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關節
」 類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 痛風 疼痛 手指關節家庭主婦手指腫痛無力!常摔破碗盤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關節炎」
一位42歲家庭主婦,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兩手中指和食指有腫痛無力的感覺而已,不以為意,偶爾到藥局買止痛藥吃吃,雖然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不吃又痛,痛了又吃,這樣持續了一年多,直到最近因頻頻摔破碗碟,心生害怕,才到醫院求診。經一連串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腕關節長期腫痛 罹患類風濕關節炎澄清醫院免疫風濕科孟家駒醫師表示,經由身體檢查、按壓該婦女的手部各關節,發現多隻手指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腫脹、疼痛的情形。再經由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發炎指數偏高,為了進一步瞭解她關節炎影響的範圍,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雙手的五個掌指關節、兩個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發炎的情形,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典型特徵,證實她罹患了類風濕關節炎。致病因與這些有關 免疫調節藥物改善症狀孟家駒醫師強調,手部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侵犯部位。目前醫學上統計,女性和男性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比率是3:1,且以30歲到60歲的女性居多,致病的原因除基因外,與抽菸、牙周病、感染後導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有關。該婦女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後,經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後,手指關節和腕關節的疼痛無力現象,已獲得很好的改善。關節出現這些症狀6週以上 應盡速就醫孟家駒醫師呼籲,如有兩個以上的關節持續腫脹、疼痛、僵硬、無力或是活動度受限達六週以上,尤其雙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千萬不可輕忽,須趕快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對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者,關節疼痛時應多休息,減少患部關節過度彎曲,當症狀緩解後,需避免大角度活動、避免手指負重過大,早上起床需先做適度關節活動後,再進行日常工作。
山崎賢人演繹安倍晴明獲認可 為結印針灸手指骨間
改編知名小說家夢枕貘《陰陽師》系列作品,同時也是安倍晴明誕生1100週年的紀念電影《陰陽師0》,以年輕時代的安倍晴明為主角,導演佐藤嗣麻子認為人氣男星山崎賢人超脫凡人的氣質與安倍晴明有共同之處,因此特別邀請他擔綱演出,而山崎賢人的演出也獲得夢枕貘認可。為了完美呈現邊念咒邊結印的高難度表演,山崎賢人不僅隨時隨地練習,更特地針灸手指骨間,讓手指能夠更加彎曲。原著作者夢枕貘曾擔心年輕版的晴明該如何呈現,但看過山崎賢人的演出之後,馬上就覺得自己太多慮,「我認為他沒有背離大家心目中的晴明形象,當我看到山崎飾演的晴明時,我直接就覺得『可以』。」夢枕貘甚至還大讚山崎賢人:「完美演繹了年輕的晴明。」該片也請來「民俗學大師」加門七海擔綱咒術顧問,為本片打造咒文、結印與護身符,每個手指關節都別具意義。山崎賢人不斷練習結印,甚至為了讓手指可以更加彎曲針灸手指骨間,他對此表示:「咒術與結印的場景,手勢、位置、身體姿勢的細節,都需要多加留意,要讓動作看起來優美,必須以正確姿勢呈現,我花了不少功夫呢!」最終成果不只他自己充滿信心,就連加門七海都十分讚賞:「他真的非常努力,就連難到吃螺絲的咒文都全部記下來了,實在非常了不起。」有別於以往的激烈扭打,山崎賢人這次得穿著行動不便的古裝,呈現出優美的「無重力感」,讓他大嘆:「非常困難,會踩到衣服,也會因為帽子太高而撞到頭。」山崎賢人補充:「這次的動作更像是為了生存而戰,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情況下逃脫,能以這種方式表現出晴明超脫凡人的動作很有趣。」為此,他還花費兩個月的時間排練,戲外也抓著特技演員練習,精彩到位的成果,讓本片動作導演園村健介讚嘆:「他超出我的預期,表現超過100分。」山崎賢人這次得穿著行動不便的古裝,會因為帽子太高而撞到頭。(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陰陽師0》劇情描述陰陽寮的學生安倍晴明(山崎賢人飾演),傳聞是狐妖之子,一心揭開父母遇害之謎。某天,皇族徽子女王(奈緒飾演)的住所發生奇異事件,貴族之子源博雅(染谷將太飾演)受託前來尋求晴明相助。同時,陰陽寮也有學生離奇死亡,各種異象顯示邪惡陰謀籠罩平安京,種種謎團即將解咒,真相讓人不寒而慄。電影即將在10月18日在台上映。
狂滑手機小拇指會變形?她曬手指彎曲照網嚇壞:我也是
科技發達,但也出現民眾手機不離手的狀況,近日影音平台TikTok有女網友分享自己有「手機小指」,疑似因狂滑手機導致小拇指彎曲變形,嚇壞不少人外,也使許多人發現自己有類似情形。有專家指出常用手機確實會造成手指疼痛,不過並未被證實與小指頭變形有直接關係。據外媒《Bustle》報導,有一名女網友在TikTok分享一段影片,在鏡頭前展示她的玉手,她的左手小拇指和其他手指相比有些彎曲,女子猜測應該是自己長時間滑手機導致變形。影片吸引超過300萬人觀看,還掀起TikTok上曬「手機小指」的風潮,多位網友紛紛拍攝自己的手上傳,還有人的小拇指已經嚴重彎曲,和無名指無法併攏的狀態,變形程度嚇壞眾人。大多數人也開始檢查自己的小拇指,有不少人才發現自己小拇指也有點彎曲變形,嚇得放下手機休息和打算買手機支架保護手指。事實上在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出門時間,滑手機機會大增,X上就曾出現過討論「手機小指」的狀況,英國一名藥劑師Pareena Patel表示,過度使用手機讓小指關節凹陷的說法並沒有被證實,但有研究發現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導致手指疼痛,甚至影響手部功能。當時Pareena Patel建議,為了防止小拇指變形,可以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或是使用手機時盡量將手機放在桌上。手指有疼痛的狀況,可以做簡單手部運動舒緩,像是握緊拳頭,再鬆開成5指攤平,每天做5輪,每輪重複5次。
