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約肌
」 胃食道逆流 痔瘡 肛門 攝護腺肥大 憋尿彰化2歲童疑遭幼兒園女師指侵 回家哭喊「屁股痛痛」不願上學
彰化1間連鎖幼兒園傳出疑似「不當接觸」事件。一名家長指出,2歲多的兒子疑似遭到女助理老師不當接觸,造成肛門紅腫,男童因而恐懼上學,洗澡脫褲子都有陰影,連作夢都會大聲哭鬧喊叫「老師不要」、「 finger inside」。對此,彰化縣政府教育處表示,已接獲校方通報,並依規定召開會議,調查期間,已將該名教保服務人員調離教學現場。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這起事情發生在彰化市一間連鎖準公共化幼兒園,家長於11月中旬,陸續發現兒子屁股紅腫、肛門微微擴張,甚至有肛門括約肌撕裂跡象,再經過半個多月,小男童肛門問題越來越嚴重,12月5日男童返家後,不斷的向家長哭喊「屁股痛痛」,經檢查才發現男童肛門擴張、紅腫,還有疑似脫皮屑屑,隔天帶去醫院驗傷,才知道是肛門擦傷,且疑似曾遭異物入侵。家長指控,孩子疑似遭幼兒園新來的助教女老師不當對待,造成肛門擦傷紅腫,如今懼怕上學,連洗澡脫褲子都有陰影,甚至還會在睡夢中哭喊大叫「老師不要」、「finger inside」,懷疑孩子遭到老師指侵。但當家長針對兒子肛門疑遭指侵一事詢問園方,得到的答案是:「絕無性侵,我們也很想知道答案。」據了解,男童就讀的班級有2名老師,分別是1名主教教師及1名助教老師,其中遭指控的助教老師新擔任幼幼班助理1個多月,並負責協助孩子們上完廁所後擦屁股,疑似在清理過程中發生不當對待。日前已知有2、3名幼童私處疑似受到傷害,是擦屁屁時不小心造成,或另有其他原因,仍須進一步深入調查。涉事幼兒園則表示,園方有收到家長通報,但是對於「性侵」指控予以否認,並強調已於第一時間通報,目前配合調查中,且涉案老師已沒有在任教,「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不方便發表言論。」彰化縣政府教育處則表示,有接獲園方通報,已依教保相關人員違法事件調查處理辦法規定召開不適任人員認定委員會審查小組會議,決議受理案件調查,並依法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另外,為求慎重及維護幼生安全,於調查期間,已將該名教保服務人員調離教學現場。◎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腫瘤位置影響是否需要人工肛門 大腸直腸癌手術新選擇 提高術後恢復品質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宗憲報導】過去的觀念裡,大腸直腸癌患者聽到手術後要裝人工肛門,因此對手術相當排斥、恐懼,進而導致延誤治療。中國醫藥大學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維醫師指出,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手術有更多選擇,例如使用微創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能提高手術穩定度、腫瘤切除精確度,讓腸道與肛門重建接合得更好,減少術後併發症的風險。此外,柯醫師也針對民眾對手術選擇、是否需要人工肛門等常見迷思及誤解做了詳細解答。手術後一定會裝人工肛門?腫瘤位置影響較大在傳統觀念裡,大多民眾第一直覺反應,認為大腸直腸癌術後要裝人工肛門,因此拒絕開刀。柯道維醫師說明,人工肛門分為暫時性與永久性,需要哪一種,主要是跟腫瘤位置有關係。若腫瘤位置在直腸(指肛門往上12至15公分範圍內)特別是中位與低位(10公分以內)的直腸腫瘤,手術後可能會需要暫時性的人工肛門,待手術後3個月左右,根據腸道與肛門的接合復原狀況,再關閉人工肛門,恢復正常的腸道功能,由肛門排便。目前,唯一會需要裝永久性的人工肛門,就是腫瘤直接侵犯到肛門的括約肌,且經過前導性的治療或其他方式,腫瘤仍沒辦法消除,手術將腫瘤切除的同時才會裝永久性的人工肛門。柯醫師表示,過去在和患者溝通時,會特別明確的標示腫瘤位置,說明是否需要暫時性、永久性,甚至不需要人工肛門,患者在清楚了解病情後,較能提高接受治療的意願。該如何選擇手術的方式?柯道維醫師表示,民眾在手術選擇上有傳統開腹手術與微創手術。其中,傳統開腹手術傷口較大、術後傷口較痛、恢復期較長,且傷口併發症較多、沾黏風險較高,住院期較長等情形。而微創手術分為腹腔鏡手術與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在腹腔鏡手術上,利用先進的螢幕設備可以清楚看見病灶來做切除,傷口較小且恢復期較短。而達文西手術是透過系統讓醫師操控機械手臂來達到更精準、精細的動作,並呈現更完整的3D影像,因此在手術上能更精確的切除腫瘤,又不傷及周邊組織,保留更為完整的身體功能,降低復發與後遺症的風險。機械手臂輔助手術 精準切除腫瘤手術對於大腸直腸癌患者預後與生活品質有絕對的幫助,柯道維醫師說明,大腸直腸癌腫瘤位於骨盆腔深處,周邊有許多神經、血管等。因此在傳統開腹手術上,摘除腫瘤過程可能會傷及神經、血管,進而導致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影響生活品質。達文西手術透過優良的視野呈現,能精準地拿掉腫瘤,完整保留周邊神經、血管,對患者泌尿道功能恢復較好。柯醫師表示,越來越高比例病患在接受達文西手術當天或隔天就可以移除導尿管,排尿相當順利。另外,手術後腸道接合的精確度也會影響民眾恢復期。如果接合不良可能會產生腸液滲漏的情況,進而會導致骨盆腔感染、發炎、化膿,即使透過抗生素等治療,也會影響骨盆周圍器官的功能。柯醫師表示,達文西手術透過系統讓醫師操控機械手臂,可以精準地縫合腸道,大大降低術後併發症,並提高病患術後的生活品質。術後保養少量多餐 核心運動改善頻便感不論是何種手術,在完成後2至3個月醫師都會建議民眾要少量多餐,飲食上要選擇較營養且較好消化的食物,避免過油、辛辣等,藉由飲食的調整,讓腸道休養並逐漸恢復功能。另外,柯道維醫師說明,大部分直腸切除手術後,由於結構改變,常會出現切除後症候群,導致患者產生排便不規律、頻便、急迫感等症狀,這都必須要透過後續的飲食以及持續核心肌群的運動訓練來改善。了解病況 選擇合適的手術柯道維醫師呼籲,不論是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都需要先至醫院檢查,確認腫瘤位置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永久性或暫時性人工肛門。而在手術上可選擇恢復期較短的達文西手術,精準切除腫瘤、縫合腸道與肛門,進而減少使用暫時性人工肛門的時間與腸液滲漏風險,留給患者較好的生活品質與健康。
