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模糊
」 台灣 美國 拜登 中國 台海台灣處境令人擔憂! 美軍高層:川普新內閣是一場「該死的惡夢」
川普2.0的新內閣成員陸續出爐!對此,CNN首席國家安全記者修托(Jim Sciutto)也於美東時間13日撰文示警,川普已誓言推行「美國優先」及戰略收縮的議程,此舉將對美國兩黨建制派的外交政策造成大規模且持久的影響。與此同時,他還點名北約、烏克蘭、南韓、日本及台灣的未來,令人非常擔憂。CNN首席國家安全記者修托於13日撰文透露,在當選總統川普宣布選擇福斯新聞主持人、陸軍退伍軍人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擔任國防部長後,現任和前任高級軍事指揮官分別向他表示,川普此舉簡直「荒謬」、「一場該死的惡夢」,「而且需要澄清的是,這些人不是黨派人士,而是川普和拜登總統任內的高級指揮官。」這些高級指揮官表示,他們的批評並不是針對個人,「沒有人會對赫格塞斯有任何負面評價」。然而,他們最關心的是,川普透過此次新內閣的任命,組建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國安及外交團隊,對美國建制派的外交政策進行了大規模且持久的鉅變。1位退休的四星將軍告訴修托,赫格塞斯在管理五角大廈或國家安全人員流程方面缺乏經驗,「但我正在努力保持開放的態度,並希望新的想法可以改善陳舊迂腐的事物。話雖如此,新內閣的共同點顯然是對川普相當忠誠,雖然內閣成員擁有一定的忠誠是必要的,但奴隸般的忠誠是危險的。」修托指出,川普準備實現「美國優先」的議程,結束美軍無止盡的海外戰爭,並減少或改變他認為不利於美國利益的條約及盟友關係,每一項都背離了過去兩黨建制派的外交路線。而目前為止,赫格塞斯在福斯新聞的論點,長期以來也一直支持川普的「美國優先」議程。那麼川普的回歸,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又意味著什麼呢?川普1.0的前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在修托最新出版的書籍《大國回歸》(The Return of Great Powers)中指出,按照「美國優先」這種既定的世界觀,川普將終止對烏克蘭的援助,以保衛美國利益免受俄羅斯傷害。「如果我是烏克蘭,我會非常擔心,」波頓告訴修托,「如果一切都可以達成協議,並帶來和平之類的東西,那再讓出10%的烏克蘭領土對川普來說又算什麼呢?」波頓還指出,他相信一旦川普重返白宮,美國會嘗試退出北約,「我認為北約將處於真正的危險之中」。前白宮幕僚長凱利(John F. Kelly)也示警,川普對美國安全承諾的蔑視,還延伸到與南韓和日本的共同防禦條約,關鍵是他認為北約毫無意義。他們還告訴修托,川普上台後,台灣的處境也令人擔憂。儘管拜登多次公開宣稱要在軍事上保衛台灣,免受中國的入侵,並試圖改變白宮的戰略模糊政策,但修托表示,川普的前高級顧問沒有人告訴他,他們相信川普會做出同樣的口頭承諾。波頓甚至還透露,川普認為台灣太小,無法成功抵禦中國的攻擊,對美國而言亦微不足道。
川普重返執政 專家示警:台灣會被扒一層皮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揭曉,共和黨川普重返執政,成功大學社科院政治系教授、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基金會執行長王宏仁表示,川普上任後,首要解決經濟問題,必須拿出立即性政績,台灣勢必要付出相對應成本,包括經濟、軍事成本等,關鍵是政府如何縮短陣痛期。王宏仁指出,川普上台後會與過去擔任總統不一樣,主要在於幕僚已大幅變動,要關注包括國防部長、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的人事安排,是否為台灣過去熟悉的人?這些人過去對台言論發表什麼主張?這是我們必須去假想、推演的。他說,川普重返總統大位對台灣而言,以兩件事最重要,一是他可能施壓台灣軍事預算,二是針對台灣關稅問題施壓,其中就包括台積電,政府與民間都該寫好因應劇本。王宏仁提到,過去民主黨建立的民主聯盟模式,我們較能適應,且台灣在其中扮演正面、積極角色;川普上台後,雖不至於全面推翻此一模式,但台灣等其他國家勢必會被「扒一層皮」。他說,川普上任後首要解決經濟問題,其一就是跟台灣索取相對應的軍事、經濟成本,但我們有沒有可能這麼快付出?除非用特別預算追加,但也不可能一蹴可幾,達到川普提到的5%、10%GDP,相信台灣跟韓國應該都已經準備好「要付出」,只是要付多少?有無討價還價空間?至於未來美中關係走向,王宏仁認為,川普當選對中國的挑戰更大,因中國將面臨更多關稅及高科技產業遭制裁的議題;不過,川普相較於民主黨,也會比較願意跟習近平溝通,但未來美中互動不會比較好。眾所矚目的美中台關係,據他觀察,未來將面臨川普立場與幕僚評估的矛盾。他說,川普雖仍秉持一中政策,但執行上希望「戰略模糊」,可是共和黨傳統幕僚希望「戰略清晰、避免誤判」,在處理美中台關係上就會產生矛盾,川普必須跟幕僚達成共識,這部分仍要等幕僚人選定案後,才會知道到底是聽川普的,還是川普會妥協。
馬辦批賴「不接受首戰即終戰」是挑釁 顧立雄回應了
總統賴清德16日在陸軍官校建校百年慶祝活動上致詞,強調國軍必須分清敵我,不能接受「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隨即遭馬英九辦公室批評此言是挑釁。對此,國防部長顧立雄17日表示,賴清德的意思是台灣需要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和抗敵決心,拒絕接受「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顧立雄今日赴立法院進行「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進度及執行成效」、「國防部機密專案預算需求」專案報告並備質詢。針對馬辦批評賴清德說「絕不能敵我不分,也不能敵友不分,更不能接受『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認為此番言論是挑釁,人民要的是避免戰爭的總統。顧立雄表示,賴清德主要意思是強調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和抗敵決心,絕不接受「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他也進一步解釋道,賴清德的意思是,不能接受投降主義,如果接受首戰即終戰,就是投降主義,言下之意,「我們不能接受首戰即終戰的這種觀念」。顧立雄說明,國軍備戰的理念是守勢作戰,並不斷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和展現決心,「在戰略上也要針對敵人可能的行動,逐次發展我們防衛構想,我們的戰略目標是逐次削弱敵人的攻台能力,讓他們無法達成侵台的目的。」外界認為賴清德的談話是否會讓兩岸「戰略模糊」不再存在,顧立雄表示,戰略模糊的說法是美方一直在辯論的問題,戰略模糊的意思是,不能排除美方介入,所以美方也維持「模糊」的態度,但美方是為了讓中共攻台的想定變得複雜,因為他們永遠無法排除美軍可能介入的可能性。至於萬一發生首戰,台灣要撐多久時,顧立雄則認為,這不是撐多久的問題,「我們的戰略是以不對稱作戰思維來建構重層嚇阻,逐次削弱中共的戰力,直到他們的登陸作戰企圖失敗。」
