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擠程度
」 車廂北捷月台藏「神秘光條」亮4燈號 超實用功能曝!網驚呼:第一次知道
身為北台灣重要交通樞紐的台北捷運,每日平均運量超過200萬人次,為了提升旅客更舒適的乘車體驗,北捷推出多項便民設施,近日一名男網友分享,捷運月台上設置了「神秘燈條」,若是「亮紅燈」恐要改搭下一班列車了。該名男網友在抖音上傳影片,分享台北捷運冷知識,他表示捷運月台站名下方的「長型燈條」,是用於顯示車廂內部的擁擠程度,共分為綠色、黃色、橘色及紅色4種燈號,不過目前只有板南線的忠孝復興站、龍山寺站才有這項設置。影片曝光後,引起網友留言大讚功能很實用,「長知識了」、「燈條第一次知道」、「燈條超酷唉」、「龍山寺剛好有燈條太爽拉。」事實上,北捷曾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月台上方的光條顏色是代表「顯示車廂擁擠度」,原理是利用電聯車下安裝的「壓力感測器」,將偵測到的「車廂載重」訊號回傳至資訊系統,計算出車廂載重所承受的壓力值,再換算為車廂載客人數,結合列車位置、載重等相關數據後,即可得到車廂擁擠度資訊。對此,北捷也說明,光條顏色共分為4個燈號,綠色代表人少舒適、黃色代表人潮普通、橘色代表人潮略多、紅色代表人多擁擠,乘客也可以下載台北捷運Go App,點擊首頁動態資訊和要搭乘的班次,就可以在出門前掌握全線列車擁擠度資訊。
坐車廂哪裡最能防新冠?研究直言:都差不多 但「中間空氣流通最差」
雖然世界各國紛紛走向與新冠肺炎共存,但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株,維持防疫措施仍然是重要手段,尤其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要怎麼降低乘客感染風險?來自劍橋大學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指出,民眾搭車時,無論位於車廂哪個位置「感染風險都差不多」,但研究也給出建議,如果車廂人數少於50%,保持社交距離;如果車廂人數多於50%,最好避免坐在車廂中段,因為那裡空氣流通最慢。走向與病毒共存,了解大眾交通工具內空氣傳播模型,對於降低乘客和機組人員感染風險至關重要;由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合作的研究近日被發表在期刊《室內空氣》(INDOOR AIR),此研究模擬在真實火車車廂中的空氣流通模型,希望能夠找出車廂哪個地方「最安全」。不過研究作者德克賴伊(Rick de Kreij)表示,雖從空氣流通的角度來說,車廂中段的空氣流通最慢,因此如果感染者位於車廂中段,病毒感染其他旅客的可能性較高,但乘客根本無法得知感染者確切位置,因此對一般民眾而言,不論坐在車廂哪個位置,感染風險其實都差不多,因此在空氣不流通的車廂內,「戴口罩比保持社交距離更能降低感染風險」。德克賴伊也建議,當車廂承載量未滿50%時,維持社交距離仍然有效,「並戴上高質量口障,它不僅可以保護你免於新冠肺炎的侵害,還可以保護你免於其他常見呼吸道疾病侵害」,相反在車廂承載量超過50%時,則建議盡量遠離空氣較不流通的中段位置。研究也指出,實際上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火車車廂上的傳播風險,包括乘客是否接種了新冠疫苗、是否戴好口罩,還有車廂擁擠程度等,這些因素中任何一項改變都可能改變風險水平,德克賴伊表示「這就是我們關注相對風險,而不是絕對風險的原因」,此外研究也建議業者應增加車廂內通風系統保護乘客。
搭乘捷運如何提早維持社交距離 Google地圖直接告訴你
