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機
」三代茶農變神農2/「茶葉產業要改革!」 長生建立全台最大機隊代耕一百公頃+導入智慧管理系統
就全台缺工痛點,桃園縣老茶園長生製茶廠早10年前就引進採茶機,如今已建立12台設備、8人操作員的最大代耕機隊,為全台茶園代耕達100甲,並建置「農機智慧管理系統」進行數位管理。領軍的三代茶農、原從事科技業的林和春告訴CTWANT記者,「希望透過服務他人,讓其他茶農看到機械化、數位化的好。」面對茶園機械化議題,一般茶農或民眾最常問的是要花多少錢?「採茶機從日本引進,一台費用大概300萬至600萬。」已習慣這樣提問的林和春笑著說,「大家都習慣以花費多少去思考,我自己一開始也是。」長生製茶廠投入機械化以前,其實缺工問題非常明顯,「因為真的太累了,不論聘請台灣工人、假日勞工、非法外勞,沒有人待得住。」林和春和父親爭議十年才購入採茶機,「如果能以產出多少價值的角度去思考,就會覺得非常值得。」林和春以過來人經驗,嚴肅又認真地說,「現在這個世代,難道要叫兒孫輩每天工作20小時嗎?就算他願意做,一個月也賺不到他該賺的,因為他的生命、經歷、邏輯全都葬在這裡,我不覺得這是成就一個人,這是在埋沒。」為提高採茶機的產出,林和春透過代耕方式,向茶農傳遞機械化優勢。目前長生代耕、代採規模拓及花東、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合計面積超過100公頃。林和春利用托運或自有貨車運送機器,「為了推動產業的改變,我希望藉由代耕服務他人,並讓其他人看到這樣的好,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如今,全台茶園機械化已小有成績。他透露,「全台目前大約有70、80台採茶機在運作。以師傅來講的話,會開的大概40、50個,那如果要到很懂的大概不超過10個,不過它其實是好操作的,只要會前進後退就可以。」究竟機械化可為茶園省下多少人力?「在自家約1公頃茶園的採收季,平常兩天需要6個人力,1台採茶機只要半天就可以完成,而且不需要預留太多人力採收的空間,採收量會是人力的兩倍。」林和春精確地說。長生茶園機械化有成,林和春獲選2017全國十大神農獎。同年,長生製茶廠得知資策會團隊研發神農產銷平台,雙方決定針對農機智慧管理進行合作;2018年成功爭取農委會業界科專支持,開啟「農機智慧管理」的系統開發路程。在這之前,林和春吃過不少閉門羹。「因為有在半導體業做過,所以也認為在農業上可以導入電腦設定模式。剛開始我們只是一個沒什麼經營概念的小農,所以也被很多資訊公司拒絕,可能他們覺得從可以撈到的好處不多。」林和春並沒有放棄,「剛好資策會找上門,他們將重心放在農業開發上,因此一拍即合。」這套「農機智慧管理系統」,5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發及實地驗證,可透過農機上的感測器及行車電腦數據蒐集,管理系統可依不同品種的茶葉、耕作方式及採收狀況作成生產履歷、修正工作效率,「現在優化算還不錯,不過還有進步空間。」他說。最欣慰的是,「農機智慧管理系統」不只用在台灣茶園,2021年4月起,還出國到日本第一大茶葉產區—靜岡縣,展開跨國應用實證,日本採茶機操駕數據回傳台灣管理後台,由後台負責分析工作數據,進行農機維護診斷,再將農機管理建議提交給日本。5年前開始投入研發的「農機管理系統」,於日本第一大茶葉產區靜岡縣展開跨國應用。(圖/翻攝自長生製茶廠臉書)至於如何提升派赴外地茶園機器運作的稼動率?林和春回答,「地多大塊、幾行、轉彎多寬,所有資料都顯示很清楚,那機器跑過後,會發現同樣面積大小,只要做像不同、排像不同,那工作時間點就不同,可以從一些很細微的細節去比對出問題點。」舉例來說,如果轉彎角度不夠,那在茶園是不是就要多挖掉一棵樹?「有些茶農會覺得這樣就損失那一棵的茶樹,但換個角度想,因為那棵茶樹,你可以讓以後的100次都省10分鐘,這樣值不值得挖?」林和春說,許多這樣的案例都不斷透過收集回來的資訊去回推,並判斷怎麼做更好。面對今年ChatGPT問世點燃的AI熱潮,會不會進入茶園?「農業要一下子從零跳到智能AI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先從農業跳到機械、機械跳到一個規格,才會走向數位,然後到所謂的智能,所以他是有一個流程必須要去越過的。」曾在日商半導體產業工作10年的林和春這麼說。林和春希望透過機械化的推廣和茶園管理的分享,讓更多年輕一代願意加入茶產業。(圖/翻攝自長生製茶廠臉書)