近期發展穩定…美中台關係 學者評「2025前不會有太大轉變」
台美今年先後舉行大選,美中台關係走向受到關注。陸委會近期發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就美中台關係觀察為文指出,美中台關係結構,包括美中強權競爭以及國家之間的同盟關係結構近乎定型,近期發展穩定,因此,2025年美國新政府上台前將不會有太大轉變。陳方隅表示,在台美關係方面,雖然美國仍在總體上維持一貫的「戰略模糊」政策,但總統拜登及各部會言行都顯示出逐漸往較為清晰的方向移動;至於美中關係方面,兩大強權間競爭關係已趨於穩定。文章解釋,美國在軍事、外交、經濟等各方面繼續與大陸互相競爭與對抗,但兩國關係也進入「控管」下的穩定狀態。而美國政壇內部幾乎對台灣和大陸的態度大方向相當一致,對台灣友善同時,都認同與大陸競爭的必要性,短期內不可能出現轉變。至於大陸對台作為,陳方隅稱,長期來看,大陸沒有任何動機改善與台灣執政黨的關係,只可能不斷給予民進黨更多難題。對大陸來說,台灣的民怨在外部威脅下累積,正是他們所樂見的景象,可預見的是,大陸對台灣輿論戰、法律戰及心理戰,將不會停歇。陳方隅認為,接下來無論是台美關係、美中關係或是兩岸關係,整體互動與發展樣態應都會延續先前這段時間堆疊的模式。美中關係邁入相對緩和期,以避免衝突為核心議題,但美國同時持續地重振國際同盟合作,以多邊關係作為與大陸抗衡的砝碼。同時,兩岸關係方面,已知大陸不太可能改善與台灣執政黨間關係,未來各項統戰作為、軍事或準軍事的衝突與脅迫,都會成為我國安團隊應變能力和全體國民意志的試金石。
台灣2024大選結果將在全球激起陣陣漣漪! 《衛報》:恐定調未來美中關係
台灣2024總統大選即將在本周六(13日)正式投票。對此,英國《衛報》駐中國大陸記者霍金斯(Amy Hawkins)分析台灣選情後認為,此次的總統大選將對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尤其將為美中2大超級強權的關係定下基調。據《衛報》的報導,資深駐中國大陸記者8日撰文指出,儘管中國共產黨從未統治過台灣,但它聲稱該領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並且不排除使用武力來實現其長期以來的「統一」野心。但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不想與北京有任何關係。而美國則致力於在中國企圖入侵台灣的情況下支持台灣,儘管這種支持的性質和程度仍不明確,因此該項政策又被稱為「戰略模糊」。這一切都使得台灣成為美中關係中最大的引爆點之一。對台灣選民來說,哪位候選人有能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是一個攸關生死存亡的問題,而許多民眾也關心中國以外的民生和經濟問題,但無論台灣人在1月13日做出什麼決定,整個亞太地區,乃至於全世界都將感受到選舉結果激起的陣陣漣漪。台灣2024的總統大選將對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尤其將為未來的美中關係定下基調。(圖/達志/美聯社)目前民調的領先者是被北京批評為「麻煩製造者」的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執政的民進黨認為,台海和平現狀仰賴於台灣在世界舞台上建立更牢固的外交關係,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但有分析家認為他在美國華府不像現任總統蔡英文如此受到歡迎,因此駐美代表蕭美琴出線成為副手也就有跡可循。主要反對派候選人則為較保守的國民黨市長侯友宜,他出身警界,在新北市執政時頗受歡迎。長期以來國民黨始終擺脫不掉其精英主義的形像,且苦於無法接受年輕選民的青睞,因此他們希望侯能以基層出身的背景吸引更廣泛的選民。侯友宜主張,加強與中國的經貿交流和開放對話是維護和平的最佳方式,儘管他拒絕接受台獨思想,以及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一國兩制」模式,讓一些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部分選民仍無法確定他在中國問題上的立場。台灣2024的總統大選將對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尤其將為未來的美中關係定下基調。(圖/達志/美聯社)打破藍綠2大黨長期對峙態勢的另一名挑戰者,是台北市前市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他在2014年進入政界以前是一名外科醫生,因此他試圖透過自己的科學務實背景,打造「技術官僚」形象。此外柯文哲也表示,在中國問題上,民眾黨為選民提供了一條不同於民進黨和國民黨的「中間路線」,但他的政策主張其實與國民黨更為接近。報導指出,「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是競選進入最後階段的主要議題,儘管台灣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中國入侵的威脅,但近年來緊張局勢加劇,北京的軍事演習和侵擾更加頻繁和激烈,美國情報也顯示,中國可能有能力在未來10年內吞併台灣。對此,國民黨將此次選舉視為「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但此類論點先前未能說服民進黨的支持者。蔡英文則在上個月重申了與香港一國兩制有關的論調,並強調:「我們不要香港式的和平,我們想要有尊嚴的和平。」但侯認為,投票給民進黨就相當於「把所有人都送上戰場」,因為這有可能引發台灣與中國的戰爭。不過,目前仍然有超過3分之1的台灣選民認為,經濟發展是下一任總統最迫切的議題,也是選民心目中最重要的議題,儘管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台灣的通貨膨脹率較低,11月僅達到2.92%,但許多人仍認為生活成本過於高昂。但即使是經濟議題的爭論,最終還是會回到政治問題上。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GMF)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也認為,「台灣經濟面臨的挑戰,以及對此提出的解決方案,皆不可能完全脫離與中國的關係。」台灣2024的總統大選將對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尤其將為未來的美中關係定下基調。