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
」 結石 泌尿科 憋尿 攝護腺癌 治療50歲後男性約5成「攝護腺腫大」 醫示警:3症狀及早就醫
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罹患攝護腺肥大的機率顯著提升。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張雲筑醫師指出,攝護腺肥大是50歲以上男性的常見問題,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根據統計,約有50%至60%的60歲男性出現良性攝護腺增生(BPH),而在70歲以上的男性中,發生率更高達80%至90%。這種增生會導致攝護腺體積增加,造成膀胱出口阻塞,進而影響排尿功能,對日常生活造成不小困擾。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張雲筑醫師也分享了兩個真實案例,一名72歲的林先生多年來因攝護腺肥大導致頻尿及餘尿感,上廁所後下腹仍有脹滿感,嚴重影響生活,但他因擔心手術風險,選擇長期忍耐;另一名59歲的高先生則因夜尿問題影響睡眠而就醫,接受了攝護腺手術,短期內效果良好,但一年後卻因膀胱頸攣縮導致排尿更加困難。張醫生也說明,手術雖能改善症狀,但可能伴隨併發症,需謹慎評估術式的選擇。張醫師強調,男性如出現頻尿、尿流減弱、餘尿感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專業評估並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積極面對攝護腺肥大的挑戰,才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避免因延誤治療而影響健康與心情。攝護腺肥大雖是年齡增長的自然現象,但透過合適的治療與術式選擇,患者仍有機會恢復排尿順暢,享受高品質的生活。事實上,台中榮總泌尿科也曾科普,攝護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位於骨盆腔的最底部,連接膀胱、包覆著尿道,鄰近尿道外括約肌。其生理功能除了是下尿路必經的通道外,分泌的腺體與生殖功能密切相關。攝護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組織學上呈現良性攝護腺增生,發生率在60歲的男性約在50%到60%之間;若超過70歲以上,更可達80%到90%。良性攝護腺增生後可能形成攝護腺體積增加,造成膀胱出口阻塞,進一步影響排尿功能。台中榮總指出,攝護腺肥大是多數老年男性都會遇到的課題,只要活得夠久、就可能會遇到攝護腺肥大產生的困擾。除了要先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外,需視攝護腺肥大程度及其造成的症狀嚴重度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從生活型態改變,藥物及手術治療中,考量患者健康狀況及其他共病用藥,選擇對患者副作用最少、療效最好的方式來治療,以達到改善排尿症狀,減少尿滯留、腎功能及膀胱功能惡化風險,促進生活品質的目的。
不菸不酒罹癌 醫曝4招遠離毒物:吃這食物促排除塑化劑
不菸不酒、生活習慣良好卻罹患癌症的案例,越來越多。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列出4建議,讓大家遠離生活中隱藏版的塑化劑跟毒物。陳欣湄在粉專《陳欣湄。家醫科女醫師日常》表示,最近有個很好的朋友不菸不酒、周末還時常爬山,最近卻被發現罹患乳癌,當然是很震驚的,但好險是例行檢查中發現,所以是早期,目前正積極治療中。陳欣湄認為,異種雌激素和內分泌幹擾物EDC,存在於塑膠製品、化妝品,甚至食物中,幾乎無處不在,這些化學物質能模仿或干擾荷爾蒙,影響正常荷爾蒙功能,可能導致乳癌、攝護腺癌和不孕症等健康問題。陳欣湄列出4建議:●食材上的細節:可選擇有機蔬菜,或洗菜時充分用流動清水沖洗15分鐘有機食物其中一個定義是指種植及生產加工過程不使用農藥,這對排毒有什麼好處呢?許多殺蟲劑中其實含有內分泌干擾物,例如安殺番(Endosulfan)、七氯(Heptachlor)和氯化甲醇(Methoxychlor),雖然一些成分如DDT已被禁止,但由於殺蟲劑成分繁多,非專業人士難以完全記住,但有機蔬菜真的還是比較貴,沒辦法每餐都選擇的人,其實只要在煮菜前,讓菜在流動的水下清洗15分鐘,其實也可以下降很高比例的農藥。●使用塑膠容器的細節:避免裝熱、酸或油膩的食物市面上某些塑膠產品標示為「耐熱」,但實際上以常見的3種塑膠袋舉例,HDPE和PP容器適合裝熱食,而LDPE則不耐熱,但儘管耐熱,HDPE和PP,也不應裝載超過90度的熱食,同步響應環保,如果能自己攜帶「不銹鋼、玻璃或陶瓷容器」可以降低暴露風險。●選擇香氛產品的細節:香味過持久的要小心香精本身不等於塑化劑,所以不是叫大家「完全」避開香香的東西,畢竟香氛在某些輔助醫療裡頭,認為對於身心療癒有幫助,但某些香氛加入的產品,如洗衣精、洗碗精和沐浴乳中,會用到「定香劑」,這比較是塑化劑的來源,會建議選擇香味較淡或香味不會維持太久的產品,這樣就可以降低接觸的風險。●保持身體健康:三大原則多喝水、多排尿、少便秘塑化劑在人體內的代謝主要在72小時內進行,85%的代謝產物會透過糞便排出,其餘部分則透過尿液排出,因此保持良好的排便和排尿習慣,有助於減少毒素在體內的積累;此外,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花椰菜、高麗菜和白蘿蔔等中的某些成分有助於促進排除塑化劑,運動也能透過排汗減少毒素累積。
