/台灣公益聯盟提供)台灣公益聯盟成立於2016年並即將邁入第8年,2024用愛幫弱勢成長除延續原有計畫內容及方案,另全新規劃視障學生冬令營及身心障礙生命力等等計畫內容,同時也是首度啟動身心障礙運動計畫,全力支持身障運動員參與國內外各大競技賽事,讓優秀身障運動選手擁有盡情揮灑潛力的人生舞台,與國際接軌。創辦人鄭龍水博士表示,「偏鄉孩童因為交通不便、資源匱乏,也面臨到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教育資源稀缺等困境,連下一餐都成了問題;而獨居長輩則是缺乏關懷照顧,一個人心情孤獨,生活沒有依靠,也曾傳出過世好多天都沒人發現的可怕事件…其實他們只是需要一點點協助,就能綻放生命的光彩,我希望我們能盡快幫這些人實現夢想,重獲未來,這就是公益聯盟存在的意義。」(圖/台灣公益聯盟提供)台灣公益聯盟「愛幫弱勢成長」2024公益大使讓愛動起來好運計畫開跑記者會中也邀請卓越雜誌社鄭玉章董事長、神能健康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周同誠執行長及紫微師範學院輔德陸院長三位長期支持台灣公益聯盟及捐款人代表蒞臨現場,除一起感受愛的力量外,同時創辦人鄭龍水也頒發感謝狀感謝社會大眾協力讓愛能夠永續,溫暖需要幫助的對象。台灣公益聯盟_用愛幫弱勢成長「2024公益大使讓愛動起來好運計畫」三大方向11項主要專案內容 龍總GO起來助弱勢拚好運台灣公益聯盟用愛幫弱勢成長「2024公益大使 讓愛動起來」好運計畫,共包括3大方向,11項專案服務內容。第一個大方向為「視障學生教育」,希冀透過Eye Study 無障礙學習平台,113年將持續擴充補充教材及總複習,同時嘗試加入身心障礙特考、英檢用書,預計增加教材至200本,總瀏覽次數達10,000次。還將舉辦視障學生冬令營,第一期預計針對30位國高中視障學生在大台北地區舉行4天3夜營隊活動。第二個大方向為「關懷弱勢偏鄉」,包括偏鄉兒童五育培力計畫,2024年將持續推動弱勢社區兒少音樂培力、弱勢兒少體育專案、兒少心理成長支持團體,亦將與練習曲文教基金會一起合作「花蓮新城假日學校」、偏鄉長者共餐共學計畫,預計舉辦12場次,幫助超過500人次獨居長者,找到溫暖的支持和快樂的生活、弱勢個案直接服務計畫,與社區一同積極為弱勢個案爭取公部門福利,也提供他們基本生活所需,幫助偏鄉弱勢個體擁有一個安心安住的家園、地方創生共伴計畫,將持續在宜蘭、花蓮、台東培力當地團體,幫助偏遠弱勢區域發掘翻轉的契機。(圖/台灣公益聯盟提供)第三個大方向為「身心障礙者培力」,包括身心障礙職能發展學院,2024年將持續優化平台,透過多元課程豐富身心障礙者視野;身心障礙樂人育成計畫提供身心障礙街頭藝人協助員費用補助,幫助更多身心障礙街頭藝人減緩經濟壓力;身心障礙生命力計畫,支持身心障礙樂團巡迴各個監獄,進行公益演出,讓生命影響生命;身心障礙運動計畫,除針對偏鄉兒童支持五育培力,也將啟動身心障礙運動計畫,支持身障射箭國手鄭志強專心備戰2024法國巴黎帕運,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落實監督與推廣計畫,對身心障議題討論、監督與倡議。創辦人鄭龍水博士X公益大使李李仁 活動現場全能挑戰賽讓愛動起來!國民好爸爸李李仁邀請大家 「用愛,為弱勢群體搭建避風港」台灣公益聯盟首度邀請李李仁擔任2024年度公益大使,記者會現場即席感性分享了自身成長經歷,並公開拍攝公益影片過程中與長者、孩童以及身心障礙者相處的點點滴滴,也因為李李仁充滿真情的互動演繹及引導鼓勵,讓廣告拍攝現場笑聲不絕於耳,洋溢歡樂、氣氛溫馨。(圖/台灣公益聯盟提供)此外,記者會現場也邀請李李仁拿出專業歌手以及運動好手絕活本領,大顯身手與公益聯盟創辦人鄭龍水博士進行全能挑戰賽,藉由有趣內容呈現台灣公益聯盟用愛幫弱勢成長過往成果及2024專案方向,如偏鄉兒童五育培力計畫、身心障礙運動計畫以及身心障礙職能發展學院。活動現場全能挑戰賽讓愛動起來,首先由台灣公益聯盟創辦人鄭龍水博士、公益大使李李仁、視障歌手吳博強及身障射箭國手鄭自強,分別以鋼琴、吉他彈奏,非洲鼓打擊,一起合奏激勵人心鼓舞士氣「我相信」曲目,慷慨激昂的曲調,為活動現場帶來了高潮,沸騰不已!此外,李李仁也與創辦人鄭龍水博士及小朋友進行籃球球技互動以及命盤趣味解析,並公佈即將於2月1日啟動的2024公益勸募字號,為台灣公益聯盟「用愛幫弱勢成長」2024公益大使讓愛動起來好運計畫正式啟動揭開序幕。(圖/台灣公益聯盟提供)李李仁表示「我是單親家庭出身,小時候環境不是很好,如果小時候就遇到公益聯盟,可能生活會多了很多溫暖!每個人都有付出的力量及能力,不管是時間、愛心或是捐款都是一種關懷的方式。台灣公益聯盟創辦人鄭龍水博士事必躬親以及對弱勢群體永保服務熱誠的愛心,都讓我深受感動及敬佩,同時也是促成我決定擔任台灣公益聯盟大使的原因。也希望藉由我的拋磚引玉貢獻一己之力,呼籲大眾一同為弱勢提供再出發的勇氣,讓社會中所有弱勢群體都能雨過天晴,擁有美好人生」。 台灣公益聯盟2024「用愛幫弱勢成長」計畫相關內容,可上官網查詢。
8組「長照神隊友」獲表揚 運用資源「也要留時間給自己」
第七屆聰明照顧者徵求活動,以「長照平安五守則」為主題,依據善用長照資源、新思維、改變程度等評選指標,選出前三名及五件佳作,今(8)日在復華照顧咖啡館,由衛生福利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承辦單位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維萍,頒獎給家庭照顧者和長照專業人員。「長照平安五守則」,包括「申請長照服務」、「找到照顧替手」、「有人可訴苦」、「每天至少15分鐘留給自己做喜歡的事」、「訂好安心交接計畫」,在照顧中不能失去自己,讓自己的資源面和心理面都更有餘裕與彈性,才能因應照顧海象變化萬千。若沒有親友能聽訴苦、替手或不放心交接,歡迎撥打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聰明照顧者」徵求活動已進入第七屆,今年65件投稿作品有家照社工、A個管、居服員投稿,也有愈來愈多照顧者自行報名。除了過去幾年多看到5080中年子女照顧失能失智父母、8050父母照顧身心障礙子女、老老照顧樣態,也出現更多二、三十多歲年輕照顧者,人生啟航就被照顧卡關。第一名得獎者是台東縣33歲女兒照顧者琪琪,原在台北工作,父母相繼失能而唯一的妹妹也有疾病,她只能搬回家鄉照顧,但突如其來的重擔讓琪琪夾在自己人生與照顧中很是沮喪,好在門諾基金會長濱工作站A個管、家照據點社工協助下,琪琪參加家照據點活動、靈活使用多元化的長照資源,現在她也重回職場。評審肯定的原因是,琪琪就像家中的小a個管,「雖然歷經家中各種變故挑戰,始終能照看自己的需求,與專業人員合作無間,調整找到新的平衡點」。第二名得獎者翁阿伯高齡83歲,雖然子女會回家幫忙,但大多時間需獨自面對患有失智症的76歲太太,讓他精疲力竭,某次太太因妄想症狀與和翁阿伯起衝突,翁阿伯擔心妻子施暴故主動求助,居督也協助通報社會安全網。