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疾
」 重症 確診菸齡57年竟1個月戒癮 專業醫療協助「成功率增3倍」
77歲退休長輩菸齡長達57年,每天固定至少一包菸,最近因為感冒後容易久咳,再加上得知抽菸好友陸續得到肺癌或慢性肺疾,決定戒菸,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家醫科莊凱婷醫師。長輩第一次來戒菸門診,莊凱婷醫師先開立藥物使用,回診後發現,菸癮有減量但還是會忍不住抽菸,且因為長期吸菸養成咬東西的習慣,故再開立尼古丁口嚼錠加強,三週後再回診,長輩已不會再想到買菸抽菸,一個多月後成功戒菸,同時發現沒有抽菸後,咳嗽與咳痰狀況改善,嗅覺敏銳度也改善很多。莊凱婷醫師表示,抽菸會增加癌症和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同時也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抽菸也會影響葡萄糖耐受性,糖尿病患者吸菸,除了會增加死亡率外,還會加劇糖尿病併發症及影響血糖控制。近年來,吸菸族群越趨年輕化,吸菸者的平均壽命較不吸菸者少了約10~11年,若吸菸者在30歲、40歲、50歲或60歲戒菸成功,預估可分別延長10年、9年、6年與3年的壽命,因此鼓勵各年齡階段積極戒菸。莊凱婷醫師指出,只單純靠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為5-10%,如果結合專業醫事人員協助戒菸,成功率可達到30%,高出至少3倍之多。去年有247位至本院參與戒菸,122位成功戒菸,成功率高達50%。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民眾可以善用專業戒菸資源,儘早戒菸,可大幅提升戒菸成功率。莊凱婷醫師強調,本院戒菸團隊除了醫師,還有個管師追蹤進度和提供諮詢,健保免費戒菸門診一年有兩次療程,一次療程8週,透過醫護陪伴成功戒菸。◎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這些」COVID-19高風險群不可大意 疫情日常化應3步驟最好防範準備
相較過去COVID-19疫情已趨緩,在許多人眼中新冠疫情已日常化、流感化,不過,臺大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古世基表示,民眾不應將COVID-19和流感畫上等號,雖然2者的症狀表現確實有點相似,但高風險族群,感染COVID-19後病毒其實並不會像流感一樣完全被清除。古世基醫師提醒,現在新冠病毒並未消失,而且重症、死亡風險依舊存在,COVID-19傳染力、重症風險甚至比流感還要高一點,民眾不可大意,應依3步驟做好4防範措施。COVID-19輕、中、重症 該如何區別、及早發現?現在感染COVID-19後,患者會有輕、中、重不同的表現。古世基醫師提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臨床上對於輕中重症有明確定義,會以「血氧」作為標準定義感染者的嚴重度,在自然情況下,若血氧濃度掉到94%以下就屬於「中症」,如果已經使用氧氣但血氧濃度仍低於94%就屬於「重症」。古世基醫師表示,中重症通常肺部會有發炎的情形,就是所謂的「新冠肺炎」,會影響到呼吸及血氧濃度、出現較嚴重的呼吸症狀,建議民眾可以自我監測血氧,尤其是高風險族群。「這些」都是高風險族群 注意4措施依3步驟防範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與流感相似,古世基醫師提到,包括年長者(65歲以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BMI≧30、慢性腎病、慢性肺疾、慢性肝病、精神疾病、吸菸(或已戒菸者)、懷孕(或產後六周內)、氣喘、結核病、失能、失智症、癌症、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等,都是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古世基醫師強調,目前來講雖然一般健康的民眾,以應付流感的態度來防範新冠病毒是可以的,但對於上述這些高風險族群應該要特別注意以下4防範措施:戴口罩:除了政府規定須配戴口罩的場所外,民眾須有自我防範意識,建議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公共場所、人潮聚集處等,都應配戴口罩,若是聚會、聚餐等不得不拿下口罩的場域,建議民眾應考量自身身體狀況決定是否前往或配戴口罩。接種疫苗:特別是有出國需求、高風險群,建議應接種疫苗減輕感染嚴重度。自我監測:有症狀或接觸潛在感染者時,可利用快篩試劑篩檢,建議快篩2次,並間隔1-2天,如果快篩結果為陽性,應觀察症狀、自我監測血氧濃度。就醫:不論快篩與否,若症狀持續很久、自我監測血氧為94%以下,出現警訊時應前往就醫,尤其高風險族群更應盡快就醫。而民眾可以依「Know-Plan-Go」三步驟做好以上防範措施,古世基醫師說明,「Know」就是要自我警覺,主動了解危險因子、高風險族群、症狀等,自我警覺並做好防範。「Plan」就有如準備緊急救難包、做好完整計畫。古世基醫師表示,民眾應準備血氧監測器、快篩工具等2樣工具,並善用這些工具自我篩檢、自我檢測。至於「GO」就是就醫,古世基醫師提到,若自我篩檢後為陽性而且又是高風險族群就應盡快就醫,如果血氧不穩定掉到94%以下,更要趕快前往急診就醫,依不同的嚴重度前往診所、醫院、急診進行診斷治療。
