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
」 流感 疾管署 疫苗 疫情 新冠流感重症創新高!1童打疫苗2天後染重症 最晚應「這時間」接種安心過年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國內流感疫情仍持續上升,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2025年第1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有12萬7千人次,其中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為12.6%。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上週新增4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是本流感季重症個案人數最多的一週,目前流感疫情仍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提醒民眾需留意。女童接種疫苗2天後染流感 重症入加護病房治療中上週新增4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有一例較年輕的流感重症個案為北部10多歲女童,本身有先天代謝性疾病,比較特別的是這名個案在12月下旬曾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但接種疫苗2天後就出現發燒、呼吸費力等症狀,前往急診就醫進行流感快篩確定感染A型流感。急診就醫當天,開立口服流感抗病毒藥物後便返家,但隔天女童症狀加重,痰液變濃並出現發紺缺氧等情形,因此再次前往急診就醫,經檢查發現肺部已有肺炎的情形,因此收至加護病房治療。林詠青醫師提到,目前女童已經住院約10天,現在仍在加護病房治療當中。打疫苗後至少需2週才有保護力 這週就應及早接種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2025年1月6日本流感季共累計41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91例流感死亡病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個案並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林詠青醫師提醒,就算有接種疫苗,也需要至少2週才會產生保護力,像前述流感重症個案,這名女童雖然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但是接種後2天疫苗保護力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就感染發病。農曆春節即將到來,春節期間民眾出國旅遊、南北往來較為頻繁,疾管署預估農曆春節前後流感疫情將會達到高峰,屆時類流感就診人次每週約有15萬人次。林詠青醫師指出,農曆春節距離現在也約2個多禮拜,春節期間流感疫情傳播風險會大幅增加,如果要讓流感疫苗有充足的時間在接種後獲得完整保護力以降低重症、死亡的風險,大概這一週就必須要及早接種疫苗,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幼兒、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一定要盡早接種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10萬筆科學檢測證實 愛滋病患者「驗不到病毒就不會傳染」
國際近年推廣「U=U(愛滋病毒量測不到=傳不出去)」新觀念,鼓勵愛滋感染者及早篩檢及早治療,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統整過去十年國際累積「十萬次無套性行為」的實證,已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不論是男女、男男之間的性行為,只要愛滋感染者穩定接受治療,血液中測不到病毒,性行為時就不會傳染給另一半。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最新統計,去年一整年國內新增愛滋感染者人數為1006人,再度回到千人大關,比前年的939人微幅增加,為了讓國內愛滋防治工作做得更好,正確認知「U=U」觀念十分重要,讓愛滋病毒的感染者能夠接受篩檢並盡早治療,減少社區傳播風險。依聯合國愛滋規劃署(UNAIDS)指引及現有最佳可得知之科學及醫學證據顯示,感染者穩定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並維持體內愛滋病毒量有效抑制達測不到(<200 copies/ml),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病毒給他人,也就是國際共識「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簡稱U=U),愛滋病毒量測不到就傳不出去。洪健清指出,「U=U」就是,當感染者血液測不到病毒時,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給伴侶,這個觀念是從1998年由瑞士衛生當局率先宣告,直到現在已經有足夠的科學證據。「U=U」科學證據確鑿,愛滋病測不到病毒量就不傳染。(圖/疾管署提供)洪健清表示,綜整過去十年、國際間四個大型研究發現,累積了至少十萬次無套性行為的接觸,不管是男女異性或男男同性,在沒有戴保險套之下,只要一方是穩定接受治療的愛滋感染者,其伴侶在研究觀察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受到傳染,甚至於其他性病的接觸也沒有造成傳染。「這是很重要的科學證據跟醫學知識」,洪健清表示,感染者只要好好接受抗病毒治療,身體的免疫系統可以恢復健康,且站在公衛角度,不會把病毒傳播出來。但疾管署2023年曾進行國內調查,結果只有50%的人知道「U=U」,年長者接受的速度較慢,年輕人則相對接受度較高。洪健清說,愛滋病毒雖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染,但愛滋病毒量的高低才是傳染力的關鍵。台灣目前愛滋感染第一線治療處方單錠複方藥物,只要一天一顆,愛滋感染者便能控制病毒量,鼓勵感染者持續穩定治療並維持體內愛滋病毒量低於200 copies/ml,也就是醫學上定義為測不到病毒(undetectable)。而一般日常生活接觸,如:擁抱、牽手、共用餐具或馬桶、蚊子叮咬等都不會傳染愛滋病毒。「U=U」科學證據確鑿,愛滋病測不到病毒量就不傳染。(圖/疾管署提供)