(圖/達志/美聯社)作為一個小島,台灣有97%的能源仰賴進口,2017年、2019年、2022年都曾發生過大規模停電,因此能源安全成為眾多選民關切的議題。儘管台灣政府設定了增加能源儲備的目標,但北京若出手封鎖,台灣的天然氣、煤炭、石油儲備量還是只能維持200天,重啟核能與否因而成為本次大選另一項重大議題。北京目前正在密切關注投票結果,預計未來幾天將加大對台灣的壓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年致詞中曾表示,「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中共仍然希望透過政治和經濟壓力等和平的方式,而不是全面戰爭,來實現這一目標;台灣外交部則表示,當局一直在記錄中國干預選舉的行動,預計將在投票後發表分析結果。 中國問題專家比爾畢曉普(Bill Bishop)在最近的貼文中指出,儘管賴清德的勝選不太可能立刻激起中國發動軍事侵略,但「如果北京在賴清德5月就職前,就開始採取軍事和經濟脅迫,請不要感到驚訝」。報導分析,無論誰贏得大選,台灣舉選結果都將為2024全球地緣政治定下基調。不過,直到11月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前,美中關係都不可能太穩固,2國在各領域的明爭暗鬥仍會相當激烈。
綠批「侯康配」 侯友宜反擊:民進黨就只會抹紅
民進黨批評「侯康配」意圖讓台灣卸下防衛能力,讓大陸的手伸進來,最終目的就是要遂行兩岸統一。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26日直言,民進黨兩岸政策只告訴人民吃蝦仁飯、喝珍珠奶茶或吃芒果冰,「侯康配」才是兩岸和平的促進者。副總統參選人趙少康怒嗆民進黨老狗玩不出新把戲,身兼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應廢民進黨台獨黨綱。侯友宜表示,他的兩岸政策很清楚就是「3D策略」,一是提升自我防衛能力加強國防軍備的「嚇阻」,二是跟大陸重啟溝通的「對話」,第三就是彼此了解建立互信的「降低風險」,民進黨不要用意識形態操弄選舉,就只會抹紅。他指出,優先國防軍備強化後,有實力才有辦法跟人對話,民進黨連對話都不對話,連功能性、事務性交流都不要,讓彼此之間變成仇視,他會扮演一個和平促進者,這件事只有侯友宜、趙少康做得到。「賴清德當選維持台海和平,不是最大笑話嗎?」趙少康強調,賴清德不需要辯解這麼多,只要站出來說「廢除民進黨台獨黨綱」,否則只會講一堆空話,真的是「老狗玩不出新把戲」,台灣不和平什麼都不用講,國民黨是最能維持主權又避戰的政黨。淡江大學陸研所榮譽教授趙春山認為,相對於侯友宜一直以來在兩岸政策上採取戰略模糊,趙少康加入後將會讓侯友宜的兩岸政策更加清晰化,因此,對於爭取深藍支持者歸隊是有幫助的,也將驅使其他兩個陣營必須更加清楚說明自己的兩岸政策是什麼。
2021年曾要率團來台卻取消 克拉芙特證實:在跑道上被拉下來
為反制大陸對台灣的威脅,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今天表示,美國應該以「戰略清晰」來取代過去長久以來的「戰略模糊」策略,向北京表明,如果他們試圖入侵,美國必將協防台灣。她也透露,2021年她原擬造訪台灣,訪團都已經在跑道上,卻被硬生生拉了下來。她個人也支持美國應該跟台灣建交。克拉芙特今天受邀出席玉山論壇,除了開幕致詞外,也在午宴中發表演說,她強調,過去她在駐聯合國大使任內就堅定的支持台灣,到現在仍持續為台灣而奮鬥,就因為美台的命運是息息相關。她說,台灣的自由若遭受威脅,美國亦然;台灣遭受挑戰,所有民主國家也同時受到挑戰;台海有事,全世界的和平也會有危機。這幾天在以色列發生的事情,就提醒著世人,不能坐視邪惡的存在,侵略行為也不應被容忍。克拉芙特肯定台灣在全球的重要性,以及在供應鏈的重要地位,全球有九成的高階晶片來自台灣,美國人每天開車、看電視、用筆電、滑手機,都受益於台灣人的創新精神。她強調,保衛台灣不僅符合美國人的利益,更確保中國大陸無法消滅自由的創新基地,正因為自由,讓台灣能成為全球高階半導體的產地,也讓世界變的更美好。克拉芙特呼籲各國,必須抵制中國大陸將台灣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的行為,美國也應攜手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共同應對。除了協助確保台灣獲得自我防衛所需要的武器,更應以「戰略清晰」取代過去長久以來的「戰略模糊」策略,向北京表明,如果他們試圖入侵,美國必會協防台灣。2021年1月原已宣布來台的克拉芙特,在最後一刻由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行程,克拉芙特今天也在場邊記者會中證實,她當時受到大陸外交官施壓,直接要求她不要去。她和訪團成員都已經要啟程,卻在跑道被拉了下來。她說,以她個人觀點,台灣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美國應該跟台灣建交。
柯文哲曝李登輝曾傳授秘訣 被問兩岸關係這樣回
台灣民眾黨主席、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今(20)日上《盧秀芳辣晚報》,針對兩岸和大選議題直球對決。柯文哲透露,當初前總統李登輝曾告訴他,「兩國論」提到的「特殊國與國關係」,以後強調「特殊」就好,「國與國」就少提一點。柯文哲指出,這句話務實上來講是對的,「如果是國內關係,內政部就好;如果是國際關係,就外交部就好,為什麼還要弄個陸委會?」戰略模糊和戰略清晰交互應用,有些話就是不能講明,講明白大家都掛掉了。對台灣來講,活得下去是優先,再來活得好好的,李登輝不敢公開這樣講,他講過也不能轉彎。來賓郭正亮指出,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就職演說時提到會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相關的規定,結果大陸還是沒讓她過關,「說你講得還是不夠直接。」當時還傳出有人建議,說兩岸不是兩國關係,但蔡英文不能接受。柯文哲回答:「所以就這樣,兩岸就是特殊關係就解決了,李登輝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郭正亮則表示:「北京要的是兩岸定位,不是像兩岸一家親這種感情上的,而是要法律上的說明。」介文汲(左起)、主持人盧秀芳、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郭正亮。(圖/中天新聞提供)柯文哲說:「李登輝已經跟我講答案了,如果大陸說兩岸是什麼關係?就說特殊關係,有多特殊?非常特殊。」兩岸有相同的歷史、語言、文化、宗教,同文同種,先有善意交流,交流增加善意。對於主持人盧秀芳的提問,賴清德日前曾說想要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吃飯,「你會想跟他吃飯嗎?」柯文哲直言:「真相是人家不想跟賴清德吃飯。」而如果是自己要面對習近平,柯文哲又說:「要先想for what。」實務上,開會的話,前面幕僚要先作業完。柯文哲也坦言:「下一任總統非常難做,因為三十年前,美國聯合中國大陸對抗蘇聯,當時中國是美國戰略夥伴,但現在不一樣了,中國變成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下一任總統要處理台美關係,比三十年前還困難。」該集將於明(21日)晚間7點在中天電視、中天新聞Youtube頻道準時播出。
