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
」 思覺失調症 藥物 躁鬱症注意柚子與藥物交互作用 衛福部:吸煙同樣有影響
隨著中秋佳節將至,衛生福利部提醒民眾,除了注意柚子與藥物的交互作用之外,許多民眾不清楚吸菸也會影響藥物效果。吸菸不僅會使藥物的效果降低,進而影響疾病的控制,甚至增加危害健康的副作用,且抽菸所產生的二、三手菸害,也會影響他人健康。衛福部指出,菸草在燃燒不完全時,會產生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AHs),這些物質不僅具致癌性,也是肝臟代謝酵素的誘導劑,會促進肝臟內代謝酵素如CYP 1A1、CYP 1A2及CYP 2E1等的代謝作用。研究指出,吸菸者服用透過前述CYP酵素代謝的藥物,會比非吸菸者更快被身體清除,導致藥物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常見可能受影響的藥物有抗精神病藥物(如:Clozapine、Olanzapine、Haloperidol)、抗憂鬱藥物(如:Fluvoxamine)、支氣管擴張劑(如:Theophylline、Aminophylline) 1及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鎮靜安眠藥(如:Alprazolam、Lorazepam、Oxazepam)等。衛福部表示,吸菸者不僅影響自身健康,也會透過二手菸影響他人體內的藥物代謝。研究顯示,每天使用超過20支菸的父母,其二手菸會使服用支氣管擴張劑Theophylline的孩子體內Theophylline清除率上升51%,這將影響藥物發揮作用,可能使病情更加難以控制。吸菸也可能會直接影響藥物的藥效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衛福部說明,菸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可能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吸菸者服用苯二氮平類藥品(Benzodiazepines)的鎮靜安眠效果。尼古丁也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及心跳速率增加,使吸菸者服用高血壓及心臟病常用藥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的效果降低。另外,研究中也發現,吸菸還會降低服用吸入性類固醇藥物的效果,並增加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罹患中風、心肌梗塞及血栓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中秋佳節與親朋好友團聚之際,除了注意吃柚子可能會和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外,也請隨時留意自身用藥是否會與菸品產生交互作用,建議主動諮詢專業醫事人員,並在就診時告知是否有抽菸習慣或近期戒菸情形,以便醫事人員提供適切的醫療及用藥服務。
藥劑師警告12種「絕不能與咖啡同服」藥物 部分感冒、過敏藥也中標
對不少人來說,每天早上一杯咖啡,是開啟忙碌一天的鑰匙。不過有藥劑師警告,某些藥物不應與咖啡一起服用,否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副作用」。英國《每日郵報》訪問了任職於網路藥房「SingleCare」的藥劑師珍妮佛布爾喬亞(Jennifer Bourgeois)博士,以及明尼蘇達大學醫學中心的藥劑師哈維恩格漢彌爾頓(HaVy Ngo-Hamilton),點名了12種藥物,警告不應與咖啡同時服用。一、抗抑鬱藥布爾喬亞指出,咖啡因可能會與抗抑鬱藥發生互動,導致血壓危險性上升。特別是老一類的抗抑鬱藥,如三環類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會阻止身體正常代謝咖啡因,導致其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引起持續的高心率和高血壓。藥物例子:氟伏沙明(Fluvoxamine)、苯乙肼(Nardil)、反苯環丙胺(Parnate)。二、非處方感冒和過敏藥部分非處方感冒藥含有偽麻黃碱(pseudoephedrine),會刺激大腦反應。與咖啡一起服用可能會加劇這些症狀,使人感到焦慮和緊張。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這些藥物。藥物例子:偽麻黃鹼(Sudafed)、呱芬那辛(Mucinex)。三、糖尿病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任何含咖啡因的飲料都會增加血糖水平,咖啡內有糖或奶更是如此,因此又喝咖啡又服糖尿藥,會降低藥物效果;建議先密切監測血糖水平,再決定應與咖啡同服這類藥物。藥物例子:胰島素(insulin)、二甲雙胍(metformin)。四、抗生素布爾喬亞指出,某些抗生素會抑制咖啡因的代謝,導致血液中咖啡因水平上升,使人感到心跳加速和緊張。藥物例子:環丙沙星(Cipro)。五、薄血藥(抗凝血藥)咖啡因會抑制薄血藥的分解,使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一旦身體有輕微損傷,可能導致過量出血。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服用薄血藥後至少等待6至8小時再喝咖啡。藥物例子:華法林(warfarin)。六、降壓藥咖啡因會增加心率和血壓,與降壓藥的效果相抵。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喝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降壓藥。藥物例子:β受體阻滯劑(beta blockers)。七、甲狀腺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任何食物或水(包括咖啡)都會減少身體對這些藥物的吸收率。建議空腹用水服用這些藥物,並等待30至60分鐘後才再攝取咖啡因。