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 癌症 肥胖 糖尿病 類鼻疽 颱風倒頭就睡絕非好事! 中醫師揭背後原因「有大量睡眠債」
現代人壓力大,許多人在床上靜靜躺著闔眼,仍然難以入睡,所以羨幕有人能「倒頭就睡」,但中醫師邵禹豪則表示其實「一秒入睡」絕非好事,若是能夠秒睡,則代表這個人有大量的「睡眠債」。他說常見理由有睡眠時間不足、睡眠呼吸障礙、長期工作壓力巨大、慢性疾病,要提升睡眠品質就要規律睡眠、運動,也可以睡前泡個澡或適當曬太陽,且臥室要夠黑、稍涼、避開電子產品。邵禹豪於日前在臉書粉專「中醫師邵禹豪.禹你同行」發文指出,詢問睡眠狀況是他看診的必要流程,偶爾會遇到一類朋友,開心的向他報告自己睡得很好,而且是一秒入睡。然而,醫師表示,若是平常休息充足的人,理論上需要10至15分鐘的醞釀,才能夠入睡,若是能夠秒睡,則代表這個人有大量的「睡眠債」。常見理由有以下數種:1睡眠時間不足: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建議,成人每晚至少需7-9小時的睡眠。2睡眠呼吸障礙:常見於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白天時容易鼻塞,夜間時也可以觀察到打鼾的現象。3長期工作壓力巨大:焦躁的心理狀態,無法在下班回家後卸除,若是進一步帶回床上,也會影響睡眠的品質。4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至於如何提升睡眠品質,邵禹豪表示,睡眠影響的層面甚廣,舉凡肥胖、情緒抑鬱、記憶力下降、內分泌疾病、免疫系統失調,都與睡眠不足、失眠有關。對此,睡眠科學家沃克(Matthew Walker)歸納出了幾個重要守則:1規律睡眠,最重要、最重要的守則。2規律運動,盡量每日至少30分鐘。3睡前泡個澡,體溫降低後可以增加睡意。4適當曬太陽。5臥室要夠黑、稍涼、避開電子產品。6遠離咖啡因、尼古丁。7避免睡前飲酒。8避免睡前吃大餐。9避免干擾睡眠的藥物。10避免下午3點以後睡午覺。11避免事情排得太滿。
每年近萬人死於糖尿病 專家示警注意2指標:及早發現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萬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由於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應定期量測血糖,特別是要注意空腹血糖與醣化血色素兩個指標,才能及早發現糖尿病。根據2023年國內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高居第五位,並且依據2019至2023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為了預防糖尿病及延緩其嚴重併發症,民眾應掌握以下自我照顧五要訣,包括利用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免費健康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定期監測血糖,保持空腹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70-99 mg/dL)。衛福部表示,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一為糖化血色素(HbA1c)≧6.5%;二為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三為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四為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衛福部提醒,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南投縣衛生局說明,若是民眾發現血糖異常,符合糖尿病前期(醣化血色素介於5.7%至6.4%)或有三項以上危險因子(如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及低高密度膽固醇),應與醫療人員討論個人化的危險因子管理,及早介入;保持均衡飲食,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並在醫事人員指導下進行體重管理;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何走路、慢跑、游泳等。此外,南投縣衛生局也強調,當地已成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的專業團隊,協助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病情,並提升其自我照護能力。民眾若有糖尿病相關問題,可洽詢當地衛生所或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全面的醫療服務來降低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女子患乾燥症20年!眼睛乾到人工淚液也無法緩解 中西醫合療改善症狀
林女士確診修格蘭氏症(俗稱乾燥症)已將近二十年,長期飽受乾眼症困擾,眼睛不僅經常痠澀、灼痛,甚至伴隨頭痛等症狀,對她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多次嘗試人工淚液,仍無法獲得持久的緩解。因聽聞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有一專研修格蘭氏症的醫療團隊,即前往求診。接受中藥及針灸治療,經過滋陰潤燥活血通絡藥物以及臨床針刺風池與攢竹,口眼乾燥部份獲得極大的改善,尤其是淚液分泌可以從0達到9 mm,重拾明亮、清晰的視界,工作和生活也恢復平衡。修格蘭氏症、乾眼症:難纏的慢性病 如砂礫不斷摩擦眼球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張清貿主任團隊,長期致力結合中西醫智慧,探索改善修格蘭氏症及乾眼症的整合性治療方案。修格蘭氏症候群與乾眼症是一類難纏且深具挑戰性的慢性疾病,而修格蘭氏症候群的眼乾(淚液分泌小於5 mm)又遠比一般乾眼症(淚液分泌小於10 mm)嚴重很多。許多患者形容,這種不適感就像有砂礫持續摩擦著眼球。科學方法助中西醫互補互助 顯著提升淚液分泌量張清貿主任指出,乾眼症不只是眼睛的病痛,而是深深影響生活品質的沉重負擔,因此與研究團隊針對修格蘭氏症及乾眼症展開一系列臨床研究,結合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嘗試從調理免疫系統、增強淚液分泌的深層治療入手。暨2023年證實以「中藥複方SS-1」對免疫系統的調控及淚液分泌的改善效果,及「春雨清化飲」中藥茶包能顯著提升淚液分泌量後,近期再以「針刺療法」研究證實淚液分泌量顯著增加。張清貿主任特別強調,針刺與中藥療法各有其優勢與特點,但只有在嚴格科學設計的前提下,中西醫才能真正互補互助,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不僅預防病毒感染! 新冠、流感疫苗有助減少「中風」機會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在10月同步開打,並在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對象施打。接種疫苗能夠預防流感、新冠感染,不過有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不只能預防這些呼吸道傳染病,還有助於減少中風的機率。預防中風要小心新冠、流感 「這些」會加重發生機會天氣漸漸變冷,受到溫度影響,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因此增加。