長期依賴胃藥恐罹癌! 醫教「3招」改善胃食道逆流
胃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許多人會依賴胃藥或止痛藥緩解胃痛。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可能帶來多重健康風險,反而加重身體負擔。他強調,真正改善胃痛及胃食道逆流的關鍵在於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如少喝酒抽菸、多運動、減重等。李思賢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不少人認為胃酸過多是導致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主因,但胃酸其實是人體消化與防禦系統的重要角色,負責分解食物、吸收營養,還有殺菌的功能,幫助我們對抗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但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多數器官功能會逐漸退化,胃酸分泌亦可能減少。李思賢指出,許多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案例其實源於胃酸分泌不足。他解釋,胃酸分泌不足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影響碘、甜菜鹼、鋅和維生素B群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骨質疏鬆、免疫力下降,甚至提高胃癌風險。有研究指出,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30%患有萎縮性胃炎,胃酸幾乎無法分泌。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干擾消化功能,出現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還可能在糞便中發現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李思賢提醒,常用的胃藥酸阻滯劑(如質子泵抑制劑,PPIs)雖然短期能緩解症狀,但長期依賴可能會引發貧血、維生素B12缺乏、胃內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甚至增加食物過敏的風險。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胃內食物長時間停滯,發酵後產生酸氣,加重胃食道逆流,讓人感覺喉嚨「酸酸的」。至於如何改善胃酸逆流的症狀,李思賢建議用以下方法改善:1.調整飲食:調整飲食與習慣:避免可能引發敏感的食物,尤其是睡前不要吃大餐。同時,嘗試抗發炎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VLCD),這對緩解胃食道逆流非常有幫助。減少飲酒、吸煙,並避免過量攝取會放鬆食道括約肌的物質(如咖啡因和巧克力)。對於一些人來說,添加少量蘋果醋(無糖,稀釋20倍)有助於改善消化。2.支持消化功能:可以考慮補充鹽酸(HCL)、甜菜鹼和消化酶,幫助胃部有效分解食物;鋅(如鋅胺基酸螯合物)和益生菌則有助於修復消化道健康。此外,像洋甘菊茶、生薑和鎂這類天然補充品也能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3.生活方式調整:減重(如果有輕中度肥胖)、增加日常運動,並在睡覺時將床頭稍微抬高,都可以有效減少夜間胃酸逆流的情況。胃藥主要用來解決急性問題。李思賢呼籲,要改善胃痛和胃食道逆流,應從根本改變生活習慣,維持健康的消化功能,才是長遠之道。
女生「邊洗澡邊尿尿」沒衛生?泌尿科醫揭1好處:對健康有益
有部分女生會趁洗澡淋浴順便小便,有的人覺得方便,但有些人覺得不衛生,還曾有治療師不推薦稱會影響生理習慣。不過最近有國外泌尿科醫師支持女性洗澡順便小便,因為溫水可以讓人放鬆括約肌減少對膀胱的壓力,直言對健康有益。根據外媒《CNN》報導,美國洛杉磯西達賽奈醫學中心的泌尿科教授艾柏(Karyn Eilber)回應有關女性淋浴邊小便有害的傳聞,他站在健康的角度分析,淋浴時小便並沒有健康危害,大多時候是很方便。過去有觀點認為,女性站著小便會導致骨盆肌肉無法放鬆,使尿液不能排乾淨。紐約有另一位泌尿科醫師舒特曼(David Shusterman)表示,淋浴時溫暖的環境有助於肌肉放鬆,使尿液自然流出,能避免強行小便對肌肉和膀胱造成壓力。人們小便時尿道內括約肌與尿道外況約肌負責控制尿液從膀胱流出,用力會使括約肌縮緊難排尿,所以在溫暖放鬆的狀況小便對健康更有益。且舒特曼認為,尿液也不太會導致下水道堵塞。不過專家強調洗澡時一個情形不推薦小便,「絕對不能在浴缸內泡澡時排尿」因為溫暖的水是細菌和真菌滋生地,如果泡澡邊排尿容易增加細菌進入尿道,恐怕發生尿道感染的風險。據悉,曾有國內泌尿科醫師指出,尿液是從腎臟過濾出來,經過輸尿管儲存於膀胱,屬於密閉系統,其實算是無菌狀態又乾淨,除非泌尿道感染,才會變成有菌狀態。換句話說,邊洗澡邊小便完全不算沒有衛生的行為,還有人誇讚反而能省水。
50歲後男性約5成「攝護腺腫大」 醫示警:3症狀及早就醫
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罹患攝護腺肥大的機率顯著提升。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張雲筑醫師指出,攝護腺肥大是50歲以上男性的常見問題,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根據統計,約有50%至60%的60歲男性出現良性攝護腺增生(BPH),而在70歲以上的男性中,發生率更高達80%至90%。這種增生會導致攝護腺體積增加,造成膀胱出口阻塞,進而影響排尿功能,對日常生活造成不小困擾。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張雲筑醫師也分享了兩個真實案例,一名72歲的林先生多年來因攝護腺肥大導致頻尿及餘尿感,上廁所後下腹仍有脹滿感,嚴重影響生活,但他因擔心手術風險,選擇長期忍耐;另一名59歲的高先生則因夜尿問題影響睡眠而就醫,接受了攝護腺手術,短期內效果良好,但一年後卻因膀胱頸攣縮導致排尿更加困難。張醫生也說明,手術雖能改善症狀,但可能伴隨併發症,需謹慎評估術式的選擇。張醫師強調,男性如出現頻尿、尿流減弱、餘尿感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專業評估並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積極面對攝護腺肥大的挑戰,才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避免因延誤治療而影響健康與心情。