川普嗆台「搶走美國的工作」…外交部回應曝光 美智庫酸他:把台灣當敵人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再爆驚人之語,指責台灣「奪走美國的晶片生意」,強調「我們應該阻止他們」與提出川味十足的「加徵關稅」,引發台美政界討論。外交部今(18日)表示,對川普的發言沒有評論,台美經貿一直互利互補互惠。《福斯新聞》主播巴蒂羅姆(Maria Bartiromo)16日採訪角逐2024總統大選的川普,問及美國是否應該出兵保衛台灣對抗中國入侵,但川普拒絕評論並指「這會有損我日後談判的立場」,強調他過去執政時沒有這威脅,若未來再掌權也不會有,接著話鋒一轉批評台灣搶走美國的半導體生意,還掌握了全球90%的晶片業務。川普批評台灣搶走美國的半導體業務。(圖/翻攝自Twitter/Aaron Rupar)對此,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回應,台美經貿合作交流密切,且雙方經貿及產業結構互補互利互惠,對川普發言沒有評論。至於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9月訪問日本時會不會「順路」訪台?發言人劉永健表示沒收到相關資訊,但歡迎美國國會議員來訪。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名譽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則指出,川普前半段說法符合美國戰略模糊策略,但對台灣的後半部卻與美國國策「非常非常不符」,哈斯表示,台灣不是川普所稱的「經濟對手」,警告若讓各國對美國保護台灣的意願產生懷疑,屆時不只是經濟,全球戰略布局也會大受影響。哈斯強調,美國能否維繫在亞洲的盟友「關鍵在美國準備為台灣做什麼」,華盛頓不只要繼續保持對台援助的「穩定感」,更應該增強這方面的力量,好讓習近平理解攻台的代價太大,川普的言論卻與這方向背道而馳。
共和黨候選人:台灣為重要合作夥伴 但拒絕討論「戰略模糊」:無人要求獨立
目前正在競選共和黨總統提名的印度裔美國人、前駐聯合國常任代表海莉(Nikki Haley)於美東時間27日發誓,自己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美國人民,且如有必要會徹底顛覆美國的對華政策,與中國「全面脫鉤」。同時,海莉還聲稱,台灣是美國特別重要的合作夥伴,但她拒絕就美國是否該放棄「戰略模糊政策」進行討論,只強調台灣內部沒有人要求獨立。據香港《南華早報》援引《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海莉在美東時間27日於華府智庫「美國公共政策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發表演說,其中部分內容涉及共和黨廣泛關注的對華議題上。海莉在演講中指出,應對中國威脅是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核心領導原則,「迄今為止,共產主義中國是對美國安全和繁榮的最大威脅,我們需要一位能夠團結我國人民,並在各領域應對這股威脅的領導人。」除此之外,海莉還點出了中國在美國鴉片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她宣稱若自己當選總統,將推動國會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舊稱為「最惠國待遇」),直到中國的芬太尼原料停止流入美國。海莉更直指美國在2000年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是「災難性的錯誤」,因為當時的華府菁英天真的認為,中國在入世後將變得更加開放和自由。針對解放軍的軍事擴張,以及中國國內侵犯人權的行為,海莉更是不遺餘力的發表譴責。此外,她還指控中國試圖購買和侵占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及土地,並在大學校園內竊取美國的知識產權。報導指出,海莉更將矛頭指向拜登政府,狠批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訪中是徹底的失敗。同時,她還認為財政部長葉倫(JanetYellen)呼籲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及公平的經濟關係」是「瘋狂的」。另根據民意調查網站FiveThirtyEight發起的共和黨黨內初選民調顯示,海莉目前只獲得約4%的選票,遠遠落後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Ron DeSantis),以及川普時期的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位居第4。
兩岸關係愈趨緊張!美國採「戰略模糊」牽制 軍事強化台灣自我防衛韌性
台海情勢備受關注,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昨天表示,美國近來在宮古海峽等地的前進部署,就是「硬實力」的嚇阻,美國採取「故意不講明,但不排除可能介入」的戰略模糊,讓中國芒刺在背,也沒有藉口指控美方改變現狀;在台美軍事上,為強化台灣自我防衛韌性,美國確實花了相當大的功夫。兩岸關係愈趨緊張,國內有人擔憂台海一旦開戰,美國恐將難以援台,這種說法被民進黨批評為「疑美論」。顧立雄昨天接受媒體專訪指出,美國北邊與日本合作,在宮古海峽部署防線,南邊與菲律賓合作在巴士海峽部署防線,台灣也在進行前進部署,讓中國不易進出第一島鏈。他說,這種前進部署就是「硬實力」的嚇阻,因為中國從北邊進出,一定要經過宮古海峽,從南邊一定要經過巴士海峽,但這種嚇阻,對美國而言,是採取一種「故意不講明,但不能夠排除我可能介入」的戰略模糊。顧立雄說明,「維持現狀」是美國的最高利益,也是全世界的最大利益,要維持現狀,不能光靠外交和政治層面,還要有一定的軍事部署,讓中共無法去排除美國可能會介入,但美國又不講明是否會介入。顧立雄解釋,美國人認為,維持現狀的有效方法就是形成嚇阻,但也不願意讓任何一方感覺到有如此清晰的路線,因為如果很清晰,中國就有藉口說美國在改變現狀,因為「外國勢力干涉,是《反分裂國家法》裡的一環,這是老共可能的解讀」。不過,他說,老美也講得很清楚,「維持現狀是我最大利益,你不能夠蠢動,否則你永遠不可以排除我可能的介入」,因此美國在軍事上建構了前進部署,讓中國感到芒刺在背,這是一個力量的展現。顧立雄不認為,美國需要把這件事講那麼清楚,但美國在外交上,與所有盟邦進行雙邊或多邊會談時,都會發表聲明,強調台海和平是全球關切事項,「台美軍事上,為了強化我們自我防衛韌性,美國人確實花了相當大的功夫」。至於外交部長吳釗燮不只有一次提到2027中共攻台的時間點,顧立雄說,他不想參與時間表的臆測,應該也不需要繼續講,台灣目前採取強化國防能力,以及結合盟邦方式,中國感受到攻台會付出不可承受的代價,就會讓時間表不斷往後延。