亞東醫院中風中心唐志威主任提醒,若要預防腦中風,除了要控制本身的慢性疾病外,這個秋冬也要特別注意新冠、流感,一旦感染會加重腦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說明,這主要是因為在腦中風血管硬化的過程中,發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致病機轉,一旦感染、發炎造成血管嚴重硬化後,就容易造成血管栓塞,導致腦中風的發生,而流感、新冠感染後會造成一個全新的發炎反應,這樣的發炎反應會導致血管硬化加速。另外,流感、新冠感染後可能會造成發燒、心跳加快、呼吸喘等症狀,唐志威主任指出,這些也會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一旦超過負荷,就會導致心血管系統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研究證實打疫苗除了能預防感染 還能降低中風風險不過,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流感、新冠感染,減少發炎、血管損傷的機會,國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接種流感、新冠疫苗確實可以減少中風的發生。唐志威主任指出,加拿大有一篇大型研究顯示,在2020年的時候發現打流感疫苗可以降低22.5%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表示,另外在英國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打新冠疫苗可以降低中風及腦動脈相關併發症的機會達2-3成,這些研究皆顯示民眾確實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來降低中風產生的機會。接種疫苗除了可以預防感染之外,還可以保護大腦、心臟功能,因此唐志威主任呼籲,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應打疫苗降低風險,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個時候記得要去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減少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房顫動恐中風! 男子復發「肺靜脈隔離術」成功除病灶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53歲陳先生兩年多前感到心臟不適且心悸嚴重,到醫院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左心室肌肉較肥厚且心律不整,診斷為心肌病變合併心房顫動,讓陳先生服以藥物舒緩症狀。但從去年開始,陳先生心悸症狀日趨嚴重,生活品質大幅下降,經就醫討論,醫師為陳先生執行冷凍氣球肺靜脈隔離術,手術完成後兩天即出院,恢復狀況良好,不再被心悸所困擾。20%以上心肌病變造成心房顫動 中風機率是正常人五倍 心房顫動的原因千變萬化,60歲以上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及心臟慢性疾病等患者是高危險群。一般人發生心房顫動的比例約為1-2%,而心肌病變患者則高達20%以上,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張耀庭醫師指出,心肌病變可能源自於先天性基因異常或後天自體免疫等因素,引起心臟中負責收縮功能的肌肉纖維產生病變,導致心肌肥厚並產生疤痕,而疤痕會影響心房及心室的正常放電,造成心臟不規則跳動、加速老化,進而引發心房顫動。至於心房顫動患者常見的症狀為心悸、頭暈、頭痛、疲倦或是胸悶,若未適切治療,則會降低血液輸送功能產生血栓,因此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其中風機率為正常人的5倍,萬萬不可輕忽。肺靜脈隔離術分熱能燒灼和冷凍氣球 適用較嚴重病人 心房顫動可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24小時心電圖等方式診斷,若症狀輕微,可透過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的管理控制病情,若症狀較嚴重或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會建議進行肺靜脈隔離術,以控制心臟的節律與速度。張耀庭醫師說明,肺靜脈隔離術目前有熱能燒灼或是冷凍氣球兩種治療方式,都是使用導管伸入病灶處以隔離肺靜脈與左心房間的電氣活動,各有優缺點,而冷凍治療較快速且可以形成完整的環狀治療區,為現今治療趨勢。善用3C偵測心律 心悸持續30秒至一分鐘以上建議就醫 張耀庭醫師呼籲,心房顫動最好的預防就是維持健康生活,現今許多血壓計或是3C智慧產品都能偵測簡易心律,民眾可藉此留意自身狀況,若心悸持續30秒至一分鐘以上,建議就醫檢查。而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務必控制自身病況並保持運動習慣,忌過量飲酒,避免引發中風,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謠言謀殺了味精!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政治是玩弄下的高明騙術~一般民眾真的不易分辨民主政治下的黑與白、是與非!誠如此刻各種美食節目的非專業氾濫、當諸多民眾看了那些收費的美食節目還有網紅美食的報導誘惑,花錢消費之後、受氣、踩地雷,才知道上當了!這讓我想起數十年前的一樁食品冤案!1968一位叫John的醫生!他冒充自己是「華裔醫生」,以讀者投書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他說自己在吃完中國餐廳後渾身不舒服,頭痛、心悸、盜汗,噁心、身體麻痺等不適,出現這些症狀,他指責是中國餐廳大量使用了味精造成的。接著他又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沒有實驗數據的報告,說他自己將味精注射到老鼠及恆河猴之後,發現牠們畸形腦神經壞死。接著又爆料孕婦千萬不能碰味精,味精會給胎兒造成大腦發育不良,也威脅孕婦健康。從此「味精」被污名化、成了過街老鼠,甚至被當毒品看待!那麼味精到底是什麼呢?1908年一位日本教授(池田菊苗)他發現他新婚的太太煮味增湯加了昆布、比自己媽媽的好喝多了,經研究發現這類有鹽的昆布中有「麩胺酸鈉」,可以對任何食物提鮮,他開始生產這從大自然萃取的玩意兒、全球行銷發了財。當然廚師為了增添好吃度,尤其是中餐廚師常常過度的使用,咱們廚藝界就流傳一句行話「廚藝不精,猛放味精」!味精因為成分中有「鈉」,少許民眾的過敏體質的確有口渴的反應,競爭者的美國調味料食品公司、開始猛攻日本及台灣的味精製造廠商,瞬間「味精」就此被污名化了三十多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 終於在1995年公佈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而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這遲來的正義卻讓味精污名化了約三十年!當賴清德去祭拜八田與一之後、大家才開始研究那水庫及渠道早在清朝時期就已設置、日本人只是修整之後將嘉南平原增產的農作物徵收去當侵略者戰爭的備糧!更殊不知臺灣95座水庫有87個水庫是民進黨一直醜化的兩蔣父子在位時期所策劃興建的!若要說感謝建設台灣,賴清德是不是拜錯了碼頭?柯文哲被羈押已屆期滿,檢調明顯的違反法源、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以押逼供」,但這兩個月鋪天蓋地的利用媒體及特定媒體人,大肆渲染,讓柯文哲的人設黑到了極點。這又讓我們想到《戰國策.秦策二》中的「曾母投杼」,曾參的母親連續聽到「曾參殺人」了,心裡從不可能,一直到信以為真,丟下自己手中的工具,往外逃走,這就是流言可畏的另一證明。此刻的執政黨背棄了制度,破壞了官箴,將人民往戰火邊沿推送,我用「味精」與「曾參」的故事給大家提個醒,千萬不要讓政客把我們當「味精」、當「曾參」給消費了!
