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鯨
」 捕鯨 法羅群島 日本 鯨魚 丹麥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日本商業捕鯨名單納入「大型長鬚鯨」 官房長官:傳承食文化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周四表示,政府將把大型長鬚鯨加入其商業捕鯨物種名單中。日本退出管理海洋哺乳動物商業捕獵的國際組織5年後,做出了這項決定。路透社報導,日本在2019 年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 (IWC) 後,於其領海和專屬經濟區恢復了商業捕鯨。本周,日本水產廳就一份水產資源控制政策的修訂草案徵求公眾意見,該草案將允許商業捕撈長鬚鯨。林芳正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日本政府將繼續促進捕鯨並採取必要的外交措施。他說,「鯨魚是重要的食物資源,應該根據科學證據可持續地加以利用。」 他指的是將可捕撈的範圍擴大到包括長鬚鯨。日本鹿耳島市港邊停靠的捕鯨船。(圖/shutterstock/達志)「在日本,繼承傳統飲食文化也很重要。」水產廳說,去年日本共捕獲了 294 頭小鬚鯨、布氏鯨和 塞鯨,目前商業捕鯨僅限於這三種數量相對較少的鯨類。鯨魚在日本的消費在 1960 年代初期達到頂峰,但隨著其他肉類變得更容易獲得,鯨魚肉並沒有普及化。日本在違法捕鯨的問題已久,而且充滿爭議。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實施了針對商業性捕鯨活動的禁令。然而,日本一直宣稱其捕鯨活動僅限於「科學研究」目的,從而試圖繞開禁令。許多國家和環保組織質疑這一做法,認為日本的「科研捕鯨」實際上是為了繼續商業捕鯨。1987年至2005年期間,日本每年在南極海域捕獲數百頭鯨魚,理由是為了「生物研究」。2014年,國際法院裁定日本在南極海域的捕鯨計畫 「並非科學目的」,要求日本重新審視該項目。2019年,日本正式退出IWC,宣布將恢復商業捕鯨,但限於鄰近日本的海域。這一舉措遭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截至目前,日本官方立場是商業和文化理由支持有限捕鯨,但承諾會加強保護措施。然而環保人士擔心這可能加劇對瀕危鯨種的捕獵。日本長期以「科研」名義繼續捕鯨遭到國際質疑和批評,其最新恢復商業捕鯨也引發了廣泛關注和反對。這反映了捕鯨問題牽涉複雜的經濟、文化和環保角力。
摸鯨魚嗆醫師 彈頭遭下戰帖「林北吃清飯等你」回應了
南拳媽媽「彈頭」日前到非洲島國模里西斯潛水,卻違反當地法律觸摸抹香鯨,還將摸鯨照Po網,遭到各界痛批。彈頭事後雖一度刪文並道歉,卻針對澄清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杜承哲再度發文痛罵;不過杜承哲沒退縮還嗆:「林北吃清飯等你。」彈頭將隨行攝影師替他拍的摸鯨照上傳到社群後,立刻掀起外界撻伐,他起初嗆,「原來你沒看過鯨魚?我可以請你看啊!你沒看過怎麼驕傲到好像鯨魚是你家的,好慘,先不管你了」,直到輿論越演越烈才道歉,並指「彼此角度不一樣的關係,讓大家誤解」,還說守護海洋、鯨豚將是他的畢生志業。未料,彈頭之後tag自己與批評他的杜承哲,發文嗆「誰要跟你道歉?注意我的文章。鯨魚是你的嗎???你認識他(應為牠)??他(牠)跟你講了什麼??你靠近的了鯨魚??誰跟你講影片是我??