藥物例子: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八、阿茲海默症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使血腦屏障變緊,減少阿茲海默症藥物進入大腦的效果。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才再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藥物例子:多奈哌齊(Donepezil)、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ivastigmine)。九、骨質疏鬆症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減少身體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吸收,使其效果減弱。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骨質疏鬆症藥物。藥物例子:利塞膦酸(Risedronate)、伊班膦酸(Ibandronate)。十、哮喘藥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加劇哮喘藥的副作用,包括易怒和不安等。建議在喝咖啡4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哮喘藥。藥物例子:氨茶鹼(aminophylline)、茶鹼(theophylline)。十一、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藥物布爾喬亞指出,咖啡和ADHD藥物均屬興奮劑,合併使用會導致過度刺激。藥物例子:阿得拉(Adderall)、哌甲酯(Ritalin)。12 抗精神病藥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減少身體對抗精神病藥的吸收,使其效果減弱。建議躁狂症發作時完全避免咖啡。藥物例子:氯氮平(clozapine)、利培酮(risperidone)、奧氮平(olanzapine)。
思覺失調不看醫生「去宮廟吃仙丹」 身心科醫傻眼:不要小看台灣宗教界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若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建議還是先尋求專業醫師處理。近日有身心科醫師發文分享,以前他在值急診的時候,遇到家屬帶著多年沒有回診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來看診,一問之下才發現,對方多年沒有回診的原因,是因為每次發作都會被帶去宮廟,而且廟方甚至還會開仙丹給他吃,也讓醫師搖頭直呼「千萬不要小看台灣宗教界。」身心科醫師林聖雄昨(11日)在Threads發文指出,最近有篇貼文在鼓吹「憂鬱症去宮廟比看醫生有效」,讓他想起以前值急診的時候,曾有家屬帶著多年未回診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來急診。林聖雄也回憶,他當時問對方「這麼久沒有服藥,中間都沒有發病嗎?」對方竟回:「有,有發病的時候我們就帶去宮廟,宮廟會給我們藥,但這次沒壓下來。」於是他又好奇問家屬,宮廟開的到底是什麼仙丹妙藥?沒想到對方竟拿出25mg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思樂康」(Seroquel),儘管臨床上會利用其鎮靜效果幫助患者入眠,但一般民眾還是必須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因此林聖雄也感嘆,「你各位啊,千萬不要小看台灣宗教界,請保持敬畏。」貼文曝光後也隨即引發網友熱議,「結果發現廟公有醫師執照」、「如果是經營很久的宮廟,一定會有信眾拿得到那些東西的」、「我以為宮廟都靠吟唱⋯沒想到時代已經進步到直接開藥了」、「醫師只是兼差,宮廟才是本業」、「以前有認識的護理師會在醫院偷藥到外面賣」、「精神專科醫院眾所皆知的秘密」、「會不會最後神壇比診所還賺」、「十幾年前我的同學思覺失調發病,當時真的是先被帶到宮廟…最後才發現是精神疾病。」
畢業後求職壓力山大?她陰晴不定原來是壓力引發躁鬱症
26歲的邱小姐畢業後初入職場,原本活潑開朗的性格卻開始變得陰晴不定,有時在短短一週內感到無比興奮和活力充沛;然而過了高昂情緒後,又瞬間陷入深深的沮喪和無助中。經親友建議,她尋求精神科醫生幫助,最終被診斷為躁鬱症。診治初期,邱小姐因對藥物治療的不瞭解而存有疑慮,特別是長效針劑的使用,認為「打針」代表病情加重而感到十分抗拒,在醫師詳盡解釋下,瞭解「打針」只是將原來的藥物成分轉化為針劑型態,不須每天服藥就能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隨著時間推移,邱小姐開始感受到長效針劑帶來的正面影響,躁鬱症症狀也獲得了顯著改善。她能夠更好地管理情緒、不再像以前那樣波動劇烈,並能維持正常的社交及工作,生活品質得到了大幅改善,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躁鬱症切勿輕忽 復發率高且大腦終身受損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老年及復健社區精神科許智維醫師指出,躁鬱症多發生於20歲左右的年輕族群,其終生患病率約為2%,且復發率高,病情若反覆發作並呈現慢性化,將持續影響病患生活至年長。如果不接受治療,將導致躁鬱症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患者將承受反覆住院、病情起伏的情形,長久下來可能會增加自殺風險以及對腦部功能的損傷,最後花費更多時間治療並錯過人生中許多重要時刻,可以說是相當可惜,因此在早期症狀出現時就立即介入治療至關重要。藥物治療要做好 躁鬱症治療方式一次看許智維醫師表示,躁鬱症的藥物治療重點在縮短發作時間,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狀態並預防再次復發,主要給藥方式包括口服藥物和長效針劑。口服藥包括情緒穩定劑、抗憂鬱藥以及抗精神病藥物等,患者需每日按時服用以確保藥物的穩定濃度。長效針劑則是每個月注射一次,即可在體內緩慢且持續釋放的藥物,有助於保持體內藥物濃度的穩定,減少症狀復發。「長效針劑是近年來較新的治療方式之一,適用於生活忙碌、容易忘記服藥的患者,或是病識感不佳、認知功能受損者,減輕他們的服藥壓力,並提高藥物順從性。」許醫師強調,長效針劑的藥物成分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優勢,較不會造成代謝症候群、發胖、嗜睡和頭腦昏沉等問題。揮別躁鬱症 長效針劑助患者一臂之力目前在台灣符合躁鬱症診斷的患者,都可依個人生活方式和治療偏好,與醫師討論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醫師通常會先試用相同成分的口服藥物,確認對患者是否有效且無重大副作用,才會開始使用長效針劑,幫助患者重拾生活自主權。