陸傳hMPV致死率恐達43% 醫揭台灣現況:檢測能力不足
近期中國大陸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疫情引發關注,網傳該病毒致死率高達43%,且沒有疫苗及特效藥,引發台灣民眾不安。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出面闢謠,強調該病毒並非如傳言般危險,實際致死率低,呼籲民眾勿過度恐慌。蘇一峰在臉書上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與其他呼吸道病毒類似,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部分患者會因肺炎出現呼吸困難。但他指出,成年人感染該病毒的致死率極低,僅「低於千分之一」,遠低於網路傳言的43%。雖然目前尚無針對該病毒的疫苗或抗病毒藥物,蘇一峰提醒,整體情況與其他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相當,對健康成年人影響有限。針對台灣應對該病毒的現狀,蘇一峰坦言,最大問題是檢測能力不足,「目前九成的醫療院所無法檢測這種病毒,且檢測費用未納入健保給付,需要民眾自費檢驗。」由於檢測率低,通報的感染案例數量有限,導致疫情數據可能被低估。蘇一峰呼籲,除了提升病毒檢測能力外,醫療院所應加強防疫準備,減少病毒在社區間的傳播風險。他也建議民眾持續做好基本防護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並在有症狀時及時就醫。先前疾管署也曾呼籲過,長者、幼兒等免疫力不佳之民眾非必要勿前往中國,以防就醫不易延誤病情;如必要前往,建議出發前儘早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並於返台後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發燒或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等相關TOCC,以供醫師評估及時診斷通報。
網傳「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致死率高達43%!醫師駁斥曝治療關鍵
大陸近期出現與流感、新冠肺炎(COVID-19)相近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中國稱「人類偏肺病毒」),傳染力持續升溫,網路上傳出該病死亡率高達43%。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成年人感染的致死率非常低,低於千分之一。蘇一峰常在臉書上分享醫療知識,對於近日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傳言,他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其實沒那麼可怕,跟其他感冒呼吸道病毒差不多,感冒症狀發燒咳嗽都可能有,嚴重者肺炎會喘,「最大問題是只能症狀治療,沒有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化痰藥物和類固醇等等藥物治療」,他強調成年人感染的致死率非常低,低於千分之一。另外,蘇一峰不解台灣為何將hMPV翻譯成「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照理說英文直譯應為「人類偏肺病毒」,他質疑翻譯的人不懂什麼是間質肺炎,直呼根本是亂翻一通。網路傳言「中國爆發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死亡率43%,沒有特效藥?」民間組織「事實查核中心」指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不是大陸新興傳染病,而是全球皆有的病毒,也是冬季呼吸道傳染病毒之一。感染者症狀多是一般感冒症狀,甚至無症狀,整體死亡率不到1%;唯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較高的重症風險,須特別注意。有報導稱「特定人群感染病毒後死亡率達43%」,事實查核中心解釋,該研究是針對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感染hMPV、RSV病毒100天後致死率,不是泛指一般健康者。事實查核中心強調「傳言誤導此病毒死亡率高,是引人誤解的錯誤訊息。」近期大陸監測資料顯示,14歲以下感染hMPV者有增加趨勢;但台灣監測數字顯示,近2個月均沒有檢出hMPV病毒,是低度流行,事實查核中心提醒民眾反而要留意流感病毒。
中國爆發「人類偏肺病毒」台灣去年已有! 5歲以下孩童要當心
中國近期爆發多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其中又以人類偏肺病毒(HMPV)為大宗,與新冠肺炎相似,入冬後在中國明顯增加,尤其以14歲以下及北方省區尤其明顯,目前沒有疫苗,甚至也沒有抗病毒藥物。前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氏璧表示,人類偏肺病毒(HMPV)是中國採用的名字,在台灣稱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並不是是病毒,2023年台灣已流行過一波,所以不必太緊張。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臨床表現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相似,常見症狀包括咳嗽、發燒、鼻塞、呼吸急促、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等。傳播方式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潛伏期約為3至6天,輕症者大約1週左右,症状可以逐渐獲得缓解。林氏璧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之前在台灣被稱為「小孩殺手」、「恐怖肺炎」,但該病毒每個人遲早會得,躲也躲不掉,「保持平常心,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把過敏控制穩定,感染後也不至於太嚴重。」林氏璧也說,該病毒全世界都有,而且是造成5歲以下小孩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僅次於RSV。但就算被感染了,絕大多數都能靠自己的免疫力恢復,且疫苗已經在研究、進行中,可以期待未來是否會問世。最好的預防方式是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身免疫力,在室內也要通風,避免前往流行疫區、戴口罩、減少出入人多的場所、勤洗手,沒洗手別亂摸眼、鼻等部位。
