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食
」 大白鯊 澳洲 化石 鱷魚 美國大霈沒問酬勞獻聲BBC紀錄片 被海底美景感動:好想潛水
BBC Earth紀錄片《亞洲》找來「大霈」李霈瑜為中文預告獻聲錄製旁白,她以一身大自然叢林風Dress code出席首映會站台力挺,讚嘆紀錄片各個視角都讓人目不轉睛,尤其第一集主題「海浪之下」上演繽紛海底世界,讓她忍不住直呼:「好想跳下去!好想潛水!」大霈開心接下《亞洲》的中文預告配音。(圖/侯世駿攝)《亞洲》由BBC Studios自然歷史部歷時近4年拍攝完成,依不同動物棲息地環境共分為7集,是BBC首部聚焦亞洲的野生動物生態系列紀錄片。大霈當初受邀為《亞洲》中文預告獻聲錄製旁白、推薦,完全沒問酬勞就一口答應,她開心表示:「可以跟BBC Earth被聯想在一起,實在太榮幸了!尤其像我潛水潛了這麼多年,我在節目裡看到的生物基本上都有碰過,可是怎麼沒有看過牠們有這些表現跟行為?是讓我最驚訝的!這部新系列拍攝了4年,可見背後付出了多長的等待和多強的耐心,真的覺得很了不起,會想要一看再看!」值得一提的是,《亞洲》拍攝團隊特地來台取景,製作人喬尼基林表示,他印象非常深刻的台北動物故事,便是在台北辛亥國小定居的大赤鼯鼠,這隻飛鼠抓住了城市生活的機會,在圖書館的窗台內建立溫暖安全的巢穴,遠離掠食者。為了拍攝這段大赤鼯鼠的故事,喬尼表示事先耗時一年做準備並確認其飛行路線,實際上花了好幾週才成功拍到他飛身覓食的畫面。喬尼表示:「台灣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還有很多故事沒被述說,我們也有跟台灣非常優秀的生物學家林亨利合作,他協助提供非常多在地資訊,拍攝期間所有台灣的工作人員都提供非常大的幫忙,是很開心的拍攝經驗。」
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嚇人!家門口直擊「蜘蛛啃食老鼠」 專家驚吐:十分罕見
蜘蛛在食物鏈中屬於掠食者,牠們多以昆蟲為目標,近日在美國德州有一名媽媽帶3歲兒子出門,發現門口竟有一隻蜘蛛正在啃食老鼠,驚悚畫面讓母子倆看得目瞪口呆。當地蜘蛛學專家瓦伯格(Ashley Wahlberg)從畫面判斷是狼蛛,並表示蜘蛛捕捉比自己體積大的獵物屬十分罕見的情形。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德州奧斯汀一名媽媽梅根(Meagen Wallace)日前要帶3歲兒子去上學,走到家門口發現外面有一坨不明物體,原以為是鄰居家狗狗的排泄物,但仔細看發現那陀東西在動,竟然是一隻死掉的大老鼠身上還有一隻巨大狼蛛,正在慢慢啃食老鼠的頭。美國德州有一名媽媽與3歲兒子在家門外發現一隻蜘蛛正在吃老鼠。(圖/翻攝自X/Daily Mail Online)梅根是一名環境科學家,因為工作走遍世界各地,也有到偏遠的叢林裡做研究,看過許多驚奇的場面,但她看到狼蛛吃老鼠後,心有餘悸地說,「我第一次眼睜睜看著蜘蛛吞食比自己大的老鼠,從來不知道狼蛛會吃老鼠」。梅根也說,當下她很害怕,但為母則強,3歲兒子在她身後,她只能表現鎮定的樣子,忍住不亂叫。在梅根將狼蛛吃老鼠的畫面分享的網路上,當地一名蜘蛛學專家瓦伯格看到後也嘖嘖稱奇,他說狼蛛是主動掠食者沒錯,但目標是比自己大的獵物是十分罕見的情形,通常在大型蜘蛛才算常見。此外瓦伯格也分析,現場沒有看到蜘蛛網,可能是狼蛛依靠本身的力量、速度和毒液,迅速制伏老鼠,才不用靠結網捕捉獵物。
鱷魚與小鯊魚爭搶獵物…面對面開戰 目擊者近距離拍片網嚇瘋
大自然的動物之間有食物鏈關係,海洋中的鱷魚和鯊魚都屬於掠食者,最近澳洲昆士蘭有民眾在海邊直擊鱷魚和小鯊魚爭搶獵物,還面對面開戰;畫面曝光後令生物學家和動物專家很驚訝,人類能拍到這景象算罕見。許多網友則被民眾近距離拍攝的行為嚇瘋,因為他差點就變牠們的獵物。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有網友在抖音上分享一段在澳洲昆士蘭北部海邊的驚人畫面,一隻鱷魚和小鯊魚疑似為了爭搶獵物開戰,雙方一觸即發的樣子,讓眾人看了嘖嘖稱奇;而國際人道協會的專家桑德曼(Lauren Sandeman)指出,鱷魚和鯊魚以海洋動物為食,牠們搶獵物算稀鬆平常的事,但被民眾拍到就滿罕見。影片中一隻鱷魚在淺灘處耐心等待獵物,周遭出現多條小鯊魚來回游動,鯊魚追逐小魚一個猛衝,瞬間與鱷魚面對面看似一觸即發,但最後雙方沒有直接接觸,鱷魚只是繼續耐心準備掠食獵物。桑德曼解釋這種情形,推敲是人類過度捕撈,導致鯊魚需要到淺灘與鱷魚搶食。除此之外有許多網友被拍攝者的行為嚇瘋,紛紛表示,「兄弟,你離鱷魚太近了吧,這已經是攻擊距離內了」、「在海邊看到鱷魚和鯊魚,第一時間是先跑走吧」、「淺灘看到這個嚇爛,也太近拍攝了吧,好危險啊」。