身體6部位黑黑的不是髒!醫師示警:恐是糖尿病 高危險族群曝光
現代人飲食習慣偏好重口味,長期攝取高油、高鹽、高糖食物,導致台灣每年罹患糖尿病的人數居高不下,長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一。皮膚科醫師透露,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身體沒洗乾淨,很可能是患有「黑色棘皮症」,原因和內分泌異常、惡性腫瘤等有關,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常見。皮膚科醫師王佑鑫在臉書表示,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沒洗乾淨,當心很可能患有「黑色棘皮症」。黑色棘皮症會在皮膚的屈側部位,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出現棕色至灰黑色的增厚和粗糙感,在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人群中較為常見,特別是2型糖尿病患者,家族遺傳、內分泌異常、藥物、惡性腫瘤也可能是原因。醫師說明,黑色棘皮症的患處皮膚摸起來觸感粗糙,以及呈現深色,嚴重時還夾帶異味,很容易被他人誤以為沒洗乾淨,常出現在特定部位的皮膚皺摺處,像是頸部、腋下與大腿內側,甚至手肘、膝蓋、指關節也是好發處。皮膚科醫師透露,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身體沒洗乾淨,很可能是患有「黑色棘皮症」。(圖/翻攝自皮膚專科 王佑鑫醫師臉書)王佑鑫指出,「黑色棘皮症」多半是胰島素濃度過高或內分泌異常,引起肌膚的角質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異常增生,導致局部皮膚變得粗糙與深黑色樣,也可能與遺傳因素或特定藥物的使用相關,常見成因包括多囊性卵巢、體重過重、藥物誘發、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異常膽固醇等)。治療方面,醫師建議,體重過重、代謝症候群等患者,應認真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內分泌異常患者首先要治療疾病,才能改善肌膚;若是藥物誘發,必須與主治醫師討論調整配方,切記不能擅自停藥、減藥或改藥;排除上述原因,水楊酸、果酸換膚、雷射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症狀,有需要時可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透過藥物或醫美治療改善。
Ozone苦練高空特技慘見血 子翔文廷壓力大崩潰痛哭
Ozone將在8月3日登上小巨蛋,近期正閉關進行魔鬼密集訓練,除了先前搶先驗收的搖滾樂團演出,文廷、子翔和煥鈞也組成嘉年華表演,特訓充滿視覺張力的POI(以及高空皮條特技演出,三人因為不熟悉控制力道不斷砸到頭,還是忍痛苦練,其中文廷在練習高空皮條時,因手磨破皮導致整條皮條都是血,子翔也因練習壓力崩潰大哭。文廷練習到整條皮條都是血。(圖/索尼音樂提供)其實高空皮條是文廷提議的項目,相較於去年在北流演唱會飛上6公尺高的鋼絲美技,這次文廷決定要在小巨蛋舞台上呈現更高難度的高空皮條特技,文廷表示:「北流吊鋼絲的時候,老師會在後面操控鋼絲,給我比較多輔助的支撐力量,但這次所有hold在空中的動作都要靠自己完成。」不僅要靠自己控制全身肌肉,還要克服滯空旋轉的暈眩感,練習期間文廷一度忍不住潰堤,「日常的練唱練舞練跑步,再加上嘉年華表演的訓練,其實有點超出自己的負荷,當天從早到晚的排練,內心突然湧上的無力感,讓我忍不住想哭。」有武術基礎的文廷練到哭,沒有基礎的子翔則在第二次上課就大哭一場,「因為我完全沒有接觸過高空皮條,當天練習的狀況不太好,想到要在小巨蛋那麼大的舞台上表演,就覺得壓力很大,怕自己做不好然後毀了這場秀。」不過哭完後反而釋放了壓力,在文廷的鼓勵之下,子翔的練習漸入佳境,已可以帥氣地在空中盤旋,子翔因壓力崩潰大哭。(圖/索尼音樂提供)POI的演出還加入了樂團組的煥鈞,POI源自於嘉年華表演的火舞概念,因應演出場館的安全考量,改以燈光效果呈現,在甩動的同時可以呈現出更加震撼的視覺效果,煥鈞彈完貝斯就會把POI拿出來狂甩,手臂、手腕、手指都受傷,「尤其手指關節起了個大水泡,不小心弄破後,洗澡時傷口碰到水,卻是生不如死……」子翔表示要呈現完美的演出沒有其他訣竅,「只有不斷反覆地練習,形成身體的肌肉記憶,讓整體動作更協調流暢。」
七旬嬤手痛「瓶蓋都擰不開」 狂吃止痛藥!就醫才知關節已變形
一位70歲的林姓阿嬤(化名)每天早上起床時總會感到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也沒辦法擰瓶蓋、擰毛巾、提重物時都會感到極度不適,這些不適深深影響生活。只能依賴消炎止痛藥來緩解關節疼痛,然而效果不佳,尤其一旦停藥即再次感到疼痛。症狀已持續一年多,在家人堅持下到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手指關節已經變形。高雄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石孟潔醫師指出,許多患者會以止痛藥來緩解長期的關節疼痛,卻忽略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等到時間一久、症狀逐漸惡化後,才驚覺已造成關節的傷害。她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骨骼變化無法逆轉,關節一旦開始變形就難以恢復至正常功能,呼籲及時就診的重要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多為「對稱性」多個關節腫脹要注意!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的方式,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是左右同時出現。