打嗝停不下來?伴隨「這些症狀」可能是胃在求救!醫示警:嚴重恐是癌症
打嗝是一種常見的生理反應,雖然打嗝通常無害且會自動消失,但若打嗝一直停不下來,小心可能是胃部的求救訊號!醫師提醒,如果打嗝持續48小時以上,並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需盡快就醫,很有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徵兆,最嚴重恐是癌症的警訊。鄭泓志說明引起打嗝的原因。(圖/翻攝自臉書個人粉專「你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內科慢性病」)究竟打嗝是怎麼引起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個人臉書粉專說明,打嗝通常是因膈神經受到刺激,造成橫膈膜肌肉收縮,使氣管閉合,產生一種短促的聲音。引發打嗝的常見原因有很多種,像是進食速度過快、吃得太飽導致胃脹氣、喝碳酸飲料或邊吃飯邊說話等,這些行為都會在無形中吞下太多空氣,甚至情緒激動、壓力過大也可能會刺激到膈神經,引發打嗝。雖然大多數的打嗝都對身體無害,只要適當調整呼吸、喝水,並用按摩或改變姿勢等方法,就能緩解打嗝。不過,鄭泓志警告,如果打嗝現象持續48小時以上,並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甚至演變成長達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這個現象很有可能是以下5種胃部疾病的徵兆,要盡快就醫。 1.胃食道逆流:由於食道和胃之間的閉鎖機制受損,讓胃酸進入食道,刺激神經進而引發打嗝。2.食道裂孔疝氣:胃部經由食道裂孔上移至胸腔內,可能造成逆流和打嗝。3.腸胃炎:胃黏膜的發炎可能會導致食物和液體逆流到食道,刺激神經後,就會引起打嗝。4.胃潰瘍:若是出現胃或十二指腸的潰瘍,代表胃酸分泌過多,可能造成逆流和打嗝。5.食道癌:食道癌或其他胃腸道相關的腫瘤若是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打嗝。持續性打嗝通常較難自行消失,那該如何治療呢?鄭泓志提到,有許多藥物可治療打嗝,例如肌肉鬆弛劑、鎮靜劑、止痛劑、抗癲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一般服用5-10天就能有效緩解症狀。但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可能會評估動膈神經手術,植入可充電的呼吸調節器,以電流刺激膈神經以改善橫膈肌的功能。一般來說,醫師會安排照腸胃鏡或抽血檢查,以確定造成打嗝的真正原因,並針對病症治療。鄭泓志提醒,打嗝不僅會讓人感到不適且專注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影響睡眠、進食困難,甚至增加憂鬱症風險!不過別擔心,一般打嗝可以透過改變飲食習慣來避免,例如吃飯細嚼慢嚥不說話、少喝碳酸飲料或酒精、不暴飲暴食導致胃脹,以及飯後多走動,都可以避免打嗝發生。如果出現持續性打嗝,一定要趕緊就醫,妥善治療才能根除症狀。
「藥駕」跟酒駕一樣危險 藥師曝地雷藥品…安眠藥最危險
「酒駕」於台灣造成了無數個家庭的心碎,過去幾年,在政府修法及大力取締之下,全民意識大大提升,酒駕造成的傷害正逐年降低。然而,藥物同樣也會影響駕駛人精神,甚至還會影響到五官,同樣增加行車危險性。台北市藥師公會直言,簡言之,「藥駕」造成的交通危害,可能比你我想像中的大。台北市藥師公會指出,《趨勢民意調查》發現多達3成5的駕駛,幾乎每周都會服用至少1種可能造成危險駕駛的藥物,引發潛在的交通危機,近年也發生過幾例嚴重藥駕事件,由案例可得知,「藥駕」的觀念並未在台灣民眾心中建立,而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不少無辜民眾因為藥駕而損失生命。台北市藥師公會表示,歐洲國家早就落實藥駕觀念,法國衛生部十多年前就訂定藥物分級,並且要求藥廠於產品外盒上清楚標示,藥師於發藥時也會仔細向民眾說明,特別是針對運輸業者,避免因為工作與作息使藥物副作用影響道路安全。有鑑於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交通安全藥物分級制訂宣導,將藥品分成四級,從最危險的安眠藥、抗精神病藥、散瞳劑、肌肉鬆弛劑等處方藥,到民眾最常接觸的止咳藥、抗組織胺以及含有可待因的藥水等分門別類製作教材,開始訓練種子藥師,並於台北市交通運輸部門、計程車服務站等進行宣講,希望能提升全民用藥識能。台北市藥師公會提到,至今計畫執行成效良好,未來也將與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訓練更多台北市社區藥局甚至是全國各地的藥師,面對須長期駕駛交通工具的民眾領藥時,進行詳細專業的衛教,以避免藥物帶來的隱性傷害。
秋老虎來襲熱到爆!服用「這4類藥物」小心中暑風險增