1歲妹連燒4天咳到「吐黏液」 醫示警RSV成人也會感染:4症狀注意
小融(化名)是一位1歲半的小女孩,最近剛被送去托嬰中心,才送去1個多禮拜,就開始高燒,伴隨嚴重鼻塞,甚至常常咳到吐,嘔吐物中還帶有像似痰的黏液,即使服用症狀藥物,還是燒燒退退。連燒4天後,家人發現小融食慾跟活動力明顯下降,而且呼吸明顯費力且偏快,於是連忙驅車前往就近的醫院。小兒科醫師聽診發現,雙側肺部有痰音及喘鳴的咻咻聲,胸部X光也顯示雙側下肺有發炎現象,抽血報告發炎指數及白血球數量都上升,判斷很有可能是最近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感染,做了抗原快篩,也確定是陽性反應,於是診斷小融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合併續發性細菌性肺炎」,收治入院讓小融睡在氧氣帳中,並以抗生素治療,在經歷幾天治療後,小融終於燒退帶藥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顏培如表示,近日因為疫情解封加上開學,許多學童連番生病,小兒科門診常聽到家長抱怨,幾乎每隔1、2個禮拜就需要看醫生,即將進入秋冬之際,更多呼吸道病毒開始蠢蠢欲動。根據疾管署資料統計,從9月開始,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分離陽性率開始急起直追,目前僅次於流感病毒。5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群,會引發細支氣管炎、哮吼及肺炎。顏培如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會破壞小支氣管的上皮細胞,產生大量的壞死細胞以及分泌物,因此臨床上會觀察到病童的痰液很多,痰液阻塞幼兒小小的氣管後,就會使病童劇烈咳嗽、咳到吐,甚至呼吸急促,聽診時也會聽到氣管的咻咻聲,而且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病程常常比一般感冒來的長,通常發燒會持續3到5天,而整體的呼吸道症狀平均需要將近2周才會明顯改善。另外,具有氣喘體質的小孩感染後也容易導致氣喘急性發作。顏培如說明,呼吸道融合病毒治療方式目前以症狀治療為主,需要多補充水分,藥物只能幫助緩解症狀,針對咳痰力道不足的嬰幼兒,家長可以在餵奶前拍痰或用居家噴霧器化痰,吸鼻器也可輔助抽吸鼻涕,幫助幼兒改善不適。但須注意,若是發現病童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呼吸急促或是出現明顯喘鳴聲時,請就醫讓醫師評估。若是持續高燒不退,或是燒退幾天後又再度發燒,也須小心是否併發中耳炎、鼻竇炎或是細菌性肺炎,若是以上情形,就會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早產兒、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疾病、免疫不全疾病以及神經肌肉疾病等孩童,目前健保給付部分病童施打單株抗體(Palivizumab)來預防嚴重的感染,包括:一歲以下患有血液動力學上顯著異常之先天性心臟病童、出生時妊娠週數未滿33週以及小於35週且合併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顏培如也特別提醒,由於感染了呼吸道融合病毒後,身體並不能產生有效的終生免疫力,因此是可以重複感染的,即便是成人,也是會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雖然大部分是輕症,但年長者及免疫力低落的患者仍可能引發嚴重的肺炎及併發症。因此,呼吸道融合病毒並不是專屬於幼兒的疾病,事實上,今年美國FDA首次核可的二款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目前將率先施打於60歲以上的成人,而其中一款還可用於懷孕週數32到36周的孕婦,在病毒流行期將屆時施打,可以保護即將出生的嬰兒直到月齡6個月以及提供孕婦本身免疫力。醫師呼籲,台灣目前尚未引進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因此仍需靠著避免飛沫及接觸傳染來預防感染,可以做的像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在流行期出入人潮壅擠的場所,回家後接觸幼兒及長者前要換衣服。流行期將至,請大家有正確的觀念,才能一起守護家人的健康。
第4波COVID-19疫情來襲 民眾確診後「這幾點」須注意