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案例會伴隨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和骨質疏鬆,甚至併發乾燥症(眼乾、嘴乾),鞏膜炎。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主要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她提到,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主要分為四大類評估項目。第一為受侵犯的關節數,第二為抽血檢查,第三為急性發炎指數,第四則為症狀是否已維持六周以上。依據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並利用超音波和X光等影像工具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生物製劑用藥新選擇!輔以物理、職能治療更全面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針主要以減緩病情、控制症狀,並減少關節的長期損害為主。一般而言會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除了藥物外,也會搭配物理治療來緩解功能障礙,或是配合職能治療來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然而傳統免疫調節劑對某些病患來說治療效果較為侷限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長時間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發生以下副作用如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白內障等情況。因此,現今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的出現也讓醫師、患者有更多元的治療選擇。石孟潔醫師解釋,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兩種,能夠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且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對發炎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施打的生物製劑,對於常忘記吃藥的民眾、傳統治療上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族群或是因副作用無法耐受之患者而言都是一大福音。另外,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也有適合孕婦的用藥能選擇,她也呼籲患者不要擅自停藥,並且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保健品亂吃恐弄巧成拙 醫:減壓生活更重要市面上許多宣稱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石孟潔醫師表示,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或其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族群,過度攝取這類型的保健品可能使免疫系統失衡,進而影響到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在選擇營養保健品前都應先諮詢醫師。如想在日常習慣中就能減緩症狀,石孟潔醫師提到,避免壓力過大、以及抽菸喝酒,就能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此外,規律運動也能增強關節功能以及肌力,減少僵硬和疼痛感。最後提醒民眾,如果有對稱性的關節發炎腫痛及關節僵硬狀況,請儘早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及早有效的治療可避免關節變形。
他試圖搶劫女店員卻反被狂揍逾10拳 才知對方是踢拳高手
阿根廷一名男子在深夜時分路過一家商店,並試圖透過服務窗口搶劫時,恰好遇上了同時為踢拳(Kickboxing)專家的女店員亞內拉(Yanela Cacere),因此遭受到猛烈的拳頭攻擊,最後只能落荒而逃。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事情發生在當地時間5月22日,從監視器畫面可以看到,外面天色昏暗,有一名男子透過關閉的服務窗口向店內的亞內拉搭話,表示想要一瓶礦泉水,而當亞內拉拿著水瓶並開啟服務窗口時,對方卻試圖翻窗闖進室內。很快地,亞內拉趕緊丟下手中的水瓶,往男子頭上狂揍超過10拳,並試圖抓住對方的衣服阻止他逃跑,但男子最終還是鑽回去,兩手空空地逃走了,而亞內拉則再次將服務窗口的窗戶鎖上。事發過後,亞內拉表示,當時男子先詢問她香菸,但她告訴對方商店並沒有售賣,男子則再問她是否能喝水,就發生了上述的事情。亞內拉進一步透露,自己其實是踢拳專家,她當時想以手臂鎖住對方,也因為揮拳的力量太大,指關節都流了血。不過,據了解,目前還不清楚當地警方是否有收到相關的搶劫報案。
體育老師指關節劇痛無法運球!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搞鬼