歸鄉創業做自己2/都市黑手變鄉村茶農 「開心農場」無毒耕作得獎頻頻
台東縣鹿野鄉近年以盛產茶葉聞名,本刊記者日前到訪時,鹿野地區農會正公布冬茶評鑑結果,綽號「阿山哥」的張桓瑞一口氣奪得3項金牌獎與5項銀牌獎,皮膚黝黑的他,忍不住開心地露出一口白牙。阿山哥無毒小棧榮獲今年鹿野地區農會的茶葉金牌獎,讓張桓瑞相當開心。(圖/馬景平攝)得獎後,張桓瑞開著快20歲的二手車,帶本刊記者去看茶園,途中他突然煞車,叨念:「我叫她休息,又偷偷跑出來!」原來他發現曾因動脈剝離差點送命的母親,正蹲在田裡拔雜草。阻止媽媽幹活後,張桓瑞和本刊記者走進他的「開心農場」,只見他隨手摘下水果,在衣服上擦擦就拿起來啃。「我採無毒耕作,不用農藥及除草劑,主要肥料就是輾米廠的米糠。雖然務農從早忙到晚,但我很有成就感,而且看著大自然,心情很好。」為了生計,20多年前張桓瑞的爸爸舉家搬到新北五股,但張桓瑞對兒時在鹿野的生活念念不忘。(圖/張桓瑞提供)這片山頭,是38歲的張桓瑞曾午夜夢迴、思念不已的故鄉。他原名張德山,村裡長輩和鄰居都叫他「阿山」;小學三年級時,他隨家人從鹿野搬到新北市五股區(時為台北縣五股鄉),不愛念書的他只讀到國中畢業,20歲退伍後,在姨丈家的機車行當學徒,修車修了8年。當時上下班「朝九晚十」,月薪3、4萬元的張桓瑞,老想著兒時寒暑假回鹿野種田及採茶的自由,「2014年,我跟媽媽說想回鄉種茶,她說這樣會餓死,但我說我可以同時修車賺錢,她才勉強同意。」原本在汽車旅館負責清潔工作的張母就先回鄉整地,1年後張桓瑞回到鹿野,跟著舅舅學種茶、種生薑,如願展開「看天吃飯」的生活。當過8年黑手的張桓瑞,會幫鄰居解決機車的疑難雜症。(圖/馬景平攝)不料,2016年強颱尼伯特重創台東,張桓瑞以5分地(近1500坪)種植的生薑全毀,損失近百萬元,他只好貸款改種木瓜及香蕉,卻又碰上全台香蕉產量過剩,1台斤(0.6公斤)僅賣8元的困境,還好他種的水果品項夠多,才沒有斷了生路。只要有展覽活動,張桓瑞有空都會參加。圖為其在台北車站參與展售。(圖/翻攝自阿山哥無毒小棧臉書)同年,努力了解茶樹生態、學會製茶的張桓瑞,以「阿山哥無毒小棧」名號,推出自家茶葉及蔬果,自己當臉書小編負責行銷,除了參加農產品展售會,也在蝦皮購物及臉書販售。紅烏龍茶甘醇濃香,是台東鹿野的代表茶葉之一。(圖/翻攝自阿山哥無毒小棧臉書)隨著張桓瑞的茶葉連年得到農會的評鑑獎,網路銷售逐步成長。常客王先生表示:「我固定網購阿山哥的紅烏龍茶,它的茶味醇厚,回沖仍香氣十足。」由張桓瑞姊姊製作的豆腐乳,是很受歡迎的副產品。(圖/翻攝自阿山哥無毒小棧臉書)目前張桓瑞的農場,除了占地1甲半(約4400坪)的茶田,還有3甲(約8800坪)的茶苗、鳳梨、木瓜、火龍果及香蕉等蔬果。張桓瑞的父母偶爾從五股南下幫忙,姊妹也會協助顧攤、製作果乾及豆腐乳等副產品。張桓瑞的姊姊將洛神花加工為洛神花乾,頗受女性消費者青睞。(圖/翻攝自阿山哥無毒小棧臉書)雖然張桓瑞的貸款尚未還清,生意仍在虧本,2020年業績更因疫情少了1成,但他不以為意,「採茶人的年紀愈來愈大,年輕人又不願意做,我以後勢必得買採茶機,所以要更努力賺錢、好好養茶!」對土地友善、讓顧客飲食健康,就是他最大的心願。阿山哥無毒小棧在蝦皮購物設有賣場,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紅烏龍茶。(圖/翻攝自蝦皮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