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
」 糖尿病 血糖 併發症 莊武龍徐懷鈺出道26年踢鐵板 無奈哀嚎:腦筋打結
徐懷鈺推出新專輯《光致・蛻變》,搶先曝光的主打歌〈來都來〉搭配全新「招客舞」,讓人過目不忘且想跟著旋律搖頭晃腦。提及這個充滿魔性的「招客舞」,乍看簡單的手勢其實必須手、腳、臀、核心併用,讓她練完大喊:「不但手腳打結、腦筋也打結。」睽違17年再出輯,徐懷鈺加碼宣布明年1月將在北、高兩地舉辦音樂分享會。(圖/滾石提供)出道26年練舞首次踢到鐵板,她苦笑說:「練舞老師根本把我當男的在操!」為了讓歌迷屆時能在音樂分享會一起跳舞同歡,徐懷鈺特別透露四步驟練舞口訣:「摸胸、擺手、轉圈、提臀,來都來!」睽違17年再出輯,徐懷鈺加碼宣布明年1月將在北、高兩地舉辦音樂分享會,提前在農曆年前與粉絲相見歡。徐懷鈺表示:「會為歌迷獻出很多『第一次』!因為我演唱的每首新歌都是驚喜,因爲很多首都是首唱,這比我巡迴演唱會還難一點,很多首都是第一次,至於其他驚喜,會增加很多跟小怪獸們近距離的互動。」為了新歌及音樂分享會,徐懷鈺不僅節食飲控少吃澱粉、控糖控油及一天只吃一餐,外加天天到健身房報到雕塑體態,讓整個人回復到最顛峰的狀態,她笑說:「為了漂亮,這幾天餓肚子值得了,不枉費我少吃很多美食。」
糖尿病盛行率創新高! 年輕化時鐘快轉「恐影響台灣勞動力」
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結果顯示,台灣盛行率創新高達10.6%,遠超日本、韓國、香港等鄰近國家,總罹患人數恐突破300萬人關卡,且年輕化時鐘快轉,小於40歲的勞動人口中,糖尿病粗盛行率從0.77%上升至0.98%。醫師提醒,國人發病時間愈來愈早,併發症也順勢提前爆發,恐影響台灣勞動力。糖尿病相關疾病健保負擔已逐年增加,實質影響台灣競爭力。延緩併發症出現,日常血糖監測為關鍵,近年有賴數位醫療科技發展大躍進,現已有連續葡萄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簡稱CGM)科技,可制定個人化治療,只要落實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簡稱TIR)的紅綠燈管理原則,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控糖,降低併發症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已超越日本、韓國及香港,位居亞洲前列,糖尿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過去,臨床上主要依賴糖化血色素(A1c)作為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指標。然而,A1c只能反映過去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無法呈現長時間內血糖波動的全貌。隨著科技的進步,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的誕生,讓糖尿病管理從傳統的單點測量進化為持續監測。透過CGM,糖友能夠追蹤理想糖值達標率(TIR),TIR代表血糖在標準範圍內的時間百分比。TIR越高,代表血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證據,TIR每增加10%,A1c大約會降低0.8%。相反地,若TIR降低10%,微量蛋白尿的發生率會增加40%,而視網膜病變風險則會上升至64%。相比於A1c,TIR能提供更完整的血糖波動資訊,不僅能即時監測糖友的血糖情況,還能全方位展現血糖的波動狀態,幫助糖友更有效地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黃理事長強調,目前八大國際學會共識,推動以TIR評估糖尿病的管理表現,以紅黃綠三個顏色反應葡萄糖濃度的數值,讓指標更加直觀,目前共識建議第1型及第2型糖友應維持TIR比例7成在綠燈範圍。台灣糖尿病管理也持續依照國際共識滾動式修正治療指引。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指出,糖尿病除靠定期回診的醫療照護外,更有賴日常生活中自我的監測及管理,而以臨床經驗來看,青壯年糖友在日常中最大困境不外乎不方便或認為不需要,而無法規律監測血糖,然而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周邊血管及組織的傷害就越大,這也是併發症提前報到的主因。現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產品,藉由傳感器每日24小時,連續14天偵測葡萄糖濃度,並能產生葡萄糖圖譜,及計算TIR理想糖值達標率,讓糖友有更完整的數據可以調整日常作息,確實藉由這樣的產品先落實個人化糖尿病管理,幫助糖友延緩併發症出現。成大醫院杜業豐醫師從臨床經驗指出,飲食控制和規律自我監測是大多數糖友的共同難題,但CGM技術突破了傳統血糖監測的局限,能全面掌握葡萄糖波動,幫助糖友建立個人化飲食控制對策。以美食部落客黃小姐為例,初期因視網膜病變確診糖尿病後,對澱粉類食物充滿恐懼,擔心病情惡化。配戴CGM後,她發現蛋糕對自己的血糖影響比預想中小,反而地瓜和紫米燒肉飯糰更容易讓葡萄糖飆升。黃小姐說:「CGM(俗稱小圓餅)幫我破解了控糖迷思,別人的地雷食物在我身上並沒有那麼邪惡」醫師提醒,透過科技輔助,糖友可以隨時調整飲食策略,找回控糖的信心,更加安心飲食、自在生活。杜業豐醫師更提到,由於糖友的情況各異,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一直是重大挑戰,並分享病友案例:「CGM也能有效幫助調整處方。即使這位大學教授糖化血色素已經控制在6.1,但糖值波動大就還有空間讓控糖品質更好。」CGM不僅幫助自我監測,還能即時分享數據給家人或照護者,並提供完整葡萄糖數據給醫療團隊,便於制定個別治療計劃,讓照護者與醫療團隊成為強大的後盾,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照護網,進而增進國民健康,提升台灣競爭力!
