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
」 便秘 便祕女深受便秘所苦20年 手術取「巨蟒結腸」2手才能握住
中國杭州有名29歲的王女士已被慢性便秘折磨20多年,經常1周才排1次便,常導致她肚子痛的死去活來,儘管她用盡各種方法治便秘卻起不到任何成效,生產後王女的肚子越來越大,去醫院檢查為成人巨結腸,手術中,王女的結腸如1條「巨蟒」一般,要2隻手才能握住,畫面十分驚悚。據陸媒報導,王女生產後的肚子越來越大,還會突發嚴重的腹痛,去醫院檢查後確認為成人巨結腸,而其腹痛有可能是腸阻塞導致結腸壞死。在手術中,王女的結腸撐滿了整個腹腔,如一條「巨蟒」一般,甚至要2隻手才能握住,經醫生評估,由於已經發生了腸壞死,所以只能切除1公尺左右的腸子。對此,醫生表示,像王女這樣的病例並不少,巨結腸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腹脹、頑固性便秘及大腸擴張等。若想緩解便秘,可透過適當的飲食調整或簡單保守治療,但如遇到反覆不治的頑固性便秘,必定要儘早去醫院做檢查,提早治療。
男突腹部劇痛竟是長期便秘大腸破裂 滿肚子大便險送命
嘉義一位58歲男子,日前突然出現腹部劇痛、冒冷汗等症狀,送至衛福部嘉義醫院急診,醫師診斷為糞性結腸炎併發大腸破裂,導致嚴重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高達6成,院方緊急進行剖腹探查手術,發現患者滿肚子大便,塊狀糞便在糞水中載浮載沉,腹膜臟器遭到嚴重汙染,所幸治療後,患者已順利出院。嘉義醫院外科醫師連忙將腹腔徹底洗淨,並把破裂腸道切除、做人工肛門。(圖/嘉義醫院提供∕中國時報記者呂妍庭嘉義傳真)嘉義醫院指出,這名患者有中風及慢性便秘病史,當天到醫院時,大腸已破裂,糞便、糞水嚴重汙染腹膜臟器,外科醫師連忙將腹腔徹底洗淨,並把破裂腸道切除、做人工肛門,經過專業治療和精心照護,病患恢復良好。嘉義醫院外科主任張書豪表示,糞性結腸炎是一種罕見但危險的大腸疾病,主要是由於慢性便秘導致大腸內糞便形成硬塊,對腸壁產生過多壓力,造成結腸組織缺血發炎,嚴重者甚至會壞死、導致結腸破裂,引起糞性腹膜炎,此疾病常見於年長者,尤其是長期臥床、神經認知功能障礙或藥物使用影響腸道蠕動的患者,一旦腸道破裂,死亡率高達6成。嘉義醫院外科主任張書豪表示,糞性結腸炎是一種罕見但危險的大腸疾病。(圖/嘉義醫院提供∕中國時報記者呂妍庭嘉義傳真)張書豪說,此病例也提醒民眾,便秘問題不容忽視,特別是對於伴隨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群體,更應該重視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至於便秘的預防措施包括保持充足水分攝入、高纖飲食、適量運動等,一旦出現慢性便秘,應即時就醫並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有需要時安排大腸鏡檢查,避免引發嚴重併發症。
吃瀉藥10天拉一次…她便祕10年崩潰 醫清出「4公斤宿便」超震撼
說起便秘,很多人都經歷過,對多數人來說,這不過是生活中的小插曲,但對有些人而言,卻是天長地久的折磨。大陸一名潘姓婦人10年來深受便秘之苦,就連吃瀉藥也沒用,10多天才排便一次,讓她相當崩潰,直到前往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才終於找到了便秘背後的原因。《都市快報》報導,潘婦今年60多歲,已經被便秘折磨了10年,剛開始排便困難時,多數都依賴瀉藥或開塞露來輔助通便,每星期只能排便1至2次。近半年來,她排便困難的症狀加重,吃瀉藥也不起作用,10多天才排一次大便,每天感到肚子脹痛,為此飯也不敢吃,就怕吃進去出不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眼看肚子越來越脹,潘婦來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入院後醫生採用了各種灌腸和通便的藥物治療,足足為她排出了4公斤宿便,讓醫生都大吃一驚。