「老年衰弱症」恐致長者失能! 醫示警:肌肉減少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醫院常見有些老年病患,體格偏瘦但看似健康但尚能自我照顧,只是行動稍慢,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一週後,竟喪失走路能力,甚至只能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全程照顧,這就是典型的「衰弱」。這樣的老人其身體狀況處於危險邊緣,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衰弱症」老年人 與生心理、社會經濟有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葉孟奇說,臨床上發現,有「衰弱症」的老年人是不良健康後果的高危險群,往往需要較多的健康照護及社會資源使用,比起強健的老人死亡率甚至高達三至五倍。造成高齡衰弱的原因是多重的,無法以單一問題來解釋,可以分為內在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例如老化、生理、心理狀態、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等。內在及外在因子會彼此交互作用而誘發並促使衰弱的發生。五項衰弱臨床表徵 體重、疲憊感、肌握力、行走與體能2001年國外學者曾提出五項衰弱臨床表徵: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3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研究顯示,衰弱的人在死亡率、住院率、跌倒率、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變差的比率等,皆比無衰弱的人高。因此衰弱被認為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且衰弱的等級越高,其改善的可能性越小,不良預後及死亡的風險也增高。肌肉減少症與衰弱關聯大 使疾病每況愈下葉孟奇表示,目前有許多生理機轉被提出與「高齡衰弱症」有關,其中「肌肉減少症」被認為與「衰弱」有高度的相關。肌肉質量與強度的衰退,容易影響步態和平衡,進而容易跌倒,造成行動能力下降,促使衰弱速度加速。許多急、慢性疾病及老化的相關狀況,也都會間接或直接誘發衰弱的產生;衰弱又會更進一步使疾病、肌肉質量及相關情況惡化,導致衰弱老人進入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規律運動、保持動態 降低「肌肉減少症」跌倒率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法,最好是預防並針對有衰弱傾向的老年人及早介入。葉孟奇說,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規律的運動或保持動態的生活型態,同時加上適當的營養、控制慢性疾病且戒菸、保持開朗的心情及多社會參與的活動,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高齡衰弱症」的發生。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死亡個案!高雄男染類鼻疽 發病住院1週亡
疾病管制署今(22)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其中1例7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及汙水/淤泥接觸史,目前仍醫院住院治療中;另一例80多歲男性因有多重慢性病史,常因呼吸困難、肺炎頻繁住院,10月7日再次出現發燒、呼吸喘,就醫住院並採檢,10月13日因肺炎及自身慢性疾病不幸死亡。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8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8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7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4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3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指出,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1個月內仍有機會出現個案,且近期持續有颱風生成,外圍環流可能帶來大量降雨,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其他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泰國爆豬型鏈球菌…台男也感染「1疏忽險致命」 醫揭預防方法
泰國東北部4個省份接連爆出12起因感染豬鏈球菌死亡、上百人失去聽力的案例,就連台灣也傳出病情。一名53歲男子因出現感冒症狀、高燒不退、脖子僵硬、劇烈頭痛與雙耳耳鳴等症狀,被送到醫院急救,到院時人已經昏迷、意識不清,診斷證實受到豬型鏈球菌感染導致腦膜炎。據了解,男子是飼養豬隻的業者,罹患糖尿病、高血脂慢性疾病,免疫力較弱,發病前曾拔牙有傷口,到養豬場接觸豬隻後沒洗手就碰觸口腔,以致於細菌經由口腔傷口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並右邊聽力受損,所幸進行抗生素治療,住院18天後順利返家休養。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說明,豬型鏈球菌腦膜炎是因為豬型鏈球菌侵入人體腦部腦脊髓液,造成腦膜炎發生,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心內膜炎、關節炎及支氣管肺炎等,感染途徑主要透過人體傷口、黏膜接觸病菌,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肉,潛伏期為數小時到3天就會發病。楊自強提醒,豬肉切勿生食,豬肉、豬內臟或豬血應煮熟,料理過程也要使用不同砧板或器皿來避免生、熟食混雜導致交叉感染,處理時也要注意接觸的皮膚,應做好防護避免傷口直接接觸,處理後也要徹底洗手;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要儘快就醫,找出致病原因,才能獲得良好的預後效果。
《黑白大廚》看健康1/操出乾眼症?冠軍、評審瘋狂眨眼 強光低溫+熬夜是主因