身上飄老人味「4大關鍵」曝光!男性常見這問題 5種降低發生率方法一次看
「老人味 」又稱加齡臭,是隨著年紀增加,逐漸產生的體味變化。泌尿科醫師施冠偉指出,老人味的產生可能與4種原因有關,包括汗液和皮脂分泌較多、新陳代謝變差等。施冠偉在臉書粉專《理雞先生—泌尿科施冠偉醫師》表示,第一,汗液和皮脂分泌較多,隨著年齡增長,皮膚老化後,皮脂腺體活動改變,汗液和皮脂的分泌增加,與空氣接觸氧化,加重異味。第二,排尿不順、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的排尿困擾,當排尿不順、漏尿狀況發生,有時會合併尿騷味產生。第三,新陳代謝變差,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變差,使皮膚上的角質層累積過厚,若未適時清潔,就會慢慢產生體味。第五,洗澡頻率變低,有些長輩因為害怕地板濕滑跌倒,減少洗澡次數,或是行動不方便,減少出門次數,也跟著降低洗澡頻率。至於如何降低「老人味 」發生的機率?施冠偉列出5種方法,包括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解決排尿困擾、均衡飲食、浴室加裝輔具幫助。施冠偉指出,身體散發出的氣味影響著社交和健康,如果發現身邊長輩有泌尿問題或有老人味,可以主動關心,陪伴長輩一起到皮膚科或泌尿科檢查治療,幫助改善生活品質,自在享受人生下半場。
當心!專家點名3種愛愛體位超危險 小弟弟易「半折無法直豎」
眾所皆知,「小弟弟」幾乎可說是男人身上最脆弱的部位之一,如何保護它的安全,也應當是每個男性在成長過程中學習的知識。美國Youtube健康知識頻道《人體解剖研究所》(Institute of Human Anatomy)近日發布一支新影片,旨在教育廣大男性同胞更了解這個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身體部位。影片中還指出,3種在男歡女愛中時常出現的體位,其實特別容易造成恐怖的「陰莖骨折」,各位男士不可不慎。 「人體解剖研究所」研究員班尼恩(Jonathan Bennion)在影片中指出,男性陰莖受傷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就是所謂的「陰莖骨折」(Penile Fractures)。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數據,估計每10萬名美國男性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會遭受陰莖骨折。雖然這種傷害並不致命,但發生當下將伴隨著私心裂肺的疼痛,特定情況下還需要進行手術和數週的恢復期,否則患者可能面臨性功能和排尿功能永久性損害的風險。然而與一般骨折不同的是,陰莖骨折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骨折」,發生撕裂、斷料的其實是包圍海綿體組織的結締組織,即所謂的「白膜」(tunica albuginea)。白膜是由強韌的結締纖維組織構成的膜狀構造,環繞包圍住陰莖兩側海綿體,當陰莖勃起時,海綿體因充血而膨大,白膜可以保持海綿體的形狀且維持海綿體內高壓的狀態。當男性極度性興奮而陰莖完全勃起時,白膜會伸展到最大而變薄,此時白膜承受的壓力也達到最大,使得有原本富有彈性的纖維容易斷裂,也因此,陰莖骨折往往發生在特別激烈的性交、自慰行為中。班尼恩引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數據指出,大多數「陰莖骨折」案例,發生在性愛中進行傳教士體位、女上男下(又名女性騎乘位)以及後入式體位時。班尼恩指出,「概括地說,這是一個關於『瞄準』的問題。你沒有瞄準目標,而是撞到了一個不會動的物體。這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劇烈外力或速度,才能造成損傷。」對於大多數陰莖骨折,外科醫生必須進行手術,切開陰莖,將斷裂的白膜縫合在一起,並對可能阻礙陰莖功能的組織進行必要的修復,尤其是尿道。班尼恩警告,那些忽視陰莖骨折傷害的人,可能會留下永久性的彎曲、功能不良和伴隨終身痛苦的勃起反應。
治療乳癌釀「類更年期」! 中醫師曝「1茶飲+1穴位」可緩解不適
50歲的林小姐一年前確診乳癌第一期,經外科手術後持續接受化療並服用抗賀荷爾蒙藥物,身體卻開始出現潮熱盜汗等不適,不僅晚上不斷被熱醒,白天也因情緒暴躁讓工作受到影響,導致生活品質嚴重下降,因此到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門診求助。經問診,醫師診斷為因乳癌治療造成的類似更年期症狀,透過中醫調理,林小姐的症狀明顯緩解,不僅能夠熟睡到天亮,情緒也變得平穩。乳癌化學治療與荷爾蒙療法 易致更年期提早發生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是一種和荷爾蒙息息相關的病症,體內雌激素影響過高是主要的成因之一,因此治療方面以切除腫瘤並抑制雌激素對乳癌細胞的刺激為首要。其中化學治療與荷爾蒙療法對乳癌病友出現更年期症狀有著密切關連性,治療過程中會導致雌激素作用減少,甚至進而停經。