白宮前國安顧問波頓抵台訪問 將與我國安局長會面談台海局勢
美國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26日訪台,為首位訪台、有意爭取代表共和黨參選2024總統的政治人物。國安局長蔡明彥昨透露,將會和波頓安排見面並針對台海局勢交換意見;立委陳以信直言,波頓曾呼籲讓美艦停靠高雄港,此舉對台海局勢帶來正面、還是負面影響,國安局應有所評估。外交部表示,波頓此行係接受「世界台灣人大會」及「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邀請,於4月26日至5月2日訪台。波頓將出席29日「世界台灣人大會」(WTC)年度大會,以及5月1日「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40周年慶祝晚會。波頓為知名對陸鷹派,在前美國總統川普執政時擔任國安顧問,也不吝展現挺台立場,今年2月更公開呼籲,美國應給予台灣全面外交承認,也強調美方應一改對台戰略模糊的立場,讓海軍艦艇停靠高雄港,給予我國軍隊更多訓練、協助。蔡明彥強調,尊重美國友台人士對加強台灣防衛能力的各種建議,他會安排會面,深入請教波頓觀點。國民黨立委陳以信認為,波頓盼加強我國防衛,用意絕對是好的,但這類做法對台海局勢帶來的影響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國安局應有所評估,蔡明彥也要站在國安立場上,謹慎回答波頓。另外,波頓訪台前夕於南韓的安全論壇中再度拋出,南韓、日本和美國應組成「集體自衛」小組,並考慮納入台灣。行政院長陳建仁說,台灣歡迎理念相同的國際人士來訪問,歡迎對台灣國安、區域穩定提供寶貴的意見。不過,陳以信點出,美日之間有日美安保條約,美韓之間也有共同防衛的協定,在軍事行動的一致性本來就高,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已在1979年廢止,因此所謂集體防衛的構想,是否能延伸至台海,又能達到何種程度的落實,是很大的問號。
美國眾院中國特別委員會 考慮來台舉行聽證會
領導美國新一屆國會眾議院的共和黨人正在採取行動,兌現他們要向中國展現強硬立場、向台灣表達支持的承諾。眾院新成立的跨黨派「中國特別委員會」成員惠特曼(Rob Wittman)說,台灣問題是該委員會關注的焦點之一,並透露考慮在台灣舉行聽證會。眾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25日也與我駐美代表蕭美琴會面,討論如何強化美台夥伴關係。據美國政治新聞媒體《Roll Call》24日報導,中國特別委員會(全稱為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表示,「我們要如何避免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我想這是委員會要著手的課題。」蓋拉格希望關注已批准但延宕交付的180億美元對台軍售。上月他與共和黨籍眾院議長麥卡錫聯合發表專欄文章,承諾「將讓協助台灣自我防衛成為急迫議題」。惠特曼在與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主席薛瑞福對話時也表示,台灣問題無疑是中國特別委員會關注的焦點。惠特曼說,「蓋拉格希望我們在台灣舉行聽證會。我想我們會這樣做,這對全世界以及對台灣都非常有意義。」據蓋拉格透露,該委員會預計2月成立辦公室,3月舉行首場聽證會。台灣涉外官員表示,不曾聽說美國議員在他國舉辦公聽會,尚待了解,如果美方提出,雙方會討論。據美國之音報導,惠特曼在回答提問時還說,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採取的戰略模糊政策已失去意義。他說,「我們不希望升級為戰爭,但如果有必要,我們會捍衛(台灣),但關鍵是能夠震懾,威懾是首要任務。」在25日,美國眾院外委會共和黨團圖文並茂地發出推文說,新上任的外委會主席麥考爾「與台灣大使蕭美琴舉行非常好的會談,討論我們如何能在第118屆國會會期中強化我們之間至關重要的夥伴關係」。之後,蕭美琴跟推說,「在國會山莊忙碌了一天,會見在國會的好朋友,討論來年在許多領域如何進行對我們夥伴關係重要的合作。」另外,共和黨眾議員帝芬尼(Tom Tiffany)與另外18名同黨籍議員提出一項決議,敦促拜登政府摒棄過時的「一中政策」,正式承認台灣獨立地位、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並就美台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展開談判。
台灣時間不多了!美智庫:國軍改革太慢、人民缺乏備戰意識 廢核政策尤其不智
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軍事歷史學家布特(Max Boot),曾在去年訪台期間與外交部長吳釗燮、前國防部長楊念祖等人會面。對此,他也在近日投書《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點出台灣在國防和能源戰略上的重大危機,包括總體戰略方針混亂、國防改革過於緩慢、人民缺乏備戰意識,尤其廢核政策更是不智,「台灣98%的能源依賴進口,應該是擴大核電產業,而不是停用。」《華盛頓郵報》9日刊出布特所撰寫的《台灣終於加強防禦。會不會太少,太晚了?》(Taiwan isfinally beefing up its defenses. Will it be too little, too late?),內文指出,許多台灣人指望美國在戰爭爆發時可以派兵援助台灣,但華盛頓目前仍奉行「戰略模糊」政策,雖然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數度在口頭上承諾「美軍會為台灣而戰」,但他的幕僚團隊每次都會收回他的發言。布特指出,吳釗燮曾告訴他,要贏得國際支持,台灣就需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意志,「保衛台灣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如果台灣表現不出保衛自己的決心,也就無權要求任何其他國家協助保衛台灣。」而台灣也確實採取相關措施在加強防禦,例如2023年國防預算提高13.9%,義務役兵役時間從4個月延長至1年,並從美國購買魚叉反艦飛彈、刺針單兵防空飛彈,以及海馬斯高機動砲兵火箭系統(HIMARS)等在俄烏戰爭中大放異彩的武器。但布特也點出現實層面,那就是台灣和烏克蘭存在顯著的差異。事實上,台灣的國土面積只有烏克蘭的1/16,缺乏戰略縱深。人口則是烏克蘭的1/2。除此之外,烏克蘭與北約成員國有安全的補給線,在開戰後持續對烏克蘭輸送物資。