國小女學生看診「怪怪的」 醫驗完:出乎我的意料
近來各地流感疫情升溫,小兒科醫師陳信宏分享,下班前幫一個國小女學生看診,覺得怪怪的,立即幫她做快篩,結果讓他出乎意料。陳信宏在粉專《陳信宏小兒科診所》表示,最後一個病人是國小學生,發燒一天,經過檢查,跟詢問病史,覺得怪怪的,即使已經超過下班時間,還是決定要幫她做一下流感快篩,小女生很怕做快篩,抗拒了一會,才完成快篩。陳信宏透露,過了5分鐘,快篩結果出來,竟然是A型流感,由於症狀沒有很典型流感症狀,所以出乎他的意料,不過這正是流感的特性,典型流感,大家都會診斷,就是並非每個流感都是典型流感,還是要做快篩,才能夠及早診斷,及早給抗病毒特效藥,才可以快速恢復健康,減少住院的風險,以及減少後流感遺症的風險。疾管署指出,本流感季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23日累計350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積75例,死亡數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提醒,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加以年末聖誕跨年、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上升,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以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詢問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
與新冠類似…陸人類偏肺病毒升溫「3族群最危險」 醫示警:無疫苗和特效藥
中國近期爆發多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其中又以與新冠肺炎相近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為大宗,在入冬以後明顯增加,特別是14歲以下的兒童,老年人和幼童都是高危險群,傳染途徑、預防方式等也曝光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日前發布「全國呼吸道傳染病監測情況」,提到急性呼吸道呈上升趨勢,其中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逐漸變多,而這一個病毒是直到2001年由荷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據了解,人類偏肺病毒(HMPV)又稱「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臨床表現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相似,常見症狀包含發燒、咳嗽、鼻塞、呼吸急促、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等,嚴重可能發展成細支氣管炎、哮吼、熱痙攣、肺炎及腦炎等;有過敏體質的人,很可能誘發哮喘或氣喘發作。人類偏肺病毒目前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物。(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人類偏肺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以直接、間接性的接觸傳染,潛伏期約3~6天,症狀輕者大約1周左右可以逐漸獲得緩解。其中,5歲以下兒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都是高風險族群,可能引發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目前尚無疫苗和特效藥物,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想要避免感染人類偏肺病毒,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並提高自身免疫力,此外室內也要通風,避免前往流行疫區、戴口罩、減少出入人多的場所、勤洗手,沒洗手別亂摸眼、鼻等部位。對此,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接受《中央社》訪問,透露都是受免疫負債影響,人類偏肺病毒目前沒有疫苗,也沒有抗病毒藥物,除了幼兒、老人和免疫力較差者,若有糖尿病、腎病或肝病等慢性疾病,也要注意,一旦發生感染,只能使用氧氣、呼吸治療,萬一變嚴重就只能靠運氣了。
路過也會中標!診所示警「病毒界葉問」:恐1傳10人
疾病管制署18日公布新增4名麻疹確定病例,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而且皆是日前越南境外移入個案40多歲男性,就醫時陪病的家屬、急診就醫接觸之護理人員及環境清潔人員,以及同班機的另一名40多歲男性。對此,有診所也發文示警,麻疹走過路過就可能被傳染,甚至1人傳染10人!根本是「病毒界的葉問」。疾管署18日公布新增4名麻疹確定病例,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國內感染者為30多歲男性(案1)、30多歲女性(案2)及30多歲女性(案3),分別為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個案(中部40多歲男性)就醫接觸者之陪病家屬、急診就醫接觸之護理人員及環境清潔人員;境外移入之40多歲男性(案4),為指標個案同班機旅客,先前已由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進行衛教及追蹤,並於出現疑似症狀後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研判係因搭機過程接觸該名確診個案感染。