血糖健康新指標!妥善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降低併發症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每4人就有1人正處於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中。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會增加視網膜病變、膀胱炎、腎臟炎、血管、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風險,需特別注意。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表示,如果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120mg/dL和160mg/dL,另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70mg/dL和210mg/dL,單就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評論,這兩位個案的表現相同;但以血管風險來說,會是120mg/dL和160mg/dL的糖尿病個案比較低,這其中的關鍵是血糖變異度。血糖變異度 血糖健康新關鍵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變異係數)是項用來評估血糖波動性的指標,計算公式是血糖的標準差除以血糖的平均值後,再乘以100以得到百分比。CV數值越高,表示血糖的波動性越大,這可能會影響到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一般建議CV應該低於36%,將血糖的變異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內。CV過高可能預示著患者的血糖穩定性相對不佳,需要調整飲食、運動或藥物治療來改善血糖穩定性; 而定期監測血糖和計算CV能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的血糖變化,並進行適當的調整與管理。如何監測血糖變異度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簡稱CGM)在2017年被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認可為重要的血糖管理工具。有別於傳統血糖機每次扎針只能得知當下的血糖數值,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在皮下組織植入軟針後,能持續監測數天組織間液中葡萄糖濃度,再將估計的血糖數值回傳到手機App上。因此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 CGM )的優勢在於可以長時間觀察血糖數值變化與趨勢; 再透過這些數據去計算各項血糖管理的指標表現,讓使用者在App上就可以即時查看! 因此CGM這個新型的數位血糖管理工具,可說是目前最簡便,在家就可以查看血糖變化全貌的工具。妥善運用CGM 就從TIR判讀開始馬醫師表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認真遵從醫囑,回診時糖化血色素卻沒有達到預期,這種狀況可以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來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安裝了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CGM) 看到自己的血糖變化後,卻往往不知道如何應用這些數據,著手調整自己的飲食、運動或用藥。其實 CGM 最常用的追蹤指標為TIR(目標範圍的時間佔比),代表著在監測的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時間血糖是達標的,一般建議讓第一型與第二型的糖友,血糖目標設定在70-180 mg/dL,且TIR維持在70%以上,血糖控制的穩定性較為理想。當TIR的數值越高,代表血糖達標的時間越長,通常血糖變異度就會越小,也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數據會說話,CGM是您最佳控糖夥伴過去傳統血糖機的時代,血糖數據的蒐集全仰賴糖尿病患者扎針測量;現在,連續葡萄糖監測技術的發展使得患者不再需要頻繁扎針,即可隨時輕鬆查看自己的血糖數值,甚至可以回顧血糖是如何變化,患者直接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飲食、用藥或是運動對血糖控制的效果; 而透過資訊的整合分享,醫療團隊也能根據完整的數據記錄,協助患者揪出控糖的盲點,進而輔助醫療決策。安裝CGM之後,糖尿病患者不再侷限於三個月定期回診才能檢視這段時間的血糖表現,而是能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續追蹤控糖指標。
「台灣萬人飲食研究」首登國際期刊 FLC飲食8周減重12.5%
肥胖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共同來源,台灣十大死因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皆與肥胖有高度關連,成為社會家庭隱憂。減重品牌Cofit與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謝榮鴻院長合作,進行台灣18-65歲萬人減重飲食研究,針對使用手機App「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的1萬多名使用者,分兩組進行減重成效分析。一組導入減重名醫宋晏仁推廣「FLC彈性低碳飲食法(Flexi-Low-Carb Diet)」,並有營養師線上指引個人實行計畫,另一組為控制組,僅使用Cofit App,進行每日體重記錄、六大類均衡飲食參考以及飲食記錄/飲食照片上傳追蹤等自我減重管理;結果發現有營養師介入指引的參與者減重成效明顯優異,多數在8週內有效減重約5.42 - 8%,還有參與者在8週內甚至減重達12.5%。對比控制組參與者的減重僅減少1.54%,證實FLC飲食因為有專家指引,減重效果更好,台灣萬人減重大型研究首登國際營養期刊《Nutrients》於今年七月接受發表,堪為台灣之光。這項研究顯示:使用者運用App 並接受營養師的飲食指導,達成的減重成績,比僅使用 App 自主管理飲食和體重者,能多甩掉四倍體重(8% vs 1.54%),值得重視。宋晏仁醫師指出,這項台灣首度進行的萬人減重大型研究成果彌足珍貴,由於每個人的荷爾蒙體質不同,需要有包括營養師在內的醫學專家提供個人減重飲食指引與適度心理支持,才能快速達成個人精準減重成效。研究顯示,FLC飲食是由Cofit營養師線上指引,採用以211餐盤(蔬菜佔餐盤的1/2,蛋白質佔1/4,以及全穀類佔1/4,比例2:1:1),不需要計算熱量,彈性調整個人飲食比例,相較於減少熱量攝取的傳統減重方式,FLC飲食儘管吃的多、熱量略高,但是注重飲食比例的正確性,減重成效反而比傳統熱量控制法更有效且成功,格外值得醫界重視。