所幸在成人保護社工、嘉義基督教醫院艷紫荊家庭照顧者據點的家照社工合作下,翁阿伯逐漸敞開心防,使用失智照顧技巧指導、居家服務重新調整照顧計畫,家人關係也恢復和諧,「從排斥資源到使用資源、從單打獨鬥到到全家協力」,重新讓一個長照家庭找回生活秩序。桃園縣72歲的陳先生,獨自照顧高齡95歲母親,但自己有心血管剝離舊疾,這使他不免擔心自己倒下後,如何照顧母親,在桃園怡德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社工邀請下,陳先生參加「男性照顧者支持團體」、訂定交接計畫。目前陳先生使用居家服務、也在工作出差時使用喘息服務,維持「一年寫出一本書」,達到記錄人生的自我期許。獲得佳作的24歲照顧者小恩是本次投稿中最年輕的照顧者,父親腦中風後住院兩年半,小恩和母親將重癱父親接回家照顧後,兩人決定輪班搭配居服員,先讓媽媽重回職場,小恩也善用喘息服務、居家醫療,待父親狀況穩定後,小恩也要重新啟航。同樣獲得佳作的小筠是32歲的孫女照顧者,六年前爺爺和奶奶在一個月內接連跌倒骨折,也開始她全職照顧者人生,但一打二實在撐不久,在申請外籍看護等待期間,她也使用居家服務、交通接送,鼓勵長輩與外人互動。根據111年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來電統計,有兩成(19.7%)照顧者來電是需要「情緒支持」。其中又以「傾訴照顧壓力(46.3%)」為最多,其次是「與被照顧者溝通困難(22.0%)」、「與家人溝通困難(16.1%)」、「多重角色壓力(7.1%)」等。不同人生階段的家庭照顧者,遇到的課題也不同,歡迎撥打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失智新對策3/家屬必做3件事「資源不漏失」 無病識感勿逼迫!情緒穩定更重要
當失智患者確診的那一刻,許多家屬腦中都是一片空白,緊接著便會問:「接下來怎麼辦?」專家建議一定要做3件事,包括所有家屬一起認識失智、尋求穩定諮詢管道、加入民間支持團體,才能在慌亂時及時獲得支援,且善用各種社福資源。另外,若患者出現疑似失智症狀、但無病識感,其實不必硬逼患者承認失病,情緒穩定更加重要,同時搭配藥物治療、運動、增加社交機會,就能延緩病況惡化。藝人林青霞過去曾透露婆婆生前罹患失智症,而丈夫邢李㷧知道自己母親節儉又怕生,因此便請傭人佯裝是母親的「朋友」,若病況需要住院時,這位「朋友」便會跟婆婆說這是送她的禮物,藉此安撫婆婆的情緒,讓婆婆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多了幾分安全感。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維持失智症患者的情緒穩定、自尊非常重要,除了能延緩退化速度,家庭支持力量也會更強。「例如患者出現失智症狀,卻沒有病識感,可與患者長期看診的慢性病醫師溝通,由他進一步建議患者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千萬不要用硬逼的方式。」陳筠靜說,就算患者不願去醫院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讓患者在接納的情緒下去接受生活中的安排,例如去日照中心或失智據點等。「第一次很關鍵,如果患者有被遺棄的感覺、或感到害怕,未來就很高機率不肯踏出去。」因此,照顧患者的技巧就相當重要,這些需要經驗累積,此時若有穩定的諮詢對象就能獲得幫助。「失智患者確診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所有家人一起認識失智,如果患者已有病識感,也可以一起參與討論,全家人一起準備未來的生活,最好不要只有一位主要照顧者了解病況,否則就容易出現失智患者誤指偷錢、餓肚子等事件。」陳筠靜說,「天邊孝子」的情節屢見不鮮,照顧者已經身心俱疲,若又得不到其他家人支持與理解,恐怕會提早崩潰。林青霞曾經透露老公邢李㷧照顧失智婆婆相當貼心,一切只為了讓母親更有安全感,情緒能夠平穩。(圖/報系資料照)第二,確診後到附近醫院的失智共照中心就醫與諮詢,失智症個管師會與家屬聯絡,開始引介相關的資源,包括長照2.0的照顧資源,共照中心安排的照護課程等。確診後半年,家屬可請醫生開診斷證明申請「身心障礙證明」,以利申請更多相關資源。「全台共有100多家醫院設有失智共照中心,可至衛福部長照專區https://1966.gov.tw/LTC/cp-6456-70024-207.html查詢附近據點。」陳筠靜說,目前的失智症患者可使用的服務資源包括日照中心、失智據點、居家服務、長照機構失智症專區等,都可諮詢共照中心獲取資訊。 第三,可加入民間相關組織,進而獲得支持與協助。「例如失智症協會設有家屬必修班,讓家屬能快速了解失智;此外也有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因為失智患者的問題千變萬化,透過諮詢可以獲得個人化的解答。」其他民間組織還有失智者照顧協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立心慈善基金會等。陳筠靜說,失智症協會還在台北市民生社區設有瑞智互助家庭,因為有些失智症患者不願到日照中心等據點,但踏出家門口,其實對患者相當重要,除了能學習新事物,也會增加社交能力,更能延緩退化。瑞智互助家庭就把環境布置得居家、但又設有各種課程,讓患者覺得彷彿在家一般有安全感,除了患者受益,家屬也能彼此分享、扶持,獲得更多支持力量。「舉例來說,如果你為失智家人不洗澡而苦惱,和其他家屬分享後會發現『喔,原來大家都一樣!』,同時也獲得更多解決不洗澡的答案。」陳筠靜說,失智是漸進又漫長的退化過程,照顧者要學習與失智者的相處之道,更為重要。
鄧佳華偷拍2/對談中發覺自己疑似「窺視症」 下一步想朝自媒體發展
網紅鄧佳華日前偷拍美髮店女設計師被抓包,事情曝光後他在第一時間即尋求網紅T妹協助,在對談中承認罹患了心理疾病「窺視症」,並透露自己試圖下跪道歉卻被當事人拒絕,鄧佳華和美髮店老闆也接受本刊採訪,出面說明事發緣由。美髮店老闆謝裴遠指出,鄧佳華是在受雇來工作的第2天,就持手機偷拍店內女設計師,後續他在第一時間將監視器畫面完整提供給被害設計師,並停止鄧佳華的工作內容,以尊重被害人。鄧佳華過去在媒體上的形象多以負面為主,還曾拍攝A片當男優,「脫序」、「失控」的標籤似乎黏著他不放。(圖/資料照)謝裴遠表示,當初會願意聘雇鄧佳華作為學徒,是因2人因拍攝MV結識後,才發現鄧佳華並未如媒體上所呈現的失控。他強調,「佳華是一個很認真也很孝順的人,拿到薪水扣掉必要的開支,全部都交給媽媽。」如今發生偷拍事件,他作為老闆除須照顧好受害者,也希望鄧佳華能體認到自己的錯誤,謝裴遠也承諾會帶鄧佳華去看心理醫生,並期望他早日恢復健康。鄧佳華受訪時則指出,他對於偷拍設計師一事感到相當抱歉,儘管第一時間就與設計師道歉,並希望下跪道歉以示負責,卻被網紅T妹批評下跪道歉根本無法解決事情,因為他以往下跪道歉的影片只會引來外界罵聲。雙方在對談過程中,鄧佳華意識到自己的症狀與「窺視症」心理疾病相似,才會失控脫序做出違法行為。 如今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又再次丟失,鄧佳華也透露下一步,表示除了現有的一般工作,自己還是比較想要從事自媒體工作,畢竟對他來說,還是網路自媒體工作最有興趣。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從醫學名詞上來說確實有「窺視症」,窺視症又稱為偷窺症,患者多數會有強烈且無法控制的慾望,企圖觀察他人在私密情境中的行為,對於該類患者來說,觀察他人在性行為或性相關情境中的行為能夠為其帶來性滿足感,且他們多數會有強烈的好奇心,且是一種病態的好奇心,可能會對他人的隱私和尊嚴造成嚴重損害。楊聰財表示,如果民眾確實被診斷為窺視症,應被當成「病患」處理,並積極接受專業心理精神治療與藥治療,同時配合支持團體減輕其孤獨感,並培養其健康性觀念與協助進行法律問題處理。鄧佳華事後表示對於偷拍一事深感抱歉,只希望可以得到被害人的原諒。(圖/趙世勳攝)