水獺集體攻擊公園慢跑女 2見義勇為者救人也負傷
馬來西亞沙巴的丹絨亞路菲力王公園(Perdana Park)驚傳水獺攻擊人的事件,一名女子哈倫(Mariasella Harun)今(11)日清晨在公園裡慢跑,突然衝出一群水獺攻擊她,導致她全身多處遭撕咬濺血;有2名熱心民眾出手幫忙,同樣遭到攻擊,令許多民眾感到驚恐不安。綜合馬來西亞多家媒體報導,哈倫今日上午6時30分左右在丹絨亞路菲力王公園慢跑,跑步時她注意到水溝旁出現一群水獺,紛紛衝向她後開始啃咬,哈倫的頭部和身體四肢都被咬到鮮血直流;周遭有許多民眾聽到哈倫的求救聲,其中2人見義勇為試圖救她,怎料,過程中同樣也受到攻擊。哈倫被救出後,她與其他傷者都被就近送到伊莉莎白女皇醫院治療,都沒生命危險。哈倫回想事發當下,她驚恐地說,「牠們突然衝出來,我被攻擊到根本站不起來」而攻擊人的水獺們也跑得不見蹤影。當地野生動物局總監針對此事件回應,確實有接獲水獺攻擊慢跑者的投訴,強調這也是當地首次發生水獺攻擊人類的狀況,目前已派遣相關人員到場展開調查,查清為何公園會出現這批水獺,還有牠們的棲息地,以及怎麼會突然攻擊人類。總監也呼籲民眾,雖然水獺平時看似可愛又無害,但牠們的領地或範圍遭到人類侵犯,可能會激怒牠們,進而發生攻擊行為。據悉,水獺襲擊人類是很罕見的情形,但水獺屬於掠食性動物,牠們感受到威脅,就會使用鋒利的牙齒展開攻擊;因此有生物學家透露,擁有豐富魚類和環境清幽的溪湖,才會普遍成為水獺棲息地。
丈夫的復仇!妻遭16英尺巨蟒勒死吞噬 印尼農工糾集當地人「以血還血」
一名57歲的印尼橡膠園女工遭到蟒蛇襲擊,不幸喪命。而她在同一間橡膠園工作的丈夫因為妻子遲遲未返家,外出搜索,發現了她的遭遇。暴怒的丈夫不僅從蛇口下搶回妻子的遺體,還立刻跑回村落糾集村民回來復仇,聯手將這條16英尺長(約4.9公尺)的巨蟒殺死,為妻子復仇。根據《鏡報》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印尼占碑省穆阿羅縣(Muaro Jambi)一處橡膠樹種植園,2024年8月27日,57歲的女工哈普薩(Hapsah)在園中工作時,遭到一條埋伏在草叢中的網紋蟒(Malayopython reticulatus)襲擊,當場喪命。哈普薩的丈夫、66歲的薩弗里(M Safri)也在同一處橡膠樹種植園工作,他當天下午比妻子先返家,但久久等不到妻子歸來,於是外出四處尋找。當他聽見草叢中傳來沙沙作響的聲音時,驚恐的發現一條巨蟒並且正要將他的妻子吞下。雙溪格南(Sungai Gelam)警察局長伊普圖‧烏薩哈‧斯特普(Iptu Usaha Sitepu)告訴媒體:「當他(薩弗里)接近聲源時,他看到受害者已經被一條蟒蛇勒死,並且即將被頭朝下吞掉。他知道她已經死了,所以他拉著蛇的尾巴拼命痛毆牠,直到牠鬆開受害者為止。」當暴怒的薩弗里趕走了巨蟒,他立刻跑回村莊,請求村民幫他復仇並且搬回哈普薩的遺體。隨後一群心懷怒火的居民迅速趕到現場,開始追捕這條蟒蛇,最後在一棵大樹樹根附近找到正在挖洞的蟒蛇,於是毫不留情地將其殺死。薩弗里趕走了巨蟒後,他立刻跑回村莊,請求村民幫他復仇。(圖/翻攝鏡報)事後,悲痛欲絕的薩弗里將哈普薩的遺體帶回家,為她準備後事。他自責的表示:「我太早走了,我早些時候就先從種植園回家,如果我知道她會遇到這種事,我一定會留下來保護她。」媒體指出,同樣的事件不久之前才發生過。同樣是今年的8月14日,印尼南蘇拉威西省同樣有一名老婦人遭到蟒蛇咬死,74歲的馬加(Maga)帶著乳牛到蘇馬蘭布山脈(Sumarambu mountain)的森林吃草,在離家大約一英里的地方遭到蟒蛇襲擊被吞下。馬加的兒子薩納里亞(Sanaria)冒險進入森林找到了那條蟒蛇與已經被吞下一半的母親,之後聯手村民殺死了那條蟒蛇。網紋蟒又稱網目錦蛇、霸王蟒,是脊索動物門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蟒科馬來蟒屬的生物。雖然無毒,但生性兇猛,主要分布在印度、印尼、柬埔寨、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寮國等東南亞地區。網紋蟒是世上現存最長的蛇種,和森蚺共享拿下了世界最大的蛇的名號。野生網紋蟒性情粗暴,是叢林中的頂級掠食者,主要食用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的各種生物,在東南亞也時常傳出網紋蟒以人類為獵食對象的消息。