Netflix熱門實境秀《黑白大廚》爆紅,吸引無數觀眾目光,卻也發現擔任評審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勇奪冠軍的「拿坡里美味黑手黨」權聖晙不停猛眨眼,似乎出現乾眼症症狀。醫師分析,攝影棚的強光與低溫乾燥環境,再加上熬夜比賽,都是誘使乾眼症發作的原因。《黑白大廚》邀來100位廚師展開料理對決,當中20位是知名廚師取名「白湯匙」;另外80位是無名廚師取名「黑湯匙」,並找來韓國國民大廚白種元與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擔任評審。根據業界估計,《黑白大廚》製作成本可能超過100億韓元,9月中《黑白大廚》上線後,在韓國、台灣、新加坡和香港等4個地區拿下第一,也在28個地區中進入TOP 10榜單。參賽廚師也因此暴紅,所屬餐廳一位難求。根據韓國餐廳訂位和評分服務CatchTable10/7的數據,黑湯匙廚師「外送員廚師」經營的中餐廳「度量」,約有6萬5,000人上線搶訂,10月份的訂位在1秒內被搶空。最終奪得《黑白大廚》冠軍的,是黑湯匙廚師「拿坡里美味黑手黨」,本名權聖晙的他,成功抱回3億韓元獎金。他用超商食材製作的栗子提拉米蘇在節目中大受好評,韓國超商CU也開賣此商品,10/8開放預售,2萬個提拉米蘇杯短短20分鐘就被搶光。除了廚藝驚人,許多觀眾發現權聖晙時不時就會猛眨眼,因此一度傳出他割雙眼皮的傳聞。權聖晙特別在IG限時動態澄清「真的沒整形」,並解釋是因為凌晨5點才睡,一早又接著拍攝節目,眼睛因此感到乾燥,才有了這些瘋狂眨眼的習慣動作。猛眨眼的還有擔任評審的安成宰,身為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在《黑白大廚》中展現了對精緻餐飲的高標準,透過其專業實力對味道敏銳把關,因而圈粉了許多觀眾。但隨著節目集數的推進,安成宰也開始頻頻眨眼,眼睛似乎感到十分乾澀。「攝影棚的強光跟低溫乾燥的環境,的確有可能誘發乾眼症!」朝沐和安診所院長、眼科醫師陳韵臻說,無法確定《黑白大廚》安成宰、權聖晙是否患有乾眼症,但如果本身有,又長時間待在強光、低溫乾燥的地方,就可能會出現眨眼、眼睛乾澀、怕光等乾眼症症狀。「研究顯示,在無塵室、機艙這類乾燥環境長時間工作的人,的確容易患有乾眼症。」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右)是評審之一,他講評時經常猛眨眼睛,似乎出現乾眼症症狀。(圖/Netflix提供)《黑白大廚》攝影棚有多冷?從節目中一旁觀賽的廚師紛紛披上毛毯就可見一般,白湯匙「港式點心女王」鄭智善也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中透露,比賽時她看起來很酷、很有氣勢,都是因為冷到笑容都僵住。另外,《黑白大廚》高強度的比賽節奏,也是導致安成宰、權聖晙出現乾眼症狀的原因。白湯匙主廚安惟鍟就透露比賽期間曾熬夜35小時,期間精神不振時只能看母親照片幫自己打氣。比賽最後甚至進行「無限料理地獄」,每隔半小時就要推出一道豆腐料理比賽,淘汰至最後只剩一人進入冠軍賽,這樣高張力的車輪戰持續3小時之久。陳韵臻說,長時間用眼、熬夜都會增加眼瞼的瞼板腺發炎機率,進而無法分泌油脂造成乾眼症,這也是近來乾眼症年輕化的主要原因。陳韵臻提醒,乾眼症屬慢性疾病,若不早期控制,長久下來甚至可能會造成永久視力衰退,建議尋求醫師協助,找出根本原因後才能對症下藥。
抗衰老、防止癌細胞轉移 醫曝茄紅素「4大健康益處」
隨著科學對健康益處的深入研究,茄紅素的神奇功效逐漸被揭示。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茄紅素能幫助我們對抗衰老、減少炎症,以及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同時他也列出,4個茄紅素的主要健康益處。李思賢在臉書《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指出,茄紅素(Lycopene)是一種重要的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色素,擁有多種生理功能和潛在的健康益處,它以全反式(all-trans)茄紅素的形式最為常見,並因其獨特的結構和特性受到食品、營養和醫學領域的廣泛關注,不僅僅是一種天然色素,茄紅素還被認為具備強大的健康作用。茄紅素的主要健康益處包含:1.抗氧化作用茄紅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能清除自由基,減少蛋白質、脂質和DNA的氧化損傷,從而降低氧化反應帶來的負面影響。2.心血管健康茄紅素有助於降低心肌梗塞風險,幫助降血壓,預防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的氧化,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3.抗癌作用高濃度的血液茄紅素與前列腺癌、肺癌、子宮癌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風險的降低有關。茄紅素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誘導癌細胞凋亡,並防止癌細胞的轉移。4.其他潛在的健康益處茄紅素可能還具備神經保護、肝臟保護、骨骼健康、皮膚護理和抗糖尿病的作用。此外,李思賢也提到,茄紅素是脂溶性物質,因此與脂肪一同攝取能更好地被吸收,相較於其他類胡蘿蔔素,茄紅素的熱穩定性更佳,加熱反而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而富含茄紅素的食物包含番茄及其製品(如番茄醬、番茄汁,是茄紅素的最佳來源)、西瓜、紅葡萄柚、紅甜椒、紅番石榴。
國中女生得流感「邊哭邊爬進診間」 醫示警3症狀要特別警惕
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近日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近期門診經驗,提到一名國中女生因感染A型流感前來就診,當時病患她邊哭邊爬進診間,癱在椅子上無法動彈,經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陳木榮強調,流感不僅帶來經濟負擔,身體的不適更是極為嚴重,並存在重症風險,提醒家長們應趁空檔時間為孩子接種自費流感疫苗,以減少感染風險。陳木榮回憶,這名國中生因感染A型流感,哭著爬進診間,癱坐在看診椅上,完全無法動彈,「看門診的時候,一個國中的女生,邊哭邊走邊爬進門診,癱在看診椅完全不動」。該名國中生經過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後,他隨即開立抗病毒藥物,並提醒患者如症狀加劇,應立即前往醫院急診,避免發展成重症。陳木榮還分享了流感與普通感冒的區分方法,他指出,若是輕微發燒伴隨咳嗽與流鼻水,可能是感冒;但如果出現高燒和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就可能是流感;特別是病患看起來精神不振,甚至像「被卡車撞過一樣」時,須特別警惕。