侯友宜籲中央將失智者納入長照 衛福部澄清早已納入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昨(22)日呼籲中央將失智者納入長照體系,對此,衛福部澄清,自2017年推動長照2.0,服務對象已納入50歲以上失智者,並依個案之失智病程,規劃完整之失智照護服務體系。衛福部指出,長照2.0現行服務項目中,針對失智症長照服務推動項目,可歸為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團體家屋、住宿式長照機構等。 對於疑似、極輕度之失智者,為延緩個案失智(能),已向前延伸布建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個案認知促進、緩和失智相關活動,以及提供家庭照顧者照顧訓練及支持團體等;並布建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疑似失智個案儘速就醫確診、提供諮詢服務、轉介相關長照資源,截至今年5月底止,共計布建失智社區服務據點530處,服務約1.1萬人(含照顧者),以及布建失智共同照護中心115處,服務約4.3萬人。衛福部也表示,如失智個案經地方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估符合長照需要等級第2-8級者,可使用長照2.0相關服務項目,包含照顧及專業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交通接送及喘息服務。截至今年5月底止,共計布建1,825家居家服務單位、916家日間照顧中心、28間團體家屋提供失智照護,112年1-5月,服務失智個案約4.8萬人;另為因應需要較充足之照顧設施與密集照顧人力之失智重症者,民眾另可選擇配有護理人力之24小時住宿式機構,截至今年5月底止,住宿機構照顧床數約11.5萬床,其中86%(約9.96萬床)收治失智個案。衛福部進一步表示,為符合失智者不同照顧需要,建構上開失智照護體系、強化家庭照顧者支持網路,以及提升失智症之公共識能等,於109年已達成「失智友善臺灣555」之目標:全國失智症的人口有54.1%(約15.9萬人)獲得診斷及服務;全國失智家庭照顧者有54.1%(約15.9萬人)獲得支持和訓練;全國民眾有5.5%(約129.4萬人)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且截至112年3月各項失智友善台灣之目標更加提升為:全國失智症獲得診斷及服務比率:73.55%(約23.2萬人);全國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和訓練之比率:73.55%(約23.2萬人);全國民眾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8.5%(約190萬人) ,可見我國在中央、地方齊心及公私協力下,建構完善失智照護服務成績斐然。面對未來增加的失智照護人口,衛福部強調,將持續精進失智照護資源之運用,發展更多元化的失智症防治照護對策,以及加強宣導失智症相關識能,有任何長照需求或照顧壓力與安排問題,歡迎撥打1966長照專線,將由縣市照顧管理中心的人員提供諮詢服務,以及協助轉介長照相關服務資源。
WHO建議嬰兒純母乳哺育6個月 4大政策1次看
每年8月份第1週為「國際母乳週」,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去年親餵母乳6個月以下的產婦比例降至28.7%,跌約1成,餵滿6個月者甚至僅4.9%。原因包括媽媽奶水不足、工作環境不便,以及新冠疫情影響。為了鼓勵母乳哺育,國健署除了持續打造哺乳優質環境,也邀請趙孟姿與許孟哲夫妻分享哺餵母乳的好處,並加碼推出周獎活動,以期讓哺乳順利達陣。近年國內母乳哺育率呈現衰退現象,國健署公布最新調查,純母乳哺育率6個月以下的產婦比例降至28.7%,比疫情前37.9%下跌接近1成。去年1萬2087名產婦中一個月以下純母乳率52.1%、2個月以下45.6%、4個月以下37.6%、6個月以下28.7%,且餵滿6個月者僅4.9%。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以6個月以下母乳哺育率為例,疫情前後就落差極大,從疫情前的37.9%跌到28.7%,主要原因為疫情在攪局,不少媽媽擔心餵母乳導致染疫,以及疫情期間醫院中斷母嬰同室等措施也有關。依WHO建議 四大策略鼓勵哺育母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嬰兒純母乳哺育6個月,其後添加適當的副食品,持續哺育母乳至2歲或2歲以上」。國建署透過政府、醫療體系、職場及社區(家庭)等共同保護、促進及支持母乳哺育,提升哺乳友善環境。一、母乳哺育相關法令-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 隨時哺乳自在餵保障媽媽與寶寶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的權利,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讓媽媽與寶寶可以隨時自在哺乳;為方便媽咪哺乳,要求一些較大面積的特定公共場所,應設置哺集乳室,截至111年底全國總計已有3,953處。二、醫療機構-母嬰親善院所 幫助媽媽順利哺乳111年母乳哺育率調查結果顯示,有9成以上的媽媽想要哺餵母乳。目前台灣共有165家母嬰親善醫療院,讓孕媽咪在生產前可獲得完整母乳哺育資訊,在生產後醫護人員也會立即提供媽媽正確哺乳及餵食指導,並且在出院之後,提供24小時諮詢電話,隨時解決媽媽們哺乳問題。三、職場-性別工作平等法 職場哺乳有保障據109年母乳哺育率調查結果,8成媽媽表示工作場所支持餵母乳及集乳,國健署持續與勞動部共同宣導「營造友善職場哺乳環境」,請各職場雇主落實執行性別工作平等法及勞動基準法規定,讓職場哺乳婦女在規定之休息時間外,給予每日60分鐘哺集乳時間。