他上山巧遇「血盆大口怪蛇」 仔細一瞧發現:傳說中的鬼鳥
哥倫比亞一名女子先前到當地一間農場遊玩,過程中發現一隻長相詭異的怪鳥,一度誤認成是木頭雕刻的,趕緊拿出手機錄下影片。近日在大陸,也有網友發現一尾「怪蛇」,居然會張大嘴對人吼叫威嚇,不過仔細一瞧,卻發現居然是同一款擅長偽裝的奇鳥。網友遇到一隻看起來像蛇的鳥。(圖/翻攝自微博)從這位網友分享的影片可見,當他到在山上採菌菇時,意外在小丘上見到一張大開血盆大口的「蛇」朝他嘶吼恫嚇,畫面中還可見到這隻「蛇」蠕動身體伸長脖子,發出呼嚕呼嚕的叫聲。這位網友仔細一瞧卻發現,這偉大蛇感覺又像鳥類,原PO將畫面上傳到網路上讓網友猜測這是什麼野生動物。畫面一曝光,果然引發不少人猜測,「巨型夜鷹」、「明明是鳥卻在模仿蛇」、「這小東西居然會哈氣」。對此,有網友回應,這應該是名為「林鴟」的鳥類,這款鳥類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誇張眼睛和超大嘴巴,長相非常逗趣。一名女子在農場中見到俗稱「鬼鳥」的林鴟後被牠奇異的長相嚇壞了。(圖/翻攝自臉書)根據外媒報導,林鴟俗稱「鬼鳥」或「撲通鳥」(Potoo bird),通常棲息於南半球的森林,為夜行性動物,會在夜晚發出叫聲,身上奇異的顏色是他們的保護色,經常偽裝成樹枝或是籬笆柱來躲避掠食者的攻擊。幾乎占據整張臉的大眼睛可以提供牠們絕佳的夜間視力,眼瞼上的裂縫則讓牠們在睡夢中也能感測到周遭的動靜。先前在哥倫比亞,也有名女子在農場遊玩時目擊到一尊極似鳥類雕刻的木頭矗立在樹幹上,她拿起手機把見到的場景給錄了下來,結果靠近一看才發現鳥兒睜大雙眼還豎起羽毛,這才讓她驚覺自己看到的不是雕刻,而是一隻林鴟。
白頭海鵰胖到飛不起來 X光一照竟吞「整隻浣熊」
美國密蘇里州環境部近日一隻白頭海鵰(Bald Eagle)疑似墜地受傷,但相關人員到場發現牠沒事,但不知為何飛不起來,照X光才發現,牠吞了一隻浣熊,體重變太重才飛不起來。白頭海鵰吞浣熊。據《紐約郵報》報導,密蘇里州環境部近日獲報,一隻白頭海鵰在公園受傷,但事實卻令人驚訝。該部門說,這隻鳥受傷了,但被發現時很健康,牠體內有一隻浣熊,換句話說,牠太胖飛不起來。從X光照片可見,一隻浣熊在海鵰肚子裡,還沒完全消化。部門指出,海鵰已康復並被放回公園。VCA動物醫院說,亞馬遜鸚鵡、虎皮鸚鵡、玄鳳等家鳥容易肥胖,而野鳥肥胖狀況不常見,換句話說,這隻美國國鳥確實達到了新高度。因為野鳥常鍛煉,如靠飛翔躲避掠食者、與其他鳥群玩耍、覓食和找配偶。醫院表示,如果鳥類肥胖,想減肥跟人一樣,多吃水果和蔬菜是最好方法。密蘇里州環境部也發文,有網友在底下留言「真是愚蠢的鳥」、「真是美國人,我愛牠」、「很高興牠過得很好,回到大自然中!謝謝你們的細心和專業知識」、「我愛老鷹!我猜牠們也吃得過癮」、「我也是老鷹哈哈」。白頭海鵰已康復。
澳洲地方選舉另類焦點 竟討論「沼澤貓貓」養殖權
澳洲24日地方選舉開跑,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居民傳關注的法令成為另類焦點,自家農場到底能不能飼養鱷魚,澳洲工黨將立法禁止,這讓許多飼主感到憤怒。據BBC報導,目前約有25萬人住在北領地,其中100人有合法許可證在家養鱷魚,該地是澳洲唯一能合法養鱷魚的地方,不過現在工黨可能立法禁止。據悉,大多鱷魚都是從小飼養的,有些是在農場或野外惹禍後被重新安置,這些鱷魚如果長到60公分(通常為1歲),就要拿到鄉下地方養殖,不過飼主不用經過特殊訓練或獲取相關知識,飼養這些野獸。一名40歲的鱷魚愛好者說,他從小跟爸爸去北領地旅行,對鱷魚產生興趣,希望有天他也能養一隻鱷魚。他不是想烤鱷魚肉,是希望這些鱷魚能快樂生活,不用擔心被人射殺。現在,他的鱷魚可能面臨安樂死。北領地環境部長凱特沃登(Kate Worden)表示,這決定是諮詢過大眾,也考慮人身安全和動物福利,現在的許可證仍然有效,但不允許轉讓,「鱷魚是頂級掠食者,可能不適合豢養」,該地曾發生過鱷魚攻擊主人的案件。世界動物保護組織認為,雖然一些鱷魚飼主養鱷魚是出於好意,不過沒辦法完全滿足鱷魚需求,鱷魚在野外要有空間和自由,特別是牠們的壽命有70年。
獵人也憂心!瑞典棕熊面臨捕殺危機 專家:恐「生態崩潰」