我在太平洋跟印度洋等你」。杜承哲則直接到彈頭臉書留言,「誰准你蹭我啊」。杜承哲之後除反擊彈頭的「我剛打你醫院電話,你不敢接,怕嗎?醫學界有你真可怕」指控,表示醫院有SOP不會轉接騷擾電話給醫師,也連嗆「如果不只是情緒障礙,也出現幻想、妄想的情況,真的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喔!」「如果真的太衝動了,要直接來台中找我,好幾個人都這樣嗆我,沒有一個敢來。我只會說『林北吃清飯等你』,畢竟我教訓過的,你是裡面最小咖的」。(圖/翻攝自彈頭臉書)對於遭外界狠嗆,彈頭稍早再發文酸「原來還是沒錢看鯨魚」,與代替至今沒針對此事公開發文的「我全世界的攝影團體朋友都來笑你了」,以及曬出和本次摸鯨事件無關的日本捕鯨、食鯨資料截圖。此外,彈頭此次鯨魚行程價格約10萬元。
搭郵輪度假卻遇「血染海岸」 傳統祭典屠殺大量鯨魚嚇壞遊客
上週日(9日),一艘英國郵輪停靠在歐洲北部的法羅群島岸邊,卻意外看見了近80隻鯨魚被屠殺,並血染大片海水的畫面。據悉,居民正在進行當地的傳統活動,捕鯨對他們來說更是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現場也聚集了許多人圍觀,郵輪上的乘客也因此受到驚嚇,而郵輪公司則在推特上表達了歉意,並強調官方相當反對捕鯨這項「過時活動」。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當時法羅群島的居民屠殺了約78頭長鰭領航鯨,是為當地居民於夏季的重要文化活動「Grindadráp」,而這項傳統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元前900年。不過,由於現在明文禁止使用魚叉和長矛,鯨魚會被帶到陸地上並在眾人面前被殺死,擱淺鯨魚的脊柱、背鰭遭切斷,動脈破裂,才造成大量血液噴濺,血染大海。英國大使郵輪公司(Ambassador Cruise Line)表示,他們曾花費數周試圖與法羅群島政府對話,強烈反對這項過時的殘忍捕撈活動,但無法達成順利共識,才造成了此次郵輪乘客的驚嚇事件,也對此感到相當抱歉。該郵輪公司提到,他們會呼籲乘客和船員不要購買任何鯨魚、海豚的肉製品,並斥責透過商業行為謀取暴利的惡行。另外,該郵輪公司也說,他們自2021年起就與ORCA(一家致力於研究和保護英國和歐洲水域鯨豚的慈善機構)合作,想要推動相關的變革。對此,英國保羅沃森船長基金會(Captain Paul Watson Foundation)直言,如果郵輪公司真想抵制法羅群島,應該直接將這項行程刪除,而非一再地重新探訪該地,反而像是在無意中支持了當地居民的捕鯨活動。
搜奇/海怪「哈夫古法」一口吞噬船隻 科學家指「這巧合」揭驚人真相
古挪威典籍《王室寶鑑》(Konungs skuggsjá)中,曾提到冰島海域存在一種巨大海怪「哈夫古法」(Hafgufa),這種海怪會張嘴,遠看就像是一座島嶼,默默等待船隻或魚群經過還是進來,然後一口吞噬,讓生物沒有一絲生還機會。然而,近日有科學家發現,所謂的「哈夫古法」可能不是海怪,而是這個現代海中霸主「陷阱捕食」的畫面。中世紀手稿中,有對於海怪「哈夫古法」的描述。(圖/翻攝自Marine Mammal Science)根據《海洋哺乳動物科學》(Marine Mammal Science)所刊載的一篇研究,認為中世紀海怪哈夫古法的記錄可能是鯨魚的一種捕食手段,研究內容指出,13世紀的水手、船夫們,很可能清楚知道哈夫古法是一種鯨魚,而不是海怪,「北歐人是偉大的航海家,他們對潮汐、水流、波浪模式以及魚類都有非常高的知識水準」。