澎湖一名年輕體育老師某天發現指關節劇痛,無法正常運球。起初他自己以為是運動傷害,前往復健科求助,卻多次求治未果,深入檢查後才發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蔡長祐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初期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因而錯失黃金治療期。他提醒,為了避免關節持續惡化,會先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治療,若病情未獲得良好控制,則會評估以「生物製劑」介入。這名體育老師就是在生物製劑治療1至2個月後,症狀才得以緩解,目前已恢復體育教學工作。好發族群別輕忽!「女性」患病率更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較能確定的是「基因」為罹患該病症的主要因素之一。蔡長祐主任表示,一般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年紀約為於三十至五十歲,但也有十幾歲就發病的案例,且「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三到四倍,因此如果親人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史,就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蔡長祐醫師表示,患者在半夜時「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激素分泌量最多,這些因子容易導致發炎反應,讓患者在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紅腫熱痛的症狀產生。他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好發於四肢周邊關節,且為對稱型態。因此一旦民眾發現手指或是腳趾關節有對稱性的疼痛,而且日漸加劇,就要儘快就醫做檢查。而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骨骼傷害往往為不可逆,倘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即便以藥物控制了病情,若關節變形骨頭破壞仍無法挽回。類風濕因子輔助診斷 多種治療選擇有效控制病情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依據是透過抽血檢查,檢測體內的類風濕性因子及抗環瓜胺酸抗體、白血球數量與血小板數量,並搭配超音波與X光等影像工具來判斷發炎與骨骼破壞程度。蔡長祐醫師提到,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是採用「金字塔型」或是「倒金字塔型」的用藥方針,近年來則改為「組合型治療法」,以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口服免疫調節藥物交互使用。但此方式的效果仍然有限,而且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伴隨「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所以後來採用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或是小分子標靶藥物,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Anti-TNF),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路徑能有效被阻斷,讓病情達到更穩定的控制。蔡長祐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不可逆,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在現今多元進步的治療方式下,患者若遵循醫囑、勿自行停藥,也能成功控制病情,將其視為慢性病來處置。
園藝大叔手指關節莫名腫痛! 檢查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禍
一名熱愛園藝的55歲的李大叔(化名),每天看到親手栽種的植物結出果來,總讓他充滿喜悅與成就感。然而某天手指關節卻莫名腫痛,疼痛難耐好一陣子,後來甚至連最心愛的園藝都無法耕作,就醫檢查,確定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收治個案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高瑞鴻醫師表示,初期李大叔先以傳統的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但症狀無法控制很完善,後來達到用健保條件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大概幾個月之後,症狀有明顯的改善,李大叔能夠重拾快樂園藝的生活。關節僵硬腫脹 嚴重恐變形影響生活品質高瑞鴻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會導致關節腫脹及疼痛,尤其在早晨時會感到關節僵硬,持續時間可能長達半小時以上。這個疾病經常好發在手、腳關節,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很大,例如:吃飯、穿脫衣物或行走,若無妥善治療,發病後的一兩年內,檢查就能看到關節骨頭被侵蝕現象,長期會造成變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高瑞鴻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出現在中年女性身上,男女的比率為1:3,與一般關節炎不同的是,患者活動後反而較能減緩疼痛跟僵硬,但若症狀反覆出現,且超過一個月都沒有改善,就要提高警覺,應及早就醫檢查。抽血加超音波組合 精準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高瑞鴻醫師說明,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診斷主要會觀察關節發炎表現,包括疼痛、腫脹程度,並搭配抽血檢測類風濕因子跟抗環瓜氨酸抗體,這兩個抗體都跟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密切關聯性,另外也會藉助超音波或X光等影像工具,判斷關節破壞及發炎程度,最後綜合以上檢驗結果進行疾病診斷評估。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因子 懷孕與疾病控制可兼顧高瑞鴻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前還是以藥物為主,藥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類固醇跟消炎止痛藥為主;第二類為免疫調節藥物,又分為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劑與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其中生物製劑是以一種生物科技製造出的蛋白質,可以拮抗患者體內發炎因子,並針對個別不同發炎因子進行調控,讓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炎路徑能夠被精準阻斷,改善患者關節疼痛,並讓疾病達到穩定的控制。對於有考慮懷孕及哺乳的女性患者,目前也有適合的生物製劑,只要與醫師充分溝通,可以讓懷孕跟疾病控制獲得兩全其美的治療目標!高瑞鴻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囑,治療期間也應留意自身狀況,有問題應隨時回診檢查,避免相關併發症產生,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應酬多「痛風」纏身,拇指關節痛爆! 「超音波刀」降併發症率