參與本次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謝榮鴻院長指出,此次研究徹底突顯出營養專家衛教指導及飲食行為正確改變的重要性,更進一步說明4個不使用藥物,僅靠營養師介入就能在8週成功減重的關鍵因素:1.飲食行為改變的重要性:對體重控制有決定性作用,無需藥物即可顯著降低體重。2.專業指導避免復胖:透過專業營養指導建立正確飲食習慣,達成持續減重效果,避免減重過程中反覆受挫。 3.避免盲目嘗試流行飲食:搭配專業指導,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遠比跟隨流行飲食法更有效。研究亦顯示,專家結合線上App指導飲食的減重效果更優。4.健康飲食知識需終身學習和實踐,如同其他生活技能。此外,為期8週減重比較不同飲食方法的成果差異,台灣萬人減重研究採用FLC飲食法的參與者平均減重達3.4公斤,相較於國際文獻研究,受試者分別在地中海飲食、在得舒飲食(DASH),在低脂飲食(Low Fat Diet)平均各減重2.2公斤、1.42公斤以及0.99公斤:結果顯示,FLC飲食成功超越了被譽為「全球最佳飲食法-地中海飲食」,相對多減除55%以上的體重,減重成果最卓越。這項台灣大型研究涵蓋10,297名參與者,參與人數是過往同類型最大研究案750人的14倍,參與者下載 Cofit App 後,營養師會根據生活環境、飲食習慣、體重及預期效果,提供以精準控糖的彈性低碳飲食為核心的客製化「211餐盤」用餐指南,例如想要增肌者建議增加餐盤中蛋白質的份量,但同步減少相同份量的澱粉;外食族可將澱粉類從白米飯改為超商烤地瓜或馬鈴薯。此外,在營養師介入指導的組別進行8週飲食控制管理方面,以男性表現尤為出色,平均減重6.24%,甚至有20%的男性減重超過8%;女性平均減重4.63%雖略遜於男性,但部分女性參與者透過堅定配合營養師的課程和飲食控制,並每天上傳飲食紀錄,減重成效高達12.5%。一名35歲的女性業務員,由於三餐幾乎都在外食,尤其偏愛超商微波食品和手搖飲當下午茶,導致體重超標。為此,營養師特地為她量身打造了一份超商飲食攻略,建議她從健康餐盒搭配茶葉蛋和無糖豆漿開始,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並增加蛋白質的比例。手搖飲也逐步從半糖調整為微糖,最終改為無糖茶飲。透過循序漸進的飲食控制,這位業務員在短短兩個月內成功減重10公斤,甚至因腰圍縮小,原本上班穿的窄裙都需要重新購買一批。「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醫學研究團隊強調,彈性低碳飲食法(FLC,Flexi-Low-Carb Diet)並非以嚴格控制食量為手段,「減肥就要餓肚子」的觀念已經過時。相反,該方法以「戒斷對醣的渴望」為出發點,讓參與者在合理的營養配比下,降低胰島素阻抗,改善體質。而靠App與營養師介入,更不僅是為體重把關,最重要的是讓每位使用者更加清楚「何謂對的食物」、增加選擇「對的食物」的機會並提高對食物的警惕性。不會因為錯誤的減重方式或不正確的飲食習慣,無形中增加健康風險。該份重要論述刊載於國際頂尖醫學營養期刊《Nutrients》。
颱風葉菜價格飆可改吃杏鮑菇 營養師曝有「這些好處」
凱米颱風來襲,葉菜價格也跟著漲價,而這時可以選擇吃杏鮑菇。營養師陳冠蓉說,「杏鮑菇屬於低GI的好食材,也很適合想要控糖的朋友食用喔。」但杏鮑菇也含鉀,腎病患者別吃太多。陳冠蓉在臉書發文,杏鮑菇熱量低又有飽足感,除了有多醣體,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容易取得又好處理,能替代一般葉菜,「杏鮑菇每100克約只有37kcal,蛋白質2.4g,膳食纖維3.7g,膳食纖維約一般蔬菜的2~3倍,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杏鮑菇屬於低GI(升糖)的好食材,也很適合想要控糖的朋友食用喔!」高齡醫學內科醫師傅裕翔也在粉專說,杏鮑菇低脂肪、低熱量,也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控制體重,「杏鮑菇含有的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腸胃運動,使排便更為順暢。」傅裕翔表示,杏鮑菇有豐富蛋白質,有助身體修復,是素食者的好選擇,「杏鮑菇含有豐富的鉀,能夠平衡身體的鈉,幫助穩定血壓。但如果患有腎臟疾病,需要遠離鉀的朋友,就少吃為妙囉!臺灣杏鮑菇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到,下次到滷味攤,試著夾夾看吧!」據悉,台灣常路邊攤販油炸杏鮑菇,而素食風氣興盛後,杏鮑菇也成為替代肉的食材,如炸杏鮑菇模仿炸雞。
總是午後「飯」睏?低GI飲食幫你保持清醒一整天!
許多人都有在午餐後感到昏昏欲睡的經驗,卻又必須緊接著工作、念書或開車,甚至到下午依舊精神不濟。而這種吃飽後想睡覺的情況,稱為「餐後嗜睡」或「食物昏迷」,其實與血糖波動有相當的關係。營養師解答午後「飯」睏之謎 掌握飲食與血糖平衡午後「飯」睏是多數人的生活困擾。對此,營養師侯沂錚在個人粉專《30+輕熟齡臨床營養師 侯沂錚博士》中為我們揭示了有關飲食搭配與控制血糖的秘密。他解釋,血糖是大腦的主要能源,當我們進食後,消化系統會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促使胰島素分泌,從而將血糖維持在穩定範圍內。然而,午餐的份量和營養成分會直接影響血糖的高低及其波動,進而影響我們的精神狀態。營養師侯沂錚建議,午餐選擇適量地攝取碳水化合物並搭配纖維、優質蛋白質和健康脂肪,有助於穩定血糖,減輕午後的睡意。反之,若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則會導致血糖劇烈波動,導致飯後頭腦昏昏沉沉。控糖擇食低GI 全穀食物搭配優質蛋白至於該如何選擇具均衡營養又能控制血糖的食物,營養師侯沂錚指出應避免攝取高GI(升糖指數)食物,像是白米飯、饅頭、麵條、麵包等精緻澱粉,會導致血糖迅速上升後急劇下降,造成疲倦想睡,甚至飢餓的感覺,也因此容易進食更多,使得胰島素大量分泌形成體脂肪,連帶引發肥胖的問題。而低GI值的食物,如糙米、全麥麵包、燕麥等全穀類食物,搭配櫛瓜、芭樂等蔬果,以及雞蛋、豆腐等優質蛋白,則能減少胰島素的劇烈分泌,不僅能提供持續的能量,還能讓身體控糖表現更穩定,減少吃飽後的睡意。飯後散步與活動助消化 每日下半場精神百倍此外,營養師侯沂錚也提醒大眾,在午飯後進行一些輕微的活動,如散步或伸展運動,不僅能幫助消化,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大腦供氧量,以減輕飯後睡意。當然,10分鐘至半小時的午休也是一個有效的方式,短暫的睡眠能夠幫助大腦和身體放鬆,讓人重新充滿活力,提升下午的精神狀態,使得工作效率更高。根據營養師侯沂錚的分析,戰勝飯後瞌睡的方式,必須先控制好血糖。透過聰明地安排飲食菜單,選擇低GI值的食物,搭配適量的運動和適當的午休,可以有效減少中午飯後的疲倦感。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一定能夠擁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好的精神狀態,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與表現!