科學家發現,海怪「哈夫古法」的行為和現今鯨魚「陷阱捕食」的行為十分相似。(圖/翻攝自IG)根據13世紀古挪威典籍《王室寶鑑》描述哈夫古法的覓食方法,會先在喉嚨發出打嗝巨響,接著就張大嘴巴,等待成群結隊的魚群經過,「喉嚨裡打一個大大的嗝,隨之而來的是各種魚類,然後牠張大了嘴巴,不知不覺,魚群成群結隊地湧了進來,最後牠閉上嘴巴,從而捕捉並隱藏所有前來覓食的獵物」。書中也記載,「這種巨大海怪若沒親眼目睹,很難說服他人相信」,並形容哈夫古法張大嘴的模樣,就像是一座島嶼,而非一種生物,不過科學家發現,這段描述和近10年來發現的鬚鯨類「陷阱捕食」有雷同之處!近年來人類發現座頭鯨、布氏鯨會張大嘴巴,在水面上一動不動地直立等待,讓毫無戒心的魚群將張開的下顎視為避難所,並遊入致命的陷阱,最後將嘴巴閉合,潛入水中。科學家發現,海怪「哈夫古法」的行為和現今鯨魚「陷阱捕食」的行為十分相似。(圖/翻攝自IG)科學家認為,「陷阱捕食」可能早在中世紀就被人記錄下來,這也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直到2011年人類才又發現鯨魚的「陷阱捕食」,有一種說法是隨著現今技術和科學發展,中世紀被視為不科學、迷信、落後的象徵,因此相關技術不被重視,而18世紀以後捕鯨業的發展重創鯨魚數量,隨著現代鯨魚數量恢復,牠們的行為也在發生變化,另外無人機等技術發展,也使人們能夠比以前更容易地觀察鯨魚活動。
搜奇/南極竟有金字塔 科學家:史前文明證據可能和「這個文明有關」
環境相當惡劣的南極,98%的地方都被冰雪覆蓋,年平均氣溫只有零下攝氏25度,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溫達到過零下攝氏89.2度,平均風速也超過了每秒17.8米,風力最大的時候可以達到每秒100米,可說是地球上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不過一組來自歐美的探險團隊聲稱,在南極洲發現至少3座古金字塔,形成冰封大地突起三角錐的景象。「南極金字塔」是古代人蓋的?(圖/翻攝自推特)探險團隊表示,他們在南極內陸約10英里的地方發現兩座金字塔,而第三座金字塔則非常接近海岸線,礙於環境惡劣,他們還無法確定這些金字塔究竟是人造或是天然形成。南極洲是地球上最為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氣候異常寒冷,終年覆蓋冰雪,為寒帶冰原氣候且沒有永久定居人口,僅有一些研究團隊和捕鯨人員,因此有「白色荒漠」之稱。在這樣一個沒有人煙的「白色荒漠」上竟然發現了金字塔,這真叫人感到震驚,因為按照現代理論根本沒法解釋的通。在古代時期,建造出雄偉的建築是人類文明的特徵,而在世界各地都不約同的出現金字塔建築,這顯示了人類對於這種金字塔造型的崇拜,但考慮到南極的氣候冰天雪地,根本不可能住人,這個「古文明說」似乎說不通。按照瑪雅年曆、古希臘學者柏拉圖和古希臘詩人梭倫的記載,約在1萬2千至1萬3千年前,地球上有個具有高度文明的國家亞特蘭提斯存在。據傳說,亞特蘭提斯除了擁有高度文明的國度,還出產無數黃金和白銀,有著華麗的宮殿和神廟、祭祀用的巨大神壇,宮殿內牆壁也鑲滿黃金,金碧輝煌,但這個文明卻於一夜間沉沒於大海中。由於南極洲所發現的金字塔估計年代是1萬2千至1萬3千年前,和亞特蘭提斯的年代相若,有科學家大膽推測,南極金字塔可能是亞特蘭提斯人當時在南極留下的建築物。南極金字塔的發現引起科學界熱議,過去有專家曾發現,埃及的古雕像上有水力侵蝕的跡象,這也顯示如今是「沙漠氣候」的埃及,過去可能是「熱帶雨林氣候」,照這樣推斷,若氣候轉變速度這麽迅速,那麽數千年、數萬年前的南極,氣候是否也曾遭遇過巨大的轉變?若南極過去真有過人類古代先進文明,那其他的建築會不會就被埋藏在冰雪下面,直到溫室效應導致冰層溶解才逐漸浮出檯面?南極洲找到至少3座古金字塔和亞特蘭提斯的年代相若。(圖/翻攝自推特)