對此,「新莊波力親子診所」昨(23日)晚間也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經由空氣、飛沫、鼻咽分泌物傳染,麻疹病毒能在空氣中維持2小時的感染力,且傳染力強大,走過路過就可能被傳染,甚至1人傳染10人!根本是病毒界的葉問。至於麻疹症狀有哪些?診所說明,麻疹感染初期症狀如同感冒,會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症狀;發燒3至4天後,口腔黏膜上會出現柯氏斑點;感染7至18天後,從耳朵開始發疹,並擴散至臉和全身,持續4至7天,而且「嬰幼兒罹患麻疹可能併發耳炎、肺炎與腦炎,致死率高達5%至10%!」診所續稱,麻疹患者應 隔離,避免傳染給家人。除了按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也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增強抵抗力。雖然得過麻疹的人具有終身免疫力,「但接種MMR疫苗是最好的預防!」疾管署也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20歲女稱「私密處長痘」 婦科醫一看傻眼:前、現任都要檢查
北部一名20多歲女子自稱下體長出「青春痘」,因此到婦產科求診,但卻因害羞拒絕接受內診檢查,僅希望醫師直接開痘痘藥。經醫師與護理師多番勸說,她才同意配合內診檢查,然而檢查結果卻震驚所有人。婦產科醫師王樂明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這則案例,他提到,該女子一進診間便直問「可以開痘痘藥嗎?」在醫師建議她轉掛皮膚科後,她才透露「痘痘」其實長在下體。然而當被要求進行內診確認病灶時,女子因害羞多次拒絕,堅稱自己透過Google查詢過,應該是毛囊炎或青春痘。王樂明也耐心解釋,「若誤診,治療效果不佳,反而延誤病情」,而後護理師也加入勸說,強調內診能更準確判斷病情。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解,女子終於同意檢查。檢查一開始,王醫師便發現情況嚴重,「根本不是毛囊炎,而是滿滿的菜花!」王樂明表示,尖形濕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性傳染病,該女子病灶範圍大,病毒濃度高,需以電燒去除病灶,後續搭配抗病毒藥膏才能改善。王樂明進一步提醒,女子應邀請伴侶一同接受治療,以避免重複感染(俗稱「乒乓球效應」)。然而女子卻表示,「可是我男朋友已經換人了!」讓醫師感到無奈,只能建議她通知前任及現任伴侶共同檢查與治療。王樂明提醒,尖形濕疣初期可能僅呈現小顆病灶,容易被誤認為青春痘或毛囊炎,但若延誤治療,病灶會快速增生甚至擴散。因此,發現疑似症狀時應及早就醫,接受專業診斷與治療,以免病情加重或影響伴侶健康
愛滋10年生活品質調查公布 擔心活不好!98%陷憂鬱情緒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於今(20)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愛滋感染者10年生活品質調查報告,指出感染者隨著治療進步,三合一單錠藥、長效針劑等有效治療,及U=U新觀念(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使其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壽命延長與一般人無異。然而,報告也指出,愛滋感染者的心理健康品質與社會關係品質依舊很差,不僅憂鬱、失眠比例偏高,擔憂疾病汙名造成不友善對待,更形成社交孤立與退縮,使感染者面臨成為孤老一族與長照孤兒。調查結果顯示,10年來感染者「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其中因治療副作用造成生活困擾的情形,比例降低超過10%;因身體狀況不佳的比例也降低逾15%。但於此同時,感染者「心理健康品質」陷入多年困境卻毫無改善,甚至持續惡化,他們在工作、親密關係和社交關係上的困擾,10年來持續上升,更值得關注的是,感染者感受到憂鬱情緒的比例,從2013年的79%驟升至2023年的98%,顯示大多數感染者都曾被憂鬱所擾,揭示醫療進步和社會接納間的落差與矛盾。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邱飄逸理事長表示:「光是醫療技術的進步,還不足以讓感染者的照護品質真正提升,我們需要更友善的醫療環境,並持續推動去汙名化工作。因此,我建議院方加強醫護人員的友善教育訓練,建立完善的友善醫療網絡,這樣才能真正幫助感染者過上更好的生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顧文瑋主治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愛滋醫療環境面臨雙重挑戰,一是整體醫療體系對感染者的歧視與偏見,二是醫病的有效溝通仍不容易。在2023年調查指出,仍有三成感染者曾遭遇就醫歧視;此外,約三成八的感染者不知如何與醫療人員討論藥物副作用問題,此舉反映目前醫療體系中,相關人員不僅對愛滋認知不足,醫病權力落差也引發溝通不良等問題。在記者會上,資深感染者光哥分享了他自2001年感染愛滋至今23年的親身經歷。他談到愛滋抗病毒藥物的顯著進步,讓感染者得以維持健康,但也面臨高齡化的挑戰。他提到:「10年前擔心活不了,現在擔心活不好。」光哥以身邊友人經歷說明了老年感染者的困境,例如因愛滋身分遭拒進行骨質疏鬆關節置換手術,或在癌症手術期間無法找到友善的看護服務。他呼籲社會應從法規與教育著手,消除對愛滋的汙名,確保感染者在長期照護上的基本權益。
全民免費!明年元旦起「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 所有民眾都可接種