隨著時序進入秋天,但各地氣溫仍不斷飆高,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小心「秋老虎」的高溫危害,呼籲服用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抗組織胺及抗乙醯膽鹼等4種藥物的族群,須特別留意熱傷害帶來的健康風險。國民健康署發布示警公告,指出近期秋老虎發威,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如若汗水無法順利排出體外,或體內缺水而導致排汗散熱不足,恐造成熱傷害的發生。國健署透露,包括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抗組織胺、抗乙醯膽鹼等藥物,均會引起血管收縮、抑制排汗、降低散熱,提醒服用此4類藥物的民眾是中暑的高危險群,須多加注意做好防曬,若體溫持續上升,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對此,國健署也分享「反制熱傷害4大招」,第一、保持涼爽:穿著寬鬆、涼爽的淺色衣服,儘可能待在通風涼爽的室內或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第二、補充水分:一般民眾應定時定量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也避免瞬間大量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酒精及含糖飲料取代。但經醫囑須限制飲水量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第三、隨時留心: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氣象高溫警訊,儘量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隨時留意自己身體狀況,如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務必迅速設法保持涼爽降低體溫、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不是冰水)或電解質飲料;第四、健康管理:正在服用藥物者,應遵守醫師的指示,不要隨便停止用藥。
女秘書下班「癱軟倒地」…男同事自告奮勇接人遭拒 真相曝光他慘了
高雄某公司有位女秘書小花(化名)在2021年6月某天,下班時突然精神恍惚、口齒不清、手腳無力跪倒在地,沒想到事後調閱監視器才發現,竟是某位陳姓男同事因覬覦她的美色而在水杯中下藥。對此,高雄高分院審理後依強制性交未遂罪,判陳男3年7月有期徒刑。判決書內容指出,小花2021年6月某天下班前,突然出現精神恍惚、口吃不清、手腳無力跪倒在地等症狀,陳姓同事見狀後立刻自告奮勇,要將小花接走。不過,其他同事懷疑她可能是腦中風,因此拒絕陳男的請求,反而是立刻打電話將人送醫治療。沒想到送醫檢查後,小花非但沒有中風,體內還被驗出有抗精神病藥物的成分,因此小花事後調閱監視器,驚覺自己遭到同事下藥,氣得報警處理。對此,陳男則辯稱自己因不太敢服用網路上購買的藥丸,才會透過下藥的方式看看藥效如何,只有傷害的意圖,並沒有強制性交的犯意。對此,高雄高分院認為,陳男平時語氣就相當輕浮,不但會誇讚小花長得漂亮,還在案發前幾天自爆「上班吃威而鋼」。此外,他當時說要把小花載走,卻根本不知道小花的住處地址和確切位置,動機十分可疑。再加上陳男事後雖然已與小花和解,但案件的宣告刑已超過有期徒刑2年,與緩刑的要件不符,因此法院認為陳男侵害性自主決定權、人格尊嚴的程度甚高,依強制性交未遂罪,判陳男3年7月有期徒刑。
「思覺失調症」如何降輕生風險? 醫:可提早用後線藥物
思覺失調症為一重大精神疾病且須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因此,藥物使用下的長期追蹤並探究藥物對於降低死亡是否具保護力,是極為重要的醫療照護指標。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研究團隊使用2001年至2019年期間的臺灣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及死因檔案分析,顯示在思覺失調症患者中,抗精神病藥物對全死因和自然死亡具有保護力。氯氮平具保護作用 降自殺死亡風險此外,通常用來治療頑固型精神分裂症的藥物-氯氮平(Clozapine),雖作為最後一線抗精神病藥物,也具有廣泛保護作用,包括對全死因、自然死因和自殺死亡的風險均下降。相關研究成果最近已發表在國際期刊(Schizophrenia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93/schbul/sbad067)。抗精神病藥物的目的預期可顯著改善精神病症狀,適當的選擇抗精神病用藥是多數病患和家屬的一種期待,目標讓病患使用後精神病症狀明顯改善,可減少急性住院次數且改善自我照顧能力,增進其生活品質。同時,使用要抗精神病藥物也要注意有無導致身體副作用,這過程須與醫師長期合作,包括追蹤病程及定期檢測生理指標。思覺失調症非自然死因 自殺死亡最多第一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師陳文瑩表示,在此研究樣本中同時探討了全部死亡、自然死因和自殺死因的保護力,並用時序性及劑量反應的相關呈現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多因保護。因自殺死亡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比例最高的非自然死因,對於有高自殺風險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更應該仔細評核以挑選優勢用藥。較早使用後線藥物 可提高多因保護性通訊作者醫師郭千哲表示,通常思覺失調症患者需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此研究特色亦特別有針對治療頑固型思覺失調症者的使用藥物作多因保護性分析。此結果可提供新的眼界與方向,亦可與現有的國際治療指引對話,建議可較早使用後線藥物,特別是當病患具有自殺危險性時。
他5年來性情大變每天睡前要妻子「說千遍愛我」 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有病