陳木榮提醒家長,應趁空檔時間為孩子接種自費流感疫苗,「得了流感,金錢的花費之外,身體的不舒服真的超級嚴重,還要承擔重症的風險」。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指出,雖然在臨床診斷上,流感不容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例如一般感冒(common cold)、喉炎、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與自2019年底爆發大流行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等;但一般而言,流感的症狀較一般感冒來得嚴重,病程持續時間也較長,且其他流行病學特徵仍有差異。流感除了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等特色之外,還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及死亡。衛福部提醒,65歲以上長者、幼童、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流感,可引起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腦炎或腦病變、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在使用aspirin之兒童病人引起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等併發症。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多晚睡才算熬夜? 專業醫提報告「這時間」睡增加35%肥胖機率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許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逐漸養成熬夜的習慣,但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示警,這些行為不僅對健康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根據最新研究,熬夜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等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黃軒醫師近日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2023年。哈佛大學一項曾對約6.4萬名中年健康女性進行為期8年的跟蹤研究,其結果顯示,習慣熬夜的女性患糖尿病的風險比早起的女性平均高出72%,若這些熬夜女性還有酗酒、抽菸、營養不良等習慣,得糖尿病的風險更高。這也明顯代表著,熬夜和不良生活習慣的結合,會讓健康受到更大的威脅。黃軒醫師還引述另一項針對26個國家、近13.7萬人的研究,表示晚睡及每天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現全身肥胖和腰圍過大的問題。特別是「睡得越晚,越容易胖」這點,研究人員發現,與晚上8點至10點入睡的人相比,每延遲入睡2小時,全身肥胖和腹圍過大的風險會顯著增加。例如,晚上10點至午夜12點入睡,全身肥胖風險增加8%,而凌晨12點至2點入睡,全身肥胖風險則增加19%。若在凌晨2點至6點入睡,風險則更高,達到全身肥胖增加35%,腹圍過大增加38%。而同時根據這些資料來判斷,其實晚於晚上10點入睡「就算是熬夜」,會對民眾帶來健康隱患。研究人員還發現,晚睡的人群有一些共通特徵,多數是年齡相對較年輕、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男性,居住在城市,並且有抽菸、飲酒的習慣,身體活動量較少,而肥胖風險則明顯增加。此外,研究中也指出,白天補睡並不能抵消熬夜帶來的風險,尤其是午睡時間較長的人,肥胖的風險會上升。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全身肥胖風險會增加22%,而腹圍過大的風險則增加39%。因此,適度補睡可以,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增加肥胖風險。黃軒醫師也提到,在這些研究結果中,其實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那就是「儘量早睡,避免熬夜」。研究顯示,晚睡會帶來健康隱患,不僅可能引發肥胖,還會提高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風險。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是最自然的生活節奏,而現代人違反了這樣的作息,導致癌症、慢性病不斷增加。黃軒醫師也提醒,許多人認為偶爾熬夜不會對健康產生太大的影響,但長期熬夜的習慣會讓健康逐漸受損,當你發現身材變形時,這其實就是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的警訊。如果不及時修正熬夜的習慣,隨著時間推移,癌症及慢性疾病可能會悄悄找上門。
餵母乳不一定能減重! 醫點出「5原因」產後體重難降:恐影響未來15年身材
懷孕對於媽媽來說是人生最辛苦的階段之一,除了要忍受孕期的不適、疼痛外,在分娩過後,還需要面對照顧新生命的極大壓力,以及身形上的變化。對此,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就指出,產後體重降不下來有5大原因,包括懷孕到產後的飲食不健康、產後憂鬱、睡眠時間過短等等,若產後第1年體重沒有減少,未來15年大致上便會維持這個體重,還可能會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關節炎和某些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安欣瑜日前在臉書粉專「安欣瑜醫師」發文分享,據澳洲2021年的一篇文獻回顧,產後婦女平均留有0.5至3公斤的體重在身上,但每個人的差異性頗大,有20%的婦女1年後還有4公斤減不掉。安欣瑜接著表示,產後第1年的體重與未來15年的體重有關,這也意味著,若是第1年沒減下來,未來大致上會維持這體重,「產後體重是晚年肥胖的有力預測指標,並會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關節炎和某些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至於產後為何體重降不下來?安欣瑜點出5個原因:1. 懷孕到產後的飲食不健康,高熱量低營養密度的食物居多,且蔬果攝取太少2. 身體活動減少,普遍妊娠晚期開始,儘管在產後3至12個月內逐漸改善,但仍低於妊娠前水平3. 產後憂鬱(但焦慮和壓力沒有影響)4. 睡眠時間過短,≤ 5小時便會影響體重5. 夜間攝取更多的熱量安欣瑜提醒,在沒有補償性吃更多的前提下,餵母乳每天可以多消耗 500大卡的熱量,但餵母乳是否有助於減重的研究不一致,有些研究顯示沒有幫助,有些研究則發現餵母乳不到半年的婦女體重較重,「所以說,千萬別以為有餵母乳,月子餐就可以大吃大喝」。