近日COVID-19疫情增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5月16日於記者會上表示,國內已經正式進入Omicron第四波疫情,這週各項指標都顯示疫情有明顯升溫的狀況。而現在COVID-19已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4類,再加上指揮中心解編,防疫措施也已多項鬆綁,民眾若確診COVID-19該怎麼辦呢?對此,羅一鈞於記者會中為民眾再次說明。新冠重症高風險群 應盡速就醫開藥民眾若快篩陽性不再需要居家隔離,輕症建議採0+N自主健康管理並在家休息至症狀緩解。不過,羅一鈞提醒,這波疫情中,快篩陽性的民眾應自我注意一些事項,以下為COVID-19重症高風險對象,建議盡速就醫由醫師評估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包含:65歲以上具慢性病: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30、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孕婦、產婦(產後6週內)確診後有警示症狀 應立即就醫減少風險另外,羅一鈞表示,確診民眾若出現以下危險警示症狀,也應立即就醫,以減少併發症出現後可能重症或死亡的風險,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心跳>100次/分鐘(無發燒之情形下)兒童確診恐腦炎 9症狀立即就醫、5情況盡速就醫此外,兒童更是不能輕忽,羅一鈞指出,兒童若出現以下警示徵兆,有可能是重症或者腦炎等較嚴重病症的前兆,應立即就醫,包含:抽搐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則需盡速就醫,包含: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羅一鈞強調,雖然指揮中心解編,但不管是口服抗病毒藥物、清冠1號等的公費提供都是持續在進行的,呼籲民眾不要因為解編就以為疫情結束,事實上在這第4波疫情當中,目前每天都還是有大約百例併發症通報個案,屬於較嚴重的中重症,因此民眾還是要特別注意。
幼兒患「呼吸道融合病毒」案例激增 醫教4招預防感染
這幾週以來,有不少孩子從鼻咽被檢驗出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部分症狀嚴重者,後續需要住院治療,醫師建議民眾多了解何呼吸道融合病毒,學習正確就醫與照護治療。成人與幼兒皆可能感染 常見咳嗽、流鼻水、發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佳玲說,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以往在台灣一整年都可以見到,從嬰幼兒到成人都有可能被感染,感染後常見症狀有咳嗽、流鼻水、發燒等。較嚴重情況會引起呼吸暫停或呼吸費力的情形,感染時年紀越小(尤其是小於一至兩歲之幼兒)、本身是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或是初次感染者等,臨床表現會比較嚴重。通常第一次感染時,第二到三天症狀最明顯,約一至兩週才會完全痊癒。以服藥「支持性治療」為主 急性期「呼吸支持」緩解醫師可以從臨床症狀表現推估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確定診斷方式為採鼻咽分泌物檢驗。治療方面,一般來說靠著孩子自己的抵抗力可以慢慢痊癒,目前的治療方式也多是採支持性治療,可以服用止咳化痰藥等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需要使用呼吸支持(如:氧氣帳)和水分補充,協助孩子渡過急性期。勤洗手、戴口罩和減少群聚 高危險群施打單株抗體要如何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呢?吳佳玲表示,可以透過勤洗手、戴口罩和減少群聚的方式,而下列高危險族群健保有給付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單株抗體,記得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施打。1. 出生時懷孕週數未滿33週之早產兒(一歲前)2. 出生時懷孕週數35週以下併有慢性肺疾病之早產兒(一歲前)3. 一歲以下患有嚴重異常先天性心臟病童
入秋注意!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來勢洶洶 醫師提醒:2歲以下幼兒要小心
今年秋冬同時有新冠肺炎、流感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3種病毒威脅,竹北市東元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郭憶霆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存在許久,9月入秋以來,門診數比過往增加4成以上,免疫力較弱的2歲以下幼兒和老人家要特別小心,尤其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或是氣喘的孩子更是高風險族群。郭憶霆舉1名6個月大女嬰,被就讀幼稚園的姊姊傳染RSV,姊姊症狀輕微很快康復,女嬰不只發燒和咳嗽,還出現呼吸喘等情形,就醫診斷為「急性細支氣管炎合併脫水」,住院給予氧氣罩和支氣管擴張劑治療,1週後才出院回家。郭憶霆說,新冠肺炎、流感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伏期約2到8天,症狀就像一般感冒會咳嗽、發燒、流鼻涕,但最擔心的是病程惡化速度快,一下就會進展到劇烈咳嗽、呼吸急促的程度,嚴重呼吸衰竭就需要住院使用呼吸器輔助治療。要注意的是,RSV抗體沒有終身免疫,感染後還是有機會二次感染,而且孩子有可能同時感染2種病毒,會讓病況更加複雜。郭憶霆建議孩子和主要照顧者都應該接種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形成完整防護網,保護家中抵抗力弱的老人及小孩。郭憶霆提到,雖然RSV目前沒有疫苗,不過健保今年有放寬到出生時懷孕週數未滿33週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單株抗體,來避免因RSV感染而產生的嚴重併發症。強調落實防疫措施,施打疫苗搭配健康飲食與運動,提升對抗病毒免疫力,仍是最有效的方法。