一名越南河內市的男子,曾擁有美好的幸福家庭,但過去5年他開始變得話多善妒,甚至會對妻子與孩子大吼大叫,更可怕要妻子每天說愛他、認為妻子外遇因此禁止和男同事往來,甚至不讓妻子看韓國電影,怕他因此愛上男演員。種種可怕的行為也讓妻子最後帶丈夫去看精神科就醫,沒想到檢查後發現丈夫真的有病。據越南媒體《VTC》報導,一名越南男子突然個性大變,不斷懷疑妻子外遇,甚至會禁止讓她和男同事相處,因此強迫妻子原本穩定的銀行工作不准去,還要每天說1000句愛他才能睡覺,如果不說就會被威脅要放火燒房子,甚至睡覺會把家門反鎖,深怕妻子跑出去,種種行為都讓妻子非常害怕。家族成員看到這樣的狀況也感到相當疑惑,認為原本有兩個小孩的幸福高收入家庭,不該如此因此訓斥先生,但面對這樣的抗議,他反而更擔心妻子是因為在外面真的有外遇,才會這樣反應激烈,因此每天開車上班,下班也會去接送。精神科醫師認為該名人夫罹患精神疾病中的「偏執性忌妒」。(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這樣不可理喻的行為,也讓妻子最後帶先生去醫院檢查,最終得出先生患了一種精神疾病「偏執性忌妒」,這種疾病會系統性的妄想,主要症狀而病因未明,若有幻覺則歷時短暫且不突出。在不涉及妄想的情況下,不表現明顯的精神異常。通常好發於女性身上,多於30~40歲緩慢起病。病前性格多有主觀、固執、好強等特徵,1/3起病前有心理因素。通常主動求醫者少,多由家人陪伴來會診,可服用抗精神病藥和心理治療,可望獲得改善,良好的環境條件也有助於妄想改善。
新北幼兒質譜儀均未檢出藥物 醫:事件可落幕
新北幼兒園疑似餵藥案,繼1幼童驗出微量苯二氮平類(BZD)經北榮以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檢測確定為陰性後,有4位先前尿液驗出巴比妥類的兒童,也到北榮檢驗,經北榮以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 、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LC-MS/MS)及液相層析四極柱串聯時間飛行質譜儀(LC-QTOF)三種方法擴大檢驗後,亦確定未檢出,且也無其他安眠鎮靜藥物反應,相關人員表示,這起案件,最後在認清了檢驗結果錯誤的判讀,應可以落幕。據瞭解,北榮近日有7位兒童求診,並進行尿液檢驗,7人經GC-MS等三種方法檢驗,均未檢出,其中有4位是這次新北幼兒園先前檢尿液檢出有巴比妥類藥的兒童,相關人員表示,擴大檢驗,是要進一步釐清除了苯二氮平類及巴比妥類之外,是否可能還有其他安眠鎮靜藥物反應,結果是均未檢出。近日新北市也決將幼兒園第一波驗出苯巴比妥的血液樣本,送往北榮檢驗,結果不久後應會出來。而為了協助調查,北榮也已緊急採購相關標準品和頭髮研磨器,提供有疑慮的民眾,進行巴比妥藥物的確認試驗。相關專業人士指出,這次新北幼兒園案初步檢驗方法是以酵素免疫檢驗法,因方法簡易、成本低且結果迅速,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藥物測試方法,但特異性較差,可能會導致假陽性結果。一般來說,在酵素免疫檢驗法初步驗出後,還需GC-MS或LC-MS/MS等特異性高的方法進行驗證,及臨床藥物使用來做綜合判定,以初驗結果來做推論,是非常危險的。雖然有部分醫師認為檢測時已超過藥物代謝時間,推測先前的藥物濃度可能很高,然而更有可能是根本沒有使用巴比妥藥物的情況,而是過度推論。相關專業人士說明,巴比妥類藥物測試假陽性的原因,包括與其他藥物的交叉反應,部分文獻指出可能導致假陽性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 (如naproxen ibuprofen),也有一些非正式網站資料指出抗組織胺、抗抑鬱和抗精神病藥物可能有交叉反應,另污染的樣本及實驗室誤差也是存在的。此次新北市餵藥案,相關專業人士認為是檢驗出了問題,且有些檢驗的方法都會有干擾物質存在,再加上幼兒們在冷氣房,多數人因為感冒服用了感冒藥,都會影響偵測的結果。最終檢驗結果,當然須待確認試驗法做確認,以及司法調查結果來判定,在結果未確定前,不應臆測幼兒園已確定有餵藥事實。
妙齡女上班遭色狼同事餵藥 目睹他上班吃威爾鋼「想試試看」
一名女子上班時突然感覺身體無力,甚至跪在地上,此時一名陳姓男同事跳出來說要送她回家,所幸一名同事堅持要送醫,才沒有造成更大的後續關係,原因為一調監視器後才發現,就是該名陳姓男同事對女子下藥,甚至根本不知道女同事住處,就聲稱要送她回家,女同事也因此提告,最後法官依強制性交未遂罪判陳男3年7月徒刑。一名陳姓男子涉嫌給公司女同事水杯中加了8顆含有抗精神病藥物Clozapine成分(具有嗜睡、昏迷、幻覺等作用)的藥物,甚至案發前一天陳男就曾在她的水杯內投入藥物,並聲稱是發泡錠,之後她就有覺得不太舒服,對方還問她有沒有感覺頭暈,並聲稱要載她回家,但對方並不知道她家地址,她也拒絕沒有讓對方送她回家。沒想到隔天就加碼從一顆變八顆,想要強制讓對方產生藥性,女同事也因此頭暈癱軟在地上,所幸遭另名男同事拒絕堅持要求送醫,女子事後調閱監視器才得知真相,報警提告。檢方詢問女子為何斷定陳男想性侵她,她就將案發前一天的事情提出,並表示曾看過陳男上班吃威爾鋼,對方表示想體驗看看感覺,更表示陳男要送她回家,但他根本不知道女子地址。最後陳男表示,在網路購買藥丸不太敢使用,因此才偷偷用女同事來測試,強調自己沒有性侵意圖,但女同事口齒不清癱軟時,他根本不知道她家地址,因此認為男子有藥劑強制性交未遂意圖,判刑3年7月徒刑。《CTWANT》提醒您: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
躁鬱症、憂鬱症有何不同? 醫揭「7大差異」:趁早就醫
許多人不易分別「躁鬱症」和「憂鬱症」,兩者可能有相似的憂鬱表現,但要留意,躁鬱症在長時間的憂鬱期外,還合併有躁期或混合期的發作。若僅服用抗憂鬱藥物,恐使躁症惡化!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醫師黃智群提醒,躁鬱症患者自殺機率較一般人高出10-20倍,不可不慎;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陳長聖說明,治療憂鬱症與躁鬱症藥物不同,現今有精神安定劑,不僅可抗躁症也能緩解憂鬱,呼籲民眾及早治療預後更佳。躁鬱症與憂鬱症有何不同? 7大差異比一比躁鬱症1全名為「雙相情緒障礙症」,或稱「雙極性疾患症」(Bipolar disorder),病因6-8成為基因遺傳,後天因素包括壓力、受到不當對待、吸食毒品、作息不穩等,不僅有憂鬱症狀,還多了輕躁或躁症,若出現情緒起伏等混和性特徵就是警訊。然而,躁鬱症首次發作通常是以憂鬱症狀為表現,而且躁症發作時間較短,因此患者往往被診斷為憂鬱症,服用抗憂鬱藥物不僅療效不佳甚至惡化,當出現躁症才發現原來是躁鬱症!黃智群醫師提醒,躁鬱症風險高,例如容易與人發生衝突、財務問題、不當性行為等,而且自殺機率較一般人高出10-20倍,比憂鬱症高出3-5倍,患者務必留意自身狀況。傳統藥物有風險 精神安定劑抗躁症又緩解憂鬱陳長聖醫師表示,躁鬱症的鬱期,如果使用一般的抗憂鬱藥,使用上會增加轉換成躁期的風險。