為提升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同時發揮疫苗最大效益,疾管署今(17)日宣布,自明年1月1日起,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的民眾接種,目前剩餘量約96萬劑,將開放到疫苗用完為止。疾管署指出,本流感季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16日,累計327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另死亡病例累積69例,死亡數為近10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透露,上周最年輕的重症個案為一名北部4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就醫前不知道病史,也未接種疫苗,自12月上旬出現嚴重咳嗽症狀2至3天,後續出現虛弱、無力症狀,送醫急診發現意識不清,並有發燒、血壓偏高、血糖過高、肝腎功能異常,流感快篩確認感染A型流感,給予抗病毒藥物後,觀察其呼吸十分費力,休克插管收治於加護病房。疾管署表示,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自11月1日起,已再開放第二階段無高風險慢性病之50歲~64歲民眾接種公費疫苗。疾管署統計,截至12月16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62.6萬人次,整體疫苗使用率約85.4%,低於去年同期(617.3萬人次),另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3.3%,學齡前幼兒則為60.7%,皆尚未達接種目標。對此,疾管署建議,目前全國約有4000餘家合約院所(含部分衛生所)提供接種服務,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名單,並向合約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疾管署也說到,長者及幼兒是感染流感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最高的族群,流感疫苗雖無法完全避免感染,但確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降低重症和死亡最有效的手段。疾管署強調,為了保護家中長者與幼兒等重要成員,呼籲民眾,儘速帶著心愛的家人,接種流感疫苗,早打早安心,若來不及在年底前完成接種,明年1月1日起,全家都可以接種,記得全家一起來接種,一起保護家中的長者與幼兒。另外,疾管署也提醒,國內流感疫情即將進入流行期,且明年農曆春節較往年提早,請民眾儘早接種,以於疫情達高峰前獲得足夠保護力。近期氣溫偏低,為防範流感衝擊,民眾除接種疫苗,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出現類流感症狀儘速戴口罩就醫,並在家休息,減少病毒傳播機會。
多毒齊發流感重症增 中市再新添3死
「今天流鼻涕、咳嗽了嗎?」低溫來襲,臨床醫師發現近來多毒齊發,有幼兒園一班3人腸病毒、7人流感,還有1家3口爸爸流感、媽媽腺病毒、小孩黴漿菌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台中市上周(12月1日至7日)新增3例流感重症死亡病例,目前仍有7人因流感併發重症住院治療中。冷氣團一波波南下,周遭類流感和流感病號驟增,衛福部台中醫院日前收治1家3口全都感冒,爸爸發燒、肌肉痠痛罹患流感,媽媽高燒、紅眼睛和流鼻水卻是典型腺病毒症狀,6歲女兒卻是黴漿菌感染,小兒科主任李德敏說,1家3口罹3種類流感,看來都是從家戶外傳染,幸好爸爸立即使用抗病毒藥降低家戶內傳染可能。小兒科醫師施勝桓則遇到幼兒園1班3人感染腸病毒,另7人得流感,其中感染腸病毒幼童來就醫,媽媽抱怨,一班好多人生病,卻沒有停課機制。施勝桓說,臨床上看到腸病毒、流感、水痘以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各種病毒都很活躍,建議戴口罩、勤洗手,並做好環境清消,避免群聚傳染。台中市衛生局指出,依據疾管署傳染病倉儲系統資料顯示,台中市上周(12月1日至7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分別為1萬488人、733人,皆高於去年同期人次;且上周新增4例流感重症、3例重症死亡個案,目前仍有7人因流感併發重症住院治療中,這些個案只有1人打過2024年季節流感疫苗。衛生局統計截至12月7日台中市完成65萬9536人次流感疫苗接種,其中65歲以上接種率41.8%、學生族群64.8%、幼兒族群54.3%,目前台中市只剩15萬4000餘劑流感疫苗,呼籲50歲以上民眾把握時間趕快接種流感疫苗,預估今年不會有剩餘疫苗可供全年齡層公費接種。
流感12月恐將進入流行期 30多歲男染流感併發肺炎亡
上週冷氣團報到,國內流感疫情也有略升的情形。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於12月3日疾管署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約有71,400餘人次,近2週都可以看到國內類流感就診人次有略微上升的情形。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進入流感流行期,但是今(2024)年流感季的流感重症以及死亡個案都是近十年來同期新高,呼籲還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應盡早接種疫苗以減少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上週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 染H1N1後併發呼吸衰竭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國內新增11例流感重症死亡個案。其中有一位較年輕的重症死亡個案,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這名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本身有氣胸、慢性肺部疾病,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在10月上旬開始有發燒、咳嗽有痰、呼吸困難等症狀,前往醫院就醫後,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已有異常狀況,且流感快篩為A型流感陽性,經檢驗確認感染H1N1。後續這名個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由於臨床研判他有急性呼吸衰竭的情形,因此收至加護病房繼續治療。