瑞典於21日開始年度捕熊季,官方許可狩獵愛好者捕殺該國20%棕熊,但瑞典棕熊總數從2008年至今已經減少約40%,狩獵季引發自然保護主義者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政府允許獵人捕殺約500隻棕熊後,瑞典棕熊總數將減少至2000隻左右。生態學家和自然保護組織強烈反對發出如此大量的許可證,他們擔心棕熊內部的生態可能因此面臨崩潰風險。瑞典食肉動物協會(Swedish Carnivore Association)主席奧雷布蘭特(Magnus Orrebrant)直言不諱地批評這一計劃,稱其「純粹為了戰利品而狩獵」。他批評瑞典的野生動物管理方式似乎更著重於消滅動物,而不是盡全力保護。瑞典的棕熊數量曾在1920年代幾近滅絕,但經過精心管理,2008年數量恢復到約3300頭的高峰。然而,今年當局卻頒發了多達486張捕熊許可證,並允許棕熊對農場動物構成威脅時額外進行撲殺,這一政策轉變令環保人士倍感擔憂。瑞典狩獵與野生動物管理協會(Swedish Association for Hunting and Wildlife Management)的通訊總監里德霍姆(Magnus Rydholm)表示,狩獵計畫是根據瑞典政府的野生動物政策所制定,用於維持人類與「大型掠食者」之間的平衡。然而,不僅是環保人士,部分獵人也對棕熊數量的急劇下降表示擔憂。來自瑞典北部的獵人尼爾森(Anders Nilsson)表示,狩獵界內部也有人擔心殺死過多的熊,可能對未來的熊群生存造成不利影響。根據目前的捕殺速度,若明年繼續進行類似規模的狩獵活動,瑞典棕熊的數量將很快接近瑞典環保署所設定的最低存續標準1400隻,這是維持棕熊種群可持續發展的最低限度。值得一提的是,棕熊在歐洲被列為「嚴格保護的物種」(strictly protected species),環保人士指出,瑞典開出的狩獵配額已經違反歐盟規定,歐盟禁止故意狩獵或殺害嚴格保護的物種,除非在保護公共安全、農作物或自然生態的必要情況下作為最後手段。奧雷布蘭特補充說,研究人員擔心,棕熊的命運可能會重蹈瑞典駝鹿的覆轍。自上世紀末以來,瑞典的駝鹿數量已經減少60%,對當地生態系統構成巨大威脅。環保人士認為,保持更高的棕熊數量不僅有助於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將提升瑞典作為生態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這可能比出售狩獵許可證帶來更多的長期經濟收益。
中山大學試辦「猴害補償金」17人申請 曝三大獼猴搶奪熱區
為遏止「獼猴搶案」,國立中山大學試辦半年獼猴版「犯罪被害補償金」計畫即將結束,總計17人申請,學生均拍下現行犯搶奪餐點後大快朵頤的照片,當天領到百元賠償。據統計,便利商店前、停車場食物及飲料容易曝光,是獼猴主要搶奪熱區。過去獼猴搶奪事件好發在秋冬、山上食物缺乏時節,但近年來獼猴與人類生活圈重疊、過度親近,還有民眾刻意定期上山餵食,造成獼猴已習慣把人類當成食物來源。在壽山上或周邊熱區,「提著塑膠袋」早已是公認的禁忌行為,獼猴自己插吸管喝珍奶、啃麵包的畫面更是屢見不鮮。中山大學過去不斷傳出獼猴闖入宿舍房間、隨機搶奪學生手上食物的事件,校方為了避免學生受傷,在2月時推出「獼猴掠食補償學生試辦措施」,為期半年,受害學生只要在校內相關店家餐廳、福利社、便利商店消費被搶奪食物,拍下「現行犯」的照片並提供收據或發票,當天能向學務處請領上限100元的補償金。截至目前為止,該賠償方案總計17人申請,獼猴犯罪熱區幾乎都集中在便利商店前或停車場,無人重複申請。校方表示,學生剛從便利商店買完食物或飲料,或是機車前掛著早午餐來學校時,食物還來不及收進包內或藏好,就容易遭獼猴鎖定,獼猴也養成在相關地點聚集的習慣。獼猴搶奪食物後幾乎都會在現場大快朵頤,因此被害學生都有順利拍下「現行犯」照,成功請領補償金。校方強調,學生被搶當下容易慣性與獼猴拉扯、造成受傷,補償金的推辦就是要宣導「放棄」才是自保的最佳手段。7月過後是否繼續推行,還要視情況評估。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表示,夏季山上正值結果季節,有大量龍眼,獼猴目前其實不缺乏天然食物。但由於獼猴已習慣與民眾親近,容易搶食,呼籲民眾要和獼猴保持距離,讓獼猴維持其天然習性,才能避免發生人猴衝突,也重新塑造人猴之間良好的新關係。
史上最完整劍龍骨架14.5億成交! 創恐龍化石拍賣歷史新天價