而傳統的情緒穩定劑藥物服用,如果血液濃度過高,會影響中樞神經穩定,孕婦也有畸胎風險,需要抽血檢測藥物濃度。好在現今精神醫學界新共識使用「精神安定劑」,又稱為抗精神病藥物,不但可抗躁症,也能緩解憂鬱。躁症症狀繁多,患者可依不同狀況選擇合適的用藥,例如半夜亢奮不想睡,可使用嗜睡藥物;若需要集中注意力工作或唸書,就適用不會嗜睡的藥物,此類藥物對於治療躁鬱症的鬱期療效佳,也可合法使用於青少年,尤其躁鬱症發病年紀較輕,選擇適當的藥物可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陳長聖曾有一位14歲個案因父母離異,學業成績不佳、在校被霸凌,萌生自殘與自殺念頭,變成「繭居族」。起初使用抗憂鬱症藥物並無起色,當後來出現幻聽、暴飲暴食、嗜睡等症狀,才判斷比較屬於躁鬱症之表現。經使用精神安定劑半個月後情緒穩定許多,一個月後不再想自殺,甚至開始外出與朋友互動,未來也有機會重返校園。兩位醫師共同呼籲,民眾除了憂鬱症,也多留意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睡眠需求減少、亢奮聒噪、衝動行為等躁症或輕躁症的症狀,及早尋求身心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等專業治療,家人朋友也可以協助覺察,抱持同理、陪伴與傾聽,同時和校園師長建構起支持系統,以利症狀發作時可盡速就醫,減少憾事。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專線:1995reference.1.https://www.mohw.gov.tw/dl-1749-cc41c517-5728-4a4a-8dac-248f487d6cf5.html2.https://www.vhcy.gov.tw/PageView/RowViewDetail?WebRowsID=cfee6253-433f-451e-b5c6-df61f79956a9&UnitID=9560bc3c-9b11-43a8-9cd7-89c676199787&CompanyID=e8e0488e-54a0-44bf-b10c-d029c423f6e73.https://www.mohw.gov.tw/dl-1734-06cfb548-333b-4989-8756-2261a5c79525.html
思覺失調用藥卻「大量流口水」 中醫輔助治療改善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許多民眾受憂鬱、焦慮等症狀所困擾,需借助身心科治療。而中西醫共同診療,不但能加速精神症狀恢復、鞏固治療效果,並可利用中藥改善部分西醫副作用,使病患的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且服藥遵從度提升。自古存在「精神疾病」 中醫論述治療完整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怡嘉表示,精神疾病並非現代才有的文明病,而是自古就存在,如《內經》中提到的「狂症」與現在的「躁症」相同,其中記載「癲症」的部分內容,就是西醫指的「思覺失調症」;其他還有如「憂鬱症」與「鬱證」、「失眠」與「不寐」、「失智症」以及「癡呆」等,中醫都有完整的症狀、病機及治療方針論述,因此自古到今中醫便在治療精神疾病。思覺失調西藥緩解 納入中醫治療更穩定黃怡嘉提到,她曾收治一名 25歲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更換多種抗精神病藥,效果均不佳,最後服用「氯氮平」( Clozapine)後精神症狀方面改善,但卻出現大量流口水副作用,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拒絕再服用,隨後結合中西醫的生理及病理觀念,患者接受治療後口水減少、精神症狀也趨於穩定。中西醫共同治療 鞏固效果提升生活品質黃怡嘉說明,為西方藥理學及腦科學的進步,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與治療更上一層樓,可以補強中醫在急性治療的不足,但因藥物對抗性強,容易出現部分副作用,這部分正可以利用中醫來協助調理改善,兩種醫學相輔相成便是民眾之福。
住院看到過世友人是中邪? 「加護病房症候群」好發族群曝光
一位76歲老先生住進加護病房治療後,變的情緒激動、答非所問,還看見已經過世的朋友,家屬擔心:「是不是在醫院中邪了?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秦儼說明,這個特殊情況叫做「譫妄」,白話一點稱為「加護病房症候群」,恐帶來後遺症和高死亡率。高雄一位76歲老先生,本身有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壓以及慢性腎臟病史,因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由急診轉入加護病房治療。住院期間接受抗生素、升壓劑以及氧氣供應等臨床處置後,整體狀況逐漸改善。然而,某日家屬於探病時表示:「伯伯似乎和平常不太一樣,情緒很激動,答非所問,思緒不連貫,還表示看見已經過世的朋友,就像是變了一個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是不是在醫院中邪了? 」到底什麼是譫妄? 秦儼表示,這個特殊情況有個醫學專有名詞,叫做「譫妄」,或是「加護病房症候群」,是種急性、短時間內發生的注意力、認知功能障礙,嚴重一點則會拔掉身上的點滴管,甚至出現暴力舉動,可以視為一種急性腦衰竭。根據國外研究指出,譫妄症狀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的病人高達80%,在住院病患的盛行率也約有20-70%。譫妄常見風險因子如年邁、男性、酗酒、多重共病,視覺或聽覺受損、功能障礙、憂鬱症、失智或認知功能退化;誘發因子如感染、藥物、重大手術、麻醉、疼痛控制不良和疾病惡化等等。這也就是為何老年男性身上較容易觀察到譫妄症狀。臨床評估與治療秦儼表示,譫妄不只是暫時的混亂,甚至比外界以為的還要嚴重!除了住院天數變長、死亡率提升之外,甚至造成認知功能受損並一直持續到出院之後,需要早期診斷與治療。診斷確立後,找尋可能誘發的原因並給予處置,或合併其他藥物和非藥物的治療。非藥物的治療範圍很廣,例如家屬探視、重建定向感、疼痛控制以及使用耳塞避免睡眠被中斷等都是鼓勵使用的方法。另外,早期活動與復健對於插管使用呼吸器的病人更有幫助,不僅可以提早脫離呼吸器,也可以縮短加護病房住院天數;常見的肢體約束也是一種治療方式;藥物治療包括鎮靜藥物、抗精神病藥物和腎上腺激性作用劑等。秦儼表示,由於譫妄所帶來的後遺症和高死亡率,醫病雙方必須積極面對。縱使目前還沒有單一藥物可以預防,但可依靠評估工具診斷,再合併藥物和非藥物治療達到症狀緩解、縮短病程,並盡可能減少肢體約束的時間。最後,找出原因給予治療才是最重要的治療策略。
