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囊炎
」不只外觀!「大拇趾外翻」姿勢、步態、關節都受影響 拖延治療恐需手術
張媽媽平常的運動就是散步、爬山健行,但最近運動完都會覺得腳大拇趾關節刺痛,而且關節處突出,鞋子怎麼換就是不合腳。台安醫院骨科主任劉大永醫師表示,這是門診常見的腳趾外翻情形,若症狀進一步惡化,不只有患處、外觀會受影響,姿勢、步態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有繼發性的關節問題。什麼是大腳趾外翻? 會有哪些症狀?大腳趾外翻,又稱為拇趾外翻或Hallux Valgus。劉大永醫師說明,這是一種足部變形的問題,從外型可以發現大腳趾向外彎曲,並且逐漸靠近第二腳趾,較嚴重的病人甚至會跨過第二腳趾。此外,在拇指底部第一蹠趾關節處可能會突出形成腫塊稱為「拇囊炎(Bunion)」。劉大永醫師表示,初期拇趾囊腫發炎會使患者的拇趾根部出現紅、腫、痛、熱等症狀,而且在站立、行走等負重活動時症狀會加劇。若外翻情況持續可能會使前足負重不均,導致相鄰趾節變形,甚至長期摩擦產生厚繭或雞眼增生,增加疼痛、不適。劉大永醫師提到,大腳趾外翻若處理不當或患處長期受摩擦,可能會增加繼發性症狀及其他關節的痛症問題,如足底筋膜炎、膝關節、髖關節及腰椎病變等。嚴重變形恐需考慮手術 常用手術方式有2種若腳已明顯變形,無法穿鞋或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就需要考慮進行手術。劉大永醫師表示,大腳趾外翻的手術治療有上百種手術方式,通常需依照病患變形程度來選擇單一或多重手術來矯正變形狀況,目前常用的手術有2種方式:軟組織修補:將拇趾緊縮內收肌腱放鬆,鬆弛之關節囊縫緊並將贅生骨切除達到矯正目的,適合輕度腳趾外翻治療切骨矯正:將趾骨或蹠骨打斷, 矯正到理想角度後再用骨釘骨板將其固定,適合重度腳趾外翻之治療而隨著手術技術進步,腳趾外翻矯正手術也發展出傷口小、恢復快的微創手術。劉大永醫師說明,經由3公分的小切口進行手術截骨、固定及韌帶放鬆等步驟,達到最小化創傷和減少疼痛,術後當天可下床,第二天可出院,不需任何石膏固定,可正常行走及淋浴。術後應注意「這些」 醫師籲早期發現、治療不過無論使用哪種手術方式,治療後都需等待傷口癒合,並透過復健恢復足部功能、運動能力。劉大永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傷口疼痛可在1週內消失,但伴隨血循不良引起的腫脹約需1個月恢復。此外,劉大永醫師也提到,合併截骨手術的病患,術後需避免劇烈運動3個月直到骨頭癒合,同時需使用足弓鞋墊,以避免行走時足部內翻變形,導致腳趾外翻復發。劉大永醫師提醒,有大腳趾變形、骨突出或足弓塌陷等情形時,應盡快尋求骨科醫師協助,若能早期發現、預防腳趾外翻,就能避免持續變形而需開刀治療的狀況。
英國5月可愛女嬰患世上最罕見疾病 全身漸鈣化僵硬成「珊瑚人」
英國一名出生剛滿5個月的女嬰與其他嬰兒一樣,擁有可愛的眼睛、圓潤的臉頰,笑容燦爛又有活力,唯一不同的是,她罹患極其罕見的遺傳疾病「進行性骨化性纖維發育不良」(FOP),全身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會逐漸鈣化,最終只能長期臥病在床,且容易併發肺炎及泌尿道感染而死亡。根據《鏡報》(The Mirror)報導,居住在英國赫默爾亨普斯特德(Hemel Hempstead)的一對夫婦今年1月滿心歡喜誕下一名女嬰,原本很開心女兒看起來身體健康,沒想到隨即發現她的腳姆指竟然長得相當短,且完全沒有運動跡象。夫妻倆決定先繼續觀察,沒想到4月時,女兒在照X光後被醫生發現有拇囊炎症狀,「我們最初被告知,她可能患有某種綜合症,以後可能無法走路」,為了知道女兒究竟生了什麼病,夫妻決定帶她做進一步的基因測試,最終於6月14日證實女兒罹患的是罕見的 FOP。(圖/翻攝自Lexi Robins IG頁面)「我們在英國頂級的兒科醫生照顧下接受治療,他說他30年的職業生涯中,從未見過這樣的病例,這真是太罕見了」,夫妻倆表示,由於 FOP案例太過稀奇,導致專家也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確認女兒的病,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現在他們必須時刻用柔軟的包巾包裹女兒,以防她受到任何一點傷害,因為哪怕只是一點輕傷,都會讓她的病情迅速惡化。女嬰的母親亞莉珊卓(Alexandra Robins)將女兒的故事放到Instagram與大眾分享,並且提醒父母注意孩子的腳指頭,以便及早發現病狀,同時透過影片募款,以便幫助專家研發有效的治療藥物,「我們與專家交談並了解到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非常成功,未來2到3年,藥物有望上市」;他們的故事引發民眾共鳴,自6月27日募款頁面上線後,短短3天就收到超過3100英鎊(約新台幣11萬元)捐款。進行性骨化性纖維發育不良,又稱進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種相當罕見的遺傳疾病,主因是第2對染色體ACVR1基因突變所致,患者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部分會逐漸鈣化,創傷、打針、手術、感染等,都會誘發身體部位骨化,據統計,全球盛行率約為2百萬分之1,被認為是世上最罕見的疾病之一。(圖/翻攝自Crowdfunder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