一位55歲的陳姓業務,因工作關係常需應酬續攤,由於未能好好控制飲食習慣,加上工作繁忙,只是依賴止痛藥緩解大拇指關節痛,沒有定期就診控制,長年尿酸結晶累積而長出痛風石,後期甚至只能穿著夾腳拖,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在與醫師討論後決定「超音波刀震碎痛風石微創手術」,目前也已經完全康復出院。「超音波刀」切軟不切硬 大幅降低併發症機率亞東醫院骨科部醫師吳凱文說明,治療痛風的「超音波刀」是一種利用超音波高速震動的技術,可將痛風石震碎並洗出體外。其特色在於「切軟不切硬」,與傳統手術刀不同,超音波刀能夠震碎痛風石,同時又不傷害周圍的肌肉、神經或軟骨組織,減少不必要的組織損傷。其手術傷口比1元硬幣還小且復原期短,降低術後感染機率,對心臟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糖尿病的病患而言,超音波刀的微創手術只需半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大幅降低併發症機率。「痛風石」好發關節、軟骨或耳朵 嚴重恐面臨截肢很多病患可能認為,痛風只是暫時的疼痛,服用止痛藥忍一下就過了。吳凱文醫師指出,對於痛風發作經歷超過三年的患者而言,他們存有相對較高的機率出現「痛風石」。「痛風石」好發部位通常在關節、軟骨或耳朵,雖然痛風石並不像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那樣引起劇烈的疼痛,但若痛風石過大,就可能導致關節變形,並造成關節或內臟器官的損害,甚至可能面臨截肢的嚴重後果。遠離高脂、高普林食物 生活規律遠離痛風吳凱文醫師也提醒,手術雖然可以清除痛風石,但術後仍需遵循醫囑進行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也應嚴格控制飲食及體重,以降低尿酸與罹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建議大家平常遠離高脂肪食物、減少酒精攝取,並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如:內臟、海鮮或濃縮肉汁等;記得每天喝水超過2公升,增加蔬菜和低糖水果的攝取量,並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才是遠離痛風最有效的方法。
跌倒是造成手部骨折主因 「鋼板固定復位治療」達良好治療成效
52歲的毛女士下樓時不小心跌倒,下意識地用右手撐向地板,一陣劇痛後發現手掌直接腫起來,同時還伴隨著劇烈疼痛,手好像也不太能彎曲,一彎就痛,因此朋友們趕快將她送至醫院急診。急診醫師幫毛女士照X光發現其右手第二掌骨粉碎性骨折合併錯位(斷成3塊),立刻連絡整形外科醫師協助處理。考量毛女士工作性質需要使用大量手部動作,故採用術後可盡早進行復健和活動的「微創掌骨鋼板復位內固定手術」,整個手術過程包含麻醉與恢復催醒僅耗時1.5小時。常見手部骨折 跌倒原因比例高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整形外科王思翰醫師表示,手部骨折可分為手掌骨折及手指骨折,約佔所有骨折的1/10,其中又以遠端指骨骨折的比例為最高,且男性手部骨折比例也較女性高,一般常見手部骨折的原因,在30歲前通常是運動傷害或機車車禍,40-50歲多半是工作造成工傷意外,大於60歲的手部骨折則是跌倒的比例最高。手部骨折症狀一 次看 嚴重恐影響往後手部活動王思翰醫師表示,常見手部骨折症狀為:骨折部位腫脹瘀血、疼痛及按壓後疼痛、手部變形或無法正常活動手指、與正常一側相比手指變短、握拳時手指會跨越相鄰手指或無法握緊,以及指關節凹陷。除了手部全面性理學檢查外,手部正面及側面(斜向)的X光片也很重要,醫師必須判斷骨折實際位置以及是否靠近關節面,如果骨折位置非常靠近關節面就可能會影響以後手部活動,術後即早復健就顯得更為重要。骨折手術有2種 客製化手部復健動作達良好治療成效王思翰醫師指出,手部骨折手術部分可分為鋼板固定和鋼釘固定兩種方式,皆能夠達到良好穩定度,術後鋼板無須取出,鋼釘則依據每位病患骨折癒合狀況不同,約4-8週後於門診拔除即可。針對手掌骨的骨折會比較建議使用鋼板固定,因為強度比較夠,術後大約2週即可開始活動並進行復健,會讓關節僵硬的機會降得更低。除了手術處理之外,術後復健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醫師會為每位病患客製化手部復健動作,讓病患在最短時間內恢復良好的活動度。
周海媚過世前咳嗽缺氧 疑「紅斑性狼瘡致感染加劇」
香港女星周海媚擁有「最美周芷若」的封號,她於11日病逝,享年57歲,由於周海媚近一周咳嗽、且需要吸氧,因此外界猜測她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再加上她長期受紅斑性狼瘡所苦,可能使感染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才發生憾事。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人體的免疫系統異常活化而攻擊身體正常細胞,台灣的紅斑性狼瘡盛行率正逐年增加。這一趨勢與全球其他地區的趨勢一致。過去的研究表明,該病在女性中更為常見,特別是在生育年齡的女性,病因至今未明。紅斑性狼瘡盛行率估計約每2000人有1人,但人種與地域之差別很大。紅斑性狼瘡約有6%與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溶血性貧血,甲狀腺炎或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等器官特異性自體免疫疾病一起發生。思樂醫之友協會指出,狼瘡(Lupus)一字之來源,可追朔至西元19世紀,有些病患面部赤紅的病灶,很像狼咬過的傷痕,因而使用拉丁文代表狼的字眼「Lupus」。