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許雅婷醫師說明,雌激素的作用減少意味著女性逐漸進入類更年期狀態,所以乳癌病友在治療期間便容易出現潮熱盜汗、心悸胸悶、肌肉痠痛、睡眠障礙、焦慮煩躁、陰道乾澀、排尿困難等表現。中藥調理+針灸穴位 緩解更年期不適症狀許雅婷醫師指出,此類提早發生更年期女性與一般按生理變化所出現的女性症狀相似,診斷上主要透過望聞問切的方式了解病人情況,但因為有乳癌病史,在中醫治療上,主要用來緩解上述各種不適,醫師也會視病人情況決定是否使用類雌激素的中藥。此外,也會搭配針灸穴位緩解症狀,如三陰穴能夠調理人體脾腎、補充氣血,太衝穴則可以舒緩精神、緩解緊張,至於肌肉痠痛的狀況則由醫師視其部位予以治療。自行保養舒緩 1茶飲+1穴位都有幫助而為了讓病友能夠在家自行保養舒緩,許雅婷醫師也提供保養茶飲以及舒緩穴位。一般民眾情緒緊張時也可用來舒緩身心。1. 保養茶飲-甘麥大棗湯:取甘草2錢、紅棗5顆、浮小麥6錢,放入鍋後加入1500cc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煎煮5至10分鐘,放涼飲用。甘麥大棗湯具有平撫焦慮不安、舒緩情緒起伏等功效,建議一天至多飲用350cc,不可替代開水。2. 舒緩穴位-耳神門穴:耳神門穴位於耳朵由上至下的第一個三角凹陷 處,藉由手指按壓至出現痠脹感,有平靜情緒、穩定睡眠的作用,建議每日定時按摩3至5分鐘。
男生站著尿其實超髒! 研究曝上廁所「瞄這裡」危害最小
雖然對於世界各地大部分男生來說,站著尿尿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不過有媒體指出,其實男生站著對馬桶尿尿時,由於高度落差造成噴濺,最多可能噴濺到近1公尺外,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汙染。如果非得站著對馬桶尿尿,那麼瞄準馬桶中段,造成的危害最小。甚至有調查發現,在德國甚至有許多地方用明顯的標示倡導男性乾脆「坐著小便」,在55歲以上年長男性的行為普及率甚至逼近5成。社群平台X上的媒體帳號「non aesthetic things」17日以「為什麼男性不該站著小便」為提發布影片。根據影片說明,男性在站著小便時通常會瞄準馬桶的「4個位置」,雖然有最大比例的男性會瞄準「馬桶後端」,然而這個位置其實是最糟糕的選擇,由於高度的落差與激起的水花,噴濺的尿液可能高達7550滴。但如果瞄準「馬桶中段」,尿液噴濺量可大幅減少到約372滴。影片進一步解釋,一般來說,尿液可以飛濺7.5到15公分遠,但當尿液碰撞到馬桶中的水面,並分裂成更多小滴時,就可能飛濺到91公分之遠。這樣的飛濺可能會讓尿液落在牙刷、衛生紙,甚至是淋浴後使用的毛巾上,造成額外的汙染。另外,該影片也指出,友77%男性在「解放」完後會習慣性的抖一抖「甩乾」,這個動作也時常造成尿液不必要的噴濺。該則影片發布僅24小時,並累積將近3000萬次觀看,並獲得許多討論。其中還有帳號宣導男士「坐著小便的4個好處」:一、你永遠不可能射不中。二、沒有噴濺更衛生。三、尿液絕不可能噴濺到腿上。四、坐姿其實可以避免攝護腺壓迫尿道,幫助更多尿液排出。不過同樣有網友強烈牴觸這種行為,情緒化的留言:「只有娘娘腔才坐著尿尿。」然而,根據數據分析公司YouGov調查13國男性排尿時的姿勢,結果顯示其實有些國家確實有男性坐著尿尿的習慣,比如德國男性「每次都坐著尿」的比例便高達40%,時常坐著尿的比例也有22%,合計高達62%。瑞典、丹麥、澳大利亞男性每次、時常坐著尿的比例也分別高達50%、44%、39%。而墨西哥男性對「坐著尿尿」的牴觸情節最為強烈,僅有21%的受訪者表示會這樣作,而36%的受訪者表達了「絕不可能這麼做」的強烈牴觸情節。分析指出,在德國有許多地方的廁所中,有著要求男性「坐著小便」的標誌,站著小便通常被視為反社會行為。不過調查結果也顯示這種行為有著世代差異,55歲及以上的德國男性特別常坐著小便,比例為49%,而18至34歲的年輕人僅有28%。相比之下,英國年齡差異則相反,年長英國男性表示他們從不坐著小便的比例高達40%,但年輕人只有23%。。
有結石該吃鈣嗎? 營養師急澄清「缺鈣才危險」:這時間補鈣最好
鈣質有助於鞏固骨骼,減低日後出現骨質疏鬆的機會,也可幫助血液凝固、協助心臟肌肉收縮等功能,但有些腎結石患者害怕,擔心補充鈣質後,反而更容易結石。對此,營養師Emma(劉雅惠)澄清,有結石的人更應該補鈣,缺鈣反而會讓草酸被人體吸收,反倒增加結石的風險。劉雅惠日前於臉書粉專上傳影片表示,「總聽到有人說,補鈣會增加結石的危險,有腎結石過的人,是不是就不該補鈣呢?我每次聽到這個,真的會昏倒耶!」劉雅惠說明,「缺鈣才是大大增加結石的危險,有結石的人,更應該要補鈣,不但不會造成結石,還會降低結石的風險」,腎結石常見原因,可能是飲食中草酸被吸收,加上水喝太少、排尿量太少,在腎臟裡濃度太高,結晶就變結石。劉雅惠進一步解釋,如果吃的鈣太低,反而會讓草酸大量被人體所吸收,選擇吃足夠的鈣,可以讓草酸在腸道裡與鈣結合,從糞便裡排出去,「所以有腎結石的高風險族群,補鈣的時間建議在餐後」。另外,衛福部曾在官網衛教,成人每日建議鈣攝取量為1000毫克,每1毫升低脂乳品約含1毫克的鈣質,而除了攝取高鈣食物,如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蝦米、傳統豆腐、豆干、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也可嘗試在糙米飯中拌入富含鈣質的芥藍菜、蝦米及吻仔魚,清爽又少負擔。
夏天是結石發作高峰!冬天的3-5倍 醫曝:如何預防、治療腎結石?