李安讚「全世界最好銀幕」落腳台南 孫可芳看《阿凡達:水之道》讚:3D不頭暈
《阿凡達》首集上映13年之後,大導演詹姆斯卡麥隆推出全新續集《阿凡達:水之道》以HFR(高幀率)每秒48幀進行實景拍攝,讓水下畫面帶來全新的沈浸感,動作場面、3D效果也更加真實流暢。孫可芳14日趁《阿凡達:水之道》上映首日,選擇台南LUXE巨幕廳朝聖觀影,直呼:「第一次看3D電影這麼舒服!完全不會頭暈、想吐。」《阿凡達:水之道》最大特點是真實在水下拍攝的場景,也是孫可芳片中最為驚豔的部分,特別是在水下世界探索的畫面,「其實我是一個怕水的人,很常想要嘗試潛水,一直無法突破心魔,之前浮潛過還是很害怕在水裡的感覺!」LUXE巨幕廳的特點是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她坦言:「我開始明白身邊有很多迷戀深潛的人原來是這種感覺,我應該多少有體驗到了,好像真的在潛水一樣,甚至有感受到水壓的感覺!」她忍不住稱讚大導演詹姆斯卡麥隆電影功課很扎實、細膩,水下畫面呈現出很多的細節,完全是物理學家的等級。孫可芳回台南家鄉看《阿凡達:水之道》,表示第一次看3D電影不頭暈。(圖/RealD提供)重視環境議題的大導演卡麥隆,此次也在《阿凡達:水之道》完整呈現一段人類獵殺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孫可芳不禁聯想到現實世界有很多不肖業者仍在濫捕鯨魚,看片時直接噴淚,「他把獵殺動物拍得太真實了,那種幾乎是紀錄片的真實感,現在他拍在商業電影裡,應該能讓更多一般觀眾意識到不該去獵殺鯨魚、鯊魚吧!」講到一半,她眼眶泛淚,「我猜我上輩子應該是海鮮,可能是一些有被鯨魚保護的小動物,剛剛看得太痛苦了!」全球3D及放映技術領導品牌RealD 巨幕品牌「LUXE: A RealD Experience」(簡稱LUXE巨幕廳)繼台北、桃園、嘉義三個城市後,也將進駐台中、台南新光影城,成為中南部影迷的全新觀影選則。此次台南新光影城新增LUXE巨幕廳,是由台南科技大廠生產的RealD終極銀幕®,在輸出全球超過500塊銀幕之後,首度回到生產地台南使用。大導演李安曾公開稱讚:「全世界最好的銀幕,是我老家台南做的。」畫面具有透亮性,清晰度更高,帶來傳統銀幕1.85倍的光量、立體對比度達傳統銀幕8倍以上,大幅度消除3D放映帶來的鬼影與不適。孫可芳此次朝聖3D版本的《阿凡達:水之道》,選擇在每秒48禎高幀率的LUXE影廳觀影,看完立刻驚呼:「第一次看3D電影這麼舒服,全程都沒有把3D眼鏡拿下來耶!」其實她上一次看3D電影已有將近5年的時間,過去不太愛選擇3D電影,時常會覺得頭暈、想嘔吐,這一次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她說:「真的很驚喜!理當應該會很搖晃、會想吐,但這次完全沒有違和。大部分的人跟我們一樣擔心看3D電影會暈,這次不會暈,也沒有視差,比我平常戴眼鏡還不會頭暈!」聽到輸出全球超過500塊的「RealD 終極銀幕®」就是來自家鄉台南,身為台南人的孫可芳開心表示「有!我知道,好神奇,居然是在台南做的!」她很興奮台南終於有一座屬於自己的LUXE巨幕廳,「我一定會狂推親朋好友,大家能一起進電影院的感覺很好!」《阿凡達:水之道》現正熱映中。
爭議+鯨肉需求下降 冰島計畫2024起停止捕鯨