攝護腺肥大雖是年齡增長的自然現象,但透過合適的治療與術式選擇,患者仍有機會恢復排尿順暢,享受高品質的生活。事實上,台中榮總泌尿科也曾科普,攝護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位於骨盆腔的最底部,連接膀胱、包覆著尿道,鄰近尿道外括約肌。其生理功能除了是下尿路必經的通道外,分泌的腺體與生殖功能密切相關。攝護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組織學上呈現良性攝護腺增生,發生率在60歲的男性約在50%到60%之間;若超過70歲以上,更可達80%到90%。良性攝護腺增生後可能形成攝護腺體積增加,造成膀胱出口阻塞,進一步影響排尿功能。台中榮總指出,攝護腺肥大是多數老年男性都會遇到的課題,只要活得夠久、就可能會遇到攝護腺肥大產生的困擾。除了要先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外,需視攝護腺肥大程度及其造成的症狀嚴重度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從生活型態改變,藥物及手術治療中,考量患者健康狀況及其他共病用藥,選擇對患者副作用最少、療效最好的方式來治療,以達到改善排尿症狀,減少尿滯留、腎功能及膀胱功能惡化風險,促進生活品質的目的。
蹲廁所最好別超過10分鐘 美國醫警告:超過會增加痔瘡風險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不少人都會習慣在上廁所的時候滑滑手機,也因此讓上廁所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但有美國的醫師提出警告,指稱人們上廁所的時間最好在5至10分鐘內就結束,否則會因為姿勢的問題造成血液循環不佳,嚴重的話甚至會增加罹患痔瘡的風險。根據《CNN》報導指出,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達拉斯分校的結直腸外科醫生賴雪(Dr. Lai Xue)表示,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可能增加痔瘡風險,並削弱骨盆肌肉。這是因為坐在馬桶上時,地心引力會使身體的血液難以回流,尤其坐在馬桶的姿勢,會讓血液無法正常循環,增加直腸和肛門附近血管的壓力,導致痔瘡的風險增高。除此之外,長時間如廁還會削弱肛門和骨盆底肌肉的力量,進而增加直腸脫垂的風險。直腸脫垂是一種大腸的一部分滑出並從肛門突出的現象,這些問題在長時間如廁的情況下更加容易發生。骨盆底肌肉的弱化對排便過程有直接的影響,因為這些肌肉負責協調排便動作,一旦遭受過多壓力便會導致排便困難。紐約長島(Long Island)石溪醫學中心(Stony Brook Medicine)炎症性腸病中心主任蒙祖爾(Dr. Farah Monzur)表示,人們最理想的如廁時間應控制在5到10分鐘左右,超過這段時間不僅無益,還可能造成健康風險。蒙祖爾醫師表示,人們往往因為滑手機而失去時間概念,導致長時間坐著並不自覺地用力排便,這種行為增加了肛門直腸的壓力,同時也削弱了肛門括約肌。而為了避免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加州橙縣希望之城(City of Hope Orange County)介入性胃腸病學醫生烏拉多莫(Dr. Lance Uradomo)建議,人們在如廁之前,應該把手機、雜誌和書籍留在浴室外。蒙祖爾也強調,人們要避免以「待很久」的心態上廁所,這樣只會讓人想帶些東西來消磨時間,反而對健康不利。賴雪醫師也提到,如果民眾發現自己難以排便,建議在馬桶上待到10分鐘後就停止,改為站起來四處走動,因為走動能夠刺激腸道,幫助排便更順暢。同時,賴雪醫師也建議,民眾應多攝取高纖維食物,例如燕麥和豆類,並且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這樣有助於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的壓力。報導中也引述美國癌症協會的資料,指稱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55歲以下人群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2024年預計將有106,590例結腸癌和46,220例直腸癌的新病例。烏拉多莫醫師也表示,他回憶自己的職業生涯,許多年輕人因為痔瘡和便秘來求診,而其中有不少年輕人後來被診斷出患有直腸癌。
21歲女3周大便一次!她滿肚屎如懷孕 用力一擠竟「有東西掉出來」爆血
英國一名21歲的女護理人員寇特妮(CourtneyIngham)大約8個月前開始出現便秘情況,但她未選擇就醫,而是買瀉藥和喝黑咖啡等試圖改善,結果嚴重到3周才上一次大號,肚子脹得如孕婦一般,有天上廁所時一用力竟傳來「啪」的一聲,肛門當場爆血,原來是腸子掉了出來。事後得知,這樣的情況是直腸脫垂,如今寇特妮進行了兩次手術,並透過自身經驗分享,呼籲大家遇到類似情況務必即早就醫。《每日郵報》等外媒報導,來自達勒姆郡小鎮紐頓艾克利夫(Newton Aycliffe)的寇特妮,長達8個月來每3周僅排便一次,在這之前她排便很正常,甚至一天可能排便3次,起初她不以為意,僅依賴非處方瀉藥,沒想到便祕愈來愈嚴重,就算增加纖維攝取和喝黑咖啡也沒用,腹部竟脹得跟懷孕一樣。除此之外,寇特妮還出現嚴重胃痙攣,原先她以為是飲食習慣所致,於是減少吃飯分量,但就算只吃一點點也會噁心想吐,某日她如廁時,因為稍微用力,居然聽到「啪」的一聲,感覺有東西彈出,痛得難以忍耐且開始出血,拍照觀察才發現腸子外露,嚇得趕緊就醫。據了解,寇特妮當時出現的情況是直腸脫垂,目前已進行過兩次手術,醫師發現她肛門周圍的括約肌無法正常收縮,寇特妮在全身麻醉後修復直腸脫垂問題,並在括約肌注射肉毒桿菌,希望使其正常收縮。另外,英國國民保健署表示,直腸脫垂通常發生在直腸支撐系統受損時,導致直腸外露,而寇特妮也在TikTok上分享自身經歷,她表示,最後悔的就是沒有即時就診,如果早點找醫師求助的話,或許根本不用經歷那麼多痛苦。女子事後證實出現直腸脫垂問題。(圖/翻攝自X)