但林詠青醫師提到,在住院過程中個案的肺炎狀況一直沒有好轉持續惡化,在11月底也就是發病後約7週就因此不幸過世,主要死因為A型流感併發肺炎及急性呼吸衰竭。預估流感12月中進入流行 年末活動多應提前增強保護疾管署公布,今年流感季的重症病例數及死亡數皆為十年同期最高,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2日本流感季共累計286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另外死亡病例共累積52例,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隨著氣溫逐漸降低,疾管署預期呼吸道病毒將會更加活躍,預估流感疫情大約在12月中旬會進入流行期,再加上臨近年末民眾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將會增加,呼籲尚未接種疫苗者應盡早接種。林詠青醫師表示,像前述的流感重症死亡個案,雖然年紀輕但有慢性疾病,所以也藉此特別呼籲有慢性疾病的患者、65歲以上的長者等都是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後併發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族群,更應盡早接種疫苗降低風險。
流感死亡病例創10年新高 疾管署籲高風險族群應盡速施打疫苗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流感季流感死亡病例數為十年同期新高,而且死亡個案都沒有打過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於11月26日表示,因應秋冬流感疫情,疾管署追加採購的15萬劑流感疫苗都已配送到各縣市,由於這週冷氣團來襲,特別呼籲長者、幼兒等高風險族群應盡速接種疫苗。重症、死亡皆10年最高 擔憂冷氣團來襲提早進入流行目前,國內流感疫情尚未進入流行期,但是仍要留意。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週類流感健保急門診就診人次共計7萬餘人次,較前一週略幅上升約3%左右,研判疫情仍在相對低點上下波動的情況,不過流感併發重症已累積250例,是近10年來同期最高。其中,已有41例流感死亡個案,分別為40例A型H1N1、1例A型H3N2,李佳琳副主任提到,今年流感死亡個案數也是近10年同期最高,而且全部都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現在首波冷氣團來襲,是否會推動流感提早進入流行期?對此,羅一鈞發言人回應,其實是有這樣的擔憂,不過還要繼續觀察下週流感就診人次是否有明顯增加,若以11月來看流感疫情還沒有明顯要上升的跡象,而且病毒型別也沒有明顯轉換,所以現階段才會認為還不會很快進入流行期,但如果冷氣團接連報到,那流感在12月中或12月底開始進入流行期的可能性就會大增。預估流感12月會升溫 但抗病毒藥公費使用擴大待觀察不過預防應提前準備,羅一鈞發言人表示,由於疾管署預估流感大概在12月就會開始準備升溫,這個禮拜冷氣團來襲,還是要特別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盡速接種流感疫苗。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25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29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80.3%),目前剩餘129.5萬劑,流感疫苗仍有許多庫存可提供給民眾接種,以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的風險。但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物的部分,羅一鈞發言人表示,由於目前觀察下來,流感就診人次還處於相對低點,經內部討論後,會再觀察一段時間,不會如往年一樣都在12月1日起就立刻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物使用條件,確切的實施日期會再於日後公布。
流感重症、死亡雙創10年新高!疾管署宣布:擴大使用公費抗病毒藥 11類族群曝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流感重症、死亡數創下10年同期新高紀錄,疾管署今(4日)宣布,自本月15日起至明年2月28日止,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11類人可公費用藥。疾管署表示,為因應113至114年流感流行高峰期,決議自今(113)年12月15日至明(114)年2月28日期間,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的使用條件,新增對象為「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根據疾管署公布的11類公費用藥對象,包括1.「流感併發重症」通報病例、2.「新型A型流感」通報病例、3.孕婦經評估需及時用藥者、4.未滿5歲及65歲以上之類流感患者、5.確診或疑似罹患流感住院(含急診待床)之病患、6.具重大傷病、免疫不全(含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流感高風險慢性疾病之類流感患者、7.肥胖之類流感患者(BMI≧30)、8.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間:113年12月15日至114年2月28日)、9.類流感等群聚事件經疾病管制署各區管制中心防疫醫師認定需用藥者、10.「新型A型流感」極可能/確定病例之密切接觸者、11.動物流感發生場所撲殺清場工作人員。疾管署指出,類流感病患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經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另由於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公費用藥治療的時機及必要性,仍由醫師依病患狀況及臨床專業決定。疾管署提醒,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且今年的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10年同期最高,尚未接種流感疫苗的公費對象,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與學齡前幼兒等感染流感後易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接種。