狂吃蔬菜卻「血糖破表」罹糖尿病! 醫曝:這些都不是蔬菜
控糖減重門診許芷瑜醫師近日在YouTube分享,指出自己有一名70多歲男性患者,因為血糖值瀕臨糖尿病邊緣,為了控制血糖,便開始增加蔬菜的攝取。沒想到,3個月後,男子反而患上糖尿病,結果醫生問診後,才發現男性患者吃下的蔬菜是南瓜、玉米等,根本全是澱粉,直呼「母湯啊!千萬不能這樣吃」吃多了反而會讓血糖失控。控糖減重門診許芷瑜醫師近日在YouTube的短影片中分享,表示自己遇過一名70多歲的男性患者,對方指出,自己最近3個月時常疲憊、口渴,3餐吃的正常,體重卻一直掉。許芷瑜醫師聽完後,立刻判斷出男子出現的就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狀。之後許芷瑜醫師立刻替男病患安排抽血檢測,結果發現男子的隨機血糖值高達744 mg/Dl(正常值應在200 mg/Dl以下),糖化血色素高達18.5%(正值應在4%至6%間)。後續經過問診得知,男子先前有到醫院健檢,因為當時自己的血糖值在糖尿病的邊緣,他又不想吃藥。所以為了控制自己的血糖,想要多增加蔬菜的攝取,所以吃了很多南瓜和玉米替代,還會自己買沖泡式蓮藕粉來喝。許芷瑜醫師表示,自己聽到後,立刻直呼「母湯啊!千萬不能這樣吃」,並解釋,南瓜、玉米、蓮藕等食物,都不是蔬菜,而是澱粉。雖然這些食材都是優質的澱粉,但糖尿病患者對於醣類的耐受度很低,容易造成血糖飆升,和胰島素的阻抗,也是因為這樣的飲食方式才導致血糖失控。最後許芷瑜醫師也提醒,即使是優質的澱粉,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也是要適量攝取,或是盡量避免比較好。
5大危險因子易引發糖尿病併發症 「全面照護」控糖關鍵
糖尿病長年居國人的十大死因之一,111年共有超過1萬2千人死於糖尿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病變與高血壓等也與糖尿病息息相關,威脅不容小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提醒,糖尿病有5大危險因子,包括血糖、血壓、膽固醇、尿蛋白、抽菸,呼籲民眾做好日常照顧,遠離共病威脅。糖尿病5大危險因子瑞典一則研究(追蹤時間中位數5至7年)將27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平均年齡60歲)依年齡、性別、居住地跟控制組配對,觀察5個危險因子與死亡率、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住院的關係。研究發現,若5項危險因子都達標,全因死亡風險與對照組沒有差異(風險比1.06)[i]。糖化血色素A1c≧7%收縮壓≧140 mmHg或收縮壓≧80 mmHg 低密度膽固醇LDL-2≧97mg/dL出現尿蛋白(Albuminuri)抽菸心血管共病最致命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5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死於心血管疾病。血糖、血脂、血壓管理不當,當心共病提升死亡風險。第二型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平均折壽12年。比起一般人,第二型糖尿病友10年內併發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增2至4 倍,引發心臟疾病死亡風險增3.4倍,中風機率增3倍;而且第二型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平均折壽16年。如何穩定控糖?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不只靠醫師與藥品,適當自我管理是減少長期併發症的關鍵。糖尿病不可怕,可以治療、可以維護,不需要躲起來打針。糖尿病照護需要專業團隊,包括醫師、衛教師、營養師、護理師。基層診所擁有4大特點:可近性、周全性、連續性、協調性,並擔負4大任務:早期篩檢、健康維持、醫療診治、延緩失能,堪稱糖尿病友的健康管家。呼籲糖友積極控糖,有需要皆可尋求基層診所就近照護。控制血糖5撇步糖尿病友不減壽,要從健康生活全面照護,定期追蹤,控制好危險因子飲食 運動 血糖 血壓 血脂家人支持也很重要13歲的第一型糖尿病女孩「予安」11年前過年初二發病送急診,血糖超過300 mg/dL,出現酮酸中毒,有大腦休克風險,整整在加護病房與普通病房待了7天才脫離危險!媽媽徐鳳吟心疼愛女身上插滿醫療管子,想喝母奶卻餵不到,痛哭了3天,警覺「還有很多事要學」,因此毅然決然拾起傷心的情緒,投入一連串糖尿病衛教知識的學習中,並且掌握了美食來者不拒,但需懂得計算醣類與營養的「健康飲食秘訣」,陪伴孩子快樂成長。她想對糖尿病說:「雖然我不歡迎你,但我謝謝你,教會我這些年的這些事。」[i] RawshaniA N Engl J Med. 2018 Aug 16;379(7):633-644
肥胖之糖尿病友注意! 醫:做到這件事,有望逆轉糖尿病
一位55歲婦人血糖高、體重近70公斤、體脂高達35.4%,在規律服用血糖藥後,糖化血色素持續控制在7.1%,收治該婦人的知名診所家醫科醫師許書華建議調整藥物搭配減重計畫,目前體重59.1公斤,體脂25.2%,糖化血色素5.8%,藥物也已先暫停持續觀察!許書華分享,糖尿病又合併肥胖的患者,若能將體重降低15%1,有望逆轉糖尿病。許書華提醒,8成糖友同時有過重或肥胖,稱之為「糖胖症」,相較單純的糖尿病更難控制血糖2。且會增加大小血管病變、器官病變風險3,包括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整體風險會增加27%,肥胖患者之風險更會提高到49%4對於健康的威脅甚大。糖胖症減重15%更有望逆轉糖尿病1患者要如何擬定減重攻略呢?醫師進一步說明,體重只要降低5至10%,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可獲得改善5;體重降低15%以上,更有機會緩解糖尿病1。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23年起,將「血糖管理與體重控制」調整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治療目標之一,與器官保護同等重要6。許書華醫師解釋,因為肥胖會造成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也是導致糖尿病的主因之一7。反之,若減輕體重,血糖會比較穩定8、降低併發症的發生9!此外,若有多囊性卵巢或退化性關節炎的糖胖症患者,但只要減輕一定程度的體重,就能獲得改善5。