雖然患者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但只是治根不治本。在一系列的檢查後,醫生發現潘婦多年便秘的原因,和乙狀結腸冗長有關,同時磁共振排糞造影檢查還提示,她存在直腸前突。由於患者的病情已經不適合保守治療,胃腸肛外科主任單毓強仔細研究病歷和檢查結果,進一步詳細、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後,認為潘婦排便困難的病因是混合型便秘、乙狀結腸冗長,同時存在結腸慢傳輸和肛門直腸排便障礙,需要通過一台微創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以幫助患者解決長期便秘的困擾。在完全的手術準備之後,單毓強團隊為患者進行了腹腔鏡下行結腸次全切除和升結腸-直腸側側吻合,這一術式又被稱為「金陵術」,手術順利。單毓強表示,乙狀結腸長度超過正常範圍達40至60cm或超過正常長度的35%至45%,都被稱為乙狀結腸冗長,是引起便秘較為的腸道疾病。由於乙狀結腸為糞便儲存器官,乙狀結腸冗長可致慢性便秘,但並非都需要治療,像潘婦出現明顯臨床症狀的患者才需要處理。
孕婦注意骨盆底護理 遠離產後漏尿和放屁
「骨盆底層」與懷孕、分娩與失禁有密切關係,然而,這是大部分人沒注意到的話題,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果不想產後下半輩子都在努力控制漏尿和放屁,婦產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推薦3招,讓妳更懂得關愛自己的骨盆健康:• 避免便秘• 調整臥床時間以減輕骨盆底的負擔• 加強身體的其他部分(而不只是骨盆底)來承受胎兒的重量骨盆底是什麼?骨盆底肌是骨盆底部的一組肌肉,支撐骨盆腔的內臟器官並維持膀胱和腸道。導致骨盆底肌衰弱的因素包括:舉重、高強度運動、慢性便秘、肥胖和衰老,尤其分娩時醫生使用產鉗或真空吸引助產,是最大的風險因素之一,即使剖腹產也難以擺脫風險,因為懷孕時荷爾蒙的變化和寶寶的體重,都會對骨盆底肌造成壓力。骨盆底肌過度活躍、緊張,會導致如廁困難和骨盆疼痛;骨盆底肌薄弱或受損,則可能導致失禁或膀胱脫垂,也就是骨盆腔器官由陰道的孔洞位移脫落出來。如何強化骨盆底?澳洲吉朗婦產科醫生Marilla Druitt表示,為了維持良好了骨盆底功能,肌肉不宜太緊,也不能太鬆,適當最好。每個人無論年齡大小,都建議定期進行骨盆底鍛煉,又稱凱格爾運動。女性健康物理治療師Lyz Evans表示,第一步是學會收縮和放鬆肌肉,然後像鍛煉身體肌肉一樣增強力量。與任何運動一樣,定期運動以增強骨盆底並規律進行有益健康,但「大多數人犯的錯誤是,她們只是到處擠壓骨盆,但我們需要讓肌肉訓練,就像在健身房舉重一樣,」懷孕期間如何照顧骨盆底?物理治療師建議,孕婦可以採取多種措施來預防骨盆受傷,為分娩做好準備,「畢竟生產比跑馬拉松還難,在嬰兒出生時,產婦肌肉會做出以前從未做過、而且體內其他肌肉都做不到的事情,骨盆底肌基本上要打開並延長到正常長度的3倍左右。」醫生建議尋求專業骨盆物理治療師的幫助,有助於增強骨盆底,教產婦如何按摩會陰肌肉,可減少分娩過程中撕裂或會陰切開的風險,產婦若有事先練習伸展肌肉,會陰肌肉可在嬰兒出生時好好地伸展。根據研究,1/3的女性在分娩期間不是放鬆骨盆底,而是收縮,「準備失敗的產婦的數量多到令人驚訝。」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了解分娩過程中骨盆底肌肉的變化、學習正確推動,可以減少分娩的時間、並減少對於器械助產的需求,並幫助產婦在接受剖腹產或器械助產時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以免器械助產損壞骨盆底。產後應該做什麼?生產順利、母子均安是一件很棒的事,醫師建議新手媽媽接受物理治療師或助產士的產後康復計劃,尤其產後有許多事情要忙,許多媽媽都忽略了恢復產後康復,「如果妳在打噴嚏時小便或感到沉重、拖拉的感覺,宛如內臟要掉出來,就會知道妳的骨盆底是否有受損。」即使沒有症狀,物理治療師也鼓勵所有女性進行產後6週的骨盆底健康評估,以確定是否出現更年期脫垂等狀況。同時,新手媽產後別急著跑步,建議先從瑜珈、皮拉提斯、游泳散和散步等中或輕度運動開始活動,等到產後12至16週再加強鍛煉。並逐漸進行中度甚至強度運動,例如騎自行車、舉重和跑步。許多媽媽忍受漏尿、脫垂和骨盆疼痛,以為這些都是普遍、且生產不可避免的狀況。但專家期盼讓廣大女性了解,成為母親不該默默忍受這種痛苦,而且有不少方式可以解決這些困擾。 原文出處:We rarely talk about pelvic floors. Here's why it's important and how to look after yours