另勞動部對於企業設置哺集乳室亦提供經費補助。四、社區(家庭)-多元管道支持 哺乳能持續研究顯示家人和伴侶的支持,能增加純母乳哺育及成功持續母乳哺育,國健署110-111年發展家人支持系列影片,以營造成功家庭支持網絡。各縣市衛生局及醫療院所成立哺乳志工與支持團體,提供媽媽哺乳過程中的同理與支持。許孟哲、趙孟姿夫妻號召全民響應 抽獎活動開跑趙孟姿與許孟哲夫妻帶著哺餵母乳長達3年的2個寶貝一同亮相,並分享哺餵母乳的好處。趙孟姿表示:「對小朋友的抗體是無可取代的好,那時候剛好又疫情,所以我覺得在那個時間點,會讓我更堅決要好好的哺餵母乳。」而且藉由和寶寶親密的互動,也帶給自己幸福感,所以就持續從大寶餵到二寶。她也害羞透露,曾在工作時遇到塞奶,情急之下只好請老公「幫忙吸」才得以疏通。許孟哲分享,自己其實並不是「幫忙」照顧孩子,而是夫妻兩人「一起」照顧孩子,爸爸沒辦法哺餵母乳,因此從旁減輕媽媽的負擔,就是最好的支持方式。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支持媽媽哺餵母乳,讓有意願哺乳的媽咪隨心所願,順利哺乳達陣。為響應國際母乳週,「整座城市 都可以是哺乳室」抽獎活動正式開跑。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s://mammy.hpa.gov.tw)及孕產婦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皆提供媽媽及爸爸支持及諮詢哺乳與育兒相關問題。
男患口腔癌末期 堅強挺過療程「我不能倒下才能照顧家人」
從事蔬菜運輸業的「阿志」辛勤工作養家,每天工作12到14小時,因身體亮紅燈,就醫竟確診口腔癌末期!經歷了32次放射線治療及6次化療,手術取大腿皮肉補臉,一家頓時陷入困境。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每1.03小時就有一人確診口腔癌。為了幫助像阿志這樣的口腔癌病友,陽光基金會發起「口腔癌病友服務暨防治計畫」,呼籲大眾協助癌友撐起搖搖欲墜的家庭。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每1.03小時就有一人確診口腔癌,其中9成為男性,並已連續3年逾3,000人因口腔癌死亡。其中口腔癌發生人數最多的職業分別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汽車客運業」,這群人默默支撐運作著國人每天的日常生活所需,長時間的勞動負荷也往往讓他們面臨高度疾病風險。▲阿志手術後裝上鼻胃管管灌營養品與流質飲食,現在在陽光基金會治療師指導下練習以口進食。(圖/陽光基金會提供)父親節心願:「我要盡快好起來,才能好好照顧他們。」為了給妻小過好的生活,阿志從事蔬菜運輸南北奔波,竟於110年4月罹患口腔癌,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未料111年12月底癌細胞復發,阿志經歷了32次放射線治療及6次化療,手術切除左上齒齦,醫生取他大腿皮肉修補臉部缺損,並裝上鼻胃管管灌營養品與流質飲食,好不容易才能維持生命。阿志面臨疾病與經濟崩盤的雙重打擊,一度陷入走不出的困境,但看著妻子為了家中房貸、生活、孩子學費到餐廳洗碗打工,他感到心疼不捨,「我不能倒下、要盡快好起來,才能好好照顧他們。」不讓爸爸倒下! 「口腔癌病友服務暨防治」計畫為了幫助像阿志的口腔癌病友,陽光基金會發起「口腔癌病友服務暨防治計畫」,籌募口腔癌病友生心理重建、營養品及經濟補助等服務經費,盼大眾伸出援手幫助口腔癌病友度過難關,撐起搖搖欲墜的家。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表示:「陽光基金會每年關懷服務逾1,100名口腔癌病友,7成以上為第3、4期患者,他們多是家中經濟支柱,除需面對病魔威脅,還得面臨頭頸部因開刀缺損造成的口齒不清、進食困難、體重下降與營養不足等、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心理、復健等壓力,一旦倒下整個家庭搖搖欲墜,陽光提供營養品幫助他們能夠維持體力以撐過前期治療,並提供定點及外展的復健服務以克服吞嚥困難、說話功能的障礙,幫助口友們站起來重拾這些家庭的未來希望。」今年2月陽光基金會社工介入關懷,提供營養品補助、復健服務、支持團體及經濟補助等資源協助,幫助阿志一家生活逐漸穩定下來。父親節前夕,阿志表示:「感謝陽光讓我重新站起來!」儘管面臨癌病的考驗,身為一家之主的他依然堅強地面對,期盼為所愛的家人扛起未來。
母嬰親善環境 母乳哺餵讓寶寶擁有人生美好起點
為了供媽媽與寶寶最好的生產與出生環境,母嬰親善醫院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起的一個全球運動。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專科護理師王曉萍表示,從孕期準備、產中接觸、產後照護,母嬰親善環境提供媽媽哺乳所需的協助,在任何場所享有免受干擾的福利與尊重,可依寶寶需求給予哺育母乳;也藉由餵哺母乳,讓寶寶有個美好的人生起點,也使媽媽達到人生自我實現的目標。對父母來說,新生命的降臨是溫馨而充滿期待的,哺育母乳時的肌膚接觸,正是滿足寶寶被愛及安全感最直接的方式,同時也是建立親子關係最好的時機。母嬰親善環境期許提升母乳哺餵,支持最好的嬰兒餵食法。孕期準備 護理人員專業哺餵指導孕期初期:孕媽媽可以建立親子共讀的習慣。在懷孕期中藉由繪本書籍的閱讀朗誦,寶寶可以感受到媽媽閱讀時的情緒及聲音共鳴。懷孕12週:護理人員會向孕媽媽介紹醫院為母嬰親善醫院,與孕媽媽討論哺乳與育兒的想法與意願。懷孕28週:門診護理人員給予媽媽有關哺餵的指導,包括:教導如何抱寶寶,依照嬰兒的需求哺乳,不限制哺餵母乳的時間及次數,非醫療需要不添加母乳以外的飲食、不用奶瓶及奶嘴,及執行親子同室等。讓孕產婦及家屬了解哺餵母乳的重要性,建立其純哺乳的信心。定期舉辦媽媽教室,由醫護人員詳細講解各種懷孕期間會遇到的狀況,鼓勵產婦及家屬參加。產中接觸 親子享受初見面的接觸不論是陰道分娩或是剖腹生產,評估母嬰情況許可下,立即協助「skin to skin」的肌膚接觸,新生兒若出現飢餓線索,依循媽媽的味道,可藉由醫護人員協助,自己找尋母親的乳房吸吮,促進乳汁分泌,不限制不催促母嬰接觸的時間,讓新生兒及母親有充分的時間,享受初見面的接觸。產後照護 母嬰同室做足安全政策寶寶經小兒科醫師檢查情況正常,如果產婦願意,即可施行親子同室;鼓勵產婦一家人共同參與母嬰陪伴與支持照顧,才能讓產婦得到適當喘息機會,家人的支持系統對母嬰的照護及母乳的哺餵是很重要的。藉由親子同室期間,隨時可以觀察到寶寶想喝奶的行為,也可以觀察了解寶寶的作息及學習如何照顧寶寶,讓寶寶及母親有更多的肌膚接觸,促進寶寶的安全感,減少哭鬧,增加親子間的依附關係。親子同室期間,醫院有嚴格的感染管制政策及母嬰安全政策,母親與家人不需擔心感染問題,做好安全措施讓「母嬰同室不同床室」,嬰兒室及產後病房護理人員會定時至產婦床邊巡視,以了解嬰兒狀況及哺餵情形;整個在院期間皆有專業護理人員在旁指導及協助產婦如何哺餵母奶、維持泌乳及儲存奶水等相關知識及技巧。產後返家 持續哺餵免費諮詢服務王曉萍表示,返家後持續的哺餵母乳是必要的,當然最好的哺餵方式是親餵,但當母親無法親自哺乳時(如母嬰分離、上班),產婦可以擠出乳汁,正確儲存乳汁,離院前醫護人員皆會教導,也提供產婦嬰兒餵食計畫及尋求幫助的團體與諮詢電話,並提供醫院母乳哺育免費諮詢服務,讓母親能夠電詢或親洽院所,獲得協助。醫護人員也會致電母親,探詢持續哺餵的情形,更可轉介支持團體,提供母親們互助分享哺乳經驗。母嬰親善環境可幫助產婦成功哺餵母乳,以期提供給媽媽母乳哺育的專業資源,促進媽媽及寶寶更健康。 原文出處:母嬰親善環境的推動