55歲男染肺炎桿菌…長期「1習慣」害病逝 重症醫嘆:明明有得救
一名55歲男性感染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原本可以針對細菌種類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然而藥物對他卻完全沒有作用,最終搶救無效身亡。重症醫師說明,該名患者長期亂吃抗生素,產生了全身性的耐藥性,「我知道敵人是誰,在哪裡,但敵人已經衍生具有強大的『護甲』」,讓人感到十分遺憾。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表示,民眾習慣自己亂吃抗生素是相當危險的行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已成為全球健康的重要挑戰,尤其是在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濫用的背景下。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報告,每年約有70萬人因耐藥性感染死亡,如果不採取有效行動,到了2050年可能上升至每年1000萬人。醫師說明,在亞太地區,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尤為嚴重,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過度使用抗生素以及醫療基礎設施的不足,耐藥性細菌的傳播速度正在加快。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監測報告,感染多重抗藥性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發的敗血症,其28天死亡率高達36.5%。黃軒指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指的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對抗微生物藥物,例如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抗寄生蟲藥物,這些抗微生物藥物敏感性降低,導致這些藥物治療感染的效果減弱甚至無效。這不僅會延長疾病的持續時間,還可能導致更高的死亡率,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預計到2050年,台灣每5人中就可能有1人因抗藥性感染而喪命。
未來每5人恐1人因此送命! 55歲男染菌有藥醫卻因「這1習慣」搶救無效
亂吃抗生素而導致的耐藥性問題,已經是全球性的健康緊急狀態。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分享,一名55歲的重症患者,由於長期亂吃抗生素,產生了全身性的耐藥性,導致藥物沒有任何作用,最終搶救無效身亡,讓他忍不住直呼「我知道敵人是誰,在哪裡,但敵人已經𧗠生具有強大的『護甲』,我所有的武器,也全都失效」。黃軒日前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表示,他曾經遇到一位55歲的重症患者,因長期自行服用抗生素,產生全身性的耐藥性,「明明知道那個重症患者,是由於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感染,最終還是搶救無效……我們原本是可以針對細菌,用有效的抗生素,至終都對他是完全沒有效的」。黃軒接著說到,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已經成為全球健康的重要挑戰,尤其是在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濫用的背景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每年約有70萬人因耐藥性感染而死亡,若不採取有效行動,到了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上升至每年1000萬人,並造成經濟損失達100萬億美元。黃軒指出,在亞太地區,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尤為嚴重,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過度使用抗生素以及醫療基礎設施的不足,耐藥性細菌的傳播速度正在加快。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監測報告,部分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比例相當高,像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高達90%,而感染「多重抗藥性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發的敗血症,其28天死亡率高達36.5%,這讓黃軒不禁感嘆「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預計到2050年,台灣每5人中可能有1人因抗藥性感染而喪命」。黃軒說明,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指的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對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及抗寄生蟲藥物)敏感性降低,導致這些藥物治療感染的效果減弱甚至無效,「這不僅會延長疾病的持續時間,還可能導致更高的死亡率,且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不僅僅指抗生素而已」。黃軒提到,世界衛生組織推出了《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行動計劃》,其核心目標包括提高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認識和理解、加強監測和研究能力、減少抗微生物藥物的不當使用、提供可持續的投資來應對耐藥性,以及鼓勵全球合作,共同採取行動。文末,黃軒也強調,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緊急問題,需要各國政府、醫療機構和個人共同努力,「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倡導的,通過綜合措施的實施,我們可以延緩耐藥性的發展,保護人類健康的未來」。