而台灣卻是一個可能被封鎖切斷的孤立島嶼,也就是說,台灣需要做好承受長期圍困的準備。尤其台灣目前極其依賴天然氣,但天然氣儲備卻只有十幾天,對此民進黨不但沒有擴大核電產業,反而頑固地淘汰台灣剩餘不多的核電廠。「台灣98%的能源依賴進口,應該是擴大核電產業,而不是停用。」更別提中國和俄羅斯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對手,中國人口是俄羅斯的14倍,解放軍規模也是俄軍的2倍。此外中國更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相比之下,俄羅斯只排名第11位,因此中國更有經濟實力投入閃電戰或消耗戰。由此可知,台灣的防衛工作將更加艱難。儘管台灣的國防預算逐年增加,但也僅佔GDP的2.4%,遠低於美國的比例。而國軍雖然恢復1年義務役役期,但還是比以色列與韓國短。布特還分析,除了增加國防預算、軍隊人數之外,台灣還必須修改總體防衛戰略方針。也就是從傳統艦艇、坦克、戰鬥機,以及志願役,改成發展無人機、全民國防、城市巷戰等不對稱作戰。因為這些水面艦艇、坦克和戰鬥機不太可能在中國大量的彈道導彈攻擊下倖存。因此華盛頓認為,台灣應該採用不對稱戰略。但這種做法仍處於早期階段,許多國軍高級軍官仍不清楚此戰略的方向。台灣希望從美國獲得有效的武器,例如海馬斯火箭和刺針飛彈,但礙於俄烏戰爭,上述軍武需要數年才能交付給台灣。此外,布特擔心的是,台灣在軍用無人機的發展上過於落後,因為國軍近期才開始將無人機納入武裝部隊。但相比之下,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無人機系統製造國。除了需要數年才能取得裝備之外,前國防部長楊念祖還表示,「我們需要培訓專業士兵和軍官熟悉這些新系統,可能還需要五六年時間。」問題是,台灣是否會還有時間準備?美國中央情報局日前指出,中國有可能在2027年對台灣展開軍事行動,而台灣國防部自己的評估則是「最早可能發生在2025年」。另一個重要的國安危機,就是台灣多數人民根本沒有做好戰爭的心理準備,並未意識到他們的處境有多危險。去年8月的民調顯示,只有39%的台灣成年人認為「很可能」或「有可能」爆發戰爭,而高達53%的人則表示「不太可能」與「完全不可能」爆發戰爭。布特總結,雖然有些台灣人意識到了危機,正從沉睡中甦醒,但多數人仍更願意按掉鬧鐘,再瞇個5分鐘。總之,留給台灣的時間不多了。
美國應公開承諾保衛台灣? 《外交事務》雜誌:多數專家反對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已4度公開表態若中國犯台,將出兵協防台灣。對此美國雜誌《外交事務》(ForeignAffairs Magazine)近期發表了數篇關於中國入侵台灣、美國的台灣政策,以及美中在台海發生衝突的風險。並於15日公開了54名專家學者的受訪結果,其中有39人傾向反對美國官方公開承諾「當中國入侵台灣時,會以武力保衛台灣及其控制的所有領土。」專攻美國國際事務及外交政策的雜誌《外交事務》,由美國無黨派、會員制智庫兼非營利組織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主辦。該雜誌於15日公布了54名專家學者針對「美國官方是否該公開承諾會軍事介入台海戰爭」這個問題所得出的受訪結果。這些專家包括具備專業回答上述問題的權威人士,以及該領域的頂尖通才。他們被要求提出是否贊同(分為強烈不贊同、不贊同、中立、贊同、強烈贊同)及其見解,並為自己的意見給一個滿分10分的信心水準。調查結果顯示,不贊同的人數最多,高達24人,其次為強烈不贊同的15人。持中立態度的專家則有7人,贊同美國要公開承諾以武力保衛台灣的學者只有5人,另3人則表達強烈贊同。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訪問研究員唐安竹(DrewThompson)、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等人,都回答強烈不贊同(信心水準皆為10)。葛來儀指出:「採取『戰略清晰』較可能刺激而非嚇阻中共侵台。美國必須加強軍事能力,好讓自己能夠做出可信威脅。宣告政策轉變若無足夠能力加以支撐,是很危險的。除了可信威脅,我們還必須提供可信賴的保證。」唐安竹表示,「中國已假設若入侵台灣,美國將軍事介入,所以公開承諾會以武力保衛台灣不會改變北京的認知,或是美國威脅介入的可信度,美方保持彈性能確保台灣為自衛做好適當準備,且不會不必要地使北京反感或挑起衝突。」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史考克羅戰略安全中心(Scowcroft Centerfor Strategy and Security)高級研究員羅谷(Dexter Tiff Roberts)則持中立態度(信心水準5)。羅谷表示,中國以行動改變現狀的威脅變得如此真實,「戰略模糊」顯然必須與時俱進。他認為應該透過行動或私下溝通來讓中國知道,美國如有必要,將出動軍隊保衛台灣,但「當前沒有必要公開承諾這是美方政策」。美國應繼續透過高層官員互訪、支持台灣參與更多國際組織和貿易協議,來展現美台關係的重要性;美國也應該資助國人在台學習,鼓勵建立更多人際關係;而在持續對台軍售之際,美國也應該提供更多協助台灣軍人的軍事訓練。回答強烈贊同的3位專家分別為:德里大學(University of Delhi)東亞研究系教授巴塔查亞(Abanti Bhattacharya)、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S.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許瑞麟(CollinKoh)、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塞克斯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動南海軍事化、踐踏香港民主,卻未付出太大代價,可能使他認定侵台將面臨類似的虛弱回應;如今戰略模糊不太可能繼續嚇阻中國侵台,改採戰略清晰則會讓習近平必須評估美軍保台的可能性,也會受到區內盟邦和夥伴歡迎。塞克斯認為,美國應向中國保證維持「一中」政策,也應明確表態,美方的保台承諾取決於台灣不會邁向單方面宣布獨立,「更重要的是,為台海衝突做準備,應成為國防部的最高要務,而且美國應緊急調動部隊前往印太地區,並與台灣合作加強其防禦力。」
美軍未來10年轉型汰舊「難保台灣」 共軍來犯「像吃豆腐一樣輕鬆」