6位名廚攜手賈永婕端上暖心料理 慈善晚宴為浪浪募款盡心力
流浪動物議題在近年愈發受到大家重視,許多名人也以一己之力希望能號召大家加入照顧與保護行列。像是「社團法人諾亞方舟動物同樂協會」繼去年舉辦首屆公益餐會,再度聯手全台頂尖明星主廚,與6位餐飲頂尖職人以及女星賈永婕合作,於6/21晚間在台北晶華酒店推出「浪愛有愛,為愛上菜~諾亞方舟慈善愛心晚宴」,希望透過號召眾人共襄盛舉,建立對老病殘的流浪貓狗更友善溫暖的社會環境。左起LOPFAIT樂斐甜點主廚戴峻弘、亞洲最佳女主廚陳嵐舒、女星賈永婕、AKAME主廚彭天恩、Impromptu by Paul Lee主廚Paul Lee李皞、LOPFAIT 樂斐主廚Josh鄭裕錞、AHA Saloon創辦人尹德凱。「LOPFAIT 樂斐」主廚Josh以永續概念設計的冷前菜。本次參與主廚包含高端法式餐廳「LOPFAIT 樂斐」主廚 Josh 鄭裕錞、米其林一星餐廳「Impromptu by Paul Lee」主廚Paul Lee李皞、南台灣最難訂的餐廳「AKAME」主廚Alex彭天恩、「小樂沐 Le Côté LM」的「亞洲最佳女主廚」Lanshu Chen 陳嵐舒、「LOPFAIT 樂斐」甜點主廚戴峻弘(火車)、亞洲50大酒吧「AHA Saloon」創辦人Kae Yin尹德凱,及首度挑戰參與大型晚宴的賈永婕。晚宴開胃小點以及第一道冷前菜由Chef Josh鄭裕錞負責,將「LOPFAIT 樂斐」提倡續食、零浪費的使命延續至餐會,把餐廳用不到的食材轉化為開胃小點。冷前菜使用荷蘭白蘆筍做為主角,並以台灣香檸皮點綴,形成符合夏季時令的清爽料理;Chef Paul Lee 李皞為去年晚宴發起人之一,曾透過諾亞方舟協會牽線領養比特犬Hammer的他在今年負責第二道冷前菜設計,他以干貝、蓮霧與乳酪搭配蒔蘿油,創作出帶有淡淡酸甜以及清香口味的料理,這兩道冷前菜也為晚宴揭開精采序幕。Chef Paul Lee 李皞設計適合夏季的清爽冷前菜。彭天恩使用台灣各地食材改造AKAME招牌溫野菜「東北角花枝」,希望大家透過先認識環境繼而擴及愛護土地上的生命。從屏東遠道而來的Chef Alex 彭天恩負責此次的熱前菜,改造AKAME招牌溫野菜的菜色「東北角花枝」,選擇來自台東山區摘採的野菜、搭配炭烤半生熟的花枝、小米酒起司,以及特製海鮮醬汁,象徵著將台灣的山、海包容在一起的精神;希望透過料理讓大家感受「人性之美」的Lanshu Chen 陳嵐舒主廚則負責主菜,以炭烤伊比利豬搭配紅酒醬汁,加上青豆、甜豆沙拉為料理融入清爽且多層次的口感。AHA Saloon酒吧創辦人尹德凱設計兩款飲品(左),右為LOPFAIT 樂斐甜點主廚戴峻弘創作的甜點。除了與Chef Josh 鄭裕錞一同合作開胃小點,同樣來自「LOPFAIT 樂斐」的甜點主廚戴峻弘(火車)也設計此次甜點,食材上使用巨峰葡萄、搭配胡桃、西谷米以及特製白酒果凍,為愛心晚宴劃下甜蜜結尾。此為,去年曾參與過晚宴的AHA Saloon酒吧創辦人Kae Yin尹德凱今年也再度共襄盛舉。本次共設計兩款調酒,其中一款以仕高利達12年威士忌做為基底並用哈密瓜、杏仁等食材增添風味;另一款無酒精調酒以牛奶、珠蘭茶為基底搭配蘆筍、桂花、仙人掌等食材,Kae在設計上不只講求創意,更注重食材背後蘊含的風土文化與精神,為慈善晚宴帶來獨特且圓滿的味蕾享受。賈永婕設計的湯品特別加入剝皮辣椒做出中西融合的風格。本次更特邀女星賈永婕加入主廚陣容,與6位名廚一同上菜,她除了在疫情期間四處奔走、募款捐贈醫療器材,長年來也熱衷支持各項慈善公益活動,身為毛孩飼主且重視浪浪貓狗生存環境的她也認同「諾亞方舟動物同樂協會」的理念。今年賈永婕首度以主廚身分加入愛心晚宴,設計出本次晚宴湯品,首度穿上廚師袍的她為此做了許多功課,在法式雞肉澄清湯中融入拿手的中式料理元素,用蛤蜊以及剝皮辣椒提升鮮味,讓湯品在法式優雅之外也能吃出獨特的中式口感。此次6位餐飲職人與賈永婕皆為無償參與,募款所得在扣除食材及相關成本後,所得款項專款專用,將用於支持浪浪毛孩日常飲食、醫療等開支。「社團法人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透過絕育計畫等方式,幫助減少街頭浪犬數量。「諾亞方舟動物同樂協會」是一公益性非營利組織,因應弱勢犬貓現況與飼主飼養問題開展新興的直接服務方案,包括特別為弱勢犬貓設計的中途庇護示範中心、媒合領養、領養人支持機制、飼主支持團體與同伴動物臨終關懷等。本次晚宴也邀請長年致力於改善台灣遊蕩犬現況的「社團法人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以及持續推動政府改革台灣蛋雞飼養規範相關議題的「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兩組動保團體一起參與,希望能為此帶來更多層面的溝通分享,並擴大動保議題的討論面向。※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高知識失智4/每3秒就有1人「忘了我是誰」 無藥物治療「趨吉避凶降風險」
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包含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等,其中以阿茲海默症佔最多。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等認知功能,也可能會出現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資料,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台灣失智人口已逾29萬人,65歲以上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老人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未來患者人數更會急速增加。失智症初期不易被察覺,可能會稍微健忘,言語表達逐漸不流暢,不常去的地方可能會迷路,同時會出現重複行為,例如不斷把東西拿出去、在放回來,或一直詢問相同問題。