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青光眼
」眼壓正常也有可能青光眼! 7危險族群應每年定期做「這些」眼睛檢查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青光眼盛行率約為3%,且患者人數逐年上升,目前已突破45萬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過去5年青光眼確診人數成長22%,3C產品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青光眼發展有如「雪球效應」,越晚期惡化越快,而且眼壓正常也有可能有青光眼,因此呂大文理事長提醒,7危險族群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青光眼7危險族群注意 眼壓高也可能青光眼青光眼分為急性青光眼、慢性青光眼,呂大文理事長表示,大部分的患者都屬於慢性青光眼,沒有明顯症狀容易忽略,但青光眼惡化速度如滾雪球般,一開始沒有感覺,中期周邊視野開始缺損,可能影響生活但還過得去,但中晚期惡化速度會加快,最後可能因此失明。由於青光眼主要是因為房水無法排出,使視神經受到壓迫漸漸萎縮所產生的疾病,因此許多人認為眼壓高才會青光眼,但呂大文醫師強調,亞洲85%的患者屬於為正常眼壓型青光眼,他們眼壓正常但視神經仍逐漸萎縮,所以即使眼壓正常也有可能會罹患青光眼,因此建議以下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有青光眼家族病史(直系血親罹患青光眼者,其罹病機率會多7-9倍)年長族群高度近視(近視度數≥500度)糖尿病患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曾受過傷特殊族群: 女性、55歲以上身高少於160公分遠視介於100至400度間 女性、55歲以上身高少於160公分遠視介於100至400度間呂大文醫師建議,這些高風險族群應每年定期接受眼科檢查,包括眼壓檢查、眼底檢查、視神經及視野檢查等,避免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治療不只有眼藥水 應積極治療避免加速失明目前青光眼治療第一線藥物以眼藥水為主,不過亞東紀念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張珮瑤醫師指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追蹤兩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有四分之三的青光眼患者並未持續用藥。張珮瑤醫師分析,未持續用藥的可能原因包含病識感不夠、對治療及疾病認知不足、覺得視力沒改善又有副作用就放棄治療,或是因為太忙碌、有時合併許多用藥而忘記點藥錯失治療。不過其實現在青光眼有許多治療方式,像雷射、傳統手術(如:小樑網切除術、濾過管植入術)、微創支架手術等,張珮瑤醫師表示,若控制不佳或無法忍受藥水副作用,應考慮下一步治療,雖然青光眼視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但可以減緩視神經惡化的速度,避免持續萎縮最後失明。
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 「視力小偷」青光眼專找這些人下手!
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我國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35萬人上升到110年43萬人,5年成長22%。青光眼權威、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出席「眼疾治療歷史特展」表示,青光眼又稱「視力小偷」,初期症狀難以察覺,一旦發現時視力已嚴重受損,若無及早治療恐導致失明。提醒慢性病者、有家族史者、中高齡族群、女性等高風險族群要注意。眼球為維持形狀,需保持一定的壓力,眼壓的高低又由防水的分泌和排出維持,若房水的循環平衡被打亂,眼壓就會升高。由於眼壓異常而導致視神經萎縮,是一種會持續進行的視神經疾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青光眼又可依症狀分為急性與慢性,因為沒有明顯的前兆,所以須定期接受檢查,追蹤眼睛狀況,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慢性青光眼」偷偷摸摸 5大高風險族群 呂大文表示,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症狀難以察覺,是個既慈悲又兇狠的眼疾,雖然沒有疼痛感,但若無及早治療恐會失明!診間許多病人初次就診的時候,視力就已損失一半。症狀:初期多是視野邊緣受損,症狀不易察覺,等到眼睛出現視力衰退,往往已經嚴重惡化。 眼壓值較高者正常眼壓落在12-20毫米汞柱,若高於20毫米汞柱需警覺。 大於40歲40歲得到青光眼的機率為1.5%,到了70歲就會增加到7%。 青光眼家族史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比一般人高出7-9倍,建議18歲開始就要定期檢查。 高度近視/屈光不正常者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都有關係,只要是近視度在500度以上的患者,有5至8倍的機率會有青光眼,所以高度近視者一定要接受青光眼的篩檢。 慢性疾病或其他糖尿病、高血壓恐併發「次發性青光眼」,此類患者特別要注意,糖友須控制血糖。另外手腳冰冷也要當心,由於血液循環不佳,可能會造成低眼壓青光眼。1/3患者會失明! 