病因相反卻可能同時出現! 「食道弛緩不能症+胃食道逆流」怎麼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賁門」是胃跟食道的交接處,若賁門過度鬆弛、沒辦法緊縮,就會導致現代人常見的疾病「胃食道逆流(GERD)」;相反的,若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沒辦法張開,就會造成「食道弛緩不能症(Achalasia)」。不過,這兩個完全相反、互相衝突的疾病卻有可能同時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中西醫整合針灸門診楊龍駿醫師分享,自己在診間曾碰過2、3位這樣的患者,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情況其實很少見,對西醫來說這樣的情況幾乎是沒辦法治療,只能兩者取其一,不過針灸可以同時改善這兩個問題。胃食道逆流又食道弛緩不能症 一般只能取其一治療胃食道逆流可能會造成胸口灼熱、喉嚨有異物感等,楊龍駿醫師表示,不論西醫或中醫,治療主要都以藥物為主,如果藥物效果不好,西醫還有手術治療,像尼氏胃底摺疊手術、熱射頻手術等,不過成功率都不高而且有很多副作用。而食道弛緩不能症則是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回堵在食道、喉嚨,造成嘔吐、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甚至連水都喝不下,更會讓體重快速下降。楊龍駿醫師提到,食道弛緩不能症治療通常以手術為主,透過氣球擴張術撐開賁門,或經由內視鏡手術將賁門肌肉切開等。由於食道弛緩不能症無法進食、體重下降會引發更多的健康問題,因此楊龍駿醫師表示,當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同時存在時,西醫可能會以食道弛緩不能症為主治療,但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完整,還會有很多後遺症,像氣球擴張術可能會造成食道破裂,而手術切開賁門肌肉則有可能破壞神經,導致賁門無法收縮,造成永久性胃食道逆流。雖然,食道弛緩不能症也能經由肉毒桿菌注射,讓緊縮的賁門肌肉放鬆,使食物能進入胃裡,但楊龍駿醫師表示,肉毒桿菌效果短暫,當藥效過了以後,症狀又會開始出現。針灸具雙向療效調節神經傳導 不動刀就能同時改善不過,針灸可以不動刀就同時改善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問題,楊龍駿醫師指出,賁門的開關主要是由神經傳導反射控制,透過針灸刺激能讓神經傳導慢慢恢復,當神經傳導功能正常,賁門就能恢復正常運作,而且針灸有雙向療效,當身體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加強它的功能,也能將功能過度的部分抑制下來,適合用於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可是楊龍駿醫師提到,傳統針灸效果沒那麼好,中脘穴、足三里等一般常用的穴位實際上都只能調理而已,或許會有輕微改善效果,但是無法完全根治,所以治療會以頭皮針、耳針為主,去刺激內臟反射區,讓神經穩定並加強賁門的功能,通常患者治療4、5次後就會有明顯改善。最近楊龍駿醫師就透過針灸治療了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這名患者白天沒辦法吃東西,吃一兩口就吐出來,甚至也沒辦法喝水,短短2個月體重就掉了14公斤,但到了晚上的時候卻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只要躺下來胃酸就逆流,讓他沒辦法好好睡覺,經過醫院檢查確認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雖然醫院有給予治療處置,但這名患者都覺得沒有效果,因此求診於楊龍駿醫師。楊龍駿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經過第二次針灸治療後,慢慢就能開始進食,一個療程後已經恢復9成,除了還有點胃酸逆流、吃東西覺得有些卡卡的之外,都能正常飲食、吞嚥,體重也漸漸恢復了。楊龍駿醫師建議,經過檢查確定同時有胃食道逆流、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第一時間先不要急著開刀,因為開刀的後遺症是不可逆的,造成的破壞有時很難去彌補,手術是不得已的下下策,目前針灸也有很高的治療成功率,民眾可以多方了解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新型痔瘡手術不可怕!微創雷射大幅減少疼痛感 快速康復回歸正常生活
粉領族林小姐因為白天坐辦公桌,在家就躺著追劇,加上愛吃辣、不愛喝水,因此長期受痔瘡所苦,除了肛門口有搔癢不適、異物感之外,每次排便都會有出血,更是覺得相當困擾,但因為聽說痔瘡手術很痛、術後還要臥床2到3週,所以一直很排斥去看醫生。直到最近聽說朋友接受了新型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幾乎沒什麼疼痛、1到2天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林小姐才願意就診,積極處理痔瘡問題。痔瘡不可輕忽 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顏珉玄醫師表示,痔瘡已經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久坐久站、缺乏運動、纖維和水分攝取不足等因素都是痔瘡的成因。輕微的痔瘡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但是如果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仍然建議儘速就醫、接受專業評估。目前處理痔瘡的手術方式很多,最新的技術是採用「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因為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大範圍切除痔瘡組織,因此可以避免術後肛門狹窄的問題,消融的方式也不會破壞肛門周遭的黏膜與括約肌,相對來說是非常安全的手術方式。雷射痔瘡消融手術 疼痛少、恢復快顏珉玄醫師進一步說明,通常需要手術治療的痔瘡都已經是第3級或第4級痔瘡,這種比較大的痔瘡,不管用什麼方式切除,病患在術後都會感受到強烈而且持久的疼痛,更何況每天還是需要正常排便,除了撕裂感讓人難以忍受之外,更有傷口感染的風險。「雷射痔瘡消融手術」不同於傳統手術的方式是切除痔瘡組織,雷射消融的目的是透過光纖導引雷射能量,將痔瘡組織內部血管的水份蒸發氣化,進而讓痔瘡自然收縮。由於治療方式是透過雷射的消融,而不是傳統的切除,所以病患只會有一個0.2公分讓光纖進出的小傷口;即便經過評估還是需要切除外痣,透過雷射消融的痔瘡組織已經大幅度的縮小,需要切割的範圍小,疼痛度也比傳統手術要低的多。