後來醫師觀察患者的鼻樑和兩頰有鮮明的紅斑,所以再加上Erythematosus即紅斑之意。醫師更進一步發現,此疾病不僅影響皮膚,全身各個器官、組織都可能受侵犯,例如媒體人王瑞玲今日就透露也患有紅斑性狼瘡,出現的症狀是手指關節變形,由於全身都會出現症狀,因此正式命名為全身性紅斑狼瘡,簡稱「思樂醫」。治療紅斑性狼瘡以類固醇為主,若疾病活性不高,通常口服藥物即可,較嚴重的患者則需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或施打針劑,另外也須搭配各種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免疫球蛋白等,多重治療。紅斑性狼瘡患者容易光敏感,必須避免曬太陽,以免誘發皮膚血管炎發作。他並強調,紅斑性狼瘡患者必須定期使用藥物,如果因為情況好轉就停藥,一旦感染,可能會帶動大量免疫活化,此時治療效果便會較差,即便投予大量藥物或免疫調節藥物控制,有時效果也不佳,因此定期用藥與回診追蹤相當重要。
周海媚病逝/紅斑性狼瘡「致死率高達6成」 確診症狀曝光「11中4」就要注意
57歲港星周海媚猝逝,震驚各界。傳言指周海媚生前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對此有醫師指出,屬「自體免疫疾病」的紅斑性狼瘡除會攻擊全身器官,若合併瀰漫性肺泡出血症,死亡率可高達6成,然而該病初期症狀不明顯,需一段時間觀察及檢查才能確定。衛福部數據指出,全台截至今年7月約有25,400名領有重大傷病卡的紅斑性狼瘡患者,且多為20到49歲女性。三總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也指出,該病的女性與男性患者比例達到9比1,育齡女性如有曬後的皮膚紅疹,且紅疹時間達2到3個月不退,形狀有如蝴蝶;每天睡醒感到手指或指關節疼痛僵硬,時間達30分鐘至1小時;非糖尿病患者但有不明的急性腎衰竭,就可能是紅斑性狼瘡。周海媚以《倚天屠龍記》的周芷若一角攀上事業巔峰。(圖/擷取自微博/周海媚工作室)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表示,約8成患者有臉、頸、手臂長紅斑症狀,許多患者也處於長期疲勞狀態,或有骨骼關節病變、血液系統異常、腎臟及心血管疾病等共病。有超過一半患者確診後10年內發生「不可逆器官損傷」,死亡率更達普通人2.6倍,其中又以感染、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為最大宗;急性腎衰竭、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也是該病引發的高死亡風險因子。周海媚生前曾駁斥罹患紅斑性狼瘡,但曾透露10幾歲時發生檢查不出病因的血小板低下昏倒,身上滿是瘀青,對此,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功深表示,紅斑性狼瘡初期確有血小板低下或貧血等症狀,其他徵兆要幾個月才逐漸顯現。但血小板低下原因繁多,要花時間觀察跟檢查才能逐步診斷。傳言指周海媚罹患紅斑性狼瘡。(圖/擷取自微博/周海媚工作室)醫師姜冠宇則指出,實習醫師期間曾遇過紅斑性狼瘡案例,病患家人照顧小女孩到心碎過程,讓他感嘆該病「容易冷不防發作,就離器官衰竭更進一步,這是照顧紅斑性狼瘡反覆發作病患家庭很挫折的原因」,並強調顏面的蝴蝶斑不能代表什麼,「危險在會攻擊腎臟腎絲球導致蛋白血尿,也會有血栓、血管炎、發紺(缺氧)、肺泡出血;視網膜也會被攻擊,是全部一起來的,也有中樞神經病變癲癇案例」。另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診斷標準,如以下11項中有4項符合,就要注意可能是紅斑性狼瘡:1.蝴蝶斑2.圓盤性紅斑3.光敏感4.口腔潰瘍5.關節炎6.漿膜炎、肋膜、心包膜7.腎臟病變,如蛋白尿或細胞柱體8.神經病變,如癲癇、精神異常9.血液學病變,如溶血性貧血、白色球血小板減少10.免疫學檢查異常:抗史密斯抗體(Anti-Sm)、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sDNA)以及抗磷脂抗體11抗核抗體(ANA)
肌腱斷裂疼痛不堪!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侵蝕惹禍
一名45歲的家庭主婦怡君(化名),每日忙於照顧孩子及整理家務,兩年前手指出現莫名腫脹,且常常起床時感到全身痠痛,多次就醫都無法緩解疼痛,後來連騎機車或打開醬油瓶都出現困難,常常痛到忍不住對家人發脾氣,親朋好友卻直指她是想偷懶不做事,讓她苦不堪言。後來轉診到風濕免疫科,經診斷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檢查發現怡君手部關節異常突起,經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顯示肌腱已因長期發炎造成嚴重侵蝕,造成伸指肌腱斷裂,最後決定手術開刀修復,另外因發炎指數持續過高,評估後協助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半年後成功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讓她重獲快樂的家庭生活。類風濕性關節炎易破壞關節及韌帶 合併共病恐少活十年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凱倫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正常的關節裡有一層薄薄的關節滑膜細胞,主要作用是保護關節表面及潤滑,維持關節正常運動,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會造成身體內的免疫系統亂掉,導致滑膜細胞異常增生和發炎,進而擴散到全身各個關節,特別是手指、手腕、掌指關節及指尖關節等部位,嚴重會導致關節永久變形,造成握持筷子、湯匙或進食等動作變得很困難,有些甚至會侵蝕韌帶,造成韌帶斷裂影響關節正常功能。蔡凱倫醫師補充,類風濕性關節炎因長期慢性發炎,會影響關節功能及消耗身體營養素,引發關節外的併發症產生,例如心血管、大腦神經系統,或引發貧血、脂肪代謝、膽固醇升高及血脂異常,甚至會導致骨質疏鬆及憂鬱症。根據調查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合併上述併發症或共病時,壽命會比平常人少10歲。