夏天水喝太少小心腎結石風險增加!新光醫院泌尿科主任何承勳表示,夏天是結石的好發季節,由於氣溫高、流汗多、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導致排尿減少,進而增加結石風險,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指出,氣溫與結石發生率相關,每年7-9月為高峰期,發作病人數是冬天的3-5倍。像46歲蘇先生有結石家族史,過去也常熬夜、飲水量少,大約6年前開始腎結石多次復發,接受過數次體外震波,始終無法完全清除結石,石頭越長越大,導致腰部酸痛,甚至伴隨血尿,前往新光醫院求診,經何承勳主任診斷,雙側腎臟都有直徑約2公分不等的結石。腎結石有2傳統治療方法 治療選擇依「這些」評估腎臟結石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常伴隨腰腹疼痛、血尿、尿路感染等問題。新光醫院泌尿科盧昱成醫師表示,其治療方式會依結石大小、位置及症狀嚴重程度來決定,傳統治療方式包括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穿腎取石手術等。不過盧昱成醫師提到,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每次結石廓清率可達70-80%,但若結石大於2公分,位置在腎臟下盞或是成分堅硬的單水草酸鈣結石,其實治療效果有限,而經皮穿腎取石手術適用於較大的腎結石,但需要全身麻醉且風險較高,術後恢復時間較長。雙側腎結石大用1招保腎 無傷口、恢復快像蘇先生雙側都有體積偏大的腎結石,傳統的體外震波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他也希望尋求效果更好、無傷口、復原快的治療,因此醫師建議蘇先生接受軟式輸尿管鏡配合最新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的手術治療。何承勳主任說明,軟式輸尿管鏡是一條細長、有彈性、前端可彎曲的內視鏡,經由膀胱及輸尿管上行至腎臟內,不會有傷口,搭配雷射便能將結石擊碎,此外配合最新型的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可使軟式輸尿管鏡手術更安全、有效率。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在手術時會持續進行負壓抽吸,前端還能隨著軟式輸尿管鏡彎曲,何承勳主任提到,這能避免腎臟內壓過高,並保持水流進出暢通,維持影像畫面清晰,而且還能吸出大部份的結石碎片,增加結石廓清率及手術時間,蘇先生在手術後也復原地相當迅速,出院回門診僅剩些許微小碎片,預期都能自行排出。初期無症狀應養成健檢習慣 注意飲食、飲水、運動針對腎結石問題,目前有許多治療方式可以選擇,民眾可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法。不過何承勳主任提到,由於腎結石初期沒有症狀,病人經常是因為其他疾病檢查才發現,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另外,何承勳主任提醒,民眾平時也應多喝水、多運動,避免攝取過多肉類、太鹹的飲食,每日飲水量建議為1500-3000cc,尤其夏天水份流失較多,應增加喝水量,減少結石發生的機會。
夏季結石病號「增5倍」 醫揭真相:水分補充不足
國內健保資料庫的統計,7到9月是腎結石的高峰期,結石發作的病人更是冬天的3到5倍。醫師提醒,每日飲水量建議在1500cc至3000cc,尤其夏天水分流失較多,建議須增加喝水量,肉不要過量吃,也不要吃太鹹,腎結石更要定期健檢,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根據《ETtoday新聞雲》引述新光醫院泌尿科主任何承勳說法,台灣人口約有8%到10%有結石,分析其成因,有一半是先天體質問題,另外一半是後天因素,包含水喝得少、汗流得多,尿液濃度高讓一些結晶容易沉澱變成結石,飲食方面,習慣使用高鹽食物的人也比較容易罹患。何承勳表示,由於夏日氣溫高流汗多,水分若攝取不足易導致排尿減少,是結石的好發季節,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指出,氣溫與結石發生率相關,每年7月至9月為高峰期,結石發作的病人是冬天的3到5倍,腎臟結石常見症狀包含括腰痛、側腰痛、下腹痛等疼痛,若石頭塞住還會出現噁心嘔吐,甚至有包含血尿和尿路感染等。另外,新光醫院泌尿科醫師盧昱成指出,治療的方式依照結石大小、位置及症狀之嚴重程度來決定,傳統的治療方式採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經皮穿腎取石手術,健保給付體外震波碎石術,每次的結石廓清率70%至80%;但當結石大於2公分,位置在腎臟下盞或是成分堅硬的單水草酸鈣結石的治療效果有限,常需多次接受體外震波碎石術,且可能因結石碎片造成輸尿管阻塞。至於經皮穿腎取石手術則適用於較大的腎結石,會於腰側開約1公分切口,以利內視鏡穿過體表進入腎臟,需全身麻醉且風險較高,術後恢復時間較長。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微創手術方式,使用「軟式輸尿管鏡」配合「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的手術治療,搭配雷射將結石擊碎,可以處理小至中尺寸的結石,屬於無傷口、復原快的治療,但需要自費。
怕公廁髒! 她如廁「這姿勢」反傷膀胱慘住院14天!