在紐約蘇富比7日拍賣會上,有史以來最大且最完整的劍龍化石以4460萬美元成交,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衛報》報導,這具綽號為「Apex」的恐龍遺骸的成交價超過了拍賣前最低估價的11倍以上。2022年,商業古生物學家古柏(Jason Cooper)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莫法特郡(Moffat County)的私人土地發現了這具化石。Apex身高3.4米,從鼻子到尾巴全長8.2米,比之前最完整的劍龍標本「Sophie」大30%以上。Sophie曾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Apex」化石由一位匿名買家購得,該買家會考慮將標本借給美國機構展覽的可能性。買家表示:「Apex出生在美國,也將留在美國!」蘇富比全球科學和流行文化部門負責人哈頓(Cassandra Hatton)說,Apex激發全球競拍者的興趣,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這次拍賣籌備多年,我們在每個環節都與古柏密切合作,從它在科羅拉多州恐龍鎮被發現的那一刻起,到最後在紐約售出。」哈頓表示:「我很高興這樣一件重要的標本在漫遊地球1.5億年後,如今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一非凡的結果凸顯了我們對保護這些古老寶藏的堅定承諾。」Apex在歷來發現的最完整骨骼中名列前茅,在總數319塊骨骼中,擁有254個挖掘出的化石骨骼。蘇富比拍賣行稱,這副骨架屬於一隻大型、強壯的成年劍龍,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跡象,表明它活到了高齡。標本沒有顯示戰鬥相關的傷害或死後被掠食的跡象。它被保存在堅硬的砂岩中,使得骨骼完整未變形。Apex是這次蘇富比自然歷史拍賣會的焦點,其他拍品包括隕石、礦物、法國砂岩結晶體,以及首次出現的舊石器時代工具。本次拍賣會總成交額達4580萬美元,創下自然歷史拍賣會的最高紀錄。
阿嬤養的!日月潭魚虎繁殖期越發活躍 釣客捕獲抱卵胖魚虎
日月潭遭魚虎入侵多年,隨著天氣逐漸轉熱,「湖中惡霸」魚虎進入繁殖期,愈發活躍,近月有釣客與漁民聯手放餌捕捉,已捕獲10多尾,最大的是16台斤半的胖魚虎,剖開後還抱卵,釣客直言「吃這麼肥真不像話…」,聞者更驚呼「阿嬤養的。」「魚虎」學名為小盾鱧,原產於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體型最大可達1.3公尺長、24公斤重,牠屬於掠食性魚類,有生態殺手之稱,疑遭人放生才入侵日月潭,近年繁殖力強,已嚴重影響潭區生態。從入春後,進入魚虎繁殖期,長期關注日月潭水情及生態的臉書專頁「日月潭一等高」3月30日在其臉書PO出重達16台斤半的抱卵胖魚虎,直指「這魚虎吃這麼肥真不像話…」引發粉絲熱議,還有人留言「阿嬤養的」、「肥成這樣還抱卵,難怪無法斬草除根」。「日月潭一等高」表示,魚虎一般棲息在潭邊有枯枝倒木的水域,但因最近水位下降,加上天氣轉熱,魚虎將進入繁殖期,索餌慾望變高,因此才有較多機會捕捉到魚虎,他也希望現階段儘量放餌捕捉,盼能阻止魚虎繁殖,並降低對其他魚類的威脅。
中山大學獼猴「搶案」頻傳 首創犯罪被害補償金
國立中山大學「搶案」頻傳,去年底才有學生拚命護食導致手掌遭獼猴抓傷,濺血送醫。校方擔心學生和「搶匪」拉扯受傷,今年2月起祭出全國首創「犯罪被害補償金」,只要被搶的學生事後提出消費證明,1餐最高可獲補償100元,但迄今尚無學生申請。過去中山大學就曾發生獼猴闖入宿舍房間、隨機搶奪學生手上食物事件。校園內近日張貼1張「因應獼猴掠食補償學生試辦措施」,公告引發學生和網友熱議。公告指出,今年2月1日至7月31日試辦補償措施,只要在校生食物被搶,透過申請可補償學生實際被搶的餐費,但每人每餐上限為100元。補償措施僅適用於校內73階及海景以外的校內店家(餐廳、福利社、便利商店)食物。中山大學平時就會宣傳與獼猴共存政策,教導學生了解獼猴習性,防患於未然。校方表示,秋冬時節由於山上食物缺乏,猴子找不到東西吃,就會向山下移動,「犯罪熱區」多半集中在靠近山壁的一側,呼籲校內人員行經相關場域時提高警覺。校方表示,如學生遇獼猴掠食,應優先確保自身安全,立即放棄食物,事後可持發票或數位消費證明申請補償,或是現場拍下獼猴大快朵頤的「犯罪照」,經校方比對確認是校內店家的料理無誤,也能獲得賠償。學生表示,猴子具有學習力,對於曾經闖入過的宿舍窗戶會特別留意,再犯機率高。但中山的學生對於該校的「特產」早就有警覺性和常識,房間的「防猴紗窗」都會關好,買完食物也會放入背包,已很少聽聞食物被搶。