由於需求減少和持續存在的爭議,冰島計畫從2024年開始停止捕鯨。漁業和農業部長Svandís Svavarsdóttir指出,近年來捕鯨對冰島沒有太大的經濟意義。根據《CNN》報導,漁業和農業部長Svandís Svavarsdóttir表示, 2024年之後授權捕鯨的理由很少,近年來捕鯨對冰島沒有太大的經濟意義,此點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在過去的3年裡,除了2021年的一隻小鬚鯨外,沒有捕到大鯨魚。此外,冰島最大出口市場為日本,但日本在實施了30年的禁令後,於2019年恢復了其水域的商業捕鯨活動,因此對於冰島的鯨肉需求逐年下降。Svandís Svavarsdóttir說,日本一直是冰島鯨魚肉的最大買家,但其消費量卻在逐年下降,「為什麼冰島要冒著繼續捕撈沒有產生經濟效益的風險,以出售需求量低的產品?」Svandís Svavarsdóttir也提及,捕鯨活動一直存在爭議,美國零售連鎖店Whole Foods已停止營銷冰島產品一段時間。根據非營利組織鯨魚和海豚保護組織(WDC)的說法,冰島於2006年10月恢復了商業捕鯨,此舉受到許多國家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冰島試圖繞過國際法規。檢視WDC的數據,自1986年禁運以來,冰島已殺死1700多頭小鬚鯨、長鬚鯨和塞鯨。同一份報告發現,從2006年到2018年,冰島有852頭長鬚鯨被屠宰。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長鬚鯨被列為易危物種,而塞鯨則被列為瀕危物種,至於小鬚鯨的狀況未知。
丹麥離島領地傳統儀式染紅大海 法羅群島1428隻海豚慘遭殺害
近日丹麥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發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豚屠殺事件,島上超過1428隻海豚被島上獵人殺害,大量的屍體停放在海灘上,而海豚的鮮血則染紅了大片海洋,畫面讓人看得毛骨悚然。根據《鏡報》報導指出,丹麥法羅群島每年都會舉辦傳統儀式「grindadráp」,每到這個源自於維京時代的傳統儀式時,都會有千隻海豚慘遭殺害。報導中指出,當地獵人是透過魚網與障礙物,將海豚群趕入淺水區域,接著透過水上摩托車將海豚驅趕到岸邊,接著人們使用魚叉、刀具、長毛,甚至是電鋸直接在水中宰殺海豚,在這次的儀式中,共計有1428隻海豚遭到殺害。(點此看影片) 法羅群島的傳統儀式導致破千隻海豚身亡。(圖/翻攝自Sea Shepherd Faroe Islands Campaign)據悉,就連法羅島上的居民都對這項傳統儀式有著兩極化的意見,法羅群島當局則是呼籲國際媒體與非政府組織尊重他們傳統島嶼文化,並強調這些經捕獵的海豚,最終都會保留下肉塊當作食物使用,但是法羅群島上居民僅5萬人,如此數量已經超過當地人民的食用量,且先前就已經有單位提出,許多海豚體內都因為海水汙染而有大量的汞,大量食用含汞的海豚肉對人體有明顯傷害。法羅群島的傳統儀式導致破千隻海豚身亡。(圖/翻攝自Sea Shepherd Faroe Islands Campaign)事實上,這項傳統儀式早在2010年就因為媒體報導而曝光,不少動保團體都曾出面呼籲丹麥政府與歐盟,暫停法羅群島殘忍的傳統習俗。而雖然國際社會在1986年祭出捕鯨禁令,但是國際捕鯨委員會在法羅群島並沒有明顯的監管能力。而法羅群島是隸屬於丹麥的海外自治領地,丹麥政府無權干涉島上法令,於是對於捕殺海豚的行為,則落在了法羅群島當局手上。