被低估的新冠3/「左流右新」疫苗一起打安全嗎?研究曝「最大副作用是它」
中秋節過後,疾管署打出「左流右新」口號,10/1新冠、流感疫苗首度同步開打,,左手打流感疫苗、右手打新冠疫苗,由於一次接種2疫苗,引起民眾擔心副作用將更嚴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同時打新冠、流感疫苗者,半數都會在注射部位出現局部疼痛,其他則會頭痛、疲倦,但症狀都不超過48小時。「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近5成長者患有3種以上慢性疾病,當慢性病越多、新冠死亡風險就越高,若患有2~5種慢性疾病會提升死亡風險達2.6倍。」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表示,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新冠死亡風險更提升4倍,若為透析患者,死亡風險最高更飆至430倍。再觀察疾管署資料,無論是疫情初期或現在,可以發現新冠重症、死亡案例中9成是65歲以上的長輩,雖然風險如此高,65歲以上長輩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卻僅有1~2成,因此疾管署今年首度讓流感、新冠疫苗一起打,期盼能提升長輩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為何長輩不肯打疫苗?最常見的原因是認為不出門何必打疫苗。「這是錯誤觀念,新冠病毒會在家庭成員間傳播,所以不出門也會感染。」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說,研究顯示7成指標病例是學齡孩童,許多孩子會從學校將病毒一起帶回家,這也是學童列為第一波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的原因之一。疾管署規劃新冠、流感疫苗於10/1同步開打,第1階段開放接種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2階段則是從11/1日開始開放施打,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未列於第一階段者,流感疫苗接種對象為50~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65歲以上長者是新冠重症、死亡的危險族群,若是有多種慢性共病,死亡風險更會大為增加。(示意圖/非當事人/記者黃耀徵攝)新冠和流感疫苗同時打,許多民眾害怕副作用太強,「根據以色列團隊針對醫護人員在2022-2023年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者,與只打新冠疫苗者的身體反應相似。」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副作用並沒有增強,同樣都有約一半出現注射部位的局部症狀,也都有約四分之一出現頭痛、肌肉酸痛、疲倦等全身性症狀,且症狀絕大多數不超過48小時。該以色列研究也發現同時打兩種疫苗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吳至行說,依照過往新冠疫情的趨勢來看,下一波高峰應該會落在12月,現在病毒株正在轉換,本來是JN.1,但現在KP.3正在慢慢上升,而11、12月氣候越來越冷,群聚機會也越來越多,疫情就會慢慢升溫,加上10月有國慶假期,一路到12月就會爆發。建議規律施打新冠疫苗,除了可以降低重複感染的風險,若是真的不幸染疫,也能有效減緩症狀、副作用。
60歲婦「經常感冒」看診 醫推薦1食物:還能降低癌症風險
飲食調整對維護和促進身體健康有著重要作用,透過攝取均衡且富含營養的食物,可以增強免疫力,並預防多種慢性疾病。日前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就在節目中分享自己經手的案例,一名60多歲女子因感冒頻繁就醫,他建議該名女子每天攝取小半碗芋頭,結果女子照做後,健康明顯改善。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分享一個案例,指出飲食調整可有效提高免疫力,改善健康狀況。他表示,一名60多歲女子因感冒頻繁就醫,每月就診次數高達5、6次,因此他建議該名女子每天攝取小半碗芋頭,因芋頭含有豐富的β-葡聚醣,能增強免疫系統,結果女子照做後,健康明顯改善,就診次數大幅減少,1年內僅需看診1至2次。江守山表示,芋頭不僅具提高免疫力的功效,還有其他多種健康益處,他強調,芋頭和燕麥一樣,富含β-葡聚醣,在動物和人體試驗中均顯示出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江守山也總結芋頭的4大健康好處,第一芋頭富含鉀元素,有助於排出多餘的鈉,從而幫助降低血壓;第二則是芋頭內含有β-葡聚醣、維生素A、C及抗氧化物質,能有效增強免疫系統。此外,芋頭中的皂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並能降低膽固醇;第四則是芋頭的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增進腸道好菌的增長,防止便秘。不過江守山也提醒,芋頭屬於高鉀食物,每100克含有約500毫克鉀,腎功能不佳者應謹慎食用,但對於健康人士,適量食用則無需擔心。他進一步指出,芋頭含有豐富的天然抗性澱粉,有助控血糖,並且其中的槲皮素已被研究證實能抑制癌症風險。江守山指出,芋頭不僅是一種普通的食材,更是能夠改善健康狀況的「食療」佳品,對於頻繁感冒及免疫力較低的人來說,攝取芋頭或許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式來強化健康。
換季惡夢來臨!氣喘患者竟不知過敏原 IgE檢測有助阻斷發炎反應