真實版迷你寶可夢「藍龍」被沖上海灘 專家急示警:會被刺傷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海灘上,近日被發現大量名為「藍龍」(blue dragons)的海洋生物,牠的外觀猶如寶可夢一般特別,且僅有1英寸(約2.54公分)那麼大,讓不少民眾也想要前往觀賞。不過,有專家指出,「藍龍」其實是海蛞蝓的一種,萬一不小心觸摸到牠,就可能被其刺傷,甚至因此留下傷疤。根據《BBC》的報導,「藍龍」的游泳能力非常弱,會隨著風和水流漂浮,在溫帶和熱帶水域、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都能發現蹤跡,牠們會以「上下顛倒」的方式來躲避掠食者的攻擊,讓身體深色那面朝上、銀色那面朝下,當陽光折射到海面上時,就能與海水的顏色融為一體。不過,德州農工大學科珀斯克里斯蒂分校海洋生物學家傑斯(Jace Tunnell)示警,「不要碰藍龍!」,由於「藍龍」會吞噬一種名為葡萄牙戰艦(Portuguese man o’ wars,又名藍鈕扣bluebottle)的管水母,將其身上的有毒刺細胞挪為己用,好應對外來的威脅。傑斯進一步表示,如果不小心觸碰到,牠們可能一次性釋放所有刺細胞,就算是已死亡的「藍龍」也仍會刺傷人。對此,德州海洋生物學家、海洋生物保護協會創辦人戴維(David Campbell)也透露,自己小時候在澳洲海灘上曾踩到一隻「藍龍」,而父親當時為了幫助他,便被這隻海洋生物刺傷,並留下了疤痕。報導指出,目前「藍龍」在德克薩斯州的海灘上大量出現,更有目擊者認為現場至少有60隻以上,而戴維就警告,「人們做了非常多蠢事,包括去摸漂亮的小東西」,民眾可以選擇在安全距離外拍照,但絕對不要嘗試觸摸。
鯊很大!南非大白鯊成虎鯨美食 120秒現殺取肝「最青」
南非西南部的干斯拜(Gansbaai)漁村,先前出現大批鯊魚慘被開膛剖肚、宛如外科手術般陳屍在海邊,對此,海洋保育團體「海洋動態(Marine Dynamics)」的海洋生物學家直指,嫌犯就是前科累累的虎鯨「左舷(Port)」和「右舷(Starboard)」,原來,一向被視為海洋食物鏈的最頂層獵殺者的大白鯊,在虎鯨,又稱為殺人鯨(Orca)眼中,只是食物的一種,而且,大白鯊全身上下只有「新鮮的肝」,才算得上是牠們的美食。虎鯨界開膛手傑克,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圖/翻攝自Christiaan Stopforth/Drone Fanatics SA)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非洲海洋科學雜誌》(Afric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近期刊出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一群海洋生物科學家2023年搭船赴南非錫爾島(Seal Island)附近海域時,發現一隻大白鯊浮出海面,接著一條名為右舷的虎鯨現身。這隻虎鯨直接咬住大白鯊的左胸鰭「猛甩大白鯊數下,直到將牠的內臟活活扯出來為止」,整個「現殺」的過程僅僅在120秒內完成。過去科學家認為,虎鯨一般會聯手合作,以「較優雅」的方式先跟大白鯊「玩耍後」再獵殺,通常會耗費2個小時,不過這親睹右舷輕輕鬆鬆在2分鐘內現宰大白鯊,讓科學家震驚到說不話來。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取自「海洋搜尋」研究與保育團體 YouTube)根據直擊整個過程的義大利鯊魚研究中心生態學家密卡瑞利(Primo Micarelli)表示,「看著『右舷』吞食大白鯊的肝臟,這影像讓人難忘」,海洋生態科學家已經知道虎鯨喜愛大白鯊的新鮮肝臟,特別是這兩隻特別活躍的虎鯨、右舷和左舷。左舷和右舷最初於2015年在南非開普敦附近海域現蹤,與其他虎鯨不同的是,左舷和右舷喜歡在海岸附近捕獵,當地人因此時常看到牠們奇特的背鰭。虎鯨是海洋中最頂級的掠食者,通常在這些地區獵捕海豚,外界也知道牠們會捕獵體型較小的鯊魚種類,但過去,牠們攻擊大白鯊的行為的相關證據十分有限。虎鯨界開膛手傑克,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圖/翻攝自X)左舷和右舷的目標是鯊魚的肝臟,因為肝臟是「非常有營養價值的器官,富含油脂」。右舷現殺大白鯊的畫面曝光,也讓生物學家憂心,因為這種獵殺行為正在蔓延,多項研究所建立的理論也指出,虎鯨有能力傳授狩獵技術,但另一派的學者則認為,右舷和左舷對南非鯊魚群構成的風險,整體來說仍十分有限,「兩頭虎鯨不會就此消滅一個物種」。