北歐版「血色海灣」!丹麥法羅群島捕鯨傳統宛如「虐殺」 領航鯨獵殺季形同「海中煉獄」
還記得2009年一部揭露日本(Japan)和歌山縣太地町血腥獵海豚文化的紀錄片《血色海灣》(The Cove)上映,導演路易賽侯尤斯(Louie Psihoyos)向世人昭告這個見不得人的殘忍文化,引發廣大迴響,這部紀錄片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榮耀肯定。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但法羅群島擁有逾400年歷史、名為「Grindadrap」的捕鯨活動仍照常舉行!(圖/翻攝自Blue Planet Society臉書)除了日本之外,丹麥也上演著北歐版「血色海灣」!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領航鯨和海豚等被船驅趕到法羅群島海灣,這些鯨魚被當地漁民以金屬鉤子刺穿呼吸孔,被切斷脊柱流血至死。倖存下來的鯨豚則在染滿家人同伴鮮血的海水中徘徊長達數小時!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但法羅群島擁有逾400年歷史、名為「Grindadrap」的捕鯨活動仍照常舉行!(圖/翻攝自DW)據英媒《每日郵報》報導,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但法羅群島擁有逾400年歷史、名為「Grindadrap」的捕鯨活動仍照常舉行,活動中,當地漁民只要擁有政府核准的獵捕證,就能在當地海域自由捕鯨。今年的首輪狩獵活動中,已有逾175隻鯨豚遇害。(圖/翻攝自DW)當這些鯨豚接近法羅群島(The Faroe Islands)海岸時,當地居民就會向外航行,並將鯨魚驅趕至沿岸地區,再將牠們帶到沙灘上,最後用特殊的工具加以殺死。每到這個時候,法羅群島的海岸就會發生血染海灣的驚悚景象。在今年的首輪狩獵活動中,已有逾175隻鯨豚遇害。法羅群島的居民也有話說,表示鯨魚是島上居民的食物來源,並不是因為好玩才獵殺牠們。(圖/翻攝自DW)法羅群島捕鯨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1584年,法羅群島位於挪威海(Norwegian Sea)與北大西洋交會處,是丹麥的海外自治領地,距離丹麥本土約1100公里。由於當地天候嚴寒,土壤貧瘠,只能依靠漁業維生,因此發展出捕鯨業。據資料顯示,每年大約有10萬隻鯨魚會在法羅群島海域附近出沒,而當地人每年平均會獵捕約800隻,像是保育團體「藍色星球協會」(The Blue Planet Society)對此批評,這項捕獵傳統太過兇殘,鯨魚被被極其殘酷地方式屠殺,呼籲大眾一起抵制法羅群島獵捕活動!對於動保人士以及保育家的撻伐,法羅群島的居民也喊冤,表示鯨魚是島上居民的食物來源,並不是因為好玩才獵殺牠們。
小鬚鯨誤闖定置漁網受困19天 最後慘遭日本漁夫活活淹死
日本和歌山縣於去年年末傳出有小鬚鯨(Minke Whale)闖入當地的定置漁網,而當地漁夫不僅沒有選擇將小鬚鯨釋放,而是放任他受困於小漁網中長達19天之久,最後再將小鬚鯨活活淹死後送交魚市場販售。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國際人道協會(HSI)表示在去年年末時,一隻小鬚鯨闖入了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當地海域的定置漁網內,由於定置漁網結構複雜,小鬚鯨找不到出路離去,就這樣受困於於網中。