根據衛福部資料,氣喘每年在全球造成超過45萬人死亡,台灣平均每5名氣喘患者中就有一人控制不佳。前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北醫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郭漢彬教授說明,氣喘主要以外因性(第二型)氣喘為居多,因外來過敏原如塵蟎、動物、菌、花粉等誘發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氣道收縮、分泌物增加等,進而出現如「喘、悶、咳」等三大氣喘現象。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信閔則指出,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全台200萬人,然診間觀察,過去有許多患者不曉得自己是否有氣喘症狀,久咳不癒輾轉就醫才確診。若氣喘放任不處理,恐造成氣道反覆腫脹與重塑,影響呼吸及生命安全。郭漢彬教授建議,若民眾有類似症狀,應及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確認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IgE)對各別過敏原的濃度是否過高,找出真正造成氣喘的主因。郭漢彬教授也提醒,目前氣喘的治療除了口服藥、吸入型類固醇等,也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若民眾有出現久咳不癒、胸悶與喘鳴聲等類似氣喘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切勿隱忍。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大概為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目前約有200萬人有氣喘問題。由於氣喘屬於慢性疾病,大多需經歷長時間的治療與診斷,也因此許多人把「喘、悶、咳」等當作一般感冒處理。廖信閔醫師解釋,氣喘是複雜的發炎疾病,因此診斷已從過去臨床症狀表現的分類,轉為檢測特定的生物標物,如: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免疫球蛋白 E、過敏原反應等。目前根據發炎原因,可將氣喘分為大多數的第二型氣喘,以及非第二型氣喘,嚴重型氣喘則有超過半數屬於第二型氣喘,當中大多數為過敏型。患者因氣道長期處於發炎階段,受到過敏原的刺激,會誘發身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支氣管平滑肌收縮、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加,導致支氣管管徑狹窄,進而誘發氣喘急性發作。郭漢彬教授舉例,若免疫球蛋白E(IgE) 濃度大於>30 IU/ml且任一個過敏原之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 數值異常,即符合過敏性氣喘定義。也因此,針對過敏性氣喘治療,除了減少環境中可能的致敏原因,目前採以「階梯式治療原則」,目標是控制氣道慢性發炎情形,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即可降階減少藥物種類與藥量。衛福部統計指出,21%氣喘患者未依醫師指示定期回門診追蹤。郭漢彬醫師也表示,診間有許多民眾就算已確診氣喘,仍採取消極的治療態度。根據北醫的治療追蹤系統顯示,「服藥時間不穩定」、「類固醇吸入不足量」等,都是患者常見的錯誤行為。郭漢彬教授提到,不少患者多認為發作時再就醫即可,或是擔心類固醇的心悸、噁心暈眩,或是喉嚨痛、月亮臉與水牛肩等副作用,而未積極治療。長此以往,若氣道未受到良好控制,時常發炎的情況下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使氣道變小,恐演變成嚴重氣喘。不僅發作頻率提高,肺功能更有可能因此衰退、出現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有死亡風險。一名約40多歲的上班族李先生從小就有氣喘症狀,每當秋冬換季便容易急性發作需就醫治療,影響工作甚鉅。廖信閔醫師說明,由於李先生當時的症狀已符合氣喘定義,且某幾項過敏原數值異常,因此確診為因過敏原引起的外因性氣喘。所幸在找出氣喘成因與積極治療後,李先生的氣喘發作頻次不僅明顯降低,至今5~6年過去,秋冬也幾乎未再因急性發作而須入院治療,對工作及生活品質都有大幅的改善。由於時序即將進入秋冬換季,廖信閔醫師提醒有疑似氣喘症狀或過敏性體質的民眾應提高警覺,做好防護準備,如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致敏因素,以減少氣喘發作。台灣氣喘暨過敏疾病衛教學會指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度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此外,秋冬盛行東北季風,也會將北方塵土帶往台灣,使得空氣中PM2.5的含量升高,增加氣喘患者對汙染源的過敏反應。而9月進入開學季,校園中的灰塵髒汙等過敏原與流感病毒也會增加氣喘孩童與青年學子的發病機率,家長也應多留意家中孩童是否有氣喘症狀。2022台灣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提到,台灣屬於海島地形,地處亞熱帶且氣候變化不一,使得過敏原集中,進而增加了氣喘病人的發病率。醫師建議,若民眾疑似有氣喘的類似症狀,建議可至專業醫療院所進行IgE檢測,協助醫療人員判定氣喘成因,對症下藥。
快訊/28歲日女歌手「酸欠少女」驚傳離世 丈夫悲痛證實!得年28歲
日本創作歌手酸欠少女Sayuri(酸欠少女さユり)27日驚傳過世消息。而她的丈夫Amaarashi也在她的官方X帳號上證實這個噩耗,透露Sayuri在9月20日逝世,得年28歲,讓許多粉絲震驚不已。酸欠少女Sayuri的丈夫Amaarashi27日在她的官方X上發布一則聲明,指出Sayuri在9月20日離世。葬禮部分僅由親屬和相關人士參與,不對外開放「對於粉絲們在Sayuri生前給予的厚愛,我們衷心感謝。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祈禱她的安息。」另外,Sayuri的丈夫Amaarashi也聲明中指出,將會婉拒所有媒體及相關人員進行採訪,同時拒絕任何弔電和慰問「懇請大家顧及家屬們的悲痛,希望大家能見諒。」而Amaarashi也在自己的X上發文「她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持續與慢性疾病作抗爭,心中也始終惦記著音樂。雖然能夠傳達的信息不多,但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希望大家能夠繼續接受Sayuri所留下的愛,如果能夠感受到她的愛,希望你們能夠攜帶著這份愛,一同堅強的生活下去。」事實上,在今天7月份,Sayuri才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透露自己因為功能性發聲障礙暫停歌唱活動,將進行休養。沒想到,27日卻突然傳出過世的消息,讓許多粉絲相當震驚。
小二數學「爺爺12分鐘上4樓,爬8樓要多久?」 全場都答錯!