氣候變遷害棲地消失...海龜蛋驟減 蘭嶼蛇類改吃蜥蜴蛋
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全球沿岸棲地漸消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團隊5日表示,經研究發現,蘭嶼蛇類原以「海龜蛋」為食,因海龜面臨沒有沙灘可產卵的危機、加上人為保護海龜,導致蛇類轉而掠食「蜥蜴蛋」,其中「梭德氏草蜥」蛋每年遭掠食最多,高達1萬7589顆,導致蜥蜴等爬行類族群量急遽下降,恐瀕臨滅絕。科博館學術副館長黃文山研究團隊在蘭嶼長達監控爬行類群集動態長達23年,團隊指出,海岸侵蝕造成沙岸面積大量削減,海龜面臨無沙灘可產卵危機,加上人為介入保護,導致原以「海龜蛋」為食的蛇類取食遭阻,改而掠食「蜥蜴蛋」,改變爬行類食物網平衡。黃文山表示,生態人士自1990年中期起在蘭嶼「小八代沙灘」展開保護海龜巢行動,阻蛇類掠食「海龜蛋」;蘭嶼最大海龜產卵地「東清灣」自2001年起,即少有海龜築巢紀錄,小型蛇類「赤背松柏根」過去主要在海龜產卵的沙灘覓食,被迫改變取食陸生「蜥蜴蛋」,每年掠食「蜥蜴蛋」約5000到1萬8000顆。調查顯示,其中「梭德氏草蜥」蛋被掠食數量最高,每年多達1萬7589顆。此外,長尾真稜蜥、多稜真稜蜥、斯文豪氏攀蜥及股鱗蜓蜥的蛋也損耗極大,蘭嶼多數爬行類生物族群數量急速下降,掠食者「赤背松柏根」和「臭青公」等蛇類,未來可能隨之面臨滅絕的風險。此項研究集結科博館、台灣大學及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三方跨國團隊,在2023年底登上國際頂尖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
14頭羊一夜橫死 老農在殘屍挖出「保險桿」氣炸…嗆兇手:心理變態!
英國布拉姆利(Bramley)日前發生駭人慘案,65歲農場主人赫利(Nick Hutley)清晨赫見14頭羊橫死草地,且其中有好幾頭肚破腸流慘死,未料本以為農場遭掠食動物襲擊的他,竟在某頭羊屍體內找到斷掉的汽車保險桿,驚覺羊群遭人開車撞死,氣得怒控兇手精神病、心理變態。據《每日郵報》報導,繼承家族農場超過半世紀的赫利,19日清晨被告知飼養50頭羊的農場內有14頭羊慘死,而第一時間以為發生疫情或有狗闖入的他,很快就被更殘酷的真相打擊到差點崩潰。14頭價值近116萬新台幣的羊橫死農場,讓農夫崩潰。(圖/翻攝自臉書)赫利發現許多羊都死不瞑目甚至肚破腸流,駭人程度讓他猜測有人拿槍虐殺羊群,但草地上的輪胎痕以及羊屍內的斷保險桿、汽車零件,都指向兇手野蠻的開車撞死羊群,而他寶貴卻無法從農場逃脫的羊,只能1頭頭的被衝撞致死。赫利進一步檢查發現,兇手不只把車開進農場,還把不同圍籬裡的羊群趕到草地上,然後再開車輾過,而重達需要2個人抬起的3道堅固木門,更指向兇手不只1人。一想像當時的殘酷畫面,赫利憤怒直喊無法理解,「這根本沒任何意義與令人作嘔,我很難相信這個怪物能從輾壓動物獲得滿足」。14頭價值近116萬新台幣的羊橫死農場,讓農夫崩潰。(圖/翻攝自臉書)雪上加霜的是,現場除有12頭羊當場死亡,還有2頭小羊事後被迫安樂死,換算每頭羊2千英鎊(約新台幣近8萬)價格,赫利光是羊隻的損失就超過2.8萬英鎊(約新台幣116萬),若加上後續火葬等相關費用,損失只會更加龐大。儘管理解警方辦案困難,赫利仍希望員警像調查人類一樣嚴肅對待動物犯罪,早日抓到心理變態的精神病患,讓當地的農場主們放心。
暴龍愛挑嘴? 幼龍化石顯示只吃獵物腿部「重質不重量」
電影侏儸紀公園中的暴龍被形塑成兇殘食肉巨獸,然而古生物學家在一個罕見幼年暴龍化石的胸腔發現牠生前最後一餐,研究顯示暴龍會挑食,吃完獵物好吃部位後就不碰剩餘部位,與電影中的形象有別。紐約蘇富比拍賣會2022年展出一具蛇髮女妖龍骨架,這是第一件在拍賣會上出售的恐龍骨架。(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華爾街日報》引述了刊於《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文章,科學家發現這頭大約在7500萬年前,長約4公尺、重約336公斤的幼年蛇髮女妖龍(Gorgosauruslibratus),吃下一隻約9公斤重的似鳥類恐龍,研判這隻屬於獸腳亞目暴龍科的巨獸在追上獵物後咬斷對方的腿,然後直接將斷腿吞下。