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 大幅縮短疾病診斷時間蔡凱倫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進展相當緩慢,民眾不易察覺,建議平時可透過333法則先自我評估,若關節疼痛部位超過三個;晨間僵硬超過30分鐘以上及關節疼痛超過三週,就應立即就醫檢查。專科醫師在診斷時會參考2010年歐美風濕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症狀持續時間是否大於六週、關節侵蝕位置程度及患者抽血的發炎指數(例如: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nti-CCP...等)來做綜合判斷,並透過X光片、核磁共振或骨骼肌肉超音波詳細檢查是否有關節侵蝕現象,其中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在診間就可以進行,大幅縮短疾病診斷時間。遵從治療三部曲 生物製劑精準治療緩解症狀蔡凱倫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可分為三部曲,第一部就是「救急症狀緩解」,醫師會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第二部曲是「基礎打底免疫治療」,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減輕發炎症狀;第三部曲是採「高專度專一性治療」,也就是使用標靶藥物(針劑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可針對特定發炎物質或細胞進行專一結合,精準治療達到減少發炎和保護關節的目標。建議患者可以跟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藥物。蔡凱倫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疾病,民眾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誘發疾病。除了不要吸煙及維持牙齒健康,減少有害物質刺激外,適當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保持愉悅心情、控制體重及良好的睡眠都可以幫助疾病管理和緩解症狀,治療期間要定期回診檢查和按時服藥,就可以擁有快樂的正常生活。
罕見「麻生病」台灣絕跡 印尼看護來台卻發生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一名來台已6年的印尼看護,因手腳關節疼痛,且開始出現紫斑前往就醫,但卻遲遲無法找出病因,最終病情惡化轉往三軍總醫院,才發現這是台灣絕跡的罕見「麻生病」,但由於初期未能接受妥善治療,後續因壞死性的過敏性血管炎,經搶救後仍不幸死亡。三軍總醫院感染科醫師王永志收治了這名32歲的印尼看護,他分享該個案在台當醫療看戶長達6年,發病前10個月開始出現間歇性關節疼痛,包括雙側肘部、手指關節和膝關節等處,當時並未接受適當藥物治療,後續四肢皮膚出現紫斑狀病灶,才到醫院就診,藥物治療數天後病情仍惡化,因此轉診到三軍總醫院。王永志表示,病患入院時病況危急,四肢皮膚已呈現壞死情形,經由皮膚切片顯示出小血管具有血栓形成,伴隨嗜中性球、淋巴球和巨噬細胞浸潤,特殊染色發現耐酸性桿菌,並經由基因檢測確定為麻風分枝桿菌,透過疾管署取得治療藥物。麻生病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主要是與患者長期密切接觸,或經由鼻腔、上呼吸道黏膜接觸到含有細菌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潛伏期持續時間約2至20年,疾病會影響周邊皮神經、皮膚及黏膜,造成各式各樣的臨床症狀。這名患者也出現了麻生病產生皮膚變色的雷諾氏現象,這樣的狀況相當罕見,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過敏反應引起壞死性的過敏性血管炎,診斷極具挑戰,病程進展快速且具威脅性,特點是四肢皮膚出現紫紺狀的斑塊,造成嚴重壞死病灶,常因疾病的延遲診斷導致缺乏適當的治療。王永志指出,麻生病在台灣極為少見,甚至算是早已絕跡,主要為東南亞地區境外移入個案,每年確診個案大約都在10人以內,臨床醫師常常容易忽略,透過這起特殊案例希望提醒民眾,若是有長期東南亞地區旅遊史或是當地移入之民眾,當出現異常皮膚表現時,千萬不要忽略一些罕見疾病包括麻生病,要儘速至大醫院就診。
聽到別人清喉嚨、吃麵就會動怒恐慌? 科學期刊:可能得了「這種病」
「恐音症」(misophonia,也譯作恐聲症)患者常會被生活常見的聲響惹惱或深感痛苦,從吸鼻子、清喉嚨、咳嗽、指關節啪啪聲,到情侶接吻發出的聲音,都可能「觸發」患者的強烈負面反應,而且有這種困擾的人遠比大家想像中的還要多。實驗證實,恐音症嚴重影響了18.4%受試者的生活,然而僅有2.3%的患者意識到自己患有「恐音症」,且只有13.6%的人聽過這種病症。據《每日郵報》的報導,這項3月發表在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英國研究發現,772名受試者中有將近1/5分,大約18.4%的人患有恐音症,而且男女同樣常見,患者的平均年齡則落在43歲,但其中僅2.3%的受試者自認患有恐音症,聽說過此症的人更只佔13.6%。對此,研究作者之一、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維托拉圖(Silia Vitoratou)也指出,該項研究顯示,大多數恐音症患者根本不知道要用什麼名稱描述自己的感受。該項研究共列舉了咀嚼聲、噴嚏聲、時鐘滴答聲等37種常見噪音觸發源,以及25種反應,並以此辨識出恐音症的「危險訊號」,當患者聽到正常的呼吸聲或吞嚥聲時會備感壓力,那很可能就是患有恐音症,這類人通常都會有「應戰或是逃避」(fight or flight)的反應,並因此產生痛苦、憤怒、恐慌等情緒。對此,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研究員葛雷格里(Jane Gregory)博士則指出,「恐聲症患者不僅會被聲音惹惱,當人們無法擺脫不愉快的聲音時,恐聲症還會讓人產生無助感及備受束縛的感覺。」她在最近出版的新書「Sounds like Misophonia」中也探討了「恐聲症」背後的成因,以及如何幫助患者改善病症。
「液體OK繃」4種傷口不適合 食藥署示警:「1族群」避免使用