隨著本土疫情持續升高,不少民眾開始注意起口罩、社交距離等事情。而要如何在壅擠的捷運中維持社交距離,則成為許多通勤族的痛苦問題。但目前傳出,台灣Google在Google地圖上推出新功能,直接清楚的告訴你捷運的哪個車廂的空曠程度。台灣Google稍早在粉絲團上發文,表示Google地圖新增了一下功能,該項功能可以偵測目前捷運車廂的擁擠程度,透過這項功能,使用者只要透過Google地圖搜尋目標地,接著點選「大眾運輸」或是「混和交通選項」,從此處查詢自己會搭乘的捷運站點,在站點的資訊下就會出現列車車廂的狀態。要先搜尋,再看有捷運的路線,這樣才能找到目前站點捷運車廂的狀態。(圖/廖梓翔拍攝)目前已知列車狀態分別有「所有車廂都不壅擠」與「最不壅擠的車廂」兩種狀態,而在「最不壅擠的車廂」下,Google地圖會貼心地直接列出車廂編號,方便民眾選擇。Google官方表示,目前這項功能在淡水信義線(紅線)、板南線(藍線)、中和新蘆線(橘線)、松山新店線(綠線)可以運作,至於其他尚未覆蓋道的路線,Google官方也承諾未來也會把功能推廣至其他路線上,讓所有使用者可以夠更新地前往目的地。
初二回娘家出外走春 可利用智慧防疫系統避人潮
初二是傳統回娘家的日子,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科會辦)今(2)日表示,為了在春節期間持續維持相關防疫措施,鼓勵民眾春節出遊善用智慧防疫系統,查詢人流狀況,避開人潮。科會辦指出,政府在全台各地重要觀光景點,持續維持相關防疫措施,讓國人安心出遊過好年,建議民眾安排旅遊時,除熱門景點外,也可遠離人潮前往特色園區,進行知性輕旅行,並見證地方發展。科會辦表示,疫情期間許多縣市政府藉助智慧科技的防疫工作,已累積相當成果與經驗,例如台南市政府特別開發「台南市智慧防疫系統」,運用影像辨識技術,協助辨識至傳統市場採買的民眾是否佩戴口罩,並進一步分辨監視器的人流即時影像,依人潮擁擠程度呈現「正常、稍多、擁擠」3種警示,提醒民眾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另外,科會辦指出,高雄市政府針對駁二、愛河等開放式熱門景點,開發「高雄旅遊人潮警示燈號系統」,透過電信業者既有去識別化電信數據和AI技術,立即統計景點現場的人流數據,再以燈號呈現人潮正常、警示及管制狀況,並串連景點附近天氣概況、周邊停車場及車位等資訊,讓旅客隨時掌握人潮狀況,方便彈性調整出遊行程,避開擁擠人潮。振興五倍券使用期限至今年4月30日止,科會辦提醒,仍持有五倍券的國人,儘快利用春節假期使用,並在科技防疫輔助下,安排各式出遊活動,走春愉快。
高公局預判除夕國道5大易塞路段 Google地圖5大功能讓你快速查詢路況
今日(31日)是春節連假的地3天,同時也是除夕,國道上勢必會出現最後一波返鄉車潮,高公局預測,國道上將有5大必塞路段,其中國道5號有可能「連塞8小時」,呼籲用路人應盡量避開這些路段。而同時,除了使用國道1968等國道路況APP,查詢各路段的即時路況外,也可以善用Google地圖的5大功能,讓你快速地找回返鄉路線。高公局公布除夕國道易塞路段。(圖/翻攝自高公局官網)高公局預判31日國道交通量為90百萬車公里,為平日年平均(88百萬車公里)的1.0倍,其中南向交通量可達52百萬車公里,為平日年平均的1.2倍。重點壅塞路段將出現在國1南向楊梅-新竹(上午9點至12點)、彰化系統-埔鹽系統(上午9點至12點);國3南向土城-關西(上午9點至12點)、快官-霧峰(上午10點至12點);國5南向南港系統-頭城(上午8點至16點)等路段,建議南向用路人儘量於下午時段出發、北向用路人儘量於上午時段出發,節省寶貴時間。高公局公布除夕國道易塞路段。(圖/翻攝自高公局官網)高公局公布除夕國道易塞路段。(圖/翻攝自高公局官網)而除了使用國道1968等國道路況APP,查詢各路段的即時路況外,也可以善用Google地圖本身的一些功能,讓你有效率地避開車流。像是打開「即時路況」功能,就可以查看行經路線上的壅塞程度,遇到前方有紅色、黑色的路段,就代表前方車潮眾多,可以提早更換成替換道路。如果已經有明確的出遊目的地,在Google地圖搜尋的時候,也會出現該地點「單日內的人潮變化」,民眾可以透過這項資訊選擇人潮較少的時間前往。