除了疼痛少之外,「雷射痔瘡消融手術」的小傷口對於術後的照顧來說也相對輕鬆,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定時溫水坐浴,患者術後返家只需要在肛門局部多沖涼水即可,不用擔心日常排便造成傷口感染,更不需要臥床等待傷口復原,許多人可以在手術隔天就直接重返工作崗位。改善作息 避免痔瘡再次復發顏醫師提醒,手術可以治療痔瘡帶來的徵狀,但改變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除了要飲食上盡量避免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並且多攝取膳食纖維、補充水份之外,多運動、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不在馬桶上划手機,都是可以避免痔瘡再次復發的根本之道。
一直胃食道逆流要注意!恐釀食道癌 醫曝「癌前病變徵兆」
最近研究顯示胃食道逆流病患正在增加,在台灣每4 人就有1人罹患胃食道逆流疾病,特別是年輕上班族,是台灣一個文明病。長期胃食道逆流會變成巴瑞特氏食道,是一種無聲的食道癌前病變,非一般人想的食道逆流而已。統計發現,慢性逆流的病人中有5-10%會發生巴瑞特氏食道的症狀。胃食道逆流後遺症 不治療恐變成食道癌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世源說明,巴瑞特氏食道主要是因為長期受胃酸逆流所造成的黏膜病變,是胃食道逆流的一種後遺症。也有證據顯示是由先天的基因變異與後天環境間的許多綜合原因所導致。依據美國胃腸學會的定義,巴瑞特氏食道是指正常食道鱗狀上皮化生變成小腸柱狀上皮而有癌化可能的情形,巴瑞特氏食道的重要性在於它有較高的機會變成食道腺癌。而病程進展會由一開始的上皮化生變成異生,再變成食道腺癌。巴瑞特氏食道無特殊症狀 這些人為高風險族群陳世源指出,巴瑞特氏食道多半沒有特殊症狀。有些會有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胃酸逆流、吞嚥困難、 喉嚨有異物感、胸口灼燒感)、非典型症狀或食道外症狀(慢性咳嗽、哮喘、慢性 喉嚨痛、聲音沙啞、胸痛、牙齒糜爛、體重減輕等)。而年紀大於50歲、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抽菸、橫膈裂孔疝氣、中廣型肥胖等,都是巴瑞特氏食道的高風險族群,且男性高於女性。內視鏡切除病灶 降低食道癌風險若黏膜沒有化生不良的話,藥物治療目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治療1年和追蹤胃鏡。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不但可以避免黏膜從上皮化生變成異生,也可能可以減少巴瑞特氏食道病人發生食道腺癌的機會。近年因為內視鏡治療技術的越來越進步,陳世源表示,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治療的重點是癌前病變或早期癌也是直接用內視鏡方法治療進行病灶切除,以減少日後食道癌的產生。治療巴瑞特氏食道 日常生活習慣也要留意陳世源提醒,抽菸、喝酒、吃宵夜,以及辣和油膩食物、 咖啡、巧克力、碳酸飲料、果汁和薄荷等這些東西減少吃或不吃,因為它們可能會增加食道的酸度和減少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更加嚴重胃食道粘膜發炎和創傷。此外,也要注意體重和減輕體重以及平躺時將頭提高。
小心「新生兒吐奶」恐害命 醫示警:注意4症狀
新生兒一直吐奶是警訊!近日北醫就分享一個案例,一名剛滿月男嬰在進食半小時後溢吐奶,且情況持續超過一週,爸媽也因此將他尋求醫生幫助。醫師檢查後發現,寶寶已經處於電解質極度不平衡與代謝性鹼血症,引發心肺功能抑制,檢查確認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被收治到加護病房,並於後續接受手術治療。根據北醫發布的新聞稿指出,收治男嬰的北醫附醫兒科部醫師簡睦旼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是影響嬰兒胃部出口(幽門)的疾病,因幽門的肌肉異常增厚,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小腸,反覆出現溢吐奶。以台灣為例,每1000名嬰兒中約有0.49名罹病,以112年新生兒13.5萬人推估,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的患者可能超過60人,男嬰比例高於女嬰。簡睦旼說明,該名個案的爸媽表示,男嬰通常在進食半小時後溢吐奶,每次都吐得很用力,但並未影響男嬰口慾,嘔吐後仍想進食,因此簡睦旼懷疑可能是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男嬰胃部幽門肥厚,胃中也有無法順利通過的奶水而確診。簡睦旼也幫男嬰安排抽血,發現男嬰的電解質極度不平衡,出現低血鈉、低血鉀且血液酸鹼異常,呈現代謝性鹼血症,顯示已嘔吐一段時間,同時出現輕微的吸入性肺炎。當下先將男嬰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過積極輸液,男嬰由危險邊緣轉趨穩定,進而接受手術治療。簡睦旼說明,嬰幼兒溢吐奶是成長過程常見情形,研究發現,80%嬰兒溢吐奶發生在下食道括約肌自發性放鬆時,當胃部裝滿奶水或食物會誘發自發性放鬆;尖峰期約是嬰兒四個月大時,41%至67%的健康四個月嬰兒,每天至少溢奶一次,6個月大時會明顯減少,12至14個月時仍有溢吐奶的比例降至5%以下。至於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造成的溢吐奶,簡睦旼分析,一般從嬰兒3週大左右開始,有些是出生後第1週即出現症狀,有些則晚至5個月大時出現。主要症狀是非膽汁性嘔吐,也就是嘔吐物中沒有黃綠色的膽汁;第二是通常在餵奶後立即發生;即使嘔吐之後,嬰兒可能想要繼續吃奶,表現得很餓;另外嬰兒體重可能增加緩慢,甚至下降,這些都是家長可以觀察的重點。負責手術的北醫附醫小兒外科主任黃富煥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以幽門肌肉切開手術治療,可依病人狀況選擇傳統開腹或微創腹腔鏡方式。考量腹腔鏡手術充氣過程可能讓男嬰受影響的心肺功能再次惡化,因此採取傳統開腹方式,男嬰術後6小時即開始進食,逐步恢復到原先進食量,術後第4天出院,門診追蹤狀況良好。
怕公廁髒! 她如廁「這姿勢」反傷膀胱慘住院14天!