肛門塞1根痛到送急診 「30cm戳到底」一路頂到肝…原因超傻眼
大陸江蘇省常州市一名65歲男子近日因便秘腹脹難受,誰知他居然不去醫院治療,反而選擇用1根直徑約3公分、長約30公分的PVC管塞進肛門「掏糞」。沒想到,便秘沒有緩解,卻失手將管子全部塞進腸道,不僅腹脹加重還疼痛不止,不得已到醫院搶救,最終通過內鏡將深入結腸的PVC管取出。《現代快報》報導,宋大爺(化姓)6日被工友送到常州四院急診,通過影像檢查發現PVC管已經深入體內,從體表位置看管子的末端已經頂至肝臟附近,從解剖學看應該到了乙狀結腸深處。常州四院消化內鏡中心團隊通過內鏡技術將PVC管子取出,並將內鏡送至結腸處觀察,在腸道內大量糞便內容物的間隙中仔細探尋,沒有發現腸道穿孔,但是有黏膜水腫、潰瘍形成。常州四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朱長紅表示,「手術中,我們發現他腸道內有大量內容物,局部腸道黏膜水腫。如果不及時取出PVC管,有可能發生腸道穿孔甚至腸道缺血性壞死,後果將不堪想像」。幸運的是,宋大爺沒有發生腸道穿孔病變。大陸江蘇省常州市一名65歲男子近日嚴重便秘,竟將PVC管塞進肛門掏糞。(圖/翻攝自現代快報)常州四院肛腸外科專家李在峰介紹,最常見的功能性便秘分為慢傳輸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混合型便秘等3種。其中,出口梗阻型便秘與生活習慣不良有很大關係,特別是久坐馬桶看書、玩手機等,日久導致便意遲鈍,大便堆積直腸。如果能改掉邊上廁所邊看書等壞習慣,可以慢慢幫助恢復便意的敏感性。此外,坐便姿勢也會影響排便順暢度,可採用蹲姿,或坐姿時在腳下墊個小板凳,增加腹部壓力促進排便。李在峰表示,便秘跟情緒壓力有一定關係,大多數慢性便秘患者都有焦慮、緊張等精神症狀,平時飲食比較精細,進食量少,運動量也少,不能每天排便而壓力增大。通過適當增加運動量,多吃含果寡糖的食物,如水果、大麥、玉米、黑麥、紅薯等,不要為一時排不出而糾結,接受2到3天排便一次的習慣,壓力緩解便秘也就消失了。李在峰提醒,長期或者慢性便秘不僅會導致肛裂、痔瘡的發生,甚至會導致腹壁疝,既往有肝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會導致病情加重。李在峰強調,出現便秘後,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治療,切莫採取極端方式,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慢性便秘恐傷害「主觀認知能力」 風險增7成
在一項研究便秘對衰老大腦影響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聯繫。作者將慢性便秘定義為每3天或3天以上才排便一次,而研究結果發現,慢性便秘與主觀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增加73%相關。根據CNN報導,全球約16%的成年人患有便秘,尤其又以老年人中更為常見,因其缺乏鍛鍊和膳食纖維等與年齡相關的因素,以及使用可能導致便秘的藥物副作用。此外,慢性便秘與炎症和焦慮和抑鬱等精神障礙有關,但關於消化健康與長期認知功能之間的關係,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為了找到這些線索,該研究的作者對11萬2000名成年人進行評估。作者發現,與每天大便一次的人相比,便秘的參與者的認知能力明顯較差,兩者認知上的年齡平均差距3歲;每天大便兩次以上的人也發現風險增加,儘管這種增加的機率很小。