同樣的,在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時,透過Google地圖的大眾交通工具路線安排,可以查看到「車站擁擠程度」的資料,甚至可以查詢即時車廂內的「空位」與「站立空間」,就連車輛班次是否準時、延誤,也都會顯示在上面。另外如果你前往的地區是知名熱門景點,也可以透過Google地圖本身的「地區繁忙度」來查詢該地區的人潮是否開始增加,以此方式來避開一些人潮壅擠的地方。最後則是「開啟時間軸紀錄」功能,這個功能主要是記錄你曾經前往那些地方,在於疫情嚴峻的當下,如果有需要進行疫調,自己的足跡反而成為重要的資料,建議使用者可以特別開啟這個功能,滿足個人與公衛的防護。
厄瓜多又傳監獄暴動 幫派份子互毆釀68人死
南美國家厄瓜多的瓜亞基爾(Guayaquil)海岸監獄(Penitenciaria del Litoral)於12日再次傳出監獄暴動,據傳聞至少有68名犯人死亡、25人受傷,當地官員表示這起鬥毆事件的原因,主要是監獄內的幫派成員派系鬥爭所導致。根據《BBC》報導指出,這起暴動發生於12日,主要發生地點是在監獄的2號館,該館當時內部有700名囚犯。而暴動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該館內的囚犯們,因為不同派系的幫派間的衝突所導致,一開始傳出死亡人數為58人,但後來死亡人數持續上升,截至目前為止為68人。暴動發生後,不少受刑人家屬都出面呼籲總統拉索(Guillermo Lasso)要改善監獄內環境,家屬們認為監獄內環境太過壅擠、惡劣,原本僅能容納5300人的海岸監獄,卻關押了8500人,擁擠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墨西哥跨國販毒集團勢力滲入,讓暴動不斷發生,今年厄瓜多監獄就發生過多起暴動事件,目前已經造成300人死亡。據悉,在9月29日時,該處監獄發生了厄瓜多監獄史上最嚴重的暴動,當時有119名囚犯死亡、79人受傷。當時暴動的發生原因是有犯人在牆壁上挖洞,接著透過這個洞口闖入另外一區幫派分子的所在地發生鬥毆所導致。
「Google地圖」換圖示 推台灣特有版單車地圖
眼尖的手機使用者一早起來便會發現,Google 地圖圖示改版了!新圖示以「圖釘」為靈感,因為「釘選地點」就是Google地圖剛開始的重要功能之一。Google從2005年開始繪製世界地圖,現即將邁入15周年,目前全世界用戶已超過十億人。即日起,新版Google將內建「探索」、「通勤」、「已儲存」、「貢獻」和「最新動態」五個分頁,讓使用者更方便存取需要的功能。例如「探索」可搜尋附近美食、百貨、景點等。目前全球已有2億個地點資料庫(包括餐廳、附近景點和城市地標)相關資訊、評分及評論等等;使用者並可將這些喜愛地點設為「已儲存」。「通勤」則是能幫助使用者找出最有效率的路線,並自動設定為每日通勤路線,無論是搭乘汽車還是大眾交通工具,皆可取得即時路況更新、交通時間和替代路線建議。至於「貢獻」則是地圖使用者提供資訊,包括當地知識分享,以及道路或地址、遺漏地點、商家評論和照片等內容,此類使用者目前每年有好幾億。針對大眾交通工具如公車、火車或捷運,去年推出了「擁擠程度預測」功能,還新增先前搭乘者對路線的經驗分享,例如室內溫度舒適度、無障礙設施、女性專用車廂、安全措施、車廂數量等等。此外,Google也於近日宣布在台灣推出「地圖單車模式」。過去台灣的單車族使用Google地圖時,只能參照汽機車或步行路線,有時難免遇到如上坡等不利於單車騎行的路段。如今,整合交通部提供的開放資料,考量單車專用道及汽機車無法行駛的道路資訊,為台灣的單車族計算出適合的路線,並標示出推薦路線的坡度變化,以利使用者規劃行程。亞太區街景計畫負責人魏薌君表示:「有了Google地圖單車模式,除了能替單車族提供便利的路線資訊之外,也希望能鼓勵更多台灣使用者,將單車作為上下班通勤與休閒娛樂的選項之一。」Google 地圖單車模式目前已在全球27個地區推出,台灣是亞洲第一個推出此功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