青少年注意!躁鬱症首波發病高峰是17歲 校園巡迴推廣同理心
躁鬱症全名為雙向情感障礙症,或稱雙極性疾患症(Bipolar disorder),在台盛行率約為0.3-0.5%,推估患者人數逾6萬9,594人。台灣精神醫學會蔡長哲理事長指出,躁鬱症因為情緒失調,許多人常與憂鬱症混淆,而躁鬱症的特點,是躁鬱症會有週期性的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躁症如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求減少、異常自信、精力旺盛、過度慷慨、亂花錢等;鬱症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動作及反應遲鈍、有輕生意念等。值得一提的是,躁鬱症不一定會憂鬱,卻一定有輕躁或躁症的症狀發作。躁鬱症有三大高峰發病期。蔡長哲理事長指出,躁鬱症發病平均年齡為20-30歲,國外一項研究分析1萬3626名躁鬱症患者發現,躁鬱症的發病年齡有三大高峰,分別落在17歲、26歲及42歲,而早於21歲發病的患者有著更高比例,會有物質濫用、酒精濫用、企圖自殺及雙向情感障礙快速循環的狀況,因此提早讓青少年提高對躁鬱症狀的察覺相當重要。為推廣青少年間的躁鬱症認知,台灣精神醫學會發起《跟著小安交換去》躁鬱症全台校園巡迴講座,預計與北中南東大學院校合辦6場巡迴講座,首場講座將在11/28於國立成功大學舉辦。蔡長哲理事長分享,把小安帶到各校巡迴,就像交換學生一樣,與各校同學進行深度交流。此次講座較以往講座有些許不同,將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將分享繪本故事《小安的人生旅程》,透過軟性、輕鬆的方式,讓原本對躁鬱症不了解的同學有初步概念,看看躁鬱症患者實際上會面臨哪些狀況。第二部分則由台灣精神醫學會醫師接續分享躁鬱症的相關治療趨勢,向大家傳達正確、專業的衛教資訊,期盼透過巡迴講座,讓同學們更了解躁鬱症,更重要的是提升認知而有能力自我察覺,適時尋求精神科醫師專業協助,並且打造更躁鬱症友善的同儕環境。躁鬱症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精神醫學部林建亨醫師指出,躁鬱症是情緒波動劇烈且容易復發的慢性疾病,病人的情緒會在躁期與鬱期反覆迴蕩,因此需要透過藥物治療以讓情緒維持穩定。躁鬱症主要有兩大類治療藥物,一類是抗癲癇藥物,透過阻斷神經傳導物質穩定神經;另一類則是抗精神病藥物,阻斷多巴胺相關作用來穩定神經,同時可抑制幻想、幻覺。林建亨醫師說,躁鬱症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常面臨許多困難,例如部分藥物會帶來體重增加的困擾,或患者自覺症狀改善,因此自行停藥,卻導致病情再度復發,離重返原來的生活又倒退一步,因而降低患者持續接受治療的意願。林建亨醫師強調,持續治療相當重要,每次的復發都會對患者社交功能帶來不少影響,隨著復發次數越來越高,不只症狀緩解會更加困難,恢復社交功能的患者人數比率也越來越少。
9成思覺失調患者吸菸 尼古丁恐降精神藥療效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5月31日訂為世界無菸日,在政府相關單位長期的衛教宣導及菸害防治推廣下,相信一般民眾對吸菸所帶來的各種危害早已不陌生。在臺灣每年有超過2萬5千人死於菸害,而菸害也在全球可預防性死因當中名列第一,足見戒菸對於健康促進的重要性。而與一般大眾相比,「菸」可能在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中佔有更不可忽視的位置。根據統計,思覺失調症患者有約9成可能有尼古丁依賴,而第一型雙向情緒障礙症及物質成癮患者也各有約7成有吸菸習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張君維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吸菸比例較一般族群為高的原因,推測可能與腦中尼古丁受體的異常有關;而病人也可能以吸菸來減少外界環境刺激及幻覺的干擾、短暫提升專注力並減低錐體外症候群副作用的影響。但不可不知的是,尼古丁會與肝臟負責代謝藥物的酵素產生交互作用,進而減少某些抗精神病藥物的血中濃度,造成藥物療效下降,反而讓精神症狀更難以控制。此外,因該科病人罹患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的比例不在少數,若合併抽菸則對健康的危害有加乘效果;且尼古丁也會減少快速動眼期睡眠的時間,長期下來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不可輕忽。因此,對精神疾病患者來說,抽菸顯然是弊大於利的;但若能戒菸,也有一舉多得的好處。張君維說,根據國外研究,自行戒菸的成功率約僅5%,但若合併其他方式如尼古丁替代療法(貼片、口嚼錠或吸劑等)或非尼古丁替代藥物(戒必適或bupropion)則可大幅增加成功率。值得注意的是,共病焦慮或憂鬱症的患者常會藉由抽菸來紓解壓力,無形之中讓自己更難擺脫對尼古丁的依賴,導致較一般人更難戒菸成功。因此若有上述困擾又有戒菸意願的民眾,建議在門診時與醫師討論,遠離菸害的路上會走得更順利。
輝瑞抗病毒口服藥「有禁忌」 10慢性藥3止痛劑都要避開