台海局勢緊張,美國總統拜登日前第4度表態保衛台灣,也讓外界關注美國保台能力如何。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今天(6日)示警,未來5年甚至10年是美軍軍力轉型的空窗期,也是中共犯台的「機會之窗」。台北論壇今日舉辦台灣安全講座,蘇起發表題為「美國保台的能力究竟如何?—看美國人怎麼說」演講時,整理自2015年迄今多份美國政府、智庫及學者的報告與論述,以分析美國軍事保衛台灣的能力。蘇起表示,未來5年甚至10年將是美軍軍力轉型的空窗期,也是中共犯台的機會之窗;而美國不可能在2030年代以前完成反制武力的整備。美國盟邦與夥伴也沒有胃口接納美國大型且永久性的基地或前進部署,更糟的是,美國將在2026年前汰除屆齡的48艘軍艦及256架戰機,保台能力將更弱化。蘇起評估,接下來5年正是美國保衛台灣「青黃不接」的階段,習近平若還想再繼續第四任期,「不會把台灣問題拖給下任解決」,因此情勢令人憂心。蘇起強調,美國接下來應該要做的事,是不要給中共藉口犯台,例如裴洛西訪台、《台灣政策法》,他同時批評蔡政府的華府遊說團隊在背後「燒火」。蘇起表示,根據美國國防部代理部長、五角大廈多份官方報告、多位前任高層官員與將軍一致認定,中共在東亞的優勢軍力,加上美國援台的地理距離,使美國在衝突爆發初期,很難阻止北京造成新的「既成事實」,「台灣一旦變天,美國很難從軍事與政治上再加以翻轉」。此外,中共如果動手,最可能用突襲方式,快打大打,幾天內創造「既成事實」,以避免俄國在烏克蘭犯的錯誤。對於外界認為北京會擔憂攻台「成本」而卻步,蘇起指出,北京不太重視武統台灣的成本問題,因為他們堅信中國人民比美國人民更願意為台灣付出成本。北京也不重視「佔領」問題,因為共軍戰爭經驗雖不多,但壓制內部動亂卻經驗豐富、佔領對他們會「像吃豆腐一樣輕鬆」。美國有人呼籲應終結長年堅持的「戰略模糊」來增強兩岸嚇阻力道,蘇起引述專家表示,北京並不怕美國把「戰略模糊」改成「戰略清晰」,因為他們本來就假定美國會干預台海,習近平和其他領導人在乎的是共軍在美軍干預時是否仍能取勝。談及如何避免台海衝突,蘇起認為,他更寄望於美中談判,這是讓台海避免戰爭的唯一方法,然而,中國內部意見整合地很好,反觀美國兩黨分裂、國會強勢,美國呈現政治弱化、內部諸多分歧,也是美中談判的難處。
拜登4度口頭承諾「保衛台灣」!為何不寫進台灣政策法? 美學者:戰略模糊的再模糊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18日再度於媒體專訪中口頭承諾,美軍將保衛台灣免受中國的攻擊,此為他擔任總統以來第4度發表類似言論,而白宮的拜登幕僚團隊這次一樣在事後火速澄清美國的對台政策不變,對此有美國智庫學者質疑,拜登若真的要派兵協防台灣,轉向戰略清晰,就應該將相關方案寫入類似《台灣政策法》的對台法案中,才有強制力,而不是在一個60分鐘的媒體訪談裡,籠統的用保衛(defend),而不是派兵(send troops)一詞來強調美國保衛台灣的決心,直言拜登的言論是在混淆,而不是清晰化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拜登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60分鐘」(60Minutes)專訪,他在18日晚間播出的訪問中提到,若台海發生前所未有的攻擊(unprecedented attack),將保衛(defend)台灣。這是拜登自去年1月上任以來,至少第4度公開表態類似言論,引發外界關注。不過,白宮官方這次依舊在拜登發言後火速澄清,強調美國對台政策沒有改變。歐巴馬時期「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關鍵推手、有印太沙皇之稱的印太政策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19日以視訊方式出席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活動。當場媒體就詢問坎貝爾,拜登上任以來已第4次做出美國保台的口頭承諾,但白宮也是4度「收回」(walk back)總統發言,究竟美國政策有沒有改變。對此坎貝爾則回應,他不認為把白宮發言稱作「收回總統言論」是恰當的作法。美國政策向來維持一致,沒有改變,未來也會持續如此;美方主要目標是維持台海和平及穩定、穩定現狀,並確保雙方有健康對話討論,努力避免情勢無意間升高,這些仍是拜登政府不變的目標,與先前政府一致。據《路透社》的報導,批評者認為,拜登的發言更像是加劇對中敵意,有利選舉,而非真的要做出什麼防衛承諾,因為中國很可能已經假設華府將會防衛台灣,並把這番話視為「默許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法理台獨」,而這正是北京的紅線,中國並不會因為美國總統的「口頭」保衛承諾,就放棄武統台灣,何況拜登也不一定能夠連任2024年的美國總統。華府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DD)中國政策專家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便指出,政府一方面宣稱對台政策沒有改變,另一方面又說美國承諾會為台而戰、台灣會對自己的法理獨立做出判斷,「這是不合邏輯的。」他認為,北京很可能意會到,這是拜登在暗示台灣可以決定自己是否獨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專家布蘭契特(Jude Blanchette)則表示,拜登的言論是混淆、而非釐清美國對台政策,若美國真的要出兵防衛台灣,就應該把相關論述立法成案,才有強制力可言,「我們對台政策的論述,是一個語言精準度至關重要的議題。如果我們要做出根本性的政策轉變,也就是即使台灣宣布獨立,也要出兵防衛台灣,這就是一個值得更深入討論的問題,而不是在『60分鐘』的採訪中告知大家。」
拜登表態協防台灣「被白宮打臉」 國台辦首回應美軍助台說
美國總統拜登18日接受節目《60分鐘》專訪表示,若中國大陸發動攻擊美軍將會協防台灣,由於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14日通過影響極大的《台灣政策法》,拜登此次發言便被部分人士解讀為支持 《台灣政策法》及放棄一中政策。但白宮今(19日)稍早澄清「對台關係沒有改變」,打臉白宮主人的發言。拜登在節目《60分鐘》中表示美軍將會協防台灣。(圖/翻攝自推特)拜登在《60分鐘》回應主持人美軍是否會在中國大陸入侵時保護台灣問題,表示:「沒錯,如果台灣發生前所未有的襲擊的話。」此話一出,立刻受到美國政界、北京與台灣高度關注。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今天對此表示,拜登政府自上任以來,已一再重申對台安全承諾,尤其北京自今年8月無端在台海升高軍事挑釁後,美方已多次用公開發言及具體行動支持台灣。不過,白宮官員稍早指出「美國對台政策沒有改變」,美國將繼續對台灣議題採取「戰略模糊」策略,但也會根據《台灣關係法》幫助台灣防衛。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則敦促美國,依循中美聯合三公報與一中原則慎重處理台灣問題,與再次正告民進黨,倚美謀「獨」是死路一條,強調「台灣是中國一部份,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回應拜登的協防台灣說。(圖/報系資料照)其實,拜登今年5月出席美日峰會後聯合記者會就表態,若北京犯台,美國將以武力保衛台灣,表示美國支持一個中國不代表北京可以用武力奪取台灣,當時白宮也在拜登發表「挺台說」後不久澄清美國對台灣政策沒有改變。