4種人當心「急性青光眼」 呂大文說明,急性青光眼平常完全沒有症狀,一旦發生就會導致視力變差與全身極度不適,每周都有病人到急診求助。急性青光眼一旦發生,高達1/3患者會失明,另1/3患者恐留下這明顯後遺症。症狀:視力突然變差、頭痛,甚至噁心、嘔吐。常被誤以為腸胃炎、偏頭痛、高血壓發作而耽誤,辨別關鍵在於「瞳孔放大」,可藉此徵兆篩選出來。 女性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急性青光眼患者有75%是49歲以上的婦女,因為更年期影響,能保護眼睛的雌激素分泌下降,成為高危險群。 遠視100-300度因為眼球軸長較短,眼睛內空間較小,導致視神經遭擠壓,引發急性青光眼。 身高<160公分 年齡>55歲此外,很多民眾以為眼壓檢查正常就沒有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不能單靠「高眼壓」判斷。根據亞洲統計資料,85%以上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台灣1/3的低眼壓青光眼患者,眼壓並不高。患者2大惡習 導致視力惡化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約有38萬人正在治療青光眼,改善青光眼的方式包括降低眼壓與使用眼藥水治療。病人常有幾個特色:患者拒絕承認罹病診間不少民眾無法接受青光眼診斷結果,「家裡人都沒有得病,為什麼我會有?你是不是診斷錯誤,我要再去看另外一個醫生。」自行停藥導致惡化「這個醫生開的藥讓我好難受,停掉以後眼睛變得好舒服,我不想要治病。」由於青光眼眼藥水容易造成不適,許多病人以為症狀不但沒改善,反而更糟糕,自行停藥不治療,將導致眼疾惡化,相當可惜。行醫30多年,呂大文與青光眼病患及其家屬共同成立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期盼藉由提供正確醫療資訊、青光眼衛教及同儕支持,讓大家少一點恐懼,多一點勇敢,接受最佳的治療方式,發願不要再有失明的不幸事件發生,讓更多人持續看見寬廣世界,看見未來的美好。
醫療糾紛2/女童治療近視竟致失明 「做3件事」可避免醫病雙輸
一位9歲女童只是去診所治療近視,沒想到最後竟一眼失明!女童父母將醫師告上法院,2019年一審獲勝訴,醫師判賠近千萬元,全案仍在二審中,但愛女視力已無法挽回。「這是典型醫病雙輸局面!」專家向CTWANT記者表示,患者就診前先多做功課、醫師應告知風險、病歷要詳實紀錄,若當初做到這3件事,或許能避免憾事。案例中的女童,2013年因治療近視而到眼科診所就診,醫師建議她配戴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但女童配戴之後常常會眼睛癢、發炎,醫師因而開立含類固醇的眼藥水給女童,持續2年後,女童突然視力模糊,到大醫院檢查卻發現眼壓過高、慢性青光眼,左眼已經失明、右眼也只僅剩微弱視力。女童父母認為長期使用含類固醉的眼藥水可能會讓眼壓升高,但醫師卻沒有定期監測女童眼壓,才導致這樣的結果。醫師則表示,每次回診都有檢查女童眼壓,也會叮囑含類固醇眼藥水只能點幾天、幾次,但承認沒有說明可能會導致失明。檢察官調查後,認為醫師沒有醫療過失,所以不起訴,女童父母決定直接向法院提出刑事、民事自訴,最後法官認為醫師未告知副作用,且病歷上沒有註明眼壓檢查,因此在2019年一審判決醫師業務過失致人重傷罪,處有期徒刑6個月,民事則須賠償903萬元。案經上訴,目前由二審台灣高等法院審理中。一位不具名的眼科醫師表示,「這個案例是典型的醫病雙輸局面!醫師被判刑,而且要賠償近千萬,就算再審翻案機會也不大;而女童雖然勝訴了,但失去的視力再也無法恢復。」這位醫師認為,被告醫師之所以會敗訴,最大的關鍵有兩點,第一是沒有盡到告知副作用的義務,第二是病歷上沒有眼壓檢查紀錄。「很多醫師認為如果講到失明,患者就會很恐懼,再加上覺得機率低,所以就選擇不講,這個案例就是提醒醫師『任何可能性』都要說明。」其次,被告醫師辯稱每次回診都有檢查眼壓,只是沒有寫入病歷,主張女童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青光眼造成失明。「這的確有可能發生,因為兒童青光眼的原因相當多,但如果醫師沒有詳細寫病歷,一旦發生事故,白紙黑字就一番兩瞪眼,因為沒辦法證明你有盡到檢查的責任。」植牙是牙科中最常出現醫療糾紛的項目,除了收費較高,也因為療程時間較長,專家建議民眾事前先做功課,再諮詢醫師意見,較能避免爭議。(示意圖/報系資料照)醫改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表示,民眾若想避免醫療糾紛,建議在就診之前要「多做功課」。「建議把療程分為前中後來思考,多了解其中的細節,有疑問就可在就診時跟醫師討論。另外,如果是屬於比較長期的治療,也建議民眾尋求第二醫療意見,對自身會比較有保障。」吳奎彥說,以牙科中最常發生爭議的植牙為例,建議患者要先了解自己治療的需求是什麼?目前牙齒狀況是不是適合植牙?治療醫師在植牙領域是否有相關認證?植牙後的恢復期多長?以及最重要的,植牙費用如何收取?「醫療糾紛的原因,除了最常見的醫病專業落差之外,收費方式不清楚也是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以牙科為例,有許多療程都會預收款項,有些是合理範圍如假牙需要訂製材料,就可以預收款項,這部分是由衛生局來認定。」吳奎彥說,民眾在進行植牙或矯正這類較長時間的療程,一開始就要先想到前中後療程可能會發生什麼事,例如自己可以長期在這邊看診嗎?醫師可以長期配合嗎?會不會有另一位醫師接手的可能性,以及先了解術後可能的狀況,例如植牙後有些人會出現縫隙問題,那植牙前就可以先諮詢醫師意見或後續作法。另外,近年來醫療院所為避免醫療糾紛,療程與手術相關的同意書往往寫得鉅細靡遺、長篇大論,醫療院所應該給患者充足的時間詳閱同意書,不該在手術或療程進行前才讓患者匆忙決定,這也是消費者該維護的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