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表示,不同於其他疾病能夠明確的確診,醫師往往需要依靠各種測驗、量表、影像與血液檢查,同時搭配家屬觀察,才能確定患者罹患失智症。」初期的失智並不容易確診,除了醫學上的檢查之外,還需要家屬從旁觀察患者的異狀,才能比較出生病前後的差異。(示意圖/南投縣政府提供)廖品雯建議失智症家屬參與相關支持團體的活動,可以抒發壓力,另外,她也認為家族所有成員都要去認識這個疾病,才能適時給予主照顧者精神支持,也不會有相關誤解。同時也可多利用社會資源,一方面不要24小時綁在患者身邊,要適時讓自己獲得喘息時間,二方面患者也可以藉由這些資源進行認知復健。舉例來說,失智症患者白天可以到日照中心,讓照顧者能夠外出工作;假日則可以參加失智症互助家庭的活動、或參加失智相關課程,照顧者可以互相分享心情,患者也能獲得與人的互動機會。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風險成為很重要的議題。根據WHO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民眾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例如運動、健康飲食;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例如治療三高、戒菸等,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沒過 18歲公民權聯盟將釋憲
18歲公民權未能過關!18歲公民權推動聯盟總召集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理事長林月琴表示,雖然結果不是樂見的但仍發生,希望再等4年或是直接使用釋憲的方式,繼續把事情完成。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曾銘宗則表示,國民黨立院在立院表決修憲案時,投票委員都支持修憲案交給全民複決,但遺憾的是,國民黨立委當初曾經同時提出許多修正提案,都被民進黨以優勢人數封殺。他說18歲公民權入憲是世界潮流,這次未能過關,凸顯民進黨政府未能好好與人民溝通修憲案的重要性,此外,民進黨說要支持修憲,也知道公民複決門檻極高,但是投票前卻仍堅持砍掉百萬選票,包括限制確診者不准投票、台商除籍、軍人無法輪休投票等,國民黨立委就算提出質疑,民進黨也不理,他也因此想問民進黨「這是真心的支持18歲公民權修憲提案嗎?」。立法院院會今年不分黨派一致同意「18歲公民權修憲案」,明定年滿18歲中華民國國民,依法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參加公投及被選舉權,公告半年後在今天由公民複決,這也是中華民國歷史首次交付公民複決的修憲案。「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公投開票進度到今晚九點鐘為止,有效同意票是555萬3791票、不同意票492萬2986票,距離通過門檻還差406萬5906票。「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投票權人數是1923萬9392人。依憲法增修條文規定,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的半數即通過,也就是說,至少要有961萬9697同意票才能通過。由於同意票距離通過門檻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支持團體「18歲公民權推動聯盟」在晚間宣布此次推動修憲失敗。
法官護言論自由1/替黃昭堂銅像掛口罩沒觀眾 政治表態難開罰
台灣人民共產黨正、副主席林德旺、鄭建炘及支持者王瑞鎰等人,今年4月28日到台南七股的黃昭堂紀念公園,在前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銅像舉五星旗和標語,還把印有五星旗圖案的口罩放在銅像前,遭台南市警局佳里分局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承審的台南地院柳營簡易庭法官徐安傑,為此撰寫6千多字的裁定書,認為本案屬言論自由範疇,裁定不罰,還可抗告。此外,林德旺、統促黨發言人張孟崇等人,今年2月1日到烏山頭水庫替日本人八田與一銅像戴口罩案,同樣遭台南警方移送,徐安傑審理後一樣裁定不罰,警方原先表示不抗告,在綠委及支持者抗議下,改提抗告,這次林德旺等人改到黃昭堂銅像前搖旗抗議仍不罰,是否將掀起綠營支持者另一波抗議和反彈,外界都在看。有意思的是,徐安傑曾在2014年6月間承審成功大學校友李盈叡拆除「光復校區」校名英文招牌,以抗議校方否決「南榕廣場」案,時任台南地院刑事庭受命法官的徐安傑判決李男被控毀損無罪,包括現任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在內的綠營支持者一片叫好,不料徐8年後裁定林德旺等人給八田與一戴口罩免罰,綠營和支持團體卻罵聲不斷,指他不適任法官,同樣是言論自由案件,綠營態度天差地別。成功大學校友李盈叡2014年拆「光復校區」英文招牌遭起訴,支持李的教授和學生舉白布條抗議。(圖/報系資料照)裁定指出,林德旺一行人2022年4月28日中午12點多,到台南的黃昭堂紀念公園內,持五星旗及寫有「民進黨當局常用涉嫌辦案有執法過度嗎、反民主自由嗎」的紅色看板,並把印有五星旗圖案的口罩放在黃昭南銅像前,宣傳政治理念,台南警方認為林德旺等人的行為造成遊客紛紛走避、不敢靠近,已影響社會秩序,因此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8條第2款「藉端滋擾公共場所行為」移請台南地院柳營簡易庭裁定。警詢時,林德旺等人承認到黃昭堂紀念公園宣傳促統,但都否認擾亂社會安寧秩序,鄭建炘在警詢時辯稱,當時只是單純舉辦20分鐘的統一及防疫宣傳活動,「公園連一個民眾也沒有」、「連管理員也沒出來制止」。承審法官徐安傑勘驗youtube上、林德旺等人的抗議影片,發現長達1分49秒的影片中,可視範圍內無人在場,且林德旺當場演講,宣傳政治理念,鄭建炘和王瑞鎰除手持口罩、舉旗外,沒有喧嘩、喊叫、妨害他人安全的行動,因此認定沒有台南警方所謂「遊客不敢靠近、干預遊客遊園動線」情形,難以認定違反《社維法》,所以裁定免罰。徐安傑強調,法院不應帶有任何色彩或特定意識形態,所以不論主張台灣獨立或兩岸統一,或台灣成為美國第51州的言論,在法院眼中均為等價,應受同等的審查和保障。民主自由可貴是在相互尊重下表達意見,在踰越法律界限之前,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雖然林德旺等人的言論和行為,可能讓部分人覺得厭惡和反感,但還是和散布仇恨、歧視或煽惑攻擊言論不一樣。