1道大陸小二的數學題目近期在網路上引發熱議。題目為「爺爺上4樓用12分鐘,那麼爺爺上8樓用_分鐘?」不少人直覺會把上4樓的時間乘以2,認為答案應該是12乘2,等於24分鐘,但標準答案卻不是如此,而是「爬到4樓實際上只走了3層樓,所以1層樓需要4分鐘」,爬到8樓走7層樓,所以爺爺花了28分鐘才對。有網友近日在Threads貼出照片分享1道大陸小二的數學題目,只見上面顯示,「爺爺上4樓用12分鐘,那麼爺爺上8樓用_分鐘?」上面還有紅字標註這是一道易錯題。原PO也在直呼離譜,「這是小學二年級的題目!不能想得太簡單,但是也沒那麼複雜,看到答案也是蠻無言的。」「爺爺上4樓用了12分鐘,那上8樓不就應該是24分鐘嗎?」這個答案看似符合常理,很多人也都認為無懈可擊。不過正確答案卻是,爺爺上4樓用了12分鐘,但因為1樓是不用爬的,所以爺爺實際爬的是3層樓。12分鐘除以3,爺爺每上一層樓需要4分鐘。那如果是上8樓的話,同樣不用上1樓,所以8減1就是7樓,4分鐘乘以7,爺爺上8樓需要28分鐘。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語病題很無聊!因為無法衡量,實務上不可能每樓用一樣時間,越往上,越沒力、越慢」、「爺爺應該會越來越喘才對,所以沒道理是24分,用等差數列還是等比數列?」「答案是30秒吧,爺爺根本沒力爬到8樓,所以直接搭電梯」、「想問一下爺爺幾歲、身體健康嗎?有沒有任何慢性疾病呢?手腳方便嗎?那樓梯斜度跟角度符合人體工學嗎?」「24,不過體力會下降,可能會更慢,遇到嬸嬸婆婆又開始聊,三百年吧?」
抗生素濫用太危險! 新研究示警:「超級細菌」未來25年恐釀4000萬人死亡
抗生素雖能用於治療和預防細菌感染,一旦開始濫用,就會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在未來25年間,具有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恐怕會造成將近4000萬名感染者死亡,其中又以老年人風險最大,因此研究者呼籲,應該重視開發新型抗生素,著手解決抗生素使用控管問題。根據《CNN》報導,這份報告在16日被發布於英國「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在2025到2050年間,全球將有超過3900萬人死於「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抗生素抗藥性」視為「全球最大的公衛威脅之1」,原因是人類、動植物濫用抗生素。報導指出,這項研究是全球首份追蹤「超級細菌」長期對全球影響並估計未來可能情況所做的研究分析,以「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全球研究」(Global Research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GRAM)計畫進行,並由全球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調查,評估204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5.2億筆醫療紀錄,估算出1990至2021年的死亡人數,同時預測2050年的可能情況。研究指出,從1990到2021年,每年全球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同一時間,5歲以下兒童死於超級細菌的人數降低逾50%,但70歲以上死於超級細菌者卻暴增逾80%。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研究所(IHME)專家莫森(Mohsen Naghavi)認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50歲以上民眾因抗生素抗藥性而死亡的人數,將會呈穩定性上升。該報告的首席作者,華盛頓大學教授、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所長穆雷(Chris Murray)表示,未成年人較不受因超級細菌感染致死,主要是疫苗接種、供水與清潔狀況改善等等,老年人則更容易嚴重感染。醫學教授梅斯特羅維奇(Tomislav Meštrović)也指出,老年人之所以更容易感染,與他們患有慢性疾病有關,係因患者需要經常插入靜脈注射或抽血,便會大大增加人體被感染的機率,進入血液的細菌更有可能具有高抗藥性。研究者依照當前趨勢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每年直接死於超級細菌的人口將接近200萬,也就是說,超級細菌將造成至少3900萬人死亡,死因與超級細菌相關的人數則會達到1億6900萬人。研究報告還提到,因細菌抗藥性、超級細菌感染致死的患者,恐怕會集中在南亞、其他亞洲南部和東部地區、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區。研究者呼籲,各國政府應精準落實預防各種感染疾病、勿濫用抗生素等藥物,改善部分地區醫療護理、公共衛生制度,加速研發更多備用的抗生素,才能避免全球數百萬人因公衛危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