多數公廁都有清潔人員定時整理環境,不過仍有許多女性顧慮衛生問題,因而選擇半蹲解尿,避免觸碰馬桶坐墊,但據泌尿科醫師歸家豪在節目中分享,有女子安排到離島旅遊,行前就有排尿不適的症狀,到了當地深怕公廁不乾淨,因此半蹲著尿尿卻導致發炎,甚至引發腎盂腎炎還要住院治療。歸家豪在《醫師好辣》中分享,該名女子當時半蹲著尿尿,此時尿道開口括約肌無法很好地放鬆,導致「尿到一半就斷掉」,造成骨盆底肌無法好好放鬆,膀胱內的餘尿變多,若裡頭是乾淨的尿還無妨,但女子膀胱裡是帶有細菌的尿液,時間一久就造成膀胱發炎。該名女子返回本島後出現血尿、發高燒的症狀,除此之外,尿液甚至逆流回腎臟,確診為腎盂腎炎,最終收住院治療打了14天的抗生素。對此,他強調,「半蹲式尿尿」大腿無法放鬆,骨盆底肌會不由自主地收縮,就沒辦法把尿排得很乾淨。歸家豪建議,如廁前先沖水也可避免上一位使用者殘留的尿液噴濺到自己身上。不過,他表示,沖水時一定要蓋上馬桶蓋,沖完後可降低馬桶當下的細菌數量,只要馬桶水不直接接觸尿道口附近,基本上是不會感染。另外,也有人會直接「踩在坐式馬桶上」如廁,曾有女大生在《Dcard》呼籲千萬不要!原來她父親的同事患有嚴重的腸胃問題,推估是便祕,因此在家排便時都習慣蹲在坐式馬桶上以便出力,未料馬桶長期被重壓不堪負荷,某天突然爆裂,他整個人從馬桶上摔下,「我爸同事的腳踝直接被馬桶的碎片割斷,僅剩一層皮連著」。
短時間內體重飆升「不是真的胖」! 營養師曝「5因素」:水分是關鍵
體重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並不一定是真的胖!營養師余朱青解釋,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高碳水飲食、阻力運動、情緒壓力、生理期。(圖/翻攝自Facebook/余朱青 營養師)余朱青近日在臉書粉專《余朱青 營養師》發文分享,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以及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體內水份滯留,容易水腫,例如泡麵或粽子搭配的醬料,本身鈉含量較高。高碳水飲食:身體抓水能力強,水分易滯留,因此減重初期完全禁碳水攝取的話,初期體重會下降非常快速。阻力運動:身體的肌肉破壞修復時會增加體內儲存的水份。情緒壓力:體內分泌壓力性荷爾蒙,例如皮質醇、醛固酮,會降低身體排水能力,導致水分滯留。生理期:體內分泌荷爾蒙(黃體素),導致水分滯留。余朱青也提醒,上述這些都是影響體重,在短時間內變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家也不用過度擔心!唯有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健康的體重哦!」
未成年少女染性病數增!醫憂七夕後性病潮 警告「3異狀」看到快跑
有感染科醫師指出,近期臨床觀察年輕性病個案增加,而且暑假期間接連有好幾個15、16歲的女孩子,與交友軟體認識的網友發生性行為而染病,接下來又是七夕情人節,根據以往經驗恐怕又有一波染病潮。醫師提醒年輕人,要發生性行為前,最好多了解對方狀況。倘若進行性行為時,發現對方生殖器有分泌物、聞到異味或者出現潰瘍等情況,最好趕快跑。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直言,很多人會藉七夕情人節等節日的名義「放縱青春」,往往導致節日過後因為性病來就醫的人數增加。黃高彬指出,其實從暑假以來,他就接連碰到很多15、16歲的年輕女孩因為性病就醫,其中又以淋病、梅毒為多,這些少女大多懵懂無知,透過交友軟體與網友見面沒幾次就發生性行為。他提到其中一個病例,是雙方已經發生關係2、3次,對方才告訴她自己有淋病,嚇得少女趕緊就醫,事後檢查也確實「中鏢」。還有一名少女是被見面沒幾次的網友強迫發生性關係,來就醫時已經下體潰爛,檢查後確認感染梅毒。黃高彬指出,性傳染病其實相當難預防,即便使用保險套提供保護,如果年輕人動作相對粗暴,依然可能有感染風險。他建議年輕人交往,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對象是否有不好習慣,性行為前如果發現對方有生殖器潰瘍、分泌物、異味等情況,最後快跑。即使當下拒絕可能會有困難,甚至有些品行不佳的對象可能會有暴力行為,但還是要冷靜想辦法安全脫身。另根據疾管署疫情監測數據,國內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疾病確有增加趨勢。統計2023年整體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和2022年相比分別上升2%、3%;其中增幅最多是15歲至24歲的年輕族群以及女性,去年梅毒的新增個案分別比前年上升約20%,「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疾管署提醒,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此外,孕婦感染梅毒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感染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至於淋病,疾管署表示,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疾管署也提醒,若有患者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互相交叉感染。
小夥子見女網友沒戴套…發燒起水泡「痛到睡不著」 醫檢查搖頭