小孩不要退燒可增強免疫力? 兒科醫師給「4指引」助判斷
國內許多嬰幼兒確診,不少家長看到小孩發燒就衝急診。小兒科醫師王韋力表示,有媽媽在臉書社團以「過來人」經驗,灌輸錯誤知識要小孩不要退燒,他直呼「真是瘋了」,為此他也給出4點小孩發燒的指引。醫師王韋力25日在臉書說「新冠病毒讓許多孩子都燒得很嚴重,看到社團有些媽媽一直要人家不要退燒,可以提升免疫力,真是瘋了。」王韋力表示,媽媽這樣建議只是因為小孩沒出事。為了宣導正確衛教,王韋力給出4點小孩發燒的指引:1.中心體溫38度以上就是發燒,38度以上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是可以使用,但不是一定要用!)37度多的就先觀察就好,沒有38度以上就不要給退燒藥。2.「發燒」可以啟動免疫反應,但也不是說讓他一直燒,免疫力就會越來越好。所以一開始發燒不用大驚小怪,孩子看起來活力佳沒有不舒服,可以不用急著退燒;但孩子如果因發燒而不舒服,適度退燒會讓孩子更有體力對抗病菌,也可以減少因為發燒引起脫水症狀。3.發燒時溫度高或低跟疾病嚴重度關係不大,反而退燒後孩子活動力好壞跟嚴不嚴重比較有關係。(燒很高不一定要去急診,退燒後活動力不佳反而要送醫!)4.如果孩子本身有熱痙攣或癲癇病史,心臟病史,慢性肺疾病,代謝疾病等,都要更積極退燒,因為發燒會對這些孩子的負擔更大,造成危險。王韋力強調「如果不知道人家小孩身體狀況就不要亂給人家建議」,他也希望網友將此貼文分享到育兒社團。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應,「雖然我是媽媽,但從來沒加入過什麼社團媽媽,還是追醫生的專業知識比較實在」、「真的!狀況每個小孩都不一樣、但不能都同一個方法」、「有些家長都不知道在想甚麼。」
以為Omicron輕症都不用怕? 專家警告:高齡族群重症風險大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今起上路,但有民眾擔心一旦採檢確診必須面對隔離等諸多不便,影響自己與家人的生活或工作,即使出現症狀仍選擇當縮頭烏龜。感染科醫師提醒,年滿65歲或有慢性病史都屬於新冠肺炎高風險群,重症風險大增,出現症狀5天內將是黃金治療期,及早篩檢才能保護自己。近日本土確診病例快速增加,防疫手段已從「清零」轉變為「減災」,盡量減少需要住院及中重症患者,不要增加太快,以免壓垮醫療量能。儘管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醫師提醒,對於沒有接種疫苗且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來說,感染新冠肺炎仍有可能會演變成重症,絕不能對疫情過度樂觀而掉以輕心,輕忽住院、重症及死亡風險。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總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王復德說明,年滿65歲、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肥胖、懷孕,以及有會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像是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的民眾,都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險族群。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感染科教授陳宜君指出,這些高危險族群最需要及早治療以預防重症,目前台灣已經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更重要的是把握「出現症狀5天內」黃金治療時間,及早篩檢、適時評估用藥是保護自己健康的關鍵,千萬不要因為對自己的健康太有把握,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而讓健康兵敗如山倒。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口服藥是高危險族群減少重症的有效武器,「不打疫苗、不主動篩檢,就等於早早放棄避免重症的先機,等於空有精良武器,卻無用武之地。」他呼籲民眾,只要有接觸史或出現症狀, 一定要化被動為主動,積極篩檢,只要能及早確診,重症的高危險族群可及時用藥,中間病情若有變化也要盡早就醫。「一旦確診數大量攀升,就算重症率再低,所造成的累積傷亡還是會很可觀。」陳宜君提醒,如果感染後症狀沒有隨時間改善,甚至開始喘、身體變得很虛弱,或是原有慢性病急遽惡化,譬如糖尿病友血糖飆升或低血糖,慢性肝炎病友出現眼白變黃、皮膚黃、尿液深如茶色的黃疸現象,都可能代表病情惡化,應及時就醫,別誤以為「新冠病毒只會引起輕症」而延誤治療時機。新冠肺炎已在社區散播,以輕忽的態度面對這些「看不見的敵人」是最可怕的,也是近期最令人擔憂的社會現象。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呼籲,現階段迎戰本土疫情,戒慎但不要恐懼,以「三防三擊」行動來換取時間跟機會。「三防」就是基本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而「三擊」是主動出擊,疫苗打好打滿、主動接受篩檢、及時有效的治療。
