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失禁
」 長新冠肛門長一粒「流膿帶血」…醫師籲快就醫:不一定是痔瘡 情況惡化恐挨刀
肛門診療雖然相當令人害羞,但為了自身健康,如果身體不適還是盡早就醫為佳。大腸直腸外科女醫黃郁純表示,很多病患發現肛門口出現異物,有時會有類似膿的分泌物,有時又帶點血,都會認為是痔瘡,然而有時其實是「肛門膿瘍」,若發炎嚴重可能會演變成「肛門廔管」,雖為良性疾病,但復發機率高。黃郁純醫師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門診常會有人一坐下來就說:『醫師,我有痔瘡!』仔細問了一下病史發現,『肛門口附近禿禿一塊,有時會有類似膿的分泌物,有時又帶點血,好像有個傷口時好時壞!大概快一個月了!』聽起來沒這麼符合痔瘡的臨床表現」,檢查後發現原來肛門口附近明顯有個膿瘍存在。黃郁純指出,肛管是介於直腸和肛門之間的解剖位置,肛管內的腺體可以分泌黏液潤滑肛管,同時也具有保護作用,「肛門膿瘍指的是肛管中的腺體因為細菌感染而發炎蓄膿,輕微者就像是肛門附近長了個青春痘,可是發炎嚴重時,會發展一條隧道,外部開口在肛門口附近的皮膚,內開口在肛管內,演變成肛門廔管 (anal fistula)。」醫師說明,「如果還是在肛門膿瘍階段,抗生素可幫助緩解發炎,並視嚴重程度採取門診抽膿或是切開引流排膿。但若是已發展為肛門廔管,雖為良性疾病,不必擔心癌變的可能,但不手術其復發機率非常高,因此仍建議手術治療」,而透過新式的雷射手術,可減少對肛門括約肌的傷害,降低術後排便失禁的風險。黃郁純提醒,「肛門膿瘍發生時,很像肛門長了痘痘,剛發生時、症狀輕微時盡快就醫,口服抗生素可以幫忙!若是真的產生肛門廔管問題,若經評估可使用雷射廔管關閉手術,也可以大大減少手術後的不適時間和風險。」
長新冠索命2/真的變短了!5%男性陰莖慘變萎縮 醫:病毒攻擊導致血管受損
隨著確診人數愈來愈多,長新冠症狀也愈來愈廣泛,其中「小弟弟縮水」,令所有男性膽戰心驚。國際醫學期刊證實,5%確診男性出現這樣的後遺症,美國一名男子的陰莖因此縮短4公分,醫師認為原因是血管受損導致陰莖無法伸展所致。英國伯明罕大學針對240萬名輕症者進行研究,發現最常見的長新冠症狀為疲勞(55%),其次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表示,長新冠危險族群包括女性、年輕人或黑人、混血者。此外,吸煙、超重或肥胖者,以及本來就有健康狀況的人,也比較可能出現持續性的長新冠症狀。這項研究也發現一些新的慢性症狀,包括禿頭、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等。美國甚至傳出有一名男性因為染疫,使得該男子的生殖器縮短4公分,僅剩3.8公分,且確定無法恢復至原先長度,引發各界譁然。美國泌尿科醫師溫特(Ashley Winter)表示,男性確診後導致生殖器縮短的「新冠陰莖」是真實情況,因為陰莖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充血、伸展,會間接導致生殖器因血管受損而縮水。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CL)進行的一項3400人研究發現,男性生殖器縮小雖然是罕見症狀,但的確會發生。肥胖者不僅比較容易染疫,根據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顯示,也比一班人更容易出現長新冠症候群。(示意圖/莊立人攝)醫學期刊《柳葉刀》研究也指出,確診男性中近5%會發生睪丸或陰莖萎縮的問題,但更高比例是性功能障礙,將近15%男性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就連台灣也出現類似案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許哲維分享案例,一位男大生染疫完全康復後,卻發現自己「晨間勃起」消失了,一開始不以為意,直到想跟女友親蜜時,才赫然發現「小老弟」不聽使喚,不但無法挺起且硬度不佳。許哲維表示,越來越多國際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會影響男性勃起功能,依據門診經驗,這種狀況大多出現在原本就有慢性病的患者身上,例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人的身上,染疫後勃起功能變得更糟。新冠病毒主要透過3個不同路徑影響勃起功能:降低肺部血氧飽和度、破壞陰莖海綿體血管內皮細胞、感染睪丸造成雄性素降低。許哲維說,臨床上會詢問病人相關病史和評估其風險因素,進一步抽血或安排相關檢查,最後針對病人不同需求給予後續治療,可能的治療選項包括口服藥物、針劑、體外震波、合併治療或是以生活作息調適為主。
長新冠症候群分3大類 這種最易變重症
近期英國伯明罕大學透過研究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嗅味覺喪失、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今天(8日)發文指出,長新冠症候群可分3大類,其中一種症狀為肌肉酸痛、皮膚變化、脫髮的族群,更容易演變成為重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8日在臉書分享表示,他閱讀英國最新研究後發現,長新冠症候群主要有3大類:首先是神經系統症狀(Neurologic)的長新冠,這些人的症狀以疲倦、腦霧和頭痛為主,是2020~2021年冬季感染過Alpha病毒最常見的症候群,也是2021年Delta病毒流行期間的主要症狀。二為心肺系統症狀(Cardiopulmonary)的長新冠,這類人會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為主的症狀,主要是由2020年初期的COVID19原始株感染導致,易引發肺部病變。三為其他系統症狀(Others)的長新冠,起初這些患者都會出現肌肉酸痛、皮膚變化、脫髮等症狀,而這類病患也最容易演變成重症,最後都會以多重器官症為主。黃軒還在文章最後補充,該研究表明,有接種疫苗者可降低長新冠症候群的發生,而且臨床人員還可以透過這份報告提前得知患者是感染哪些病毒株,以利即早診治,也能夠藉此提早預防第3類容易引發重症的族群。