林德旺等人也曾到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銅像舉五星旗抗議,法官徐安傑裁定不罰後,引發綠營強烈抗議。(圖/翻攝臉書)徐安傑指出,根據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45、644等號解釋意旨,具有高度政治性議題、即關於「主張共產主義或分裂國土」,在尚未對國家安全、社會秩序造成重大明顯而立即危險前,均受憲法言論自由保障,而林德旺演講影片中,自稱「紅統統派」和宣揚五星旗,可能使多屬台灣人心生厭惡、冒犯等負面情感,但隻字未提共產主義或分裂國土,也沒有仇恨或鼓吹犯罪言論,顯無造成明顯而立即危險的可能,因此不管法院是否認同他們的言論或觀點,都應給予完全尊重。徐安傑表示,台灣的民主環境不應該建立在犧牲少數人自由權利的「維穩」上,法院願意相信台灣人民具有自由意志及理性思考能力,所以任何意識形態的政治性言論都可以被討論,才有助於人民避免被特定意識形態煽惑,法院基於對憲法價值的確信,有義務敦促行政權免於過度審查、引發寒蟬效應。徐安傑也質疑,林德旺等人的影片在警方移送前,觀看次數僅100次,法院勘驗時,觀看次數不到200次,可見本案擴散僅止於小眾,警方移送後,反而可能登上媒體版面,再次激化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如果今天有人替蔣姓銅像戴日本口罩,或未自稱紅統統派但發表類似林德旺言論再上傳影片,是否會受到警方同等關注?徐安傑在裁定書最後也認為《社會秩序維護法》部分條文,移送法院裁定不罰比例偏高,值得學者專家研究和社會公評。
全球之冠!台灣31%因疫情成家庭照顧者 心情差又煩惱沒錢
默克藥廠與全球進行「擁抱照顧者 (Embracing Carers)」合作計畫,旨在關注全球家庭照顧者的健康與福祉,並提升大眾對家庭照顧者的重視。2020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擁抱照顧者計畫針對台灣、美國、英國等全球12個國家進行調查,調查顯示,台灣有31%的家庭照顧者是因為疫情而首度成為照顧者,居全球之冠;有近半數的照顧者受到疫情帶來情緒與財務上的負面衝擊,而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衝擊是來自於工作時數或是職責的影響,減輕就業與工作壓力成為減輕家庭照顧者負擔的重要關鍵。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資料顯示,全台灣約有114萬名家庭照顧者,約占全台總人口4.5%,是照顧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的重要支柱。隨著高齡化、少子化,與家庭結構的縮小,家庭照顧者面臨逐漸攀升的照顧壓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劇了家庭照顧者所面臨的挑戰。台灣照顧者福祉指數報告指出,在2020新冠疫情肆虐期間,有高達31%的新手照顧者是因為疫情而產生。而原因來自於疫情影響外籍照顧者人數大幅下降約一萬人,造成居家或日間照顧服務員人力不足,加上住宿式機構資源較為缺乏,使得許多被照顧者的家人不得不自行進行照顧工作。此外,照顧時數也從原本的每週平均14.9個小時,大幅增加一倍至每周近30個小時,主要工作集中在居家照護(42%)、提供情緒支持(34%)與處理醫療與通訊的科技需求(24%)。在這樣的壓力下,約半數的照顧者表示疫情對他們的情緒健康(48%)與財務狀況(45%)造成負面影響,且針對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患者的照顧者而言,感到情緒健康惡化的比例更高達56%。根據家總觀察,2020年台灣疫情相較各國平緩,長照機構、日間照顧中心、居家服務等公共化服務仍維持正常運作,但公共送餐、鄰里共餐服務的條件限制、醫院嚴格的陪病禁令與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已為照顧者帶來影響。而2021年5月中台灣疫情升溫,並實施三級警戒後,日間照顧中心、失智據點等被迫關閉,居家服務亦大幅減少,造成家庭照顧者更大的負擔。此外,因警戒提升帶來的經濟衝擊、照顧時間增加、購物困難等狀況,也影響照顧者的健康狀況與情緒壓力。報告中也顯示,有高達6成的照顧者對工作與財務狀況有不安全感,僅次於擔心疫情再度爆發,近9成的照顧者認為照顧者的重要性並未被社會大眾認可,且希望能夠獲得更多來自公司的支持。根據衛福部資料,有35%的照顧者因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照顧而辭去工作,有32%的在職照顧者因家庭照顧而影響工作,因此需要彈性調整或是減少工作時間,甚至必須請假照顧家人,提升職場彈性將有助緩解家庭照顧者的工作壓力。家總理事長郭慈安副教授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家庭照顧者的處境更加艱難,借鏡世界各國經驗,高負荷家庭照顧者的喘息服務應列為優先事項。透過科技的發展,家總也利用數位工具推出『五賴(LINE)有保庇)』線上守望相助活動,在疫情期間即時提供家庭照顧者心理支持與緊急援助,而家庭照顧者服務工作也因應三級警戒更積極推動數位化,包括課程,活動,線上支持團體,另也鼓勵家庭照顧者預先上網填寫『緊急照顧交接計畫』,降低對染疫後無人照顧的憂慮。家總也呼籲政府與鄰里針對『沒有照顧替手』、『照顧不只一人』、『照顧失智症者或精神障礙者』、『老年照顧者』或『長照服務中斷致可能有較高負荷』的家庭照顧者,加強關懷,或提供配套服務。而在職照顧者面臨照顧與工作雙重壓力者,家總也強調政府應儘速規劃『長照安排假』,並鼓勵雇主提升工作彈性,為照顧者創造一個更友善的職場環境。」
舒心BAR/吳若權:寂寞蔓延時 孤獨而不孤立
在疏離的時代,需要學習如何建立真實的連結。不論是在超市排隊結帳,到公園裡散步,只要我們願意伸出手、付出關懷、支持他人,就可以去除孤單感,找到支持的力量。有一天,我在住家附近租用U-bike,租到一台座椅高度很難調整的自行車,螺絲被鎖得很緊。正好旁邊有個陌生人看到,立刻主動過來幫忙,調整到適合我騎乘的高度,而且確認座椅沒問題才離開。這個經驗,讓我覺得好幸運。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個孤僻鬼。但有趣的是,我從來不覺得孤獨是個問題。一來,我自己很享受孤獨的時光;二來,當我需要和朋友互動時,也不至於完全找不到人。朋友雖不多,一、兩個知己總是有的。更何況,就像剛剛分享的租借自行車經驗,有時候碰到麻煩時,還會有陌生人願意主動伸出援手。如果你要問我:「獨立」和「孤立」有什麼差別?我認為最關鍵的不同是:「獨立」的人,雖然常常處於自己一個人的狀態,但其實仍然保有和他人之間的連結,可以視情況決定要不要開通。「孤立」,可就是真的四面楚歌,孤立無援,主觀地認定自己需要幫忙時,完全沒有可以連結的管道。