本土Omicron症狀排名出爐 喉嚨症狀排名第一
Omicron本土疫情延燒全台多縣市,已累計逾500例,指揮中心分析,約6成確診個案是輕症,常見4大症狀依序是咳嗽、喉嚨症狀、發燒、流鼻水或鼻塞。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應過年後住院開刀需求多,為避免排擠一般醫療量能,新冠患者如符輕症標準,可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意即不需住院隔離。指揮中心分析今年1月以來共516例本土個案,女性較男性多,年齡以30多歲占大宗,有127人;其次是20多歲,有102人;40多歲位居第三,有89人。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台北、高雄、桃園接連發生幼兒園群聚,0到9歲個案較上周增加25人,雖不是最多年齡段但也累計60人,排名第四。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本土個案中近4成無症狀、6成是輕症,常見症狀包括咳嗽、喉嚨症狀、發燒、流鼻水或鼻塞;相較於上周統計,喉嚨症狀排名第一、咳嗽第二,本周名次互換,咳嗽取代喉嚨症狀成為最常見症狀,但兩者都占約5成,沒有明顯變化。為避免輕症患者排擠一般醫療量能,指揮中心針對本土個案制定輕症分流標準,如生活可自理、小於65歲、已完整接種疫苗,且不具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慢性肺疾、BMI25、懷孕或其他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經醫師評估可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也就是不需住院。
Paxlovid27日到貨3200人份 台灣已有6款對抗新冠藥物
日本東京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就抗新冠病毒藥對Omicron變異株的效果,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實驗顯示,「瑞德西韋」(Remdesivir)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對抑制Omicron的效果與抑制Delta基本相同。而繼周一「莫納皮拉韋」運抵台灣,輝瑞抗病毒藥物Paxlovid昨日也到貨3200人份,總計台灣現已有6款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特任教授河岡義裕率領的研究團隊,26日在美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發表實驗結果。研究團隊讓人工培養的細胞感染Omicron後,投入各種治療藥物,並分析能否抑制病毒的傳染及增殖。結果顯示,在日本國內也已獲批使用的瑞德西韋和莫納皮拉韋這兩種藥物,對抑制Omicron繁殖的效果,均與對Delta的抑制效果處於同等水平。昨天輝瑞抗病毒藥物Paxlovid首度抵台,首批到貨3200人份,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中央採購藥物是以「有效」、「多樣性」為原則,以目前國內感染情形,購買2萬5000人份已算足夠。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經專家諮詢小組開會後,已制定出Paxlovid的治療指引,建議使用對象為具重症風險因子、未使用氧氣、發病5天的12歲以上民眾,但體重必須高於40公斤。至於重症風險因子包含: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25(12至17歲青少年BMI超過同齡85%)、其他影響免疫功能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張上淳表示,此藥內含蛋白酶抑制劑,類似愛滋病藥物,可能會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範圍包含心臟、血管、神經疾病用藥,因此民眾如有長期使用的藥物,治療時應告知醫師,由醫師進行臨床判斷。