英醫學期刊:全球2700萬人喪失嗅味覺 長新冠後遺症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
新冠病毒肆虐逾2年,近期《英國醫學期刊》(BMJ)分析指出,全球有約5%的確診個案(2700萬人)在染疫後6個月仍有嗅覺及味覺喪失的症狀,不但容易影響情緒,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且女性較難恢復。此外,伯明罕大學日前也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並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於當地時間27日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分析了18項透過北美、歐洲及亞洲不同族群,近3700名患者各個染疫時期的嗅味覺數據,並指出,其中有約75%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30天內恢復,但5%左右的患者則是在染疫6個月後仍通報有「持續型功能障礙」(persistent dysfunction)的相關症狀。其中女性患者嗅味覺恢復的機率低於男性,而平時有鼻塞症狀的患者也較難康復。未參與分析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鼻竇中心鼻科醫師賈法里(Aria Jafari)指出,他的病人中有約50%疑似在染疫後被剝奪嗅覺,且嗅味覺喪失的患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抑鬱及焦慮症,其中不乏有廚師、品酒師、巧克力製造商和其他在工作上高度依賴這2種感官知覺的患者。另外更有許多病人在恢復嗅覺後,可能聞到不存在的味道,例如燃燒的橡膠、煙味等異常難聞的氣味。事實上,已有研究表明嗅覺喪失與老年人高死亡率有關,且對情緒及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若全球有數百萬人因長新冠後遺症導致嗅覺能力下降,恐將引發新一場公衛危機。此外,新加坡中央醫院耳鼻喉科主任Song Tar Toh也表示,相較於患者自我通報,客觀的嗅覺測試能夠識別出更多嗅覺喪失的病例,「受影響的真實人數可能遠遠高出我們的估計。」美國史丹佛大學鼻科專家帕特爾(Zara Patel)也懷疑新冠康復者出現嗅覺障礙的真實比例可能超過20%,而女性又因為嗅覺平均比男性敏銳,而更容易通報知覺喪失。她還發現,Omicron的原始毒株對嗅覺的影響似乎較小,但最新的BA.5可能扭轉局面。近期,由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
英大學公布研究結果 脫髮、快感缺乏、性功能障礙、排便失禁皆為長新冠症狀
日前伯明罕大學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以協助衛生官員認定新冠肺炎的確切症狀,以及如何治療「長新冠」(long COVID),也就是感染新冠肺炎後12週以上出現的慢性後遺症。據該份研究數據顯示,這些被發現的症狀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據英國ITV新聞的報導,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表示,長新冠的慢性症狀非常廣泛,生活方式的風險因素或慢性疾病也沒辦法完全解釋。哈倫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伯明罕大學的研究還發現,某些族群的統計數據更有可能發展出長新冠的症狀。包括女性、年輕人或黑人、混血等種族的人面臨更大的風險。此外吸煙、超重或肥胖症患者,以及本來就有健康狀況的人也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的長新冠症狀。哈倫博士指出,研究數據所顯現的症狀有助於醫生在臨床上對長新冠的診斷和治療,還可以協助新冠疫情指南人員改善對長新冠的影響評估。
肛門反覆腫痛、產生分泌物不是痔瘡 當心是罹患肛門廔管
32歲李先生半年前開始,因左臀近肛門處反覆腫痛及產生分泌物,本以為是痔瘡發作未予理會,直到症狀頻繁發生到嘉義長庚醫院就醫,被診斷罹患複雜性的穿括約肌肛門廔管,接受新式廔管鏡治療,精準的破壞廔管結構,排除肛門失禁的風險,經過3天休養即恢復正常生活,症狀也未再復發。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黃政義表示,肛門廔管多好發於男性,起因多是肛門齒狀線上的腺體發炎化膿形成肛周膿瘍合併疼痛,傷口復原過程,約一半患者會在肛門內開口與肛周傷口逐漸形成管狀通道,繼而慢性發炎且反覆有膿狀分泌物或膿瘍產生,甚至因膿瘍需反覆接受切開引流手術,形成複雜性廔管。黃政義說,肛門廔管分成在表淺位置的單純型廔管與穿過括約肌的複雜型廔管。單純型廔管因為影響括約肌少,傳統廔管切除或切開手術,即可數日內恢復日常生活;但複雜型廔管進行傳統根治手術傷口大、照顧不易且有排便失禁風險,手術後復發機會較高。黃政義說,複雜型廔管可使用傳統掛線引流手術,避免肛門括約肌功能的受損,但傷口疼痛及影響工作時間過久,病人接受度不高。肛門廔管內視鏡微創手術為新式手術,近年逐漸成為歐美國家治療複雜性肛門廔管的主流,有傷口小、術後疼痛輕、復原快等優點。黃政義也提醒民眾,反覆便秘及腹瀉都容易造成肛門周邊組織發炎,平日應減少攝取過多高油刺激性食物,不宜久坐久站,保持良好排便習慣;如果自覺有肛門膿瘍或廔管的相關症狀發生,建議盡速就醫檢查,才能降低手術的困難度,提高治癒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