作者表示,這項研究並不是旨在測試排便、腸道微生物組和認知健康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無法就這種關聯背後的精確因果順序得出堅定的結論,但排便頻率和主觀認知功能也與參與者的腸道微生物組有關。報導指出,丁酸鹽(butyrate)和脂肪酸可支持腸道屏障,防止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入血液,而在那些排便不頻繁和認知功能較差的人中,產生丁酸鹽和脂肪酸的有益細菌會減少。從蔬菜、水果、全穀物和堅果中攝入足夠的纖維可以預防便秘。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規定,每天的總纖維攝入量應至少為25克,充足的水分可以軟化糞便,這樣就可以輕鬆地排出糞便,此外,每周至少鍛鍊幾次並控制壓力也有幫助。
長期不放屁很危險!每天至少5至15次 醫提醒3疾病不可大意
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正常成年人的放屁次數和量會因個人差異、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但放屁次數平均會落在每天5到15次,氣體量則大約在「10到200毫升」之間。他也提醒,如果長時間沒放屁很危險,可能是腸道阻塞、腸道發炎或腸道運動失調,因此這種情況務必就醫。黃軒醫師5日在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那天被門診病人問,「我們正常人要放多少次的屁?不放屁有什麼後果」,因為她發現自己已經一個禮拜沒放屁。黃軒進一步指出,其實正常人放屁次數和量會因個人差異、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正常成年人每天平均放屁次數約在5到15次;然而,每個人放屁次數可能會有所不同,且會受到飲食中的嗆氣食物、消化系統狀態和其他個體因素的影響。此外,正常情況下,單次放屁氣體量通常很少,大約會落在10到200毫升,然而,氣體的量會受到個體差異和飲食因素的影響。他也提醒如果意識到自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例如數天或數週)沒有放屁,並且伴隨著腹脹、不適感、消化問題或其他相關症狀,那麼以下是一些可能與長期不放屁有關的疾病或情況:腸道阻塞:腸道阻塞是指腸道內部或外部的障礙物,當然也包括腫瘤阻止食物和氣體正常通過,這可能導致腸胃脹氣、腹痛、嘔吐和其他消化不良症狀,如果長期沒有放屁並出現這些症狀,應該立即就醫。腸道發炎:某些腸道發炎症疾病,如克隆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導致腸道內的發炎和壁厚化,影響腸道運動和氣體排出,這可能導致腸胃不適、便秘、腹脹和減少放屁的情況。 腸道運動失調:腸道運動失調可能導致腸道運動過快或過緩,影響氣體正常排出,這可能與慢性便秘、腹脹和減少放屁有關。 黃軒最後也提醒,所以如果你長期沒有放屁,並出現相關症狀,包括肚子痛、腹脹、噁心、嘔吐、消化不良、體重下降、一直便秘、血便、黑便,建議務必去看醫生。
睡到一半腳抽筋痛醒! 靜脈曲張不敢開刀怎麼辦?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61歲呂女士雙腳靜脈曲張長達15年,雙腳易麻癢、睡到一半發生腳抽筋,臨床分期屬於第四期,且還有痔瘡問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孟霖表示,靜脈曲張治療導管器械越來越進步,手術傷口也越來越微創,現今還有新型藥物可協助改善,呂女士經口服藥物與手術雙管齊下,術後恢復良好;若是屬於臨床分期第一型,甚至不需要進行侵入性的手術,口服靜脈用藥數週即可明顯改善。國人1/5靜脈曲張 嚴重恐致肺栓塞死亡靜脈曲張是一個國人常見疾病,盛行率約20%,年發生率約2至3%,該疾患與深部靜脈血栓、周邊動脈疾病甚至痔瘡等疾病皆有一定的關聯性。而深部靜脈血栓又有導致肺栓塞的可能,具有一定死亡風險,不可不慎。