新冠口服抗病毒藥抵台 提供輕中度確診個案治療使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表示,我國向美商默沙東公司採購之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Molnupiravir,首批2,016人份療程已於今日清晨運抵臺灣,將於完成通關程序後儘速配撥,提供具有重症風險因子之輕中度COVID-19個案治療使用,降低醫療量能負擔。指揮中心指出,依據國際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輕症比率大約佔8成左右,但其中約9%的患者可能惡化為重症,主要的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長者、肥胖、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慢性肺疾、免疫抑制疾病/免疫抑制治療等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以及懷孕等,且其病程演化迅速,甚至導致死亡。截至本(111)年1月24日監測資料,國內輕中度COVID-19確診病例約佔所有確診個案84%,死亡病例數佔確診病例4.6%。指揮中心說明,Molnupiravir之療效及安全性已有部分證據支持,美國FDA及國際間已陸續發布緊急使用授權(EUA)核准於臨床使用,以治療輕度至中度SARS-CoV-2感染且有重症危險因子之高風險患者,降低個案轉為重症需住院之風險,我國衛福部食藥署亦於今年1月13日同意依據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核准其專案輸入。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經諮詢專家意見,已將該藥物之使用建議納入我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並採購儲備5,040人份療程,規劃分批配撥至集中檢疫所/加強版防疫專責旅宿之主責醫院,經醫師評估治療效益與風險,並充分告知後,給予符合條件個案治療。指揮中心表示,全球疫情持續嚴峻,Omicron變異株擴及多國,對國內公共衛生及醫療量能構成威脅,指揮中心將持續密切關注國際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之研發使用情形,積極儲備適當藥物供國內個案治療使用。
早產兒比例增至10% 每3名就有1名呼吸困難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近年來台灣新生兒人數雖逐年下降,但早產兒的比例卻呈現上升趨勢,從2008年的8.8%,到2018年最新統計已逼近10%,也就是說每十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名可能提早誕生!這些早產兒因未足月便出生,器官發育仍未成熟,經常伴隨許多疾病風險,呼吸問題更是早產寶寶在出生後面臨的第一個關卡。早產兒基金會董事許瓊心醫師表示,肺部是身體最後一個發育成熟的器官,胎兒在母體內時肺部本身並沒有呼吸功能,氧氣的獲得與二氧化碳的排除都藉由胎盤與母體交換來完成,直到出生後肺部才會開始正常運作,若胎兒提早出生,肺部發育不全,可能沒有辦法生成足夠的表面張力素,進而使肺泡塌陷,影響呼吸中樞功能。過去研究統計顯示,呼吸窘迫症候群是最常見的早產問題,28至34週出生的早產兒中,每三個就有一名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問題,且隨著妊娠週數愈少、發病機率就愈高,24至28週出生的早產兒發病機率約80%,若是妊娠24週以內出生的早產兒,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機率更高達90%。 許瓊心醫師提到,多數早產兒在剛出生時,皆需要額外的氧氣供給,或使用不等程度的呼吸器來幫助順暢呼吸,照理說,為了減輕肺部及吸氣肌肉的負擔,呼吸器應該要與病人自主呼吸的節奏同步,但因早產兒的呼吸型式多變,機器設定和調整不易,經常出現呼吸器與早產兒呼吸不同步的情況,有時嬰兒想要進行吸氣動作,呼吸器卻無法正常啟動。荷蘭研究統計發現,幾乎每位使用呼吸器輔助的早產兒都曾遇過與呼吸器不同步的狀況,且平均發生頻率可達33%,嬰兒看似仍能完成呼吸動作,但肺部和吸氣肌肉卻容易間接受損,甚至衍生成肺傷害、慢性肺疾病等併發症。許瓊心醫師表示,為了降低病人和呼吸器發生不同步,現已出現許多新型輔助設計,其中「神經調節輔助呼吸(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 NAVA)」模組,不同於一般呼吸器強硬控制病人的呼吸動作,NAVA模組透過橫膈膜電位導管,監控病人的橫膈膜活動,進而協調呼吸器以對應病人大腦及肺部的活動,將呼吸自主權交還給病人。許瓊心醫師進一步分享,多項國內外對照實驗發現,相較於一般呼吸器,NAVA模組可以較準確偵測病人的呼吸狀態,並且減少近50%的呼吸器不同步情況,讓早產兒可以順暢地完成每一下呼吸動作,也可以減少對肺部造成的傷害,且臨床使用結果也顯示,在NAVA模組輔助下,可以減少早產兒使用呼吸器輔助的時間,也可以讓早產兒提早拔管、提早離開加護病房。為守護早產兒肺部健康,本次台灣悅廷和有限公司(Getinge)透過早產兒基金會將價值達250萬元的橫膈膜電位導管,轉贈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台中榮總及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等五間醫院的新生兒科中心使用,並提供多組NAVA模組至各中心,盼能幫助改善呼吸器與早產兒呼吸不同步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