一名青年今年5月透過交友軟體認識女網友,2人見面後激情難耐,沒有戴套就床戰,結果幾天後出現發燒、肌肉痛、水泡、紅疹及淋巴腺腫大等症狀,痛到難以入睡,拖到6月才就診,檢查發現是「M痘」(Mpox virus)。南投縣衛生局長陳南松指出,M痘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有傳染力,接種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全球M痘累計人數達9萬8千餘人,由於國際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暑假到來,社交活動機會大增,提醒民眾注意個人防護,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符合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也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提升自我防護力,也保護他人。陳南松提醒,M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診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常見感染症狀包括臉部、手腳與生殖器出現不同型態的皮膚病灶、淋巴結腫大、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小便時疼痛或排尿困難等。陳南松呼籲,M痘初期症狀表現較不典型,不易與其他傳染病區分。應避免與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行為,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出現疑似症狀時,儘速就醫並告知疑似M痘接觸史、高風險場域的暴露,保護自己與他人。
50歲以上男性要注意 專業醫:攝護腺癌6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癌症身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男性特有的攝護腺癌是排名第5。泌尿科醫師王建勝就表示,攝護腺癌有9成患者都是50歲以上的男性,也由於攝護腺癌早期沒有徵兆,所以有6成患者當注意到確診時,已經進入到晚期階段。王建勝也提到,如果男性出現頻尿、排尿困難、尿液異常等情況時,記得要馬上就醫尋求幫助。王建勝醫師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攝護腺癌在男性中非常普遍,尤其是老年人群體中。事實上,近九成的患者都是五十歲以上的男性。為了早期發現潛在問題,建議定期進行攝護腺篩檢,其中包括PSA血液檢測,這對於及時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然而,攝護腺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這導致許多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了解並注意一些可能的症狀變得尤為重要。例如,尿頻、排尿困難以及尿液異常等跡象,都是可能的警示信號。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該及早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幫助。王建勝醫師也提到,處理攝護腺癌的方法多種多樣,具體取決於患者的情況。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關鍵是與醫生密切合作,制定最適合個人情況的治療計劃,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王建勝醫師最後也呼籲,無論年齡大小,男性都應該關注自己的攝護腺健康。定期檢查是預防攝護腺癌的有效措施,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並隨時注意任何異常症狀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些預防措施,我們可以共同守護健康,減少攝護腺癌的風險。
地震後家中貓狗驚嚇過度!恐造成憂鬱症 出現「4情況」盡快就醫
住在16樓高樓層的小型犬「太郎」,原本生性活潑,平時經常跟在主人身邊。自403花蓮大地震後,太郎開始經常躲在被窩裡不肯出來,4月中一場4級大地震讓高樓層搖晃非常劇烈,造成太郎慌張奔逃時不慎將小櫃子撞倒,導致腿部壓傷,飼主黃小姐立即將太郎送往動物醫院。毛孩驚嚇過度 造成憂鬱、心理創傷獸醫師林煜淳發現,太郎除了身體傷口,還出現相當明顯的憂鬱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與人互動的頻率大幅降低,甚至經常躲在角落裡顫抖,顯見地震對太郎心理造成創傷。所幸在醫院積極治療下,太郎的腿傷已逐步痊癒,針對憂鬱症的部分,也教導飼主黃小姐,下班後有空就陪太郎玩最喜歡的丟球遊戲,吸引他走出角落,以耐心陪玩改善地震帶來的心理壓力。貓咪比狗更敏感 出現4大症狀快就醫地震過後,飼主若發現毛孩出現個性異常,應多加留意。以貓咪來說,先天個性比狗更加敏感,對地震驚嚇反應較為強烈,心裡累積壓力容易造成下列症狀,應立即求診,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1.排尿問題:頻繁進出貓砂、尿不出來2.皮膚問題:異常舔毛、大範圍脫毛3.口腔問題:食慾不振、牙齦紅腫4.嚴重疾病:厭食、發燒、體重下降、腹瀉、眼睛紅腫流淚、鼻塞打噴嚏等,亦有可能是因壓力而誘發皰疹病毒、傳染性腹膜炎等。此外,失明、失聰、年長或患老年癡呆症的毛孩,飼主需特別留意居住環境擺設動線,避免地震時物品掉下,造成二次傷害。神經敏感的狗,如博美、蝴蝶犬,可能在地震後變得更敏感,飼主需多關心情緒,多加陪伴。震後多觀察寵物舉動 平時這樣做有助紓壓由於寵物無法直接表達自身感受,飼主難以及時察覺其健康狀況,往往等到心理壓力影響到生理時才發現問題。林煜淳提醒,地震後建議飼主應多觀察陪伴容易緊張的寵物,減輕精神壓力。如果懷疑是身體機能影響,建議進行檢查。此外,平時可注意寵物營養,避免因身體內部機能造成的憂鬱症。