除了害怕被孤立,更可悲的是:我們還會把陷入孤立的種種原因,都怪到自己頭上,想著為什麼情況會變成這樣,然後不斷挑自己的毛病。自責地問:我為什麼交不到更多朋友?我很討人厭嗎?而這些自責,只會讓我們更加孤立。因為啊,就在你自信消失的同時,孤立的牢獄就這樣被自己建立起更高的圍牆了。社群媒體的惡性循環根據研究,如果我們為了追求和他人的連結,而過度依賴網路社群,最終將導致我們失去一些重要的溝通能力。最有可能是因為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而愈來愈逃避和別人的對話,以及其它有意義的面對面活動。有一個現象,被稱之為「錯失恐懼症」,它是指:一個人對網路社群的過度依賴,每天掛在網路上,一直查看手機,怕錯過任何訊息,怕沒跟上、怕被別人遺忘,會持續看著別人都在做什麼,拿自己和對方做比較,造成心理很大的焦慮。雖然一開始的動機,明明是要和別人保持連結,最後卻因為社交焦慮,而讓自己變得孤立。這就是不可忽略的惡性循環,所以必須倒反過來,重新學習如何適當地利用社群媒體和網路,找到真實與虛擬之間的平衡點,將會有助於我們加強和別人關係的緊密度,也讓彼此有更多實際交流。靠自我倡導走出孤立如果有一個人,過去已經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孤立,想要走出這個狀態,就需要找到一個讓他覺得安心的人,或一個讓他感覺安心的環境,才能夠卸下心防,願意向外求助,進而建立起愉快的人際連結。這時候,如果可以參加一個支持團體,或是找到合適自己的心理諮商師、心靈療癒師,總之呢,就是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跟自己聊聊,會有很大的幫助,有可能可以幫助自己慢慢克服孤立的障礙。萬一,暫時沒有找到專業人士,可以先從生活周邊開始,慢慢試著踏出第一步。這裡有個積極的建議,稱之為:「自我倡導」。它的運作原理是:讓別人知道,我們需要的人際支援是什麼。當我們有機會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並且讓自己的故事被聽見時,我們就成為自己的擁護者。我們讓別人看到,自己是如何面對挑戰,以及如何克服問題,請求對方聆聽,並且以我們所需要的方式,來提供我們幫助,請他跟我們一起協力,來完成這個任務。向社群尋求支持協助正因為現代人的孤立,很多時候是從網路社群而來;一定也可以用正確的方法,從網路社群中尋求支持與協助。先回頭檢查,以下四種人際支持的種類,無論是真實的生活、或虛擬的網路,你的資源分布如何?這有點像是你日常生活需要的養分,必須適當攝取、多元接觸,並且平均分布,才能確保身心健康!一、情感支持。你可以向這些人吐露心事,毫無保留地分享內心的感覺。二、實質支持。對方可以提供實際協助,像是跑腿、照顧、接送就醫等。三、親和支持。比較像是加入網路社群、社會團體, 可以增加歸屬感。四、知識支持。提供資訊、技能、建議、幫助做決定,規劃未來。這四種類型的朋友,不會都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領域,所以要建議你廣泛交友,而且要從給予幫助、和接受幫助開始,才能創造出有自尊、有自信的互助關係。人生中的每一次的相遇,不論是在超市排隊結帳、或到公園裡散步,都是克服孤立的機會。只要我們願意伸出手、付出關懷、支持他人,連結感和歸屬感也會跟著增加。練習主動對別人表達關心,就可以讓自己擺脫孤立。就像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隱形人,此刻如果有人對我們伸出援手,突然間覺得自己被看見,整個世界的門,就這樣打開了。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商周出版《你可以獨立,但不孤立》。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是不是對於如何孤獨和孤立,有更清楚的認識,並且開始有意願,創造更多連結?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你可以獨立,但不孤立》書封(圖/商周出版提供)《你可以獨立,但不孤立》本書以十五位個案的真實故事,搭配社會研究和心理諮商的專業,試圖告訴讀者,如何與孤獨為友。為那些因疾病、喪偶、失業和照顧生病的家人而被孤立的人們,帶來療癒!———————————————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陪他演戲4/別跟患者24小時相處 全家族認識失智才能減少誤解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症患者也日益增多,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建議家屬多利用社會資源,「一方面照顧者不要24小時綁在患者身邊,要適時讓自己獲得喘息時間,二方面患者也可以藉由這些資源進行認知復健。」舉例來說,失智症患者白天可以到日照中心,讓照顧者能夠外出工作;假日則可以參加失智症互助家庭的活動、或參加失智相關課程,照顧者可以互相分享心情,患者也能獲得與人的互動機會。專家建議,讓失智者參加社區據點、互助團體活動,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也讓照顧者有喘息的時間。(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榮譽會長周貞利建議,失智症家屬參與相關支持團體的活動,可以抒發壓力,另外,她也認為家族所有成員都要去認識這個疾病,才能適時給予主照顧者精神支持,也不會有相關誤解。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說,許多藥廠早已紛紛投入實驗,希望能找出治癒失智症的藥物,但可惜都功敗垂成。目前治療藥物大多以延緩大腦退化速度為主,但效果也因人而異,甚至影響檢查上顯示退化減慢,但家屬卻表達患者狀況變差,但總體來說,病人的情緒、認知都會好轉一些。失智症目前尚無法治癒,但藉由藥物能減慢大腦退化速度,所以愈早服藥,保有認知能力的時間愈長。(圖/123RF)廖品雯說,失智症大致分為初期、中度、重度三階段,初期症狀輕微、難以察覺;中度時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協助;重度就必須完全仰賴別人幫忙,若越早確診就能越早服用相關藥物,雖然無法根治,但起碼能延長保有認知能力的時間,患者也會較有生活品質。照顧十多年之後,周貞利的父親、婆婆已經相繼過世,放下之後,周貞利才敢執筆寫下心情,更出版了書籍。湯麗玉則建議,照顧失智家人的時間可能長達20年,確診後一定要全家人共同規劃未來安排,一個人是不可能撐下去的!專家指出,蛋類富含葉酸及維生素B,多攝取能預防失智症。(圖/業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