靜脈曲張好發於女性,原因包括懷孕、長期維持同樣的姿勢、肥胖、便秘等。除了造成外觀上的困擾,還有下肢皮下靜脈膨出、鼓起,尤其在經過一天長期站立後,下肢會感覺痠脹難忍,甚至疼痛,嚴重者甚至會形成靜脈炎、靜脈血栓,皮膚可能紅腫,色素沉著,乃至於靜脈破裂、出血,甚至導致慢性潰瘍,難以痊癒。輕微可靠藥物改善 嚴重者仍須手術治療李孟霖表示,過去對於靜脈曲張的治療,無論是導管器械的進步,或是手術傷口的越來越微創,主要專注在手術技術方面的提升。現今新型藥物不僅萃取自天然的橘子皮,並非化學製藥,與其他各種藥物沒有交互作用,相對安全。三大效果包括促進靜脈收縮、抗發炎、抗水腫,且於國外的研究顯示大約使用2週後能開始出現效果,約2個月其效果達到明顯穩定,甚至有研究顯示使用6個月後效果仍相當明顯。雖然新型藥物是目前所有靜脈相關用藥中證據等級最高的藥物,並陸續得到許多歐美血管或靜脈學會的認證,建議可使用在各期的靜脈曲張患者身上,但李孟霖提醒,這並不代表靜脈相關的手術可以被藥物完全取代。藥物可以改善靜脈曲張症狀,然而對於已經產生嚴重逆流的靜脈血管,目前仍無法將其復原,需藉由手術處理。因此,新型藥物扮演的角色,可以是初期靜脈曲張時的單一治療,也可當作嚴重靜脈曲張時輔助手術的工具,例如改善手術後的併發症,包括術後疼痛或是血腫的消除。除了讓患者有更多治療選項,也能改善患者長期以來的困擾。改善靜脈曲張 日常保養有6招想要預防靜脈曲張或改善靜脈曲張,根據國泰醫院資料建議6訣竅:1有空時,多抬高下肢,讓下肢高過心臟,每天至少半小時。2穿著醫療級的彈性襪,最好在早上未下床前就穿好,以免靜脈腫脹後再穿,效果就不好了。3建議體重過重者減重,以減少下肢負擔,並且避免穿戴太緊的腰帶或上衣。4坐時不要翹二郎腿,以免阻礙靜脈回流。5多做加強下肢肌肉力量的運動,增加血液回流,如走路或游泳。6避免慢性便秘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壓,妨礙靜脈回流。
不在外面上廁所…中年婦忍便3天「屁也放不出」 醫檢查嘆:大腸癌第三期
許多人有潔癖,不敢在外面上廁所,常常忍到回家。有一名女銀行員,不敢在公司上大號,久了形成「慢性便秘」,但是一直沒有太在乎,直到有次3天沒上大號,甚至連放屁都有困難,她才趕緊就醫。沒想到,診斷發現是大腸癌。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在《醫師好辣》分享,有一名50多歲女子,因為有潔癖,本身不喜歡在外面上廁所,常常有忍便的習慣,加上工作因素,每天幾乎晚上7、8點才能下班,所以一直忍住不上大號,久而久之忍久很容易產生一個現象,「變成沒有感覺了,造成她有慢性便秘的狀況」。女子發現連放屁都有困難才來就醫。(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張振榕指出,女子可以一個禮拜4、5天不排便,時間一久大便變硬很難上,進而導致痔瘡發作、肛門會流血會痛,最嚴重有過連續3天沒大號,就連放屁都放不出來,肚子非常脹,脹到有想嘔吐的感覺。張振榕一聽發現不對勁,立刻替女子做超音波掃描,「她的腸子裡面,不但都是很多宿便,還有腸液和水,所有東西都堵住了」,懷疑可能是大腸癌造成阻塞,因此要求她馬上掛急診,結果很不幸的,診斷結果真的是大腸癌,而且是第三期,最後找直腸肛門科醫師做人工肛門,先緩解阻塞的症狀。女子檢查確診大腸癌第三期。(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張振榕呼籲民眾,糞便裡面有很多毒素、慢性發炎物質和不好的細菌,常常忍住大號,其實時間久了身體會把這些毒素都吸收回身體,造成身體累積很多發言的反應,而慢性發炎反應就是造成癌症的一種因子,所以不要忽視排便這件事。
便祕女「日吞100粒便祕藥」還是拉不出…積糞3kg 結腸像鬆垮熱水袋