吃到吐血!英男月吞「1176顆」止痛藥 胃部潰瘍腎衰竭
英國一名34歲男子因為過度依賴止痛藥,擅自在1個月內服用1176顆布洛芬,導致吐血、胃部潰瘍、腎衰竭,全身不適,最終在專業醫師的治療下才撿回一命。根據英國數位媒體《LADbible》報導,這名男子是一名熱衷跑步的運動愛好者,因此日常為肌肉、關節痠痛所擾,然而他認為這種狀況沒有嚴重到需要向醫師尋求幫助,因此為了緩解疼痛,他開始自行服用止痛藥「布洛芬」(ibuprofen)。最初,他每天服用7顆布洛芬,感覺自己的身體簡直煥然一新,重新變得耐操又好用,因此他開始逐漸加大對這種藥物的依賴,經常一次吞下大量的藥片。原本根據規定,成人每天只建議最多服用3次,每次服用1到2顆200毫克的布洛芬。但他在短短幾周內,每天服用的布洛芬劑量就達到28顆,遠遠超過一般建議用量。後來,男子持續大量服用布洛芬,直到某天,他吞下一大把布洛芬後,感覺藥片沒有完全進入腸胃,反而像是「卡在他的胸口」。隨後他的情況開始惡化,感覺到劇烈的胸痛,但他非但沒有就醫,反而服用更多止痛藥來緩解疼痛。後來,他的狀況持續惡化,口中開始出現血腥味,並開始吐血,並且排出黑色的血便。直到自己無法排尿、頭暈、全身疼痛且疲倦,男子終於意識到自己需要醫院與專業醫師的幫助。當他就醫後醫生注意到他的臉色極其蒼白,站起來時血壓下降,心率過高。而他的嘔血症狀表示體內已經有出血。透過進一步的檢查顯示,男子過量使用布洛芬導致食道和胃部潰瘍出血,而他的腎臟也出現衰竭。醫生不得不為他進行緊急透析治療,並透過燒灼手術來止血。幸運的是,男子在經過治療後目前已完全康復。
2月大嬰染先天性梅毒 疑似母親生產前「不安全性行為」
疾管署今(21)日表示國內確診1例先天性梅毒確定病例,為2個月大嬰兒,6月上旬因發燒至40度就醫,就醫時因有皮膚紅疹、色素沉著及長骨出現骨質異常症狀,醫師通報為疑似先天性梅毒,後經檢驗確診先天性梅毒;醫生進一步對案父及案母抽血檢驗梅毒均為陽性,一家3口一起接受治療中。案母雖於孕期第12週、第32週定期做產檢,梅毒檢驗結果皆為陰性,推測是懷孕32週後至生產前的不安全性行為因而感染梅毒所致。國際間近年梅毒及淋病疫情呈現上升趨勢,且新生兒先天性梅毒數亦也上升,以美國為例,2022年先天性梅毒病例增加超過3,700例,較前一年上升755%。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我國去(2023)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與前(2022)年相比,梅毒上升2%、淋病上升3%;依年齡層分析,15-24歲族群梅毒、淋病增幅最為明顯(梅毒2023年1,480人,較2022年1,239人,上升19%;淋病2023年2,783人,較2022年2,594人,上升7%)。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感染人數雖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女性梅毒2023年1,862人,較2022年1,535人,上升21%;女性淋病2023年891人,較2022年828人,增加8%)。另我國近年每年約1至2名先天性梅毒確診個案,未有增加趨勢,有賴我國防治政策包括孕婦定期產檢梅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疑似個案追蹤通報等執行措施與民眾的配合。疾管署說明,梅毒和淋病都是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之性傳染病。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孕婦感染梅毒如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淋病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疾管署呼籲,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不論是陰道交或口、肛交等,都有可能感染性傳染病,由於性傳染病症狀不一定明顯,預防性傳染病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孕婦須定期產前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感染先天性梅毒風險。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乒乓感染(意指像打乒乓球一樣來回重複感染),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預防感染性傳染病。
男生一定要穿內褲?醫曝3大壞處 最嚴重恐影響「生殖功能」