從第一線藥物 選擇兼具控糖與降低體重的治療武器許書華醫師分享,兼具控糖與降低體重的治療藥物以GLP-1腸泌素與SGLT2抑制劑為主,兩者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保護也有效果。GLP-1腸泌素 (媒體常稱之為瘦瘦筆、瘦瘦針):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能夠延緩胃排空,產生飽足感,抑制食慾。但須注意劑量應循序漸進,以免造成腸胃道不適、噁心。SGLT2抑制劑 (媒體常稱之為排糖藥):排除多餘的糖份,讓糖份隨著尿液排出。患者服用後需多攝取水分,避免生殖泌尿道感染風險。許書華醫師也補充說明,若要考慮GLP-1腸泌素在一線用藥就使用,過往僅有針劑可供選擇,但最近口服劑型也被放寬可於一線治療。但並非所有GLP-1腸泌素藥物都有健保給付,醫師會考量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用藥順從性、經濟等條件,使用最適合的武器,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對於疾病管理的期待,提升治療效果。資料來源:1.Endocrinol Diabetes Metab Case Rep. 2022 Sep 1:2022:22-0295.2.藥師週刊第2298期_糖胖症的體重管理及藥物治療_劉俊良藥師3.彰化基督教醫院_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_【糖尿病+肥胖=糖胖症】4. Diabetologia. 2009 Jan;52(1):65-73.5.國民健康署_成人肥胖治療指引6.Clin Diabetes 2023;41(1)4–317.Anesthesiology . 2008 Jul;109(1):137-48.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_Diabetes Home_Diabetes Basics_Type 2 Diabetes9.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_認識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孕婦患「妊娠糖尿病」母嬰健康風險高! 專家授招數輕鬆控糖
懷孕期間,孕婦過高的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到胎兒,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大、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對孕婦而言,則增加剖腹產率,提高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之風險。母嬰併發症風險高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其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為降低妊娠風險,提供準爸媽控糖5招的飲食新選擇,提升準爸媽之孕期健康飲食知能,另提醒孕婦體重依懷孕前體重適當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掌握控糖拒NG 媽寶都健康孕期NG食物停看聽,注意食物中隱形的加工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血糖變化,且較沒有飽足感,宜減量攝取,如:甜不辣、丸子、肉羹、炸雞(外裹的粉)等,並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等烹調方式的食物。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豆魚蛋肉類,並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糙米、燕麥等),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烹調食物宜採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養成孕期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此外,孕期需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避免血糖急速上升,減少攝取含精緻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麵條。高纖飲食可控糖 少量多餐更穩糖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預防便秘及幫助血糖穩定,又可以提供飽足感,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個拳頭大的蔬菜份量,且含兩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如:銀魚莧菜、蒜炒菠菜、清炒芥藍等,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一次大量進食易造成孕媽咪血糖快速上升,建議以3正餐搭配1-3次小點心,少量多餐、定食定量的方式進食。點心建議以奶製品為主可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鮮奶240 ml、無糖優格250ml,或綜合堅果一茶匙(5公克)、茶葉蛋一顆等,較不影響血糖起伏。定期產前檢查 善用孕產資源為幫助孕媽咪瞭解自己和寶寶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包含2次貧血檢驗(建議檢驗週數分別為第12週前與第24週至28週之間)、3次一般超音波、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及2次產前一對一衛教指導,請孕媽咪定期接受產檢,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老翁飯後多吃「1甜點」血糖竟飆破500 醫曝饅頭「這樣吃」更健康