隨著本土確診個案激增,指揮中心預估月底將會單日破萬人,外界也十分關切抗病毒口服藥物,但以輝瑞Paxlovid口服藥物為例,不能與10大類藥物合併使用,而且會與35類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必須錯開時間服用。為保障民眾用藥安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將新增交互作用主動提示功能,提醒各醫事人員多加留意。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何小鳳說明,Paxlovid是一種蛋白酶(CYP3A)抑制劑,可阻斷冠狀病毒複製,但許多同樣透過CYP3A代謝的藥品也會受影響,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將會增加,所以Paxlovid不得併用以下10大類藥物,包括腎上腺素能受體拮抗劑、降血脂藥、抗心絞痛藥、抗心律不整藥、抗痛風、抗精神病藥、鎮定/安眠藥等。另Paxlovid還會與35類藥產生交互作用,所以須錯開時間服藥,使用時須注意藥物血中濃度,而這35類包括心臟血管用藥、止痛藥、抗癌藥、抗凝血藥、抗痙攣藥、抗憂鬱或精神病劑、抗痛風藥、HIV與C型肝炎等抗病毒劑、抗感染劑、荷爾蒙避孕藥、免疫抑制劑、麻醉、鎮靜/安眠藥,及全身性類固醇等藥品。不過, Paxlovid不會跟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產生交互作用,但會與另3種成分止痛藥起作用,包括普帕西芬(Propoxyphene)屬鴉片類止痛藥、匹洛西卡(Piroxicam)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以及配西汀(Pethidine)。上述禁忌藥物共涵蓋76種藥品成分、1208種藥品品項,涉及範圍廣,所以透過健保雲端系統提醒醫事人員。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則說,為保障病人用藥安全,健保署除透過與各特約醫事服務機構專屬健保資訊網公告區及「健保雲端系統」摘要區提示Paxlovid的用藥資訊外,也將依用藥說明書於雲端系統透過應用程式介面建置藥品交互作用主動提示功能,提醒醫師善用雲端查詢機制,於開立處方時,密切注意並詢問病患是否有使用具禁忌或有交互作用的藥物。
搶攻精神科用藥市場 瑩碩「帕利哌酮緩釋片」獨家銷售權予雙鶴利民
藥物傳輸技術開發商瑩碩生技(6677)日透過視訊,與中國央企華潤雙鶴全資子公司華潤雙鶴利民藥業(濟南)有限公司,簽署開發協議,鎖定成長快速的精神科藥物市場。瑩碩將獨家授權「帕利哌酮緩釋片」之中國地區藥品開發與銷售權利給雙鶴利民,雙方並共同進行藥物開發、臨床試驗與領證事宜,而瑩碩將依藥品開發進度,享有里程碑權利金以及產品上市後的銷售權利金。「帕利哌酮緩釋片」,為高技術緩控釋製劑,屬於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品,臨床上作為抗思覺失調症的第一線用藥。根據全球知名醫藥資訊顧問公司IQVIA資料顯示,2019年帕利哌酮緩釋片的全球銷售額約為5.7億美元,而該藥品在2018年即進入中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9年更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由於醫保是中國藥品市場的最大買家,該藥品市場的成長空間不容小覷。1月27日瑩碩總經理顏麟權、雙鶴利民總經理滿超代表簽約此協議,雙鶴利民為中國央企華潤旗下華潤雙鶴藥業(600062,中國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雙方延續2019年簽署戰略合作框架,擴大技術平臺與藥品的開發,加深連結醫藥行業供應鏈,目標增添營運成長新動能。瑩碩總經理顏麟權表示,精神疾患者就醫與服藥意願增加,帶動抗精神病藥物市場規模的快速成長。從全球醫藥市場規模觀察,精神相關藥物,包括抗憂鬱症、抗精神分裂(思覺失調)、抗焦慮藥物的市場規模僅次於心腦血管類藥物,是全球第二大用藥領域,而中國市場近年來的成長尤其快速,潛在的藥物開發商機龐大。
罹患思覺失調症 21歲高材生街頭裸奔
21歲的小琪(化名)曾是國立大學的高材生,正值青春年華的她,甫上大學便出現脫序行為,曾經裸體在街上奔跑,總感覺身邊的路人要傷害她,內心恐懼不已。家人陪伴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但是因為缺乏藥物的穩定治療,病情反覆,使小琪無法繼續求學,決定休學靜養。後來聽從醫師的建議,以獨特機轉的新型藥物進行治療,很快地小琪不再受幻聽、妄想等症狀困擾,因為病識感而產生的憂慮情緒也大幅改善,漸漸她重拾信心,經常積極參與醫院日間病房的復健活動及功能訓練,期待有一日能再重回校園完成學業。思覺失調症在台灣的發生率約是1%,每百位人口中便有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很多的患者因為受到疾病的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指出,陳紹祖主任分享,對於許多患者而言回到正常生活其實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可是因為思覺失調症會造成患者思考能力不如以往,再加上患者心中總是恐懼疾病復發,什麼事都不敢做。因此目前大約僅有三成患者可以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回歸社會,尚有三成患者雖能照顧自己,卻仍無法恢復原有的能力,完成簡單的工作。曾有患者家屬說:「沒關係,爸爸養你一輩子。」雖然背後的情感讓人動容,但陳紹祖主任仍期待可以有更多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社會,因為患者父母會老、兄弟姊妹會有自已的家庭,患者終有一日還是要學習自立。至30歲,很多的患者因為受到疾病的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所幸思覺失調症的治療發展持續推進,常見的治療選擇為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可透過抑制大腦多巴胺或血清素分泌以減少患者出現的幻覺、各種妄想等症狀,但是過少的多巴胺及血清素將導致患者沒有生活動力或社會退縮,反而造成患者用藥後,難以回歸社會。要讓多巴胺調節得剛好是重要的治療發展趨勢,目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出現新獨特機轉,結合目前既有的抗精神病藥物的優點、減少藥物的副作用,不會過度抑制多巴胺和血清素分泌,以調節的方式讓濃度不過多也不過少,幫助患者生理上維持在適當的平衡狀態,除了正性症狀,也顯著改善患者的負性症狀、情緒症狀及認知功能障礙,讓患者有機會重拾對生命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