多數公廁都有清潔人員定時整理環境,不過仍有許多女性顧慮衛生問題,因而選擇半蹲解尿,避免觸碰馬桶坐墊,但據泌尿科醫師歸家豪在節目中分享,有女子安排到離島旅遊,行前就有排尿不適的症狀,到了當地深怕公廁不乾淨,因此半蹲著尿尿卻導致發炎,甚至引發腎盂腎炎還要住院治療。歸家豪在《醫師好辣》中分享,該名女子當時半蹲著尿尿,此時尿道開口括約肌無法很好地放鬆,導致「尿到一半就斷掉」,造成骨盆底肌無法好好放鬆,膀胱內的餘尿變多,若裡頭是乾淨的尿還無妨,但女子膀胱裡是帶有細菌的尿液,時間一久就造成膀胱發炎。該名女子返回本島後出現血尿、發高燒的症狀,除此之外,尿液甚至逆流回腎臟,確診為腎盂腎炎,最終收住院治療打了14天的抗生素。對此,他強調,「半蹲式尿尿」大腿無法放鬆,骨盆底肌會不由自主地收縮,就沒辦法把尿排得很乾淨。歸家豪建議,如廁前先沖水也可避免上一位使用者殘留的尿液噴濺到自己身上。不過,他表示,沖水時一定要蓋上馬桶蓋,沖完後可降低馬桶當下的細菌數量,只要馬桶水不直接接觸尿道口附近,基本上是不會感染。另外,也有人會直接「踩在坐式馬桶上」如廁,曾有女大生在《Dcard》呼籲千萬不要!原來她父親的同事患有嚴重的腸胃問題,推估是便祕,因此在家排便時都習慣蹲在坐式馬桶上以便出力,未料馬桶長期被重壓不堪負荷,某天突然爆裂,他整個人從馬桶上摔下,「我爸同事的腳踝直接被馬桶的碎片割斷,僅剩一層皮連著」。
50歲男罹大腸癌擔憂「肛門不保」 達文西手術精準治療解套
50歲的王先生是一位上班族,於一年半前因大便習慣改變,總感覺解便不乾淨有異物感,直到出現血便,王先生健檢時被診斷為超低位直腸癌第三期,腫瘤有7公分大,經放射線治療縮小至4公分,醫師仍建議需開刀切除腫瘤但無法保留肛門。由於術後需使用人工肛門,王先生驚愕之餘對手術相當擔憂,轉介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尋求陳奕彰醫師門診,陳醫師建議進行化學治療6次,再決定後續治療方針。由於化療後腫瘤縮小有限,陳奕彰醫師亦建議手術摘除腫瘤,核磁共振顯示,王先生的直腸腫瘤非常接近肛門但並無侵犯括約肌,經陳奕彰醫師評估建議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能保留完整肛門。王先生於去(112)年10月接受達文西手術開刀,手術傷口五處,每處僅1公分,術後完整保留肛門,術後第8天出院,追蹤半年恢復情況良好,目前並無復發跡象。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平均每年新增約1萬6千多人。陳奕彰醫師說明,超低位直腸癌是腫瘤距離肛門口六公分以內,貼近直腸肛門吻合線,一般手術可能會直接進行直腸肛門切除以及永久性人工肛門。對於超低位直腸癌病人如王先生,其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腫瘤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局部淋巴結有轉移情況,因此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化學治療,以降低術後腫瘤局部復發機會,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而進一步達到肛門保留手術。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代主任張伸吉醫師指出,相比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可提供高解析3D立體視野可放大至10倍,可填補因平面2D而無法區分手術位置深淺的缺點;機械手臂可達到真人手腕靈活和準確且可模仿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動作,消除不必要的顫抖,更重要的,相較於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可以在狹小骨盆腔進行複雜手術,例如低位直腸癌和攝護腺手術等,避免傷害到排便、排尿和性功能神經。陳奕彰醫師的論文研究也發現達文西機械手臂和一般微創手術相比能清除更多轉移淋巴結和較少的手術併發症,此論文也於今年美國內視鏡醫學會雜誌接受刊登,陳醫師並將於6月獲邀至美國醫學年會演講。健保署已於去年3月將達文西手術納入直腸癌部分健保給付後,成功案例約70台,陳奕彰醫師也呼籲,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九成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之病人,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第3、4期。許多病人因懼怕人工肛門而拒絕手術、延遲病情,達文西機械手臂可達到精準切割,保留完整肛門和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這些微小神經,加速術後恢復。
長期疲倦、咳嗽恐罹癌? 醫曝「7症狀」應及時診治:發現時已晚期
罹癌前身體也會有警訊!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其實身體會透過不經意的狀態,反覆對人發出警告,而這些預警,可能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癌變過程中的反應,而黃軒也列出了7個「癌症來臨前的小症頭」,只要能抓住每個機會,對這些信號保持警覺,仍可以及時診治,防止癌症朝晚期發展。1.一直感覺疲勞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好好休息就能很快調整回來,但若是長期(超過6個月)反覆疲倦,可能就要注意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黃軒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多種體內多壓力來源,如血清功能系統、細胞因子、發炎反應、代謝功能失調、粒線體功能障礙等等,甚至和遺傳變化都有關,並將使人體免疫力受到破壞,讓潛藏在體內的癌细胞快速生長,尤其消化器官癌症腫瘤,並與慢性疲勞、便秘關係更加密切。2.女性持續腹脹女性如果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甚至下腹或骨盆出現疼痛、腸胃不適,並有進食困難、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不緩解的症狀,就有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而卵巢癌又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由於其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會有持續的腹脹感,容易會被忽視。3.經常性腹痛常常有腹痛的症狀,夜間也更加嚴重,卻摸不到肚子哪邊疼痛,平躺時又更加嚴重,最後只能坐著入睡時,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兆,而發現時通常也已經是晚期了。