「為什麼古人不穿內褲,現在人卻非穿不可?」泌尿科醫師陳忠佐透露,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開始穿著不同種類的服裝以保護身體和保持衛生,一般內褲除了能有效吸收汗水、保持私密部位乾爽,也同時具有抑菌或抗菌的功能,減少私密部位的感染風險,保持局部衛生,如果不穿內褲,恐怕會帶來3大壞處。陳忠佐醫師在臉書粉專「解鳥室《解決你的鳥事》- 泌尿科陳忠佐醫師」發文,棉是最常見的且最普遍的內褲材質,因舒適性和透氣性而廣受歡迎,能有效吸汗並保持皮膚乾爽;聚酯纖維可以提供很好的耐用性和彈性,運動場合能有效排汗並保持乾燥,但透氣性不如棉;莫代爾則是近年很受歡迎的熱門材料,同時具備良好的柔軟性和吸濕性,非常適合敏感肌膚穿著;竹纖維內褲具有天然的抗菌和除臭特性,其優異的透氣性和吸濕性使其成為夏天或炎熱氣候下的理想選擇。內褲的好處方面,醫師說明,首先是保持衛生,一般內褲除了能有效吸收汗水、保持私密部位乾爽,也同時具有抑菌或抗菌的功能,減少私密部位的感染風險,保持局部衛生;再來是支撐與緩衝,內褲提供男性生殖器一種保護性與緩衝作用,可以避免因運動時的晃動產生摩擦碰撞,降低不適感。有些內褲材質能有效降低溫度,增加陰囊的舒適度。「不穿內褲,真的會怎麼樣嗎?」陳忠佐指出,不穿內褲可能導致排尿後的殘留尿液直接接觸衣物,增加感染和發炎的風險,這些情況容易引起私密部位的不適,甚至導致泌尿系統的健康問題;另一方面,內褲有助於保持陰囊的溫度在適合範圍,不穿內褲可能會導致陰囊溫度升高,從而影響精子的質量和生殖能力。此外,醫師提醒,由於缺乏內褲的支撐,穿著寬鬆的衣物時,會感到生殖器官晃動和摩擦 ,沒有內褲的保護,甚至是容易受到摩擦和撞擊,增加受傷的風險。
有尿意就尿恐傷身 泌尿科醫揭3恐怖影響:老了就知道
憋尿對身體不好,因此一般人若有尿意,就會馬上去解放。不過,泌尿科醫師卻警告,有尿意就馬上排尿,會有3個不良影響,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導致膀胱的功能退化。林口長庚醫院高齡泌尿科主任侯鎮邦醫師在臉書專頁《健康科技最前線 泌尿外科侯鎮邦醫師》發文指出,膀胱就像一把弓,正常的拉弓,射出去的箭才會又快又遠,但大家從小被教育「不要憋尿」,往往誤解「憋尿」與「儲尿」的不同。侯鎮邦醫師指出,他支持正常的膀胱,就必須有正常的儲尿工作,也就是說「不要一有尿就去尿,要適度忍一下」,讓膀胱發揮儲存尿液該有的工作,建議感覺7、8分滿再去尿,如此不算憋尿,也不會導致尿路感染。假如一有尿意就去尿,會產生什麼問題?侯鎮邦醫師列出3個影響:1、會讓人患得患失,一天24小時的專注力都在膀胱,嚴重干擾生活品質。2、當膀胱內的尿液不夠就去尿,其實是增加膀胱逼尿肌的負擔,年輕人可能感覺不出來,但老了之後膀胱收縮功能退化,排尿就變得很弱、很細、甚至滴滴答答。3、當膀胱的逼尿肌長期負擔增加,反而會造成膀胱的病變、延展變差、慢性纖維化。
50歲男罹大腸癌擔憂「肛門不保」 達文西手術精準治療解套
50歲的王先生是一位上班族,於一年半前因大便習慣改變,總感覺解便不乾淨有異物感,直到出現血便,王先生健檢時被診斷為超低位直腸癌第三期,腫瘤有7公分大,經放射線治療縮小至4公分,醫師仍建議需開刀切除腫瘤但無法保留肛門。由於術後需使用人工肛門,王先生驚愕之餘對手術相當擔憂,轉介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尋求陳奕彰醫師門診,陳醫師建議進行化學治療6次,再決定後續治療方針。由於化療後腫瘤縮小有限,陳奕彰醫師亦建議手術摘除腫瘤,核磁共振顯示,王先生的直腸腫瘤非常接近肛門但並無侵犯括約肌,經陳奕彰醫師評估建議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能保留完整肛門。王先生於去(112)年10月接受達文西手術開刀,手術傷口五處,每處僅1公分,術後完整保留肛門,術後第8天出院,追蹤半年恢復情況良好,目前並無復發跡象。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平均每年新增約1萬6千多人。陳奕彰醫師說明,超低位直腸癌是腫瘤距離肛門口六公分以內,貼近直腸肛門吻合線,一般手術可能會直接進行直腸肛門切除以及永久性人工肛門。對於超低位直腸癌病人如王先生,其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腫瘤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局部淋巴結有轉移情況,因此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化學治療,以降低術後腫瘤局部復發機會,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而進一步達到肛門保留手術。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代主任張伸吉醫師指出,相比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可提供高解析3D立體視野可放大至10倍,可填補因平面2D而無法區分手術位置深淺的缺點;機械手臂可達到真人手腕靈活和準確且可模仿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動作,消除不必要的顫抖,更重要的,相較於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可以在狹小骨盆腔進行複雜手術,例如低位直腸癌和攝護腺手術等,避免傷害到排便、排尿和性功能神經。陳奕彰醫師的論文研究也發現達文西機械手臂和一般微創手術相比能清除更多轉移淋巴結和較少的手術併發症,此論文也於今年美國內視鏡醫學會雜誌接受刊登,陳醫師並將於6月獲邀至美國醫學年會演講。健保署已於去年3月將達文西手術納入直腸癌部分健保給付後,成功案例約70台,陳奕彰醫師也呼籲,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九成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之病人,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第3、4期。許多病人因懼怕人工肛門而拒絕手術、延遲病情,達文西機械手臂可達到精準切割,保留完整肛門和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這些微小神經,加速術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