據加拿大卡加立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古生物學副教授澤倫尼斯基(Darla Zelenitsky)表示,蛇髮女妖龍奔行可達時速48公里,過去就在現今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森林追逐靈活獵物。這頭幼年蛇髮女妖龍2009年在亞伯達被發現時,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到牠胃裡「藏有驚喜」,直到化石隔年被帶到皇家提雷爾古生物博物館的實驗室時,研究人員在牠的胸腔裡發現腿骨與腳趾骨,從位置與尺寸研判都不屬於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所有。暴龍化石發現生前最後一餐顯示挑食「重質不重量」。(圖/翻攝自推特)研究團隊透過與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同一地區其他恐龍的化石標本比對後,確認幼年蛇髮女妖龍胸腔內的腿骨是被牠吃下的捷足龍屬獵物所有,進一步研究還發現,這頭幼年蛇髮女妖龍胃裡的大腿是來自兩隻不同捷足龍屬獵物。所謂的捷足龍屬(Citipes),意為「敏捷的足」是種火雞大小、擁有長頸、羽毛及鳥喙的恐龍。根據澤倫尼斯基表示,「我們沒在腿骨上看到齒痕,看來這些腿是被整個吞入,而且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就只吃腿,沒吃獵物其他部位」,科學家認為,這顯示這頭掠食者「重質不重量」,喜歡肉質較佳的大腿,不過目前還難以斷定是否幼年蛇髮女妖龍刻意只吃腿,以及獨力獵殺兩隻獵物抑或有另一頭同齡的蛇髮女妖龍吞了另一半的腿,甚至也有可能只是發現獵物殘骸僅剩腿部而索性吞下。這項發現證實研究人員長期以來的假設,也就是幼年暴龍用利齒撕開小型獵物的肉,而成年暴龍具有咬碎骨頭的咀嚼能力後,則以巨型草食動物為目標,之前也有相關研究顯示,隨著暴龍的身體、下顎和牙齒在一生中不斷生長和變化,牠們的飲食和狩獵策略也會不斷改變。這回的蛇髮女妖龍再次證明這項觀點,代表大小暴龍間不會爭搶獵物,從而終其一生都能主宰當時食物鏈體系。研究人員在幼年蛇髮女妖龍的胸腔裡發現腿骨與腳趾骨,從位置與尺寸研判都不屬於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所有。(圖取自科學先端網頁science.org)
北海道大量死魚沖上岸長達1km 數千噸魚屍居民驚呼:未見過
日本北海道海岸7日出現大量死魚,函館市海岸昨日上午出現大量死亡的沙丁魚群,堆滿沿岸約1.5公里長的海岸線,推估至少有數千噸,且不斷有魚屍體海浪沖打上岸,密集佈滿整座海灘,居民表示從未見過如此震撼場面!甚至有人在外海看到海豚躍出水面,懷疑這些魚可能是被圍獵時集體缺氧而亡,不過當局仍在調查魚類死因。函館市的海岸堆滿密密麻麻的沙丁魚屍體。(圖/翻攝自FNN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從畫面可見,海邊布滿一大堆的死魚,隨著海浪不斷被沖上岸。根據日媒報導,函館市到日浦海岸沿岸發現大量沙丁魚屍, 7日早上8點,當地民眾通報,海岸邊有大量的魚屍體被海浪拍打上岸,截至7日午間,魚群的屍體沿著海岸線堆積約1.5公里,規模上看數千噸重,其中大約8成都是沙丁魚,其他還包含鯖魚等魚類。魚群的屍體沿著海岸線堆積約1.5公里,規模上看數千噸重,其中大約8成都是沙丁魚,其他還包含鯖魚等魚類。(圖/翻攝自FNN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當地民眾驚訝地說,這麼多魚被沖上海岸還是頭一遭,另有擊者表示,當天清晨6點左右就看到海面有異狀,到了海邊才發現此情況,消息傳出後,一些當地人陸續拿著保麗龍箱、水桶、塑膠袋來到岸邊撈魚回家。根據《產經新聞》訪問到附近一名50多歲男子說法,當時曾見到外海有海豚躍出水面,推測這些魚可能是被海豚、鮪魚等獵食者逼往淺灘,形成過於密集狀態,導致氧氣不足而窒息死亡。海浪仍不斷沖來更多沙丁魚屍體。(圖/翻攝自推特)針對這個情況,專家表示,北海道東部海水溫度下降,魚群便往南移動,導致遭到海豚等掠食者追趕,由於沙丁魚常會群聚,遭追趕上岸後,可能因數量太大、氧氣不足而死亡。由於大量死魚在海上,恐造成氧氣濃度減少,影響海洋生態,北海道當局認為,若放任不管,腐臭味可能會影響到附近居民,魚屍分解過程也會造成海中的氧氣濃度下降,影響其他生物,因此正在與市政府加緊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