而日本當地的生命調查局(Life Investigation Agency)在收到消息後,就一直遠距離觀察這條受困的小鬚鯨。由於小鬚鯨在定置漁網內,這也導致當地漁民無法收獲定置魚網內的漁產,原本以為漁民在看到小鬚鯨後可能還會釋放,但沒想到在小鬚鯨受困19天後,11日當地漁民拖起定置魚網,將小鬚鯨趕到兩艘漁船之間,接著把小鬚鯨的尾巴綁住後倒掛起來,讓小鬚鯨的頭部浸泡在水中,把筋疲力盡的小鬚鯨活活淹死。生命調查局的負責人矢吹蓮受訪時表示,鯨魚如果噴氣口緊閉太久的話,是會窒息身亡的。而雖然全球禁止商業性的捕殺鯨魚,但由於日本在2019年就離開捕鯨協會,於是並不在管轄範圍內。過去日本長年因為捕鯨的行為遭到國際抨擊,但日本政府一直以「傳統」名義,要求國際社會不要干預日本的捕鯨傳統。
生態浩劫?10頭抹香鯨疑覓食空間迷向 擱淺英國海岸死亡
英國平安夜一點都不平靜!東約克郡北海岸的民眾當地時間24日發現有10頭抹香鯨擱淺,事後緊急通報海洋巡防隊、警察和當地動島團體救援,不過這些抹香鯨的體積過大、救援設備無法挪移,加上天氣惡劣,成群的抹香鯨仍全數死亡。根據《scubadivermag.com》引述英國潛水員海洋生物搶救組織(British Divers Marine Life Rescue)的搜救團隊成員回應表示,這群抹香鯨明顯營養不良,可能是尋找食物時過程出現空間迷向擱淺,加上當地氣候惡劣和龐大體積,錯過拯救牠們的黃金時刻。另外,據海洋生物學家佩奇(Robin Petch)表示,「這是災難性的損失」,抹香鯨是深水動物,以魷魚為食,不應出現在北海沿岸,一旦擱淺上岸,生存機會就非常渺茫,任何救援設備都無法救援這麼大的鯨魚。據悉,一般抹香鯨可長達20公尺、重達80噸,牠們通常會從熱帶或亞熱帶的繁殖區,遷移到緯度較高、較低溫的水域。抹香鯨是鯨魚家族中最能深潛的動物之一。先前,「非營利鯨豚保護組織」(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曾指出,像是船隻和探鑽作業產生的噪音污染,或是地球磁場的改變,都有可能造成鯨魚和海豚擱淺。在19和20世紀,人類為了取得抹香鯨的體油和脂肪持續濫捕,直到1980年代才漸漸式微,雖然商業捕鯨喊卡有助於全球鯨魚數量的增長,但牠們仍然面臨碰撞船隻、漁網和海洋汙染的威脅,多年前在蘇格蘭海岸擱淺的領航鯨群,就被驗出含有高濃度的海洋汙染毒素。科學家們相信這些毒素可能影響了牠們的腦壓,而造成方向感知能力喪失。
傳統VS生態保育 丹麥法羅群島民獵殺536條鯨魚
究竟是生態保育較重要還是要堅守傳統?丹麥海外自治領地法羅群島的居民,堅守百年來捕鯨的傳統,截止至8月,當地人在今年已進行11次大規模獵鯨活動。海洋守護者發言人表示,「該地區的捕鯨活動沒有季節限制,也沒有配額限制,節制今年為止,已有至少536條鯨魚被殺害。」近期的捕鯨活動中,海洋保育組織「海洋守護者」英國分會(Sea Shepherd UK)跟隨其後,記錄這殘忍的畫面。據海洋守護者成員親眼目睹的慘劇後表示,漁民先到海上追獵鯨魚5個小時,等鯨魚疲憊後,把鯨魚趕入海灣使其擱淺,在岸上的漁民則會迅速持刀刺死鯨魚,並當場解剖。更令人髮指的是,此次紀錄中,即使漁民捕捉到懷孕的母鯨,則會把腹部剖開,把還在羊膜中的鯨魚胎兒扔入海中,行為極不人道。海洋守護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eaShepherdUK/posts/10156187495367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