這種甜點最好少吃!一名70歲的糖尿病患者,每天勤驗血糖,平常早餐都會吃饅頭,飯後血糖大約在200mg/dl左右,某天吃完早餐後只是多吃了2顆蛋黃酥,血糖竟暴衝到500mg/dl以上。對此,新陳代謝科醫師莊武龍也指出,蛋黃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熱量高,真的嘴饞,頂多吃1顆;另外早餐不要只吃饅頭,應該配顆蛋或是蔬菜,才能避免血糖起伏太大。莊武龍醫師在臉書《莊武龍醫師:控糖筆記、運動、生活及旅遊隨筆》發文指出,有位70歲的老翁之前糖化血色素都在7%以上(正常值為4到6.5%),結果在3個月內勤驗血糖後,終於在不加重藥物劑量的情況下,成功讓糖化血色素降到7%,「雖然患者已經70幾歲了,不過還是順利地,學會了量血糖,以及使用智抗糖記錄血糖。」老翁前陣子回診,莊武龍跟他討論一下血糖記錄,「結果很明顯看到,有一天早上飯後,竟然爆衝到500mg/dl以上,真的是高到嚇死人了!我問他早餐吃了什麼」,他說平常早餐都吃饅頭,飯後血糖大約在200mg/dl左右,某天早餐只因為多吃了2顆蛋黃酥,血糖竟然飆破500mg/dl。莊武龍也指出,1顆蛋黃酥的碳水化合物就有20到40克不等,等同半碗白飯,因此老翁吃了2顆等於多吃了1碗白飯的碳水化合物;醫師表示真的想吃最多吃1顆,「常常吃高油高糖的食物自然是對身體不好,但也不是高熱量或高碳水的點心都不能吃,只是要更小心注意攝取量,不然不是爆血糖,就是爆熱量之後變胖。」文末莊武龍也建議,平日的早餐不要只吃饅頭,而且饅頭也應該減量,配個蛋或菜都好,如果純吃饅頭,血糖會上升比較快,血糖的波動也會起幅較大。
膽固醇飆高沒吃藥!女患者出國「2原因」降回標準 醫也推:真的有效
現代人文明病相當多,如何「吃」對東西,並且控制好自己的身體指數相當重要。彰化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莊武龍醫師表示,一位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初診時的LDL低密度脂蛋白約為>180+mg/dL,近日突然降到不到120 mg/dL,由於降低幅度有點大,自己詢問生活習慣是否有改變,不料竟是因去歐洲玩。莊武龍醫師在臉書粉專透露,「今天門診有個來追蹤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她已經來追蹤快要一年了,我請她從飲食及運動習慣改起,暫時先不使用藥物治療。她初診時的LDL低密度脂蛋白約為>180+mg/dL,然後飲食介入追蹤後,開始降到150+mg/dL,這次經過暑假後再回診,沒想到這次回診的LDL低密度脂蛋白濃度,竟然降到不到120mg/dL」。醫師提到,「因為降低的幅度有點大,我問她最近還有改變什麼飲食嗎?結果她回答說因為她最近去歐洲自助旅行,每天吃的早餐跟中餐變得比較沒有那麼油膩,也有多吃一些蔬菜,當然偶爾還是會吃得比較好一點,然後因為是自助旅行,每天都要走很多路,所以運動量也拉高了」。莊武龍指出,「沒想到患者因為去了歐洲玩,比以前改變的飲食內容還多,再加上運動量的調升,讓她這一次的抽血報告LD低密度脂蛋白進步非常多。通常要純靠飲食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是有可能的…但是每個人能降低的幅度會有所不同,有的人降得多,有的人降得少」。醫師說明,「我是跟患者回饋說,可能她有提早發現高膽固醇血症,所以及早改善飲食之下,改善的幅度就非常大。」莊武龍提醒,「改善飲食運動習慣還是有機會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濃度的,而且不一定要飛到法國,才能改變飲食運動習慣喔!」(圖/翻攝自莊武龍醫師:控糖筆記、運動、生活及旅遊隨筆臉書)
英國研究糖尿病與憂鬱有因果關係 這1族群影響最大!
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在台灣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去年就醫人數更超過256萬人,也是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六位。最新研究發現,血糖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影響也連帶地影響了憂鬱症的風險。根據2023年6月發布於《全球轉型(Global Transitions)》期刊的研究指出,大腦灰質體積的減少可能在血糖與憂鬱症之間的關係起了中介作用,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尤其是針對年長者,可以對大腦健康產生正面影響,並可能降低憂鬱症的罹患風險。糖尿病與憂鬱 兩者因果關係需更多探討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暨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理事長李龍騰說明,糖尿病與憂鬱間的關聯性一直都有學者探討兩者的因果關係,以憂鬱症來說,導致的原因可能是基因遺傳、生活壓力或內在因素等,血糖高或低也會增加罹患的風險;而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得憂鬱症的機率較高,兩種疾病間的因果仍需更多的探討。糖友須按時服藥、控制飲食 培養運動及興趣李龍騰提醒,糖友在控糖上除了按時服藥外,飲食也需作調整,可減少每天攝取的熱量,像少吃碳水化合物,多攝取蛋白質或富含纖維的蔬果等食物,同時盡量維持規律生活,固定時間就寢起床,和親朋好友保持互動,更重要的是養成運動的習慣,不僅降低血糖也能紓壓帶來好心情,同時培養一兩個感興趣的嗜好,為自己找些娛樂。糖友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 降低併發症及憂鬱症風險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這份研究結果更是提醒血糖控制的重要,特別是大腦灰質體積的影響,當糖尿病前期病變患者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影響更顯著。所以積極的處遇就是從控制碳水化合物(麵包、米飯類)的攝取減少著手,血糖偏高時,大腦會受影響,不只情緒、認知能力、記憶力…等,罹患憂鬱症、失智症的風險也增高。要能有自覺,當控制得宜,可降低因血糖引起的相關病變及憂鬱症的發生率,從被血糖控制者轉為主導者,享受美好人生。
2024投資「八個機會」看美日墨 法人:聚焦科技防禦控糖減重製藥