不少人都有便祕的困擾,有些人還會吃便祕藥,幫助其排便,但小心,此舉恐治標不治本。大陸上海一名女子長期吃便祕藥,從1粒見效,到日吃100粒都沒效,經檢查才知她的結腸已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如同鬆垮的熱水袋,且積糞有3公斤之多。根據《澎湃新聞》報導,上海女子陳夢(化名)在閨蜜的推薦下,開始服用便秘藥「小粉丸」,從1粒見效到日吞100粒也沒用。她透露,一開始一天1粒效果非常好,不僅清腸,更有減輕體重的意外驚喜,但過了1個月後效果打折,使她不得不加大服用劑量,5粒、10粒、20粒,短短6個月,每天的服用量就達到驚人的100粒。陳夢表示,即便是如此大的用量,也僅能維持艱難的排便,每日被便秘和腹脹困擾的她越來越焦慮,不敢吃東西,體重跌到只剩37公斤。之後她只能選擇中斷國外學業,回國治療。經檢查,她的結腸已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如同鬆垮的熱水袋。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結直腸病專科、腸道微生態診療中心醫師李寧表示,患者除了貧血、低蛋白血症等嚴重營養不良表現,她的腸道還存在嚴重的器質性病變,由於長期服用刺激性瀉藥,其腸道神經和平滑肌已不具備正常生理功能,結腸如同一個鬆垮的熱水袋,失去彈性,內部積存了大量糞便,經初步評估,積糞有3公斤之多。李寧說,「便秘患者的腸子就像耕田的瘦牛,長時間過量用藥是在不停地鞭打它們、強行讓它們走,打到最後牛就倒地不動了,而腸子一旦不動就有可能出現腸梗阻、巨結腸等嚴重的問題。」幸好經過8周營養干預和4個療程的菌群移植治療,陳夢體重上升到45公斤,並且恢復了正常的排便功能,不再需要依賴瀉藥輔助排便。李寧提醒,近年慢性便秘及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呈持續上升態勢,對於頻繁出現或持續時間較長的便秘,還是要選擇及時就醫,尋求專科醫師的幫助。
全球逾7億人患腸躁症 睡眠障礙機率增2倍
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腸躁症,全球有10%人口(近七億七千萬人)為腸躁症所苦,推估台灣盛行率約為10~20%。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教授指出,台灣醫療水準在國際間實屬先進,但在腸躁症的藥物治療卻是落後歐美日等國,目前國際已經有10餘種的腸躁症新藥治療,台灣卻一直遲遲尚未引進,也讓腸躁症的病患苦於無新藥可使用的困境。腸躁症確切原因不明,壓力、飲食、腸道敏感異常等因素都有影響,在3個月內平均每周至少1天的復發性腹痛,其嚴重者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盧理事長進一步分析,根據《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期刊,臺灣腸躁症患者與無腸躁症者相比,發生睡眠障礙的情況高出2倍。(腸躁症患者睡眠障礙41.4%、無腸躁症者22.7%),因腸胃問題自工作或學校缺席的比例高出2.5倍。(腸躁症患者14.3%、無腸躁症者5.9%)。罹患腸躁症的患者(55.4%)比沒有罹患腸躁症的人(34%)更常向醫師求診。台北榮民總醫院內視鏡中心王彥博主治醫師觀察國際治療趨勢發現,腸躁症的治療已經從單一科別進展到整合藥物治療、低腹敏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精神心理治療四大面向;即使是對於便祕型、腹瀉型、慢性便秘不同類型的腸躁症在國際間也已經有了十多種的新藥物治療,台灣完全沒有引進;目前台灣使用的藥物十多年來沒有新增,且這些傳統藥物大多都是紓解症狀,而非針對腸躁症機轉而研發,不同於新一代的藥物多根據大腸疾病最新的可能機轉研發,這類對特定機轉研發的藥物,對傳統藥品治療效果不好之病人更能達到有效的疾病控制。近年來國際討論甚多的低腹敏飲食也是很新的飲食治療方式,可以有效緩解改善症狀。根據2017年的低腹敏飲食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模式(即高脂肪、高糖飲食、鹹味小吃,如:蛋糕、餅乾、糕點、甜味飲料、薯片等)與引發腸躁症症狀有最大關連。外國亦有研究更指出過量咖啡因、甜食、含糖飲料的飲食習慣提高罹患腸躁症的風險。而在低腹敏蔬果的研究上,在近期美國研究顯示,慢性便秘型患者每天食用2顆綠色奇異果,持續4周後的結果相較於每天食用黑棗或是車前草的患者,其成效相當,且在腸道運輸時間上,減少將近2成的時間。