4.一直火燒心火燒心,是形容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鬆弛,使胃酸逆流經過食道至口中,因為強酸刺激所造成的燒灼感,又稱為胃食道逆流 如果有長期症狀,又合併有腹部疼痛、胃有大潰瘍,吃止痛藥、止酸藥物仍不能緩解時,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發生癌變的前兆信號。5.一直血便血便常會和痔瘡混淆,但血便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若等到出現糞便變細條、大不乾淨、次數增加或有便秘症狀出現,可能已經是大腸癌晚期了,因此民眾應該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大腸是否有息肉、腫瘤,確認是否出現惡變情況。6.一直血尿當發現尿液帶血跡,但身體沒有其他不適時,總會以為只是身體上火,但實際上,這可能是膀胱癌的前兆。黃軒就提醒,在膀胱腫瘤中,惡性膀胱癌佔大多數,無論良性還是惡性腫瘤,都可能出現無痛性血尿,由於缺乏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患者可能不會多加重視,從而延誤了及時的醫療診斷和治療。7.一直咳嗽咳嗽雖然是普遍常見的症狀,但如果持續3個星期以上乾咳、咳出帶血的痰,並伴有不明原因低燒、胸悶、呼吸急促、大量泡沫狀痰液的情形,服用藥物亦未減緩,恐怕是肺癌的風險,建議趕緊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確認肺部是否存在異常。
喝咖啡能降低腎結石風險!還能防「性功能障礙」 每天喝「這杯數」效果最顯著
咖啡是許多上班族必備的提神飲品。對此,泌尿科醫師呂謹亨也指出,適量的咖啡不僅可降低腎結石的風險,解決便秘問題,還有助動脈舒舒張,增加陰莖中的血流量,有效降低性功能障礙的機會,特別是以每天2至3杯咖啡,效果最為顯著。呂謹亨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 - 大亨醫師》發文提問,「就健康而言,喝咖啡到底有甚麼有缺點呢?」他也整理出喝咖啡常會聽到的6大常見迷思,幫助民眾解惑。咖啡可以增加性功能?根據美國大型研究,包含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顯示,每天適量攝取「咖啡因」可以有效降低性功能障礙的機會。特別是以每天2至3杯咖啡,效果最為顯著。可能的原因包括喝咖啡可讓動脈舒舒張,增加陰莖中的血流量;咖啡中含有抗氧化劑,可對抗血管自由基對血管的毒害。另有研究顯示,加了牛奶的拿鐵,抗氧化效果更好,且喝咖啡可能讓男性荷爾蒙上升。喝咖啡會造成腎結石?根據美國的大規模研究顯示,每天飲用咖啡的人,對比超過1周才喝咖啡的人,腎結石的發生率降低了26%!咖啡和茶含草酸鹽,通常會建議結石病人避免。但是2004年,從39名腎結石形成者獲得的資料顯示,在禁食14小時後攝入咖啡因,咖啡因略微增加了鈣,鎂,鈉和檸檬酸鹽的尿排泄,但沒有草酸鹽。其中檸檬酸鹽,及部分產物,甚至有預防結石的效果!且草酸鹽可以在腸胃道與鈣結合,減少多餘的鈣攝取。因此呂謹亨通常會建議病人,喝1杯茶或咖啡,要配3杯水。相對於擔心咖啡的攝取,足量的飲水對於預防結石更為重要!喝咖啡會導致失眠?提到咖啡,多數人都有喝了會睡不著的經驗,呂謹亨解釋,這要考量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度、代謝能力。咖啡因的半衰期大約是4至6小時,表示一般健康成年人完全代謝咖啡約要8至12小時,如果說晚上11點睡覺,那麼最保守喝咖啡不會失眠的時間,是在早上9點前。為什麼喝咖啡會想大便?根據統計,每3個人就有1個人,喝完咖啡會有反射性想排便的感覺。呂謹亨也說明,早上起床時若喝入1杯咖啡,當咖啡抵達胃內壁時,就會觸發「胃結腸反射」,傳遞訊號讓大腸蠕動,產生排便的衝動。胃食道逆流可以喝咖啡嗎?喝咖啡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有2個,分別為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下降、以及胃酸分泌增加。不過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喝咖啡和胃食道逆流沒有直接相關,主要是因人而異。如果喝咖啡有喉嚨灼熱、胃酸等不舒服的症狀,就需要減少咖啡攝取。喝咖啡會導致骨鬆?醫學研究結果指出,喝咖啡與骨質疏鬆沒有直接相關。咖啡含有微量的草酸,比許多蔬菜低很多,雖然會輕微影響飲食中鈣質的吸收,造成尿液中鈣質排出增加,但不代表一定會造成骨質疏鬆。呂謹亨補充,骨質疏鬆往往不是因為喝咖啡,而是沒有攝取足夠鈣質、維生素D,加上運動量不足。
每次吃飯只能吞一粒米!他狂嘔暴瘦15公斤 才知是罹患罕見疾病
大陸江西省一名江姓男子罹患了罕見的「賁門失弛緩症」,每次吃飯只要稍微加速,喉嚨就會被噎住,尤其在吃硬食時更為嚴重,甚至會把吃進去的東西直接嘔吐出來,導致他一次只能吞下一粒米,體重也從75公斤下滑至60公斤。後來,經過相關的內視鏡手術後,切開賁門處過厚的肌肉,讓賁門括約肌徹底放鬆,約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根據陸媒《紅星新聞》的報導,江男到上海市的醫院求診,係因大約在3年前,他發現自己無法吞食稍大的食物,有時胸口還會出現劇烈疼痛,每次吃飯能一粒一粒吞。而在醫院檢查後發現,江男吃下去的食物並沒有順著食道進到胃部,而是直接堵在了食道裡面。江男接受了胃鏡和胃食道的測壓檢查後,醫師察覺他的賁門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食道難以蠕動,讓食物卡在「門口」,且在食物的壓力下,江男的食道也出現明顯的擴張。而這樣的症狀在醫學上被稱為「賁門失弛緩症」,雖然發病率並不高,卻會讓患者感受極大的痛苦,連吃飯都變成艱鉅的任務。醫師與專家一同會診後,決定施行「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POEM手術),先在江男的胃食道管壁黏膜處切出小口,利用內視鏡鑽到黏膜下,切開賁門處過厚的肌肉,讓賁門括約肌得以徹底放鬆,從源頭就解決問題。經過1個小時左右的內視鏡手術後,江男賁門處的肌肉已經順利被切開,在創口不大的情況下,他在24小時後就可以喝水,等待約一個星期左右便能恢復正常飲食。
日喝1公升黑咖啡 上班族「火燒心」急看診…醫嘆:一堆白點