由於全球總體經濟增長放緩,金融市場震盪,台北富邦銀行副總經理蔡玉惠28日指出,全球資產配置重點可多留意在美國、日本、墨西哥股市,掌握8個機會。台北富邦銀行副總經理蔡玉惠表示,隨著2024年的到來,升息循環將近尾聲,地緣政治仍有高度不確定性且金融市場持續震盪,投資人可以留意五大投資趨勢,包含「製造回流,美國經濟正向循環」、「改革題材帶動錢進日股」、「美國友岸外包政策,墨西哥搶占先機」、「半導體庫存縮減,邁向復甦」與「控糖減重商機,開拓生技製藥新藍海」。2024富邦財經趨勢論壇28日登場,蔡玉惠預估美股2024年EPS將增長達12.2%,高於MSCI世界指數(扣除美國)盈餘的增速6.9%,以過去經驗來看,當美股盈餘成長快過其他區域時,美股表現通常較全球股市來得好。展望回流體現在企業獲利上,美股盈餘動能重回成長,可觀察到第一個機會是「大型權值股獲利展望佳」,由EPS來看,資訊科技、通訊服務類股領軍的前十大權值股,2024年EPS增長引擎仍由大型股發動。日股部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為了提高日本家庭投資收益,2024 年1月1日起將實施新NISA制度,取消個人儲蓄帳戶的股息稅和資本利得稅,使用方式更彈性、額度更高,以此鼓勵民眾進行投資,目標為未來5年內讓日本家庭金融資產收益成長一倍。展望個人投資帳戶修法及加薪有望推動投資買盤,可觀察到第二個機會是「負利率有機會走入歷史,日本銀行股PBR長其低迷,表現可期」與第三個機會是「日本試圖重拾昔日輝煌」,可見到2022年日本半導體銷售額達492億美元,正在追回失去的35年。蔡玉惠並進一步提到可觀察到的第四個機會,是「日本企業掌握關鍵材料,長期保持國際競爭力」,日本半導體優勢在於半導體產業鏈最上游的設備、材料,後者日本企業擁有約五成的全球份額,進而可看到第五個機會「化合物半導體專利數日本領先」,主要是近幾年美、日、中、韓及歐洲等國,都在積極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成為全球發展趨勢,其高功率、高頻且低耗電的特色,已成為5G、電動車等產業提升產品效率的關鍵材料。接著看墨西哥市場,展望勞動成本低廉,美加墨貿協加持,吸引車廠、科技大廠進駐,可以觀察到第六個機會「墨西哥股市估值低,後市可期」,墨西哥股市股市估值面具優勢,預期本益比遠低於10年均值,亦低於MSCI新興市場及MSCI全球指數。對於半導體庫存縮減的復甦前景,蔡玉惠認為展望AI將成為下一個十年科技主流,可以觀察到第七個機會「設備出貨週期顯示,2024年半導體將迎來復甦擴張階段」,2023下半年全球半導體處於終端需求的復甦階段,衰退幅度已連續三個月收窄,預計至2024年有望轉為擴張階段(增速>0)。至於降血糖藥兼具顯著減重效果,帶動大型藥廠積極研發生產血糖藥及減重藥龐大商機,蔡玉惠表示,受惠於控糖減重商機,主導全球慢性體重管理市場的歐系、美系兩大寡占製藥廠商近來股價大漲,帶動追蹤全球製藥大廠為主的MVIS 製藥25指數表現亮眼,展望全球慢性體重管理市場將迎來高速成長,觀察到第八個機會「製藥產業將乘風再起」。
全台23萬人罹糖尿病不自知 陷心腎多重共病危機
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全台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推估目前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然而近期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台灣2012到2020年人體生物資料庫及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數據的研究,發現未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化盛行率平均約落在1%,意即每年平均約有1%未確診的潛在糖尿病患者,照此比例推算,以現年截至9月底、全國2340萬的人口數預估,恐約有23萬人實際未察覺自己已罹患糖尿病。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提醒,糖尿病事實上為一全身性疾病,容易引發心衰竭及腎臟病等多重共病!據統計,台灣每3位糖友就有1位衍生慢性腎臟病;每5位就有1位合併心衰竭問題,這三者疾病不但名列國人前十大死因,更是全民健保醫療支出的前20大疾病,糖尿病及相關共病已然成為全民健康最大危機。健康識能在慢性疾病照護與預防上有舉足輕重的關係,然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過去兩年針對全台近7000位糖尿病患者的調查發現,其中約76%糖友雖已可列為慢性腎臟病的中高風險族群,但卻有高達51.1%的糖友從未認知自身風險7,顯見糖尿病患者的共病認知明顯不足!有鑑於此,今年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出「Goal 50+超越50」升級計畫,將提升疾病識能率,列入糖腎共病照護指標之一。蔡世澤指出,防治共病需要醫病及各界共同努力,然而,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共病風險、病況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血糖控制目標、用藥、自我健康管理方式都須量身打造,加上在糖友自身認知不足的情況下,醫事人員在診間往往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來回溝通,自我管理及支持的成效也就因而大打折扣。若能提早建立患者對於疾病的完整認知,就有機會縮短醫病間資訊落差、大幅提升溝通效率,讓防治措施發揮最好的效果。為了提醒糖友控制血糖之餘、也要及早預防腎心併發症發生的風險,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近年推動「今天你有控嗎?請問糖三臟」宣導運動,鼓勵糖友於回診時主動與醫護人員詢問三臟狀況,確實追蹤共病風險及照護績效:第一問「胰臟」:血糖控制狀況?第二問「腎臟」:腎臟功能如何?蛋白尿與腎絲球過濾率落在哪個分級?第三問「心臟」:如何預防心臟衰竭?平常是否有出現喘、累、腫等症狀?適逢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為了響應今年由國際糖尿病聯盟訂定的「知所風險,知所應對(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主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特別推出「快向糖三臟取經」升級版衛教網站,除了可自我檢測共病風險外,糖友亦可透過「周遊糖腎心照護地圖」的問答方式,一步步掌握飲食、運動、治療等面向的錦囊妙計,知曉適合自己風險的照護方法,並進一步與醫護團隊討論出最適治療選擇,及早建立控糖、顧腎、護心的全方位照護實力!