近年來,俗稱「液體OK繃」的液體絆創膏越來越常見。食藥署提醒,因這類產品通常含有「樟腦」成分,所以蠶豆症患者,應避免使用。食藥署指出,液體絆創膏產品屬「J.5090 液體性繃帶」品項之醫療器材,由液體、半液狀或液體粉末混合物組成,用於覆蓋於皮膚傷口以提供外部保護;於產品製造、輸入之前,需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之醫療器材許可證,且需由具備醫療器材販賣業許可執照之業者販售。液體絆創膏依產品使用方式可分成塗抹式及噴霧式2大類,其使用目的皆為「保護」傷口,通常適用於邊緣整齊之切割傷、手/腳指間、指關節等不規則且較不易包紮處,然應避免用於大面積的傷口、大片擦傷;潰瘍、化膿、燙傷等之傷口;眼睛、鼻子周圍、黏膜及皮膚敏感部位。不過食藥署提醒,此類產品成分包含Pyroxyline(硝酸纖維素)、Benzyl alcohol(苯甲醇)及 Camphor(樟腦)等,利用苯甲醇及樟腦先於皮膚傷口表面微消毒,再藉由硝酸纖維素快速乾燥後,形成一層透明保護薄膜,進而免於水份或細菌的侵入及刺激,所以該產品又稱「液體OK繃」或「醫用三秒膠」,因這類產品通常含有「樟腦」成分,所以蠶豆症患者,應避免使用。食藥署強調,選購此類產品時,應依照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液體絆創膏是醫療器材,「二看」購買時要看外盒有無標示許可證字號,「三會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
國中生左手腕「卡卡長達半年」 微創手術治療「傷口僅0.3公分」
一名13歲國中生,左手手腕無法靈活活動長達半年,一開始不以為意,直到最近感到劇烈疼痛去他院求診,經過復健並沒有明顯改善,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王韋智醫師,臨床診斷為腱鞘囊腫,大約1公分,是一種常見於手腕或手指關節旁的良性腫塊。經過醫病溝通,以腕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手術約20分鐘,經過2周時間,手腕活動度已經恢復8成,目前持續回診追蹤。骨科王韋智醫師表示,手腕或手指旁邊有個像水球般的腫塊,可能是腱鞘囊腫,這些腫塊最常出現在手腕的背面,其次是手腕的掌側,偶爾也會在手指關節上發現,腱鞘囊腫的成因仍不明確,但與腕關節內的發炎、創傷後的發炎增生高度相關。症狀通常表現為一明顯、固定的良性腫塊,位於手腕背側的囊腫比較大圓潤,而在手腕掌側及手指關節的囊腫則較小且硬質,導致患者在活動或抓握物品時手腕會感到疼痛。特別提醒,若發現於手指尖的腫塊,則需要區分是否為感染引起的膿包。骨科王韋智醫師指出,腱鞘囊腫造成疼痛、神經壓迫、麻木,因為美觀考量,傳統使用開放式手術切除,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手術方式,無法真正解決腕關節內發炎問題。因此,不只復發率很高,同時會留下外觀明顯的疤痕,甚至疤痕還會導致疼痛。腕關節鏡微創技術,器械只有0.2公分,約0.3公分的小切口,透過關節鏡手術可以深入治療手腕內的發炎狀況,並同時清除增生的滑液囊和發炎組織,復發率相對低。同時,傷口小,疤痕不明顯,更為美觀。王韋智醫師建議,若發現手部有突出現象,建議早期就醫,不要等到疼痛才看診,因為初期腱鞘囊腫不會有感覺,另外,建議減少重複性動作,並避免給手腕帶來過大的壓力或受傷。
空污拉警報!提升防禦力首重「心肺」 中醫教你這預防攻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空污霾害越來越嚴重,面對空污問題,中醫認為要提升防禦力,首重「心肺」功能。中醫主張預防患病,必須強化正氣,避免外在邪氣干擾,《黃帝內經素問》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增強正氣,就會有比較好的適應力及修復能力,來對抗外在的毒邪,包含空氣污染。對抗空污需提升正氣 首先要保護「心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胡玉芳表示,上班上學免不了要出門,她提醒,要在疾病尚未對身體產生危害前先提升正氣,減少外在邪氣對人體的影響。由於外在空氣進入體內,最先影響到的是心與肺,像PM 2.5會沉積在肺部深處,因此要對抗空污,首先要保護「心肺」這兩個臟腑功能。養肺清熱解表、穴位按摩 減少呼吸道發炎養肺方面,常使用解表清熱的藥材,如魚腥草、荊芥、紫蘇葉,搭配生甘草、牡丹皮,達到清熱化瘀解毒的效果。穴位按摩也可有清肺熱的效果,常用穴位如肺經的尺澤穴、魚際穴,配上合谷穴疏風通竅、上星穴泄熱通竅。按摩之前先讓身體放鬆,在不受干擾的環境,使用指關節或利用按摩器具,在穴位上按壓,可搭配按摩油或薄荷油來幫助清肺熱。養心適當運動 補充水分促進新陳代謝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其實香菸也是污染物,如果呼吸道過敏,建議戒菸或避開二手菸;在室內有焚香及燒金紙習慣的人,要減少焚燒時間,焚燒後要保持室內通風,讓燃燒不完全的物質能有效疏散,不要累積在室內。此外,平日要少食生冷,因為肺是嬌臟,易受生冷影響。養心的方式,可增加適當運動,促進心血管功能,讓心氣獲得鍛練,運動到有點喘、微微出汗的程度即可,不必刻意追求極限運動。運動後記得補充溫開水,幫助身體代謝廢棄物,也可補充黏膜及呼吸道的水份,較不易患病。由於天氣乾燥時比較容易咳嗽,適度補充水份,對肺部也有幫助。
大姨子超愛碎碎念!人夫不忍了回1句被告御狀 岳父母反應讓他超傻眼
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名男網友發文抱怨大姨子從他與太太交往時,就不斷假關心真碎念,小到吃火鍋加沙茶醬,大到結婚買房時的裝潢,都能找到理由批評,沒想到,原Po後來有憑有據的反駁大姨子,對方竟向岳父岳母訴苦,害原Po被兩老質問。原Po在臉書社團「匿名公社」直嗆大姨子在他與妻子交往時就「超愛管我家的事」,不僅約會時常跟來,還超愛碎碎念,「吃火鍋看到我裝沙茶醬,一直唸這樣吃以後會洗腎、吃烤肉看到我刷醬,又會唸吃多以後會得癌症、逛夜市買雞排鹹酥雞,也在唸吃多了肝會壞掉」。讓原Po不勝其擾。原本以為挺過大姨子亂入挑訂婚喜餅碎念吃了得糖尿病、結婚買房氣走裝潢師傅,和亂嗆月子中心護理師的原Po,等自己孩子逐漸長大,才發現大姨子的碎念範圍越來越廣,小孩的「副食品不能微波有毒」、「曬太陽會得皮膚癌」、「太早學鋼琴手指關節會變形」,一連串金句讓原Po大開眼界。沒想到,原Po以自己5歲學跆拳道,身高還有181公分的實例來反駁大姨子的「小孩5歲學跆拳道會長不高」,對方竟找岳父岳母告狀「說我兇她」,害他被岳父母打電話質問,這讓原Po忍無可忍,直接拉高分貝回擊,「再忍下去我都快內傷了,大姐又怎樣?嘴上說關心實際上跟詛咒有什麼兩樣,沒嗆一次都不知道要閉嘴」,強調反正黑了就是黑了,「以後再敢機機歪歪的我照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