澳洲蒙納許大學在低腹敏飲食的研究顯示,86%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2017年英國研究指出,至少有10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50-80%的腸躁症患者在實施低腹敏飲食後,腹脹、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獲得改善;由於亞洲飲食與西方飲食習慣不同,在亞洲人的研究顯示低腹敏飲食同樣有68%的病人改善腸胃症狀。經蒙納許大學通過認證的低腹敏營養師吳柏姍指出,腸躁症患者實施低腹敏飲食確實有助於緩解腸胃道不適狀況。衛教腸躁症患者選擇低腹敏食物,需要有讓患者方便易懂的工具,可查詢食物中腹敏成分多寡與可食份量,澳洲蒙納許大學研發低腹敏飲食APP,幫助患者容易查詢低腹敏的食物,例如奇異果、草莓、鳳梨也都是經低腹敏認證的水果。然而,實施低腹敏飲食需要經過專業醫師與營養師嚴謹控管,也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造成營養失衡等問題產生。
便秘超痛苦 4種食材能緩解
根據2018年的研究,世界上每4人中,就有1人有慢性便秘的痛苦。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營養系教授柯林斯介紹4種食物,能有效緩解便秘的情形。1.富含纖維的食物多攝取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能夠讓便便軟化,還能改善腸道機能。而且膳食纖維在腸道中還能包覆住醣類,讓食物不會立刻被消化酵素分解吸收,能延緩葡萄糖吸收速度,讓血糖不會急速上升,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他同時介紹「洋車前子」做為攝取的來源之一,因為根據最新的實驗,它能夠刺激腸道,比小麥麥麩更有效3.4倍,裸麥、豆類、發酵食品也有不錯的膳食纖維。2.奇異果 奇異果的食物纖維,能吸收3倍本體重量的水,能增加便便的水含量,達到軟化的效果,還能刺激腸道蠕動。若是不愛吃奇異果的民眾,則可以選擇白桃、西瓜、哈蜜瓜、洋蔥等食物,也有相同效果。不過具有腸躁症的民眾要注意,奇異果可能會造成病情惡化,服用前最好先和醫生討論。3.棗乾、梅乾 這些食物含有山梨糖醇,可以分解體內的細菌為水及氣體,增加排便量,根據研究,每天攝取100公克(約10個)長達3週,能夠提升排便次數為每周3.5次,而且也有軟便的效果。4.水多喝水是防止便秘最有效的方法,因為現代人長期有水喝不夠的情形,人每天需要2至3公升的量,柯林斯表示,一定要多喝水,喝到排出來的尿液是淺黃色時,才表示水量達到身體所需。
男子「生吞2條黃鱔」治便秘 下秒劇痛…腸道破洞險喪命
不少人生病時,寧願相信民俗療法也不願求醫,沒想到最後反而釀成嚴重後果。日前大陸南京有名男子因聽信偏方,只要「生吞黃鱔」就能治便秘,他便將2條活黃鱔吞下肚,沒想到卻引來劇烈腹痛,忍了一夜才就醫,當時男子的腸道已被黃鱔咬穿孔,情況十分危急,目前仍深陷命危險境。綜合陸媒報導,事發於1月8日中午,51歲的男子為了治療慢性便秘和前列腺炎,因此聽信坊間治病偏方,活生生地吞下2條黃鱔,結果他的肚子竟開始劇烈疼痛,不過因為男子是外來勞工,家中沒有其他親友,因此他苦忍一夜,等到隔天才就醫檢查。黃鱔在男子體內游離,甚至咬破了腹壁。(圖/翻攝自維基百科)江蘇省中醫院普外科副主任孫海艦表示,男子赴院時已出現腸道穿孔、瀰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情況,性命垂危。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患者靠近下腹部的腹腔裡,有2條很粗的黃鱔在游離,附近乙狀結腸,距離腹膜大概10公分處,有一個接近2公分的穿孔。孫海艦指出,患者的腸道傷口是被黃鱔咬穿,「吞進去是活的,腸道比較薄弱,一撕咬就會鑽出來」。儘管醫護團隊已緊急替患者進行手術,不過由於病情過於嚴重,目前尚未脫離生命危險,已立刻將患者轉往深切治療部繼續治療。提醒民眾切勿輕信治療偏方,否則治病不成反而危及性命。