美日防長會談關注台海局勢 日本擔憂中俄聯手加劇安全壓力
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於當地時間14日前往華府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會談。據悉,兩人就美日同盟,以及台海周邊嚴峻的安全保障環境進行廣泛的意見交換,台灣問題尤其是重中之重。據日本《產經新聞》英文媒體JAPAN Forward的報導,日本防衛省發布新聞稿表示,濱田靖一於華府時間14日11時10分在美國國防部與奧斯汀(LloydAustin)會談約95分鐘,這是濱田就任防長以來首度與奧斯汀面對面會談。兩人在會談中就美日同盟的安全保障環境進行廣泛的意見交換。兩人尤其對8月上旬中國發射飛彈落至日本專屬經濟區(EEZ)一事進行討論。兩人也再度確認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同時希望兩岸問題和平解決。兩人都認為不容許在印度太平洋地區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作法,因此都認為美日應合作無間。對此,曾任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主任研究官、現任東京大學教授的松田康博則分析,他在中國進行圍台軍演期間,感受不到台灣社會的半點恐懼,他認為,台灣人顯然沒有為即將可能發生的入侵做好準備,但局勢卻不斷在惡化。目前美國實質改變台灣國際法理地位,且介入國軍戰略、戰術及軍武發展方向的《台灣政策法案》在參院續審,將為兩岸及中美關係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因為這明顯與中國不斷聲稱的一中政策相牴觸,無助於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反而可能幫中國找到武統的藉口。松田康博還指出,中國的圍台軍演,以及俄羅斯因俄烏戰爭而被迫向中國靠攏的情境,增加了日本在東亞地緣政治中的焦慮。雖然民意調查顯示,有超過70%的日本民眾認為日本應該努力穩定台海局勢,「但現實情況是,我們的角色非常有限。除了與美國聯手,也做不了什麼。如果美國決定派兵干預,日本當然可以協助美軍。」關於美國出兵與否的問題,美國智庫印太安全項目(Indo-Pacific Security Program)研究員斯托克斯(JacobStokes)則表示,拜登關於武力干預台海戰爭一直保持戰略模糊的立場,拜登雖曾三次公開表示,如果台灣受到中國的攻擊,美國將保衛台灣,但白宮官方隨後都會再添加聲明,稱美國的對台政策沒有改變。不過《台灣政策法案》裡隻字未提美國如何軍事介入台海戰爭的方案或模式,只提出類似於對俄制裁,也就是「針對中國個人、銀行及金融機構提出經濟制裁」,意味著台海戰爭可能還是朝向烏克蘭模式去發展,也就是一場代理人戰爭。
將審《台灣政策法案》草案 白宮:部分條文令人擔憂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14日將審議《台灣政策法案》草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美東時間7日受訪表示,他將和國會議員討論該法案,因為「部分條文令人擔憂」。在拜登政府,蘇利文是第一位對《台灣政策法案》公開表達憂慮的高階官員。蘇利文表態 將與國會討論草案民主黨籍的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孟南德茲(Robert Menendez)與共和黨籍參議員葛瑞姆(Lindsey Graham)4月訪問台灣後,提出《台灣政策法案》草案。內容包括制裁升高敵對情勢中國官員、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要求美國國務院將我國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台灣政策法案》也欲修正自1979年以來美國施行至今的《台灣關係法》,把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的文字,改為「可嚇阻解放軍侵略行為之武器」。並欲透過「台灣安全援助倡議」在4年內提供台灣45億美元軍援及20億美元軍事貸款,且要求美國國防部必須逐年提交美國防衛台灣策略審查及評估報告。梅南德茲形容,這是《台灣關係法》1979年生效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修訂。旗艦挺台法案 外交部:歡迎感謝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昨天表示,在法案推動過程中,美國行政與立法部門均與我方保持聯繫。她並以「旗艦型挺台法案」形容該草案,歐江安說,該法案納入近年美國國會多項友台法案的重要內容,彰顯美國國會對提升台美關係,具有跨黨派的高度共識,外交部表達歡迎與感謝。葛瑞姆4月在總統府拜會蔡英文總統時,曾表態「我們希望你們購買(波音)787」。近4個月後,華航8月30日宣布,預計以新台幣1400億元,採購16架波音B787-9客機,並保留8架選擇權,轉為大運量的787-10機型。《台灣政策法案》在7月19日和8月3日於參議院兩度排審,但都未能進行,第一次是共和黨議員要求延審,以準備對應案,第二次是因院會忙於審查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案,外委會無暇審理《台灣政策法案》。9月14日是第三次排審。美國行政部門向來很少對國會審議中的法案表示意見,以示尊重。但蘇利文7日接受電視專訪時說,他將與國會及議員們討論此草案,儘管這部涉及美國強化對台安全協助的法案相當有效且實在,「但有些內容也讓我們有些擔心。」美對台戰略模糊政策 恐生牴觸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共和黨參議員科頓6月時曾呼籲,美國對台應該結束「戰略模糊」,改採用「戰略清晰」政策。但蘇利文在7月22日舉行的「阿斯本安全論壇」上曾說,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在台灣問題上,模糊必須是戰略的特徵,美國將繼續保持「戰略模糊」政策。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日前撰文,已預言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堅持訪台,與拜登政府不同調的類似情景,會在9月國會審議《台灣政策法》再次上演,他建議國會對該法案部分條文三思,避免給兩岸關係火上加油,且美國應著重對台實質幫助,而非象徵作為。G20峰會將在11月登場,蘇利文7日受訪說,目前尚未規畫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屆時即使真有「拜習會」,他也不預期會達成任何重大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