不少研究指出喝黑咖啡能協助燃燒脂肪、促進新陳代謝,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一名「日喝1公升黑咖啡」的上班族,卻因此被檢查出「腸壁多處被侵蝕」充滿白點,胃也有輕微發炎及潰瘍。該名上班族每天早上就開啟咖啡當水喝模式,且只要工作繁忙,就會不自覺喝黑咖啡紓壓,有時一天飲用高達1000c.c.黑咖啡,偶爾還會搭配甜食喝,長期下來導致胃食道逆流加重卻不自知。上班族因胸口悶痛、心臟部位不定期刺痛求助心臟科,檢查無異狀後因為曾有胃食道逆流病史,與自述下腹偶有疼痛,被安排進一步檢查,後確認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彭彥鈞表示,上班族的腸壁有多處受到侵蝕;胃部有輕微發炎與潰瘍,經2個多月用藥治療與後續追蹤後,症狀已有顯著改善。他表示,上班族可能因工作壓力大、情緒緊繃促使胃酸分泌,加上吃東西太快、過量喝咖啡,導致壓力性潰瘍與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刺激食道的灼熱感則讓他誤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彭彥鈞表示,咖啡、茶等含有較多咖啡因的食品,會導致食道下端括約肌鬆弛,更易出現胃食道逆流,建議節制食用刺激性食物以舒緩病症。
工作壓力大把咖啡當水狂灌 上班族喝到「火燒心」嚇壞急就醫
台中40多歲林姓上班族因工作壓力大,為紓壓每天把咖啡當水喝,最高1天喝1000 CC黑咖啡,日前突驚覺胸悶、心臟刺痛,到醫院檢查發現,罹患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且腸壁有多處受侵蝕,胃部有輕微發炎與潰瘍,還「火燒心」,經院方2個多月治療追蹤,患者症狀已逐漸改善。「心臟刺痛,嚇死了!」林姓患者透露,家中有三高家族病史,因此,當心臟產生刺痛感時,猶如針在刺的感受,馬上看心臟科,經醫師建議改轉診肝膽胃腸科,沒想到居然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火燒心」心臟刺痛,進一步檢查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駐診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彭彥鈞說,患者經相關心臟檢查,均沒有發現異狀,因患者有胃食道逆流病史,在醫師建議下轉至肝膽腸胃科,經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及輕微胃潰瘍,在藥物治療與飲食控制下,逐漸恢復正常。彭彥鈞指出,有些患者胃食道逆流會伴隨胸痛,病徵與心絞痛的症狀類似,心臟造成的胸痛必須先看心臟科,評估是否需心導管緊急治療,若經內視鏡診斷發現胃食道逆流,則給予藥物、改善飲食與生活形態即可。林姓患者說,他每天到公司上班,一大早先喝黑咖啡提神,喝完再續杯,把咖啡當開水喝的模式,偶爾搭配吃甜食,長時間下來,胃食道逆流症狀加重都不自知。彭彥鈞表示,工作壓力大、情緒緊繃促使胃酸分泌,若吃東西吃太快,加上喝過量咖啡,形成壓力性潰瘍與胃食道逆流。因胃酸逆流刺激胸口的食道產生灼熱,讓不少人誤認心臟出問題,尤其含有較多咖啡因的咖啡、茶,導致食道下端的括約肌鬆弛,易發生逆流。
高雄男肛門內塞椰子!醫1招取出 案例登國際期刊
高雄一名40多歲男子日前掛急診,表示自己的屁股裡面有異物、尿不出來,後續經過醫生檢查發現,竟有一顆椰子卡在男子直腸內,堵住膀胱出口,男子才會無法解尿。但不論醫生嘗試徒手挖還是靠各類器具幫助,還是無法將椰子取出,只好開刀剖開男子的肚子與直腸,將椰子拿出,而這起案例事後也被刊登至《英國醫學期刊》國際期刊。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義大醫院一般醫學外科主任、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陳致一表示,他先前遇到一名40多歲男性患者,掛急診稱自己自己膀胱很漲、尿不出來,並透露前一晚有塞東西到屁股內。後續經過檢查發現,男子的直腸有顆圓型的異物,卡到膀胱出口,導致男子無法解尿,膀胱也因此漲的猶如一顆橄欖球,裡面大約有近2000C.C的尿,後續經過問診才知道,原來那顆圓形物體是一顆椰子。陳致一指出,起初醫護先試著替男子導尿,卻被椰子卡住,後來他使用多種機械,徒手伸進男子肛門,卻都還是無法將椰子取出。後來陳致一考慮到時間再拖延下去,男子不僅膀胱會爆破,直腸也可能因壓迫過久壞死,決定替男子進行剖腹手術,最終成功將椰子取出。陳致一透露,手術中,醫護人員也一併為男子導尿,化解男子膀胱漲破危機。但男子到底是如何塞進這顆椰子到肛門裡,直到男子出院後都不願意多說,如今仍是個謎。陳致一表示,在肛門塞異物,最容易發生的危險,就是造成肛門撕裂傷,恐怕留下括約肌鬆弛、滲便等後遺症。再者,異物也可能會傷害直腸組織,而該名男子所塞的椰子,更是卡住膀胱出口,險些將膀胱漲破的情況,呼籲有這類習慣的人,還是不要「逆其道而行」,以免後悔莫及。
胃食道逆流根本不需要忌口! 中醫針灸有效改善問題
40多歲A女士因為胃食道逆流,常有胸口灼熱、疼痛等問題,吃了很多藥、經過許多治療,症狀都沒改善,甚至喉嚨痛到沒辦法說話,嚴重影響睡眠,原本經營的公司也因此收掉了,而且疼痛問題讓她連進食都有困難,胃食道逆流遲遲找不到解方再加上無法工作、人生無味讓她相當憂鬱,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中西醫整合針灸門診楊龍駿醫師表示,許多人和A女士一樣受胃食道逆流所擾,吃了許多藥、限制飲食但都沒改善,甚至得到憂鬱症,不過胃食道逆流其實跟飲食無關,不需忌口,而且可以透過針灸治療,不需吃胃藥,像A女士經過針灸治療後已經完全康復,可以正常飲食,現在退休到處遊山玩水,遺書也撕掉了。胃酸逆流問題出在「賁門」 根本不需忌口針灸可改善許多人都聽過「胃食道逆流要注意飲食」,什麼食物要先吃、什麼要後吃、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不能吃,零零總總相當複雜。但楊龍駿醫師指出,其實治療重點根本不在飲食,因為胃食道逆流主要的問題是在「賁門括約肌鬆弛」,不需要限制飲食,只要賁門恢復正常功能,吃什麼、喝什麼都不會有問題。賁門是胃、食道相連的部分,其括約肌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胃內容物逆流。楊龍駿醫師表示,胃在蠕動收縮時會產生壓力,一旦賁門括約肌鬆弛,胃酸就有可能因此往上衝,嚴重甚至連食物都會跑上來,但是目前中、西醫都沒有針對賁門治療的藥物,都只是退而求其次消極地減少胃酸分泌,避免造成症狀。不過,楊龍駿醫師從針灸方面去研究發現,可以透過某些穴位利用頭皮針、耳針直接刺激賁門收縮,使胃食道逆流的問題漸漸獲得改善。楊龍駿醫師提到,目前統計,平均治療約2個療程(1個療程=10次治療)後,9成以上的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痊癒。針灸後注意2重點 正常飲食、好好保養避免復發在針灸治療過程中不需要忌口,也不用配合藥物治療,楊龍駿醫師表示,治療後通常只要注意以下2點,好好保養,就不會再讓胃食道逆流復發了:吃飯不要吃太快。飯後不要擠壓胃部,如:劇烈運動、仰臥起坐、趴睡等,都有可能會增加胃部壓力使胃酸逆流。胃酸逆流可能會灼傷食道、喉嚨等,造成胸口悶痛、胸口灼熱、喉嚨異物感、喉嚨腫痛、咳嗽、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等症狀,長期未改善可能會造成食道發炎、食道狹窄,甚至產生癌前病變「巴瑞特氏食道」,進而變成食道癌,建議有胃食道逆流問題的民眾應及早就醫,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