流感死亡數創10年同期新高!40歲女咳6天「呼吸衰竭」 急診當天病逝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9日)表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1月18日累積21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06例A型H1N1、9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其中34例死亡(33例A型H1N1、1例A型H3N2),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且34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鄔豪欣說明,上週新增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40多歲女性,本身有甲狀腺亢進代謝性疾病,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11月5日出現咳嗽症狀,直到11日仍沒緩解,同時有發燒、呼吸急促症狀,到醫院已呈現呼吸衰竭,急診緊急插管並施予抗病毒藥物治療,但萬者症狀持續惡化,當天不幸病逝。疾管署說明,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累積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及死亡數均創十年同期最高,且以65歲以上長者發生比例最高,為使長者及幼兒於流感流行期來臨前獲充足保護力,該署自11月15日起實施「113年度提升65歲以上長者與6歲以下幼兒流感疫苗接種率合約院所獎勵計畫」,請醫界共同推動長者及幼兒疫苗接種作業,以守護民眾健康,獎勵計畫推動後,長者及幼兒之接種量,已觀察到回升情形,至11月18日累計4天已接種約16.5萬人次,相較去年同期增加26%,顯示該措施實施發揮效用,有助刺激打氣。另,今年10月1日新冠疫苗開打以來,新增新冠併發重症個案均未接種新冠疫苗,目前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氣溫已明顯下降,預估新冠疫情可能在冬季升溫,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新冠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另除提升自我免疫保護力,為保護家人朋友,鼓勵民眾踴躍接種,以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8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05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8.5%),剩餘138.6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27.8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9.8萬)2.6倍,隨著入秋最強冷空氣來襲,呼吸道病毒將更活躍,呼籲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流感重症病例數、死亡數10年同期最高 5歲童「四肢抽搐」併發腦炎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2日)表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1月11日累積20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90例A型H1N1、8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其中26例死亡(25例A型H1N1、1例A型H3N2),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且26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重症個案中最年幼的是北部5歲女童,本身沒有接種本季流感疫苗,11月初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隔天突然失去意識、四肢抽搐痙攣送醫,疑併發病毒性腦炎,轉到加護病房治療,後續確認感染H1N1流感,給予抗病毒藥物後症狀緩解,3天後轉一般病房,住院第5天出院。 死亡個案方面,林詠青提到,最年輕為中部40多歲女性,本身有癌症病史,未接種當季流感疫苗,因咳嗽有痰、呼吸困難,持續1週沒有改善就醫,經檢查發現血氧濃度偏低、雙側肺炎、呼吸衰竭轉送加護病房,後續病況持續惡化,入院第7天因為併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病逝。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1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465.8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2.4%),剩餘177.9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09.1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5.7萬)2.4倍,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呼籲尚未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