35歲男改1習慣「狂甩49公斤」 驚人對比照網全看傻
現今飲食選擇多樣,經常不小心攝取過多的熱量導致肥胖,各種減重方式也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大陸廣東省一名男子,為了身體健康等原因,一年前下定決心展開減肥計畫、控制糖分攝取,沒想到一年後狂減49公斤,外貌也從大叔變帥哥,超大變化讓不少網友驚呆,直呼「根本年輕20歲!」、「從爸爸變兒子」。該名男子將自己的減肥歷程,分享至社群軟體「明叔很認真」頻道,據了解,明叔原先身體數據為184公分、120公斤,成功減重後,數據為184公分、71公斤,成功甩肉達49公斤。明叔表示,自己過去極度嗜糖,體重因此直線攀升,是不少疾病的高危險人群,一年前他遭逢工作失業、家中變故,身體健康也出現問題,加上去醫院探病時,看到隔壁患者受疾病所苦,他才下定決心開始控糖、減重。明叔分享自己的減重秘訣,就是戒掉含糖飲料,同時搭配規律運動。(圖/翻攝自抖音「明叔很認真」)明叔指出,他減重第一步就是戒掉含糖飲料,再來搭配規律運動,他也坦言過程中曾遇到瓶頸,就是當他減到100公斤時,很長一段時間體重都沒有往下降,但透過妻子的鼓勵、製作減脂餐,假日帶著他到戶外爬山、運動,堅持一年下來,最終成功減掉49公斤。明叔也大方分享減肥的前後對比照,驚人差別讓不少網友當場傻眼,留言直呼「這不是一個人吧!」、「減掉的不只是體重還有年齡,50滿減30既視感」、「果然還是要瘦,一下子從爸爸變成了兒子」。
小心!男子早餐多吃「這食物」血糖竟飆破500 醫示警:1顆等於半碗白飯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民眾家中一定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蛋黃酥,有名70歲以上的男性糖尿病患者,於日前吃完早餐後,又多吃了2顆蛋黃酥,驗血糖時竟從200+-mg/dl左右,暴衝到500mg/dl以上,當場嚇一大跳,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莊武龍醫師也說,1顆蛋黃酥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就有20至40g不等,約等於半碗白飯,因此要更加小心攝取量。莊武龍於26日在臉書專頁「莊武龍醫師:控糖筆記、運動、生活及旅遊隨筆」分享病例,他透露有位7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很順利的學會量血糖及記錄血糖,平時也都很老實的勤驗血糖,終於在3個月的努力後,在不加重藥物劑量下,糖化血色素從7%以上,降到7%。不過有天與患者討論血糖記錄時,莊武龍竟看到有天男子早餐後的血糖竟暴衝到500mg/dl以上,由於高到很離譜,所以也詢問了男子早餐吃了什麼,他回答早餐吃饅頭,不過那天還多吃了2顆蛋黃酥,餐後還特別驗一下血糖,未料竟從200+-mg/dl左右,飆到500mg/dl以上。莊武龍提醒民眾,1顆蛋黃酥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就有20至40g不等,約等於半碗白飯,吃了2顆就等同多吃了1碗白飯的碳水化合物量,但也不是不能吃,只是要更注意攝取量,不然不是導致爆血糖,就是變胖。他也建議患者,最多吃1顆蛋黃酥,且要做好食物代換,來減低其他碳水的攝取量。
劉亦菲、李現《去有風的地方》吻戲多達16場 嘴貼「膠帶」照吻不誤
由劉亦菲、李現領銜主演的《去有風的地方》近期在中天娛樂台熱播,該劇的清新步調,掀起「慢活」風潮,除了療癒的劇情、場景,劇中劉亦菲、李現彼此慰藉互生情愫,曖昧氛圍也讓觀眾急著敲碗盼兩人趕快在一起,劇中也有許多吻戲名場面,像是「窗邊吻」、「膠帶吻」、「星空吻」等,甜到讓網友特別整理兩人的吻戲,發現竟多達16場,其中李現稱自己是劉亦菲的創業學長,更教她如何管理員工,教完後以討學費之名接吻,讓人直呼「太會談戀愛了!」過去李現因出演《親愛的,熱愛的》而爆紅,連帶對生活衍生困擾,不僅被偷拍,就連手機號碼、住址等都被黃牛拿出來販賣,而他成名後仍不驕不躁,更沉下心來精進演技,雖然在《去有風的地方》播出之前,李現一度被網友說事業走下坡,遭受許多質疑,「我恐懼的是我自己不會演戲,而不恐懼自己不紅」,李現更表示《去有風的地方》播出後,搜尋「李現演技」這四個字,發現大家都是給予正面評價,還誇讚他的表演有感染力,這才讓他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劉亦菲(左)、李現在《去有風的地方》CP感十足。(圖/中天娛樂台提供)該劇在雲南取景拍攝,李現分享吃到很多當地美食,像是米線、黃燜雞、鮮花餅等,「我還蠻喜歡雲南菜的,我剛去的時候非常的任性,吃那個菌菇火鍋,我連吃了兩天,結果直接給我流鼻血了,我就真的躺在那個地方,睡覺的時候,鼻血就從旁邊開始往下流,第二天早上睡醒又開始流,在現場拍戲,拍著拍著又開始鼻血往下滴」,他覺得有一部份原因可能是高山症,不過從那之後他也不敢再吃菌菇火鍋。雖然愛吃美食,但李現私下仍對維持身材相當自律,在拍片現場,他空檔時會藉由手邊的物品當作健身工具,時刻都在運動毫不鬆懈,過去他更時常展露他的「八塊腹肌」,因此被封為「腹肌男神」,不過近期戲一部接一部的拍,每天忙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好好健身,讓他的腹肌都不見了,「腹肌是一個非常殘忍的東西,腹肌真的是一週七天起碼得練四次,然後控油控糖」。每週一至週五晚間10點在中天娛樂台播出。
才吃1顆肉粽…女病患血糖「飆破200」 醫曝恐怖原因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很容易不小心吃太多,但不僅熱量會超標,也會影響血糖。一名糖尿病前期的女子回診追蹤發現,只吃了不到一顆肉粽,血糖竟飆到超過200mg/dL,而且吃稀飯也會升高。對此,醫師就解答了。莊武龍醫師在臉書專頁分享,門診病人回診做追蹤,對方處於糖尿病前期狀態,檢查發現只吃不到一顆肉粽,血糖飆到200mg/dL以上,而且只吃個南瓜稀飯,血糖也會飆超高。莊武龍醫師說明,吃稀飯相較於吃白飯,糖分吸收比較快,因此血糖上升也會比較快,除非是牙口不好或最近腸胃非常差,他才會同意吃稀飯,否則都會建議盡量少吃。他也提醒,吃肉粽血糖會爆高,主因是成分為糯米,糯米升糖會比較高,因此肉粽不要吃太多,或者其他碳水化合物一定要減量,否則血糖會爆掉。患者吃不到一顆粽子,血糖竟爆表。(圖/翻攝自莊武龍醫師:控糖筆記、運動、生活及旅遊隨筆臉書)事實上,營養師高敏敏日前在臉書列出11種粽子熱量,「廣州荷葉粽」高達1066大卡,需要跑步3個多小時才能消耗,而最常見的北部粽和南部粽,一顆熱量分別為518大卡及477大卡,其他像是客家粿粽、奶茶冰粽、鹼粽、水果冰粽等,雖然熱量較低,忍不住會一顆接一顆吃,恐怕會造成身體負擔。各式的粽子熱量都不同。(圖/翻攝自高敏敏 營養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